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届《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

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有关于淀粉的变化的知识,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初一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

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并再此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探究结果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生得出食物在口腔中有一定变化的结论。

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

唾液的收集。

课前准备:将教室内的桌椅按探究小组的形式安排好,学生围桌做好,课前取完唾液。

教学器材:学生实验桌:试管架、生物解剖器、装有唾液的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口曲纸、大烧杯(热水、凉水)、温度计、碘液、托盘。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生明白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有关系3、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 / 4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说课稿即在口腔内,无甜味的淀粉为什么会变甜呢?2)设计实验;学生根据猜测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多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咀嚼时间、唾液的分泌量、淀粉的浓度等因素。

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规范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4)数据记录和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从而使无甜味的淀粉变甜。

5)讨论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将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

6)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加深对本课时内容的理解。

3、应用提升1)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唾液分泌不足,会对消化和吸收有什么影响?2)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保持健康的口腔环境和养成良好的饮食惯?4、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重点词汇:淀粉、唾液、消化、吸收实验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总结五、说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引导学生实验,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突出重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点环节设问,突破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总结反思法研究本课。

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对所开展的探究实验参与的热情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操作中需要规范操作实验器材,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1、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案例等,并解释其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效果。

2、教学过程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出教学过程的步骤、时间分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等,并解释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说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1.教学指导思想:本实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了解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学生亲眼见证这一过程,这也为下一课学习消化过程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分析: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馒头的消化与唾液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难点:1.唾液的正确收集方式。

2.对照实验各组的设计,尤其是对于突破教材中组别限制,增加设置两组分别探究舌的搅拌和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3.馒头取量的控制以及温度的控制方法。

3.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并得出结论馒头的消化与哪些有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增加设置两个组别分别探究舌的搅拌和温度对馒头的消化的影响。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成败原因,提高学生表述分析能力。

3.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用具:试管、玻璃棒、试管架、烧杯、热水、温度计、碘液、清水、滴管、馒头、标签纸等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5.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境导入: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站,那么口腔是不是仅仅起到将食物嚼碎的作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消化道的组成,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忆旧知识,根据已有经验思考问题通过提出消化常识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引出本节实验内容2.提出问题:细嚼馒头时为什么能尝出甜味?说明了什么?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各起着怎样的作用?提供馒头,提示学生放到嘴里咀嚼,引导学生说出现象,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咀嚼馒头尝到甜味,推断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分析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咀嚼馒头,先从感性上认识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下一步做出假设奠定基础3.做出假设: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不同方面的假设,并加以点评补充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组内完善后组间交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思考尝试做出假设,集思广益,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4.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根据提示,完成实验设计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D、E共5小块。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优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优课)教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并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与总结,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二、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馒头、小刀、研钵、小烧杯、滴管、棉絮、保温桶、试管及试管架、稀碘液、喷壶、纸槽、纸杯、镊子等。

学生:取唾液。

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而且实验难度很大,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唾液的量不够。

本实验唾液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实验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让学生讲述自己吃馒头的经历,引发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来自感受实验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消化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启发式教学:本节课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注重饮食卫生,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启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教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注重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旨在让学生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掌握消化酶的作用,以及馒头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第三节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案

第三节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案
4)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2嘀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5)记录实验结果情况颜色变化如下:
试管(1)无变色变成蓝色
试管(2)变成蓝色变成蓝色
试管(3)部分变成蓝色变成蓝色
(四解了,所以遇碘不变蓝。试管(2):是试管(1)的对照实验。试管(3):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
液都有关。
(五)表达交流
1、让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成败。2、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拓展
延伸
吃饭时是细嚼慢咽好呢还是狼吞虎咽好呢?
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
当堂训练检测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交流,讨论并总结。
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自我完成
教师批改
精讲改错
板书
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五)表达交流
教学
后记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B块分别用手细细弄碎拟牙齿咀嚼);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将B馒头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试管(3)中,并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材分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它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淀粉检验和水浴加热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馒头是北方人的最爱,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但同学们真正品尝过馒头的味道吗?今天老师请大家品尝馒头,要求同学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尝。

提问学生: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慢咽后,有什么感觉?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师:我们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为什么细细品尝会感到有甜味?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体验感悟、确定方向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馒头变甜可能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2章 人体的营养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2章 人体的营养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消化系统与学生的健康联系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比较强烈。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但不够完整,加上消化系统的抽象性,学生对一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说“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学习,促进概念的转换。

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实验器材(新鲜馒头、试管、温度计、碘液)等。

一、导入新课莉莉中午吃了白菜豆腐、红烧肉、米饭和豆浆,下午就感到肚子不舒服,大夫检查后说是吃得太多消化不良。

那么,当我们一次吃得太多时,为什么会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初步认识消化和消化系统教师提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内呢?常见的六类营养物质是否都被人体直接吸收?学生阅读教材P26,找出答案。

教师讲述: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多媒体出示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

教师讲述: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食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各种消化腺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从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消化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3.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学生对淀粉消化过程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原理。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如“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唾液淀粉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指导:
4.组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唾液的收集四、教学设计思路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五、教师准备1、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量的馒头三块、清水、碘液、量筒、记号笔、试管、烧杯、37 ℃的温水、玻璃棒、温度计、药匙、白纸、镊子、棉絮2、设计实验报告单3、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七年级《生物》(下)第四单元主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适合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一、目标设计依据(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里的探究实验,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

生物课程标准对《消化和吸收》一节的内容要求是:(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活动建议是:(1)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2)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二)教材分析利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在:(1)单一变量的控制;(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3)数据的记录和整理;(4)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实验现象的对比和分析是本次实验的重要环节。

理想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馒头不变蓝色,2号试管馒头变深蓝色,3号试管馒头不变蓝或稍变色。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应给予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本实验要研究的是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而1号与2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号与3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在小组理清实验思路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创新,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新思路。

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感受其中重要的是淀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为学习食物的消化打好基础。

在完成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并说明在口腔中,食物被分解为麦芽糖,还未变成可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由于其不具备基础的实验技能,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设计要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2.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馒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层次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健康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食物在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吗?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1.教师简要介绍馒头的主要成分,引导学生关注淀粉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淀粉在口腔中的分解过程,讲解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让学生了解消化酶的作用机制。
3.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强调淀粉的初步消化及唾液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来判断食物的消化情况?
6.课后巩固,学以致用: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表现。
(3)课后实践报告: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永兴县刘酸钠(一)“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不足及改进之处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

但是这个实验操作复杂,很多学生忙碌了一节课最终实验失败,往往感到非常失望,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我在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作了改进:1.馒头的准备.实验原型中所用的馒头是用新鲜的馒头切成黄豆大的小块,在多次实验中发现馒头块不太容易被唾液淀粉酶分解,试管浴在温水里再久加碘液后溶液任可能变蓝.于是我改馒头块为馒头碎屑:实验前一两天将买来的馒头放太阳下完全晒干,并收好,等到实验时只要用手指轻轻碾碎即可.2.取唾液。

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这种方法不太被学生接受,觉得很不卫生,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做了,取到的唾液量也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用在实验中直接让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并用杨梅图片刺激唾液的分泌,然后将唾液吐到小烧杯中。

(三)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两支玻棒两根量筒吸管碘液烧杯热水清水馒头屑(四)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五)实验过程1.准备好①②号试管并放入黄豆大小馒头的馒头屑2.取唾液: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后吐入小烧杯中.3.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 ②号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都充分搅拌后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2分钟后取出这两支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各滴加3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六)实验效果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七)自我评价通过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实验成功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兴趣,增强了求知欲望.1号2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以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的消化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将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珍惜食物的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消化和吸收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消化和吸收的现象。
3.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机制,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与健康饮食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设计一些思考题或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没有甜味,但经过消化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
2.讲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裂成小块;化学性消化是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成糖。
3.详细解释唾液淀粉酶的特性、作用机理以及影响消化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对食物消化过程的学习,教育学生珍惜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价值观。
4.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奥妙,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大家吃馒头时,有没有觉得刚入口时没什么味道,嚼了一会儿后就会觉得有甜味?”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馒头变化的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掌握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及其对淀粉的转化。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馒头在口腔中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饮食中淀粉消化的能力,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难点
1.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及其与物理性消化的关系。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篇一: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分工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三、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习设置变量,了解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五、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刀片,温度计,馒头,纸片。

课前准备:收集唾液。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个别同学: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切入主题1、教师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实验(全班分3大组),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3、学生做完本组实验,若有时间结余,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另外两组实验,充分体验探究实验。

七、板书设计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步骤:实验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

人教版七下生物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下生物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临沂第二十中学一、设计思想该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实验所需的背景资料在教材中以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作为本节课的主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对照比较、集体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课中蕴含实验原理深刻,操作灵活性较大,课程改革中所有实验中成功率较低,考试涉及度较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为全面的一节实验课。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2.能力目标:(1)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简图来表示探究计划,提高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2)尝试用简图来表示探究计划,提高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

(3)在实验中,提高实施计划的能力和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难点:(1)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用简图来制定探究计划。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并分析实验结论。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实验器材及药品馒头、小刀、试管架、试管、小烧杯、碘液、小木板、量筒、玻璃棒、药匙、水浴锅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课型探究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有关。

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探究实验,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设计多因素组合变量的探究实验
2. 收集足量的纯净唾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合作完成一节实验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如各种汤面,捞面,炒面、馒头等,面食中的馒头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主食。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馒头有关。

大家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淀粉)淀粉有什么特性?(遇碘变蓝)对,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1——向培养皿中的淀粉上滴加几滴碘液,验证淀粉特性
实验2——向一大块馒头上滴加碘液,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
观察发现两组实验现象都是遇碘液变成蓝黑色。

得出结论: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今天老师来也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就让大家免费品尝我带来的馒头,但是要带着问题来品尝。

仔细咀嚼体会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粘、变软、变碎、变甜),
变碎是因为牙齿的咀嚼,变软变粘是因为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而有了一丝甜味是为什么呢?淀粉本身没有甜味,现在有了一丝的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了呢,是一种有甜味的叫麦芽糖的一种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结构有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这些变化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对,是牙齿的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变软,唾液使馒头变粘,而变甜是怎么回事呢?
淀粉并不甜, 口腔消化后变甜了。

那么我们推测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这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我们今天做这个实验要先收集唾液,唾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水,它和血液一样都是人体的洁净的体液,大家在平时什么时候想流口水,(吃酸味东西和想到酸味的东西时),为了本短时间里收集到较多的唾液,方法很重要,头部略向前倾,下唇搁在烧杯口上,舌尖抵在上鄂门牙的基部,不久就会有唾液沿着下唇流出,下面请大家提示,并同时欣赏图片和音乐,请大家将自己的唾液流到小烧杯中。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27页方案讨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

经过讨论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请同学们根据方案来实施计划。

1、给试管贴上(1)、(2)、(3)标签
2、将馒头分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A和B捏碎(模拟牙的咀嚼),C不做处理
3、按下列图示进行:
4、配制37℃的温水,并将3支试管一起放在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

5、给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
6、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在实验操作的体验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

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

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1.试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量不同。

3.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4.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5.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
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叫唾液淀粉酶的物质参与下完成的,唾液淀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它可以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小分子的有机物。

(图示展示)
巩固练习
我来探究,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此总结出平时养成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整理实验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