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
1何为以形索义?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以形索义本名形训。形训者据字型分析以求自本义的训诂方法。⑵形训必须使用说文及古文字资料。⑶要分清笔意和笔势。笔意指所用字型能反映文字的本义。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⑷要防止望文生训。
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字形与字义必相关。,不分析字形可见字本义。例如:《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命,使也,从口从令。”都是形训。我们从中看到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⑵古文学与训诂。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⑶笔意和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必须以笔意为依据,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导致谬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指出:“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这里所说的“厥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曾说:“学者若不信《说文》之说,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这就是说,颜氏当时的字形已显示不出“一点一画”之意,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不出“一点一画”之意,⑷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例如: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其实“顾”有还、“返回”义。②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论“佑文说”?
答:王子邵(圣美)提出“右文说”。“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梁启超、刘赜、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
3、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
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4、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
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5、论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
答:⑴方俗词义是指方言俗语的语言汇种,词的特殊意义是指方言俗语中语言词汇的词的特殊意义。⑵①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其原因在于:第一,可以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比如:“睃”字,《词海》、《词源》、《汉语词典》都不收,收了它解释为斜着眼睛看,并且注明“多见于早期白话”(1996年修订本删去这个字),读者才勉强得以解释。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而这些错别字又往往跟方言有关,当时的韵书往往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例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多种写法)。音近误写后就使人费解。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例如:元剧《勘金环》中的“张千,将问事来。”中的问事:不是审问事由或审问事实,而指刑具,相当一个词,光凭语感或脱离语境来认识,则相当于词组。又例如:“老身便好张主。”张主“即”主张“,词素次序颠倒,容易使人费解。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应的词。比如:《开诏救忠》剧楔子中的语句“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中的”牙不“又写作”哑步“是蒙古语”走“的意思。
6、论述佛教用语对汉后古代汉语词义的影响?
答:⑴从公元第1世纪到第10世纪,即从东汉到唐宋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⑵在这个期间,我国社会、除了佛教关系以外,其他方面也受到印度的一些影响,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不可避免地要输入到汉语词汇里来。⑶印度佛
教用语对汉语的影响远比西域的借词和译词大。⑷南北朝以后,寺庙遍布,信徒极多,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相应的,佛教用语也随之出现,⑸除文学作品外,其他领域使用也很频繁。因此,训释古书时应当注意。
7《说文解字》释义体例?p189
答:《说文解字》的解说以馔文为主体,合以古籀刨析字形皆依六书,《说文解字》专门解释字的意义。《说文》除分部立文、先撰后籀、行文属辞的体例以外,说解的体例也相当复杂.下面择要介绍说解的体例:⑴引经文——引经文的说法也有多种:一是用来正释字形的。如“示部”“祝”字的说解云:“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这里印《易》,是用来证释“祝的字形的另一种说法的。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是用来证释字义的。⑵引古语、方言、俗语——如隹部”雅“字的说解云:“楚乌也。一名( )yù,一名卑居。秦谓之雅。”这里引秦地的方言,说明“雅”就是“乌”。
⑶引秘书说——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书谈附禄瑞应之事的“纬书”。如目部“瞋”字下边还有个“目(目字旁)加戌”字,说解云:“秘书瞋,从戌。”这说明秘书中“瞋”的形体更当时通行的小篆不同。⑷博采通人之说——《说文解字》﹒叙》“博采通人”是指采用先秦诸子如孔子、韩非和汉儒司马相如、董仲舒、杜林、卫宏等人的说法。⑸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痛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⑹阕——凡说解中说“阕”的、都是表示阙疑的意思。其余所不知,(“芸”加“皿”底组字)阕如也最可千古。
8论述词义的历史范畴?
⑴词义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词义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是历史范畴。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运用而逐渐演变。⑵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⑶词义受本民族语言系统所制约,具有民族性。⑷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疏到精细。由浑函到明朗,由一本到万殊。⑸如果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该词义不负通行,潜隐一方或作谈资借喻而转入艺术词典或历史文献之中。
9、谈谈《经典释文》的优点?
答:《经典释文》的优点是:第一,正读音。《释文》在一个字下面,常表明有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几个读法中,以第一个音为主。比如《诗经·周南·关雎》“钟鼓乐之”,《释文》云:“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这是表示“乐”在这里读lè而不从yuèyào之音。第二,正衍文。《诗经·鲁颂·有駜》:“自金以始岁其有。“《释文》:”岁其有,本或作‘岁其有矣,’又作‘岁其有年者矣’,皆衍也。“第三,存异文。经典长期流传过程中,或因传写失真,或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不同版本,但在后代大多亡失了。陆德明就其所见兼收各种异文于《释文》中,实属难能可贵。比如《易·乾·文言》:“六爻发挥。“《释文》:音辉。《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四,存佚文。《释文》兼收各家训诂来解释经典的文义。而所征引的书籍后来很多已亡失了。其一鳞半爪,全赖《释文》保存。第五,兼采众本。《释文》在释音义的同时,兼注众家版本的异同,比比皆是。比如:《易·乾·文言》:“君子体仁”。《释文》:“京房、旬爽、懂遇本作体信。”我们对《释文》所兼采的异本应有足够的重视。第六,兼备众说。《易·乾·文言》:“六爻发挥。“《释文》:(挥)音辉。《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此处王弼未注,列出《广雅》王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王注的的补充,有助于疏通原文。第七兼栽异音。《序录》说:”或字有异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别。“凡认为有可取的异音,《释文》都选用了。
10、论述《三国志》裴注的特点?
答:《三国志》最早由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的注,与重在训释文义的《史记》三家注和《汉书》颜师古注不同,它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辩正。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余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据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义,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例如:补缺方面——《武帝纪》:太祖武黄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猛德,汉相国参之后。“裴松之引用《曹瞒传》补充: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又引王沈《魏书》详细的论述了曹氏得姓的由来。
11、223页: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有人寻求清代小学发达的原因,以为清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⑴资本主义萌芽倒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原因。其次,西洋科学的发达,对清代的汉学虽没有直接的影响,却有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明末西欧天文学已经传入中国,江永、戴震都学过西欧天文学,一个人养成了科学脑筋,一理通,百理通,研究起小学来,也就比前人高一等。⑵清代研究“汉学师承”,就小学方面来说:江永的弟子有戴震,戴震的弟子有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而王引之与王念孙又是父子关系。其他名人,即使没有师生关系,也是在学术上递相接受了深刻影响的。这样一脉相传,有利于把优良的东西继承下来;为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清代学术的发达,这也是原因之一。⑶清儒的学风是优秀的。学者之间服从真理,实事求是,勇于辩论,勇于吸取别人优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优良学风,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推动清代语言学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⑷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也决定了清代训诂学的复兴。
12、219页:论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内容比以前有哪些发展?
⑴魏晋六朝训诂新著,有魏·张揖《广雅》,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⑵魏晋六朝,方言、少数民族语和外国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