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存货的计量及相关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出存货的计量及相关处理

一、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企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会计准则已取消后进先出法,不能再采用。

1.先进先出法

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定义: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3.移动加权平均法

(1)定义: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

(2)计算公式: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存货单位成本

4.个别计价法

逐一辨认并确定各批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最准确,工作量最大。

二、例题讲解

甲公司3月份A商品有关收、发、存情况如下:

(1)3月1日结存300件,单位成本为2万元。(2)3月8日购入200件,单位成本为2.2万元。

(3)3月10日发出400件。(4)3月20日购入300件,单位成本为2.3万元。

(5)3月28日发出200件。(6)3月31日购入200件,单位成本为2.5万元。

要求:(1)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A商3月份发出存货的成本和3月31日结存存货的成本。

(2)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A商品3月份发出存货的成本和3月31日结存存货的成本。

(3)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A商品3月份发出存货的成本和3月31日结存存货的成本。

解答:(1)本月可供发出存货成本=300×2+200×2.2+300×2.3+200×2.5=2230(万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300×2+100×2.2)+(100×2.2+100×2.3)=1270(万元)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2230-1270=960(万元)

(2)3月8日购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300×2+200×2.2)÷(300+200)=2.08(万元)

3月10日发出存货的成本=400×2.08=832(万元)

3月20日购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00×2.08+300×2.3)÷(100+300)=2.245(万元)

3月28日发出存货的成本=200×2.245=449(万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832+449=1281(万元)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2230-1281=949(万元)

(3)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230÷(300+200+300+200)=2.23(万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400+200)×2.23=1338(万元)

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2230-1338=892(万元)

三、已售存货成本结转

对已售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还应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实际上是按已售产成品或商品的账面价值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企业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也应按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1.对外销售商品的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

2.对外销售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其他业务成本贷:原材料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其他业务成本

四、存货发出计量方法变更

1.规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2.划分: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3.方法:

(1)追溯调整法。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

(2)未来适用法。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