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春节的人情风俗

合集下载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以欢聚、祭祖、祈福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过去一年的回顾。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10种民俗活动。

一、除夕夜祭祖除夕夜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对祖先表示敬意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设立祭坛,燃起香烛,为祖先敬献美食和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富裕。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

人们认为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灵和恶魔,同时也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繁荣。

在过去,鞭炮还用来庆祝新婚、乔迁等喜庆事宜。

三、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人们将对联贴在门框上,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吉祥的期盼。

春联上常用的字句包括“福、禄、寿、喜、财富”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人们身穿龙、狮子的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色彩缤纷的龙和狮子,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这项活动还包括表演者高难度的舞蹈和技巧。

五、走亲访友春节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前往亲戚和朋友的家中拜年,互赠红包和礼物。

这个传统习俗强调了家人和亲人之间的情谊,同时也展现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六、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具娱乐性的一大活动。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到传统表演,品尝各种美食,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等。

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也会吸引着人们,使他们尽情享受春节的欢乐氛围。

七、观灯展灯笼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各地都会举办精美的灯展,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艺术。

人们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灯笼、灯饰以及精彩的灯光秀,给春节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八、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菜肴,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

团圆饭的菜肴多样,有各种地方特色菜品和传统年菜。

九、拜年摆宴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拜年,并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

春节的各地特色

春节的各地特色

春节的各地特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共度欢乐的时刻。

然而,由于中国广袤土地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传统和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中国各地春节的特色。

一、北京的灯会和庙会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春节期间举办的灯会和庙会是北京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些活动通常在北京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举行,如颐和园、天坛等。

游人可以欣赏到华丽的灯笼展示,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还可以观看精彩的京剧表演和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庙会上的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也深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二、上海的花灯和长街灯光秀在上海,春节期间举办的花灯和长街灯光秀是一大亮点。

著名的外滩、南京路等地,会被装饰成一片灯海,充满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花灯展示,沿着街道散步,感受到璀璨的灯光秀。

此外,上海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即穿着鲜艳的新衣去拜年,祈求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三、广州的花车巡游和舞狮表演在广州,春节期间会举办隆重的花车巡游和舞狮表演。

花车巡游是一项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花车上装饰着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和灯饰,音乐欢快、热闹非凡。

另外,舞狮表演也是广州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舞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人们相信舞狮能够驱邪、祈福,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财富。

四、成都的川剧和火锅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美食而闻名。

春节期间,成都人民喜欢欣赏川剧表演,川剧以其激昂的旋律和绚丽的服饰吸引了许多观众。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也是品尝火锅的绝佳时机。

成都的火锅以其麻辣的味道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度过一个温暖而美味的春节。

五、香港的花市和国际烟花汇演在香港,春节期间举办的花市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动。

花市上会有大量的鲜花、盆栽和各种年货出售,人们可以享受到繁华而热闹的市场氛围。

此外,每年香港都会举办国际烟花汇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观赏。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既有恢弘的庆典,也有朴实的家庭团聚,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

一、北方1. 年夜饭:年夜饭是北方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一家人在一起享用年夜饭,代表家庭团圆、万事如意。

2. 贴春联:春联是用红纸剪出的对联,代表着喜气洋洋、万事如意,一般都贴在门上,以示热闹和吉祥。

3. 放鞭炮:打鞭炮是为了驱逐旧年的不祥和迎接新年的好运,北方人尤其喜欢放大鞭炮,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炮声中。

二、南方1. 拜年:南方人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拜年,拜年代表着一种尊敬和温情,一般会带着一份礼物去拜访长辈和亲朋好友。

2. 吃年糕:年糕是南方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年糕蒸得软糯,寓意着一家人年年高升、步步高升。

3. 舞狮子:南方人过年不可少的就是舞狮子,狮子代表着吉祥和勇气,舞狮子可以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人们会举办龙舟比赛来庆祝新年,赛龙舟是一种有力、健康、富有战斗气息的活动。

2. 买年货:在西南地区,人们过年前都会赶集买年货,年货种类很多,包括糖果、糕点、水果和各种食材。

3. 吃火锅:在西南地区,过年不吃火锅就不算完整,因为火锅寓意着“团圆”和“热闹”,一家人围坐在火锅周围,吃着美食,闲聊着家常,非常温馨。

四、东北地区1. 板鸭杀猪:在东北地区,人们过年前会买回一只板鸭和一头猪,制成糯米饭和各种腌制肉品,这是一种浓郁的东北味道。

2. 打冻中一:打冻中一是指在冰面上划出一个巨大的正方形,里面再分成许多小正方形,然后在每个小正方形上放上猪骨头、豆腐等食品,上面再加上一层冰,等到年三十晚上就可以来一场盛大的“冻肉宴”。

3. 吃饺子:在东北地区,过年要吃饺子,饺子馅儿里还要放上香菜、猪肉等食材,饺子代表着团圆和美好。

五、西北地区1. 火把节:在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等地,人们在农历十五的夜晚点燃火把,跳舞、吟唱、祈福,放飞心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中国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各地不同的地方习俗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春节期间,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特色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北京:在北京,除夕夜的时候,人们会放烟花爆竹来驱邪,同时还有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节目。

2. 天津:天津有着独特的年画和鲜花市场,每年春节期间,天津的年画和鲜花市场都非常热闹,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精美的年画和各种鲜花,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由年画和鲜花组成的各种艺术展览。

3. 河北:河北省的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年味,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贴春联、贴福字,还会举行祭祖祈福的仪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光。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上海:上海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2. 广州:广州的春节以花市和花车巡游而著名,人们会在花市上购买各种花卉,如桃花、梅花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可以观赏到花车巡游的盛况。

3. 长沙:长沙的春节习俗中,湘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湘菜,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表演活动。

三、其他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四川:四川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狮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穿上狮子舞服,舞动着灵动的身姿,同时还会放鞭炮来驱散邪气。

2. 新疆:新疆的春节习俗中,人们会进行美食分享,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羊肉串、包子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综上所述,中国春节的各地特色和地方习俗非常丰富多样,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这些特色和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团圆的喜悦,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1、浙江省,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2、山西省,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3、福建省,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_”,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4、辽宁省,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5、广东省,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_、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6、江苏省,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中国春节习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同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

以下是一些地区的春节习俗:
1. 北方: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传统和守旧。

人们会进行扫房、除旧迎新的活动,以清除旧年的晦气和不祥之物。

此外,北方还有贴春联、贴福字、祭祖、吃饺子等习俗。

2. 南方: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热闹和繁琐。

人们会进行舞龙舞狮、放鞭炮、踩高跷等庆祝活动,以求辟邪和欢乐。

此外,南方还有烧香拜神、祭拜祖先、包粽子等习俗。

3.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多与民族文化有关。

例如,在云南地区,人们会进行泼水节,以洗涤一年的烦恼,迎接新的一年。

在西藏地区,人们会进行活动、舞蹈和传统的供奉仪式。

4. 江浙地区:江浙地区的春节习俗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人们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祖仪式,然后进行"破五"活动,意味
着告别旧年,迎接新年。

此外,江浙地区还有煮年糕、书写福字等习俗。

5. 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的春节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人们会进行祭拜祖先、祈福、舞狮、打太平鼓等传统活动。

此外,广东地区还有吃汤圆、挂花灯等习俗。

无论是哪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体现了人们迎接新年、祈福团
圆的愿望。

每个地区的习俗都有其特色和意义,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夕各地习俗一览

除夕各地习俗一览

除夕各地习俗一览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为岁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各地习俗一览,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除夕各地习俗除夕夜吃饺子是北京的老习惯,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取“更岁交子”之意。

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馅中放进硬币、糖、枣、栗子、花生等。

吃到硬币意味着来年发财;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后,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热闹非凡的爆竹声中。

黄土地的百姓很注重除夕,除夕一到都要放鞭炮、贴对联、换新衣、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尤其是打醋炭这种独特的习俗非常与众不同:人们将烧红的煤炭上浇上醋,然后让烟气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意为驱邪。

除夕这一天锅里可不能空着,要象征性地放些食物,这叫“照锅”,寓意年年有余。

老人们还要在除夕夜登高远眺,通过观察新年第一天天空的颜色来判断来年是否风调雨顺,这个习俗叫“品天”。

另外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在除夕里里外外换新衣服来祈愿新年有新气象。

在除夕夜等待“分岁钟”的敲响已经成为苏州人的一项传统年俗。

每年除夕,苏州的寒山寺已将敲响“分岁钟”的习俗固定为一个辞旧迎新、祈福祝愿的仪式。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的便是此情景。

到了除夕夜守岁的最后一刻,苏州人都会安静下来聆听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新春的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

可以说,古老的寒山寺钟声跨越历史时空,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新年到来的象征。

除夕被潮汕人称之为“年夜”。

“围炉”是潮汕人过年夜的中心活动,它包括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和守岁等环节。

据《潮州府志》“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的记载,可知潮州人“围炉”的习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潮汕人民仍然保持全家老小围炉吃团圆饭的传统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年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纸大门,挂上灯笼,欢度新年。

在不同的地方,春节有着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一、北方的烟火和除夕饺子北方地区以烟花爆竹和饺子为春节的经典特色。

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燃放烟花,以驱走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形成美丽的花火盛宴,给冬日的夜晚带来了热闹和喜庆。

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包饺子,饺子外形饱满,象征着团圆和丰收的寓意。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饺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南方的花市和牛年文化南方地区的春节则以花市和牛年文化为特色。

在春节期间,南方的许多城市都会设立花市,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盆景,同时也可以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年花,让家中充满生机和喜气。

此外,南方地区还有牛年文化的传承和庆祝活动。

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富饶。

人们会在庭院或者街头,摆放美丽的牛年花灯,展示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三、西南的狮子舞和马年祭扫西南地区的春节则以狮子舞和祭祖扫墓为特色。

狮子舞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人们穿上五颜六色的狮子服装,扮演出狮子的形象,舞动身体,以求祈福和驱邪。

除了狮子舞,西南地区还有马年祭祖扫墓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前往祖坟或者公墓,焚香祭祀祖先,扫墓祈福,传承着家族的尊敬和敬意。

四、东北的冰灯和跳大神东北地区以冰灯和跳大神为春节的地方特色。

冰灯是东北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冰雪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灯饰,形成美丽的冰雪世界。

人们在夜晚来到冰灯园,欣赏冰灯和冰雪雕塑,感受寒冷中的温暖与美好。

另外,东北地区还有跳大神的民俗活动。

大神是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扮演大神的角色,跳舞演出,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

总结:春节期间,不同地方的特色和民俗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正式开始,通常会持续十五天。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的不同,春节的习俗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对春节各地习俗差异的介绍:一、北方地区的习俗差异:1. 年夜饭:北方人注重年夜饭的丰盛,通常会有饺子、炖肉、鱼等菜肴,寓意着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2. 放鞭炮:北方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辟邪,保佑一年平安顺利。

3. 拜年:北方人在春节期间拜年时,通常要一家一家地串门,互相拜访祝福。

4. 冰灯:北方的冰天雪地是冰灯的制作的天然条件,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冰灯,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南方地区的习俗差异:1. 年画:南方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会在春节期间贴年画,以示喜庆,常见的年画有门神、花鸟画等。

2. 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有吉祥寓意,也是表演技艺的展示。

3. 粽子:南方人习惯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而北方人则是在春节期间吃。

4. 红包:南方人在春节期间给孩子们发红包的习俗更为普遍,红包里通常装有钱财,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

三、西南地区的习俗差异:1. 舞蛇:西南地区有一项独特的舞蛇活动,人们手持彩绸舞动,象征着五谷丰登和辟邪。

2. 彝族独具特色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盛会,人们手持火把跳舞,预祝新年丰收、平安。

3. 火铃节:火铃是西南地区彝族一种特殊的乐器,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敲响火铃,祈求来年丰收、吉祥。

4. 串年龙:昆明地区的沙洼子村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即由村民扮演龙的各个部分,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龙,游行庆祝新年。

四、东北地区的习俗差异:1. 冰雪活动:东北地区的冰雪资源丰富,人们在春节期间喜欢进行冰雪活动,如滑雪、打冰球等。

2. 吃糖瓜:东北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制作和食用糖瓜,形状有如小麦穗,寓意着新年五谷丰登。

3. 踩高跷:东北地区有一项独特的年俗活动,即踩高跷比赛,不仅能展示勇敢和技艺,还能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方会有很多不同的春节习俗。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国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1. 北方在中国北方,春节被称为“年”。

北方的习俗是庆祝年的到来,而非猪年、鸡年等具体的年份。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用红色纸张印有吉祥话语,表示向新一年祈福。

北方还有发放压岁钱的习俗,家长在春节期间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些钱,这个钱叫做压岁钱。

在北方,吃饺子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吃饺子被认为是保佑一年中温暖和幸福的象征。

除了饺子,还有吃年糕和腊肉等食品,以及放烟花等活动。

2. 南方在中国南方,春节也被称为“年”。

南方的习俗与北方有很多不同之处。

南方人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南方人也会制作年画和灯笼,这是南方春节的主要装饰。

年画是用彩纸、水墨或其他颜料绘制的作品,描绘了主题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

灯笼则是用彩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在南方,吃年夜饭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年夜饭通常会包括一些南方的特色菜,如腌臜肉、油条、南瓜饼等。

此外,南方也会进行烟花和爆竹等燃放物品的活动。

3. 西北在中国西北,春节被称为“过头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多数的春节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其中,摆放灯笼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西北人会在家门口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取代了夜晚的明灯。

此外,过贴门神和剪窗花也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西北,饺子依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和北方人不同的是,西北人喜欢吃新鲜的生饺子,不用把饺子煮熟。

食用生饺子是西北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

4. 西南在中国西南,春节同样被称为“年”。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撒豆子,这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恶的象征。

撒豆子可以让家庭和谐,家人关系融洽。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1、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6、山西年俗:年夜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习俗大全(附各地习俗)

春节的习俗大全(附各地习俗)

春节的习俗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大全,欢迎阅览。

广东省春节的习俗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

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

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

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

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

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春节风俗:
1. 贴春联、贴窗花:春联、窗花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含有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

2.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祝福,祈求健康幸福、事业顺利。

4. 吃年夜饭、水饺、汤圆、年糕等:这些食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水饺象征财富,汤圆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等。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避害、迎祥纳福。

6. 祭祖、祭神: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祖、祭神,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风俗,如放烟火、打秋千、猜灯谜、逛庙会等。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会迎来这个欢乐的节日。

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春节风俗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各地过春节的独特风俗。

一、北方地区1. 守岁习俗在北方地区,守岁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在除夕夜,人们会整家团聚,晚餐常被称为“团圆饭”。

夜晚,人们会互道新年祝福,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

在子夜之前,全家人会一起观看春节晚会,并点燃鞭炮以驱除邪灵。

2. 贴春联和窗花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会贴春联和窗花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通常写有吉祥的对联,如“福寿康宁”、“年年有余”等。

而窗花则是以红纸剪成各种吉祥图案,如蝴蝶、牡丹等,粘贴在窗户上,寓意着繁荣和好运。

3. 吃饺子北方地区的人们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因为其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的银两。

在除夕夜,人们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并在饺子中包入一枚铜钱,认为能带来财富和好运。

二、南方地区1. 走亲访友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热衷于亲戚间的走亲访友。

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去探望亲朋好友,拜访长辈,并互相送上新春的祝福。

在南方地区,这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友谊的方式。

2. 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春节还有一个精彩的表演项目,那就是舞龙舞狮。

在正月初一,各地会有醒狮团队和舞龙队前来表演,带来喜庆和好运。

舞龙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开运、保佑丰收。

3. 吃年糕和糖藕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特殊的食品习俗,其中包括吃年糕和糖藕。

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而糖藕则象征着“甜甜蜜蜜”。

人们相信吃了这些食物能够带来好运和甜蜜的日子。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沿江沿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人们齐聚江边观看比赛,并为参赛者加油助威,为新年增添了一丝热闹。

2. 藏戏表演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春节期间会有传统的藏戏表演。

藏戏是藏族人民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歌舞、说唱、音乐等。

春节南北方风俗习惯

春节南北方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南北方在庆祝春节时都有一些共同的风俗习惯,也有一些地区特有的习俗。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春节南北方的风俗习惯:
1. 年夜饭:无论南北方,年夜饭都是春节的重要活动。

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象征着团圆和丰收的寓意。

2. 贴春联:无论南北方,人们都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纸写有吉祥话语的对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祈求新年平安和吉祥。

3. 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是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驱走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南方地区,放鞭炮的习俗逐渐减少,主要以烟花爆竹为主。

4. 守岁:无论南北方,人们都会在除夕夜守岁。

家人会一起待在家里,等待新年的到来,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5.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好运。

南北方的拜年方式略有不同,北方人通常会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而南方人则更多使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祝福语。

6. 舞龙舞狮:南北方都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舞蹈,人们穿着龙狮舞动,以祈求新年平安和好运。

7. 家庭团聚:春节期间,无论南北方,家人团聚是重要的传统。

人们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新年,共享团圆的喜悦。

这些是春节南北方共同的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因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春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和传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节在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

一、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春节庆祝活动非常隆重。

北方人常以守岁为主要活动之一,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夜晚,人们通常要吃年夜饭,这是一顿丰盛的饭菜,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此外,北方还有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门神等。

人们还会前往庙宇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一到初一,大街小巷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参与各种游戏和表演,欢度新年。

此外,北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与北方有所不同。

除夕夜,南方人会举行年夜饭,但食物更为特色和丰富。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年糕、汤圆等,寓意着团圆和团结。

此外,南方人还有一项独特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好运。

此外,南方还有一种称为“放爆竹”的活动,与北方的放鞭炮类似,但南方人的放爆竹更为注重声响效果。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在西部,人们喜欢踩高跷、打土豆、放风筝等活动。

踩高跷是西部地区最为盛行的传统庆祝活动之一,人们会在高跷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非常有趣。

打土豆是一项农耕文化的遗产,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聚在一起,互相比赛挖土豆的速度,寓意着来年的好收成。

此外,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宗教庆祝活动,人们会前往寺庙祈福,烧香拜佛。

四、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春节庆祝习俗又有所不同。

在东部,人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家庭聚会和亲友团聚。

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包饺子、蒸年糕等传统食物。

此外,东部地区还有一项独特的庆祝活动——舞蹈。

各种传统舞蹈演出是东部地区春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此外,东部地区还有一项传统活动——挂红灯笼。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挂上红灯笼,寓意着家中的喜庆和繁荣。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假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按照一系列传统习俗庆祝春节。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为你介绍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除夕夜之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扫尘、贴窗花、剪纸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顿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鸡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二、拜祭祖先除夕夜的重要仪式之一是拜祭祖先。

家中人们会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用于祭祀祖先。

在拜祭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灵的保佑。

此外,也有人会在门前燃放爆竹,以驱逐邪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三、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礼金。

红包通常以红色的信封装着,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求取福气和吉祥。

舞狮舞龙也是与观众互动的活动,观众可以扔糖果或红包给表演者,以示喜庆和赞赏。

五、爆竹和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声音和火光能够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受到环境和安全因素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燃放爆竹和烟花做出了限制。

六、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花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小吃摊位,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舞狮、京剧、杂耍等。

花市则是一个花卉交易的市场,人们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栽和年货。

七、贴春联和福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和福字,以寓意吉祥和祝福。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贴在门上,横批则贴在门上方。

福字则是贴在门上的,以求吉祥和好运。

总结: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多彩的,承载着家人团聚、祈福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其实,我国在古代民间就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春节的人情风俗老北京的春节腊月家家事儿多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

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

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

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

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

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1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

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

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

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

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

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

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

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到朝,祝贺元旦。

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

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

“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

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

”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

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

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

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四马喧哗,欢2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

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

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

“每至新年,互相馈赠。

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

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

“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

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

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

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

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3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

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

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山东省的春节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

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

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

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陕西省的春节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

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

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

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

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四川省的春节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安徽省的春节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就开始拜年,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点为止。

并互相4较量谁家放的鞭炮纸最厚,就表示谁家过年最隆重。

年青人则玩“打老窝”的游戏。

拜年后,在地上挖洞,放进铜钱,各人用自己的铜板用力掷击,打出洞外的钱就归他所有。

寿春于初四迎财神,商家必备鱼头、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谐音“余头”、“时至”、“运来”,以为发财的吉兆。

广东省的春节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福建省的春节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浙江省的春节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

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江苏省的春节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

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

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5湖北省的春节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

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湖南省的春节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