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算一个,彼时小国林立,战争频仍,但在文化思想上却异常的活跃,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自圆其说,各成体系,将思想的天空描绘得色彩斑斓,给理想插上想像的翅膀,你可以姓文,也可以信武,你可以金刚怒目,也可以温文尔雅,那个时代从不千篇一律,诸子百家,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不要求你服从,你信可以膜拜,不信可以拉倒,给你信的自愿,也给你不信的自由。
儒家思想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亦称儒学、儒教等,由孔子创建。
儒生最初只是主持丧事的司仪,后来称能够解说一本经书的为儒生,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努力下,儒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汉朝以前,在思想界,儒家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儒生也成为了一种庞大的群体,秦始皇东巡,一次就能从齐鲁之地征聘儒生博士70多人,儒生中的博士,是儒生中较高造诣的人,说明当时儒生群体已经相当大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正式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显学,为儒家学说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学术流派,影响至深。
总体而简单的说,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德治”、“仁治”的治国理政体系。
礼治即按照尊卑、贵贱、长幼的序位,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尊卑关系,各人在这个关系架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社会就能和谐,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儒家讲究“德治”,以德治人,以德服人,在稳定好各种社会关系后,然后用德去教化人,从内心和灵魂层面去塑造人,使人成为具有真、善、美的品质,使男的成为君子,女的成为德妇,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儒家提倡“仁治”,其核心包括仁、义、孝、礼、智、信等,尤其是孝悌,成为了仁的重要基础,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的忠君思想,从而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统治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末清初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 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 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 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 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 反&
2如何评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批判 与继 承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
实学;
4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作者:陈宇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
本文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即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传承性保持了儒家思想的持久性。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社会需求;创新性;传承性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2-0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提倡礼治,在法律上主张德主刑辅,主张“无讼”。
后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体系,并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这所采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春秋至汉初的消沉时期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属于混战时期,礼治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混乱年代必然无法得到重视。
先秦时期,李悝携《法经》入秦,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
法家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秦朝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致,立法上采取严刑峻法的策略,同时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仁政的重要性,一味的严刑酷法会导致政权的颠覆。
因此,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儒家的思想不断得到重视。
采用儒、道、法相结合的黄老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约法省禁、与民休息、尊主安民。
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汉武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确立以及发展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
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
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
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
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
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
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丰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然而,儒家思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推广,为什么在一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为流行呢?本文从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
在东亚地区,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和推广。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的不同。
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佛教思想占据了文化中心,儒家思想相对较少被注重。
二、哲学思想的差异1.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并存,各自有其特色。
在中国文化之外,众多艺术形式、哲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相对欠缺,导致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导入与接受。
2.宗教中的儒家思想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等等。
然而,在某些宗教文化中,儒家思想的观念与宗教信仰的观念相冲突,所以儒家思想不易于被这些宗教文化所接受。
结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值得不同国家去学习和借鉴。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儒家思想的传播面临的也是不同的影响和挑战。
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和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的困厄和复兴
试 论 儒 家 思 想 的 困 厄 和 复 兴
陈景云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突出地 表现在为政、 为人、 为学三个方面。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影响深 远, 其理论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并一直延伸到现 当 代历史; 儒家思想的理论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但在两千多年的历 史发展 中历尽曲折, 惨遭基改, 逐渐演变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 封建统治和愚弄百姓的工具,到二十一世纪才露出了它的光 芒, 得到人们的重视, 儒家思想正在复兴。 关键词 : 儒家思想 困厄 复兴 反是因为儒家思想中那理想化的治国方略和完美化的人格修 养,与那个弱肉强食的争霸时代不相适应。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 儒家的“ 仁义” 学说与秦始皇的重典治国思想相抵触 , 因而 遭受焚书坑儒的劫难,四百多个儒生被坑杀 ,诗》《 、 《 、书》 《 、礼》《 、春秋》等儒家经书和其它诸子著作被大量 易》《 、 乐》《 焚毁, 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沉重打击。到西汉建立之初, 由于 长期战乱,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百姓流亡 , 府库空虚。 鉴于这种
形势与秦亡教训, 汉初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 , 在政治上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 “ 轻摇薄赋”“ 、奖励耕织” 以及减轻刑罚等政策 , 另一方面采取 “ 无为而治” 的治国之道。道家思想在西汉前期成为起主导地 位的治国思想 , 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作用, 使西汉出 现了 “ 文景之治” 的封建盛世。 在为人和为学方面, 儒家思想虽然脱离不了封建政治的 影响, 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精髓 , 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 培养 人的品德精神, 净化社会风气, 造就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起成为统治阶级
儒学发展趋势的原因
儒学发展趋势的原因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儒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强调礼仪、音乐、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更加注重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
2. 经典文化的传承:儒学的核心是儒家经典,这些经典文化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儒学的发展趋势也与经典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3. 学派之间的竞争: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儒家学派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争议,这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4. 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儒学思想可以被应用于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
总之,儒学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试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积淀,以非传统的表现形式寄寓于我国现代社会之中,是现代民间法形成的重要渊源。
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古典文化传统内的思想资源,是新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历史使命。
本文将儒家思想区分为官方儒学、民间儒家与古典儒家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儒家仁者之治、智者之治、心性之外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法思想;法治中国一、概述(一)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界定先秦儒家以性善论为基础,充满了以教化弘扬人性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儒家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秩序均围绕着如何发展人性中的向善之德而展开。
儒家对人性的基本信任构成了制度化理解儒家人性论的前提。
而汉复兴后,每一时代的新儒学虽然都以先秦儒学为渊源,都自诩为孔子学术的传人,但汉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后者淡化了先秦儒家的理想色彩,以人性善恶兼而融合了先秦各家的主张,发展成以儒为本、兼容各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学派。
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孟旦将儒家思想分为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官方儒学(state or imperial Confucianism)。
其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价值观念上,将对于皇帝的忠诚作为主要的美德;就社会整体而言,将思想的大一统作为保证天下的秩序与和谐的手段。
官方儒学实现思想统一的手段是建立学校,控制学校的课程,以官方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开科取士,加以国家控制下的对广大文盲的公开讲演。
官方儒学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紧密匹配,替帝制皇权统治提供政治哲学上的正当性基础。
它和帝制社会的政治治理方式相匹配,是政治化了的儒家思想,与儒家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并不一致。
黄宗羲更将后世之儒称为“小儒”,并指出后世儒家不能体会孔孟大道,而孜孜以求君臣名分,致使秦汉以后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关系,而以天下奉一家一姓。
在儒家思想由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进入主流政治视野并成为天下道统以来,这是其必须回应的问题,也是后期僵化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的动荡中。
根本原因是当时小农经济形成所带来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多元化带来的思想界不同思想的碰撞。
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历史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
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
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儒家思想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
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儒学是什么?传承近两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又体现在何处
儒学是什么?传承近两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又体现在何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核心,它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中国文化,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而儒家文化作为正统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而最近这一百年来,它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上世纪初,迫于“外患”压力,袁世凯又“尊孔复古”,部分中国人开始思求文化变革,儒家文化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打孔家店”的口号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批林批孔”;改革开放之后,儒家文化又被视为“衰落的文明”。
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学热”,儒家文化又重被推崇。
从汉儒到近代学者,对“儒家”的起源与发生,多有论断,20世纪的学者争论尤甚。
这些争论多集中于从职业、字源、制度、社会等角度探讨儒的起源。
可谓聚讼不已,难成一致。
儒家思想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内容呢?对此,《汉书·艺文志》曾有一个极其精要的概括,它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段话中有四个关键词:“六经”、“仁义”、“尧舜文武”、“仲尼”,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四个基本要素。
“仁”“和”“中庸”,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注重今生,而对来世、前世等彼岸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也即只有一个世界。
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此时的幸福为人生的幸福这就是孔子学说中的实用主义。
在政治主张上他强调维护权威,回归周礼的保守主义,具体到家庭生活中就是维护父权,夫权,兄权的绝对权威。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
A.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 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 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发展的特性,因此它能不断吸收各家思想充实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但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很多,如果本身思想没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也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排除A。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每当儒学面临危机时总有人站出来维护儒学,故B项表述正确但非最佳选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思想已经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但后来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之后又巩固了它的地位,排除D。
儒家思想——中国两千年的误会
儒家思想——中国两千年的误会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
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及其思想,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人责疑,也不允许人们责疑。
责疑孔子,是大逆不道,正如对皇帝出口不逊,也是大逆不道一样。
直到近代,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增多,人们才开始反思孔子及其思想的消极性,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自此,孔子及其思想雄风不再,而科学和民主、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社会上蔓延发展开来。
这是一种时代进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贴上奴隶主阶级代理人标签,遭到猛烈批判。
林彪四人帮被打倒,孔子作为文革受害者,处境有了一些改善。
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场抵制西方文化运动,于是孔子进一步热了起来。
一些“资深”学者办起杂志,摇旗呐喊。
一些大学办起“国学研究所”,为孔子思想复兴进行理论准备。
一些城市办起国子监,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圣人“治家修身平天下”道理。
使人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又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光明前景。
“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不讲。
它太西方了,不合中国国情。
而孔子则绝对不能不讲的。
正如前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大人所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长新”。
不崇孔子,国将不国,民将非民,中华将无以为中华也!孔子何许人?儒家、儒教思想,又是何物?果真如此超凡入圣、妙不可及乎?非也非也。
世间既无圣人,也无圣物。
夸大孔子及其思想,是荒谬的。
愚味了自己的头脑,也愚昧了整个社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于公元前551年。
论儒家思想的经久不衰
论儒家思想的经久不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正因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但是此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在于用暴力征服手段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成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儒家思想不能为兼并战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秦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丞相李斯认为儒生借古非今,会扰乱民心。
秦始皇毅然决定焚书坑儒,目的是加强思想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因此儒家思想若想得到重视,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否则就无从发展。
汉朝成立以后,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匈奴为患等因素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在这一形势下,唯一出路只有采取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了新的发展,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十分有利,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存在,对“仁政”思想的继承也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中国文明:论儒家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我国文化的主流。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儒家成为我国文化的主流呢,而且还雄踞于上,统治中国思想前前后后两千多年之久呢?它内在的生命力,吸引力,合理性,又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它的诞生说起。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包括孔子孟子的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扩大自身的影响,以自己的思想,为君主提供一个如何强国的思想理论支持,故而他们之间的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儒学的诞生就可看出,它具有亲近平民,有教无类的思想,私学的开创,让原本只是属于贵族的获取知识的特权,向全社会有志的平民精英转移,这样,保证了个人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一个相对于贵族阶层特权统治更公平的政治环境,只要你肯专心向学,只要你学识渊博,出身寒门也可平步青云,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更可以激发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让天下不再是少数人的天下,国家不再是几个人的国家,而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秩序与发展的保障,这样儒家自然赢得底层以及小贵族们的支持。
其次,儒家也取得了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这些礼法,约束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心理。
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家思想让中国人失去了太多的东西
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家思想让中国人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君主的专制让强大的华夏民族不可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且渐渐地衰败下去了.墨翟,墨家学派伟大的创始人,一个新时代的引领者,”兼爱非攻”、追求科学技术的思想早已透出了他的睿智,然而一个天才却渐渐地消失在百家争鸣的思潮中.战乱的年代是他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崇尚机关术,讲究高科技武器研究来应用军事战争的思想,让他迅速得到诸侯王们的赏识,墨家学者也近乎成了不得当时炙手可热的人才,墨家思想也将近成为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就连孟子也评价墨翟是能与孔子平起平坐的圣人.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使得墨家学派从此一直没落了两千多年,”兼爱非攻”,一个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观念,放弃战争,放弃暴力,站在一片祥和的大地上,彼此宁静地生活,多么美好的社会.如果不是战乱,如果不是其它各家的相继兴起,我们今天读的可能就不是《论语》了,而是一卷卷散发着远古墨香的《墨子》.君主极强的扩张野心使墨子只能消沉在自己的书中:探寻物质的原理,而不是一味地思想,能主宰世界的只有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不说别的,墨家人的发明创造,哪一项不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小到刨子、锯子,大到云梯、战车,甚至传说中的木鹞(据说人们从会飞的木鹞中得到了飞天的梦想),墨家为当时的中原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财富;非攻?精心创造出来的杰作,在当时除了应用于军事战争,又有哪个君主会来资助做别的研究?非攻!墨子的原则!那不就是要毁掉自己的杰作么?不行!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啊.为了原则,为了兼爱的盛世,墨子毁掉了杰作,甚至劝公输盘放弃了攻宋的打算.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使命竟然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墨子,一个世间难得一遇的人才,就象屈原一样,消失在无奈的叹息中,唯一能证明他曾来过这个世上,为人类提出了进步思想的物件,只有《墨子》----一本我认为是百家争鸣的唯一的杰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先生把一生分成两份,一份献给楚国,一份献给科学的探索,一本惊世的《天问》向人类、苍生乃至上天提出了几百多个甚至在如今也无法得到答案的疑问;同样的,墨子也把一生分成两份,一份献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另一份----和屈原先生一样的,献给了伟大的科学探索事业.”求索”!是的,人类未知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在封建儒家思想的专制下,求索者更是微乎其微,那时的人们只能埋头苦读”四书”、”五经”.中国的科技实力因此大大滞后,远不及欧美国家. 当然,不是说”四书”、”五经”读了没用,它带给我中国人伟大的思想基础,使一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扎下了根基.然而,时代是进步的,永远不会停滞甚至倒退的,所以,封建王朝不可能主宰世界,尽管汉、唐、元等朝代强盛一时,成为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但在工业革命、技术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北欧、北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下,中国人看到了一个辉煌的民族开始没落.世界科技历史博物馆向全世界收集科技文物时,美国拿出了尖端的现代化仪器设备,而中国,只能交出汉朝张衡的地动仪!几十年前,自美国人、苏联人相继升如太空之后,媒体开始传言中国长城和荷兰的拦江大坝是人类唯一能在太空中看见的建筑,于是,所有中国人都十分兴奋、骄傲,因为自己的祖先建造了多么伟大的建筑啊!可没有一个人会去深思这则消息的可靠性,而是一味沉溺在在辉煌的古中国文明中,我想,就是凭我的脑子,仔细想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长城并不是很宽啊,如果长城能被看见,那么北京城任何一条超过10米宽的大街为什么看不见啊?直到2003年,当杨利伟成功飞上太空返回后,才道出了真相:在太空,根本看不见长城!一个谎言,骗了中国人几十年,为什么没有人揭穿它?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太落后了.就在过人还处于在太空是否能看见长城的争辩中,又一件事实沉重打击了自以为是的中国人:日本成功地在太空中打开了直径为10米的两个树脂薄膜”宇宙帆”,在世界上尚属首例.日本,一个在唐朝才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慢慢不如封建王朝的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科技教育,和那种”不要脸”地”偷”人家技术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小的岛国,一向自大的中国人也只能极其愤恨地叫骂几句,算是对日本的仇视,而决不或是非常谨慎地谈论军事.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一切都要那么多姿多彩,在哪个年代,墨家行馆就想后来的儒家书院,遍不整个华夏大地,墨家子弟活跃在整个战国,弩、战车、云梯等在当时算极为先进的武器被不断开发出来. 汉代,一切对于墨家子弟来说,都是一场劫难,那个曾经对历史影响甚为深远的墨家思想慢慢衰微了,就好像一种科技思想尚未萌芽就枯萎了.那些曾一度辉煌的技术,也从此或者变成了传说,或者深埋地下,时不时给考古学家来一个惊叹----就像越王勾践永不生锈的宝剑和秦始皇陵精美绝伦的铜马车.如果墨家思想没有衰微,整个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往事越千年,墨家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尽管有些人还在辉煌的古中国史中不能自拔,没关系,思想禁锢的枷锁无法阻止墨家思想的复燃,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即将或许已经来临,而那时,中国将一定会选择墨家,实现墨家学派伟大的复兴. --------------------对于墨子的思想只是一个主观臆测,并没有在客观上作出正确的判别.事实上同样作为显学的墨学和儒学,在当时的社会都是一种选择,选择哪一种对于历史的进程都是不一样的.环境可以影响选择,但那是在环境已经很恶劣的情况下.也正是因为环境的恶劣,才能让墨学崛起.兼爱确实不是人的本性,这只能说墨子过于理想主义,他已经完全做到了一个圣人,已经在自己的思想中慢慢脱离实际.但是墨子的工技并不只是奇技淫巧,他同样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光学的人.有人说没有希腊式的科学体系终究还是不行的,希腊式的科学体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他们同样是在求索,文明的起点不一样,所求的索也就不一样.张衡是汉人,墨翟是战国人,毕竟有着几百多年的差距,就好象那现在的人去和清朝的人比科学研究,很明显,清朝人不会理解什么是粒子加速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科学标准.我说倘若墨子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主流,那么张衡的地动仪或许可以提前一百多年出现.--------------------阿基米德完全不背负天下人的命运,而墨子以天下人的命运而担忧.文明本就不一样的人,又怎么能对科学提出相同的理解呢>?科学精神只是墨子所坚持的一种思想,是一个分枝。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视频片头语二: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
于丹: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论语.宪问篇) 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别人那么好。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不仅对古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战乱时期,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重建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稳定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派正是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的规范,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重建秩序的思想指南。
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得到了社会精英和政治权贵的支持,他们将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契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积极推广它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其次,儒家思想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广泛传播。
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曾经的圣贤们被视为楷模,他们的思想被编纂成许多经典典籍,如《论语》、《大学》等,这些经典典籍成为了知识与智慧的源泉。
儒家思想的传播通过教育获得了广泛的渠道,儿童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成年后进入学院深造,深刻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教育的传承,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同时,学以致用的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
再次,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还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支持。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和朋友之道,这些思想观念高度契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家族伦理观念,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和推崇。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儒家思想成为了一种象征,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追求。
统治者通过推广和执行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地位、加强社会秩序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接受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通过强调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道德伦理,培养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和谐和稳定。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流传两千多年之久?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流传两千多年之久?在儒家文化中,有两个词非常关键: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
仁和礼,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其中,礼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如果没有礼,那么就没有中华文明。
血缘和伦理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基础。
所有的礼,其目的都是为了铸就自己的美好心灵。
我们知礼、懂礼、行礼,都是为了给别人一份好心情,培养自己的善心。
如果将心中的仁,通过一种行为外达出来,就变成了礼。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
伦理决定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神的关系,这是和很多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人道主义是中国文化最根本性的东西。
自古至今,中国衡量一个盛世或一个明君,其标准就是两个字:民生。
为什么呢?因为民生是政治的根本,也是评价政治的标准。
只要老百姓活得好,就是好政治。
民生包括社会和平、生存状况、快乐与否,有无安全感,等等。
民生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优秀程度,以及政治清明的程度。
所以,中国文化倡导人道主义,而不是神道主义。
比如,日本是神道主义,以前,日本人把天皇作为神来崇拜,所以日本文化中有武士道。
武士们动不动就切腹自尽,以这种方式尽忠主君,或以死谢罪。
在日本流传着一句俗语:“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意思是,樱花为花中最美,武士为人中之最。
美国作家鲁思·本尼迪克写过一本书,叫《菊与刀》,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标志,而刀则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但是,中国不提倡这种东西。
中国人认为,头发都不应该伤害。
为什么?《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中国不可能诞生武士道,中国人爱惜自己的生命。
上天有好生之德。
这是中国文化非常优秀的东西,注重人的活着本身,而不注重如何让神快乐。
同样的,也没有印度所倡导的一些苦行,如割肉喂鹰,如燃指供佛等,不提倡的。
为什么?中国文化走中道,倡导中庸之道。
像《论语》《道德经》《庄子》《墨子》等等,都是古代先哲验证了一辈子的思想精华,它们不仅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经过了实践,一点点记录下来的智慧结晶。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为何一直被统治者追捧,其中秘密被一语道破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为何一直被统治者追捧,其中秘密被一语道破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当中,有四大家最为出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但最开始得宠的,那要数法家了。
法家顾名思义,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这个不好掌握分寸,结果太苛刻,造成秦朝迅速灭亡。
墨家比较有意思,它的创始人墨子,是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组织了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首领叫巨子,他们不玩儿文雅,写文章只是干巴巴的说出大意,思想也比较极端,墨家的学徒过得像苦行僧似的,他们发达了还得交团费。
最让统治者不能接受的是他们选举天子的制度,所以出局了。
墨子接下来就剩道家和儒家了,道家的中心思想是自然,主张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汉朝,刚建立的七十多年里,都是实行黄老之术,推崇道家思想的,使得建国初期的经济迅速恢复,老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朝廷的不作为也使得诸侯王势力做大,匈奴威胁,事实证明,这时候道家也不适合治国了。
最后就只能选儒家了,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
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太过于强调百姓的作用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就把这个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率先提出了,天人感应这个说法,但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不信神神鬼鬼这一套的,孔子这个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讲究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一个君子圣人?他那会儿又没死过,不知道死后怎么样,所以,不讨论死后的事情,对鬼神,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心怀敬畏,离得远远的。
老子这个董仲舒也算是把儒家思想经过改造推销给了统治者,让儒家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迁发展,汉武帝时期到后来的几千年,儒家思想都是一枝独秀的状态,改造后的儒家,太好用了,天人感应,皇帝代表天道,任何人都得服从。
董仲舒这四大家中,法家和儒家的政治成就最高,他们被统治者多次利用。
其实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牛,跟焚书坑儒有的一拼。
你看法家思想是强制霸道,儒家思想是我柔化你,让你自己凋零,打个比方,一个法家老师是这么上课的,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不然就滚。
儒教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儒教不是宗教09中文二班高媛20090710020208儒教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儒教文化给我们留下的精华难以计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
今天我説儒教不是宗教,理由有二。
首先,儒教是人文理性文化,它与宗教的绝对权威不同。
我们知道,信奉某种宗教,出于信仰我们会对宗教里的“绝对真理”深信不疑,不论是上帝创世还是佛陀的因果轮回,在现实社会中这些无法求证的东西,信徒们不会有任何怀疑,并且还排斥他的信仰之外的其他一切东西。
但儒教不只强调“信”,更多的是强调人性和理性,“知至而后意诚”则体现了儒教对理性的崇尚。
只有具备了从格物而来的客观知识,无论是自然世界的知识还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知识,才能建立信仰儒教的真诚意愿。
与当代某些宗教所宣扬的因信称义,心诚则灵,反对逻辑,僭越逻辑的信仰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诚意在于个人真实想法的诚实。
不在个人精神追求上欺骗自己。
其次,儒教比宗教更具有现实性,它没有其他宗教推崇的神的化身。
我们都知道,现行的宗教都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不论是耶和华还是释迦摩尼,他们都是真神,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他们说的话容不得半点质疑。
但是儒教不同,儒教本身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而且虽然经过不断的神话,孔孟的本质基本上还是人,而不是神。
儒教没有提倡敬神,只是敬祖。
儒学强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有卓然独立的人格,人人都可以成圣贤。
这哪里能是宗教?儒教尊重的是人性,孔夫子本来就是凡人,他更多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万世敬仰的圣贤,强调的是高洁的人格,而不是神格。
最后,儒教不是宗教,它更多的是一门哲学。
从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朝闻道,夕可死矣,从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它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盲目的迷信,更多的则是如何去生活,重视的是自身修养和德行。
儒教流传至今,我们所感动的,并不是那些超凡的伟纪(如创世)或是死后的许诺(如彼岸,乐园),而是富贵不淫文臣,威武不屈的武将……如果我们把孔子视为一个有丰富哲学思想的人,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探讨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
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
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
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
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
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
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
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宋明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思想,是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
育、发展起来的。
理学的出现表明儒家经学笺注的没落,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
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而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思想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和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会得到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儒家思想宣扬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政”的主张,“以民为根本”的思想,高度关注社会民生的哲学精神,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到社会中下层民众广泛的支持。
第三,儒家思想要求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为统治阶级笼络知识分子,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
第四,儒家思想的世俗色彩浓厚,比道家墨家更容易被人接受;其包含的朴素人道主义成分,使其具有法家所缺少的人情味。
这就让儒家思想比较能被人民接受。
第五,儒家思想倡导的“耕读”生活模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
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之后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
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孔子的门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为后世儒家的崛起打下基础。
儒学始终与教育制度,选士制度相结合,使儒学得以一脉流传,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教育史,实际上是一部儒学教育史。
这也是儒学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特点。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
展的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发生一定的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的“春秋乱世”,孔子本着内心的仁爱和对社会的忧患,为了挽救衰微的周礼,所以提出了“仁”,并希望人们能按照“礼”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曾希望以政治手段使“天下无道”归于“天下有道”,但这一手段的实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阻力极大,这当然和封建统治者对其扶植不无关系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能流出2千多年是有一定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