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淘汰,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动手能力。
1. 构建情境“做中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需要安排适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采集雨水、观察蒸发现象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并且将这些体验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2. 引导探究“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和传授。
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老师需要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授动物生长发育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破壳,观察小鸟孵化、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从中发现规律,领悟知识。
3. 使用实验实验是“做中学”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深入了解知识。
在使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避免因实验设计失误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常规操作“做中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培养学生探究和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操作来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折纸、拼图等。
总之,“做中学”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辨和动手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探究“做中学”教学方式的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
本文从概念、具体实践策略和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模拟实验和观察法、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整合和教学应用等内容。
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做中学”和科学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做中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中学、实践策略、模拟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教学应用、效果、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的起点。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可以从小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质疑、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而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普适性和生活性又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一定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和探究精神的学子,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1.2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做中学”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做中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探索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面上。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讨论,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做中学”的策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做中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运用“做中学”策略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做中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认知理论支持认知理论支持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认识世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纵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做中学”的原理。
接着详细说明了实施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回顾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展望未来在科学教育中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中学,运用策略,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理论依据,原理,实施步骤,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结论,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科学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
1.2 研究意义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中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和好奇心。
“做中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研究“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 正文2.1 理论依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策略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更适合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精选五篇)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精选五篇)第一篇: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了《‘做中学’科学项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寻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科学知识。
“做中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推广,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做中学应用例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亲手操作、实验、验证,才能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以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做中学”教学策略,以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一、课堂目标设计合理,让学生达成“做中学”有两位教师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
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外,还要让学生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结构、月球的形成等,并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而第二位教师对本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绕着地球运动的。
并从科学史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人类就在不断对月球进行探索,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也许只能从神话传说中略知一二,而对于人类探月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月球的认识不断丰富却了解不多。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有关月球的信息,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
第一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很难激发学生“做中学”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月球体积的大小、引力的大小、表面特征等,但是月球的土壤结构,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拔高了,不利于学生开展“做中学”。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实际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实验规律。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引导探究,培养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在生物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物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通过引导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启发创新,培养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设计并完成实验,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启发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应用,提升技能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获取实践经验,提升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提高学习效果。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来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运用策略:1. 实践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参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外或附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观察和了解生物、地理等相关知识。
在学习动物的栖息地时,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或者森林公园,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某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然后让学生分组找出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并进行讨论。
4. 问题导向: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习水的沸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要煮沸后才能变成水蒸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 教材解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在学习电流的概念和特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6. 制作实物:让学生参与实际制作实物,提高学习的可视化效果。
在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纸板、纸杯等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7. 游戏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趣味性。
在学习食物链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拼接游戏”,让学生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并评选出最佳拼接作品。
“做中学”是一种积极、主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运用以上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引言: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做中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效果。
一、“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做中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1)注重实践操作。
“做中学”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学生团队合作。
“做中学”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1 融合科学实验教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野外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调查、观察、实地探究等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3 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科学项目设计和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简单的发明、搭建科学模型、设计科学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开始实施“做中学”教育模式,即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做中学”策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做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领悟科学规律,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些科学知识后,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实验探究,如酸碱反应的实验、水的沸点的实验等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二、科技教育科技教育也是“做中学”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技教育主要包括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3D打印等。
这些科技教育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实践项目,更加生动有趣地让学生领悟科学知识。
三、科普知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是指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需要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科学实验室、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的作用及科普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参观科普馆,感受科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科普读物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
四、共建实验室许多学校都有实验室,但很多小学生都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
教师可以在校内组建小型实验室,供学生随时探索和实验。
此外,还可以积极向社区发起倡议,共建社区实验室,鼓励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科技实践。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探究的需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做中学”教育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科学素养。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了解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提倡“做中学”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完成实验、观察、整理数据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中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重量、观察生长过程、观测变化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做中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正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好机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观测、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做中学”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体实践,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合作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测,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协作,交流想法,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在教学中以实践和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该策略:第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操作,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通过实践来体验科学的乐趣和真实性。
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分辨不同材料的导热性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科学规律。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可以给学生看一张图片,让他们猜测其中隐藏的科学原理;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些现象。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运用游戏和情境教学。
小学生喜欢游戏和情境,可以借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科学游戏,比如制作科学小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游戏和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第四,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观察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理。
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
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做中学”策略。
第一,选取生活中和学科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可以通过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自己种植的小花盆中的植物,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第二,增加实验和观察的机会。
实验和观察是“做中学”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现象和原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实验或观察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从中发现、总结规律,并通过师生交流和分享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光线的传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光线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光线传播的规律。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组织和展开探究活动,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观察天气状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究天气变化的规律。
第四,引入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是“做中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科学作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科学实践,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学习地壳变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展览,进行地质标本的观察和鉴赏,或者进行小型地层剖面的制作,以加强对地质变动的理解。
“做中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生活中相关问题、增加实验与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引入科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实施“做中学”策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借鉴了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自然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强调让学生自主发掘问题、探究,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主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水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的各种性质,如颜色、味道、溶解性、比重等,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二、建立情境教学“做中学”教学模式重视将学习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灵活运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非常适合采用“做中学”模式。
建立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工地等较吵杂的环境,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做中学”强调实践性教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活动可以是户外实践,也可以是课堂内的操作实践,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天气变化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天气观测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变化的过程和气象参数的变化,理解并掌握天气变化的原因和科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中学”强调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目前,“做中学”在很多幼儿园都采用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记录和描述——结果与讨论”,这么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一、关于课前准备材料提供恰当与否,是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
首先,要考虑环境材料的提供。
幼儿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通过直接接触,充分感知,才能积累经验,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是获得经验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要考虑材料的操作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如果提供的材料太难,幼儿不会操作或不知所措,则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提供的材料太容易,幼儿很快就会获得答案,则没有继续探索的动力,从而也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
再是要考虑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
在“立在水中的木棍”活动中,我开始提供的一些材料(如细铁丝)在进行实验时,不但没有成功,而且幼儿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把材料改为小玻璃瓶,材料便于幼儿操作,他们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了许多能使小瓶立在水中的办法(如有的幼儿在瓶中装钉子、石头;还有一个幼儿想到可以把瓶盖打开,让瓶口朝下,这样小瓶也能立在水中。
教师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清楚该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既能使幼儿感兴趣又便于操作,既有探索的欲望,又能促进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
二、关于科学活动过程“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
第一步,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让幼儿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幼儿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幼儿出错,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幼儿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幼儿,力求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这种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做中学”策略。
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学习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眼见到种子在土壤中孕育出生命的奇迹,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体运动规律时,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规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在学习地理方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导航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通过指示和地图找到目的地。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学习动物分类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各类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接触到真实的物体和生活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宣传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做中学”策略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空间和探索时间。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提炼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科学课堂中“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科学课堂中“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尝试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做中学”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科学课堂中,引入“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在科学课堂中尝试“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优势。
科学课堂中尝试“做中学”教学模式是有其可行性的。
科学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因此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是非常符合科学课程特点的。
在物理课堂中,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物理规律;在化学课堂中,通过实验来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这都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场景。
这种实践性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生物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实际操作来学习生物知识,这些都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科学课堂中尝试“做中学”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和观察探究等实践性教学是生动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科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法来尝试“做中学”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要求。
要注意安全和实效,确保实践项目的安全性和实效性,以免出现意外或虚假的情况。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应该采用“做中学”这种方法来进行科学教学。
在本文中,将探讨“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实验室建立实验室是“做中学”教学方式的重要基础。
在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尝试各种实验和操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安全的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前,教师应介绍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们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选择上,老师应挑选生活中最常见的实践问题,例如:环境保护、真菌和细菌、水循环、活动和食品,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细心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测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对于“做中学”教学方式来说极为重要。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大自然环境”、“实验室环境”、“人工环境”等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究问题,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四、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电子白板、教学PPT等,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论。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深刻地体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例如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学习。
五、奖励与评价在“做中学”教学方式中,奖励与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反映。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策略。
一、抓住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性格特点是好奇心强,兴趣浓,好动、爱动,所以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室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置科学实验课程,让孩子们容易产生好奇心,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难度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坚持实践带动学习,尝试创新实验操作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是执行规定的操作步骤,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减轻了学习压力,更容易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精心设计提供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为他们学习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学生互动,共同完成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小学科学实验室课程的互动性,让学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完成实验研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推广理论,学生参与增加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入。
无论是发散性问题还是评价性问题,教师都应该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问答环节可以让小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和思考逻辑,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实践总结,深化学习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通过对实验操作结果的分析总结,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知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教师在实验后应及时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互印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背景介绍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做中学”是一种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科学教学方法之一。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学生置于自己掌握的环境中,在观察、听、摸、试中探究事物特性,获得直观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 设计合理的实验课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做中学”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之前需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适时设计相应的实验课。
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的发现和思考,以便对知识点做好准确的解释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探究事物特性,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安排实验任务,使实验过程更加有趣。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验中去。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和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多角度呈现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呈现知识。
除了实验课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通过多角度的展示,可直观、真实地呈现事物的特性,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
5. 结合生活实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需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做中学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提倡和采用的教学策略。
做中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探讨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小学生特点及科学学科特点分析小学生是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动脑。
科学学科是一个涉及生活的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为基础。
二、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中学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做中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实践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做中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科学学科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合理设计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实验器材,选择简单易得的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要保障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实验失败。
3.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主题,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从而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和教育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了《‘做中学’科学项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寻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科学知识。
“做中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推广,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做中学应用例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亲手操作、实验、验证,才能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以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做中学”教学策略,以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一、课堂目标设计合理,让学生达成“做中学”
有两位教师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
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外,还要让学生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结构、月球的形成等,并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而第二位教师对本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绕着地球运动的。
并从科学史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人类就在不断对月球进行探索,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也许只能从神话传说中略知一二,而对于人类探月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月球的认识不断丰富却了解不多。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有关月球的信息,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
第一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很难激发学生“做中学”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月球体积的大小、引力的大小、表面特征等,但是月球的土壤结构,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拔高了,不利于学生开展“做中学”。
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仅仅围绕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并了解月球一些最基本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去搜集和领悟有关月球的知识。
所以,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要适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情绪是高昂的,是发自内
心的一种动力支配他们“做中学”。
如果目标过于浅显,那么也激不起学生“做中学”的欲望;如果教师所制定的目标过高、过难,超过了学生的探究水平,那么学生对这样的“做中学”活动不感兴趣,即使有的学生通过努力也是得不到结果的。
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做中学”的效果,甚至会让“做中学”这一科学教学策略慢慢异化并消失。
二、课堂预设贴近学生,让学生尝试“做中学”
教学片断:
师:课前,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月球的资料与信息。
下面,你们能不能给你们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呢?
生:可以。
师:那好,你们可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小组同学搜集的所有资料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类。
(生进行分类后交流。
)
生:我们可以按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的地形、人类探月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师:很好,既然你们已经把月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分类,那么就请你们阅读教材中“月球卡”的制作,并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来制作“月球卡”。
你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你们所制作的“月球卡”,然后全班汇报。
(生活动)
课堂预设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特
别是科学课,如果预设不充分的话,那么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要想让学生能够走进教师的预设,在预设的引领下进行“做中学”,那么教师的预设就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就好比案例中所述那样,教师的预设并没有刚性地让学生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给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也没有强调学生在制作“月球卡”时应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只是给学生一个宽泛的预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月球的理解来进行分类,来制作“月球卡”,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做中学”。
只有预设融入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才能是有效的,才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探索。
如果教师给一定的分类标准,制作“月球卡”也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做,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开展“做中学”活动。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做中学”这一教学策略,首要条件就是预设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想“做中学”,能“做中学”。
三、课堂互动真实有效,让学生感悟“做中学”
教学片断:
师:大家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月球卡”制作好了,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制作的“月球卡”吧。
生(边演示边讲解):我是根据月球的运动轨迹来制作“月球卡”的。
大家看月球是围绕着地球做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它围绕地球一圈需要27.32166天,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
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
生:我制作的“月球卡”主要是介绍月球的基本数据的,所以只能介绍,不能演示了。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师:你的介绍非常详细。
生:通过他的“月球卡”内容,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前面老师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像跳舞,那是因为月球引力小的原因。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起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做中学”的教学策略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经过在一起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知识更加完备。
就好比上面的教学片断一样,如果学生没有展示出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一科学概念,那么学生就会对前面视频中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姿势产生
疑惑,而当他通过与别人互动,终于对这一问题得到了释疑。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的教学策略,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
当然,互动的内容必需要真实有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形成互动氛围,点燃学生互动的火苗,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做中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中学”的学习策略对自
己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环境平等和谐,让学生乐于“做中学”
学生只有在一个宽松的、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在开展“做中学”的学习策略时,教师还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做中学”,无论是实验还是互动,都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发言,敢于批判。
尊重学生在“做中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与结论,即使学生得出的科学结论有误,也要先肯定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然后再引导他们通过质疑、实验、讨论、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他们的结论,从而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并可以把这种态度带到学习的每一个角落。
总之,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把“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我们的预设,让学生在一起互动。
参考文献:
[1]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3]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3―6年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7).◆(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
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