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后附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拓展延伸】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④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⑤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论据: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论点:论据: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1. .腹有诗书气自华°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巩固】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我说:“”第一课时《谈读书》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yíchóu zǎo xiájiéjuéliújièzhì cījuéhào jiáo2.解释下列的词语°⑴狡黠:狡诈°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⑶诘难:诘问,为难°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⑸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⑹矫:做作,不真实°⑺学究:迂腐的读书人°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⑼滞碍:不通畅°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⑾要诀:重要的诀窍°⑿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⑵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4.文本探究: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5.语言品析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第二课时《不求甚解》1.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3.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6.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⑶书要反复读°7.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8.“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10. “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11.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12.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 (1561 — 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难要诀()蒸馏()..()咀嚼()好()读书..2.解释下列的词语。

藻()饰狡黠()诘()...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味同嚼()蜡.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穿、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以下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成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稳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比照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根底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人教部编版(新版)2021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新版)2021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新版)2021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1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 傅彩() 滞碍() 狡黠() 睾肾()诘难() 阐证() )豁然贯通() 狂妄自大()藻饰() 劫难() 要诀()劝诫()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开卷有益()(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活动二: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 yí陶冶性情。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阐证:阐述论证。

辨异:分别,区别。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ji..ǎ.o.矫揉造作....。

以经验范之不用经验去检验它。

狡黠.者鄙读书( xiá)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欺世有术:有能欺骗世人的方法。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蒸馏:(注音) liú。

味同嚼蜡: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

多指说话或滞碍..:zhìà逻辑修辞学: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吹毛求疵.:cī三、思考问题用原文回答: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正确的目的是: 长才。

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过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导学案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 傅彩(fù) 滞碍(zhì) 狡黠(xiá) 睾肾(ɡāo)诘难(jié) 阐证(chàn) )豁然贯通(huò) 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 shì)劫难(jié nàn)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活动二: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
(1)读书有哪些好处?
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预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预设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 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 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 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 —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裁。

【整体感知】怡()情 统筹( ) 藻()饰狡黠( ) 诘()难 要诀() 蒸馏( ) 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11)要诀(12)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读指导:这篇1618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 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④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诸如此类。

⑤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论据: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论据: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 —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2.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3. 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4.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 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5.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课后巩固】6. 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 ”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 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

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①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 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诚然,互联网可 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 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 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 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 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 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 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 书就像“药” 一样, 充实起来。

“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 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 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 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 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 也。

”8. 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9.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10. 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 “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③过去人们常说: 青少年来说,“善读”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

12. 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一一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一一托尔斯泰说: “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我说:“第一课时《谈读书》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ju e li u ji e zh i c i ju e h ao ji co2. 解释下列的词语。

3.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⑵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 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 文本探究: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 笔老练,说理透彻。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 力。

③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 以塑造人的性格,书是y i ch ou z co xi c ji ⑴狡黠: 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 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⑸傅彩: (给言辞)增添光彩。

⑹矫:做作,不真实。

⑺学究: 迂腐的读书人。

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⑼滞碍: 不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