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2012》。 1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公示稿
控制在 8500 平方公里以内。 3、农用地 2020 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为 47513 平方公里(7127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
不低于 42153 平方公里(6323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不低于 88.72%。2020 年 全省林地面积达到 5413 平方公里(812 万亩),园地面积为 3167 平方公里(475 万亩),牧草地面积为 10 平方公里(1.5 万亩)。
示 (三)发展规模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表 1:全省人口与城市化水平目标
城市化水平
常住人口
年份
2011 2015 2020
(%) 61.9 67 72
公(万人) 7898.80 8200 8500
城镇人口 (万人) 4889.36
5490 6120
2030
80
9000
7200
农村人口 (万人) 3009.44
稿 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区域性重要的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旅游胜地。 着重发展港口型经济,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构建先 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
示游资源,建成以“城市山林”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主动寻求与沿海地区的接轨,最大化地借力沿海开 发的效益,实现带动北沿江崛起、承转海陆沟通的 区域功能。在医药、船舶、装备制造等专项领域力
化湖滨花园城市。
成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 枢纽,长三角区域中心 城市,淮海经济区商贸 物流中心,徐州都市圈 核心城市。
稿 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资源型城市转
型,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 基地和商品集散地。通过增强徐州集聚人口和经济 的能力,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推动徐州都市圈和沿 东陇海城镇轴的建设。
城市(组 群)名称
淮安
盐城-大 丰
扬州 镇江 泰州-姜
堰 宿迁 江阴
宜兴
常熟
发展定位
功能引导
加强大型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 化区域交通枢纽职能。依托外来资本集聚和本地产
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北 业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具有根植性
部地区交通枢纽和先进 的本地产业集群。保护湿地生态资源,协调工业发
(二)沿海城镇轴 按照“港城联动,多核带动,临海突破,生态约束”的原则,将沿海城镇轴 建设成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地区,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三)沿东陇海城镇轴 按照“产业带动,极核驱动,城港联动,东西互动”的原则,将沿东陇海 城镇轴建设成为全省新兴工业化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 (四)点状发展地区
2710 2380 1800
2、建设用地
2015 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7030 平方公里以内,村庄用地规模
控制在 9500 平方公里以内。
2020 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7730 平方公里以内,村庄用地规模 控制在 9000 平方公里以内。
2030 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8940 平方公里以内,村庄用地规模
利用昆山和太仓的各自优势,形成港口物流与经济 腹地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发挥邻接上海的区位 优势、港口优势,主动接受相关产业的转移,力争 成为上海自主创新创业的扩散基地。
5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公示稿
城市(组 群)名称
发展定位
功能引导
城市,长三角先进制造 造业产业链的前向延伸,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会
业基地和商贸中心。 计、咨询等行业。构建以服装贸易国际化、服装生
产高端化著称的服装名市和总部经济基地,全国知
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昆山-太 仓
国际知名的先进产业基 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集装箱干线港的重要组 成部分,重要的旅游休 闲基地。
2030 年按本省粮食基本自给要求,严格保有耕地及其他农用地资源。
三、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引导全省空 间结构优化。以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地区为城镇重点集聚空间,苏北水乡湿 地地区、苏南丘陵山地地区为城镇点状发展空间,全省形成“紧凑城市、开敞
稿 区域”的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即沿江城 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充分利用上海的市场、资本、信息、科技、人才、 体制等方面综合功能优势,以及其江海交汇的优势, 提升其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通 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培育,推动沿江城市带和沿海 城镇轴的建设。
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 发挥地处国家沿海廊道和陇海兰新沿线廊道交汇处
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 的优势,以港口和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为突
稿 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技术扩散转移,突出核心城市功能,振兴都市圈经
济,将徐州都市圈建设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连接东部沿海和中 西部地区的主要纽带。
示 (三)苏锡常都市圈
按照“产业转型升级,交通一体构建,设施共建共享,旅游资源整合,生 态环境共保”的原则,重点加强都市圈要素整合、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加快该 地区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
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 和先导地位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并开始向苏中、
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苏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扩散;大力发展旅游业,提
高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挖掘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发展陶瓷工业和商贸、
著名陶都、国家历史文 旅游,发挥“茶、竹、洞、陶”旅游资源优势,建
化名城、长三角生态旅 设旅游城市。发展区域交通优势和苏浙皖交界的区
发展定位
功能引导
国家主要的科教基地、 综合性产业基地、交通 在继续做强生产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生产服务
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着力增强城市文化、科教、 枢纽和历史文化名城,
交通、信息等专业服务功能在全国的影响能力,使 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
南京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 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 户。 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公 生态旅游城市。
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 代旅游休闲服务业为特 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争具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能力,成为引领区 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化现状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 发展以旅游业、商贸物流等为重点的服务业,促进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区域生产配套协作,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外向性
业城市、沿海湿地生态 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制造业加工基地、产业
旅游城市。
转移扩散基地。通过城市综合实力提升,推动沿海
城镇轴的建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 三角旅游休闲与生态宜 居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 三角重要的港口、风景 旅游城市。
中国医药名城和长三角 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
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与南京、 镇江的同城化发展。重点发展旅游业及区域性商贸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Biblioteka Baidu公示稿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为江苏省行政辖区范围,土地面积 10.26 万平方公里1。 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近期 2012—2015 年,中期 2016—2020 年。
二、城市化方针和目标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创新创智型城市和 文化旅游名城。长三角 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示发挥区域和交通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
新型城市。建设区域型交通枢纽城市和智慧型城市。 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建成全国与亚太地区重 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并壮大主题旅游资源
公 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
市。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创新型城市和风景 旅游城市,长三角区域
优势,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提高 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与上海对接的层次,在全省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继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发挥以
中心城市,苏锡常都市 园林、古镇、水乡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环
圈核心城市。
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 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 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的 经济中心和门户城市。
公 程,将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成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先导区、全国创新
型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四)淮安增长极 按照“提升功能、建设枢纽、培育特色”原则,加强淮安中心城市公共服务
功能,增强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强化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推进中心城市的跨越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培育淮安成为特色增长极,全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创新区, 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制造业基地、苏北重要 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建设宜居城
中心城市。
市。通过淮安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苏北水乡湿
地点状发展地区的发展。
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发挥物流产业
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 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区域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
地、长三角新兴的工商 主动接受上海及苏南的辐射,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
游城市、苏浙皖三省交 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其辐射和影响范围,建设三省
界地区重要的工贸城 接壤处的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宜兴的地区综合
市。
服务功能,带动苏南丘陵山地点状发展地区整体品
质提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 继续强化纺织服装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竞
水生态城市与文化旅游 争力,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借助制
中心城市,现代化的港 破口,培育区域商贸职能,形成东陇海地区外向型
口工业城市和海滨旅游 经济发展窗口。并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发与中西部
城市,区域性国际物流 内陆开发的接力点和纽带,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衔接、
枢纽。
传承、聚集作用,推动沿海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建设。
4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公示稿
(一)城市化方针
坚持“协调推进城市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
体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总体目标
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江苏建设成为经济高
稿 效、空间集约、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地区,城乡发展一体
化的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将江苏沿江城市带建成长三角世 界级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区。
示 和淮安增长极。 规划建设苏北水乡湿地和苏南丘陵山地两片城镇据点发展的开敞型区域。 (一)沿江城市带 按照“整体有序,联动开发,开放创新,转型发展”的原则,将沿江城市带
公 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连绵地区。 着力强化苏南地区的资源整合和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以空间转型引导产业 转型、环境优化和文化提升,将苏南地区建设成为以高新科技、生态环保、现代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地,风景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环境的宜居区,全国对外 开放的前沿阵地。
2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公示稿
按照“城镇优先、效率优先、生态优先、一三(产业)优先”的总体思路, 将苏北水乡湿地地区和苏南丘陵山地地区建设成为区域环境优美、空间特色鲜明、 城镇点状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富裕的城镇化地区。
四、都市圈和增长极
(一)南京都市圈 按照“提升核心、带动圈层、推进一体化、辐射中西部”的原则,提升中心 城市功能、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鲜明区域 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 辐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枢纽和基地。 (二)徐州都市圈 按照“强化核心,轴向集聚,城港互动,辐射中西部”的原则,加强接受长
五、城镇功能和规模
(一)城市(组群)功能引导 结合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态势,引导中心城市差别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
3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公示稿
的专业化城市。对部分具有一体化发展态势的城市组群进行整体功能引导。
城市(组 群)名称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赣榆
表 2:全省城市(组群)功能引导一览表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 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迅速
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壮大现代物流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智慧物
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 流”示范基地。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上市公司集中
区域中心城市,苏锡常 的优势,建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
都市圈核心城市,现代 基地。发挥以太湖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