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陕西商贾流寓与扬州秦腔文化流行区_张健

合集下载

游西湖秦腔全本简介

游西湖秦腔全本简介

游西湖秦腔全本简介
《游西湖秦腔全本》是秦腔的经典杰作,由贾贤革和杨世群共同
演绎,集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凝练微技、同声传译等于一体,并融入
民间传说、历史形容等故事情节,描写江诗丹顿、张棣珪等人的英勇
故事,是一部集中历台湾民间传统新台话西湖文艺曲调的全本秦腔剧。

本剧的音乐形式跨越秦腔、昆曲,整体风格唱腔优美,曲调洪洒,旋
律跌宕起伏,情趣横生,意境深广,听之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

同时,本剧大胆融入当今时事与社会话语,注
入新活力,彰显文艺表演发展方向。

《秦腔》拓展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拓展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拓展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

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

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

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

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

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

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

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

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

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

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

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

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

秦腔文化介绍PPT课件

秦腔文化介绍PPT课件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等地。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
壹 ·
贰 ·
叁 ·
肆 ·
伍 ·

秦秦秦秦独
腔腔腔腔特
的 历 史
的 流 派
的 风 格
的 剧 目
秦腔之传统绝技
秦腔的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传统的 绝技尤为精彩。
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 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 技巧丰富。
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 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 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 獠牙、帽翅功等。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 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 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他们的 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

独特的文化 意蕴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等地。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多元地形下秦人生命 意识的共鸣与呐喊
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
复杂方言下和谐 辩证的戏曲艺术
秦腔的流派 与唱腔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贾行家《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行家《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风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但都乐于为文化事业投入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代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天下名士。

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有个乡绅不识相,问汪中自己怎么样。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涌现出一批当代秦腔名角儿,像四小名旦李君梅,袁丫丫, 刘颖,梁少琴,以及大家熟知旳马友仙。
同步,创作出了某些优异旳当代剧目和秦腔影视剧,像 《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 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 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教 授”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 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 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 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 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 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 术教授”证书。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 行旳表演特技。
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 外面套绣花小鞋。
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表演后, “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 全国各弟兄剧种。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恍恍和汉调二簧等剧种 中毛净所用旳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
建国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秦腔剧团, 80年代数量达300多种。同步,还建立了一批专业 学校,培养演员。
三、艺术特点及体舞台美术旳 有机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 国粹京剧脸谱旳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尸吊
亦称“大上吊” ,秦 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汉调二簧、眉 户等剧种都有此特技。
三、看待老式文化旳思索
1、思索老式文化存在旳意义 2、思索怎样培养爱好 3、看待老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旳态度 4、看待老式文化青年应有旳素质

秦腔语文阅读理解

秦腔语文阅读理解

秦腔语文阅读理解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秦腔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秦腔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时的独特魅力。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它是由陕西地区的民间音乐和歌舞发展而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动作粗犷豪放,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在秦腔的表演中,演员们往往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秦腔的表演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在阅读秦腔相关的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秦腔的语言特点。

秦腔的语言多采用陕西方言,因此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注意方言词汇的理解和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 把握秦腔的表演风格。

秦腔的表演风格独特,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演员的表演,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

3. 体会秦腔的文化内涵。

秦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秦腔来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4. 分析秦腔的艺术价值。

秦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唱腔、表演、剧情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艺术形式。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秦腔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营养,这对于我们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秦腔流派与传播

秦腔流派与传播

秦腔流派与传播道具布景?火彩纸媒:纸媒由前场(检场)自制.分为干纸媒与油纸媒两种.也因之将火彩分为"干火"与"油火"两种.秦腔流派与传播以同州梆子为鼻祖的秦腔,在明末清初前后,形成了五个流派.即东路秦腔也称同州梆子酒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也称西安乱弹; 南路秦腔也称汉调桄桄匕路秦腔也称遏宫.各路秦腔在共同的板腔体格式基础上,和当地语言结合并且吸收民歌以至不同的发声方了一些民乐,法演唱之后,都具备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东路的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昂,苍劲悲凉.流行地区除大荔,澄城,合阳等二十多个县市外,又向晋, 豫,冀,鲁诸省发展.乾隆三十九年 (1774)被秦腔艺术大师魏长生带至北京,又在扬州,苏州等地演出了八年,遂将秦腔传播至南方各省.西路纤美缠绵,悠远深沉,平的细腻优雅,直舒缓,流行地区有宝鸡,凤翔,岐山等十多个县市,由西向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各地发展,南向四川,云贵, 西藏及湖广,江浙一带流播.中路的高亢明快,清丽奔放,刚健婀娜,淋漓酣畅.流行地区有陕西全境,西北各省及西藏等地.南路的迂回悠荡,刚柔相济,清秀俊美,悠闲风趣.流行地区有南郑,汉中,西乡等许多县市.早在公元1573年至1620年,该剧种就向外扩展,流向了甘南,湖广,四川等口张晋元地及西南边陲.北路的原为皮影小戏, 其风格激越委婉,温雅细腻,低回柔美,呜呜动人,流行地区有富平,耀县, 礼泉等许多县市,后于1960年搬上大舞台由演员扮演,有了许多改进和提高.1961年赴京献演,好评如潮.接着巡回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由于西安是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一大批有影响的剧社,艺人及优秀剧作家,社会名流的参与,使他们在吸收东西路诸派优点的同时,更对西安乱弹在唱腔,伴奏,化妆,表演与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这就使自身在其他各路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屡屡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秦腔除广泛流行于省内各地与西北诸省外,民国时期,易俗社的汉口演出,特别是解放后,建国十周年,三大秦腔班社国内十三省的巡回献演, 后来还赴台湾省演出.近年来,秦腔多次走出国门,在东,西方许多国家进行的演出活动,均受到了异国朋友,海外侨胞无与伦比的,极其热烈的欢迎和交口称赞,使秦腔声誉日炽,以至传到了天之涯,海之角.?。

文化地理学下秦腔文化空间扩散探究

文化地理学下秦腔文化空间扩散探究

关键词:秦腔文化;文化扩散;影响因素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学科,戏曲地理学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戏曲文化现象空间规律的科学,戏曲文化扩散、戏曲文化生态、戏曲文化整合、戏曲文化景观以及戏曲文化区是其研究的五大传统主题[1]。

本文在掌握秦腔文化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地理学理论,探讨秦腔文化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深刻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因子的时空作用机理。

一、秦腔的起源与地域特点秦腔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形成于秦代,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发展至今,成为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秦腔与地理环境高度融合。

历史上秦腔分为前秦腔和后秦腔。

发源于陕西省南部紫阳蒿坪河一带的前秦腔,风格温婉。

陕南万山综错、溪流密布,气候湿润,雨热同期,优越的自然条件,旱涝保收,人们生活安逸满足,养成了温和细腻的脾性。

因此前秦腔在唱腔上面优雅婉转,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剧目上面文戏多,大多为儿女情长等温柔缠绵的内容;表演上面精到细腻、全面传神。

发源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后秦腔,风格豪迈。

关中地区地形开阔,气候干旱,悠久的历史以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地势,使得关中人民养成了豪放粗犷、悲壮朴实的性格。

后秦腔在唱腔上面粗犷有力,高昂激越,尤其是花脸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内容方面,多表现描述战争和歌颂忠臣良将;表演动作粗犷,畅快淋漓、刚劲有力,在悲烈的故事情节中表达出人民的苦难压抑与艰辛沧桑。

二、秦腔文化的地域扩散1、秦腔文化的扩散类型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地理扩散理论将文化的空间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文化现象从原分布地区逐步向外扩大,强调地理空间的连续性;迁移扩散是人或集团的迁移使文化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地理空间存在不连续性[2]。

根据秦腔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秦腔文化的扩散主要是以迁移扩散为主,也存在少部分地区的扩展扩散。

因秦腔是流行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因此其扩散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民间艺人、商人、移民和军队,官宦带戏班较少。

秦风秦韵大秦腔

秦风秦韵大秦腔

秦风秦韵大秦腔(长安赵应本)“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这一段耳熟能详的秦腔经典唱段在陕西乃至西北五省区,男女老少可能都会唱上几句。

曾在五六十年代因一部电影艺术片《三滴血》而风靡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秦腔。

每次看《三滴血》,不论是电影还是舞台剧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秦腔——这个被誉为戏曲鼻祖的古老戏曲艺术,也是浩瀚如烟海,博大而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曾经倾倒过一代代多少戏迷,我也算其中一个。

小时候,从不懂得戏曲艺术的自己不知为什么却喜欢上了看戏,也许是村头大喇叭总喜欢播放秦腔的原因吧!时间长了觉得越听越好听。

这可能是秦腔作为秦人的精神和秦文化之根能够在无形中渗透到每个秦人的骨子里的缘故吧!秦腔“形成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传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最早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

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一名由此而得,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戏。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棒子腔,蜀谓之乱弹“。

所以秦腔也被称作乱弹。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关中农村一年到头很少有什么大型的文化活动。

不过好多地方都爱举办物资交流会,而那时最热闹的莫过于哪里请来了省市某剧团的秦腔名角前来演出助兴。

因为那时在关中人的心目中除了国家领导就是秦腔演员影响最大。

我们镇上的农贸物资交流会和一个古庙会结合在一起,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

会从二十三日开始持续一周左右。

当然少不了秦腔演出,白天晚上都会持续上演优秀的本戏大戏。

看的人们很是过瘾。

那时学校也会放假,我和一些小伙伴或者家人也会早早来到镇上买点油糕之类的食物后,涌入到戏台前来看戏,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台下的观众依然是屏住呼吸,看得非常认真。

秦腔艺术渊源

秦腔艺术渊源

一、秦腔的艺术渊源秦腔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剧种。

有的学者认为产生于元末明初,但因为没有可靠的证据,尚未获得公认。

但明代万历年的《钵中莲》传奇手抄本中,有一段标明为“西秦腔二犯”的唱词,是上下句的七言句,与今日秦腔的唱词一致。

这说明四点:一、在明代末叶“秦腔”作为一种有系统声腔的剧种已经形成。

二、“秦腔”这个名称也已经确定。

三、它已经分化为“西秦腔”等两个以上的声腔流派。

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其长久流传达到成熟的标志,故可以肯定,秦腔至此时已经流传了较长的时间,相当成熟。

四,它已经流传到甘肃、陕西以外的地区,并被其他剧种所吸收。

由此可见,秦腔是我国戏曲中成熟早、影响大的一个剧种。

清人陆次云《圆圆传》中说:“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成不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其中说的“琥珀”,据考即月琴)。

李自成为陕西米脂人,文中所说“西调”,也自然是指秦腔。

应该说,秦腔是长久以来,秦地流传的音乐、舞蹈、俳优戏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追溯它的上源,是十分久远的。

古所谓“秦俳赵讴”之说,证明秦地以戏乐表演的艺术见长,而赵地以唱歌舞蹈见长。

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文中说到秦地音乐的特征是“歌呼呜呜”。

这个“呜”,秦代以前读作“啊”。

“呜”字的半面“乌”本是象形字,象乌鸦,其字音,正是乌鸦的叫声“啊”。

(因为乌鸦是黑色的,所以又有了“黑”的意思,后来“乌”字的音变了,人们又造了一个“鸦”字,“鸦”本来的音也读作“啊”。

这两个字的读音都来自乌鸦的叫声)。

由这看来,秦代以前。

秦地人唱的调子,就以“啊”这个声音很突出为特征,而这一点同今天秦腔的腔调也完全一致。

“啊啊”的喊,是秦腔最突出的特征,说到缶、瓮髀,学者们多理解为家庭用具。

【精品课堂】《秦腔》(教学设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学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精品课堂】《秦腔》(教学设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学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独特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初识秦腔1.读下面两首诗歌,谈谈你的看法郎朗晴晴喊/妹妹我在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我的娘她说:中午下班回家/阿姨说你娃厉害得很/我问咋了/她说上午带她们出去玩/一个将尿/尿到人家办公室门口/我喊了声“我的娘额”/另一个见状/也跟着把尿尿到办公室门口/一边尿还一边说:你的两个娘都尿了(看法不拘一格,可以肯定,可以批评)2.这里节选的是前段时间争议很大的贾浅浅的诗歌,有人将之号称为“屎尿诗”。

老师我个人认为,批评可以,但绝对不能把她和她的父亲扯在一起。

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

3.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出版长篇小说《秦腔》,并凭借这一小说获得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他的小说同名的一篇散文《秦腔》,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

4.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等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秦腔与现代秦剧的发展与变化

秦腔与现代秦剧的发展与变化

秦腔与现代秦剧的发展与变化摘要:秦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至今还是广为流传,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主要以陕西口音为主,曲调与词调都以方言的声调相结合,旋律有快有慢,曲调婉转悠扬,朗朗上口,现在人们已经将秦腔的文化进行推广与发展,积极探索与保护,至今已经有秦腔剧的发展,使得秦腔更加舞台化、戏剧化,人性化以及更好的发展,本文将以秦腔与秦腔剧的发展与变化作以研究。

关键词:秦腔;发展与变化;秦腔剧秦腔的保护一、秦腔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时期的西府地区,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秦腔在我们西北地区,属于有代表性的戏曲文化之一,在秦腔的演唱中主要以陕西口音为主,有些比较古老的选段是以宝鸡口音演唱,秦腔的也和其他戏曲相同,角色体制也分为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人物较色的性格也是反映在脸谱上和唱腔上,如反映书生秀才,一般也是用小生和老生,贤妻和小妾,就选用旦角等,秦腔的主要背景是在清康、雍、乾三代,反映了,当时百姓与官员之间的矛盾,很多戏曲反映了官司、英雄故事,清官断案心惜民间,有些也反映了,百姓家庭之间的矛盾,夫妻与婆媳之间的矛盾。

所以,秦腔都讲述的百姓家里的故事和心里所想的,想要做的,希望政府所能为他们考虑的以及生活琐碎,所以秦腔的流传行很广。

演唱形式是以说唱为主,有说有唱,有独口,有对口,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

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欢音腔则欢快、明朗、结实,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二、现代秦腔剧现代秦腔剧是由秦腔演变而来,发展于建国初期,唱腔和秦腔相同,都是有以陕西方言为主,但是在表演的形式上和乐队的演奏上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现代秦腔剧富有了现在气息,已经不是简单的穿着古装服饰,背景也不仅仅是清康、雍、乾三代,而且多数是现代,背景多数反映了赞美当代咱们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生活等。

秦腔: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

秦腔: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

秦腔: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作者: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12期激荡千年的秦汉腔调秦腔又称“梆子腔”、“乱弹”,其源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秦腔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

秦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秦人歌唱《诗经》中的“秦风”就是秦腔的起源。

从先秦到魏晋六朝是秦声时期。

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短短22个字把秦声的音调和特点归纳得清楚明了。

古时没有大铜锣,人们便用击瓷瓮的方法营造气氛,而叩缶则是把瓦盆扣在地上敲击盆底,演变到今天,就是戏剧里常用的扁鼓,此鼓像盆一样口向下、不封底,声音清脆。

这说明这一时期秦腔的特点已从弦歌时期逐渐演变为以歌舞演故事,包含乐器、唱辞、故事,已具备了戏曲的主要结构。

此后,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杂剧等使秦声不断延续发展,明清时期,秦声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的秦腔,明代康海曾绘制秦腔脸谱131幅,清代严长明曾在《秦云撷英小谱》中写道:“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这被看作是秦腔发展成熟的标志。

《辞海》中的“秦腔”条目云:“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

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有人将秦腔誉为“百戏之祖”。

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中国戏曲源于西北》一文中说:“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若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也说:“若想考察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

中国的戏剧一个来源是东南,另一个来源是西北……西北的戏剧主要是秦腔。

”作为西北板腔体声腔的主要代表,秦腔与京剧、四川梆子、晋剧、豫剧、河北梆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高中语文】《秦腔》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下册)

【高中语文】《秦腔》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下册)

研读课文 1.解读痴迷成因
1.解读痴迷成因
速读文章第1、2段,尝试 用文中的话解释为什么秦 人如此痴迷秦腔?
1.解读痴迷成因
• 速读文章第1、2段,尝试用文中的话解释为什么秦人如此痴迷秦腔?
(原文)“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 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 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 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成因2:秦腔是秦人大苦生活中的大乐。
1.解读痴迷成因
• 速读文章第1、2段,尝试用文中的话解释为什么秦人如此痴迷秦腔?
(原文)“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 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 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 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 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 的皱纹。”
问题探究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
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 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 “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 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 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3.研读痴迷意义
秦人对秦腔痴迷如斯,研读文本9—10段,尝试探讨秦腔 在秦地人生命的重要意义。
研读②:
“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 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脱离个人视角,脱离了 人造的舞蹈,而是以秦川大地为舞台,以所有的秦人为演员, 他们用自己真实的人生演绎出秦腔舞台上“生,旦,净,丑” 的真情真性,秦腔已然与秦人们的生活角色融为一体。

探究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和扬州的演出

探究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和扬州的演出

探究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和扬州的演出
陈国华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2008()2
【摘要】作为一种依托西北地域声腔的剧种,秦腔在乾隆时期走向鼎盛。

一、乾隆时期秦腔在北京乾隆时期,政治稳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最鼎盛的时期,这就为北京戏曲事业提供了变革的契机,而其集中体现就是花、雅两部的争胜与兴衰。

花部诸腔在夺取了昆腔的位置后,在北京剧坛上也并不是每一个剧种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它们内部也出现了消长,也出现了花部诸腔彼此相争的境遇。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乾隆时期;北京;秦腔;演出;扬州;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安定;戏曲事业
【作者】陈国华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41;K249.3
【相关文献】
1.从《扬州画舫录》管窥乾隆时期扬州画派众生像 [J], 鞠培峻;陆学松
2.乾隆时期北京的昆剧演出 [J], 轩蕾
3.乾隆时期北京的昆剧演出 [J], 轩蕾
4.乾隆时期北京的昆剧演出 [J], 轩蕾
5.清乾隆时期扬州倚虹园景观复原考析——扬州湖上园林与地方文化空间 [J], 曹磊;李伊侬;霍艳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2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Vo l.26,N o.2 2011年4月Jour nal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 eog raphy Apr.,2011明清陕西商贾流寓与扬州秦腔文化流行区张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提要]本文基于史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从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秦腔/南下扬州0的历史条件、迁移扩散的时空演变过程。

笔者认为秦腔自明代成形之后,主要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地区,伴随明清陕西关中/超省域0商贸格局的形成,大批陕西商贾异地流寓,为秦腔传至扬州提供了相应条件,至清代乾隆年间,秦腔在扬州盛行,并形成秦腔文化流行区。

然而,因清廷禁戏令的多次制约及异质戏曲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整合,其流行热潮逐渐消弭。

可以看出,扬州秦腔文化从/传入0到/盛行0至/消歇0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历史时期文化迁移扩散的个案展现。

[关键词]秦腔陕西商贾迁移扩散扬州明清时期[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11)02-0077-12[收稿日期]2010-07-20[作者简介]张健(1980-),男,陕西大荔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秦腔作为地方剧种之一,当今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的陕、甘、宁等地,另外在新疆也有固定的秦腔剧团。

秦腔其声高亢激越,其腔慷慨苍凉,属中国戏曲声腔体系,与全国其他地方戏曲相比,能体现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戏剧文化地域特征。

从历史戏曲的演变过程来看,明代出现了第二个鼎盛时期,秦腔在此时已是十分重要的声腔剧种,属北曲别派,与南曲四大声腔并行,是板腔体戏曲的开创者¹。

秦腔亦称梆子腔,关于梆子腔最早流行的地区,学界说法不一,有说同州(今陕西大荔),有说蒲州(今山西永济)。

据周贻白考证,西安的梆子腔常被称为/同州剧0,可以断定秦腔最早在关中东部的同州府,/秦腔之称梆子,实较各地为早0º。

以往对秦腔的研究主要涉及源流、戏曲文物(古戏台、唱词抄本等)、班社剧目、名家生平、律谱音韵、舞台行头、脸谱美术等内容的考辨,以及探析秦腔与昆曲、京剧等戏剧的关系»,其中对历史时期秦腔文化时空演变研究涉及不多。

一般而言,地方戏曲与方言的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一致性,但有趣的是,明清时期秦腔从形成、发展到鼎盛,期间北上京师、南下扬州,文化影响的地域空间不断迁移扩散,曾在多处掀起秦腔戏曲热潮,并形成相应秦腔文化流行区。

为何会出现如此文化现象?其/传入0到/盛行0#77#¹º»焦文彬:5晚明秦腔钩沉6,5陕西师范大学学报6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96-99页。

周贻白:5中国戏剧史长编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河间武侠选辑:5秦腔戏词6,(上海)中华印刷局,1923年;王绍猷:5秦腔记闻6,(西安)陕西易俗社,1949年;肖炳编著:5秦腔音乐唱板浅释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雷震中:5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6,5当代戏剧6,2001年第4期,第14-15页;王志直:5秦腔剧目源流谭6,5戏曲研究6,2001年第56辑,第224-232页;张晋元:5秦腔流派与传播6,5当代戏剧6,2005年第2期,第60页。

至/消歇0的时空扩散过程和机制如何?诸等问题关注鲜少,而从以往诸多历史文化地理的著述来看,上述问题却是研究的关键所在¹。

基于此,本文则从文化迁移扩散角度,运用时空剖面分析法,探讨扬州秦腔文化流行区形成原因及其时空演变过程。

一扬州秦腔文化流行区明清之际,秦腔班社和演出活动已在江淮等地出现并产生较大影响。

据同州梆子老艺人(清光绪中叶生)口述,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在陕西等地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0为军戏,并随义军传播至江浙诸地区。

当时同州府曾流传有民谚:/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子谦,明末同州梆子老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

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指李自成)过潼关。

唱红了南京和燕山,不料一命丧外边。

0º清康熙年间,费轩的5扬州梦香词6中提到清初扬州梆子腔:/扬州好,几处治游场。

转串大秦梆子曲,越伶安息棒几香,一觉十年长。

0»同时期的魏荔彤在5江南竹枝词6中亦云:/由来河朔饮粗豪,邗上新歌节节高,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

0¼之后亦有/扬州忆,村市舞婆娑,酒打筛儿新酿薄。

腔传梆子乱弹多,微醉听高歌。

0½到清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在扬州的表演,使秦腔艺术魅力对扬州民众产生强烈的文化响应,并随之在扬州掀起了一波秦腔热潮,促使了秦腔文化流行区的确立。

1.名伶魏长生及其秦腔演艺行为的时空特征魏长生(1744~1802年),男,字婉卿,本名朝贵,四川金堂人。

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时人称其为魏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随其舅父来陕谋生,辗转于陕西关中东部同州府一带学演秦腔,开始了演艺生涯,以至于成为红极一时的秦腔表演名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初入京师演秦腔,四年后(1779年)再次入京,以秦腔剧5滚楼6名动京师。

魏长生擅长以男儿身扮演花旦¾,尤能惟妙惟肖,/其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泪,则扫除脂粉,固尤是梨园佳子弟也0¿。

以至于/所至无不为之靡,王公、大人俱物色恐后0À。

后因清廷禁演以秦腔为代表的花部乱弹,魏长生被迫曾加入昆、弋班。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魏离京前往扬州,并到苏州等地演出Á。

于嘉庆六年(1801年)第三次入京师,次年(1802年)在京去世。

学界对清代秦腔名伶魏长生的研究涉及不少,但多限于探讨其表演技巧的艺术研究 l u。

以下则从时间地理学角度,简析其对扬州秦腔文化流行区形成的推动作用和贡献。

据上述魏长生生平简历,绘制其秦腔演艺行为的时空剖面变动三维示意图(见图1)。

图1下方的平面表示空间过程,竖轴表示时间过程(均为开放状态)。

P1、P2、P3、P4代表魏长生的主要秦腔演艺行为空间定位,分别为四川、陕西、北京、扬州; t0~t8则分别表示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终结的生命# 78 #¹º»¼½¾¿ÀÁl u张伟然:5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周振鹤:5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张晓虹:5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5中国戏曲志#陕西卷6,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90页。

李坦主编:5扬州历代诗词6(第2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05页。

转引自明光5扬州戏剧文化史论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65页。

[清]王锦云:5扬州忆#调寄望江南九十七首6,李坦主编:5扬州历代诗词6(第3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魏长生,秦腔之花旦也0,参见[清]昭槤:5啸亭杂录6卷85魏长生6。

[清]吴长元:5燕兰小谱6卷35花部6。

[清]赵翼:5檐曝杂记6卷25梨园色艺6。

关于这一问题,以往一些研究认为魏长生在江南演艺游历之后即返回四川,如周传家认为/乾隆五十四年还川0(参见周传家:5魏长生论6,5戏曲艺术6第21辑,第175页),但未见列出具体史料;5中国京剧史6一书认为乾隆五十八年还川,亦未见征引史料(参见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5中国京剧史6上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40页)。

由于所见史料未提及魏长生离开扬州返还四川的准确时间,本文认为魏长生到扬州后,一直在以扬州为中心的周边南京、苏州等地巡回演出,下文论及扬州空间时长即指这段巡回演出的时长。

孟繁树:5论魏长生6,5戏剧艺术6,1985年第3期,第120-126页;林香娥:5魏长生与花雅之争6, 5中国戏曲学院学报6,2004年第1期,第52-59页。

历程中,其行为的时空剖面转换所需时间长短。

若以T 表示魏长生的整个秦腔演艺历程,则有T=28n=2t n ,据图中路径转换可知,魏在西安、北京、扬州三地演艺时长约为T 西安=(t 2-t 1)+(t 4-t 3),T 北京=(t 3-t 2)+(t 5-t 4),T 扬州=t 6-t 5。

据此,三地时长在整个秦腔演艺历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以D 表示)则分别为:D 西安=(t 2-t 1)+(t 4-t 3)28n=2t n =0147D北京=(t 3-t 2)+(t 5-t 4)28n=2t n =0122D 扬州=(t 6-t 5)28n=2t n=0131图2显示了魏长生秦腔演艺空间变动时长比重,其在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等地的时长占到31%,可见,扬州秦腔流行区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长生等众多秦腔戏曲名家演艺的持续推动作用。

另外,汇集扬州的诸多其他地方戏曲竞相效仿秦腔,亦证实具有乡谣里曲魅力的秦腔文化跨区域影响程度,扬州确实存在秦腔文化流行区,正如/昆班子弟亦有背师而学者,以至渐染0¹。

图1 魏长生秦腔演艺行为时空剖面变动三维示意图2.扬州/秦腔热0魏长生在扬州的秦腔演艺及影响,在清人所著5扬州画舫录6、5檐曝杂记6、5燕兰小谱6等著述中多有记载。

其间谈及秦腔,细处浓墨漫抹,精雕细刻,连演员的音容笑貌、谈吐举止都写得淋漓堪称记载了扬州秦腔热的戏剧史实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图2 魏长生秦腔演艺行为空间变动时长对比示意图(1)记述了魏长生等秦腔名伶来扬州之前,扬州秦腔等花部不景气的状况。

扬州早已有/花0、/雅0两部,但重/雅部0(即昆曲),如/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0º。

花部则被认为是行头简陋、音韵通俗的乱弹,正所谓/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

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0»,/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理0¼。

可见当时扬州存在花、雅之争,且/雅部0显然更受少数上流阶层的推崇,/花部0诸戏则较为低落,如:/郡城自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乃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

而杨、郝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如5滚楼6、5抱孩子6、5卖饽饽6、5送枕头6之类,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

0½(2)描绘了魏长生演艺掀起扬州秦腔热。

清代扬州戏剧繁多,名伶云集,正如/扬州好,南北戏分台,名角两班排日满0¾,而秦腔名伶魏#79#¹º»¼½¾[清]沈起凤:5谐铎6卷125南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