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尸吊
亦称“大上吊” ,秦 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汉调二簧、眉 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考
1、思考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2、思考如何培养兴趣 3、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4、对待传统文化青年应有的素质
谢谢!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 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路秦腔渐渐衰落,被中路秦腔起而代 之。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 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秦腔脸谱比现行京剧的脸谱更 为古典,而京剧界也有“秦腔歪脸勾的好”的说法, 这些都足以说明秦腔脸谱的悠久历史文化地位。经过 岁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 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
二、ຫໍສະໝຸດ Baidu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
1、唱词曲调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 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 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 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 结束”的过程。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 行的表演特技。
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 外面套绣花小鞋。
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 “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 全国各兄弟剧种。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恍恍和汉调二簧等剧种 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
建国后,正式定名为“西府秦腔”。
汉调桄桄
汉调恍恍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旧称 “弹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入陕南汉中盆 地后形成的一个支派,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 带。
它是秦腔传入汉中,并吸收当地语音、民间音乐等艺 术逐渐发展而成的。相传在明万历年间,秦腔沿关中越 秦岭,传入汉江以北的洋县,出现了最早的秦腔班社 “祁家班”。至清代前期,洋县一带又出现了一些本地 班社。
涌现出一批现代秦腔名角儿,像四小名旦李君梅, 袁丫丫,刘颖,梁少琴,以及大家熟知的马友仙。
同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现代剧目和秦腔影视剧, 像《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 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 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 家”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 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 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 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 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 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 术专家”证书。
二、历史沿革
发源地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 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 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 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 古老的剧种。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 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 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二、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 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二、历史沿革
1912年,西安成立陕西易俗社,对秦腔进行革 新。1924年鲁迅题赠“古调独弹”匾额,支持易俗社 的秦腔改革。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 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 胆探索。并创作出了像马建翎的《血泪仇》等一大批 优秀作品。
中国古典艺术
——秦腔
基本情况
综述
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 北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 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 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 “梆子腔”,俗称“桄桄 子” 。
百戏之鼻祖。
基本情况
派别
根据其流行的地域分为
东路秦腔 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 中路秦腔
东路秦腔
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 也叫老秦腔。它常被奉为梆子腔的鼻祖。
建国后,这一剧种得到了抢救。现已无专业剧团存在。
西府秦腔
西府秦腔又称“西路秦腔”、“西路戏”、“西路梆 子”、“西府乱弹”,盛行于陕西省的凤翔、宝鸡,流 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 功 ,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它是秦腔流传到西安以西 一带形成的一个支派。
明代末年,西府秦腔的班社已有演出活动,到了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西府秦腔就达到了昌盛时期,仅关 中西部十多个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活动。 新中国成立 前夕,中路秦腔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西府秦腔造成了很大 的影响,导致演员们纷纷改唱中路秦腔。从那之后,中 路秦腔完全取代了西府秦腔,并且流行西府各地。
同州梆子的历史悠久,它以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为 中心,曾盛行于关中东府10多个县,流行于陕西境内的北至 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阳、西行渭南,并流传到北京、湖 南、甘肃、青海、河南、新疆、江浙等地。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同州梆子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 多班社,艺人也是层出不穷。 到了1912年,由于西安改良 秦腔的崛起,使同州梆子倍受排挤,加之战乱与饥荒,到了 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同州梆子班社纷纷解体,即使是一 些技艺出众的艺人,也不得不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 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同州梆子 几乎灭绝。
方法: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 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 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 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 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 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
变脸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 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 丑行皆有此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 和“吹面灰”两种。
顶灯
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秦腔丑角演员 刘省三、晋福长和 汉调桄桄演员王半 截、赵安学及汉调 二簧演员蔡安今等, 均擅长此技。
打碗
打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 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方法:表演方法 是将一碗掷于空 中飞转,用另一 只碗飞出击打, 两碗同在空中粉 碎。
汉调桄桄的艺人多为当地人,多采用当地的语音演唱, 并不断地吸收、融入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成分,这样既 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簧 柔和婉转之长,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覆盖关中地区。 清末民初为汉调桄桄的鼎盛时期,班社林立,艺人济济。
中路秦腔
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 “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 实、明快、夸张性强。
2、伴奏
伴奏分文场和武场。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是 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 色。
二、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
3、角色
秦腔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共计十三 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4、秦腔的八大传统绝技 吹火、变脸、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
牙技、尸吊
吹火
吹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 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
建国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秦腔剧团, 80年代数量达300多个。同时,还建立了一批专业 学校,培养演员。
三、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 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 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