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

合集下载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石学敏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石学敏教授针法演示操作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疗中 , 在疏理j } l = 经 气机 的同时 , 同 时 要 对 其 它 受 影 响 脏 腑 进 行 综 合 调 理 如 肝 脾 同 治 , 心 肝 并
凋, 肝 肾同治 . 肝脾肺并治等 , 才 能 体 现 肝气 的 条 畅 ( 4 ) 肝 气 的疏泄 , 在 于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及 气 m 的运 行 通 凋 , 达 到对 其 它 脏 腑 组 织 的作 用 影 响 。 此在 应用过 程中 , 要 注意对于经 络 、 津 液 气 血 通 道 的疏 通 i 刷达 ( 5 ) 沣重 对于致病 因素 ( 痫邪 ) 的 祛
疏泄 , 对气血运行具有调节作用 ; 心 主血脉而藏神 , 二者母 子卡 l { 依, 相互 为用 老师在深入研 究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关系框架下 的 机 能 医 理 作州 基 础 之 上 , 进 一 步 探讨 了 藏 象 学 说 中 肝 与 心 相
互 关 系 及 相互 影 响 , 从 心 悸 病 症 人手 , 根据 “ 母 子相 及” 理 论 方 法, 肝与心在共同维持心血运 行和心神 舒畅方 面 , 有 着 较 其 他 脏 腑 更 为 直 接 的 生理 及病 理 影 响 。两 者 关 系紊 乱 , 则 可 导 敛 心
畅、 心悸 得 平 的功 效 , 同 时 对 疾 病 巾 的 兼 汪 也 有 着 兼 收 并 治 的
作 用
谈 石 学 敏 院 士 醒 脑 开 窍 学 术 思 想 在 临 床 工 作 中 的 应 用
常 玉莹 关键词 : 石 学敏 ; 醒脑开 窍
中 图分 类号 : R 2 5 5 . 9
处 于 激 , 人衡 和紊 乱 。 如 何站 在 整 体 观 角 度 调 动 』 气, 祛 除 邪 气, 捌整脏腑 、 气血 、 阴阳的失衡火 系, 肝 郁 辨 证 思 路 既 是 解 决 这 个 矛盾 的一 个 重 要 切 人 法 。 临 床 中 应 用 肝 郁 辨 证 方 法 应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展开全文石学敏,生于193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防治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体现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防治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体现

力和 生活 能 力 , 并且 对针 刺 治疗 V D 的机 理进 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 积极 探 寻 引发 V D的 高危 因素 , 未 病 先 防, 防 治并进 。本 文从 治则 处方 的提 出到 临床 疗 效验 证及 针 刺作 用机 理 的揭 示 , 探 讨其 科 学研 究 思路 , 以启 示后 学 。
Abs t r a c t : T h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me t h o d “Xi n g n a o T i a o s h e n” c r e a t e d b y a c a d e mi c i a n S HI c a n i mp r o v e i n t e l l i -
D o s e —e f f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S t a t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f o T C M, T i a n j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y 治疗 中风 享 誉 国 内外 , 针 灸 人 士多 耳熟 能详 。但 是 , 他 的成果 并不 局 限于此 , 针
刺 手法 量学 的提 出 、 气海 理论 指 导针 刺治 疗高 血压 、 刺
抑郁 或欣 快 等 精 神 症 状 。 严 重 影 响 病 人 的 工 作 和 生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 Mo x i b u s t i o n S c i e ce n s , T i a n j i n R e s e a r c h I st n i t u t e fA o c u p u ct n u r e a n d Mo x i b u s t i o n ,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3 , C h i a) n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学习运用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

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

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

“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

上 八 邪
分别在2~3、3~4、4~5指掌关节上1寸,向指掌关节基 底部斜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各手指分别不 自主抽动3次为度,留针30分钟以上。
(4)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
语言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 脑卒中病人的语言恢复亦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 环节之一。语言恢复除了语言矫正和训练之外, 针刺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语言謇涩或 舌强不语,以下的腧穴可收奏效。
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2.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
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
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
气”。
3. 中风病病机中“神”的定位。明代· 李 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 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中 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为:脑神经细胞 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症。因此,中风病病机 中“神”是“元神”、“脑神”。石学敏院士 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 脑开窍”。
补法(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




泻法(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
人 中
位于鼻唇沟上 1/3 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 采用重雀啄手法。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 转 360°, 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 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三 阴 交
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º 角,斜 刺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 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针感到 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 3 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辩

石学敏教授的中风疗法

石学敏教授的中风疗法

1. 刺内关,操作1分钟。

双手同时操作。

2. 刺人中:要捻转360度,目的是要缠针,然后施用提插手法时不会拔出来。

以眼球湿润为度。

人中有三叉神经通过,痛感强,三叉神经兴奋后易出现流泪,故有时并非疼痛之故。

因人中较痛,故两三次后可改用印堂,手法一样,但疼痛明显减轻。

3. 刺风池、完骨、翳风,患者在床上坐起,要向结喉刺,深达2寸——2寸半。

小幅高频捻转补法(所谓小幅指<180度,高频指在140-160次/分)。

每对穴操作1分钟,双侧同时操作。

留针20分钟,留针时可嘱仰卧无妨。

翳风穴有点痛。

石提示皮质脑干引起的假球麻痹及缺血性延髓麻痹(真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全球范围内无有效方法。

假球麻痹醒脑开窍法治疗后一般2周内可撤掉胃管,自己饮食,但真球麻痹难些。

4. 刺双人迎:解决缺血性延髓麻痹,手法同风池。

5. 刺三阴交:用2寸针,取穴与传统取法不同,胫骨后缘(而非传统的在胫骨和跟腱中间)向后斜刺45度,下方可达传统的三阴交穴处,抽动3次为度,抽动时针会弯,换一根再刺,用提插泻法。

6. 刺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提插泻法,下肢痿废和疼痛也要这么取穴和针刺,可收奇效。

7. 丘墟透照海:2-2.5寸针,在照海部皮下可见到针尖的蠕动,针后内翻立即改善。

留针时提出1-1.5寸,只留1寸,以免痉挛性上曲反射。

8. 极泉:取穴较传统取法下移1-2寸至肌肉丰满处,避开腋毛,操作时可见手的抽动,以抽动3次为度。

9. 尺泽:外展前伸120度。

直刺提插。

10. 合谷透三间:此处可用合谷刺。

对握固和功能减退均有效。

刺后患手即松开,如不拔针,患者手不会再握固。

对此患者的后续治疗,石的建议是:1、要解决吞咽困难的问题,2、要恢复上下肢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血糖。

石还提及中风病人的大关节保护十分重要,可以在肩部和腕部刺络拔罐,出血3-4cm。

也可配合推拿。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李军(300193中国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部长)前言中风单元的综合治疗模式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种住院病人的管理模式。

华夏第一针——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院士

华夏第一针——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院士

国省 级 示 范 中医 院

全 国百 佳 医 院
” “ ,



年任 天 津 中医学院第
1999

附属 医 院院长

床 研 究 领 域 所 获 得 的最 高 奖 励 窍


醒脑开
国 针 灸 临 床 研 究 中心
医 疗 中心

全 国 针 灸 专科
年 当选 为 中 国 工 程 学 院 院 士
针 刺 法 已 被 收入 全 国 高 等 中 医 院 校



研 实力


其中
为湖 的 深 邃 才使 得 湖 面 平 静 如 镜

这是
i


个优 秀 的 集体


个 集体 自
他 创 立 的 醒 脑 开 窍针 刺 法 在 海 内外 产
生 重 大影 响 使传统 医 学 迈 向世 界

学术 及 医 院 管 理 业 绩 显 赫
当选 院 士
列 盂


个 集 体 的 中心 在 这 里 天 津 中 医 学



技 术 的 支 持 设 施 的保

出任 院 长
于开拓

年间

他 锐 意 改革



中秋 节 前 夕 我 们 特 意 去 拜 访 了 他 没想到


直 以来
天 津 中 医 学 院第



以 针 灸 学科 为 龙 头

以 科技 创 新


身 居 高 位 的石 院 士

浅谈石学敏院士刺络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谈石学敏院士刺络疗法的临床应用
(1)选穴 在疱疹发生部位,分别于2~3处刺络拔罐。
(2)操作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在疱疹间隙处(轻者皮内,重者皮下),刺4~5点, 加以闪火罐放血5~lOmL,注意不要点在疱疹上,拔罐部位应交替进行,留罐时间不 得超过8分钟。
(3)方义 带状疱疹治疗上常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为法。石学敏院士运用刺络疗法配合针灸, 有卓著疗效,且取效快,不使用任何药物可痊愈。石教授认为刺络拔罐具有促进血液循 环,增强代谢,以改善局部免疫状态的功能。从而,起到杀灭病毒,抑制细菌的继发感 染,加速带状疱疹痊愈的作用。临床积累了数百例病例,与普通针刺方法比较疗效显著, 有立即止痛消疹之功。基于中医理论,究其病因病机,邪阻经脉,壅结于皮部,而皮部 者以“经脉为纪”,循其皮部发病部位,刺之于血即可通过皮部以疏调本经气血,引邪 外出。再配合针刺丰隆、阴陵泉祛湿清热、通调经脉瘀阻,正如“菀陈则除之,去血脉 也。" 3.顽固性疼痛 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古代医家认为疼痛为经脉气血不通, 取穴多以局部为主。因内伤或外邪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失和,气滞血瘀, 而出现疼痛的症状。刺络拔罐疗法止痛,应用范围广泛,诸如痹症的关节疼,肌肉疼; 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神经痛,以及急性扭伤、跌打肿痛等施用 本法,止疼缓急,立竿见影。
(1)选穴 华佗夹脊穴(2、3、5、7对)。
(2)操作 华佗夹脊刺穴(2、3、5、7对)直刺l~1.5寸,令针感向前胸或上、下放散, 施捻转补法1~3分钟,继而在相当于风门,肺俞,膈俞穴部位选两对,用三棱针点刺 3~5下,深达皮下,然后加火罐令出血5~IOM毫升为度。
(3)方义 华佗夹脊穴为督脉之络,旁通脏腑背俞,刺第2、3、5、7对可以宣肺益气,解表祛邪, 刺络拔罐可活血行气,泻血祛邪肃肺,《医学源流论》云:“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 故泻血祛邪应务求其尽,单纯刺络不能使血尽邪出,加拔罐控制出血量,可以使血尽邪 出。 2.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繁殖活动, 导致受侵的神经节发炎、肿胀、坏死,产生神经痛及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丘疹,水疱,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 甚而致,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并感毒邪而成。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 乘之诱于外,气血瘀阻为其果。毒火稽留血分,表现为红斑,湿热困阻于肝脾,引起水 疱,气血瘀阻于经络则临床上表现为疼痛。而从带状疱疹的病因看,病毒导致神经根发 炎肿胀,神经根性炎症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炎 症和水肿。刺络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去炎止痛之功效,通过施治可以

石学敏院士刺络法临床应用体会

石学敏院士刺络法临床应用体会

之为“刺血络”。
1. 刺络法源于《内经》
古人对刺络法非常重视,《灵枢·九针
论》中锋针就是刺络疗法主要用具,也就是
现今使用的三棱针。文中指出:“故为之治 针,必筩(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 出血,而痼病竭。”《灵枢·九针十二原》 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 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 , 取以锋 针。”综上所述,锋针作为刺络放血之用, 可以治疗痈疡痹痛等痼疾。
大 杼 至 膈 俞
第1~7胸椎背俞穴,于背部正中旁开1.5寸,向正中线斜刺1~1.5 寸,针感向前胸或上下放散,施捻转补法1分钟,以宣肺理气。
风 门 、 肺 俞 、 膈 俞 刺 络
风门、肺俞、膈俞每次选1~2对,用三棱针点刺3~5针,深达皮 下,以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之,每罐出血量5~10ml为度。
处方:
疼痛局部或压痛点为阿是
穴。
选用阿是穴2~5处,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3~5针,加用
玻璃闪火罐,出血3~10ml为度。
疗程: 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持续治 疗2~4个疗程。
4. 体会
4.1 以上简单列举部分应用刺络拔罐法治疗
的有效病种,还有一些病种是以刺络拔罐法
配合其它治疗有效的病种,如:刺络拔罐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石学敏院士“刺络法” 临床应用举偶
3.1 刺络拔罐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可属顽疾之一,故有“内不
治喘,外不治癣”之说。哮喘虽病因虚实兼
杂,但发作时多以标实为主。应用刺络拔罐
法以宣肺理气、祛邪平喘。标症可除、正气
可复。
处方:
针刺第1~7胸椎旁背俞穴(大杼至
膈俞)
风门 肺俞 膈俞部位刺络拔罐
疗程: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

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

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

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21年1月-20XX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

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

天津市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石学敏院士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

天津市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石学敏院士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

天津市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石学敏院士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深情寄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对本次成立大会的鼎力支持,我仅代表基金会和针灸区域诊疗中心,感谢天津市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以及我们中医同道的光临,更感谢诸多大学校长的光临,以及国医大师张大宁同志,谢谢大家!基金会今天正式成立,标志基金会和针灸区域诊疗中心将一起踏上新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我深信任重而道远,为愿扶手深耕,鞠躬尽瘁。

基金会工作主要包括开展科学专项,设立医学奖励,推动学术思想传承,开设学术培训,进行医院的管理指导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金会将致力于成为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科技创新的国内优质平台,有力助推我国中医药事业更大的发展。

针灸区域诊疗中心工作主要包括建设临床研究平台,建设针灸学科、亚专科及其特色的诊疗模式,制定技术规范,推进多学科融合及技术创新,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诊疗中心将充分发挥针灸学科的优势及特色,推动针灸治疗技术的规范化,融合现代实用诊疗技术,有效地促进华北地区针灸学科的教研及其整体进步。

我们将于2019年9月举行全国性相类似的更加具有学术特色的大会,以使我们的工作逐渐推向世界。

基金会和诊疗中心的成立,使平台和技术珠学国粹的东风,亦是推广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中医传承中悬壶济世理想的最好写照。

我热爱中医科学,沉醉于其博大精深。

中国针灸虽早于享誉世界,但仍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医针灸与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我深感荣幸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与中医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常感谢天津石氏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与慷慨捐助,我和基金会都非常荣幸地可以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集翔集团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周诗远;石学敏【摘要】介绍石学敏院士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独到见解和治疗经验,石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本病,治疗中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了治疗本病的新方案,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辅以经筋刺法对症治疗,在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此方案解决了西医对于本病仅对症支持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难题,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方面均显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7(036)011【总页数】4页(P1372-1375)【关键词】针刺疗法;石学敏;运动神经元病;名医经验【作者】周诗远;石学敏【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 2届国医大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天津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石院士在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指导下,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以脑腑立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醒神、调神、安神”的学术思想,认为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并据此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临床治疗各类中枢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2]、椎体外系疾病[3]、危急重症[4]、疑难杂病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5]。

笔者有幸跟从导师学习,耳提面命,受益匪浅。

现将石院士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针刺方法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损伤运动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椎体束,临床表现为由四肢远端逐步向躯干发展的进行性肌肉萎缩[6],从中医学角度看,本病以其临床表现当属“痿证”范畴,传统中医观点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与五脏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津液输布不畅,筋肉四肢失养而痿弱不能用,多属虚证,古代医家多从“治痿独取阳明”调理脾胃、“泻南补北”补益肝肾论治[7]。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对中医学的贡献--创建中医脑科学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对中医学的贡献--创建中医脑科学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对中医学的贡献--创建中医脑科学许军峰;卞金玲;吕建明;李军;石学敏【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针灸学;针灸疗法;中医脑科学;石学敏【作者】许军峰;卞金玲;吕建明;李军;石学敏【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2届国医大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特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天津针灸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从事针灸学医教研工作50余年。

创立“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成立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了“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中成药,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开展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在中医针灸界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针灸治疗中风病、延髓麻痹、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种痛证、病窦综合征、老年期痴呆、前列腺肥大、无脉症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卓著疗效并名扬海内外。

中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

石学敏院士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

他以脑腑立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上而确立的。

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

其博大及深奥不是现代科学的某一学科所能解释。

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思维理解我们古老的传统医学需要逾越历史的鸿沟。

交流中医药发展新思路

交流中医药发展新思路

关 于 一 切 人 类 器 官 、动 物 、植 物 、食 物 之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的当代科学内涵; 只有通过当代胚胎学才能说明人类腑脏 表里学说及经络阴阳经相互关系的当代 科 学 内 涵 ;只 有 当 代 细 胞 内 部 结 构 的 生 命动力源分布的理论才能说明经络及其 穴位的本源和各种病因及其治疗方略的 科学内涵。
10 月 25~26 日 ,由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承 办 的“ 感 知中国·感受中医”文化体 验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 行,吸引了 25 个国家的 93 位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 留学生参加。留学生们通 过体验中医药适宜技术、 吃 早 茶 、品 药 膳 和 参 观 广 东 中 医 药 博 物 馆 、广 州 十 三行等感受中华传统文 化。图为留学生在广东省 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体验火 龙灸。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 高,健康养生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中国社 科院学部委员田雪原表示,目前与国际先 进水平比较,我国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有 明显差距。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大 力发展广义健康养生产业,由“治已病”加 快向“治未病”转变,由以医疗为主导,转 向医卫产业质量的提升、转型升级、高质
通讯员肖建喜 孙小 鹏摄影报道
各地信息
沂蒙国际针灸论坛举办
本报讯 (记者陈计智)10 月 28~29 日, 沂蒙国际针灸论坛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
论坛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作了“通关 利窍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 的主题报告。他讲解了“通关利窍”针刺法的 规范取穴、针刺手法量效关系,从生物化学、 中枢神经机制、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解释了针 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机理。广州中医药大 学副校长许能贵阐述了针刺风府、廉泉穴能 明显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并指出了针灸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方向。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摘要]系统地记述了石学敏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中医理论上,弘扬针灸,倡导正统,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阐发经旨,明辨病候,科学地对十二经脉的病候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确立了治疗大法和针灸处方,发展了经络学理论。

在临床上,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急危重症;推崇泻血,祛邪扶正;选穴精当,讲究配伍;以神统针,注重感传;针药合用,力求实效;坚持中西医结合,用夏变夷,融西贯中。

[主题词]名医经验石学敏针灸学导师石学敏院士系饮誉海内外的著名针灸学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他勤奋求实,博大精深,学验俱丰,尤其善于临床治病,善于用针灸治疗急危重症,广得病家信誉。

笔者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幸跟从导师学习,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兹将导师的学术思想胪列如下。

1弘扬针灸,倡导正统导师非常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尊崇《内经》,他认为《内经》是中医学术理论和原则的渊薮,要学好中医必先通《内经》。

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内经》,并不断以新成果充实、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去芜存真,刮垢磨光,发皇古义,崇古而不泥古,是导师治学的一条原则。

遇有疑难,他尤其重视旁征博引,反复推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发扬光大,提出自己的见解。

譬如关于腧穴功效主治,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总结,以确立其主治证候。

导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

又如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的概念,历代医家认识极不一致,聚讼纷繁,各执一端。

对此与真实再现发病症候息息相关并与针灸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师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反复研究,又结合大量临床研究,摆脱了诸家之争论,从更高的层次指出: “是动”、”所生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联属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记述,应包括病因、病位、发病缓急、病程长短、标本、虚实、转归、预后。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经验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经验

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3-0036-03㊃名师高徒㊃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经验王建文(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900)摘要㊀石学敏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㊁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㊁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㊁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 华夏第一针 杏林楷模 鬼手神针 ,于1972年首创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中风病,主要运用于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所致的脑卒中㊂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醒脑开窍针法 逐渐被拓展使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收效显著㊂但针刺多选取眼区及头面部穴位,针刺补泻手法报道甚少㊂查阅‘灵枢“‘难经“等古文献记载,结合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整理归纳古文献㊁传承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学术思想,对 调神开窍针法 八脉交会穴 经筋刺法 在治疗睑废临床中的运用加以剖析,对针刺照海㊁申脉㊁风池㊁通里等穴补泻手法加以阐明,以供广大针灸学者参阅㊂关键词:石学敏;中医师;针刺;睑废;动眼神经麻痹;名师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3.15㊀㊀石学敏院士是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㊁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㊁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悬壶济世60余载,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 华夏第一针 杏林楷模 鬼手神针 ㊂2018年4月,甘肃省首个针灸学科院士工作站在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揭牌成立,石学敏教授被聘请为 白银市医学顾问 ㊂睑废相当于西医学 动眼神经麻痹 ,中医学又称 上胞下垂 目偏视 坠睛眼 视一为二 [1-2]㊂笔者有幸拜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对石学敏院士以 醒脑开窍针法 为总则㊁立足 调神开窍针法 八脉交会穴 经筋刺法 配合运用治疗睑废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㊂现阐述如下㊂1㊀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选穴及进针手法针刺选穴:照海(双侧)㊁申脉(双侧)㊁风池(双侧)㊁通里(双侧)㊁百会㊁上明(或鱼腰)透阳白㊁丝竹空透太阳㊁阳白两透(阳白穴透向上星㊁阳白穴透向头维)㊁睛明㊁光明㊁球后(或承泣)㊁四白㊁太冲(双侧)㊁合谷(双侧)㊂针刺操作手法:针刺照海穴针尖刺向水泉穴,与皮肤呈45ʎ斜刺进针,施以重提轻插泻法,以足踝部微窜麻为度;申脉在外踝尖下方凹陷处直刺,施以重插轻提补法;针刺风池穴时,嘱患者坐位㊁精神放松,患者呼气时疾速进针至天部,左手关闭风池穴下方,缓慢进针约20~25mm,重插轻提针体9次,以针下出现酸楚困重感,继而穴区局部出现热感为度,并使热感向上经头颅传导至眼眶区,若针刺手法操作时无热感或热感不明显,待患者吸气时疾速退针至天部,然后缓慢进针至地部再行重插轻提针体9次,如此重复操作3次;通里穴直刺10~ 15mm,行重提轻插泻法;百会穴平刺5~10mm,行捻转补法;上明(或鱼腰)透阳白进针15~20mm,不行手法操作;阳白穴透上星㊁头维进针15~25mm,不行手法操作;睛明穴进针时,医者嘱患者眼球向下转动,左手将眼球向外轻推固定,右手持长度为25mm㊁直径为0.25mm毫针,沿眼眶和眼球之间缓慢地刺入10~15mm,不行手法操作;进针球后时,医者左手将眼球向上轻推固定,依针刺睛明穴操作步骤刺入10~15mm,不行手法操作;丝竹空进针刺向太阳穴,刺入15~25mm,行捻转补法手法操作;光明腓骨前缘进针20~30mm,行重插轻提补法手法操作;四白穴直刺10~15mm,不行手法操作;太冲穴直刺15~20mm,行重提轻插泻法手法操作;合谷穴直刺15~25mm,行重插轻提补法手法操作㊂以上诸穴针刺7d为1个疗程,休息1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治疗6个疗程㊂2㊀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睑废处方方义‘灵枢㊃脉度“载: 跷脉者 属目内眦,合于太阳㊁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㊂ ‘灵枢㊃寒热病“载: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入脑乃别阴跷㊁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㊂ 阴跷为足少阴之别,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足少阴太阳为阴阳血气之生源,阴跷㊁阳跷主通阴阳血气,从下而上交于目,主司筋肉屈伸运动和眼睑开合,有濡目养筋的功用㊂因此,阴跷脉主阴主血,阴主沉降濡润,阴跷脉阴盛有余,则眼睑开㊃6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3月㊀第33卷㊀第3期㊀TCM Res.March2020Vol.33No.3㊀㊀启不利而眼睑下垂;阳跷脉主阳主气,阳主升腾轻扬,阳跷脉阳衰不足,则眼睑开启无力而眼睑下垂㊂八脉交会穴之照海㊁申脉分别通于阴跷脉㊁阳跷脉,依据针刺泻实补虚原则,针照海透水泉时施以重提轻插泻法,使局部穴区窜麻针感㊂由于照海㊁水泉命名都与水相关,按阴阳五行属水属阴,所以针刺该穴位用泻法以达祛湿除浊㊁轻灵眼睑之功㊂针申脉时施以重插轻提补法以益气升阳㊁开启眼睑㊂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位于头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㊂‘灵枢㊃经脉“记载: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㊂ ‘灵枢㊃经别“记载: 足少阳之正 散于目,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㊂ ‘灵枢㊃经筋“云: 足少阳之筋 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颌,上结于頄㊂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㊂ ‘难经㊃二十八难“记载: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㊂ 故风池穴针刺手法操作应以疏通经脉㊁运行气血㊁重塑(或重建)神经传导通路为主,施以温通针法操作,形成 过眼热 针感,通关利窍,可有效改善大脑后循环血供,恢复缺失神经功能㊂由于申脉㊁风池同属阳跷脉,申脉穴局部皮肉薄,针刺操作不易得气,而风池穴在头后枕项部,与眼部相距较近,皮肉丰实,针刺易得气,故针刺以风池为重点手法操作穴位㊂‘灵枢㊃经脉“记载: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㊂ ‘灵枢㊃经别“言: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 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㊂ ‘灵枢㊃经筋“曰: 手太阳之筋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㊂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应包括与脑相连的神经㊁血管㊁眼肌等组织,动眼神经为颅脑第三对颅神经,支配眼肌㊁瞳孔括约肌㊁睫状肌等,维持眼球灵活转动及瞳孔大小,若目系出现病变则可见睑废㊂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络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录属于阴跷脉统摄之下,由此可见,针刺通里穴用重提轻插泻法,使局部穴区麻胀针感,可有效祛除湿浊之气,轻便上眼睑,以利于上眼睑开启㊂上明透阳白,阳白穴透上星㊁头维,丝竹空透太阳采用 经筋刺法 ,促进气血运行,祛湿通经活络,发挥 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 的作用,使得上睑提肌筋肉得以充足濡养,缺损上睑功能得以修复,配合百会穴针刺捻转补法,共奏升阳举陷㊁开利眼睑之效㊂针对黑睛偏斜,针球后(或承泣)㊁四白㊁睛明,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兴奋受损动眼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重塑神经结构或冲动传导,调节麻痹眼肌肌张力,纠正黑睛偏斜及眼球运动障碍,配合针刺光明穴以消除视物重影㊂‘灵枢㊃经脉“曰: 肝足厥阴之脉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㊂ ‘四总穴歌“记载: 面口合谷收㊂ ‘素问㊃痿论篇“曰: 治痿独取阳明㊂ 太冲穴为足肝厥阴肝经原穴,该经循行入喉咙,连目系,因此与眼疾相关,该经又在阴跷脉统摄之下,故针刺太冲穴用泻法能调气理血,柔肝固本㊂合谷穴针刺用提插补法,有气血双补之功㊂四关齐用,阴阳经互配,上下配穴,气血㊁阴阳㊁脏腑同调㊂此外,睑废患者由于上睑上抬无力,黑睛偏斜㊁视岐,面部表情怪异而引起患者情绪不畅,渐出现焦虑,此时若得不到有效疏导㊁干预治疗,难免形成躯体疾病,导致精神心理障碍,而精神心理障碍是影响躯体疾病的恶性循环㊂因此,对于睑废患者的治疗,石老认为除针对症状治疗外,还需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护,即以 调神开窍针法 为基础进行 身心 同治,这样才能使患者获益更大㊂针对患者因眼部疾病导致的情志不舒问题,石老以针刺内关㊁印堂㊁上星解郁除烦为法则㊂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上系于心包,联络于心系,针刺可宽心理气解郁㊁调神宁心除烦;印堂㊁上星属督脉,针刺可直接调理脑神,升清阳开窍醒神,条畅气机,理气开郁,治疗精神㊁神志病㊂3穴合用,具有良好的抗焦虑㊁镇静㊁调整情绪功效,能有效治疗患者在躯体㊁心理两方面的疾病㊂3㊀小㊀结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石老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及学术思想,认为睑废发病与 气虚 血瘀 湿浊 有关,中医学治疗以益气升阳散结㊁活血祛湿通络为治则,推崇中草药以补阳还五汤合升陷汤加减㊂针刺临证配穴:痰浊阻络配丰隆㊁阴陵泉;痰瘀互阻配丰隆㊁阴陵泉㊁血海㊁膈腧;脾虚气陷配足三里㊁气海㊁关元㊂现代医学研究[3-5]证实: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与颅内病变或全身系统疾病(如颅内动脉瘤㊁颅底肿瘤㊁脑缺血㊁糖尿病㊁外伤㊁炎症)密切相关,涉及眼科㊁神经内科㊁影像医学多学科交叉,需要医学影像科㊁神经内科㊁眼科㊁介入科多学科协助诊治㊂结合中医学㊁针灸治疗效果更显著,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融㊂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石老强调医者宜详查病因,避免误诊㊁漏诊㊁误治,标本兼治,加快疾病康复,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病㊃7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3月㊀第33卷㊀第3期㊀TCM Res.March2020Vol.33No.3㊀㊀痛,防止复发,最大程度受益患者㊂参考文献[1]赵斌,韦企平.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动眼神经麻痹15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3):170. [2]崔艳杰,高其芳.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J].四川中医,2012,30(10):135-136.[3]夏蔚,沈伟,李龙标.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23.[4]尹都,杜长生,王社军.动眼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 249-252.[5]蒲一民,徐智科,刘宗顺,等.首诊动眼神经麻痹35例病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95.(本文承蒙石学敏教授指导,特此谢忱!)收稿日期:2019-02-28;修回日期:2019-07-15(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3-0038-03㊃名师高徒㊃李艳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论治骨痹之思路与方法∗王传博1,舒㊀春2(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安徽合肥230601;2.铜陵市中医院风湿科,安徽铜陵244000)摘要㊀李艳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一帖内科 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㊂骨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㊁骨关节炎等疾患属骨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㊂李艳主任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骨痹内因正气不足,外有风寒水湿热毒,致痰湿瘀血痹阻筋骨㊂初期多实㊁多热,后期多虚㊁多寒㊂临证时予以疏风解表㊁祛湿通络治疗风湿证,温经散寒㊁除湿止痛治疗寒湿证,清热利湿㊁通络止痛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㊁凉血止痛治疗热毒证,化痰散瘀㊁活血通络治疗痰瘀证㊂关键词:李艳;中医师;李济仁;国医大师;骨痹;清络饮;益肾清络活血方;验案;名师经验中图分类号:R255.6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3.16㊀㊀李艳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一帖内科 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㊂笔者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侍诊左右,偶获心得㊂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㊂中医诊治痹证疗效明确㊁优势明显,古今医家论述丰富㊂‘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痹之病名,并专辟 痹论 篇,提出皮痹㊁肌痹㊁脉痹㊁筋痹㊁骨痹合称为五体痹,肺痹㊁脾痹㊁心痹㊁肝痹㊁肾痹合称为五脏痹㊂后世医家论痹从风寒湿热者众之,从五体㊁五脏论述者寡之㊂自‘金匮要略“倡三痹学说并奠定了治疗学基础后,后世多言三痹,五痹之说日趋淹没[1]㊂然临床上如能注重从五体㊁五脏论治,可在明确病证本质上掌握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㊂李艳主任幼承家学,多有创新,诊治痹证近四十年,颇有心得㊂现将李艳主任诊治五体痹之骨痹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㊂1㊀病名溯源骨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原文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㊂‘素问㊃长刺节论篇“曰: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㊂ ‘诸病源候论“曰: 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㊂ ‘济生方“曰: 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且胀㊂ ‘张氏医通“曰: 骨痹者,即寒痹㊁痛痹也㊂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㊂ ‘痹证通论“[2]曰: 凡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骨及关节,阻滞经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㊁肿胀或红肿热痛,甚至关节变形弯曲㊁僵直㊁不能站立行走者谓之骨痹证㊂2㊀病证要点骨痹病位在骨,日久可传及肾,亦可引起心㊁肺等多脏器损害㊂其病因有内㊁外之分:内因主要责之于肾虚,先天不足㊁肾气亏虚,或后天失养㊁房事不节㊁肾精耗损,或惊恐伤肾等;外因主要为触冒风寒,或因露宿乘凉,或因水湿浸渍,或因淋雨远行,亦有湿热毒邪内侵,或有痰湿瘀浊留滞于骨㊂病理产物主要为痰湿瘀血㊂初期多实㊁多热,后期多虚㊁多寒㊂本病的证候主要有 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 疼痛如掣 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 举节不用而疼,汗注烦心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昡短㊃8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3月㊀第33卷㊀第3期㊀TCM Res.March2020Vol.33No.3㊀㊀。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
卞金玲;张春红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3(022)004
【摘要】@@ 石学敏院士为中华民族针灸医学的发扬光大,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就石学敏院士的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3-5)
【作者】卞金玲;张春红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J], 常玉莹
2.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防治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体现 [J], 夏圆元;樊小农
3.石学敏院士治神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举隅 [J], 倪丽伟;申鹏飞;石学敏
4.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精髓钩玄 [J], 郭琳;卞金玲
5.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暨第四十一期醒脑开窍针刺法学习班通知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1)0720421204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针家精要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马岩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摘 要] 系统地记述了石学敏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中医理论上,弘扬针灸,倡导正统,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阐发经旨,明辨病候,科学地对十二经脉的病候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确立了治疗大法和针灸处方,发展了经络学理论。

在临床上,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急危重症;推崇泻血,祛邪扶正;选穴精当,讲究配伍;以神统针,注重感传;针药合用,力求实效;坚持中西医结合,用夏变夷,融西贯中。

[主题词] 名医经验 石学敏3 针灸学R esearch on Academician Shi Xueminπs Academic ThoughtM a Yanf a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College of TCM,Tianjin300193)[Abstract] Professor Shi Xuemenπs academic thought was introduced.In theories of TCM,he summarizes systematically efficiency and indications of361acupoints of the14channels and vessels,perfects theoretical system of acupoint science, elucidates conception of channels,differentiates symptoms and signs,scientically elucidates the system of symptoms of12 channels,establishe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prescrip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develops the theory of chan2 nels;Clinically,he uses principles of“restoring consciousness”and“regulating mentality”to treat imminent and serious dis2 eases,and has a great esteem for purging blo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Se2 lects appropriate acupoints and pays attention to acupoint prescription,pays attention to needling sensation propagated a2 long meridians,and combines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s and insists o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K ey w ords] Famous Doctorπs Experience;Acup Mox Science 导师石学敏院士系饮誉海内外的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他勤奋求实,博大精深,学验俱丰,尤其善于临床治病,善于用针灸治疗急危重症,广得病家信誉。

笔者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幸跟从导师学习,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兹将导师的学术思想胪列如下。

1 弘扬针灸,倡导正统导师非常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尊崇《内经》,他认为《内经》是中医学术理论和原则的渊薮,要学好中医必先通《内经》。

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内经》,并不断以新成果充实、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去芜存真,刮垢磨光,发皇古义,崇古而不泥古,是导师治学的一条原则。

遇有疑难,他尤其重视旁征博引,反复推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发扬光大,提出自己的见解。

譬如关于腧穴功效主治,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总结,以确立其主治证候。

导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

又如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的概念,历代医家认识极不一致,聚讼纷繁,各执一端。

对此与真实再现发病症候息息相关并与针灸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师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反复研究,又结合大量临床研究,摆脱了诸家之争论,从更高的层次指出:“是动”、“所生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联属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记述,应包括病因、病位、发病缓急、病程长短、标本、虚实、转归、预后。

他将“是动”、“所生病”的概念进行了具体概括。

如表1。

再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欠乏规范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导师认为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关键环节,自1981年以来,在中风治疗的基础上总结了九种疾病针刺规律,首先提出针刺作用表1 “是动”、“所生病”概念分析分析项目是动病所生病病因多为外因引动而诱发(1)是动未愈转化而来(2)脏腑自病病程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久病位多在外,在表多为里证正气与邪气消长 正气一般不虚,多为正盛邪实多为损伤正气,成正虚邪盛,邪减正衰性质多为阳热实证多为里虚寒证转归 可因邪气盛或正气虚而入里,损及脏腑转为所生病有时为是动病的加重预后多为良好多为不良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相隔时间等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改变了历代针刺忽视计量的状态,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刺灸学。

2 阐发经旨,明辨病候成书于两千年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十二条经脉的主治病候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候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难领会其实质。

导师认为: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一个组成部分的今天,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工作者,应该对十二经病候有一个确切而完整的概念,还《灵枢》经旨以本来面目,赋历代认识以新的内容。

导师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的病候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十二经脉的病候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确立了治疗大法和针灸处方,发展了经络学理论。

兹举例以见一斑:对手太阴肺经的病候,《灵枢・经脉》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铜人》注云:“膨膨,谓气不宣畅也。

”马元台说:“膨膨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等等,众说纷纭。

导师指出:“肺胀满”,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是患者的主诉,是指憋气、短气、动则气不够用。

“膨膨而喘咳”,是形容咳喘时声音的洪亮有力,咳时面部青紫,喘则张口抬肩。

这些气机升降方面的病变,主要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

“缺盆中痛”,缺盆指锁骨上窝,是两个肺尖部;作为肺的发病,首先反映的是肺尖部,但也反映到下部,出现胸痛;从经络学说讲,缺盆部虽为十二经之通路,然距肺尤近,故在剧烈而频频的喘咳振动下出现缺盆疼痛。

这组病候病因上为外邪诱发,发病急,病程短,其性质属热属实。

临床见于大叶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

导师相应提出以下治法。

(1)咳嗽治则:宣肺止咳。

选穴:①鱼际、太渊、列缺。

②孔最、天突、尺泽。

操作:鱼际直刺1寸,太渊直刺015寸,列缺逆经而刺1~115寸,孔最直刺115寸,尺泽直刺015~1寸,诸穴均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

天突针尖与胸骨柄呈平行线直刺115~2寸,施捻转的泻法。

以上二方可对证选用。

(2)喘(急性期,属热属实阶段)治则:宣肺平喘。

选穴:①背部大杼至膈俞华佗夹脊穴。

②风门、肺俞部刺络拔罐。

操作:华佗夹脊穴均施捻转的泻法,刺络拔罐疗法以每罐出血量5~10毫升为度。

对二方同时施术。

3 醒神调神,拯救急危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导师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结合西医学,立足于中医“神”的学说而创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

导师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取穴上改变了以阳经穴为主的传统配穴原则,而以阴经穴为主,取水沟、内关醒脑开窍,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并对所选腧穴的进针方向、针刺深度和施术手法等方面做了重大创新,使之操作严格规范,从而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创立了“醒神”“调神”的学术思想。

导师认为:百病之始,必本于神,凡刺之法,先醒其神,神调则气顺,百病除矣。

导师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急危重症,疗效显著,取得重大突破。

如,导师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患者3000多例,治愈率达56147%,总有效率达98147%;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患者325例,治愈率达68192%;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30例,治愈率20%,显效率6313%;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抢救中枢性呼衰患者26例,抢救成功率为50%,存活率达25%。

此外还将醒脑开窍针刺法用于血管性痴呆、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等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4 推崇泻血,祛邪扶正近世针灸医学渐有存毫针刺法和部分灸法而忽视九针中砭法的倾向。

导师详研刺血疗法,如《灵枢・小针解》云:“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腰痛篇》云:“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而已”“……横脉出血,血变而止”等等,指出刺络疗法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消痈散结、活血止痛、祛瘀除邪之功效,对于表虚阳热,气血瘀阻,风毒疫邪所致之病症确有良效。

只要辨证准确尽可大胆用之。

导师对支气管哮喘,面肌痉挛,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诸神经痛,软组织损伤,丹毒,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静脉炎,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应用刺络疗法。

导师指出:在临床治疗中泻血以祛邪,疏经祛风,务求其尽,单纯刺络法为血液自然流出,或稍稍挤压针刺局部,往往瘀血留驻不消,贼邪伏而不退,用闪火罐造成罐内负压,可达血尽邪出,且可控制出血量,以求疗效。

导师的刺络术操作包括刺络术、闪火拔罐术。

导师运用刺络疗法,强调选穴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