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1、1947-1957建国初期,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钢铁产业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
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
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
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
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
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
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是什么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的经济建设计划。
这一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贫困等重重困难。
因此,制定一五计划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中,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以及农业、轻工业等领域。
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还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和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9.9%,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9.4%,粮食总产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这些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期间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国家经济建设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挑战,例如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人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新中国经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的,旨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该计划以工业发展为重点,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并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采取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对私营企业的国有化,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大型国有企业,如钢铁、汽车和电力等工业部门,以满足国内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我国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
农村土地私有制被废除,实现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到集中,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力。
政府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引进了一批大量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工业单位投产后效益不高。
同时,由于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经济的滞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此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受到了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
中苏关系紧张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总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建设规划。
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迅速改善国家经济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制定的。
该计划的特点在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全面发展和集中力量大搞钢铁等重点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重点发展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学等重点行业。
这些行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基础,因此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其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电力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和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至关重要。
此外,第一个五年计划还重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这个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集中了各项资源,统一决策和实施。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注重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除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外,该计划还关注了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计划中提出了扩大群众休息场所、增加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研究等一系列政策,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的素质。
此外,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注重了扎实的基础工作。
在计划制定阶段,政府充分调查了国家经济状况和资源状况,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
在实施阶段,政府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安排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计划的顺利推进。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它以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快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该计划还注重了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
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主要包括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工业方面,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
在农业方面,主要是进行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科技方面,主要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成为重点。
国家大力发展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以满足国家建设和国防需要。
同时,也加强了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举措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合作化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
通过农业合作化,可以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提倡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
这些举措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科技发展也是重点之一。
国家加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应用。
这些举措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化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也将其作为重点之一。
国家大力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这些举措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主要是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重点的实施,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成就
-
1 钢铁工业 3 轻工业和纺织业 5 国防工业
目录
CONTENTS
2 交通运输业
4 电力工业
6 科技发展
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成就
钢铁工业
在"一五"计划中,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鞍山 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 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典礼,宣告中国 钢铁工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1956年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 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成就
轻工业和纺织业
轻工业和纺织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 投产,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建,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同时,纺织业也有 了较大发展,新建了上海、天津等棉纺织基地。这些项目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成就
此外,在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一五 "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 高。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如 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大庆油田等,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 综合国力,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开 始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 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 了综合国力,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五"计 划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为后来 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你怎么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你怎么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时期,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
在这一时期,中国通过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
1.工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工
业化计划。
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厂。
这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农业现代化: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注重农业现代化。
推行了
农田水利建设、化肥使用、农作物组织种植等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这对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减轻城乡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
3.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
度,投资兴建了大量的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
修建了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网,建设了水电站和电网,提升了国家的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4.科学技术进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大力推进科
学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引进。
这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技术水平,为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中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并为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
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工程故事800字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
这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4年,中苏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方面。
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航空工业作为中央明确的军工重点行业,开展了大规模建设。
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中,航空工业占了13项(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厂4项,机载设备厂5项,飞机、发动机修理厂4项),累计投资10.94亿元,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2%,占国防工业基建投资额的30%。
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关于3~5年出飞机,实现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形成飞机、发动机制造能力的目标,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航空工业局确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效利用国家投资、争取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是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这
个时期,中国大力发展了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中国的工业产值得到了显著增长,
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注重了农业的发展。
为了提
高农业生产水平,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
业生产。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农业产值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和农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注重了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修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中
国也加大了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显著增长,国
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国家的经济结构
也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经济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一、前言中国的钢铁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近年来的变化和挑战。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2.1 创建钢铁工业基地1949年建国后,中国国内的钢铁产能十分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建设国家经济,中国政府开始筹建钢铁工业基地。
其中最著名的是沙钢和鞍钢两大钢铁企业。
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阶段。
2.2 依靠苏联援助起初,中国的钢铁工业并不发达,面临技术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向苏联寻求援助,并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大量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使得中国的钢铁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2.3 五年计划和大跃进在苏联援助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钢铁行业的五年计划,并在1958年开始实施了大跃进政策。
大跃进政策推动了钢铁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度集中和农村工业化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经济问题。
三、发展阶段(1978年-2010年)3.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并鼓励外资进入钢铁行业。
这一政策措施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技术创新、科技兴国”的口号,并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这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3 建立现代化钢铁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钢铁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这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钢铁品质。
3.4 全球领先地位的确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个国家经济建设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的迅猛增长。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安排: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执行。
这一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建设,发展了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在工业方面,国家开始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的投资。
1954年:这一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工业投资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工业建设。
同时,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5年:这一年,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值和农业产量都有一定的增长。
同时,国家还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1956年:这一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在工业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结束。
这一年,国家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达到原定目标,工业增长速度较低,经济结
构不平衡等问题开始显现。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一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一年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这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起背景、目标以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起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面临着贫困、落后和不平衡的状态。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决定制定一项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计划经济成为中国的主要经济管理模式。
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划的核心是实施重工业优先、农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满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供应的需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领域。
在工业方面,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
中国通过引进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工业基地。
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种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国家的生产能力。
钢铁和电力等工业产量大幅增加,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农业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农产品供应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此外,第一个五年计划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了交通和水资源状况。
在社会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的起止
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在工业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
煤炭等行业。
在农业方面,主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集体化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科技方面,主要是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社会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注重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以及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目标明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因此,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工业优先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之一是工业优先发展。
在当时,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非常低,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工业发展作为重点,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通过发展工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农业重点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将农业发展作为重点之一。
在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加强农业投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业产值,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因此,需要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科学规划,务实推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科学规划,务实推进。
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务实推进,注重实际效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它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重点,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科学规划,务实推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些特点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哪些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53年启动的一项重要经济计划,旨在通过发展工业和农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满足人民需要。
该计划的实施期为1953年至1957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工业方面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计划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引进,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领域,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取得的几个重要成就:1. 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加大投资力度,并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和扩建项目。
结果,中国的钢铁产量从1952年的158万吨增长到1957年的512万吨,增长了近3倍。
2. 电力产能大幅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急剧增加。
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发展,通过修建水电站、扩大火电厂等措施,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电力产能。
据统计,计划期间,中国的电力产量从1952年的157.6亿千瓦时增长到1957年的353.4亿千瓦时,增长了近2.2倍。
3. 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注重发展化工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扩大投资,并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批化工厂。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化工产品的产量大幅提高。
例如,计划期间,中国的合成氨产量从1952年的4.7万吨增长到1957年的12.9万吨,增长了近3倍。
农业方面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着重解决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技术落后、农村地区落后等。
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措施,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之后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取得的几个重要成就:1. 农田水利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包括修建水库、修整灌溉渠道、修筑排水渠等。
一五计划内容
一五计划内容一、背景介绍。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轨道,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1. 工业发展。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重点工业的产量大幅增长,工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建设和发展。
特别是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农业发展。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提出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3. 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等多个指标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4. 对外经济合作。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外经济合作,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也加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
这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一五计划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开端,其取得的成就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分类总结一五计划的成就
分类总结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是指我国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通过计划,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对一五计划的成就进行总结:首先,一五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口号,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行业。
五年内,钢铁、煤炭产量分别增长了106%和90%,机械制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这些工业的大幅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后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其次,一五计划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计划中,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重要任务。
五年内,铁路线路增长了20%以上,公路里程增长了36%,电力产量增长了137%,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的扩建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善。
计划提出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具体措施,包括推广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调整农业结构等。
五年内,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5%,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此外,农村中的农村水利、农村电气化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这些举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后,一五计划积极推动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计划提出了切实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的任务。
五年内,全国各级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这些努力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总结起来,一五计划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加强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改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在短短五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成就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时间
一五计划的时间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跨度是从1953年到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制定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
一五计划的时间段虽然只有短短五年,但是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国有经济的建设,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合作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重工业方面,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建成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如鞍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一大批电力、化工、机械等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设,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大规模地推行了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革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城市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
除了工业和农业之外,在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还大力发展了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事业。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的时间虽然只有五年,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成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一五计划的成功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国家。
总而言之,一五计划的时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五计划的成功,不仅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举世瞩目的成就远超英美的速度
余扬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以下简称“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喜人成就的基础上制订的。
1952年初,根据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的五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计划于1955年7 月30日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并颁布,前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一五”计划是一部涉及钢铁、有色、能源、国防、机械、原材料和化工工业等各领域的宏伟计划。
它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
一、钢铁工业名列榜首
“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5.5% 。
对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是历史的必然。
“一五”计划期间确定,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
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工业的88.8 %。
在重工业中,又重点突出了钢铁、能源工业等领域。
“一五”计划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以900多个大中型(即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钢铁工业建设,1949年12月 ,在他出访莫斯科与苏联签订的援华50个工程项目(后来逐步增加,达到156项)中,建设鞍钢,名列榜首。
二、“156项”与钢铁7 项
“156项”分四批签订协议。
第一批是194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出访苏联与苏方签订的50项,主要有钢铁、能源、化工等项目。
1953年,以国防军事工业及其有关的配套项目为重点,与苏方签订第二批协议,计91项。
1954年10月,签订第三批,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等15项。
以上总数已达到了156项。
第四批是1955年3月与苏联签订的16项军事工程、造船和原材料工业项目;后又口头协议增加了2 项。
这样总数就上去了,但习惯上对
苏联援华项目仍被称作“156项”。
由于情况的不断变化,实际上最后确定的是154项,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项。
在“156项”中,钢铁工业有7项:改建鞍钢、本钢,新建武钢、包钢、富拉尔基特钢、吉林铁合金公司和热河钒钛矿。
三、鞍钢武钢和包钢
1、鞍钢
蕴酿鞍钢扩建的起步很早,1949年底我国政府就与苏联达成援建(改造和扩建)协议。
1950年,苏联专家到鞍钢作扩建设计。
1952年,国家批准了东北工业部拟定的鞍钢建设设计任务书,确定鞍钢建设规模为年产钢320万吨。
在党中央“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号召下,一支五万多人的基建大军以及号称“五百罗汉”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集结鞍钢,迅速投入“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建设:7月 14日,无缝钢管厂开工建设;8月 1 日,大型轧钢厂动工兴建;1953年2月 27日,七号高炉开始建设。
”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关怀与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1953年12月,“三大工程”胜利建成投产,鞍钢职工向中共中央报捷。
12月21日,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称“三大工程的建成投产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
“一五”期间,鞍钢先后恢复了第一、第二炼钢厂,新建了第三炼钢厂;重建第一初轧厂,新建第二初轧厂;配套建设了型、板、管、线轧机。
建设了东鞍山、弓长岭等铁矿和选矿厂。
5年内,鞍钢新增炼铁能力127万吨,炼钢能力184万吨,轧钢能力131万吨。
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2万吨,生铁338.1万吨,钢材191.8万吨。
2、武钢
1952年2月,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总院院长赫列布尼柯夫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在来大冶考察建厂条件及铁矿基地后,向我党中央建议:中国的第二个钢铁工业中心应建在武汉、大冶一带,生产规模应以250万吨左右为宜。
1954年3月,苏联专家组对青山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并于3月 26日提出了《厂址选择建议书》,推荐武汉青山地区作为新厂厂址。
5月 25日,国家计委批准武钢设计计划任务书,年底改“华中钢铁公司”为“武汉钢铁公司”。
1955年1月,苏联提供了全部初步设计资料。
1955年6月,中央批准了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初步设计及议定书。
一期工程的项目有:4座65孔焦炉;2座容积分别为1386立方米和1436立方米的一、二号高炉;1座250吨和4座500吨平炉;1150毫米初轧机;800/650毫米大型轧钢机;2800毫米中厚板轧机等主体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其它的辅助设施和厂矿。
6月 28日,重工业部要求第一期工程的一、二号高炉分别于1959年1月和1960
年1月建成投产。
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怀着建设祖国第二大钢都的豪情壮志,踏上了前人难有涉足的这块荒凉的土地,他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武钢一期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包钢
1953年初,在中央的关怀下,华北局作出《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并成立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
1956年正式施工,到1957年,施工力量达到了2.5万人,进入建设高潮时达到6万人。
为了适应建设的需要,冶金部决定把包钢、包建和设计院合并,成立甲、乙、丙合一的包头钢铁总公司,将三方拧在一起,以利统一指挥,解少矛盾,加快建设速度。
初步设计提出的包钢建设规模(分二期建设)为:钢316万吨(一期150万吨),生铁313万吨(一期160万吨),铁矿石1100万吨,初轧开坯276万吨,轨梁钢130万吨(其中钢轨60万吨),大型钢材25万吨和无缝钢管40万吨。
这些都是国家工业建设急需的产品。
四、钢铁工业的成就
除了鞍钢、武钢和包钢外,富拉尔基特钢于1957年10月建成设产。
本钢改建、吉林铁合金厂等的新建也在顺利进行。
在“156项”建设的同时,“一五”期间进行改、扩建的钢铁项目还有:马鞍山铁矿、大冶特殊钢厂、重庆特殊钢厂、太原钢铁厂、天津钢厂、唐山钢铁厂、石景山钢铁厂、抚顺钢厂、大连钢厂和上钢一、二、三厂等。
钢铁工业的发展,构筑了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钢铁工业的成就,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产能:经过5年建设,新增铁矿开采能力1643.4万吨,炼焦能力329.1万吨,炼铁能力338.6万吨,炼钢能力281.6万吨,轧钢能力158.8万吨。
(2)产量: 5年共产钢1656万吨。
1957年产钢535万吨,铁594万吨,钢材415万吨,分别比1952年新增400万吨、401万吨和309万吨,每年增长32% 。
(3)钢种、规格:钢种从只能生产170多种发展到370多种;规格从旧中国的100来种增加到1957年的4000余种。
过去无法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大型钢材、复合不锈钢板、矽钢片、汽车用薄钢板、航空用冷拔钢管以及高级合金钢材等,到1957年都能生产。
钢材自给率由5% 提高到86% 。
(4)布局:旧中国的钢铁工业,70% 以上集中在东北及沿海一带。
“一五”时期建设的一批钢铁企业,使钢铁产业布局得到初步改善。
“一五”时期对西部的开发,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框架中嵌入了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它们在西部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长远与举
足轻重的作用。
(5)速度:与中国产钢的历史相比:“一五”期间产钢1656万吨,为旧中国49年间全部钢产量的2.18倍;与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比:“一五”期间,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用了5年时间。
而美国从1880年的127万增加到501万吨,前后花去了12年。
英国从1880年的131万吨增加到511万吨,用了23年。
法国花了26年。
我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史上遥遥领先。
“一五”计划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轻工业,尤其是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使我国的供求关系由原来的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为由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
但纵观“一五”,客观地说,我们做的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伟大事业,缺乏经验,也难免出现不足。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钢铁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绩非常高兴。
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说:“同志们,我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吧。
我们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全年为535万吨-笔者),再过5年,可以有1000万吨到1500万吨钢……。
中国人民是想努力的。
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
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
”这充满激情的话,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取得成就的自豪和对今后钢铁工业更快发展的热切期盼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