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之美(las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与人生中的低吟浅唱

——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之美

2010届文理实验班汉语言文学(师范) 06043022 杜倩

指导教师王鹏副教授

内容摘要:德富芦花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大多短小而富含深意,常常在自然与人生的对话与中给人以思考和美的享受。他的散文一方面有着

东方传统式的表达与意蕴,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技法,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美感。文章从描写、抒情与思想三个层面

分析德富芦花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德富芦花;散文;自然景物;美感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大自然这个特定的存在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与我们相面对,而高明的作家,总是能用他们朴素而真诚的心灵与笔触来描绘大自然。德富芦花的散文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种描写手法,呈现出他眼中的自然万物,为读者带来不同层面的美的享受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一、描写之美——细腻而生动的景物描绘

细腻、生动、自然的景物描写是抒情性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家需要对景物做到真正、充分的了解,对特定景物的内涵做到巧妙把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这种把握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典型意象的运用。意象,是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形成的包含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胚胎,它总是有着寓意象征性,而一个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从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特定性,它反映着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存在着很多艺术典型意象,如常用“落花流水”来感叹年华易逝,以“捣衣”、“砧声”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以“青山”指代时空永恒,以“莲”比喻高洁品行,等等。在日本文学中,也有许多典型而常见的意象,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说道:

“以研究波提切利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雄博士,曾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简洁地表达出来。‛,‚在日本,这些意象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也包括着人的感情之美。‛①

这些典型意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他的散文集中,既有许多以这些意象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篇章,如《山百合》、《芦花》、《五月雪》、

①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花未眠·散文选编》,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樱》、《雪天和月夜》、《寒月》、《月下白菊》、《寒月》、《月夜朦胧》、《波斯菊》、《雪》等。同时,在许多以其他景物为描写对象的篇章中,这些典型意象也常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出现,如作者在对他所偏爱的日本的树林、海洋等地理风貌的描写中,花、月、雪、风等等意象也被融汇其中,这些意象并非作者刻意用之,它们是典型话语形象存在于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中,存在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心胸中,因而无论作为主要对象或者是陪衬描写都显得自然而得当,所谓“了然与心”,便是如此。对于这些典型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使得德富芦花在景物描写中更能抓住典型环境中景物的典型形象,描绘出鲜明而生动的自然。

除了典型意象的运用,德富芦花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给人具体而多样性的美术画面感,使得他笔下的大自然更加直观而细腻地得以呈现。有人说,绘画与写作具有艺术相同性,它们都要借助眼睛对万事万物做出写照,作家以画家一样的笔触来描绘自身所见,才会使其笔下的内容传神有力。

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一方面,有着水墨画渲染式的写景,在轻重徐疾,浓淡干湿的线条流转中描绘出景物的轮廓与神态,比如:

“前面,大壑赫然张开巨口。隔着这条沟壑,左首耸立着榛名富士,右首耸立着乌帽子岳。两山之间,夹着榛名湖,水窄如一副白练。湖的对面,扫部岳和鬓栉岳等高山临水而立,将湖面映衬的更加低平。乌帽子岳右面是信越境的群山,雪光灿灿,如波涛横亘于天际。”,“坐了片刻,乌帽子岳上空乌云翻滚,色如泼墨……空气呆滞,满目山色变得忧戚而昏暗……”①

这些景物描写是粗线条式的,“立”、“夹”、“窄”以及“白练”等形容简练有力且充满写意感觉,生动地描绘出了水流急促的特点,展露出山雨欲来时群山的轮廓与神韵。

另一方面,我们又可看到色彩变换与明暗相间的空间美感:

“雨后,万物沐浴在阳光里,色彩明丽,茂密的桑园宛如浩渺的大海。

经雨水一番冲洗,片片桑叶沾满了露珠,呼吸着阳光喷吐着金绿色的火焰,摇曳闪烁。桑园之间的田野里,大麦、小麦荡起银色的波浪。远近村庄树木一派新绿,翠影映碧。五月的鲤鱼旗,红白相间,远远近近,随风飘舞。期间你可以看到妙义、榛名、小野子、子持诸山披着纯碧的霞光,若隐若现。”

这段描写与上一段景物描写从色调笔法上都十分的不同,如果说上一段景物描写是水墨画,那么这一段则给人油画的感觉。描写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色彩相互映衬,并以远近相互对比形成厚重的线条和空间感,给人以层次清晰的透视感。

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有着工笔画般的细腻描写手法。日本文学中本来就有“以小为美”的传统,富芦花的散文中多描写非常微小的事物,许多非常细微的自然场景被作者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并直接命题对其描画,如栗子、梅花、芦花、山百合、白菊,以及特定场合的风、霜、水气、烟,等等;此外,即便在描写壮观恢弘的场景,如日出日落、大海岩石、群山苍穹时,德富芦花也常以细腻的笔端描绘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相模滩落日》中,将落日分为“太阳渐沉”、“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别离的世界”、“终于剩下最后一分钟了”、“太阳沉默了”、“落日之后”③这样几个过程,一笔一划细腻地写出了落日的过程。

①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②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还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绘画特色。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一书中这样形容道,“日本的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玄幽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①正如这位画家所形容的那样,如此“细腻而美妙深邃的风景”在德富芦花这位作家的笔下也得到了如同绘画一般的展现,东山魁夷提到,在日本的传统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是群青和绿青,在这种颜色的颜料中,有一种是将孔雀石磨成粉末而制成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但是这种鲜艳给人的感觉并非华美,而是一种厚重和深沉。这种色彩运用的特色在德富芦花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蓝、紫这样的颜色被大量地运用,在文中俯仰皆是:“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见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中呢。”‚富士蒙上一层青色……最后变得青碧一色‛、‚大川谷……冷艳清美,并带着无可形容的青绿色……‛、‚空中此地变成浑浊的紫色……”、“树下月光青碧‛、“满眼的水蒸气,忽如变成透明的紫色……”②

他的散文中,青、蓝、紫这类冷色调经常地出现,加以作者细腻而微妙的描写语言与手法,让读者阅读时,首先对于作者的整体风格描写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觉,即厚重清丽而氤氲,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作者仅限于使用这几种颜色,暖色调在德富芦花的笔下也常出现,只是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形态,例如,作者爱用“朱红”而不用“鲜红”爱用“银白”甚至是“惨白”而几乎不用“洁白”,这种独特的色彩给人以清美绮丽的感觉,同时又不失淡淡的温暖,这种表现方式体现着作者民族审美心理与个人审美感觉的融合。

二、抒情之美——“物哀”式的浪漫主义抒情

“物哀”是日本文学艺术中自古就有的一种传统美,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体表现出来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的感动的成分”③的审美形态。它是一种不在理性控制范围的、纯粹精神上、情感上的美的体验,是日本文学艺术审美中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创作体验和追求体现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对自然的咏叹相结合,这是由于日本风景秀丽但自然灾害频发,因而人们常在作品中将自然界的变换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联,在欣赏四季美景的同时,多带有虚幻徒劳、迷惘伤感的情感,在“闲寂”中常流露出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纤细敏感的悲哀美。

在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物哀”的表现手法也体现在其中。在日本浪漫主义的发展早期,许多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作家在年少时都受到启蒙主义,特别是自由民权主义的影响,接受基督精神的洗礼,要求精神解放运动,对社会政治充满憧憬与理想。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很多内容都包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以及由此抒发强烈的感情与愿望,如《哀音》、《可怜儿》等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作者对于个体人生、国家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慨,并体现着作者的理想。但这种理想而激动的状态与欧洲浪漫主义那种对于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以及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等常见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例如,《高根风雨》篇中,在描写了山间的风雨后,作者

①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18、24、2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