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职业病诊断标准目录(截至2015.12.31)

2002-06-01
8
GBZ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
2002-04-08
2002-06-01
9
GBZ 11-2014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的诊断
2014-10-13
2015-03-01
10
GBZ 12-2014
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
2014-10-13
2015-03-01
35
GBZ37-2015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
2015-12-15
2016-05-01
36
GBZ38-2006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2007-01-04
2007-07-01
37
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
2002-04-08
2002-06-01
38
GBZ40-2002
职业病诊断标准目录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备注
1
GBZ3-2006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
2006-03-13
2006-10-01
2
GBZ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002-04-08
2002-06-01
3
GBZ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
2002-04-08
2002-06-01
2010-03-10
2010-10-01
90
GBZ94-2014
职业性肿瘤的诊断
2014-10-13
2015-03-01
91
GBZ/T157-2009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第4.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6371—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防护不当或意外事故,一些高温或常温的化学物直接污染作业者的皮肤,对皮肤产生刺激、腐蚀作用以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害,为能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以保护作业者的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负责起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兰州石化公司医院、吉林化工公司医院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直接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害,可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损伤。
某些化学物可经皮肤、粘膜吸收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2.1 根据皮肤接触某化学物后所产生的急性皮肤损害,如红斑、水疱、焦痂,即可诊断为该化学物灼伤。
2.2 某些化学物如黄磷、酚、热的氯化钡、氰化物、丙烯腈、四氯化碳、苯胺等还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合并该化学物中毒。
3 诊断及分级标准3.1 轻度灼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灼伤。
3.2 中度灼伤总面积在11%~30%或Ⅲ度在10%以下的灼伤。
3.3 重度灼伤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灼伤:a)总面积在31%~50%或Ⅲ度在11%~20%的灼伤;b)总面积<30%的灼伤,伴有严重的眼、食道或上呼吸道损伤;c)头面部、颈、手、关节等特殊部位灼伤,虽然面积较小,但造成功能障碍、毁容、残疾者。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导读:迅速移离现场,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并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冲洗时间一般要求20~30min。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直接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害,可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损伤。
某些化学物可经皮肤、粘膜吸收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2.1 根据皮肤接触某化学物后所产生的急性皮肤损害,如红斑、水疱、焦痂,即可诊断为该化学物灼伤。
2.2 某些化学物如黄磷、酚、热的氯化钡、氰化物、丙烯腈、四氯化碳、苯胺等还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合并该化学物中毒。
3 诊断及分级标准3.1 轻度灼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灼伤。
3.2 中度灼伤总面积在11%~30%或Ⅲ度在10%以下的灼伤。
3.3 重度灼伤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灼伤:a)总面积在31%~50%或Ⅲ度在11%~20%的灼伤;b)总面积30%的灼伤,伴有严重的眼、食道或上呼吸道损伤;c)头面部、颈、手、关节等特殊部位灼伤,虽然面积较小,但造成功能障碍、毁容、残疾者。
3.4 特重灼伤总面积超过50%或Ⅲ度灼伤超过20%,伴有严重的实质脏器损伤或下呼吸道损伤。
4 处理原则4.1 治疗原则4.1.1 迅速移离现场,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并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冲洗时间一般要求20~30min。
碱性物质灼伤后冲洗时间应延长。
应特别注意眼及其他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
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处理后,必要时可进行合理中和治疗。
4.1.2 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清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切(削)痂植皮或延迟植皮。
4.1.3 化学灼伤与热烧伤的常规处理相同。
4.1.4 同时有眼、呼吸道损伤或化学物中毒时请专科诊治。
4.2 其他处理4.2.1 功能部位的灼伤,造成五官、运动系统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酌情安排工作或休息。
下册 职业病诊断标准汇编 201907 (1)

465
73 GBZ 77—201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481
74 GBZ 78-2010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492
75 GBZ 79-2013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
500
76 GBZ 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506
77 GBZ 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394
64 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
400
65 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405
66 GBZ 69-2011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诊断
412
67 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
419
68 GBZ 71-201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 总则
434
482
GBZ 77-201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诊断标准汇编
(下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职业卫生标准研究室
2019 年 7 月 12 日
序号 标准编号
1 GBZ 3-2006 2 GBZ 4-2002 3 GBZ 5-2016 4 GBZ 6-2002 5 GBZ 7-2014 6 GBZ 8-2002 7 GBZ 9-2002 8 GBZ 10-2002 9 GBZ 11-2014 10 GBZ 12-2014 11 GBZ 13-2016 12 GBZ 14-2015 13 GBZ 15-2002 14 GBZ 16-2014 15 GBZ 17-2015 16 GBZ 18-2013 17 GBZ 19-2002 18 GBZ 20—2019 19 GBZ 21-2006 20 GBZ 22-2002 21 GBZ 23-2002 22 GBZ 24-2017 23 GBZ 25-2014 24 GBZ 26-2007 25 GBZ 27-2002 26 GBZ 28-2010 27 GBZ 29-2011 28 GBZ 30-2015 29 GBZ 31-2002 30 GBZ 32-201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通〔〕7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通〔2017〕17号关于发布《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等4项国家职业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国卫通〔2017〕17号
现发布《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等4项国家职业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一、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24-2017《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代替GBZ24-2006);
GBZ54-2017《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代替GBZ54-2002);
GBZ294-2017《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二、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218-2017《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代替GBZ/T218-2009)。
上述标准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GBZ24-2006、GBZ54-2002、GBZ/T218-2009同时废止。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0月1日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
GBZ24-2017
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
GBZ24-2006
2017-09-30
2018-04-01
2
GBZ54-2017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
GBZ54-2002
2017-09-30
2018-04-01
3
GBZ294-2017
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2017-09-30
2018-04-01
4
GBZ/T218-2017
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
GBZ/T
218-2009
2017-09-30
2018-04-01。
最新【职业卫生】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防治知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二)临床表现
(3)急性肾功能衰竭 烧伤休克病 人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急性肾功 能衰竭;而肾毒性化学物质烧伤并 伴吸收中毒或大面积ⅢО 以上烧伤也 同样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前者 为少尿型,临床已少见;后者为非 少尿型,尿量正常或偏多,常有血 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二)
临床表现
(4)肝功能不全 严重烧伤或肝毒 性化学物质烧伤并伴吸收中毒者常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最早 可发生在伤后24小时。 (5)其他 如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 全、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应激性糖尿病等。
(三) 重度灼伤
一、 诊断及分级标准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特重灼伤 总面积超过 50% 或ⅢО 灼伤超过 20% ,伴有严 重的实质脏器损伤或下呼吸道损 伤。
二、 诊断依据
有明确的可导致皮肤或黏膜损伤 的化学物接触史,以皮肤或黏膜出 现红斑、水疱、肿胀、破溃、坏死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 和所接触化学物的种类、浓度、剂 量、时间等,并排除其他非职业因 素所致的损害,方可诊断。
(一)职业接触
引起化学性皮肤灼伤常见的化学物有: 1、酸类: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氯 磺酸、氯乙酸、甲酸、草酸、黄磷、苯 酚、硫酸二甲酯等。 2、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钙、 氢氧化钙、氢氧化铵等。 3、其他:溴、钡盐、汽油、沥青、氰、睛 类化合物等。
(二)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根据创面深浅可采用四度五 分法划分。 (1)Ⅰ度创面:红斑,轻度红、肿、热、 痛,感觉过敏,无水疱,干燥。 3 ~ 5 天 脱屑痊愈,不遗留疤痕,有时有色素沉 着,但绝大多数可于短期内恢复至正常 肤色。
一 、诊断及分级标准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可诊断为重度灼伤: 1 、总面积在 31% ~ 50% 或ⅢО 在 11% ~ 20% 的灼伤; 2、总面积<30%的灼伤,伴有严重的眼、 食管或上呼吸道损伤; 3 、头面部、颈、手、关节等特殊部位灼 伤,虽然面积较小,但造成功能障碍、毁 容、残疾者。
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标准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含职业性眼、耳鼻喉、口腔疾病)1、职业性噪声聋和爆震聋(1)总论噪声的定义(了解)噪声的分类(了解)噪声作业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禁忌证(掌握)噪声作业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必检项目(熟悉)(2)噪声的危害及主要临床表现噪声的主要危害(熟悉)听觉适应(熟悉)听觉疲劳(熟悉)职业性噪声听力损伤(掌握)职业性噪声聋的听力学特征(掌握)急性听损伤(又称爆震性耳聋)(掌握)急性听损伤的听力学特征(掌握)(3)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爆震聋诊断诊断原则(掌握)诊断分级(掌握)处理原则(掌握)诊断步骤(掌握)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及单耳听阈加权值的计算(掌握)2、职业性眼病(1)总论职业性眼病的分类及概念(掌握)职业性眼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熟悉)(2)职业性眼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临床表现(熟悉)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的临床表现(熟悉)职业性白内障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掌握)(3)职业性眼病的诊断3种职业性眼病的诊断原则(掌握)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和职业性白内障的诊断分级(掌握) 3种职业病眼病的处理原则(熟悉)3、职业性铬鼻病(1)诊断原则(熟悉)(2)诊断分级(掌握)(3)处理原则(了解)(4)铬作业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禁忌证(掌握)4、职业性牙酸蚀症(1)诊断原则(熟悉)(2)诊断分级(掌握)(3)处理原则(了解)(4)酸酐(酸雾)作业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禁忌证(掌握)5、职业性中暑(1)高温作业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禁忌证(掌握)(2)诊断原则(熟悉)(3)诊断分级(掌握)(4)处理原则(掌握)6、其他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职业性减压病(了解)(2)职业性高原病(了解)(3)职业性航空病(了解)(4)职业性冻伤(了解)(5)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熟悉)。
引发化学性灼伤的化学品

碳酸钠、碳酸钾、铝酸钠、硝酸钠、钾盐镁钒、干燥硫酸钙、碱性熔渣、碳酸钙、草酸钙、氰氨化钙、氯化钙、碳酸铵、氢氧化铵、 氨水
金属腐蚀剂
硝酸银、硫酸铜或硝酸铜、乙酸铅、氯化汞(升汞)、氯化亚汞(甘汞)、硫酸镁、五氧化二钒、锌、铍、肽、锑、铬、铁及锇的化合物
非金属无机刺激及腐蚀剂
无机砷化物、三氧化二砷、三氯化砷、砷化三氰(胂)、二硫化硒、磷、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硅
引发化学性灼伤的化学品
引发化学性灼伤的危险化学品可以参考《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GBZ54-2017)和《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中有关内容进行判定。
类别
化学品名称
无机酸类
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氢溴酸、铬酸等
有机酸类
草酸、三氯乙酸、冰乙酸、乙酸、氯乙酸、丙烯酸、甲酸等
起疱剂
芥子气、氯乙基溴苯甲腈
表面活性剂
氯化苄烷胺、局部麻醉剂、鞣酸、除虫菊、海葱、巴豆油、吐根碱、围涎树碱、秋水仙、蓖麻蛋白、红豆毒素、柯亚素、丙烯基芥子油
有机溶剂
汽油、苯精、煤油、沥青、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萘、α和β萘酚、三氯甲烷、氯乙烷、二氯乙烷、二氯丙烷、甲醇、乙醇、丁醇、甲醛、乙醛、丙烯醛、丁醛、丁烯醛、丙酮醛、糠醛、丙酮、丁酮、环己酮、二氯乙醚、二恶烷、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丁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戊酯、乙酸苄、碘乙酸盐、二氯乙酸盐、异丁烯酸甲酯
氧化剂
氯气、光气、溴、碘、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氟化钠、氢氰酸
刺激性及腐蚀性碳氢化物
酚、来苏儿、甲氧甲酚、二甲苯酚、薄荷醇、木溜油、三硝基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硝基甲烷、硝基丙烷、硝基萘、氨基乙醇、苯乙醇、异丙醇胺、乙基乙醇胺、苯胺染料(紫罗兰维多尼亚蓝、孔雀绿、亚甲蓝)、对苯二胺、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
GBZ18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规范总则

GBZ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s (General Guideline)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化学、物理、生物等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接触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疾病。
非职业接触引起的类似皮肤病亦可参照使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l06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l7149.1 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3 诊断原则根据明确的职业接触史与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皮肤斑贴试验或其它特殊检查结果,参考作业环境的调查和同工种发病情况,综合分析,并排除非职业因素引起的类似皮肤病,方可诊断。
4 临床类型职业性皮肤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及病因如下:4.1 职业性皮炎4.1.1 接触性皮炎直接或间接接触刺激物和(或)变应原引起的刺激性和(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4.1.2光接触性皮炎接触光敏物并受到日光或人工紫外线光源照射引起的光毒性或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4.1.3 电光性皮炎接触人工紫外线光源(电焊等)引起的急性皮炎。
4.1.4放射性皮炎电离辐射引起的急、慢性皮炎和皮肤粘膜溃疡见GBZl06。
4.1.5药疹样皮炎接触三氯乙烯等化学物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炎性反应,严重时伴发热和内脏病变。
4.2 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4.2.1 职业性黑变病长期接触煤焦油及矿物油,橡胶成品及其添加剂,某些颜(染)料及其中间体等引起的慢性皮肤色素沉着。
4.2.2 职业性白斑长期接触苯基酚或烷基酚类化合物引起的皮肤色素脱失斑。
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大全

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一览表GBZ 39-2002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GBZ 40-2002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GBZ 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2-2002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 43-2002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GBZ 44-2002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 45-2002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GBZ 46-2002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GBZ 47-2002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GBZ 48-2002金属烟热诊断标准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50-2002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Z 51-2009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 52-2002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 53-2002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GBZ 54-2002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 55-2002职业性座疮诊断标准GBZ 56-2002棉尘病诊断标准GBZ 57-2008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 58-2002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GBZ 59-2002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 60-2002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GBZ 61-2002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GBZ 62-2002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GBZ 63-2002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GBZ 64-2002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 65-2002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 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GBZ 67-2002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GBZ 68-2008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GBZ 69-2002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1-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GBZ 72-2002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GBZ 73-2009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4-2009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GBZ 75-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7-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78-2002职血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 79-2002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Z 80-2002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GBZ 81-2002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GBZ 82-2002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GBZ 83-2002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GBZ 85-2002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Z 86-2002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GBZ 87-2002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 88-2002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 89-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 90-2002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 91-2008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GBZ 92-2008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GBZ 93-2002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 94-2002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 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 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GBZ 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 99-200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0-2002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GBZ 101-2002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5-2002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 107-2002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8-2002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GBZ 109-2002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GBZ 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GBZ 111-2002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 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GBZ 113-2006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GBZ 114-2006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5-2002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GBZ 116-2002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 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8-2002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GBZ 119-2006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1-2002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 122-2006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放射防护标准GBZ 123-2006汽车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4-2002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6-2002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 127-2002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9-2002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 131-2002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 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 133-2009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 135-2002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GBZ 136-2002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GBZ 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 139-2002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40-2002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GBZ 141-2002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GBZ 142-2002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 143-2002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T 144-2002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GBZ/T 145-2002个人胶片剂量计GBZ/T 146-2002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GBZ/T 147-2002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GBZ/T 148-2002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Z/T 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GBZ/T 150-2002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T 151-2002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GBZ/T 152-2002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GBZ/T 153-2002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GBZ/T 154-2006两种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GBZ/T 155-2002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GBZ/T 156-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GBZ/T 157-2009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GBZ/T 160.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钡及其化合物GBZ/T 160.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GBZ/T 160.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铋及其化合物GBZ/T 160.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镉及其化合物GBZ/T 160.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钙及其化合物GBZ/T 160.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钴及其化合物GBZ/T 160.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铜及其化合物GBZ/T 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GBZ/T 160.1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GBZ/T 160.1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镁及其化合物GBZ/T 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 160.1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GBZ/T 160.1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GBZ/T 160.1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GBZ/T 160.1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钾及其化合物GBZ/T 160.1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GBZ/T 160.1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锶及其化合物GBZ/T 160.2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钽及其化合物GBZ/T 160.2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铊及其化合物GBZ/T 160.2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GBZ/T 160.2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钨及其化合物GBZ/T 160.2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钒及其化合物GBZ/T 160.2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锌及其化合物GBZ/T 160.2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锆及其化合物GBZ/T 160.2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硼及其化合物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3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磷化合物GBZ/T 160.3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砷及其化合物GBZ/T 160.3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物GBZ/T 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 160.3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硒及其化合物GBZ/T 160.3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碲及其化合物GBZ/T 160.3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GBZ/T 160.3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GBZ/T 160.3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39-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GBZ/T 160.4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4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烃类化合物GBZ/T 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 160.4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4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GBZ/T 160.4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 160.4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 160.5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 160.51-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GBZ/T 160.5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GBZ/T 160.5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苯基醚类化合物GBZ/T 160.5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GBZ/T 160.5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 160.5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酮和芳香族酮类化合物GBZ/T 160.5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醌类化合物GBZ/T 160.5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环氧化合物GBZ/T 160.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羧酸类化合物GBZ/T 160.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酸酐类化合物GBZ/T 160.6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基卤类化合物GBZ/T 160.6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GBZ/T 160.63-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GBZ/T 160.6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GBZ/T 160.6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 160.7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乙醇胺类化合物GBZ/T 160.7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肼类化合物GBZ/T 160.7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胺类化合物GBZ/T 160.7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硝基烷烃类化合物GBZ/T 160.7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GBZ/T 160.7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杂环化合物GBZ/T 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GBZ/T 160.7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氯农药GBZ/T 160.7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拟除虫菊脂类农药GBZ/T 160.7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药物类化合物GBZ/T 160.8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炸药类化合物GBZ/T 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生物类化合物GBZ/T 160.8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醚类化合物GBZ/T 160.83-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铟及其化合物GBZ/T 160.8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钇及其化合物GBZ/T 160.8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碘及其化合物GBZ/T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162-2004放射性口腔炎诊断标准GBZ/T163-20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GBZ/T164-2004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GBZ 165-2005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6-2005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GBZ 167-2005放射性污染的物料解控和场址开放的基本要求GBZ 168-2005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9-200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GBZ/T 170-2006 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GBZ/T 171-2006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GBZ/T 172-2006 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GBZ/T 173-2006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Z 174-2006 含发光涂料仪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75-2006 γ射线工业CT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76-2006 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GBZ 177-2006便携式X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78-2006低能γ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卫生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79-2006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GBZ/T 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 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 182-2006室内氡及其衰变产物测量规范GBZ/T 183-2006电离辐射与防护常用量和单位GBZ/T 184-2006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GBZ 185-2006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186-2007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7-2007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5-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 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 190-2007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GBZ/T 191-2007 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5-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 石棉纤维浓度GBZ/T 193-2007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编制说明)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编制说明) 中华人民 __卫生部通告卫通[xx]8号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 __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现发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15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标准:GBZ1—xx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xx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3—xx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4—xx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5—xx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GBZ6—xx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7—xx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8—xx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9—xx 职业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 GBZ10—xx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GBZ11—xx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12—xx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GBZ13—xx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GBZ14—xx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15—xx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16—xx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17—xx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GBZ18—xx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9—xx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xx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1—xx 职业性光敏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2—xx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GBZ23—xx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24—xx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25—xx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GBZ26—xx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 GBZ27—xx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GBZ28—xx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GBZ29—xx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GBZ30—xx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31—xx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32—xx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GBZ33—xx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GBZ34—xx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GBZ35—xx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36—xx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xx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8—xx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39—xx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40—xx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GBZ41—xx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2—xx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43—xx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GBZ44—xx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45—xx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GBZ46—xx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GBZ47—xx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GBZ48—xx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GBZ49—xx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50—xx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Z51—xx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2—xx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53—xx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GBZ54—xx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55—xx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GBZ56—xx 棉尘病诊断标准GBZ57—xx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58—xx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GBZ59—xx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60—xx 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GBZ61—xx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GBZ62—xx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GBZ63—xx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GBZ64—xx 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65—xx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66—xx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GBZ67—xx 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GBZ68—xx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9—xx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70—xx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1—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GBZ72—xx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GBZ73—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4—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GBZ75—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6—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7—xx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GBZ78—xx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79—xx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Z80—xx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GBZ81—xx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GBZ82—xx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GBZ83—xx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4—xx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GBZ85—xx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6—xx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 GBZ87—xx 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88—xx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89—xx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90—xx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91—xx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GBZ92—xx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GBZ93—xx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94—xx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5—xx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96—xx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97—xx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8—xx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99—xx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0—xx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 GBZ101—xx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102—xx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103—xx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Z104—xx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5—xx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6—xx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07—xx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GBZ108—xx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GBZ109—xx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GBZ110—xx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GBZ111—xx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112—xx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13—xx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114—xx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15—xx χ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GBZ116—xx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117—xx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118—xx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 GBZ119—xx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GBZ120—xx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1—xx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2—xx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3—xx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4—xx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5—xx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GBZ126—xx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7—xx χ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128—xx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9—xx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30—xx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1—xx 医用χ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2—xx 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133—xx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GBZ134—xx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5—xx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36—xx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 GBZ137—xx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xx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9—xx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40—xx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GBZ141—xx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GBZ142—xx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43—xx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推荐性标准: GBZ/T144—xx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GBZ/T145—xx 个人胶片剂量计GBZ/T146—xx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GBZ/T147—xx 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GBZ/T148—xx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Z/T149—xx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GBZ/T150—xx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T151—xx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GBZ/T152—xx 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GBZ/T153—xx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GBZ/T154—xx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GBZ/T155—xx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GBZ/T156—xx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格式及内容GBZ/T157—xx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以上标准于xx年6月1 日起实施。
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WORD (1)

C 60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88-2014代替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2014- 05-14发布2014-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发布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34总则…………………….3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34.2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44.3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44.4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 4.5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 (5)4.6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54.7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64.8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74.9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84. 10常规医学检查………………….8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10)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10)5.2四乙基铅………….……………1l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12)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13)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14)0.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15)5. 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16)5. 8氧化锌...............“ (17)0.9砷…….……- 185. 10砷化氢(砷化三氢)…………..……- 195. 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205. 12磷化氢............. (21)5. 13钡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醋酸钡) (22)5. 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 235.15三烷基锡………一……- 235.16铊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245. 17羰基镍…………“……- 255. 18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一……- 265. 19苯(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参照执行)……………- 275. 20二硫化碳………一……- 285. 2l四氯化碳………一……- 29GBZ 188-2014GBZ 188-20145. 22甲醇 (30)5. 23汽油 (31)5.24溴甲烷 (32)5. 25 1,2二氯乙烷 (32)5.26正己烷 (33)5. 27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34)5. 28三硝基甲苯 (34)5. 29联苯胺 (34)5. 30氯气 (36)5.31二氧化硫 (37)5. 32氮氧化物 (38)5. 33氨 (39)5. 34光气 (40)5. 35甲醛 (41)5.36 一甲胺 (43)5. 37 一氧化碳 (44)5. 38硫化氢………………- 445. 39氯乙烯 (45)5. 40三氯乙烯 (46)5. 41氯丙烯 (47)5.42氯丁二烯 (48)5. 43有机氟 (49)5. 44二异氰酸甲苯酯 (50)5. 40二甲基甲酰胺.... (50)5.46氰及腈类化合物 (51)5. 47酚(酚类化合物如甲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参照执行)………………………525.48五氯酚 (53)5. 49氯甲醚[双(氯甲基)醚参照执行] (53)5.50丙烯酰胺 (54)5. 51偏二甲基肼 (55)5.52硫酸二甲酯 (55)5. 53有机磷杀虫剂 (56)5.54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57)5.55拟除虫菊酯类 (58)5. 56酸雾或酸酐 (59)5. 07致喘物 (60)5. 58焦炉逸散物 (62)6粉尘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 (63)6.1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结晶型二氧化硅粉尘) (63)6.2煤尘 (64)6.3石棉粉尘 (65)6.4其他致尘肺病的无机粉尘 (66)6.5棉尘(包括亚麻、软大麻、黄麻粉尘) (68)GBZ 188-20146.6有机粉尘 (68)7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70)7.1噪声 (70)7.2手传振动………………………7l7.3高温 (72)7.4高气压(参见GB 20827) (73)7.5紫外辐射(紫外线) (75)7.6微波 (77)8接触有害生物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77)8.1布鲁菌属 (77)8.2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 (79)9特殊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80)9.1电工作业 (80)9.2高处作业 (81)9.3压力容器作业 (82)9.4结核病防治工作 (82)9.5肝炎病防治工作 (83)9.6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 (83)9.7视屏作业 (80)9.8高原作业 (85)9.9航空作业 (87)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89)附录B(规范性附录)职业健康监护医学常规检查方法 (90)附录C(规范性附录)粉尘作业人员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摄片)技术要求............IOO 附录D(规范性附录)加压试验和氧敏感试验方法 (102)附录E(资料性附录)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编制指南 (104)ⅢGBZ 188-20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_T 16180-2014)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14)【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9.03【实施日期】2015.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180-2014代替 GB/T 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Standard for identify work ability-Gradation of disability caused bywork-related injurie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2014-09-03发布 2015-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4.1判断依据4.2晋级原则4.3对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4.4门类划分4.5条目划分4.6等级划分5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5.1一级5.2二级5.3三级5.4四级5.5五级5.6六级5.7七级5.8八级5.9九级5.10十级附录A (规范性附录)各门类工伤、职业病致残分级判定基准A.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A.2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A.3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A.4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A.5职业病内科门A.6非职业病内科疾病的评残A.7系统治疗的界定A.8等级相应原则附录B (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B.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B.2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B.3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B.4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B.5职业病内科门附录C(规范性附录)职工工伤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表图B.1手功能缺损评估参考图图B.2足功能缺损评估参考图表A.1小数记录折算5分记录参考表表A.2盲及低视力分级表A.3视力减弱补偿率表表A.4视力减弱补偿率与工伤等级对应表表A.5无晶状体眼视觉损伤程度评价参考表表A.6纯音气导阈的年龄修正值表A.7肝功能损害的判定表A.8肺功能损伤分级表B.1手、足功能缺损分值定级区间参考表表B.2手、腕部功能障碍评估参考表表C.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表C.2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表C.3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表C.4普外、胸外、泌尿生殖科门表C.5职业病内科门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54-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4.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6374-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职业活动中,如防护不当,眼部直接接触碱性、酸性或其他化学物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均可导致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害。
为保护作业者的健康,防止眼的化学灼伤,及时和正确处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负责起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化工部工业卫生处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emical Eye BurnsGBZ54-2002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主要是由于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碱性、酸性或其他化学物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所致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害。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明确的眼部接触化学物或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浓度化学物刺激的职业史,和以眼睑、结膜、角膜和巩膜等组织腐蚀性损害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疾病,方可诊断。
3 诊断与分级标准3.1 化学性结膜角膜炎有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眼痛、灼热感或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落等。
荧光素染色有散在的点状着色。
裂隙灯下观察以睑裂部位最为明显。
3.2 轻度化学性眼灼伤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轻度化学性眼灼伤:a)眼睑皮肤或睑缘充血、水肿和水疤,无后遗症;b)结膜充血、出血、水肿;c)荧光素染色裂隙灯下观察可见角膜上皮有弥漫性点状或片状脱落,角膜实质浅层水肿混浊。
角膜缘无缺血或缺血<1/43.3 中度化学性眼灼伤除有上述b、c两项外,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中度化学性眼灼伤:a.出现结膜坏死,修复期出现睑球粘连;b.膜实质深层水肿混浊,角膜缘缺血1/4~1/2。
中国眼烧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

中国眼烧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摘要】眼烧伤主要包括化学烧伤和热烧伤,通常由酸性、碱性等化学物质或热源物质等接触角膜、眼表、眼睑以及周围皮肤等造成,是临床常见的眼科急症。
烧伤物质可对眼睑、眼表、角膜及眼内组织造成潜在的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失明。
目前临床对于眼烧伤缺乏规范统一的诊疗方法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
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烧伤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54⁃260)【关键词】眼烧伤;诊疗准则(主题)眼烧伤主要包括化学烧伤和热烧伤两类,是临床常见的眼科急症。
化学烧伤主要包括酸烧伤和碱烧伤等,热烧伤主要因热源物质导致。
由于眼烧伤的严重程度和现场急症处理的个体差异较大,加上各级医疗机构眼科医师对眼烧伤缺乏统一而规范的诊疗方法,因此可能导致救治不当或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致使我国相当一部分眼烧伤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失去复明机会。
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烧伤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和烧伤物质(一)定义眼烧伤通常由酸性、碱性等化学物质或热源物质接触眼睑、眼表、角膜等造成,是临床常见的眼科急症,可对眼睑、眼表、角膜及眼内组织等造成潜在的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失明。
(二)流行病学特征化学物质或热源物质造成的眼部损伤相对常见,国外报道眼烧伤占眼外伤系列事件的 11.5%~ 22.1%[1]。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防护意识和防护设备技术等相对薄弱,眼烧伤较发达国家常见且程度更严重,住院患者中眼烧伤约占眼外伤事件的29.9%[2]。
(三)烧伤物质性质分类[3‐4]1.化学物质(1)酸性物质:主要包括硫酸、盐酸、硝酸、磷酸、乙酸等。
(2)碱性物质:主要分为 3 类。
①碱金属类:钠、钾和氢氧化钾等;②碱土金属类:钙、氢氧化钙、氯化钙等;③氨类:氢氧化铵、氯化铵等。
化学性眼灼伤的临床研究

酯、 硫酸等。本组病例中, 陈眼灼伤外, 并发化学物吸人或中毒
16 , 9 6 , 0 例 占 .% 合并 皮肤 灼伤 20 , 27 5 例 占2 .%。患 者 发 病 原 因主要 为在 工作 时违 章操 作 , 戴 防护 镜 ; 次 为突发 事故 。 未 其 裹 1 109例化 学性 眼灼 伤 患 者 病 因 分 类 9
其 他化 学物 17 o
2 治 疗方 法丑 结果 :1所 有患 者 人 院后 , 生 理 盐 水 反复 () 用 冲洗 至用 石蕊 试纸 测 得结 膜 囊 为 中 性 。() 2 根据 病情 进行 球结 膜 下 注射 , 于酸 性 物 灼 伤 , 用 自血 疗法 为 主 , 7d注射 1 对 采 5 次 , 次 05—10m ; 于 碱性 物 灼伤 . 用 维 生 紊 c疗 法 为 每 . . l对 采 主 , 日或 隔 日注 射 1 , 每 次 每次 5 0—10m 。 近年 来 . 0 g 我们 对轻 度 以上的 眼碱灼 伤 患者 , 伤 后 l周内 采 用 维生 素 C与 地 塞米 在 松联 合疗 法 , 日 1 , 隔 改 每次 剂量 为维 生 紊 C10m + 塞 米 橙 0 g 地 1 g () 。 3选用 抗 生 紊 眼液 、 膏 预 防感 染 , m 服 对角 膜 有损 伤 的患 者加用纤 维 结 合 蛋 白( n 及 紊 高 捷疔 眼 膏 。近 年 来 还 使 用 重 F) 组 牛碱 性成 纤 维细胞 生 长因子 (F F 贝复 舒 ) 眼液 。 对轻 度 BG , 滴
6 5
40 0 24 6 20 0 l 9 Biblioteka 1 I 6 O5 5 9 1
应用地塞米松是安全、 有效的, 但在角膜灼伤后 2 3周, — 若局部
使 用激 素 , 妨 碍纤维 母 细 胞 的 再 生 , 会 使胶 原 合 成 受 到 抑 制 . 容 易 导致 角膜 溃 疡加剧 或 穿孔 , 故在 此期 间 应避 免使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GBZ54-2002
前言
本标准的第4.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6374-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职业活动中,如防护不当,眼部直接接触碱性、酸性或其他化学物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均可导致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害。
为保护作业者的健康,防止眼的化学灼伤,及时和正确处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负责起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化工部工业卫生处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emical Eye Burns
GBZ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主要是由于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碱性、酸性或其他化学物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所致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害。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明确的眼部接触化学物或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浓度化学物刺激的职业史,和以眼睑、结膜、角膜和巩膜等组织腐蚀性损害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方可诊断。
3 诊断与分级标准
3.1 化学性结膜角膜炎
有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眼痛、灼热感或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落等。
荧光素染色有散在的点状着色。
裂隙灯下观察以睑裂部位最为明显。
3.2 轻度化学性眼灼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轻度化学性眼灼伤:
a)眼睑皮肤或睑缘充血、水肿和水疤,无后遗症;
b)结膜充血、出血、水肿;
c)荧光素染色裂隙灯下观察可见角膜上皮有弥漫性点状或片状脱落,角膜实质浅层水肿混浊。
角膜缘无缺血或缺血<1/4
3.3 中度化学性眼灼伤
除有上述b、c两项外,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中度化学性眼灼伤:
a.出现结膜坏死,修复期出现睑球粘连;
b.膜实质深层水肿混浊,角膜缘缺血1/4~1/2。
3.4 重度化学性眼灼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化学性眼灼伤:
a.眼睑皮肤、肌肉和/或睑板溃疡,修复期出现瘢痕性睑外翻、睑裂闭合不全;
b.巩膜坏死,角膜全层混浊呈瓷白色,甚至穿孔,角膜缘缺血>1/2。
4 处理原则
4.1 治疗原则
4.1.1 化学性结膜角膜炎和眼睑灼伤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脱离接触。
4.1.2 眼球灼伤者应立即就近冲洗;仔细检查结膜穹窿部,去除残留化学物。
4.1.3 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防止睑球粘连和其他并发症。
严重眼睑畸形者可施行成型术。
4.1.4 为防止虹膜后粘连,可用1%阿托品散瞳。
4.2 其他处理
4.2.1化学性结膜角膜炎、轻度化学性眼灼伤多在数天内完全恢复,视力一般不受影响,痊愈后可以恢复原工作。
4.2.2 中度、重度化学性眼灼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视功能可不同程度受损。
单眼灼伤者应脱离接触化学物,适当休息后,根据恢复情况安排适当工作;双眼灼伤者,应根据医疗终结时的残留视力,决定其工作与否。
5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本标准只适用于工作中化学物直接刺激、溅入眼部或意外事故所致眼化学性损伤。
不适用于眼部以外接触化学物所致的急、慢性中毒性眼病。
A.2 非职业接触化学物所致的眼伤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A.3 发生眼灼伤后现场即刻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措施,应立即、就近以生理盐水或清洁水彻底冲洗结膜囊,其用量为每只眼至少5OOmL,冲洗时间一般为5-lOmin。
A.4 劳动能力鉴定中有关中度及重度眼灼伤,应视灼伤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的严重程度及对视功能损害情况分别不同病例,全面具体分析,酌情处理。
A.5 致眼灼伤化学物以酸、碱为主,也可见于其他各种化学物(见表Al)。
表A.1 致眼灼伤的化学物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眼科检查要求
按常规做外眼检查,包括眼眶、眶周皮肤、上下睑缘、结膜、巩膜及角膜组织。
先用无菌玻璃棒粘入少许1%荧光素于结膜囊内,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病变部位,同时进行内眼检查,包括前房、虹膜、瞳孔以及晶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