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二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二三单元复习导学案八(下)第一二三单元复习导学案1、了解民俗的内容与文化特质。
2、训练筛选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一节课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二、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
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三、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利用低碳的科技创新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
四、说明文分类(一)事物说明文(八上)17中国石拱桥,18苏州园林,19蝉,20梦回繁华(二)事理说明文(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7*大雁归来8*时间的脚印(三)说明文阅读(极少写作)1、说明对象(事物或事理)2、事物特征(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一二单元教案导学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一二单元教案导学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二单元共包含7篇文章,分别是《背影》、《黄继光》、《英雄儿女》、《草原》、《三亚落日》、《海上日出》、《长江之歌》。
这些文章既有现代文,也有古文,还包括诗歌和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英雄”,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
这些文章旨在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的理解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的认识可能比较片面,需要通过阅读和讨论来深化理解。
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提高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对人生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点:如何引导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于自然景观有更敏锐的感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欣赏法:通过欣赏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感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每篇文章,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理解,准备讲解的内容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文章,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进行讨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课文出处。
2、能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记住成语意思。
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会做课后习题。
二、导学提纲(一)记住本单元文章题目、作家作品、出处和体裁。
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单元课文题目作者出处、代表作体裁第1课散文第2课自传第3课散文第4课传记第5课散文(二)会读每课“读一读,写一写”和下面补充的字词,并把写不准确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习两遍。
(尤其记住成语意思)宛如驿站解剖杳无消息芋梗汤畸形匿名教诲瞥见扒手食宿发髻绰号庶祖母一绺绺吹笙摹画眼翳舔去酷似掺和脊背枉读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迢迢胡髭长髯面红耳赤鬈发锃亮甲胄寒颤颤直戳要害粲然盎然绽开栖息枝桠(三)记住单元课文内容要点:《藤野先生》1、本文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
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写作流程是“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
2、围绕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四件事:()――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治学态度严谨;()―诚恳热情无私;()―认真求实,实事求是。
3、围绕“我”的思想变化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自己在仙所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课堂上看电影。
其中“”和“”两件事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影响很大,因为“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极大的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藤野先生性格――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6、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导学案设计

八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爱国恋家的情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2.学会赏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3.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单元学习重难点】1.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课文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及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单元导航】《社戏》:这篇小说用少年的叙述视角,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讲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回延安》:这首现代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描写了延安巨变,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安塞腰鼓》: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灯笼》: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以《社戏》为例,这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训练,参考优秀范读音频,将自己换位于其中不同的角色,让自己更快的进入角色。
而散文《安塞腰鼓》、《灯笼》,诗歌《回延安》都是非常适合朗读的作品,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和情感的把握。
2.预习法什么是知人论世?以《社戏》为例我们来看看。
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2年的作品,以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展现农村自由天地中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同学们不了解小说的背景,就很难在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懂得预习。
除了老师提供的常规的字音字形外和作者简介外,学生还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者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以便在网络学习中更好的理解文本。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10个单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一:轻松过大年-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了解,包括春节的由来、俗和文化内涵。
-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阅读资料和参与相关活动来深入了解春节的主要内容。
- 学生还可以参与筹备春节的活动,如制作春联、包饺子等,来体验春节的氛围。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节日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单元二:神奇的动植物世界-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研究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和参与相关实验来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
-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相互依存关系。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培养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单元三:音乐会-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音乐欣赏的培养。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音乐的基本概念、乐理知识和音乐家的事迹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参与音乐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研究一种乐器或加入学校的音乐团队,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以下单元内容省略)单元十:科学大观园-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发展的历程来提高对科学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展示自己的科学才华。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导学案,全册共分为10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每个单元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考点梳理精品课件

• 二、方法指导
• (一)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主要有:①交代 文章的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 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设置悬念,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⑤具有象征或比喻意义;⑥ 关联主要情节,透露情感主旨。
• 考查题型:①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②文章 以《 》为题,有什么好处?③小说的题 目换成《 》好不好?为什么?
4
• 二、方法指导 • 要掌握重点教读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字,做到
会读、会写、能理解字词意思,能区分常见 的同音字、形似字,了解多音多义字在不同 词语中的意义。书写汉字,做到笔画清楚, 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在掌握汉字时应特 别注意:对任何一个汉字,都要从字音、字 形、字义三个方面来认识。注意容易读错写 错的常用字,学习时要注意分辨。
15
• 解题思路:①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 面入手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② 标题如果是比喻性或象征性的,文章往往不 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 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 、引申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标 题的深刻含义了。
5
• (一)字音辨析
• 1.受习惯错误读法影响错读的字。如,“符(fú)合”常被 错读为“符(fǔ)合”,“档(dàng)案”常被错读为“档 (dǎng)案”,“粗犷(guǎng)”常被错读为“粗犷(kuàng)”
。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常用的方法是换词识别。如,“符 (fú)号”这个词一般都不会读错,我们又知道“符”不是个 多音字,那就能确定在“符合”这个词中“符”也读“fú” 。
•11 答案:C
【云南昆明中考】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烦躁 瑰宝 松懈 含辛如苦 痛心疾首 (2)凋零 谛听 暇想 别出心裁 物竞天择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猿则百叫无绝绝:()《五柳先生传》(1)每有会意会意:()(2)曾不吝情去留吝情:()(3)不戚戚于贫贱戚戚:()(4)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学习方法: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最后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2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学习方法:学生做完后,让学生归纳翻译句子应该注意的问题:1注意句式2注意重点词语,也就是每个句子翻译的得分点。
3.中考链接:学习步骤: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3,4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1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每题2分)(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全单元每课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打印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秀导学案(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2.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文题二】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
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
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
200字左右。
提示: 1.重读《社戏》《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课》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2.选择自己熟悉的写作素材,最好是亲身经历过的心理历程。
【文题三】: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
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重读这两篇课文,借鉴其具体写法。
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串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
2.注意观察,调动记忆,选取印象深刻、确有感想的事件,呈现精彩的细节。
3.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下面是一篇例文,请大家针对文中①——⑤处进行简要评析:冬天的温暖我有一副套袖,是几年前奶奶为我做的,至今,在寒冬时,我还戴着它。
①它的样子很普通:浅蓝色,上面点缀着各色的小碎花,在底部还镶有一圈美丽的蕾34学案答案三、(一)语句模仿1.时间好比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它能帮助我们医治流血的心灵。
时间犹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创痛。
2.(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是生命的纯熟(二)语段仿写当你置身郁郁葱葱,碧空万里,万类竞绿的热烈夏季中时,一定会发自内心地赞叹;当你忘情于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梅花吐芬,一片素洁的纯洁冬季时,一定会物我两忘。
你可曾想过,那热烈的夏景,却是在烈日骄阳似火下成长,那凌寒的梅花,却是在萧条肃杀的酷寒中绽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复习优秀学案

如八上教材中的《白杨礼赞》,题目的意思是:,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猜测出文章的主题是。
再如九上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题目的意思是:,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猜测出文章的主题是。
当然这也需要通读全文后再确定。
②标题是人、事、物类语句,它们或是文章的主人公、主要事件、写作对象或线索,是表现主题的关键点,可以帮助我们揣摩文章主题。
2.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现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引用等。
、、能起到使人、事、物生动形象的作用;
、不仅能突出强调人、事、物的特点,还能增强语言气势,同时使语言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
3/3分析结构法
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再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得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回延安》中的五部分:从到,再到
,再到,最后到,的主题不言而喻。
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来说,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作者都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
如《社戏》中作者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和的场景上,纵然戏不好看,豆也不美味,但总令人难忘,也就不难看出主题是。
、不仅能突出强调人、事、物的特点,还能增强语言气势;
能对人事物的特点起突出强调作用;
既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在以上常规作用的基础上,还应认真阅读文段,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想表现事物的某些特点,还是人物的某些心情、某种情感、某种品质,抑或是兼而有之。
如《社戏》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船的,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看社戏的的心情。
最新部编RJ人教版 初中初二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单元 全单元 导学案)

第一单元1 社戏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弥散()蕴藻()漂渺()旺相()惮()撮()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附答案)
简介
本文档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有答案。
该导学案是为了帮助八年级学生研究语文课程并提供研究指导。
导学案内容包括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相应的练题和答案。
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巩固知识点,并进行自主研究和巩固练。
内容
本文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每个单元中应该达到的研究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每个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重点,解决难点。
3. 练题和答案:为每个单元提供一系列练题,并附带答案供学生自测和自我评估。
使用建议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学案的研究效果,建议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研究:
1.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阅读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
2. 在阅读课本内容时,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做好笔记。
3. 完成每个单元的练题,然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4.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
5. 及时复已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提高研究效果。
总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是一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语文知识的学习指导材料。
通过合理使用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本内容,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建议学生按照导学案提供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并注重自测和自我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猿则百叫无绝绝:()《五柳先生传》(1)每有会意会意:()(2)曾不吝情去留吝情:()(3)不戚戚于贫贱戚戚:()(4)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学习方法: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最后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2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学习方法:学生做完后,让学生归纳翻译句子应该注意的问题:1注意句式2注意重点词语,也就是每个句子翻译的得分点。
3.中考链接:学习步骤: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3,4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1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每题2分)(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RJ下册名师授课教案第1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4.文化传承: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热爱,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2.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上看戏、深夜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培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给人带来的感受,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尤其值得学习。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八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1.《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2.《回延安》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我们要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3.《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风民俗,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4.《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大见小,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知识链接】(5分钟)《社戏》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题解: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回延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安塞腰鼓》1.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2.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笼》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集》。
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合作互学】以同桌为单位,相互检查课文的背诵。
(5分钟)【精讲点拨】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
(18分钟)《社戏》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
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
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2.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试赏析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等: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3.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
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
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
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
另一方面,距离产生美。
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
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4.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含义丰富、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表现力强、风趣幽默《回延安》1.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结合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疑。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安塞腰鼓》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注意其以下特点:(1)句式多变,长句酣畅淋漓,短句急促有力,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
(2)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拟人和叠词等,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描写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还有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
2.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
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腰鼓“杲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灯笼》1.“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文章最后从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这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小器物承载大情感,“以小见大”)2.本文语言特点:①简洁,多用短句,很少有长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②书面语化,多引古语,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③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交错进行,浑然一体。
【练】【达标训练】(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