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

合集下载

《水浒传》的成书及内容

《水浒传》的成书及内容

《水浒传》的成书及内容《水浒》所写宋江事,源于北宋均属实。

《徽宗本纪》《侯蒙传》,史料都曾略提及。

“三十六人行齐魏”,“转略十郡”官退靡。

后被将军张叔夜,招降成为忠义师。

北宋南迁改南宋,故事民间已普及。

宋末元初龚开作,《三十六人赞》成籍。

姓名绰号见个性,街谈巷语茶饭时。

故事一个连一个,各自成章而独立。

便于构栏与瓦舍,说书艺人展才思。

杨志卖刀、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

元代出现“水浒戏”,尚无共同之主题。

“寨名水滩梁山泊”,故事基本能统一大伙、小伙一百伙,此时基本已凑齐。

耐庵在此基础上,融合自己之阅历。

创作《江湖豪客传》,中心明确守主旨。

缘于学生罗贯中,他对书名有疑义。

“率西水浒”是在野,后来终于成大事。

若能改名《水浒传》,誓与朝廷不两立。

官逼民反该出手,号召百姓举义旗。

内容越来越丰富,树茂叶繁花满枝。

故事简介从头说,迂回曲折慢捋析。

史进别号九纹龙,得罪官府投异地。

相遇鲁达饮闲聊,听说恶霸欺弱女。

鲁达赠银女还乡,三拳打得郑屠死。

逃亡去了五台山,法名“智深”受戒律。

长老见他难约束,介绍东京相国寺。

偶然之间识林冲,东京禁军名教师。

林妻貌美倾城国,衙内打此坏主意。

陷害林冲白虎堂,诬他带刀要行刺。

发配沧州途索命,智深暗护险化夷。

沧州火烧草料场,那是坏人施奸计。

林冲怒而杀仇人,投奔梁山而聚义。

梁山附近有晁盖,依山傍水早定居。

得知蔡京过生日,杨志押送“生辰”礼。

吴用约集各好汉,劫来军中有积蓄。

杨志丢了“生辰纲”,二龙山上暂栖息。

郓城好汉有宋江,除奸杀了阎婆惜。

逃奔庄上附柴进,结识武松慕侠气。

武松打虎成英雄,阳谷县城统捕缉。

武官武二逢武大,武大娶妻颇淫靡。

金莲勾搭西门庆,毒死武大而灭迹。

武松察情知之细,杀其二人取首级。

发配孟州结施恩,怒杀都监一家子。

也去投奔二龙山,各路英雄小聚义。

宋江武松分手后,清风寨主花荣匿。

被人告发再发配,江州醉酒题“反诗”。

处决梁山劫法场,投入水泊坐上席。

随后三打祝家庄,救出柴进得胜利。

高俅率军三围剿,梁山好汉猛回击。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1、成书《水浒》的刊刻时间、成书过程基本与《三国》相同。

所不同的是,《水浒》中的历史成分要大大少于《三国》,它的主要依据还是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

《水浒》中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以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有简略记载。

大致说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朝廷后又征方腊。

宋江起义的故事从南宋起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完全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

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一些说话名目,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都是些独立的话本小说。

今见《水浒》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是《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聚义本末,其中不仅有三十六将姓名绰号,而且包括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玄女庙得天书以及宋江做首领后接受招安、征方腊、被封为节度使等情节。

虽叙事粗略,但内容与《水浒》大体一致。

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的仅6种。

它们对宋江、李逵等形象的刻画比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不过,三十六小伙,七十二大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大致相同。

正是在以上话本、杂剧等创作的基础上,产生了杰出的章回小说《水浒传》。

2、作者由于文献记载不一,所以《水浒》的作者众说纷纭。

明代有四种说法: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见于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学者从第一说,认为《水浒》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加工。

《水浒》研究的成书与版本问题

《水浒》研究的成书与版本问题

作者: 戴云波
作者机构: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126-128页
主题词: 《水浒》研究;版本问题;成书;古代长篇小说;学术研究;原始材料;社会现实;人物故事
摘要:所谓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某一名著的专题研究,既需要掌握充分的原始材料,又需要秉持一种客观、理性、尊重历史的态度。

近年来或许受到电视中“评说”名著类节目的影响,关于《水浒》的“戏说”、“品评”类作品也出版了不少。

这些著作目前尚不知如何为其定位,如果归之于通俗的消遣性读物,以《水浒》的人物故事为载体或由头而映射当今的社会现实,倒也颇为相宜。

倘归之于《水浒》研究新的创获,则即使从阐释学的意义而论,因为所凭藉的文本本身并未有严格的学术界定,我们知道《水浒》的版本系统大约是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为麻烦的,究竟针对哪一个文本立论,不仅是材料的可信问题,更是思想倾向与态度的取舍问题。

最新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精品

最新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精品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近百年来,对《水浒传》成书时间的探讨一直是水浒研究的热点话题,亦是一大难题,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欢迎阅读借鉴。

自胡适、鲁迅建立《水浒传》研究的现代范式以来,学界对此主要有“元末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成化弘治说”及“嘉靖说”等多种观点。

其中,持“元末明初说”者最多,代表者有鲁迅、袁世硕、欧阳健、萧相恺、苗怀明等; “成化弘治说”的提倡者主要有李伟实等,持“嘉靖说”者有胡适、戴不凡、林庚、张国光等。

近年来,石昌渝通过挖掘《水浒传》文本的名物信息以断《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王齐洲、王丽娟等则借用传播学理论以现存相关文献记载为基础,重提《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的观点,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近百年的《水浒传》研究进程中,由于《水浒传》版本情形、成书过程及作者研究的复杂性,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分歧颇多。

在现存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研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主要突破口,除了对《水浒传》版本、作者及成书过程作尽可能细致的讨论,充分利用现有文献的信息价值外,更应该从方法论层面对近百年来的相关研究予以反思,全面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章节一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所提出的某些理论或假说得到了事实的客观支持或反对; 科学研究的方法则是通过提供能够有效证明某种理论或假说的事实或文献的正面启发法,以建立保护其说的“硬核”证据链; 或者通过提出某种具有反面意义的“辅助假说”以建立使其“硬核”得到有效巩固的“保护带”证据。

当某种“辅助假说”经过文献记载或经验式的事理推导的证明或证伪的严密论证后,其将从“辅助假说”上升为一种具有“硬核”证据的、业已证明的科学结论; 即使这些“辅助假说”最终被证明不可信,它们也是有价值的———排除了“辅助假说”的多种可能性,使得研究在事实的客观支持或反对中进一步靠向真理之一面。

《水浒传》的版本流传与比较

《水浒传》的版本流传与比较

《水浒传》版本研究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 《水浒传》版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水浒传》在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水浒传》版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水浒传》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传承,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水浒传》版本研究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及其生 平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
• 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 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14世纪 • 曾参加张士诚起义,后隐居江苏兴化一 带
施耐庵的创作生涯
• 施耐庵擅长撰写英雄传奇小说 • 除了《水浒传》,还著有《三国演义》 等作品 •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影响深 远
故事情节的差异原因
• 故事情节的差异可能与作者的原意有关,如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的修改和调整 • 故事情节的差异可能与版本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有关,如不同版本间的传抄、印刷错误等 • 故事情节的差异可能与后人改编过程中的创意有关,如后人根据原著进行的改编和再创作
不同版本间的人物形象比较
人物形象差异的原因
不同版本间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的差异
• 不同版本间的语言风格有所差异,如早期版本的通俗易懂与后期版本的优美典雅 •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 语言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版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取向和审美观念
艺术特色的差异
• 不同版本间的艺术特色有所差异,如早期版本的简单明快与后期版本的复杂丰满 •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 • 艺术特色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版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同取向和审美观念
《水浒传》版本研究对文学研究的价值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1、成书《水浒》的刊刻时间、成书过程基本与《三国》相同。

所不同的是,《水浒》中的历史成分要大大少于《三国》,它的主要依据还是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

《水浒》中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以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有简略记载。

大致说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朝廷后又征方腊。

宋江起义的故事从南宋起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完全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

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一些说话名目,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都是些独立的话本小说。

今见《水浒》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是《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聚义本末,其中不仅有三十六将姓名绰号,而且包括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玄女庙得天书以及宋江做首领后接受招安、征方腊、被封为节度使等情节。

虽叙事粗略,但内容与《水浒》大体一致。

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的仅6种。

它们对宋江、李逵等形象的刻画比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不过,三十六小伙,七十二大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大致相同。

正是在以上话本、杂剧等创作的基础上,产生了杰出的章回小说《水浒传》。

2、作者由于文献记载不一,所以《水浒》的作者众说纷纭。

明代有四种说法: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见于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学者从第一说,认为《水浒》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加工。

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

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现存6种不同版本,这6种版本都是在《水浒传》评点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版本。

其中,除芥子园本和文杏堂本外,其他4种版本都曾被学者推测为李卓吾原评本。

由于材料缺乏,继往研究对李卓吾评本的版本流变及关系等问题均无定论,但如果将6种李卓吾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版本问题和文化现象来考察会发现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评点;《水浒传》;李卓吾;版本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5-0026-03第31卷第5期Vo l.31No .52015年10月Oct .2015收稿日期:2015-08-23作者简介:刘玄(1987—),女,河北景县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明清小说评点。

①《金瓶梅》崇祯本系统的版本,与其他三大奇书的李卓吾评本具有一些共性。

参见[日]上原究一:《关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版本问题》,《第十二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暨数字化学术论文集》,复旦大学,2013年。

②周文业:《〈水浒传〉的版本和演化》,《水浒争鸣》(第15辑),杭州三国水浒文化研究会,2014年。

所谓李卓吾评本奇书,即署名或注明李卓吾评点的奇书版本。

在四大奇书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均有注明或署名李卓吾评的版本,仅《金瓶梅》没有。

①目前,李卓吾评本三大奇书尚没有比较全面、深入、整体的研究,对于评本情况、评者考证、真伪问题等都还存在着争议。

一方面因为各奇书的版本演化问题本身尚有很多不能确定,造成研究的困难;另一方面因为评点的校勘、比对工作量大,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但是,近年来对此问题的关注者越来越多,已经有相当丰硕的成果。

本文试在初步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对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的情况。

《水浒传》版本研究简述

《水浒传》版本研究简述

《水浒传》版本研究简述作者:李亚君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7期对《水浒传》版本的研究历来是《水浒传》研究史上的重点,二十世纪初以来的历经百年。

随着对文献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积累,文献考证方法的日趋丰富,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水浒传》版本的研究也逐步深化,并不断有所创新与突破。

《水浒传》的版本研究工作很繁重,因为存在着不同的版本,所以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也可能不同,研究者离开版本,就不可能对《水浒传》作真正科学的研究。

研究《水浒传》版本还牵涉到中国长篇小说的发源、衍变等一系列问题,众多学者为考证《水浒传》的版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那么《水浒传》的版本究竟分为几个系统或几种类型呢?本文在众多学者梳理的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水浒传》版本的研究具体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一、水浒版本的繁简本问题首先按繁简可以将《水浒传》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文简事繁本和文繁事简本。

1.“文简事繁本”是指只录事实,多记载而少描写,因此比较简单粗糙。

该系统主要有一百零二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和一百二十四回本等,各版本种类众多。

此外,“文简事繁本”还有三十卷本的《水浒全传》,不分回,有节目,无回目,金闾映雪草堂刊本,前有五湖老人序。

而“文简事繁本”与“文繁事简本”在内容的区别主要是有征田虎和王庆的故事。

现在的“文简事繁本”大多收藏于海外。

2.“文繁事简本”就是描写细致,有更多艺术加工的本子。

主要是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繁简综合本)和七十回本三种。

百回本大约有四种:(1)《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万历十七所已丑刊本,前有“天都外臣序”。

(2)《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本。

(3)《钟敬伯先生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末四知馆刊本,又有积庆堂刊本,前有钟惺序文及“《水浒传》人品评”。

(4)《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明末刊本,内容全同。

新世纪_水浒传_作者_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

新世纪_水浒传_作者_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

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何 红 梅(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20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

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

对近6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关键词: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6)06-0056-04在过去的20世纪中,《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已由近年新出若干种相关学术史著作所梳理总结,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

但是,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尚未受到及时的关注。

而进入21世纪自2000年至今六七年中,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现为之综述如下。

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清间有罗贯中说、施作罗编说、施作罗续说、施耐庵说等。

20世纪又出现了施作罗改说、罗作施改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累世成书说、文人独创说等。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累世成书还是文人独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力主累世成书说的有陈松柏先生。

他认为此说“基本接近其成书的历史真实”。

其理由是:“《水浒传》并非一时一地一人创作的结晶,她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她始自北宋末年宋江其人的简单史实,植根于民间的生动传说,盛行于流行一时的说书人、唱戏人口头,张扬于书会才人的话本、传奇,一步步成熟于一代代文人的整理加工,她的故事涵盖数省,溶汇了宋元明三个历史朝代的有关现实生活、朝野轶闻,因此,要探讨她的作者,又岂能局限于一人一地一时呢? ”他认为从累世成书的角度看,“那许多似乎在某一片面的论点下不好理解的问题,一旦放置在《水浒传》成书全过程的辽阔的大背景下,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诸如不同的地域特色问题等。

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

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述论
回后有 总评 。回后评语 均以 “ 李贽 日” 、 “ 李卓吾
日” 、 “ 李 和 尚 日” 或“ 李秃 老 日” 起句。
根据 内容和文本的情况 ,学界普遍将 《 水浒 传》 分为文繁事简本 ( 繁本 ) 、 文简事繁本 ( 简本 ) 、
繁简综合本 ( 全本 ) 和金圣叹腰斩本( 节本) 4 种。
明李 玄 伯 藏 本 和新 安 刻 本 中就 有 这 样 的记 载 。
李玄伯藏本属于繁本 中的不分卷本 , 其在《 水 浒传》 版本研究史上 一直存在着争议 , 胡适 、 孙楷 第 、神 山闰次等学者都曾发表文章讨论这个版本 的情况及其与容与堂本 、 郭勋本 、 杨定见本等版本 的关系 , 亦试 图通过 它理清《 水浒传》 早期 的版本
第3 1 卷 第5 期
Vo 1 . 31 No . 5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本、 简本孰先孰后 的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 。 本文按 目前学界主流的看法 , 认为繁本在前 , 简本是把繁 本文字删节后的版本 ,全本是其后综合繁简本而
成 的版 本 。 ②
学 人 文社 会科 学 学 部博 士 研 究 生 ,主 的《 水浒传》 版本在时间上跨
2 0 1 5年 1 0月
0e t . 2 01 5
李 卓吾 评本 《 水 浒传 》 版 本 研 究 述 论
刘 玄
( 北京语 言大学 人 文社会 科学学部 , 北京 1 0 0 0 8 3 )

百年_水浒传_成书时间研究检讨

百年_水浒传_成书时间研究检讨

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检讨◎ 许勇强 李蕊芹〔作者简介〕许勇强,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 李蕊芹,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江西 抚州 344000。

《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是《水浒传》研究史上一大难题,从上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开始,虽经几代学人的努力,但距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反思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该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新世纪水浒学的健康发展均大有裨益。

成书时间诸说从胡适、鲁迅建立当代《水浒传》研究范式以来,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元代说。

陈中凡认为“《水浒传》当为元人产品,元代以前不能有此创作了”。

他认为《水浒传》从体制上来看“实由元人‘词话’嬗变而出,较宋人话本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语言方面看,“《水浒传》采用当代人民口语,可与元曲中互相印证。

”于是作者得出自己的结论:“此书当作于元代中叶,即十四世纪前半期,从体制和语言两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1〕王利器认为,《水浒传》根据周【摘 要】 《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是《水浒传》研究史上一大难题,自上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肇始,虽经几代学人努力,但距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相当漫长的路。

本文从梳理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的成果入手,分析了四种常用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不足,提出将《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与作者考定、版本溯源和本事探考等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研究法。

【关键词】 《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方法;元末明初说;嘉靖说【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4-0148-5宪王杂剧和瞿佑《归田诗话》中的材料以及《水浒传》语言有的在明代已经不通行等证据,认为《水浒传》也“不是明人作品”。

他从《水浒传》内证入手,根据小说中的行省制度、爪哇国名和其他地名等七条证据认为,“《水浒全传》成书于元代,故多举当时之事为言,从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氛”〔2〕。

黄霖从《靖康稗史》的作者耐庵的考证入手,结合吴读本的有关资料,认为此耐庵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施耐庵当为宋末元初钱塘(今杭州)人,他曾于元初编集了一本简略的《水浒传》”[3]。

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综述一、简介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水浒传》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关注。

近三十年来,《水浒传》主题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在探讨该作品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二、主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1. 人物形象研究在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细致的刻画。

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有立体感。

2. 情节解读与主题探讨学者们对《水浒传》中的情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从中提炼出了一些重要的主题,例如义气、忠诚、背叛等,使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3. 文学价值评析在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指出了该作品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使得人们对于其文学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水浒传》在人物形象、情节解读与主题探讨、文学价值评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水浒传》的理解,挖掘出更多的独特之处,使得这部传世之作在当代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水浒传》,我个人认为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叙事的宏伟与气势,更在于其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

《水浒传》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动人的故事,这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深远的文学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水浒传》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能够不断深化和丰富。

近三十年来,《水浒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解读与主题探讨、文学价值评析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为我们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启示。

最新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精品

最新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精品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近百年来,对《水浒传》成书时间的探讨一直是水浒研究的热点话题,亦是一大难题,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欢迎阅读借鉴。

自胡适、鲁迅建立《水浒传》研究的现代范式以来,学界对此主要有“元末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成化弘治说”及“嘉靖说”等多种观点。

其中,持“元末明初说”者最多,代表者有鲁迅、袁世硕、欧阳健、萧相恺、苗怀明等; “成化弘治说”的提倡者主要有李伟实等,持“嘉靖说”者有胡适、戴不凡、林庚、张国光等。

近年来,石昌渝通过挖掘《水浒传》文本的名物信息以断《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王齐洲、王丽娟等则借用传播学理论以现存相关文献记载为基础,重提《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的观点,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近百年的《水浒传》研究进程中,由于《水浒传》版本情形、成书过程及作者研究的复杂性,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分歧颇多。

在现存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研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主要突破口,除了对《水浒传》版本、作者及成书过程作尽可能细致的讨论,充分利用现有文献的信息价值外,更应该从方法论层面对近百年来的相关研究予以反思,全面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章节一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所提出的某些理论或假说得到了事实的客观支持或反对; 科学研究的方法则是通过提供能够有效证明某种理论或假说的事实或文献的正面启发法,以建立保护其说的“硬核”证据链; 或者通过提出某种具有反面意义的“辅助假说”以建立使其“硬核”得到有效巩固的“保护带”证据。

当某种“辅助假说”经过文献记载或经验式的事理推导的证明或证伪的严密论证后,其将从“辅助假说”上升为一种具有“硬核”证据的、业已证明的科学结论; 即使这些“辅助假说”最终被证明不可信,它们也是有价值的———排除了“辅助假说”的多种可能性,使得研究在事实的客观支持或反对中进一步靠向真理之一面。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如《水浒传》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影响深远。

《水浒传》是文言文小说,是大量简称为“水浒”的文学作品,它们曾传播了以人民具体事例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思想和道德精神。

这些作品在近代中国引发的流行程度,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依然保持着,它们深受中国当代作家,改编者和读者的喜爱,并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依旧难以磨灭的影响。

以《水浒传》为基础,续书研究追溯到清末,并形成了不同时期多种倾向的传统类型。

这些续书被称为“水浒传后传”,即指以《水浒传》为基础的作品和衍生作品。

现存的《水浒传》后传包括清末的海灯折衷续曲,其中有少之多的部分具有承继《水浒传》历史的意义,也有改编的小说,如琴贴片等;还有新著作,如郭应麟、陆小曼《水浒篇》等。

(二)研究主题以《水浒传》续书研究主要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以《水浒传》为基础,续书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内容;(2)以《水浒传》为基础,续书中作者改革及重写历史事件与典故的情况;(3)以《水浒传》为基础,续书为中国历史文化做出的贡献。

(三)续书探究(1)历史的探究《水浒传》中的大量历史事件,都得到了续书作者的深度探究与运用。

比如郭应麟书中的《芦芽石》一篇,多处插入了宋朝的历史故事,以此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

另外,在清代续书中,也有不少介绍清代历史的作品,比如《水浒篇》中的《石泉纪行》,介绍了清朝朝政与人力情况。

(2)文化的探究《水浒传》中讲述的民间故事对文化发展影响很大,续书作者也不断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传统,将它与历史的变迁相结合。

《芦芽石(郭应麟)》以及《水浒篇(陆小曼)》中,都有广泛的民间故事,涉及多种文化表现方式。

比如《芦芽石》中,运用了话本、把玩文章、显形体等手法,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浒传》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3)社会的探究《水浒传》反映的社会背景也被续书作者深度探讨。

另外,有些新作家也加入了女性角色的情节,来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

《水浒传》的成书与主旨

《水浒传》的成书与主旨

拓展
——原著中对李逵的
刻画还用了哪些手法
不搽煤墨浑身黑, 似着朱砂两眼红。
力如牛猛坚如铁, 撼地摇天黑旋风
我们一提到水浒就会想到林冲、鲁 智深、武松等人物。为什么呢?我想主 要是因为作者施耐庵通过巧妙的情节设 置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烘托 等手法的运用塑造出了一个个丰满灵动、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
• 首先是在结构上,首尾完整的总体 与局部有机结合。全书起义的全过 程构成总体,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梁 山泊的来龙去脉;同时又把108位 好汉各自走上梁山当作独立局部, 使每个人的局部反抗成为总体的一 部分。
艺术成就
• 其次,塑造出众多的、个性鲜明的 典型人物。全书有姓名的800多, 包括了全社会的各种人。作者不仅 写出他们阶级、阶层的特点,而且 能同中见异地写出个性,表现出塑 造典型的艺术能力。
赤发鬼刘唐
东潞州人氏,自 幼飘荡江湖。因为鬓 角旁有一块朱砂记, 所以人称“赤发鬼”。 就是他向晁盖传递 “生辰纲”情报,引 发梁山泊一百零八将 大聚义。当初和雷横 大战一百回合,不分 上下。
2. 绰号之才能特征
在梁山好汉中,有众多的 才能出众之人,各有其特长。 如花荣射箭极准,人送绰号 “小李广”;时迁身手敏捷, 人称“鼓上蚤”;梁山军师吴 用,神机妙算,号称“智多 星”。
反抗—→强大的义军队伍 —→招安—→为统治者效
劳—→化整为零—→义军失败。
二、《水浒传》的主旨
(一)古代文人的看法
“忠义”说:
“海盗”说 (二)现代学者的观点
“消遣”说 “农民起义”说: “市民”说: “忠奸斗争”说 其它:“空想社会主义”说 “墨家思想和绿林文化” 说 ……
“农民起义的史诗”、“农民革命的教科书” 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历史上,它吸引了大量读者和研究者,并被许多作者以不同的形式重新翻拍或改编。

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许多通过写作续集的活动,这些续集也被称为水浒续集或水浒续书。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跟踪了这种发展的历史进程,追溯了这些续集的发展过程。

其中,著名的《宋江传》和《水中月》是最早的水浒续集,它们创造了更多的故事元素,增强了原小说的故事元素。

此后,水浒续书迎来了繁荣时代,一些新作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尝试以新的方式和结构来重新演绎故事和激发读者的兴趣。

19世纪以后,有许多续集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水浒传续集》,它将原著中的故事进行了精心的结合和补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丰富。

此外,20世纪80年代之后,水浒续集也发展成一个专业的学科,一些研究者也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研究历史和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给我们了解古典小说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而且可以为新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对于探索古典文学的新元素和创新的要求,水浒传续书研究史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视角。

回顾水浒传续书研究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水浒传续书发展涉及到许多新的内容和要素,它们使得古典小说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发挥了推动古典小说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水浒传续书研究史揭示了文学作品等文化内容发展的多方面和复杂因素,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参考。

最后,水浒传续书研究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多样和丰富。

研究水浒传续书研究史,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最终为中国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总之,水浒传续书研究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与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跟踪了古典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思考,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深入研究这部分史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并且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第一讲《水浒》的成书和版本

第一讲《水浒》的成书和版本

第一讲《水浒》的成书和版本吉林大学中文系<水浒>评论组【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1975()S1【摘要】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毛主席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屏晁盖于一百〇八人之外。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 毛主席关于《水浒》的重要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

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是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又一次重大斗争,是上层建筑领域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的斗争,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重要指示的组成部分。

评论《水浒》,把历史的阶级斗争同现实的阶级斗争相对照,有助于我们认清投降派,识别修正主义。

从古代投降派宋江的所作所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看清现代投降派刘少奇,林彪的丑恶面目和反动伎俩。

评论《水浒》,总结历史经验,会使我们从这部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有助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评论《水浒》,批判《水浒》研究中的阶级调和论,肃清《水浒》研究中修正主义的流毒,有助于我们在上层建筑领域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水浒》这部反面教材中有很?【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水浒》;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反面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农民革命;评论;梁山泊;上层建筑领域【作者】吉林大学中文系<水浒>评论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55【相关文献】1.《水浒》研究的成书与版本问题 [J], 戴云波2.从《金瓶梅词话》与《水浒》版本的关系看其成书时间 [J], 谈蓓芳3.十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与版本研究述要 [J], 何红梅4.近十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 [J], 何红梅5.实证主义的困窘——《水浒传》的版本、作者与成书 [J], 张国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浒》成书过程与版本

《水浒》成书过程与版本

《水浒》成书过程与版本1、《水浒》成书不象《三国》那样有那么丰富众多的史料作素材,它仅凭零星的记载,主要依靠民间文学的积累和作家杰出的创造。

《宋史徽宗本记》《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南宋龚开《三十六人画赞》(绰号、姓名)元初《大宋宣和遗事》(《水浒》的原始面貌,卖刀、生辰纲、杀惜三事)元之《水浒》戏,存目33种,(《李逵负荆》、《双献功》)在此基础上,经过作家杰出的再创造,元末明初诞生了《水浒》。

2、关于作者与版本施作罗加工等四种说法。

(见教材46页)繁本:文繁事简。

叙述之铺张,描写之精细,远非简本所能比。

简本:文简事繁。

3、金本的版本价值:金人瑞有高超的文学素养,《水浒》经他腰斩,保留了全书的精华,108英雄业绩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且从结构上论证了止于排座次的高妙处: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

删去书名中忠义标签,直呼《水浒》,表明非鼓吹忠君之书。

改造了宋江形象,突出了晁盖在小说中的地位。

经他修润,《水浒》比原本增色许多,大大提高了它的文学品位,一些人物的对话、神态,往往只改动数字,其喜怒哀乐之情便和盘托出。

另外,增入大量精湛的评点批语,首创不完句法,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提高文学欣赏水平,且使我国古代小说批评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宝库。

4、小结《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再到各种版本出现,前后经历了400年。

在这漫长岁月里,民间艺人、专业作家都参与了创造;各种社会思潮、文艺思想都在《水浒》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印记。

此过程便决定了其思想内容的极为复杂性和艺术上的不平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纪德君关于《水浒》成书及版本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迄今已历百年。

百年间,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积累,文献考证方法的日趋丰富,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水浒》成书与版本的研究也渐次深化,并不断有所创新与突破。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百年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以便为《水浒》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关于《水浒》成书研究20世纪初,胡适、鲁迅、郑振铎、赵景深等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现代意识,对《水浒》的成书过程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后来的《水浒》成书研究起到了开启、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而且为《水浒》成书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胡适于1920年所作的《水浒传考证》,率先运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水浒》成书。

他曾说:"对这些小说,我们必须用历史演进法去搜集它们早期的各种版本,来找出它们如何由一些朴素的原始故事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文学名著。

"于是,他便考证了宋元以来的各种"水浒故事"和"水浒戏",对水浒故事流传、演变及成书过程,进行了系统探究,指出:"《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

《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12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15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尤为可贵的是,他还联系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揭示了水浒故事发生、变化及形成之因,认为:"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

不懂得宋元之际的时代,便不懂得水浒故事何以发达变化。

不懂得元朝一代发生的那么多水浒故事,便不懂得明初何以产生《水浒传》……不读《明史》的功臣传,便不懂得明初的《水浒传》何以于固有的招安的事之外,又加上宋江等有功被谗遭害和李俊、燕青见机逃遁等事。

"他还指出:南宋水浒故事之所以"发生与流传久远",其原因就在于"南宋政治腐败,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民间养成一种痛恨恶政治、恶官吏的心理,由这种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泽的心"。

这些论述都是颇为精到的,并曾对鲁迅等论《水浒》产生过一定影响。

另外,胡适后来还陆续写有《水浒传后考》、《水浒续集两种序》、《"致语"考》、《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均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等。

这一系列文章,颇有成效地示范了着眼于历史演进的考证方法,在《水浒》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都起到了"打开一条新道路"的作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指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其主要人物宋江,"亦实有其人","宋江等啸聚梁山泺时,其势实甚盛。

《宋史》(三百五十三)亦云:'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

"水浒故事既经"辗转繁变",难免异说纷纭,故鲁迅推断: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帙,使较有条理,可观览,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

"这便对《水浒》之形成过程作了简要概括。

不仅如此,鲁迅还解释了"招安"之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

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关于《水浒》"征辽"部分,鲁迅也指出:"破辽故事虑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

"关于《水浒》结局,鲁迅则认为:"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

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者不很多,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这些论述可能借鉴过胡适的有关论述,但更为精辟,故为后世研究《水浒》者反复征引,影响极其广泛。

在胡适、鲁迅的带动下,不少学人亦起而从事《水浒》成书的探究。

李玄伯在《水浒故事的演变》(载《猛进》第28、29期,1925年)中把水浒故事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描述。

第一是口传时期,没有系统,在京东的注意梁山泊,在京西的注意太行山,在两浙的注意平方腊,并且各地还各有其所喜爱的中心英雄;但过不甚久,就有了笔记的水浒故事,并成为元代水浒剧取材的渊薮,由于水浒剧取材于不同地方的水浒故事,因而内容、人物常异。

第二个时期,约在元明之间,"许多的短篇笔记,连贯成了长篇,截成一回一回的,变作章回体的长篇水浒故事",当时至少有四种长篇水浒故事,即"水浒四传":一传从误走妖魔起,至招安止;一传为平辽;一传为征田虎、王庆;一传为平方腊。

第三个时期,约在明代,"即将水浒长篇故事,或二传,或三传,或四传,合成更长篇的水浒传。

百回本即合三传(前传、征辽、征方腊),百二十回本即合四传而成。

"第四个时期,即清初以后,"田王、征辽、征方腊三传皆被删去,前传亦被删去七十一回以后的事迹,加了卢俊义的一梦,变作现行的七十回本"这些论述虽然不乏可议之处(如胡适即指出征辽、征田虎王庆,以及征方腊,短篇话本,故而"水浒四传"之说难以成立),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指出水浒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具有"区域性",即可以解决《水浒》成书研究中的不少困难。

稍后于李玄伯的郑振铎,在1929年发表了长篇论文《水浒传的演化》(见《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文章认为,南宋水浒故事之盛行,源于民族矛盾之尖锐,因为深受外敌侵凌,当时人们自然想起"能征惯战"的水浒英雄,于是"说书先生和好事文人,将他们编为话本或散文的英雄传。

到了元代,杂剧中的水浒故事,已由三十六位好汉,一变而增至"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各个英雄已有个别的描写,并且各剧的情节往往雷同,可见当时一定有了一部《水浒》,其作者或编者大约便是施耐庵。

元末明初,罗贯中依施氏之作,重新编次,并添演征方腊一事,此即为《水浒》祖本。

嘉靖年间,郭勋又将罗书重加润饰改编,并加入征辽一节,共成百回。

万历年间,余象斗又取罗氏原书刊行,同时加入郭氏本征辽一节,并增写征田虎、王庆。

天启、崇祯间,杨定见则又取郭氏本刊行,而插入余氏所增之田、王故事,并加以润色、改动,定为一百二十回,遂成为一部完备的水浒全书。

郑氏此文不仅清晰地勾勒了水浒故事逐渐扩大的经过,而且梳理了《水浒》版本的演化脉络,其不少见解为后世学者所赞同。

1930年,李逸侯作《水浒新序》;1933年,赵苕狂作《水浒传考》(两文均见于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版水浒传》),皆论及《水浒》之成书,不过与胡适所论大同小异,无甚新意。

只不过赵文的有些论述更为全面。

比如,谈到水浒故事之盛行民间,赵文就在胡适论述的基础上补充说:"比至蒙古内侵,建立元朝,大好中原,全部沦入异族之手;一般人希望光复故物之心,不觉更加迫切,而想望英雄的心理也随之而俱加。

所以,在这个时期中,水浒故事的创造与传布,更是非常发达的了"并且,该文还就某些问题提出异议。

例如,关于征方腊,郑振铎等人认为这是实有其事,可赵文却认为虽然侯蒙曾上书建议"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可当时并未被采用,考之正史,擒方腊者实为韩世忠,于宋江辈无涉。

可是说故事的人误会了侯蒙之言,未加考证,就以此为据,真的认为方腊是宋江平定的。

这一观点,后来得到部分学者认同。

建国以后,聂绀弩、严敦易、何心、陈中凡、王利器等人继续致力于《水浒》成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于《水浒》成书过程的认识。

聂绀弩《(水浒)是怎样写成的?》(《人民文学》1953年第6期)指出《水浒》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民口头创作阶段;民间艺人讲述、演唱和记录阶段;编辑、加工、改写阶段。

到了最后这一阶段,《水浒》才变成真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长篇小说的基础。

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也把水浒故事的产生经过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茁发期"、"融合炼铸期"和"凝固定型期"。

第一阶段,以抗金题材为主;第二阶段,以英雄人物出身、经历、行为等为主,抗金的题材减少;第三个阶段,抗金的题材差不多全消失了。

最早的水浒传说是用"说话"形式流传的,在南宋已有了有关水浒英雄人物的几个片段,这还是"说话"中的"小说"家数;由"小说"而和"讲史"合流,长篇《水浒》才得以成型。

在元代,究竟有无一部《水浒》平话,虽还不能确定,但当时水浒故事却已到了成熟时期,今本《水浒》面目的定型或许已具有了。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再版)第一章《(水浒传)故事的来源》也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宣和遗事》及元朝和明初杂剧对《水浒》成书的影响;其第五章《(水浒传)的演变》则着重探讨水浒故事及其版本的流变。

陈中凡《试论(水浒传)的著者及其创作时代》(《南京大学学报》1955年创刊号)也指出,宋代只有零散的水浒话本,没有长篇;元代出现的《宣和遗事》是《水浒》最早的底本;元代水浒杂剧确定了水浒故事的主题思想,丰富了它的内容;然后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才得以成书。

王利器《施耐庵是怎样创造梁山泊的》(《文学遗产》第16期,1954年)则主要谈"梁山好汉"的创造过程,认为:"施耐庵总结了宋江一百八人在太行区域,在楚、海州等地,从事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许多宝贵的丰富的战略上的地理知识,认为搞农民革命运动,不能停留在'流寇'式的阶段,而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根据地,于是吸收其精华和经验,来造一个很理想的,水陆条件具备的梁山泊。

因之,这样一个梁山泊,是通过施耐庵概括的加工,而把它典型化了。

"另外,当时几部颇有影响的文学史教材也对《水浒》的成书过程作了梳理和描述,兹不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