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_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7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伞、纸船、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出示谜底是地球的谜语,,提问,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疑问。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小结:和同学们的交流类似,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谁来说说什么叫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个半圆的,而地像一个棋盘,是方的。

)2.古人的猜测。

谈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感到“天圆地方”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提出质疑: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大地靠什么依托?日月星辰又落向何处?古人能解释吗?谈话: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3.古人的证据。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怎么质疑呢?谁来质疑一下?(……)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航海家的发现》 说课稿

《航海家的发现》 说课稿

《航海家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航海家的发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航海家的发现》是教材版本具体年级具体学科中的一课。

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全球视野的重要契机。

教材通过介绍几位著名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重要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深入和拓展的。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航海家的发现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航海家的历史和他们的发现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深入探究航海家的发现。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几位重要航海家的航海经历和主要发现。

(2)能够理解航海家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勇气。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点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重要发现。

(2)航海家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和世界发展的影响。

(1)理解航海家发现背后的地理原理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航海家的发现的基本史实。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资料:“盖天说”、“浑天说”、盾形说等资料;小船、雨伞、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上课开始啊,我想跟大家说说:今早我碰见一件很纳闷的事,我的一位朋友开车要去西藏旅游,我们知道,西藏在我们的西边,是吧?可是他却往东走,你觉得他能到吗?为什么?(生:1、不能,生:2、能,地球是圆的,师:你说的圆,是这样的圆形吗?准确地说应该是(球)像这样的球,是吧?为什么球形,就能让他到达西藏呢?(转一圈就可以到达)有道理吗?只不过要花费很长时间,是吧?生:3、能,地球是圆的,绕一圈就能到(师:听明白了吗?绕一圈就能到,有道理吗?只不过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是吧?那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椭球形、球形)你的意思是它近似一个球形是吧。

)师:你怎么知道地球是球形的?(生:书、电视、上网)师:现在大家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很多方式并且很轻松知道答案了,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整个历程。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去西藏旅游不往西走而往东走,能到吗?”这种走法学生感觉很意外,但是很好的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很快想到:绕着地球转一圈就能够到西藏。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师:在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有了问题,就有了各种猜想,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有关古人对地球的各种猜想,是吧?现在将自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将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用笔画一画。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航海家的发现_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航海家的发现_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航海家的发现_青岛版(五年制)我周二在四年级一班讲了航海家的发觉这节课。

课后我向听课老师请教和自我反思。

本节课在科学课中是比较少的着重资料搜集的课。

没有具体的实验活动进行设计和实验。

因此课的设计和方式和以往的有些不同。

我现在将授课的摸索和反思如下:1. 学生大部分能够搜集相关的资料,然而学生可不能对资料进行整理概括。

学生搜集的资料专门杂专门多,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搜集完资料后不去阅读,更可不能去整理。

他们将打印的资料拿到教室的课堂上来,但在课堂上老师可不能给学生太多的时刻进行阅读资料,老师只给学生一定的时刻进行交流。

而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熟悉自己的资料。

然而,学生的这一点做的不行。

学生的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需要培养。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能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

在教学中严格的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备相关的资料,而不是应对老师的差事。

我想在培养方法是能够第一教授整理,收集的方法,然后再汇报过程中适时的进行典型的收集夸奖,使学生明白如何样去收集整理,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于不收集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批判教育或者进行谈话。

2.学生的听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专门是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有学生不去听,而是在哪里忙着自己的事。

尽管老师强调了好几遍,然而依旧有学生不认真。

我想在课堂的要求必须给相应的同学一定的惩处。

因此在汇报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进行鼓舞性语言进行鼓舞,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也是说鼓舞和批判相结合,以鼓舞为主。

3.学生进行汇报时,我是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汇报,目的是锤炼学生,督处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交流。

然而在有限的时刻内,每个同学都进行汇报。

看起来效率不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汇报采取组代表汇报和成员都汇报进行结合,争取锤炼大部分同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4.表述要精确。

在教学中表述要精确,简短,不罗嗦。

5. 老师分配给各个小组的任务要更加的小,具体。

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航海家的发现反思

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航海家的发现反思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航海家的发现》是一课着重学生收集资料的课。

课前,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古人是怎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以及地球的基本资料。

课前,以潘玮柏的反转地球歌曲,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本课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说一说地球的形状以及是如何知道的,从而进本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我打乱的课本的顺序,先进行古人对地球的一些说法。

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汇报。

但是材料是提前打印的,所以有点流于形式。

没有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而且汇报的时候没有组织好汇报的形式,使得其他小组纪律有点乱。

其实,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选出主持人让主持人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我仅仅是采用的学生汇报,没有在进行讲解,使得这个知识点薄弱。

下次可以再幻灯片上加入一些天圆地方等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进行自己的资料汇报,这样会更生动,有趣。

接着,我进行的是古人获取的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同样的,采用学生汇报的形式。

缺点也是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没有让学生自行搜集证据。

这一环节,我加入了几个小视频和实验,让学生先用船再桌面上航行,从而引出再伞面航行的实验得出地球是球形的。

这个实验的加入,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很感兴趣。

接着播放了清明时刚发生的月食视频,与生活联系。

最后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学生进行了一点思想教育,并引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在这又加入了一个小实验。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线走一走,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一点铺垫。

也使得课堂较为活跃,学生小组配合,分工明确,完成的较好。

麦哲伦船长没有走回头路,他是向西,偶尔向南向北,没有向东,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

这的确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形的。

最后总结,通过这三个证据,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地球是一个球形的。

按照是科学课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获取证据,得出结论。

加深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人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以后,他们有产生了新的愿望。

小学科学_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形状、大小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结果。

能用一些事例证明地球是球体。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文字或图片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及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观赏图片:让学生说出图中事物的名称及形状:太阳和月亮球形(圆球形)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松地认出太阳和月亮并且知道他们的形状,那是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们靠直接的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样子,尽管他们离我们非常遥远。

(板书“发现”二字)但有另外一件事物虽然距离我们很近,而且也能看到它,却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判定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猜一下它是什么?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课件展示: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

学生猜出:地球,并可能紧接着说出其形状。

谈话引导:同学们能轻易地知道地球的形状,恐怕是借助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课件展示照片),但古人对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探索,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那大家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事实是什么人第一次发现的吗?学生:航海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补齐板书“航海家的发现”从而引入课题。

课堂活动(一)探究古人对地球样子的认识谈话引导:在航海家发现地球是球形的事实之前,古人对地球的样子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种的观点,那么有哪些观点呢?老师布置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分组整理,下面请各组把整理好的内容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分别介绍一种学说:可能有古代中国的“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古代印度的“龟驮说”,古希腊的“球体说”等等。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和《探索宇宙》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为认识地球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小博士音频制作,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地球的音像资料及小帆船模拟航行实验的材料,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不可能是其它形状的微视频制作。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法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视频、微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二、探究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地球是“球体”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结合课件出示地球图片,进一步把认识统一到“球体”上。

2进一步认识地球是“不标准的球体”通过儿童化、卡通式的课件,声音、数据及动态演示的结合,以通俗趣味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倾听,进一步认识地球认识地球地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中心到表面各处的距离不均匀,所以地球是个不标准的球体3结合事例感受地球“大”通过飞机、小汽车沿赤道环球一周的耗时,让学生间接感受地球的大。

(二)古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古代人认识地球让学生在资料中找出最早的历史信息,明确时间年代。

板书:古代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古人认识地球的信息。

教师重点展示“天圆地方说”、“古代印度说”。

课件播放动画并结合讲解:他们认为大地像个棋盘,是方形的;天像一把大伞覆盖在地上,是圆的;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在天地间过往。

板书:天圆地方课件播放动画并结合讲解:古代印度人则认为,有几只大象踩着乌龟,而乌龟蹲在蛇身上,大地被大象支撑着,。

太阳在上方旋转。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结论的。

得出古人认识地球的方法并板书:猜想引导学生评价古人认识地球的这些结论。

2、2000年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师:历史在不断地前进,资料当中接下来该到什么时间了?学生查找资料,板书:2000年前学生查找各自资料袋中,2000年前认识地球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毕达哥拉斯认识地球的观点。

课件动画展示:先看到船帆,再渐渐看到船身出示实验要求一,学生在桌面上模拟实验实验后提问学生:是先看到的船帆,然后渐渐看到船身的吗?使学生发现,小船在平的面上航行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

再一次强调条件和要验证的现象,让学生学生实验进行验证。

组织好学生,收拾好实验材料。

课件分别出示实验视频1、桌面小船航行2、伞面小船航行最终通过这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验证出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很有道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17. 航海家的发现》 青岛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17. 航海家的发现》 青岛版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和《探索宇宙》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为认识地球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小博士音频制作,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地球的音像资料及小帆船模拟航行实验的材料,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不可能是其它形状的微视频制作。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法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视频、微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查阅、整理多种形式的资料,知道地球形状,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和探索的历史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教学准备:微课、文字(图片)资料、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交流对地球的已有认知①出示地球图片,引起交流。

②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③教师小结,启发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直接切入主题,带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找准基点,同时,让学生清楚本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二、资料学习,深入感知1.微课探寻:了解古代人的认识①播放微课,学习感知。

②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③教师小结,强调古人各种猜想的原因,并引起新的质疑。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古代人各种各样的错误猜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因为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技术手段还不发达,只能够依靠现有的经验和宗教信仰进行猜想。

但是,古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探求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事例分析:感知人类对地球的初步探究①事例演示:毕德哥拉斯发现的帆船桅杆现象,启发学生发现并分析问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③出示月食图片,引起交流。

④学生分析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发现。

⑤教师小结,指出这只是毕德格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和分析,并未证实。

【设计意图:事例演示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引起思考,激发共鸣1.航海探求:用实践证实地球的形状①出示:四位著名航海家,初步认识。

②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

③练习反馈:借助连线题,检查学习情况,并梳理著名航海家的发现与贡献。

《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

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积极性-《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了解地球是球体的这一科学事实的发现及验证的过程。

这节课的在以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取材料展示,给予学生进行传输知识。

但是彩雀的材料不精油文字图片,还有视频等资料,这样学生就会比较的有兴趣。

在当时的教学的过程,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且看相关视频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

现在我想以前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生担任了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没有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学生积极性。

因此本次教学的过程,我首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本次的收集的资料的过程,我没有笼统布置学生搜集航海家的'资料,而是将任务明确,而且更加明确的分配给个人。

这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准备。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不是只是调动了个别的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配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汇报,这样学生的应该能够调动大部分。

在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汇报活动还是很是积极的。

学生准备的很是丰富。

达到了初步的效果。

我想以后还是更大的范围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1。

《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几位重要航海家的探险历程和主要发现,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和地图,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主要发现。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背景。

(2)认识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地图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提问学生:“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类对世界范围的有限了解。

(2)播放一段关于航海探险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航海家的发现。

2、讲授新课(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①经济根源:介绍 14-15 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和财富的追求成为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②社会根源:讲解欧洲社会上兴起的寻金热,强调《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③商业危机:分析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导致欧洲商路不畅,促使欧洲人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航路。

④宗教因素:指出传播基督教也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

(2)重要航海家的探险历程①哥伦布a 展示哥伦布的画像和相关史料,介绍哥伦布的生平。

b 结合地图,讲述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的探险经历,重点讲解他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过程和地点。

c 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和影响。

②达伽马a 呈现达伽马的图片和资料,介绍达伽马的背景。

b 借助地图,描述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历程。

小学科学教案17、航海家的发现.doc

小学科学教案17、航海家的发现.doc

课型(新授)课题17、航海家的发现主备教师周怡辅备教师周怡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课前我们收集了关于地球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先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再汇报:地球是个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的一圈长约40076千米……我们的发现信息来源地球是个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百科全书》地球赤道的一圈长约40076千米上网搜集(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牛可出示搜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形象的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天圆地方:最早的盖天说。

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口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浑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学生讨论,交流。

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
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
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
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
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
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
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谈话: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

古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来;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順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东汉的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

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2.先哲的证据。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怎么质疑呢?谁来质疑一下?(……)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证据一:设计对比实验模拟探究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再见到船体。

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模拟——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证据二:出示月食照片,月食时月亮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这些都是靠一些现象来论证地球是球形的,有谁亲身证实了这一点吗?终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

证据三:视频播放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麦哲伦以他的生命证实了大地是球形的。

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是当之无愧的航海家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做小航海家,重温麦哲伦船长伟大的发现之旅吧。

(学生体验)
3.最终的结论。

谈话:人们经过反复的探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

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4.亲眼目睹的震撼。

但是人们又产生了新的梦想,你知道是什么吗?(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
怎样才能做到呢?(走出地球,进入太空)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69年7月美国阿姆斯特朗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播放杨利伟视频)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时,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是啊,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三、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人们探究地球形状的艰苦历程,人们先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然后寻找证据,最后得出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观察得越详细,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事物本来面目认识的就越具体,也就越能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

四、激励拓展。

谈话:随着航天技术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呢,希望同学们从小就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去探究地球更多的奥秘,也象航海家一样乘风破浪,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见课堂实录)
《航海家的发现》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究的精神,对于科学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尝试运用探究技术进行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亲近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加环境的资源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当多注意学生学习习惯
的养成,增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验探究。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了解地球是球体的这一科学事实的发现及验证的过程,效果不错,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动手、动脑,参与猜测、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航海家的发现》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航海家的发现》评测练习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千米。

2.1519年,葡萄牙人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

4.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

A.牛顿 B.麦哲伦
《航海家的发现》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去激发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提出并探究新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在这节课中,层层递进,沿着人类发现地球形状的历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探究。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扑捉同学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同学有效学习,引导同学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地使
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在这节课中,课堂氛围既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教学始终活而不乱。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会在备课上下更多的功夫,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课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1)对学生活动前的指导不够,导致开始活动时学生无从下手,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练。

《航海家的发现》课标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粒蓝色的、充满生命力的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首先从地球开始。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主要通过对地球开关、大小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对地球全面了解,并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