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融合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融合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融合的例子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积极推进民族融合。

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各民族展现了彼此的理解、互助和合作,共同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融合的精神和实践。

典型例子1:藏族歌舞藏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素有“雪域高原上的明珠”之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文化领域,中国各地邀请藏族表演团队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享受到了藏族独特的歌舞艺术。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资支持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藏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例如在西藏地区建设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典型例子2:维吾尔族文艺演出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

他们以其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和手工艺而闻名于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维吾尔族的文化遗产,并积极推动维吾尔族文艺演出的发展。

每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会组织各种大型维吾尔族文艺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不仅展现了维吾尔族的文化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典型例子3:少数民族特色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特色节日。

例如,每年的春节,各少数民族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交流,例如举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为优秀的少数民族代表颁发荣誉称号,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结论。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西藏,被誉为“雪域高原”的神秘之地,是中国珍贵的宝藏之一。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便是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在这篇文章中,将带您深入探索西藏藏族的瑰宝,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传承。

一、藏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的华美衣裳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绚丽的色彩而闻名。

男性常穿戴的传统服装包括“扎西拉姆”、“格鲁格”等,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被称为“扎西青”、“鲁朵”等华美的衣裳。

扎西青是一种由刺绣艺术展示的藏族传统女装,它通常由蓝色、红色和绿色组成,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而鲁朵则是一种由精美毛线编织成的藏族妇女传统上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些传统服饰以其细腻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向世人展示了西藏人民的智慧和品味。

二、藏族珠宝:灵性与美丽的结晶藏族的珠宝制作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藏族珠宝不仅具有华丽的外观,更融汇了宗教与文化内涵,寓意深远。

藏族珠宝的材质多样,包括纯银、黄金、珊瑚、琥珀等。

其中,银饰品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在藏族文化中,银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

银饰品通常以动物、花纹等图案为设计元素,巧妙地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

除了银饰品,珊瑚、琥珀等稀有材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藏族珠宝的制作。

珊瑚代表着吉祥和祝福,而琥珀则象征着平安和幸福。

这些珠宝作品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传统服饰与珠宝的文化传承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几百年来,藏族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与珠宝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在如今的西藏,传统服饰与珠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于家乡和文化的深深眷恋。

许多藏族青年都努力学习传统服饰和珠宝制作的技艺,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传递给后代。

同时,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也逐渐走进了时尚舞台。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前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藏民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面对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汉族等中国其他民族以及南亚、西亚一些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借鉴过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

西藏文化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

历史上,西藏曾经历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

在1959年之前,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首领和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

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全部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资源,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生凋敝,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希望。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打破了长期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局面,为西藏文化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繁荣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帮助西藏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开启了西藏文化发展的崭新进程。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结束了少数上层封建贵族、僧侣垄断文化教育的历史,广大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成为保护、发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使西藏文化成为人民的文化,并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西 截 发 辰 讼 帐 2 0 6 . 6
干部到贫民百姓, 从横向 分析东西南北各个地区, 信教或暗中信教的比例相当高, 尤其在部分党员 领导干部中问题比 较严重, 有的在职期间不信教 (表面上不信教) , 离职退休之后开始信教(恢复原 形) ,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二是网络等信息技术 对执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胡锦涛同志指出:“ 能 否确保社会长期稳定, 对党的 执政能力来说, 既是
汲取传统文亿之精华 , 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是党领导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 三个贴近” 和“ 三个创新”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弘扬和培育一个 民族的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内涵。 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 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 格, 不可能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藏民族是中华 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 化的民族之一。藏民族在两千多年文化发展中有 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底蕴深厚的藏文化。 因此, 党 在西藏的执政能力建设理应放在两千多年形成的 藏文化这一背景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理论, 巩固和 提高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先进
些成绩, 使旧西藏封建农奴制下的文化萧条、 人才 零落、 社会凋弊的 现实有本质的改变。 但是, 1 7 从9 8 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崛起, 以往单一的 文化格局被文化多样化所取代, 人们的需求和诉求 也在不断走向多样化。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背景深刻 变化的今天, 能否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能否用先进文化引导和占领社会意识领域, 是 衡量党在西藏能否执好政以及长期执政的重要标 尺。首先从内部来看, 由于西藏自 治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在思想道德方面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比 较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 人们有了宽裕的物质财富, 生活方式得 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人们的兴趣、 爱好、 价值趋向 多样化, 但是人们的精神领域还没有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发展, 一些落后、 腐朽的文化今天依然呈现。 比 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领域 如, 旧时代形成的观念、 习惯、 传统等等, 有的人总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认为旧的就是好的, 是珍贵的, 使之得以生存的空 定》 中指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间。 这与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 江泽民同 导地位”同时指出“ , 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知 志对先进文化作了明确的回答, 他指出“ 当代中国 识, 提高干部群众的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学的能力。”决定》 《 中这些具体能力建设, 对于西 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西藏是具有悠久 ” 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些能力的建设好坏, 直接 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 对待西藏传统文化我们 影响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要坚持“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的原则。虽然中国先 虽 从西藏文化历史背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进文化理应体现“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民 时代要求, 教 然从 1 5 年和平解放以来党不断进行 “ 91 治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但 思 育, 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只是“ 民族” 的不等于就是先进的。 先进文化前进 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取得了一 向是科学的、 健康的、 向上的, 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努木【内容摘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西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和乡土文化资源等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关键词】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6860C2020)01-079-008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瀚的古籍文献资源以及美丽的山水历史文化传说。

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精神家园,是西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本文就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和古籍普查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克珠调研员、区文物局文博处贡布处长和区非遗保护中心平措顿珠副主任提供最新数据资料,一并致谢。

一、文物保护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我区各类文物点共4277处。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地区,素有“雪域之国”之称。

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西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佛教与藏传佛教融合、藏族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藏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一、藏传佛教的影响西藏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自7世纪初传入西藏以来,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西藏的每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佛教寺庙的存在,听到悠扬的经咒声。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渗透到了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藏传佛教的各种仪式和节日。

例如,藏历新年(洛萨)是西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寺庙参拜,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进行传统的舞蹈和歌唱表演。

此外,藏传佛教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卡塔尔、萨嘎尔、昂钦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二、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这并没有阻碍西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相反,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了西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的山水之间,你可以看到许多寺庙和僧侣的存在。

这些寺庙被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山巅或湖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西藏人民相信,大自然是上帝的杰作,是佛祖的化身,因此他们尊敬自然,并将其视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此外,西藏的宗教信仰也与动植物保护息息相关。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无害,因此西藏人民对动物的保护非常重视。

他们禁止捕杀动物,并设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区。

同样地,对于植物的保护也是西藏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西藏人民相信,植物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他们尊重植物,并通过种植树木和保护森林来维护生态平衡。

三、艺术与文学的传承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学形式中。

西藏的壁画、唐卡、雕塑等艺术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宗教意义而闻名于世。

新西藏精神的主要内容

新西藏精神的主要内容

“新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

1.爱国守边:这是“新西藏精神”的核心内涵。

“新西藏精神”体
现了中国人民爱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

2.自强不息:这是“新西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新西藏精神”
体现了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团结进步:这是“新西藏精神”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西藏精神”
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氛围。

4.开拓创新:这是“新西藏精神”的重要动力之一。

“新西藏精神”
体现了西藏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5.和谐稳定:这是“新西藏精神”的价值追求之一。

“新西藏精神”
体现了西藏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价值追求。

总之,“新西藏精神”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西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文

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文

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文哎,说起西藏那个地方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像雪山上的雪莲,纯净又神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去保护和传承嘞。

你晓得不,西藏的文化,就像那蜿蜒的雅鲁藏布江,源远流长,里头包含了多少世代的智慧和心血哦。

那些五彩斑斓的唐卡,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对佛法的虔诚和艺术的追求;还有那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民心中的圣殿,更是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更不用说那些传唱千年的藏戏和悠扬动听的藏歌了,它们像风一样,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田,让人感受到西藏独有的魅力和情感。

但是嘞,现在社会变化快得很,好多传统的东西都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就像那些古老的工艺,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老艺人一个个走了,手艺也就快失传了。

还有那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太懂,也懒得去参与。

这样下去,西藏的传统文化怕是要慢慢消失嘞。

所以啊,我们得想办法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得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

比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来扶持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不管是去西藏旅游,还是通过网络了解西藏,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要随意破坏或者贬低。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西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最后,我想说,西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保护和传承,它才能像那连绵的雪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藏族传统绘西藏壁的艺术力

藏族传统绘西藏壁的艺术力

藏族传统绘西藏壁的艺术力藏族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就是西藏壁画。

西藏壁画作为藏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文化内涵。

藏族传统绘西藏壁的艺术力,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更深刻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壁画艺术的悠久历史西藏壁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吐蕃王朝兴起后,佛教在西藏得到了广泛传播,壁画成为了佛教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以佛教寺院为主要载体的西藏壁画,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着宗教意义,并逐渐发展成为藏族艺术的代表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壁画还吸收了蒙古、汉、印度等地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二、独特的绘画技法藏族传统绘制西藏壁画的技法卓越,被誉为东方壁画艺术的瑰宝。

藏族壁画使用天然矿物质调制颜料,辅以独特的画法和绘制工具,使得作品在色彩鲜明、纹理细致、层次分明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西藏壁画也注重对人物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的刻画,以及环境背景和器物的描绘,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内涵丰富的艺术主题西藏壁画的艺术主题主要以佛教为中心,展现了佛教教义的各个方面。

壁画中经常出现的佛陀、菩萨、护法神等形象,以及各种象征性的图案和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内涵。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和故事的叙述,藏族传统绘西藏壁的艺术力得以体现。

同时,西藏壁画也融入了典故、历史、自然景观等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四、反映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西藏壁画作为藏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佛教的普及与发展,还记录了吐蕃王朝的兴衰和统治者的威信。

同时,壁画中描绘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也向后世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因此,西藏壁画被誉为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由于时间的长河和环境的变迁,西藏壁画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藏传佛教文化与历史的魅力与传承

藏传佛教文化与历史的魅力与传承

藏传佛教文化与历史的魅力与传承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藏族传统文化和印度佛教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这个世俗化的社会中,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仍然吸引着众多信徒和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这个文化遗产,让世人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和智慧。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自公元七世纪末传入西藏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地域的广阔,它与藏族文化有了相互渗透、完美结合的可能,形成了一种新的佛教文化。

如今,在西藏的传统寺庙和城市的街巷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新文化的痕迹,从僧侣们庄严肃穆地走过的街道,到僧塔上装饰丰富的颜色,都体现了那种对神圣的敬畏和对美好的向往。

藏传佛教文化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文化遗产,它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不仅有珍贵的文化价值,也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唐卡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是由禅师用彩色绸缎、金箔等颜料画成,以表现佛教故事或佛教中的神话,它一面是故事的载体或神话的传播,另一面又是艺术的整体表现,形成一种精致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们对它的品味和欣赏上瘾。

在欣赏唐卡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它在艺术领域的独特性。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为了保持它的独特性和传承下去,许多学者和志愿者在探索和传承藏传佛教文化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宗教教育不再是唯一的途径,前沿技术如影像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也逐渐加入到传承的阐释和展示中。

例如,在西藏的著名寺庙拉萨的布达拉宫,许多文物被数字化保存,这些文物包括唐卡、浮雕、佛像、经文、藏匿等等,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也让所谓的“逝去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下去。

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中,藏传佛教文化似乎很难与现代化相容,但它的传承却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持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是人类文明和宗教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才能在今天的尘世中感受到历史和传承文化的真谛。

西藏传统编织工艺研究

西藏传统编织工艺研究

西藏传统编织工艺研究西藏传统编织工艺是西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编织工艺作为西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西藏的编织工艺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到服饰、家居用品、宗教用品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西藏传统编织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以及现状发展情况。

一、历史渊源西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早在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西藏就已经有狩猎、渔猎的活动。

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兽皮、植物纤维等原始材料进行编织。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因此编织工艺成为了当地人民生存的重要技能,编织出的毛毯、披肩等物品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宗教方面,西藏的编织工艺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编织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文袋、经幡、佛像罩等宗教用品中,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编织元素,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心。

二、技艺特点西藏的编织工艺以精湛的手工技艺闻名于世。

制作编织品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羊毛、牦牛毛、马毛、鱼皮和一些植物纤维等。

这些材料都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质地坚韧,色彩浓郁,适合于制作各种编织品。

在编织工艺的制作工序中,首先需要进行毛线的染色。

西藏传统的染色工艺使用的是植物、矿物等天然染料,经过反复的浸染、晒干、擦拭等工序,毛线才能被染成鲜艳的颜色。

接下来是纺线和织布,这是编织工艺的核心环节。

西藏的编织工艺多采用手工织布的方法,织布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还是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

西藏的编织工艺还有着独特的图案和纹样。

这些图案和纹样往往都来源于西藏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藏式地毯上常见的八吉祥纹、莲花纹、藏式曼荼罗纹等,都体现了西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信仰的虔诚。

三、现状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西藏的编织工艺正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传统的编织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这一技艺的传承意愿不强。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在现代 化进 程 中变革 传 统文 化 , 是一 种持 久 的 佛 的奴 性心 理 。这种 缺 乏追 求平 等 、 民主 的人格独
影 响工作 , 必须 不断 地把 新文 化理 念 与 内容 以输 入 立 的精神 和 个人 品格 完 善 的文 化 忽视 了由个 体所 新 的生产 生活方 式 的形式 来起 感 化作 用 , 必须不 断 构成的藏民族 的生存发展和 出路 , 使西藏人 民的物 地 以实际行 动体 现党 的 民族政 策 的形式 , 党 的温 质 和精神 生 活一 道走 进 自我 封 闭 , 而严重影 响新 把 从

有支持他践履其政治抱负的集团性力量 , 的新政 他 只能像流星一样 陨落在 旧西藏的黑暗中。
真正给西藏人 民带来文化 现代化上 的方向感 和 精 神上 的解 放 感 的是 打 着 五 星红 旗 进 藏 的 中 国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处于怎样 的地位呢? 共产 党 。1 6 9 5年 , 藏 自治 区 的成立 标 志着新 的制 西
摘要 : 西藏和 平 解放 至今 , 6 的发展 证 明 , 近 0年 西藏现 代 化 的核 心是人 的现 代化 , 而人 的现代 化 的关
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存在的负面因素, 以及就如
何 克服 不利 因素 , 实现 现代 转 型 方面进 行 了探 讨 。
文化 。闭塞 的旧西藏把任何新思想都视为威胁 、 颠
作 为 一种 新 的全 面 的社 会 文 明和 进 步 的现 代 覆政 教合 一 制度 的异 端 , 通过 教 育垄 断 和政权 控 并
化进程 , 蕴涵着一场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 。在现代 制 , 使旧西藏不容任何异端文化立足。清末政治家 化建设 中, 如何看待西藏传统 文化 , 不仅是个非常 张荫棠在西藏虽开出观念文化 的救 弊仙方 , 但因没 现实的社会问题 , 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

大众文化视野下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构建——以涉藏影视艺术作品为例

大众文化视野下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构建——以涉藏影视艺术作品为例

因。 “ 在 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 , 它们 此来 推 动 民族 文 化 的 发展 和 传 播 。这 种 文 化 传播
的结 构 都是 由工厂 生产 出来 的框 架结 构 …… 电影 观 念 对 于我 国这样 一个 典型 的 多 民族 共 存 的现 代
Hale Waihona Puke 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事 实上 , 它们根本不是 化 国家 来说 尤为 重要 。中华 文化 向来 讲求 “ 和 而不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5 - 1 8
作者 简介 : 王传领 , 男, 汉族 , 山东聊城 人, 山东大 学文艺美学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文学与艺术传播。

9 6 ・
西藏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O 1 6 年第 3期( 总第 1 2 5 期)
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 就是这样 的典 更好 地 传播 和继 承 , 更 能增强 中华 文化 整体 的核 心
型 少 数 民族 文 化 。尽 管少 数 民族传 统文 化 中存在 竞争力 。因此 , 本文将 以涉藏影 视艺术作 品为文
着文化糟粕 , 但只要不断地去除这些消极 因素并彰 本 , 着 重分析 西 藏传 统文 化 的崇高 性和 隐秘 性应 如
政 策的倾 向和 资 本 的涌入 , 越 来越 多的 大众 文化 形 态 已经 进 入 到 包括 西藏 在 内的 少数 民族 地 区 , 并 由其
独 具 的世 俗 性 、 娱 乐性 、 现代 性 、 商业 性 、 标 准化 和 时效 性 而 广 受 少数 民族 群众 的 欢迎 。而 影视 艺术 作 为
关 于 大 众 文 化 的研 究 己成 为 文 化 研 究 学派 的 企业, 而转 变成 了连它有意制造 出来的废品 , 也被 理 论焦 点 , 这 既得益 于 由大 众文 化在 近 几十 年 的迅 认 可 的 意识 形 态 。 ” Ⅲ尽 管 大 众 文 化 并不 完 全 等 同 猛 发展 所产 生 的诸 多标 志性 文化 景 观 , 还在 一 定程 于文化 商 品, 且霍 克海 默和 阿 多诺对 大 众文 化 的批 度 上 归功 于 大 众 文化 对 文 化 传 播 所产 生 的深 刻 影 判 也始 终带着 浓 重 的精英 主义 式 的悲观 论 调 , 但 是 响 。这 种 影 响 一 方 面使 得 部 分 民族 文 化 可 以在 融 随着 大 众 文 化 的发 展 , 越 来 越 多 的 学者 开 始 从 约 入 世 界 文 化 的 过程 中得 以更 大 范 围和 更 快 速 度 的 翰 ・ 费 斯 克 的积 极 观 点入手 重新 审视 大 众文化 的本 传播 ; 另 一方 面 , 生产 大 众 文 化 的 文化 工 业 也 使得 质 属 性 , 认为“ 大众 性 是 文化 研 究 的一 个 必然 焦点 没有较 好 融入 其 中 的 民族 文化 有 可 能被淘 汰 , 而这 和 追 求 。作 为 一种政 治追 求, 它是 反 精 英 的” 堙 , 并 也正 是 大 众 文 化始 终 无 法 摆 脱毁 大 于 誉 的重 要 原 尝试 将 大众 文化 的理念 与本 民族 文 化进 行结 合 , 以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藏象的概念和起源藏象,是藏族宗教文化的象征,它的形态复杂,包含了世界万物的意义和造型。

它融合了佛教神话、哲学理念和西藏地域特色,被视为藏传佛教的象征之一。

藏象信仰起源于西藏古老先民的神话传说和宇宙观念,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它是藏族人们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等众多问题所作出的一种解释和寻找。

在藏族人们心中,藏象代表了神圣和荣耀,也是祈求幸福和平安的象征。

二、藏象的形态和寓意藏象的形态复杂,通常由锡兰树、宝盖、莲花座、胎藏圣殿、铃、两种宝瓶和雄獒等组成。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含义,整体意味着佛法的力量和众生的解脱。

1. 宝盖:象征佛法的庇护和庇佑,同时也代表神圣的智慧和庄严。

2. 莲花座:象征着清净和圣洁,代表佛教徒修行的净土。

3. 胎藏圣殿:象征佛性的本质和涅盘的含义,代表众生在涅盘中得到解脱。

4. 铃:象征佛法的声音和警钟,是佛法的传播和启示。

5. 宝瓶:象征着长寿和福祿,同时也是佛教传统八吉祥之一。

6. 雄獒:代表着佛法的护卫和守护,也是西藏民众的守护神。

整体来看,藏象的形态寓意极为丰富,是藏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凝聚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三、藏象的信仰藏象信仰是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的应用于藏传佛教、藏族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中。

在藏族民众心目中,藏象是神圣和神秘的代表,以其令人倾心的形态和丰富的象征寓意深受藏族人民的崇拜和祈福。

藏族人民常常在寺庙、宗教场所、家中等地方摆放藏象供奉,作为信仰的象征和祈福的对象。

他们相信藏象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是对藏传佛教的尊重和崇拜。

在传统的佛教节日和庆典上,藏族人们通常会牵着藏象绕寺庙转经祈福,以期得到佛祖的庇佑和保护。

四、藏象的艺术价值藏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藏族绘画、雕刻、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藏传佛教的壁画、唐卡、佛像和佛塔等宗教艺术中,藏象常常出现,成为了藏传佛教美术的重要题材。

论现代化进程中西藏传统文化的定位

论现代化进程中西藏传统文化的定位

20 0 9年 1 1月
NO .2 o V o 9
论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西 藏 传 统 文 化 的 定 位
赵 海 静
( 西藏 民族学院人 文学院 陕西成 阳 72 8 ) 10 2
摘 要 : 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系统, 与现代化必然存在有矛盾的一面, 同时 但 也有相辅相成的一 面。 西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的, 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 色, 也有消极性的内容。 在 西藏的毋代 化建设 中, 传统 文化担 负着不 可或 缺 的 角色 , 必须正 确 、 客观 地 对待 传统 文化 。
第3 0卷 第 6 期
V 1 3 N . 0 . O o6
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o r a f T b t Na o ai e n t u e u n l O i e t n l s I si t i i t t l o oa g a d i s h n l A
后 于时代 的 内容 。 现代化 发展要 求必须 打破传统文
着生命力和潜影响力的东西 , 这些业 已积淀为人 的 化的束缚 , 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文化 , 所以 普遍 心理 一生理 索质 的 因素 时 刻在 规 范 、支配 着 传 统文化 和现代化 的矛盾 是必 然存在 的。 但是另一 人们未来的思想 、 行为 。” 与现代性相反 , 的 方面 , 它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又是相辅相成的。 评价 是排斥理 性的 。在传统 的继 承者看 来 , 传统 即 首先 , 历 史 的角 度看 , 统 与现 代并 不是完 从 传 是世间的真理 , 任何不符合传统习惯的行为和事物 全对立的, 甚至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在 都应该摒弃 , 甚至是受到惩罚 , 绝不能容忍。 它追求 时间上具有相对性 。 由于 目 中国正处于以经济建 前 群体 间 的一致 性 , 括 横 向 的和 纵 向 的 , 包 以仿效 的 设 为 中心 的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经济 的发展总是不

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介绍丧葬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不同民族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丧葬文化。

本文将就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的习俗和仪式。

传统葬礼与现代影响藏族人的丧葬方式保留了传统的特点,但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入土为安藏族人普遍相信死后会有来生,因此他们重视将亡者安葬入土。

传统上,葬礼仪式通常在亡者去世后的三至七天内进行。

家人和亲友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祈福和送别仪式。

2. 灵魂超度藏族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需要超度,以保证灵魂得到安宁。

超度仪式通常由僧人主持,亲友们带着香烛和食物为亡者超度。

这一仪式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和祝福。

3. 后事管理在传统藏族社会中,丧葬仪式和后事管理由家族成员负责。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藏族人选择将后事交给专业人士来处理,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各地葬礼习俗的差异藏族人丧葬方式在不同地区会有所差异,下面将介绍藏族不同地区的葬礼习俗。

1. 青海地区在青海地区,特别是热贡藏族自治州,葬礼通常会持续七天。

葬礼期间,亲友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2. 西藏地区在西藏地区,藏族人的葬礼通常较为庄重。

葬礼前,家人会在家中摆放祭坛,供奉佛像和祖先灵牌。

葬礼仪式中,由僧人来主持超度仪式和念经。

随后,亲友会前往坟地为逝者祈福。

3. 四川甘孜州在四川甘孜州,藏族人的丧葬方式略有不同。

他们通常会选择天葬,即将尸体暴露在天空中,供飞鸟和野兽食用。

这种方式被认为能使逝者的灵魂获得解脱和转世。

丧葬仪式中的习俗和仪式藏族人的丧葬仪式中有许多特别的习俗和仪式,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

1. 灵魂超度仪式灵魂超度仪式是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僧人主持。

家人和亲友们在超度仪式中会为逝者烧香、点烛、供奉食物,并听僧人念经。

这一仪式希望能够给亡者的灵魂带来安宁和祝福。

2. 祭祖仪式藏族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西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和谐发展

西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和谐发展

西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和谐发展西藏,这片高原神秘而又壮美的土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着秀美的山川河流和世界上唯一的“三大高原湖”之一纳木错湖,更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

正是这份特殊性和多样性,让西藏成为了今天的西藏。

西藏历史的特殊性西藏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与藏传佛教创始人卓玛赞布之间的历史文化交流。

从元朝到清代,西藏在政治、文化和宗教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依附和影响,与中原地区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而从民间文化、建筑、绘画、雕刻、歌舞、服装、宗教等方面来看,藏族文化的特殊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世界屋脊”,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与居民生活方式、信仰等方面的东方民俗元素,赋予了藏族文化其独特的特点。

藏族唯美主义的审美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体现,如壁画、唐卡、舞蹈、雕塑等元素贯穿其中。

另外人们和动植物的共生状态也表现出藏族民族的特点,如“以骆驼为马、以牦牛为牛、以羊为驼、以狗为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西藏还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

藏文书法、传统医学、格萨尔王传说、藏传佛教,都是西藏独有的文化符号。

首先是藏文书法,它是藏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代表的是西藏的书法艺术,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楷书、行书、草书等。

其次是传统医学,这是西藏文化医学史上一项非常独特的财富,被誉为“世界三大医学体系之一”,它也是宝贵的藏族文化传统。

再看格萨尔王传说,是西藏民族英雄传说中数一数二的故事,经常被取为名字,被用于文化活动中。

最后,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西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这些文化元素都是西藏历史文化的独有特点,也是特殊性。

西藏历史文化和谐发展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相互交融、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藏历史文化的和谐发展,也是推动西藏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者:白晓慧来源:《企业文化》2012年第11期摘要: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藏族音乐舞蹈、藏族手工艺品、藏族文化典籍、藏医药、藏族教育、藏族宗教、藏族饮食文化、藏族体育竞技等,藏族传统文化吸引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濒临危机的现象层出不穷。

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进行保护,迫在眉睫。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保护一、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变革、文化变迁与冲击中演变而来的具有完整结构的文化体系。

追寻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足迹还要从西藏地区开始。

就藏族文化最为代表性和浓厚性的西藏地区来讲,早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时期开始,在古象雄游牧文化和雅隆农业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西藏传统文化逐渐开始形成。

公元7世纪时期的吐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尼泊尔传入吐蕃,并且与本地的苯教开始斗争、结合,最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并成为藏族人民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吐蕃时期与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吸收和借鉴中原地区、印度、尼泊尔、波斯、阿拉伯等的先进文化因素。

使得文学、藏医药、天文、舞蹈、工艺技术等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不过在从公元11 世纪到公元14 世纪“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藏族文化的发展。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如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逐步形成。

更严重的是,宗教的触角也逐步介入政治领域,并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垄断了藏族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使藏族人民生活在极为复杂而痛苦的社会环境当中。

对藏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制度下的宗教使藏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麻痹了人们的灵魂。

另一方面,藏族地区的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领域都成了藏传佛教的附庸,发展及其缓慢,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极端落后的同时使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使藏族文化停滞不前,甚至严重阻碍了藏族文化的发展。

牦牛绒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

牦牛绒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

牦牛绒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牦牛绒是一种由牦牛毛制成的高品质纺织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牦牛绒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藏民族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传统价值。

本文将探讨牦牛绒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并介绍其在衣物、工艺品和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牦牛绒在西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象征意义。

牦牛是西藏高寒地区重要的畜牧动物,其绒毛被誉为“高原之王”。

对于藏民族来说,牦牛绒象征着勇敢、坚韧和生命的力量。

在藏传佛教中,牦牛绒也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被用于制作佛教经幡和寺庙的宝座等。

因此,牦牛绒被视为一种具有神圣力量和保护功效的材料。

其次,牦牛绒在制作衣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牦牛绒的纤维直径细且柔软,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和透气性,能够有效地保持身体温暖并排出体内湿气。

牦牛绒衣物舒适、柔软且轻便,是西藏地区居民抵御严寒的重要保护层。

此外,牦牛绒还具有很高的抗静电性能,能防止静电的积聚,使身体更加舒适。

除了作为衣物的材料,牦牛绒在工艺品制作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西藏的工艺品制作传统悠久,牦牛绒成为了许多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

例如,藏式地毯和毛巾以及刺绣作品等都采用了牦牛绒纤维,以其柔软细腻、丰富多样的颜色和图案,展示了藏族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牦牛绒还常常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如羊毛、丝绸等,制作成具有传统风格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工艺品。

牦牛绒在医疗行业中也有着特殊的应用和传统价值。

根据藏传医学理论,牦牛绒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并被广泛运用于草药疗法中。

据说穿着牦牛绒衣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能量流动,对提高免疫力和治疗一些慢性病有一定效果。

在高原地区,许多人仍然相信和使用牦牛绒作为传统医疗保健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牦牛绒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意义的纺织品,承载着藏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信仰的虔诚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是衣物的重要材料,还在工艺品制作和医疗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藏族民歌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是藏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藏族民歌通过声音、旋律和词汇等方式,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藏族民歌至关重要,它对于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藏族民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藏族民歌在音乐形式、歌词内容、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其音乐旋律优美悠扬,歌词意蕴丰富深邃,唱法多样多变,表现出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

藏族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传递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和追求,具有极高的文学和音乐价值。

藏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藏族民歌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其内容涉及宗教、历史、英雄人物、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这些歌曲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历史和宗教的崇敬,对家国情怀的激昂。

藏族民歌记录了藏族人民的爱恋、苦难、快乐和追求,是藏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对于了解和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藏族民歌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劳作和娱乐,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藏族民歌在婚礼、葬礼、节日、宴会等场合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民众带来愉悦和激动,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藏族民歌也是对新一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有效方式,培养和熏陶了藏族人民的优良品格和情感氛围,对于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和凝聚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藏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歌曲,传承环节薄弱,导致一些民歌逐渐失传。

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藏族民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现代化”是一种时间观念,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时间观念。

总而言之,“现代化”就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种社会发展观。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1]“现代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作为一种新的全面的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现代化进程,蕴涵着一场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

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看待西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一、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开始转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革决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文化量的简单递增;也决不是任意割断历史、摒弃传统而重新起步。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革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和创造。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西藏现代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始嵌入现代化新文化。

闭塞的旧西藏把任何新思想都视为威胁、颠覆政教合一制度的异端,并通过教育垄断和政权控制,使旧西藏不容任何异端文化立足。

清末政治家张荫棠在西藏虽开出观念文化的救弊仙方,但因没有支持他践履其政治抱负的集团性力量,他的新政只能像流星一样陨落在旧西藏的黑暗中。

真正给西藏人民带来文化现代化上的方向感和精神上的解放感的是打着五星红旗进藏的中国共产党。

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新的制度文化确立于西藏,但是,西藏传统观念文化并没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格珍(《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拉萨850000)摘要: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近60年的发展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就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现代转型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现代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09)04-091-03收稿日期:2009-08-26作者简介:格珍(1963-),女,藏族,西藏昌都人,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妇女研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Vol.24No.4Dec.2009第24卷第4期2009年12月91--有如影随形地发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制度文化甚至成了印证其宗教文化理念的实例:毛泽东被作为“大救星”、“金太阳”而广受膜拜,解放军被视为“菩萨兵”而受欢迎。

在开启的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变革靠的不仅仅是人民解放军,不是所谓文化价值的理性取舍,而是与入藏后展开的影响群众的一系列民心工程有关。

在现代化进程中变革传统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工作,必须不断地把新文化理念与内容以输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式来起感化作用,必须不断地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形式,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来进行感性影响。

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阻碍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几个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之前,先要强调指出:藏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其优秀传统和优秀内容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它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

但这些并不能否定藏族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转型,并不能否定其中含有阻碍现代化的糟粕。

要实现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必须了解藏族传统文化中有那些阻碍现代化的负面因素。

因为这些负面因素有可能是一种“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力量”,列宁曾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

[3]综合国内藏学界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严重阻碍西藏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价值观念上看,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青藏高原并受藏传佛教等影响较深的西藏形成了独特的西藏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具有重宗教轻人生、重神本轻人文的价值取向,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进取,与现代化进程有点格格不入。

这既是西藏社会经济几百年停滞不前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制约新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从人生观、世界观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精神轻物质、重来生轻今世的思想观念。

把佛的金像和地位越积越高,人的进取心、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殆尽,进而物质的生产及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下,并形成恶的历史循环而影响到现代化的建设。

(三)从社会伦理观念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重佛理道德轻个体人的天赋性的思想观念。

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藏族传统文化,与内地传统文化一样存在重群体轻个体、重道德轻个性的特点。

普通藏族群众养成了一种忍辱负重、与今世无争、虔心修炼来生的保守观念和对神佛的奴性心理。

这种缺乏追求平等、民主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个人品格完善的文化忽视了由个体所构成的藏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出路,使西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道走进自我封闭,从而严重影响新西藏现代化建设。

(四)从科技发展的文化内涵来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幻想轻现实、重宗教教理轻科学技术的文化及学术取向。

同属于中国传统化的藏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地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科学的文化偏向。

(五)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农牧轻工商的自然经济观念。

重农轻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点,从这一点上看,反证了藏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与相融相承性。

重农轻商,在西藏固然有其生成的内在因素,但大大阻碍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藏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破除此观念。

三、西藏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必然要随着历史演变而变革。

伴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不断撞击与融入,民族文化就会不断扬弃,甚至发生大的整合与转型。

其中被历史认同而积淀下来,并继续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作用的部分就构成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相对于具体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的影响力,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转型或剧变而进行分化整合,不适合的淘汰,相对适合的更新,完全适合的发展,根据需要还有新的外来文化的补充,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充实和发展,这就实现了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转型。

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确立,标志着西藏现代92 --化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西藏传统文化的全面转型。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一个最神圣的使命,现代化不单表现在外在的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自身的发展上。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

西方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4]而人的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与民族心理的现代转型。

因此,西藏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目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是藏族文化自身向前发展的需要,也是西藏社会向前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就今天而言,整个中国尚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而西藏则更是处于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

因此,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

经过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一再加大对西藏的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并发动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持,对西藏经济实施“输血”、“充气”,然而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并不如人意,现代化建设不等于基础设施建设、不等于高楼大厦,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近60年的实践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人的观念意识、传统习俗等因素。

对西藏来说,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迫在眉睫又需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共同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5]因此,与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的西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负面因素使藏民族传统观念和心理呈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凝固性和停滞性,无时无刻不在对西藏现实社会发生着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成为西藏现代化的桎梏。

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程度决定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程度。

如何转型?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根在西藏能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且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同时,西藏传统文化只有置身于全国及世界先进文化的融会大潮之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对内开放,才能给自己的体内注入新的要素、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并涤荡其中的污泥浊水,从而得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实现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和整合。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与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绝不能替代的。

”[6]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会谈上也指出:“既要注意弘扬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话使传统的优秀文化同现代文化成果结合起来,以利于西藏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化。

”为此,需要大力提高藏民族的素质,更新藏民族的观念,因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而实现西藏社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1]李俊.现代性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J].重庆三峡学院报2005(5).[2][5]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276.[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4]英格儿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1942.[下转第124页]93--On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of ModernizationGedron(The Editorial Office,Tibet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hasa,Tibet 850000)Abstract:It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60years development'in Tibet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that the core of modernization in Tibet should be people's modernization.However,the key of people's mod -ernization is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comes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s well.Key words:Tibet;modern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责任编辑:拉巴次仁][上接第93页]!!!!!!!!!!!!!!!!!!!!!!!!!!!!!!!!!!!!!!!!!!!![责任编辑:拉巴次仁]成是每个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