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际促生菌对蓝莓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提高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改 善植物水分代谢、增强植物耐盐性、提高植物抗病 性、改善土 壤 物 理 性 状、增 加 植 物 产 量 等[11]。 菌 根真菌还可以分泌有机酸,促使一些不易溶解的 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态养分,被植物吸 收[12,13]。菌根对 蓝 莓 的 营 养 吸 收 和 生 长 发 育 有 重要的生理作用。1908 年,Wilson[14]在几种越桔 属( Vaccinium) 植物的根上发现一种内生菌根的 真菌; 1910 年,Coville[15]首先观察到所有的高丛 蓝莓 根 系 均 有 菌 根 真 菌 寄 生; Frieslehen[16] 于 1936 年首次从蓝莓的根系中分离出了菌根真菌;
含常 规 的 糖、酸 和 VC 外,还 富 含 VE、VA、VB、
SOD、蛋白质以及丰富的钾、铁、锌、钙等矿物质元 素[3],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 之一[4],具 有 较 高 的 经 济 价 值 和 广 阔 开 发 前 景[5]。菌 根 是 菌 根 真 菌 与 植 物 根 系 形 成 共 生 体[6,7],它可以 促 进 宿 主 植 物 对 养 分 和 水 分 的 吸 收,以促 进 植 物 生 长[8,9]。 菌 根 真 菌 的 菌 丝 体 能 够侵入植物根系的组织和细胞中[10],其侵染可以
经过 25 天的缓苗期基本成活,到第 30 天时,除对 照组外,其它组的成活率均为 100% ,35 天时已全 部成活。从图中可以看出,接种菌根真菌的蓝丰 缓苗快,即菌根真菌对蓝丰的成活起到促进作用。
移栽时间( 天)
图 1 接种不同菌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对蓝丰成活率的影响
4 种 菌 根 真 菌 缓 苗 速 度 由 快 到 慢 依 次 为: BBEM0103、BNEM0101、BNEM0105、BBEM0101。 2. 2 蓝莓菌根真菌对蓝丰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2. 2. 1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丰苗高的影响 接种 试验结果( 表 1、表 2) 表明: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丰 苗 高 有 显 著 影 响。 BNEM0101、BBEM0101、 BBEM0103 对 蓝 丰 苗 均 有 促 生 长 效 果,其 中 BBEM0101 可显著提高蓝丰苗的高度,移栽后 30 天 的 苗 高 为 5. 27 cm,与 对 照 组 相 比 增 长 60. 67% ,而 且 接 种 株 粗 壮, 叶 色 油 绿。 BNEM0101 和 BBEM0103 组移栽后 30 天苗高分 别比对照增长 15. 85% 和18. 60% 。而 BNEM0105 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负增长趋势,即 BNEM0105 不 利于蓝丰的生长。
植物促进生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植物促进生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植物促进生长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互动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包括提供养分、合成植物激素、诱导植物抗逆性等。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PGPR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验证明其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PGPR提供养分PGPR能够固氮、磷解除、钾溶解等,为植物提供养分。
这一点特别对于低磷土壤中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具有重要意义。
PGPR通过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和根分泌物而释放出的酶,矿化了土壤中固定的磷和钾,促进了植物的吸收。
此外,PGPR通过氮的固定作用来为植物提供养分,特别是对于豆科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帮助。
固氮和其他养分提供可以增加作物的养分含量,提高其生长发育水平,从而增加其产量。
二、PGPR合成植物激素PGPR通过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目前,已经发现PGPR可以产生乙烯、赤霉素、吲哚丙酸、生长素等多种植物激素物质,进而影响植物的发育过程。
例如,PGPR产生的乙烯可促进作物的早期生长,增加植株高度,而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的开花和保幼性。
较长时间的温度和水分应用可以导致高温和水分干旱应激,从而减缓生长发育,而PGPR合成的植物激素可以帮助植物适应环境应激。
三、PGPR诱导植物抵抗力PGPR还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抗逆性,从而减少植物因受病虫害和逆境压力而减产甚至死亡的情况。
PGPR通过产生抗原性分子和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等机制来增强植物的抗性。
这种植物与微生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病原体,而且也可以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
总之,PGP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从而为现代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的改善
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引言: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吸收水分和养分,还提供了植物固定和支撑的功能。
然而,在一些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可能受到限制。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被称为促生菌剂的生物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与植物共生的方式来改善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
本文将探讨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1. 促生菌剂的定义和原理促生菌剂是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制剂,其中包括多种有益细菌和真菌。
这些微生物在根际土壤中与根系共生,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促进根系和土壤的改善。
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包括提供有机物和激素、抑制病原菌和分解有机物等。
2. 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的改善通过与植物共生,促生菌剂可以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首先,它们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可供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
其次,促生菌剂能够合成植物生长激素,如赤霉素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促生菌剂还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根系受到的病害。
3. 促生菌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除了对植物根系的改善外,促生菌剂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
它们通过产生黏土胶体和胞外多糖的分泌物,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这些团聚体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有利于水分和气体的渗透。
此外,促生菌剂还能够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4. 促生菌剂的应用前景促生菌剂在农业和园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们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其次,促生菌剂可以帮助恢复受污染和退化的土壤,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此外,促生菌剂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改善都市生态环境。
5. 问题与挑战然而,促生菌剂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们对于促生菌剂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有限,需要加强科普和推广。
其次,促生菌剂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菌根真菌提高蓝莓抗逆性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7-08-25 修回日期:2018-01-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0395);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6A020210071、2016B090918090)作者简介:陈猛,硕士,从事果树栽培与土壤微生物研究。
注:姚青为通信作者。
E-mail: yaoqscau@菌根真菌提高蓝莓抗逆性研究进展陈 猛1,2,苏栋山1,朱红惠2,陈杰忠1,姚 青1,2(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摘 要: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对蓝莓Vaccinium spp.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蓝莓产业发展现状、蓝莓与菌根真菌特性、菌根真菌对蓝莓抗逆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菌根真菌提高蓝莓抗逆性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蓝莓;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丛枝菌根真菌;抗逆性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1.019中图分类号:S71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8)01-0088-06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ive of Stress Resistance of BlueberryImproved by Mycorrhizal FungiCHEN Meng 1,2, SU Dong-shan 1, ZHU Hong-hui 2, CHEN Jie-zhong 1, YAO Qing 1,2(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Signals and Disease Control,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2.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zhou 510070,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 (ErMF)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play vital roles in promoting growth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blueberry Vaccinium .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blueberry production, the properties of blueberry and ErMF & AMF, the influences of ErMF & AMF on stress resistance of blueberry. Prospective on stress resistance of blueberry improved by ErMF & AMF was presented.Key words: blueberry; 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stress resistance蓝莓Vaccinium spp.为杜鹃花科Ericaceae 越橘属多年生灌木,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兴小浆果树种。
植物根际促生菌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植物根际促生菌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作者:冯晓明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9期[摘要] 本文叙述了根际促生菌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土壤修复根际修复0、引言近年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对根际促生菌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研究,较详细地描述了根际促生菌的含义及分类,综述了目前根际促生菌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作用。
1、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含义及主要分类植物根际是指生物、化学和物理特性受到影响的紧密环绕植物根的区域。
这一概念首先于1904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采用,用以描述豆科植物根系与细菌的特殊关系。
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多而活跃,构成了根际特有的微生物区。
根际微生物区系又主要以细菌为主,根据其对植物的作用,根际细菌主要分为有益(2%~5%)、有害(8%~15%)和中性(80%~90%)三类。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指自由生活在土壤或附生于植物根际的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防治病害、增加作物产量的有益微生物。
一般具有固氮、解磷、释钾、产生植物激素和分泌抗生素等能力或至少具有其中之一的能力。
PGPR对土壤中有害病原微生物与非寄生性根际有害微生物都有生防作用,对植物吸收利用矿物质营养有促进作用,并可以产生有益于植物生长的代谢产物,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自1978年Burr等人首先在马铃薯上报导PGPR以来,国内外已发现包括荧光假单孢菌、芽孢杆菌、根瘤菌、沙雷氏属等20多个种属的根际微生物具有防病促生的潜能,其中报道最多的是假单胞菌属,其次为芽胞杆菌属、农杆菌属、埃文氏菌属、黄杆菌属、巴斯德氏菌属、沙雷氏菌和肠杆菌等。
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0):132G137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G2767.2023.10.0132李江,靳艳玲,赵海.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0):132G137.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李㊀江1,2,靳艳玲1,赵㊀海1(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忽视了植物G微生物G土壤系统巨大的生物学潜力.植物根际促生菌可以在根际释放养分,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来源菌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化肥减施政策的约束下,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特性及其作用,对于推动农业的高产和高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根际促生菌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土壤G促生菌G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微生物肥料开发㊁应用及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关键词: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制收稿日期:2023G04G12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Y F N 0043);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C A R S G10GGW 24).第一作者:李江(1997-),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E Gm a i l :l js w 2110@163.c o m .通信作者:赵海(1966-),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E Gm a i l :z h a o h a i @c i b .a c .c n.㊀㊀微生物与农业可持续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土壤,土壤的形成及其肥力的提高均有赖于根际微生物的积极作用.根际微生物常常在土壤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被公认为是绿色农业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植物第二基因组,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土壤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而根际微生物的核心是能够在植物根际大量定殖㊁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㊁并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 l a n t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 ,P G P R ).P G P R 被定义为根际生物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其与植物根细胞的关联程度,可分为胞外植物促生长根际细菌(e P G P R )和胞内植物促生长根际细菌(i P G P R )[1].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成功建立的根际细菌,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性和代谢多功能性,通过与植物共生促进宿主生长.由于菌株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导致P G P R 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多样,如溶磷㊁解钾㊁固氮㊁铁载体的产生㊁1G氨基环丙烷G1羧酸脱氨酶(A C C )的产生㊁植物激素的产生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 o l a t i l eO r g a n i cC o m po u n d s ,V O C s )的产生㊁群体感应(Q u o r u mS e n s i n g,Q S )㊁系统抗性的诱导㊁促进有益的植物G微生物共生等[2].P G P R 作为连接植物和土壤的纽带,通过与土壤和植物的相互作用构建健康的根际系统,持续高效地促进植物生产.此外,随着P G P R 在农业中的潜力稳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者聚焦P G P R 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成熟微生物菌剂及肥料的开发与利用,以一种绿色高效的方式来取代化肥㊁农药和其他补充剂的使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根际促生菌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相关作用机制,为其在农业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1㊀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1.1㊀活化土壤养分P G P R 能通过自身代谢和生理活动活化土壤中被螯合的矿物,通过活化土壤中的养分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条件.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生化过程都需磷参与[3].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但大多数磷被土壤中钙㊁铁㊁铝等离子及土壤黏粒固定,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在P G P R 中存在一类溶磷细菌,能够将不溶性磷转变为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形式(H 2P O -4和H P O 2-4).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细菌能够在植物根际通过不同方式溶磷.D i n g 等[4]通过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在甘薯根际分离出的一株苍白杆菌F P 12能够在磷饥饿的情况下通过分泌大量低分子量有机酸(葡萄糖酸㊁苹果酸和琥珀酸等)参与溶磷;S a f i r z a d e h 等[5]在甘蔗根际接种阴沟肠杆菌R 33,发现其能够通过改变根系磷内流来提高甘蔗的磷吸收效率,促进了甘蔗生长发育.氮是构成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素的缺乏会直接造成作物的大幅减产.而植物根际中的固氮微生物能够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大气中游离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铵盐,从而为植物提供养分[6].C h a u d h a r y 等[7]将耐盐固氮菌株用作小麦品种WH 157的接种剂,结果发现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全氮㊁生物量和产量;J i n 等[8]将高效褐球固氮菌P 208应用到水稻和小麦上,显著促进了水稻和小麦幼苗根系的生长;魏23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期㊀㊀李㊀江等: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㊀㊀㊀志敏等[9]将巨大芽孢属的固氮菌N3接种至二月兰,结果发现显著提高了二月兰地上部氮㊁磷和地下部氮㊁钾的含量.土壤中大多数钾元素被固定在长石等硅酸盐矿物中无法被植物吸收,研究表明植物根际的溶钾菌能够通过酸解㊁螯合和络合反应等从硅酸盐矿物中释放钾元素促进其被植物吸收利用. R a s h i d等[10]发现巨大芽孢杆菌能够通过溶解钾元素产生胞外多糖和植物激素,提高了番茄的生物量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耐受性;S a f i r z a d e h等[5]发现根际光合细菌R13处理后加速了新植甘蔗对钾的吸收,表明了菌株对甘蔗钾吸收具有促进作用.以上研究表明,P G P R不但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还可以增加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吸收,并且单一促生菌可同时对多种营养元素发挥上述作用.1.2㊀产生植物激素激素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物质.目前大量研究表明,P G P R能够通过合成吲哚G3G乙酸(i n d o l eG3Ga c e t i ca c i d,I A A)㊁细胞分裂素(c y t oGk i n i n,C T K)㊁赤霉素(g i b b e r e l l i n,G A)㊁乙烯(e t h y l e n e,E T H)和脱落酸(a b s c i s i ca c i d,A B A)等植物激素来影响细胞分裂伸长和植物发芽㊁生根等生理过程[11].I A A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激素,影响着植物众多的生理与代谢活动.S o u z a等[12]研究表明,外源适宜浓度的I A A能够通过有效促进细胞伸长和组织分化来促进植物生长.除植物能产生I A A外,在根际微生物中假单胞菌属㊁芽孢杆菌属㊁克雷伯氏菌属㊁偶氮螺旋体属㊁肠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菌株均能产生I A A并将其分泌到植物生长素库中,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13]. M y o等[14]对弗氏酵母N K ZG259进行产I A A条件优化(82.36m g L-1),并将其用于番茄促生实验,发现N K ZG259处理后显著增加了番茄根和芽的长度.陈越等[15]在烟草土壤根际筛选出具有产I A A能力的鞘氨醇杆菌属mG53(98m g L-1)和咸海仙球菌属mG60(41m g L-1),并将其用于促生实验,结果发现菌剂处理后显著促进了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Z h a n g等[16]发现生长素促生菌粘质沙雷氏菌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生长素前体来调控根系生长素的合成并影响根系发育,增加了拟南芥侧根的生成并影响了多种营养转运蛋白(N㊁P㊁K㊁S)基因的表达.除生长素I A A外,P G P R产生的赤霉素㊁脱落酸㊁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甾醇等植物激素也能够调控植物生长.K a n g等[17]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乙酸钙不动杆菌S E370,并将其应用于黄瓜㊁白菜和雏菊的促生实验中,发现其能够通过分泌赤霉素和溶磷来有效促进植物生长;S h a h z a d等[18]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合成脱落酸来提高水稻对盐的胁迫;吴秉奇等[19]在烟草根际接种多粘类芽孢杆菌Y C0136,发现其诱导了烟草中生长素㊁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促进了烟草的生物量和株高.以上研究表明,P G P R不但可以通过自身分泌激素调节植物生长,而且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内源激素,从而共同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1.3㊀释放挥发性物质芽孢杆菌属㊁珊瑚球菌属和毛壳菌属等P G P R 能够产生挥发性化合物,影响植物生长[20G22].挥发性化合物(V O C s)是一类具有低沸点和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其主要产物来自于氮㊁硫㊁碳水化合物㊁氨基酸㊁脂肪酸㊁酮和醇代谢[23].R a y aGG o n zál e z等[24]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中均存在化合物N,NG二甲基十六胺,通过影响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了拟南芥幼苗侧根和根毛的发育;F a r a g等[25]发现绿针假单胞菌能够产生挥发性代谢物水杨酸和茉莉酸,通过产物信号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H e等[26]发现来源于梭梭根际的枯草芽胞杆菌WM13G24能够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3G丁二醇和苯甲醇等来调控I A A运输途径,通过增加I A A在根中的积累来增加侧根数量,从而促进梭梭和拟南芥的生长和发育.此外,有研究表明土壤细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具有抑制土传植物病原菌的潜力.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细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W a n g等[27]研究了植物病原菌青枯菌为提高其在生防解淀粉芽孢杆菌TG5细菌产生的V O C混合物中的适应能力,而减弱青枯菌致病能力的机制,从而保护植物健康,为消减土壤生物障碍的生存G致病权衡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P G P R产生的复杂混合挥发性物质通常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发挥生物功效,单个或其中某些挥发性物质组合可能无法再现P G P R在植物根际发挥的功能[28G29],这增加了靶向研究特定挥发性物质的难度,同时也显示了根际促生菌的不可替代性.1.4㊀抑制病原菌P G P R能够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诱导植物产生对致病细菌㊁真菌和病毒的抗性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C a o等[30]发现芽孢杆菌属菌株33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10期Y 6和F 7分泌的表面活性素㊁伊枯草菌素和杆菌霉素等抗菌脂肽化合物对青枯菌和尖孢镰刀菌等病原菌具有强烈的拮抗活性;S a n g 等[31]将金黄杆菌属的菌株I S E 14接种至感染了辣椒疫霉的辣椒中,发现其显著降低了由辣椒疫霉引起疫病的严重程度,并增加了辣椒的根长和干重;J i a n g 等[32]筛选出2株具有较高拮抗和水解酶活性的韦氏芽孢杆菌5Y N 8和D S N 012,发现其能够通过分泌次级代谢产物来显著抑制辣椒灰霉病的病原菌灰斑病菌的生长和孢子形成,间接促进了辣椒生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根际促生菌抑制病原菌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竞争作用占据营养丰富的生态位点,并通过大量生长繁殖抑制植物根际病原菌,发挥生防作用.2㊀土壤G促生菌G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养分的门户,是抵御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第一道防线.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根系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选择性地从根际环境中吸收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营养与水分并将其运输至维管系统,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根系通过根系分泌物塑造了对植物生长有益的根际微生物群落,使其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P G P R 能够调控根系代谢㊁植物激素和定殖影响发挥促生作用.P G P R 与植物和土壤间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已成为发挥土壤生产潜力的研究热点[33].根际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植物GP G P R G土壤互作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植物根际互作机制对于定向调控P G P R 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1㊀P G P R 通过I A A 影响根系代谢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其与微生物及其生境条件之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促生菌可以对植物生长发育㊁养分吸收㊁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和疾病抑制等产生影响,例如芽孢杆菌属㊁假单胞菌属和分枝杆菌属菌株可以通过产生次生代谢物或通过影响植物激素稳态或信号传导来促进植株的根系生长.I A A 通常在植物激素调节和根系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P G P R 定殖到植物根际时,分泌生长素促生菌能够利用色氨酸和其他小分子根系代谢物合成I A A ,此外源I A A 能够被植物吸收㊁转运,激活内源生长素信号通路,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和增殖[16].付严松等[34]发现P G P R 分泌的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还可以通过影响植根系发育信号来调节根系构型,促进主根的伸长和侧根根毛发育.此外,L i 等[35]利用荧光标记和定点突变的技术发现定殖在植物根尖的C M 11能够通过抑制主根生长素的积累干扰根细胞活性,从而阻断主根的生长,并揭示了C M 11诱导次生根转录因子P L T 3㊁P L T 5和P L T 7调控正常侧根,促进地上部分发育的分子机制.2.2㊀根系分泌物塑造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植物在特定环境下与某些微生物互作可能对其产生独特的影响[36].P G P R 调控宿主植物的根内代谢通路后,能够将大约20%~30%的光合作用产物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塑造宿主在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7G38].根际分泌物是烟草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以根际分泌物为核心的信息物质在调控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互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9].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吸收有益微生物,通过塑造根际微生物菌群为其生长助力.一方面为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适合的碳源和能源[40G41];另一方面,通过次生代谢产物选择塑造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土壤养分释放和信息传递,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42].目前已发现的植物根系分泌物主要包括糖类㊁氨基酸类㊁有机酸类㊁脂肪酸类㊁激素类㊁黄酮类和生长因子类等[43].根系分泌物受不同作物种类及同种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状态影响差异较大[44G45].早期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糖类和氨基酸的功能上,认为其能够为根际微生物提供碳源与氮源,并显著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然而,J i a n g 等[46]在丛枝菌根互作的研究中,发现植物还能够以脂肪酸的形式为真菌提供有效碳源,为P G P R 的营养利用开辟了新思路.根系分泌物中一些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物质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态养分的释放,供植物和根际微生物吸收利用,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根系还能分泌对植物本身生长具有抑制效应的物质,如苯甲酸和阿魏酸等化合物,这些物质能够通过改变土壤养分㊁pH 及化感作用等方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长起着调控作用[47].在土壤和根际环境中,根际微生物能够通过可扩散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被称为群体感应.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通过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 H L S )作为通讯信号,革兰氏阳性菌则使用寡肽作为通讯信号[48].不同种类的根系分泌物能够塑造功能各异的根际微生物群落.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根际微生物中的一些重要菌属被先后鉴别出来,其中包括根瘤菌属(R h i z o b i a )㊁不动杆菌属(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㊁碱性菌属(A l c a l i g e n e s )㊁节杆菌属(A r t h r o b a c t e r )㊁偶氮杆菌属(A z o b a c t e r i a )㊁芽孢杆43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期㊀㊀李㊀江等: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㊀㊀㊀菌属(B a c i l l u s)㊁伯克霍尔德菌属(B u r k h o l d e r i a)㊁肠杆菌属(E n t e r o b a c t e r)㊁欧文菌属(E r w i n i a)㊁黄杆菌属(F l a v o b a c t e r i u m)㊁鞘脂单胞菌属(S p h i n g o m o n a s)㊁鞘氨醇单胞菌属(S p h i nGg o m o n a s)㊁变形杆菌属(P r o t e u s)㊁假单胞菌属(P s e u d o m o n a s)㊁沙雷氏菌属(S e r r a t i a)和黄单胞菌属(X a n t h o m o n a s)等,这些菌属构成了大部分根际菌群的核心部分.其中,鞘脂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是根际在富营养状态的优势菌种,其对根际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广泛的代谢能力,与根际微生物的固氮密切相关,并且还能够将戊糖㊁己糖及二糖转变成酸,罗河杆菌属(R h o d a n o b a c t e r)对根腐真菌病原体腐皮镰孢霉菌(F u s a r i u m s o l a n i)具有拮抗作用,并且能够参与氮循环过程,中间根瘤菌属(M e s o r h i z o b i u m)与微生物固氮密切相关.2.3㊀P G P R在根际定殖植物促生菌能够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部生存,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促进植物生长.利用植物有益微生物组调控作物生长与健康是当下根际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定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过程复杂多样,在多变的根际环境中竞争定殖是保证其促生效果稳定的关键,也是微生物用于生物施肥㊁植物刺激㊁生物防治等相关应用的关键.促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短是当下微生物促生菌剂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表明,与单菌相比,施用混和菌群更容易在宿主植物根际形成稳定的生物膜,极大促进了目标菌株的定殖并取得了稳定的促生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出合成菌群(s y n c o m s)的概念[49]. S u n等[50]以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为基础,将合成的微生物菌群制成微生物肥料,在盆栽促生效果方面发现合成菌群显著优于单菌施用,展示了合成菌群在植物促生方面的巨大潜力.L i等[51]通过建立高多样性的跨界人工合成菌群,揭示了合成菌群在原位条件下抑制番茄尖孢镰刀枯萎病的功能和作用机制.d eS o a z a等[52]采用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方法培养特定类群模拟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加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作物韧性.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合成菌群在扩宽促生菌在植物根际的生态位宽度,驱动菌群代谢互养,协同增强植物益生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细菌的趋化性被认为是促生菌定殖的机制之一,其中C h e Y反应调节器的磷酸化和鞭毛的相互作用发挥着关键作用[53].当植物在根际分泌代谢物质后,P G P R能够通过自身化学感受器感知不同根系分泌物,并受根际分泌物募集,从根周运动到根系分泌物释放的部位,形成微菌落,最后在植物与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微生物被膜,被膜的形成是P G P R在根际成功定殖的标志[54].在定殖过程中,P G P R面临着植物免疫系统,有益微生物需要逃避或抑制根部免疫反应,以减少活性氧(R O S)的产生,为其与宿主定殖建立互利关系[55G56].T z i p i l e v i c h等[57]在产生长素芽孢杆菌(B a c i l l u s v e l e z e n s i s)F Z B42与拟南芥根系相互作用中发现植物免疫系统激活是生长素分泌有益细菌有效定殖根的必要条件.细菌定殖触发根系免疫反应后产生的活性氧能够刺激其产生生长素,促进细菌存活和有效定殖,使细菌能够抑制真菌感染并促进植物生长.3㊀展望大量研究证明使用P G P R是提高土壤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能够减少化肥的投用量,推动化肥减施.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大田应用时,复杂的环境可能导致P G P R 的应用效果不稳定,对P G P R的推广提出了挑战.因此,还需要持续系统地研究如何通过剂型的优化提升P G P R的存活期,如何调控根际环境促进P G P R定殖,如何减少P G P R对与植物健康密切相关的根际菌群产生的影响等生产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相信随着田间试验的不断深入, P G P R将在绿色农业及作物增产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㊀MA R TÍN E Z O A,J O R Q U E R A M,G A J A R D O G,e ta l.M e c h a n i s m sa n d p r a c t i c a l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i n v o l v e di n p l a n t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o n b y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J].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S c i e n c e&P l a n tN u t r i t i o n,2010,10(3):293G319.[2]㊀B H A T T A C H A R Y Y A P,J H A D.P l a n t g r o w t hG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P G P R):e m e r g e n c e i na g r i c u l t u r e[J].W o r l d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2012,28(4):1327G1350.[3]㊀H AS,T R A NL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l a n t r e s p o n s e s t o p h o s p h o r u s s t a r v a t i o nf o r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p l a n tt o l e r a n c et o p h o s p h o r u sd e f i c i e n c y b y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e s[J].C r i t i c a lR e v i e w s i n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2014,34(1):16G30.[4]㊀D I N GY,Y I Z,F A N GY,e t a l.M u l t iGO m i c s r e v e a l t h e e f f i c i e n t p h o s p h a t eGs o l u b i l i z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o fb a c t e r i ao nr o c k y s o i l[J].F r o n t i e r s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1,12:761972.[5]㊀S A F I R Z A D E H S,C H O R OM M,E N A Y A T I Z AM I R N.E f f e c t o f p h o s p h a t e s o l u b i l i s i n g b a c t e r i a(E n t e r o b a c t e r c l o a c a e)o n p h o s p h o r u su p t a k ee f f i c i e n c y i ns u g a r c a n e(S a c c h a r u mo f f i c i n a r u m L.)[J].S o i lR e s e a r c h,2019,57(4):333G341.[6]㊀S H R I D HA R B S.N i t r o g e n f i x i n g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J].M i c r o b i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2012,3(1):46G52.[7]㊀C H A U D H A R Y D,N A R U L A N,S I N D HUSS,e t a l.P l a n tg r o w t hs t i m u l a t i o no fw h e a t(T r i t i c u m a e s t i v u m L.)b y53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10期i n o c u l a t i o n o f s a l i n i t y t o l e r a n tA z o t o b a c t e r s t r a i n s [J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M 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y o f P l a n t s ,2013,19:515G519.[8]㊀J I N H Y ,W A N G H ,Z H A N G Y H.G e n o m e Gb a s e d 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 a nd p l a n t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o no f an i t r o ge n Gf i x i ng st r a i n i s o l a t e d f r o ms o i l [J ].A c t a M i c r o b i o l o gi c a S i n i c a ,2021,61(10):3249G3263.[9]㊀魏志敏,孙斌,方成,等.固氮芽孢杆菌N 3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二月兰的促生效果[J ].土壤,2021,53(1):64G71.[10]㊀R A S H I D U ,Y A S M I N H ,H A S S A N M N ,e t a l .D r o u gh t Gt o l e r a n t B a c i l l u s m e g a t e r i u m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s e m i Ga r i d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d u c e s s y s t e m i c t o l e r a n c eo fw h e a tu n d e rd r o u gh t c o n d i t i o n s [J ].P l a n t C e l l R e p o r t s ,2021,41:549G569.[11]㊀M A Y ,O L I V E I R A RS ,N A IF ,e t a l .T h eh y pe r a c c u m u l a t o r S e d u m p l u m b i z i n c i c o l a h a r b o r s m e t a l Gr e s i s t a n t e n d o p h yt i c b a c t e r i a t h a t i m p r o v e i t s p h y t o e x t r a c t i o n c a p a c i t yi nm u l t i Gm e t a l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J ].J o u r n a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n a ge m e n t ,2015,156:62G69.[12]㊀S O U Z A M S T ,d eB A U R A V A ,S A N T O SS A ,e ta l .A z o s pi r i l l u m s p p .f r o m n a t i v e f o r a g e g r a s s e s i nB r a z i l i a n P a n t a n a l f l o o d p l a i n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an d p l a n t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 [J ].W 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2017,33:1G13.[13]㊀Y A D A VS ,S I N G H K ,C H A N D R A R.C h a pt e r 13p l a n t g r o w t h Gp r o m o t i n g Gph i z o b a c t e r i a (P G P R )a n d b i o r e m e d i G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i a l W [M ]//C HA N D R A R ,S O B T IR C .M i c r o b e s 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B i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C R C P r e s s ,2019:207.[14]㊀MY OE M ,G EB ,M AJ J ,e t a l .I n d o l e G3Ga c e t i c a c i d p r o d u c t i o n b y S t r e p t o m yc e s f r ad i ae N K Z G259a n d i t sf o r m u l a t i o nt o e n h a n c e p l a n tg r o w th [J ].B M C Mi c r o b i o l o g y,2019,19:1G14.[15]㊀陈越,李虎林,朱诗苗,等.产吲哚乙酸(I A A )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20,36(2):176G181.[16]㊀Z HA N G C ,Y U Z ,Z H A N G M ,e t a l .S e r r a t i am a r c e s c e n sP L R e n h a n c e sl a t e r a lr o o tf o r m a t i o nt h r o u g hs u p p l y i n g P L R Gd e r i v e da u x i n a n d e n h a n c i n g a u x i n b i o s yn t h e s i si n A r a b i d o p s i s [J ].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B o t a n y,2022,73(11):3711G3725.[17]㊀K A N GS M ,J O O GJ ,H AMA Y U N M ,e ta l .G i b b e r e l l i n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p h o s p h a t es o l u b i l i z a t i o nb y n e w l y is o l a t e d s t r a i no f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c a l c o a c e t i c u s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o n p l a n tg r o w t h [J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Le t t e r s ,2009,31:277G281.[18]㊀S H A H Z A DR ,K HA N AL ,B I L A LS ,e t a l .I n o c u l a t i o nof a b s c i s i ca c i d Gp r o d u c i ng e n d o ph y ti cb a c t e r i ae n h a n c e ss a l i n i t ys t r e s st o l e r a n c ei n O r yz as a t i v a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B o t a n y ,2017,136:68G77.[19]㊀吴秉奇,梁永江,丁延芹,等.两株烟草根际拮抗菌的生防和促生效果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13,34(1):66G71.[20]㊀G U O Y ,J U D W ,W E I K LF ,e t a l .V o l a t i l eo r g a n i c c o m po u n d p a t t e r n s p r e d i c tf u n g a lt r o p h i c m o d ea n dl i f e s t y l e [J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B i o l o g y,2021,4(1):673.[21]㊀Y E X ,C H E N Y ,MA S ,e ta l .B i o c i d a l e f f e c t so fv o l a t i l eo r g a n i c c o m p o u n d s p r o d u c e d b y t h e m yx o b a c t e r i u m C o r r a l l o c o c c u s s p .E G B a g a i n s tf u n g a l p h y t o p a t h o ge n s [J ].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0,91:103502.[22]㊀HU N GR ,L E ES ,B E N N E T TJW.F u n g a l v o l a t i l e o r ga n i c c o m p o u n d sa n d t h e i r r o l ei n e c o s y s t e m s [J ].A p pl i e d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2015,99:3395G3405.[23]㊀S C HU L Z S ,D I C K S C H A T J S .B a c t e r i a lv o l a t i l e s :t h es m e l l o fs m a l lo r g a n i s m s [J ].N a t u r a lP r o d u c t R e p o r t s ,2007,24(4):814G842.[24]㊀R A Y A GG O N Z ÁL E ZJ ,V E L ÁZ Q U E Z GB E C E R R A C ,B A R GR E R A GO R T I ZS ,e t a l .N ,N Gd i m e t h y l h e x a d e c yl a m i n ea n d r e l a t e da m i n e sr e g u l a t er o o t m o r p h o ge n e s i sv i a j a s m o n i c a c i ds i g n a l i n g i n A r a b i d o ps i s t h a l i a n a [J ].P r o t o p l a s m a ,2017,254:1399G1410.[25]㊀F A R A G M A ,Z H A N G H ,R Y U C M.D y n a m i cc h e m i c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l a n t s a n d b a c t e r i a t h r o u gh a i r b o r n es i g n a l s :i n d u c e dr e s i s t a n c eb y ba c t e r i a lv o l a t i l e s [J ].J o u r n a l o fC h e m i c a l E c o l o g y ,2013,39:1007G1018.[26]㊀H E A L ,Z H A O L Y ,R E N W ,e t a l .Av o l a t i l e p r o d u c i n g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s t r a i n f r o mt h e r h i z o s p h e r eo fH a l o x yl o n a m m o d e n d r o n p r o m o t e s p l a n t r o o td e v e l o pm e n t [J ].P l a n t a n dS o i l ,2023,486:661G680.[27]㊀W A N GJN ,R A Z A A W ,J I A N GGF ,e t a l .B a c t e r i a l v o l a t i l eo r g a n i c c o m p o u n d s a t t e n u a t e p a t h o g e n v i r u l e n c e v i a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r a d e Go f f s [J ].T h e I S M EJ o u r n a l ,2023,17(3):443G452.[28]㊀C O R D O V E Z V ,M OMM E R L ,M O I S A N K ,e ta l .P l a n tp h e n o t y p i c a n d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c h a n g e s i n d u c e d b y v o l a t i l e s f r o mt h ef u n g a lr o o t p a t h o ge n R h i z o c t o n i as o l a n i [J ].F r o n t i e r s i nP l a n t S c i e n c e ,2017,8:1262.[29]㊀R A M O S GG A L A R Z AC ,B O L A ÑO S GP A S Q U E LM ,G A R C ÍA GG M E Z A ,e ta l .L ae s c a l a E F E C O p a r av a l o r a rf u n c i o n e s e j e c u t i v a s e n f o r m a t o d e a u t o Gr e po r t e [J ].R e v i s t a I b e r o a m e r i c a n a d eD i a g n ós t i c o y E v a l u a c i ón GeA v a l i a çãoP s i c o l ógi c a ,2019,1(50):83G93.[30]㊀C A O Y ,P IH ,C H A N D R A N G S U P ,e t a l .A n t a go n i s mo f t w o p l a n t G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B a c i l l u sv e l e z e n s i s i s o l a t e s a g a i n s t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 a n d g u s a r i u m o x y s po r u m [J ].S c i e n t i f i cR e po r t s ,2018,8(1):1G14.[31]㊀S A N G M K ,J E O N GJ J ,K I MJ ,e t a l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o na n d r o o t c o l o n i s a t i o n i n p e p p e r p l a n t sb yp h o s ph a t e Gs o l u Gb i l i s i n g C h r ys e o b a c t e r i u m s p .s t r a i n I S E 14t h a t s u p p r e s s e s P h y t o p h t h o r ab l i g h t [J ].A n n a l so fA p p l i e dB i o l o g y ,2018,172(2):208G223.[32]㊀J I A N G C H ,L I A O M J ,WA N G H K ,e ta l .B a c i l l u sv e l e z e n s i s ,a p o t e n t i a la n d e f f i c i e n t b i o c o n t r o la ge n ti n c o n t r o lof p e p p e rg r a y m o l dc a u s e db y B o t r y t i sc i n e r e a [J ].B i o l o gi c a l C o n t r o l ,2018,126:147G157.[33]㊀Z H A N GR ,V I V A N C E OJM ,S H E N Q .T h e u n s e e n r h i z o s ph e r e r o o t Gs o i l Gm i c r o b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 f o r c r o p p r o d u c t i o n [J ].C u r r e n tO p i n i o n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7,37:8G14.[34]㊀付严松,李宇聪,徐志辉,等.根际促生菌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信号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20.36(9):42.[35]㊀L I Q ,L I H C ,Y A N G Z ,e ta l .P l a n t g r o w t h Gp r o m o t i n gr h i z o b a c t e r i u m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p .C M 11s p e c i f i c a l l yi n d u c e s l a t e r a l r o o t s [J ].T h e N e w P h y t o l o g i s t ,2022,235(4):1575G1588.[36]㊀HU A N G N ,WA N G W W ,Y A O YL ,e t a l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b i o Go r ga n i c f e r t i l i z e r o n c u c u mb e r F u s a r i u m w i l ta n ds o i l m ic r o f l o r aa l t e r a t i o n s [J ].P L o S O n e ,2017,12(2):e 0171490.[37]㊀C O T T O N TE A ,P ÉT R I A C Q P ,C AM E R O N D D ,e t a l .M e t a b o l i c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t h em a i z e r h i z o b i o m e b y be n z o x a z i n o i d s 63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期㊀㊀李㊀江等: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㊀㊀㊀[J].T h e I S M EJ o u r n a l,2019,13(7):1647G1658.[38]㊀S A S S EJ,M A R T I O N AE,N O R T H E N T.F e e d y o u r f r i e n d s:d o p l a n te x u d a t e s s h a p e t h e r o o tm i c r o b i o m e[J].T r e n d si nP l a n t S c i e n c e,2018,23(1):25G41.[39]㊀P A N GZ,C H E NJ,W A N G T,e t a l.L i n k i n gp l a n t s e c o n d a r y m e t a b o l i t e s a n d p l a n tm i c r o b i o m e s:ar e v i e w[J].F r o n t i e r s i nP l a n t S c i e n c e,2021,12:621276.[40]㊀G U O Q,Y U J,S U N J,e ta l.E x o g e n o u si n o c u l a t i o no f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e f f e c to nr o o te x u d a t e sa n dr h i z o s p h e r e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o f t o b a c c o s[J].A d v a n c e s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1,11(9):510G528.[41]㊀B A D R ID V,V I V A N C OJ M.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f u n c t i o no f r o o t e x u d a t e s[J].P l a n t,C e l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09,32(6):666G681.[42]㊀E I S E N H A U E R N.A b o v e g r o u n dGb e l o w g r o u n d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sa s o u r c e o f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 e f f e c t s i nb i o d i v e r s i t y e x p e r i m e n t s[J].P l a n t a n dS o i l,2012,351:1G22.[43]㊀T R I V E D I P,L E A C HJ E,T R I N G ESG,e t a l.P l a n tGm i c r o b i o m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f r o mc o m m u n i t y a s s e m b l y t o p l a n t h e a l t h[J].N a t u r eR e v i e w s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0,18(11):607G621.[44]㊀V I V E SGP E R I SV,O L L A SCD,AG M E ZGC A D E N A S,e t a l.R o o t e x u d a t e s:f r o m p l a n t t or h i z o s p h e r ea n db e y o n d[J].P l a n tC e l lR e p o r t s,2020,39(1):3G17.[45]㊀A U L A K H MS,WA S S MA N NR,B U E N OC,e t a l.I m p a c t o f r o o te x u d a t e so f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i v a r sa n d p l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 o f r i c e(O r y z a s a t i v a L.)o nm e t h a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ap a d d y s o i l[J].P l a n t a n dS o i l,2001,230:77G86.[46]㊀J I A N G Y,WA N G W,X I E Q,e t a l.P l a n t s t r a n s f e r l i p i d s t o s u s t a i n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b y m u t u a l i s t i c m y c o r r h i z a la n dp a r a s i t i c f u n g i[J].S c i e n c e,2017,356(6343):1172G1175.[47]㊀S U N N,Y A N G C,Q I N X,e ta l.E f f e c t so fo r g a n i ca c i d r o o t e x u d a t e s o f M a l u s h u p e h e n s i s R e h d.d e r i v e d f r o ms o i la n d r o o t l e a c h i n g l i q u o r f r o mo r c h a r d sw i t ha p p l er e p l a n td i se a s e[J].P l a n t s,2022,11(21):2968.[48]㊀C O Q U A N T G,A G U A N N O D,P H AM S,e t a l.G o s s i p i n t h e g u t:q u o r u ms e n s i n g,an e w p l a y e r i n t h eh o s tGm i c r o b i o t ai n t e r a c t i o n s[J].W o r l dJ o u r n a l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21,27(42):7247.[49]㊀S H A Y A N T H A N A,O R D OÑE ZP A C,O R E S N I K LJ.T h e r o l e o fs y n t h e t i c m i c r o b i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S y n C o m)i ns u s t a i n a b l e a g r i c u l t u r e[J].F r o n t i e r s i nA g r o n o m y,2022,4:58.[50]㊀S U N X L,X U Z H,X I EJ Y,e ta l.B a c i l l u s v e l e z e n s i s s t i m u l a t e sr e s i d e n tr h i z o s p h e r e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t u t z e r i f o rp l a n t h e a l t h t h r o u g hm e t a b o l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s[J].T h e I S M EJ o u r n a l,2021,16(3):774G787.[51]㊀L I SY,X I A OJ,S U NTZ,e t a l.S y n t h e t i cm i c r o b i a l c o n s o r t i a w i t h p r o g r a m m a b l ee c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J].M e t h o d si nE c o l o g y a n dE v o l u t i o n,2022,13(7):1608G1621.[52]㊀d e S O U Z ARSC,A R MA N H I J SL,A R R U D AP.F r o m m i c r o b i o m e t o t r a i t s:d e s i g n i n g s y n t h e t i c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f o r i m p r o v e dc r o p r e s i l i e n c y[J].F r o n t i e r s i nP l a n tS c i e n c e,2020,11:1179.[53]㊀S A R K A R M K,P A U LK,B L A I RD.C h e m o t a x i s s i g n a l i n g p r o t e i nC h e Yb i n d s t o t h e r o t o r p r o t e i nF l i Nt o c o n t r o l t h ed i re c t i o n o ff l ag e l l a rr o t a t i o ni n E s ch e ri c h i ac o l i[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y o fS c i e n c e s,2010,107(20):9370G9375.[54]㊀S A N T O Y OG,U R T I SGF L O R E SCA,L O E Z AGL A R APD,e t a l.R h i z o s p h e r ec o l o n i z a t i o n d e t e r m i n a n t sb y p l a n t g r o w t hG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P G P R)[J].B i o l o g y,2021,10(6):475.[55]㊀Z B O R A L S K IA,F I L I O N M.G e n e t i cf a c t o r s i n v o l v e di n r h i z o s p h e r ec o l o n i z a t i o n b yp h y t o b e n e f i c i a l P s e u d o m o n a ss p p.[J].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a n d S t r u c t u r a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J o u r n a l,2020,18:3539G3554.[56]㊀Y U K,P I E T E R S EC MJ,B A K K E RPA H M,e t a l.B e n e f i c i a l m i c r o b e s g o i n g u n d e r g r o u n do f r o o t i m m u n i t y[J].P l a n t,C e l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42(10):2860G2870.[57]㊀T Z I P I L E V I C H E,R U S SD,D A N G LJL,e t a l.P l a n t i m m u n e s y s t e ma c t i v a t i o n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e f f i c i e n t r o o t c o l o n i z a t i o nb ya u x i nGs e c r e t i n gb e n e f ic i a l b a c t e r i a.[J].C e l lh o s t&m i c r o b e,2021,29(10):1507G1520.E f f e c t s o fP l a n tG r o w t h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P G P R)o nP l a n tG r o w t ha n d I t sM e c h a n i s mL I J i a n g1,2,J I NY a n l i n g1,Z H A O H a i1(1.C h e n g d uI n s t i t u t eo fB i o l o g y,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S c i e n c e s,C h e n g d u610041,C h i n a;2.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B e i j i n g10004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F o r a l o n g t i m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i nC h i n a h a s r e l i e d e x c e s s i v e l y o n c h e m i c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s,n e g l e c t i n g t h e e n o r m o u s b i o l o g i c a l p o t e n t i a l o f t h e p l a n tGm i c r o b i a lGs o i l s y s t e m.P l a n t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P G P R) c a n r e l e a s en u t r i e n t si nt h er h i z o s p h e r ea n d p r o m o t e p l a n t g r o w t h.T h e y a r et h e m a i ns o u r c eo f m i c r o b i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s a n dh a v eb r o a d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U n d e r t h e p o l i c y o f r e s t r i c t i n g c h e m i c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i nC h i n a,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f f e c t s o f P G P R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e n h a n c i n g y i e l d a n d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T h e r e f o r e,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n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P G P Ri n p r o m o t i n gp l a n t g r o w t ha n d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b e t w e e ns o i lGP G P RGp l a n t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a n d p r o s p e c t e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m i c r o b i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s a n d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 g r e e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p l a n t;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m e c h a n i s m73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两种叶菜生物量的影响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两种叶菜生物量的影响作者:张振建朱文碧孙溪李思佳田耕耘郭军康来源:《吉林农业》2018年第20期摘要:通过前期实验筛选出合适的植物根际促生菌,经过扩大培养制成菌液,用来研究它对油麦菜、苋菜的生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描述在室外将植物种子用菌液处理后播种在穴盘中,待发育成幼苗移栽至花盆内。
研究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以及不同的接种方式对促进油麦菜和苋菜的生长是否有效。
研究结果表明:菌液及培养基营养物质对种子发芽率有促进作用;叶面积大的植株在使用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时候更适合采用喷叶的接种方式,而叶片面积小的植株更适合灌根的接种方式;菌液复配时效果要显著好于单一菌液;同时,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适应能力还待加强,只有其成功定植在植株根部才能发挥作用。
此研究为以后研发更合适的微生物肥料提供物质和理论依据,对于使用微生物肥料进行实践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植物根际促生菌;生物量;油麦菜;苋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根际植物促生菌诱导番茄系统抗性调控镉吸收转运机理研究(41473115,2015.01-2018.12,95万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10061062,2016.05-2017.05,1万元)中图分类号: S5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8.20.031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大国。
化肥的普遍使用,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基本需求。
然而,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学肥料,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却逐年降低[1],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未被利用的氮、磷、钾等养分随降雨进入到地下水与江河等生态环境中,导致江河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区域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以植物根际促生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肥料具有绿色无毒,环境友好,肥效均衡,利于作物稳定生长等特点。
植物根际和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研究
植物根际和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研究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际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对土壤的健康和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营养物质,固定氮气等,而植物根际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因此对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至关重要。
植物根际与土壤微生物生长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复杂。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根系物质与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
这种互相合作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高植物的生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际的共生中,植物可以分泌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酸,从而促使微生物有效的固定大气氮。
同样,微生物在与植物根际共生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一些物质,比如酶类,可以帮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使植物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
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还可以对污染物进行降解。
例如,土壤中存在一些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农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但是通过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这些化学物质的分解,从而减轻它们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也与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
土壤微生物可以促进碳固定和蓄积,而植物根际则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促进碳循环。
这种互动关系对于地下碳库的形成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农业中,土壤生态系统和植物根际生态系统却面临着很多挑战。
例如,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加工方式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过快,这样就会破坏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之间的微生物生态平衡。
此外,化肥与农药等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的破坏和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产出的损失。
因此,为了促进土壤生态系统和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发展,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保护并加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际的生态平衡。
一些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土壤管理措施也应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比如有机肥料、天然堆肥和农业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等方面加强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质量。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视为根际 土壤 , 多 点采 取 重 量大 体相 当 的根 际土 壤样 品, 剔 除石砾 或植被 残根 等杂物 , 混匀后 取一 定数 量装 入无菌塑料袋低温下保存 。取样点采取对角取样法 。
1 . 2 试 验方 法
盆栽 试验 于 2 0 1 2年 5 月 在辽 宁省 农业科 学 院温
室 内进行 , 该 温 室 透 光 性 良好 , 栽 培 盆 规 格 为 内径 3 0 c m、 高4 0 c m。试验 盆栽 土壤含 全氮 1 . 3 g / 、 速 效 磷2 5 . 9 mg / k g 、 速效钾 1 9 . 5 mg / k g 。将 YA、 Y D菌剂接
北方 园 艺 2 0 1 3 ( 1 7 ) : 1 7 5 ~ 1 7 7
・ 土壤与肥 料 ・
不 同菌 根 真 菌对 蓝 莓 根 际土壤 微 生物 数 量 的影 响
龚 娜 ,肖 军 ,杨 镇 ,王 娜 ,陈 殉 ,杨 涛
( 辽 宁省农 业 科学 院 微生 物工 程 中心 ,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1 )
相互作用 , 以特殊的方式影 响菌根 的形成并对 宿主植 物 发生作用_ 4 ] 。因此 , 通过改善 根际微 生态环境来促 进植 物的生长 、 提高植物抗性等方 面 的研究 正 日益受 到人们 的重视 。近年来 , 关 于菌根 与根际土 壤微生物 的互作关 系 已成为菌根学研究 领域 的热点之一 。
在具有菌根真菌的土壤环 境 中, 以往对植物促 生作 用的研 究重点 主要集 中在 菌根 的作用 上 , 而忽 略了植 物 根际微 生物对植 物生 长 的影 响。微 生物是 土 壤 中最 活 跃 的部分 , 其种类 、 数量 、 生态分 布及 活性在很大程度 上 可以反 映土壤 肥力 的状 况 与变 化_ 5 _ 6 ] , 探 究 菌根 真菌 与 根 际土壤微生物 的互作机理 , 将有 助于更好 地利用 土壤
促生菌剂在根际微生物互动中的作用机制
促生菌剂在根际微生物互动中的作用机制引言根际微生物是一种与植物根系共生的微小生物群体,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根际微生物互动是指植物根系与微生物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现象。
促生菌剂是一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健康的生物制剂。
本文旨在探讨促生菌剂在根际微生物互动中的作用机制。
一、促生菌剂的定义与类型促生菌剂是一种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或与土壤微生物互动,从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的微生物制剂。
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促生菌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降解类促生菌剂:通过分解有机废物或有害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繁殖。
这类促生菌剂常见的有厌氧菌、光合菌和红辣椒菌等。
2. 固氮类促生菌剂:与植物共生,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固氮,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类物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这类促生菌剂常见的有根瘤菌和青苗杆菌等。
3. 拮抗类促生菌剂:通过产生抗生素或竞争性占据资源的方式,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发展,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袭。
这类促生菌剂常见的有拮抗细菌和真菌等。
二、促生菌剂在根际微生物互动中的作用方式促生菌剂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根际微生物的互动过程,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下面将详细探讨促生菌剂在根际微生物互动中的作用机制。
1. 促进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促生菌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多样性的根际微生物群体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资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种类多样性的根际微生物还可以相互促进、协作作用,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网络,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2. 提供植物营养物质促生菌剂可以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有机酸、酶和其他植物可吸收的溶解性物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这些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养分利用效率。
此外,促生菌剂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更多的养分供植物吸收。
3. 产生植物激素促生菌剂中的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植物激素,如生根素、生长素等。
植物根际共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植物根际共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根际共生菌是指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包括根瘤菌、菌根菌、植物生长促进菌等。
这些共生菌通过与植物根部的互作用,可以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植物根际共生菌的作用1. 增强植物适应环境能力植物根际共生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利用它们共同的代谢能力和信号传递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同时,共生体还可以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如耐盐、耐旱、耐病等。
2. 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利用植物根际共生菌可以在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中,使无法被植物吸收的氮气变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氮。
同时,在与植物根部共生的过程中,共生菌会向植物根系中释放出有机物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和利用。
3.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植物根际共生菌同时也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这主要是通过竞争利用土壤营养,影响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生生长抑制物质,从而达到较好的抗病效果。
二、植物根际共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1.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植物根际共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一种,通过与植物共生来保护自己同时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这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提高土壤肥力植物根际共生菌通过预测养分利用和持续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共生体的存在对土壤健康和农产品质量的改善是至关重要的。
3. 降低农业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使用植物根际共生菌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化学物质的使用,比如温室蔬菜中化学肥料和杀虫药的使用,可以通过菌根的建立来达到增加收成并减小肥料投入的效果。
三、植物根际共生菌的应用植物根际共生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果树生长中,我们可以利用菌根来提高果实产量并保证果实品质,大幅度减少了农民的成本。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尝试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并对自然环境更加友好。
在当前环保工作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植物根际共生菌的理论和应用前景都十分广阔。
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菌落的影响
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菌落的影响植物与土壤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菌落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促生菌剂作为一种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剂,在植物根系菌落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促生菌剂对植物根系菌落的影响。
首先,促生菌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多样性。
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促生菌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多种菌落的发展。
例如,一些促生菌剂可以提供特定的生长环境,吸引和维持特定菌落的生长。
这些促生菌剂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环境的pH值、营养物质的供应以及植物根部分泌物的分泌来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多样性。
同时,促生菌剂还可以通过引导植物根部分泌物来吸引更多的有益菌群定居,从而促进植物根系菌落的发展。
其次,促生菌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丰富度。
根系是植物与土壤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而丰富的菌落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促生菌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中的有益菌种数量,从而提高根系菌落的丰富度。
例如,一些具有共生关系的菌根真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通过菌根附生的方式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通过使用合适的促生菌剂,可以促进这些共生关系的建立,增加根系菌落的丰富度。
此外,促生菌剂还可以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稳定性。
植物根系菌落的稳定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和抵御病虫害非常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促生菌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的排斥性,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这是由于促生菌剂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削弱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并通过诱导植物的免疫系统来增强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同时,促生菌剂还可以影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质,增加植物对有益菌群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稳定性。
最后,促生菌剂在植物根系菌落中的应用具有潜力。
因为促生菌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菌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稳定性,所以在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适当使用促生菌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菌根微生物对植物养分利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菌根微生物对植物养分利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菌根微生物是植物根附近生活的一类微生物,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关系,为植物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和帮助。
菌根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利用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方面的研究。
一、菌根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作为与植物根系有着密切关系的微生物,菌根微生物能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菌根微生物共生后的植物在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面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这是因为菌根微生物在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系列有益物质,如生长激素、抗生素、有机酸等,这些物质能够调节植物的代谢和生长活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与菌根微生物共生后的植物在抗逆性上也表现得更加出色。
这是因为菌根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降低植物对有害物质的敏感度,从而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在各种逆境条件下(如盐碱化、缺水、重金属污染等),与菌根微生物共生后的植物能够更好地抵抗环境的影响,保持更好的生长状态。
二、菌根微生物能够影响植物的养分利用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菌根微生物对植物的养分利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菌根微生物具有异速生长的特点,生长速度比植物更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养分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此外,菌根微生物也能够将土壤中的一些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转换成植物易于吸收的形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植物养分利用效率。
不仅如此,菌根微生物还能够释放出一些由其代谢和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活化土壤中的养分、矿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等,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实际生产和种植中,一些农业生产者通过添加菌根微生物等产品来提高土壤质量,在提高植物营养的同时,促进土壤健康发展,实现双赢效果。
三、菌根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虽然菌根微生物在与植物共生方面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仍然有许多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不同菌根真菌对蓝莓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Efe to y o r ia ng n Tr n p a i ur i a t f c fM c r h z lFu io a s lnt ng S vv lRa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b u 0 d y f rif c in n a o t a s at n e t . 3 e o
Ke r My o r ia u g ;Bl e e r y wo ds e rh z lf n i u b ry;S r i a a e;S e ln eg t e fa e u v lr t v e d i g h i h ;L a r a
a d Gr wt fBl e e r su lu e S e l g n o h o u b r y Tis e Cu t r e d i s n
LU X a I i o—yh Q i Y N J g j g a , U A , A i — i n n
( o eeo i c ne X zo om lU i  ̄ t, uh u2 1 1 ,C i C lg f Si c , uh uN r a n e i X zo 2 16 hn l fL e e v y a)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4 5 :0- 4 024 ( )4 4
Sadn gcl r cecs hnogA r ut a Si e i ul n
不 同菌根真菌对蓝莓组培 苗移栽
成 活 率和 生 长 的影 响
刘小燕 , 屈 艾 , 闫晶晶
( 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江苏 徐 州 211) 2 16
促生菌剂对寄根植物种植生产的影响
促生菌剂对寄根植物种植生产的影响寄根植物是一类以良好的根系发育为基础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从而实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土壤中的一些因素,如病原体和环境条件的恶劣,可能对寄根植物的种植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寄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人们广泛应用促生菌剂来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促生菌剂是一种能够与植物根系共生或互惠共生的微生物,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植物的耐受力,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下面将重点介绍促生菌剂对寄根植物种植生产的影响。
首先,促生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寄根植物的根系发育。
研究表明,一些有效的促生菌剂能够通过与根系共生,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分枝。
同时,这些菌株还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团块,提高根系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
通过促进根系的发育,促生菌剂可有效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对减少种植风险、保证农产品供应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促生菌剂对寄根植物的健康有着显著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促生菌剂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是因为一些促生菌剂能够分泌出抗生素或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团块,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
此外,促生菌剂还能够调节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代谢,提高植物的逆境耐受能力,使植物更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另外,促生菌剂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
一些研究发现,促生菌剂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
这是因为促生菌剂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使其变为植物易吸收的形态,同时还能够释放出一些有机酸和酶类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促生菌剂可为寄根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促生菌剂在植物种植生产中还具有其他重要作用。
例如,促生菌剂还能够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蓝莓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善蓝莓根 际土壤 的养 分状 况和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 具有 良好的应用潜力 。 关键词 : 蓝莓 ; 植 物根 际促 生菌 ; 土壤养分 ; 微生物数量 ; 土壤酶活性
中图分 类号 : S 1 5 4 . 3 9 文献标识号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9 4 2 ( 2 0 1 4 ) 0 1 — 0 0 6 6— 0 4
摘
要: 从 蓝莓根际土壤 中筛选 出 4种植物 根际促 生细 菌 ( P G P R) L 1 2 、 L 1 3 、 L 1 4和 L 1 5 。通过 蓝莓盆栽
试验 , 研究 了这 4株 P G P R对 蓝莓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 的影 响。结果 表明 , 在蓝莓 的一个 生长周 期 内,
S u n Y u n j i e , Ma Ha i l i n h, L i u F a n g c h u n ,D i n g Y a n q i n , X i n g S h a n  ̄ u n , D i n g F e n  ̄ u
( 1 .C o l l e g e o f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a i a n 2 7 1 0 1 8 ,C h i n a ; 2 .S h a n d o n g 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S h a n d o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s c r e e n e d f r o m b l u e b e r r y r h i z o s p h e r i c s o i l .P o t e x p e ime r n t s we r e c o n d u c t e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GP R i n o c u l a t i o n o n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a n d mi c r o b i a l q u a n t i t y i n b l u e b e r r y r h i z o s p h e r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 d u in r g o n e g r o wt h c y c l e ,t h e i n o c u l a t i o n o f L 1 3 a n d L 1 4 c o u l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t h e c u h u r a b l e mi c r o o r g a n —
不同栽培年限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不同栽培年限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董德武;刘宇;卢存龙;王丽雪;刘爱民【摘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树龄5 a、6 a、9 a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年限蓝莓根际土壤的PLFA标记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9 a植株相比,6 a植株多1个16∶1w9细菌类群,5 a植株多a15∶0和16∶1w9 2个细菌类群,5 a植株蓝莓根际土壤PLFA总量最大;与非种植区土壤相比,蓝莓根际特有a17∶0、i17∶1w5、7cy17∶0、9cy19∶0 4个细菌类群,且总量与树龄高度相关,可与a15∶0和16∶1w9的细菌总量联合推测栽培年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的质量分数与树龄呈负相关,且栽培区土壤均低于非种植区土壤.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假单胞杆菌、AM真菌和腐生真菌等与根际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正相关.蓝莓根际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和真菌构成,对蓝莓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27)007【总页数】8页(P1041-1048)【关键词】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标记【作者】董德武;刘宇;卢存龙;王丽雪;刘爱民【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6蓝莓(Blueberry)是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因果实呈蓝色而得名[1]。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生长与营养吸收的影响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生长与营养吸收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在植物根际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紧密联系,能够对植物的生长与营养吸收起到重要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与根系形成复杂的互惠关系实现的。
植物根系释放的有机物和根系分泌的激素可以为根际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生长因子。
而根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机物和水分,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可以抑制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病害对植物的危害,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
其次,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的营养吸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根系与根际微生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例如,根际微生物能够分泌酸性物质,降低土壤的pH值,促进磷的溶解和释放。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能够固定氮气,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提供植物对氮的需求。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提供植物的营养需求。
最后,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的影响还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环境因素会导致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同时,环境因素还可能改变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的影响。
例如,干旱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降低植物的生理功能和抗逆性。
综上所述,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具有重要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通过与根系形成互惠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但是,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管理中,应该注重保护和维持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盆栽蓝莓根际接种内生真菌的效应
盆栽蓝莓根际接种内生真菌的效应
李竹;嵇康轩;原宁欣;王波
【期刊名称】《中国南方果树》
【年(卷),期】2024(53)1
【摘要】自然条件下,内生真菌能促进蓝莓生长。
从正常生长蓝莓根系分离、筛选获得两株内生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和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将其接种至盆栽蓝莓根际灭菌基质中,分析其对蓝莓植物形态指标、光合能力、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不接菌(CK)相比,接种棘孢木霉
和卷枝毛霉的叶片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根长、体积、根表面积、根系活力、株高、分枝数、地径、叶片数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
人工接种棘孢木霉和卷枝毛霉能够显著促进蓝莓生长发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总页数】8页(P136-142)
【作者】李竹;嵇康轩;原宁欣;王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
【相关文献】
1.甘蔗根围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分离及接种效应
2.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健康三七与患根腐病三七根际土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
3.川芎非根际、根际及根茎
内生真菌群落差异分析4.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湿地松林促生效应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5.黑老虎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蓝莓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植物根际促生细菌lant growth - promoting rhi zobacteria,PGPR)是在植物根际系统定殖,能够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或抑制病原菌活动的一类有益细菌的总称。
它不仅具有普通土壤微生物的促进有机质分解与转化、养分循环和吸收等作用,还对植物生长及病害防治有极其显著的作用h 习。
近年来研究证明,PGPR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提高土壤可溶性磷、分泌或诱导植物产生生长调节物质(如IAA、G A等)、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增强植物对病原菌和环境胁迫的抗性、忍耐力和适应性等功能。
蓝莓(Paccinium ssp.L.),又名越橘、蓝浆果,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accinium)浆果类经济林木。
其天然资源丰富,风味独特,而且具有相当好的营养保健功效,有“水果皇后”美誉,经济价值极高。
蓝莓具有根毛少、根浅等特性,根系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要求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必须在3%以上,土壤pH值在4.0~5.0之间。
由于蓝莓栽培条件较为苛刻,有必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微生物及环境条件等进行改良。
接种PGPR,可以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普遍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有效的措施。
本研究利用从蓝莓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几种PGPR,结合蓝莓盆栽试验,分析其对蓝莓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利于蓝莓生长的优良菌株,可为蓝莓PGPR生物肥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1年3月中旬至10月在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苗圃进行。
土壤为潮土,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7. 96、26. 52、79.00 mg/kg,有机质含量为6.83 g/kg。
1.2供试材料供试材料为半高丛兔眼蓝莓一年生组培苗,青岛沃林蓝莓基地提供。
4株PGPR (L12、L13、L14和L15)是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农业大学从蓝莓根际土壤中利用保绿法和萝l、子叶增重法分别筛选获得;将筛选出的细菌分离物分别接种到NA液体培养基,37℃、180 r/min摇床培养48 h。
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每毫升含菌量,计算菌液浓度,并用无菌水稀释至2×los cfu/ml。
1.3试验设计采取盆栽试验,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1,对照CK);处理2,L12;处理3,L13;处理4,L 14;处理5,L15。
使用聚乙烯盆(30 cm×25 cm),按照草炭与土体积比1:3,硫磺粉15 9,将土壤、草炭、硫磺混匀,装盆备用。
定植蓝莓苗,并分别将4种菌液与水按1:2的比例混匀,按照每盆40亿微生物总量浇入,处理1用相同体积的无菌水代替,每处理重复5次,正常管理。
1.4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2013年9月27日采用剥离法采集根际土:先带土取出植株,轻轻抖落大块不含根系的土壤qE根际土),然后用力将根表面附着土壤全部抖落下来,迅速装入塑料袋内(根际土)。
采集的根际土样分为2份,一份自然风干、过2 mm筛,用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另一份于实验室测定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测定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测定真菌采用马丁培养基+孟加拉红+硫酸链霉素;测定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重铬酸钾。
土壤EC采用电位法水土比1:5)测定;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测定分别采用碱解扩散法、0.5 mol/L NaHC O,浸提一钼锑抗比色法、1 mol/L NH。
OAc浸提一火焰光度法;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一外加热法。
土壤脲酶采用苯酚钠比色法,以培养24 h后1 9土壤中NH,-N的质量(mg)表示脲酶活性(1);土壤过氧化氢酶CAT)采用高锰酸钾滴定容量法,以20 min后1 9土壤消耗的0.02 m ol/L KMnO。
的体积(m1)表示;土壤蔗糖酶采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以24 h后1 9土壤中葡萄糖的质量白g)表示蔗糖酶活性Sue);土壤碱性磷酸酶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以培养24 h后1 9土壤中释出酚的质量(mg)表示。
1.5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Word 2003制作图表,DPSv 7.0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菌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的微生物数量占微生物总种群数的0. 01% - 10%,虽然不能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绝对数量,但其数量同样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定程度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类型及其变化反映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各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同时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是导致作物减产、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向土壤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可能起促进作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类型及数量,也可能引起微生物种群间的竞争,减少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类型及数量。
表1显示的是蓝莓一个生长周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
处理L14的细菌数量最高,但与处理L13差异不显著,处理L13、L14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放线菌数量介于细菌、真菌之间,且4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与CK相比,处理L1 4、L12、L13分别增加了334.57%、108.64%、61.73%。
试验测得真菌数量明显小于细菌、放线菌数量,处理L13比处理L14、L15、CK、L12分别增加了10.88%、30.82%、52.46%、65.90%。
微生物总量的规律与细菌、真菌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处理L14> L13>CK> L12> L15。
2.2 不同菌株处理对蓝莓土壤养分的影响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L13、L12的土壤电导率分别比CK增高了14.12%、6.05%,且差异显著;处理L14、L1 5则分别比CK降低了27.38%、24.50%,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处理L13、L12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电导率。
与CK 相比,处理L13、L12的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2.27%、10. 28%,差异显著,而处理L14、L15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菌株L13和L12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菌株L14、L15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小。
关于土壤有效磷含量,除处理L12低于对照外,其它3个处理均高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著。
处理L13的速效钾含量比CK增加了5.05%,但差异不显著,其它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CK。
与CK相比,处理L13、L12、L14、L15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 7.92%、12.88%、10.17%、8.72%,且差异显著,说明各菌株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综合来看,菌株L13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3 不同菌株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分别用来表征土壤供氮能力、有机质的转化和呼吸强度、有机磷的分解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腐殖质化强度大小和有机质转化速度。
由表3可知,同CK相比,处理L15、L14、L13、L1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8.41%、85.43%、15.56%、0.33%,且处理L15、L14、L13与CK间差异显著,说明菌株L15、L14、L13接种到土壤后均能够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处理L15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L12显著低于CK,L1 4、L13与CK差异不显著。
关于土壤蔗糖酶活性,只有处理L14高于CK,增加了6.79%,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处理L 13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L12的最低,但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总体来看,菌株L15、L14、L13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
3 结论与讨论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蓝莓的一个生长周期内,接种菌株L14和L13能够显著增加蓝莓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而接种菌株L12和L15降低了蓝莓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接种各菌株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L1 3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株L15、L 14、L13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
综合来看:L13能够明显改善蓝莓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土壤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施肥种类、管理与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土壤水分和环境条件等均可能影响其活性。
因此,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PGPR菌株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应结合土壤微生物性状的试验结果做不同分析。
刘方春等人研究了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可显著提高樱桃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显著减少。
本研究L12和L15降低了蓝莓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
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PGPR种类与植物种类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稀释平板法的局限性造成的。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比例极低,目前已从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发展到荧光技术、PCR—RFLP和PLFA图谱分析方法等。
因此,评价蓝莓PGPR菌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应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在土壤中接种PGPR只要能存活,无论是否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落的代谢活性。
PG PR在植物根围聚集,它们旺盛的代谢作用加强了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的矿化,增强了对作物营养的供应。
尽管L13处理能够明显改善蓝莓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但未必能完全证明它能够在蓝莓根际土壤中存活和定殖,因为其菌液中的代谢产物也有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L13在蓝莓根际土壤中的存活和定殖规律、促进蓝莓根际土壤养分活化及生物性状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
孙运杰1,马海林,刘方春2,丁延芹3,邢尚军2,丁凤菊4(1.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森林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临清市园林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