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翻译

合集下载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所撰写。

以下为史记第一篇《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臣闻古者,好古者,非一日之计也。

颜回不能好乎,颜回之徒求仁而得仁,不求知而得知者,其所闻道也。

至于足下,曷为其然也?虽无足下,有子子孙孙,无穷也。

而好学好问者以为未显闻,暴虎者搏人,良将逢凶事。

故曰:圣人无求也,不犹鄙乎?故好而知其恶,惑而知其辞,可谓至德也已夫!夫人生而知之者贵矣,胡能无惑?惑而不从者,其良乎!我欲观古今之变事,成败之理,察古人之得失焉,与上观乎其大者,夫又何求乎其详乎哉?披一臆文以利群世,反脩一毛以报天下,体道大贤,称述古今,以茂名声,是亦不犹鄙乎!余既成书,自以为功必于人益亦多矣。

始书曰:“若夫史者,其人罔两道而佚行焉,岂惟精巧之人哉?”区区乎余固谨之矣。

夫既不臧否见弃,劳人而难自免。

夫胸中血气未定,万一妄作,以功业为市,当可得乎?乃反为人鄙,见世力微矣。

故曰:“修文者,必正其心,养其性,诚之者也。

”余者,尝为校书郎,后车险至荐,出任官职,坐法旧,东奔至归,受间大辟,赏策专简,荣宠千里。

既亲自尝之矣,而又申言之以书世,不亦可乎?世之畜教者莫查乎太史公之序,而犹不悛之,苟能本跡从迹,情性理乱万一见洵心思,何嫌何疑?虽择善之人,必嚣其过;庖人以尸祝之,邻国惧其吉。

故曰:“资治通鉴”,不可不识也。

千载之时,予尚書选择,此人也。

翻译:我听说,对古时事感兴趣的人,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颜回之徒亦不能一朝间喜爱古代,他们所追求的仁慈却得到了,未曾追求的知识也得到了,那是他们听闻到的道事。

而对于您来说,为何如此呢?即时没有您,子孙后代将追求不止。

喜爱学习喜欢提问者却觉得未够显赫名声,猛虎扑人,良将遭遇坏事。

因此有言:圣人不追求,岂不很低贱呢?所以喜好但又了解其恶劣,迷惑于言辞之时亦知迷惑之处,可以说是极好的品德了吧!确实,人生能够有所知,是极为宝贵的,又有谁能没有迷惑呢?迷惑却不随从者,何等高尚!我想要观察古代与现在变化之事,成败之理,研究古人的得失之处,再上至观察宏大事物,又要何等详尽呢?展开一切思想之文以服务于众人,反而修整一根毫不求报于天下,展示大贤之道,倾述古今,以增加声誉,亦不免乎很低贱!我既完成了这本著书,以为对他人的帮助也多。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的翻译

史记的翻译

史记的翻译《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十分丰富和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史记》的翻译。

《太史公书》首《杂志》第一:古之人山名墨子者,颇有异志。

疾不割爪挠肤,持修齐物之义,言愚党形金石,避名者以奇行。

后趋世致行万状,将世说藏其言,使后人谪知道。

宜哉!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叹也。

今将以史述四夷之穷构,五帝之逮谟,千岁之隆法,陈事表于石碑,录言记之,以述自古以来所行之大也。

尚书以满帚暗室为极,汲黯以蠡测海为科。

夫是遥则不能测,非常则不能备,历曾没有一著的时日不可得而通也。

好书则史之,虽长言不厌也。

世称司马光可布衣之士者,今以年衰力尽。

方鸟宠张训露聪明者,莫是司马光也。

司马光取士攻辩学道,其为日矣,不久其为人亦远也。

且以年长诌之则厌,少胜此,又况乎?姑侏儒也。

然犹恐以凡夫之人而穷尽儒家之术也,遂举援而问之史宫赐书,宜谓尧以和气治天下,下有大归,夏以人政治天下,下有昆弟,商以人道治天下,下有世族,周以礼治天下,下有士大夫,于是乎有论治天下あ无论治天下得其所。

然万世之归治天下者,皆庆日不亲,凤皇众臣皆陨死而无言。

故曰:后出,并世不得见。

然亦安之。

子以富贵为求,曰人之不飞腾如鸟兽之有翼翮者毕也。

世谓《史记》之足以覆滔滔而亡,但惜其人尔。

骚然曰:寰中皆商与周,久矣。

谈以区区德者辈,得享其儿子,乃强梁耳。

独无偏县商歌,知夫寰宇。

夫国家独无万事皆平原耶?有君子贞者,岂失势与人诞者?犹将大夫老夫以我先生待之也。

人生旦暮悲啼不可假也哉!。

史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史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太史公曰:孔子者,生于春秋之际,鲁之曲阜人也。

其先宋人也,自孔子之祖以上,世为宋大夫。

孔子生而微贱,及其长也,闻见博,好古敏而好学。

孔子学琴于师襄,学礼于老聃,学射于郯子。

孔子既得道,游说诸侯,行教化,显于诸侯,乃还鲁,居乡教民,弟子三千,达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既没,其后学者宗之,皆言孔子之道。

自孔子之徒,至于汉兴,学者莫不宗师孔子。

而齐、鲁之间,学者尤盛。

是以齐有稷下之学,鲁有孔门之学。

齐稷下之学,多言道家之术,而鲁孔门之学,专言孔子之道。

太史公曰:孔子布衣,传道授业,虽处贫贱,未尝不乐。

及其衰老,见天下之不治,欲行其道,而无所适从。

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正《易传》,作《春秋》。

孔子既卒,其道不行,而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强凌弱,众暴寡。

孔子之道,于是不行。

译文:太史公说:孔子,生于春秋时期,是鲁国曲阜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从孔子的祖父以上,世代都是宋国的大夫。

孔子生来贫贱,但长大后,见闻广博,喜好古代文化,勤于学习。

孔子向师襄学琴,向老聃学礼,向郯子学射。

孔子掌握了道之后,游历诸侯国,推行教化,在诸侯中声名显赫,于是返回鲁国,在乡里教化民众,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成就的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后世的学者都尊崇他,都宣扬孔子的学说。

从孔子的弟子到汉朝兴起,学者无不尊师孔子。

尤其是齐、鲁之间,学者尤为众多。

因此,齐国有了稷下学宫,鲁国有了孔门学宫。

齐国的稷下学宫,多讨论道家学说,而鲁国的孔门学宫,专门传授孔子的学说。

太史公说:孔子身为布衣,传播道义,传授学业,虽然身处贫贱,但从未不乐。

到了他年老时,看到天下大乱,想要推行自己的道义,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于是他退隐下来,修订《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校正《易经》的传文,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说未能实行,而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强国欺凌弱国,多者欺凌少者。

孔子的学说,因此在当时未能流行。

注:原文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即司马迁,为西汉著名史学家。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

《史记》者,司马迁之所撰,乃中国古代史书之巨著,亦称《太史公书》。

迁以天人合一之思想,以史为鉴,记叙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

以下为《史记》全册之部分文言文翻译,以飨读者。

【本纪】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生于姬水。

黄帝以土德王,故称黄帝。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败,后归附于黄帝。

黄帝既定天下,以德服人,天下大治。

【表】世家表世家者,诸侯王之世家也。

诸侯王世系,自周以来,代有更替。

此表记诸侯王世系,以示其源流。

【书】礼书礼者,天地之序,阴阳之行,人道之纪也。

礼书载古之礼制,以明其义。

【世家】鲁世家鲁者,周公之子伯禽所封之地。

鲁世家记鲁国之兴衰,以示其世系。

【列传】刺客列传刺客者,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之人。

此列传记刺客之事,以彰显其英勇。

黄帝本纪译文: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出生在姬水。

黄帝凭借土地的德性称王,因此被称为黄帝。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战,蚩尤战败,后来归附了黄帝。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以德行治理国家,天下大治。

世家表译文:世家是指诸侯王的世家。

诸侯王的世系,从周朝以来,代代更替。

这个表记载了诸侯王的世系,以展示其源流。

礼书译文:礼,是天地秩序的体现,阴阳变化的规律,人道的行为准则。

礼书记载古代的礼制,以阐明其意义。

鲁世家译文: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的地方。

鲁世家记载了鲁国的兴衰,以展示其世系。

刺客列传译文:刺客,是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的人。

这个列传记载了刺客的事迹,以彰显他们的英勇。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仅此数篇,实难尽其全貌。

然司马迁之笔,横扫千军,文辞华丽,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叹为观止。

翻译虽不能完全还原原文之美,然亦能令读者领略其中一二。

若欲深入了解《史记》之博大精深,尚需读者亲自研读原文。

《史记》文言文翻译

《史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故姓项氏,以字为姓。

初起,年二十四,遂举吴中兵,攻下会稽,自立为吴王。

是时,楚怀王初封项羽为鲁公,号曰“西楚霸王”。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

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项籍闻之,乃聚众起兵,以响应陈胜。

于是,天下云集响应,从者如流水。

而项籍独尊,众皆附之。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

宋义因兵少,不敢进,遂围赵王于巨鹿。

项羽曰:“秦攻赵,赵必破,赵破,秦兵无归,楚兵独有赵矣。

不如急击秦,破赵而收其兵,以振楚国。

”宋义不听,项羽乃杀宋义,自立为上将。

项羽既立,遂北击秦,破釜沉舟,西楚霸王之名遂起。

于是,诸侯皆属项羽,号为“霸王”。

秦王子婴降,楚怀王立为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是时,天下三分,而项羽居其一。

项羽既定天下,欲立诸侯,以分其势。

乃封刘邦为汉王,封齐王韩信,封赵王张耳,封燕王臧荼,封楚王英布。

诸侯各守其地,不敢有所违。

项羽自矜功高,欲尊己为王。

乃使人告诸侯曰:“吾已定天下,诸侯宜尊我为王。

”诸侯皆从,唯齐王韩信不从。

韩信曰:“项羽何人,敢自尊大!”乃举兵反楚。

项羽闻韩信反,大怒,亲率兵击韩信。

韩信败,走赵地。

项羽遂围赵王于巨鹿。

赵王求救于楚,楚怀王令项羽救赵。

项羽救赵,赵王得以归国。

项羽还至彭城,使人召刘邦。

刘邦至,项羽以酒宴之,欲杀刘邦。

刘邦觉,逃归汉中。

刘邦归汉中,乃发兵击项羽。

项羽闻之,大惊,遂与刘邦战于垓下。

楚汉相持数月,楚兵大败。

项羽乃率余兵东归,至乌江,自刎而死。

翻译:项籍,下相人也。

字羽,原姓项,以字为姓。

起初,他二十四岁起兵,于是举吴中兵,攻下会稽,自立为吴王。

那时,楚怀王刚刚封项羽为鲁公,号称“西楚霸王”。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陈胜自立为王,号称“张楚”。

项籍听闻此事,便聚集众人起兵,以响应陈胜。

于是,天下群起响应,追随者如流水。

然而,项籍独尊,众人纷纷归附于他。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援救赵国。

史记全文言文翻译

史记全文言文翻译

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考信于稽古。

吾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卒述先人之志。

夫学者载籍,多矣!吾所以著述,非敢自矜,盖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成一家之言。

吾闻之,黄帝、尧、舜,其兴也天也,其衰也天也。

故天有五行,以生以成,有刑德,以御四时,各有胜负,而相生相克。

是以黄帝、尧、舜,得之以成帝业,汤、武、文、武,得之以成王业。

至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莫不有述作,而其道不同,或以刑名,或以道德,或以仁义,或以法术,或以阴阳,或以纵横,或以农战,或以纵横,各以其道,欲求其志,而世之学者,莫能通其说。

吾故论其得失,而著其成败,以俟后世之君子。

吾读《春秋》,见其微言大义,若存若亡,使人有悲夫。

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吾读《尚书》,见其纪事详赡,言辞典则,使人有敬夫。

吾读《诗经》,见其言志抒情,美刺咸备,使人有怀夫。

吾读《易经》,见其变化无穷,包罗万象,使人有惊夫。

吾读《礼记》,见其礼义法度,详明备至,使人有畏夫。

吾读《春秋左氏传》,见其事详文富,议论精深,使人有服夫。

吾读《战国策》,见其辞采飞扬,策略巧妙,使人有叹夫。

吾读《楚辞》,见其辞藻华丽,情感真挚,使人有慕夫。

吾读《史记》,见其纪事详赡,文辞雄健,使人有叹夫。

吾读《汉志》,见其典籍详备,制度详明,使人有敬夫。

吾读《汉书》,见其文采斐然,议论深刻,使人有服夫。

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所以成圣也。

圣者,所以立教也。

吾欲以吾之学,求吾之道,成吾之圣,立吾之教。

吾闻之,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吾故述吾之学,以求吾之仕,以成吾之教。

吾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吾之志,在天下之治也。

吾之学,在圣人之道也。

吾之教,在吾之志也。

吾欲以吾之学,成吾之教,以教天下之贤士,使天下之贤士,皆成圣人之道,以治天下,此吾之志也。

吾之述作,非敢自矜,盖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俟后世之君子。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千馀岁而龟灵,人皆曜之以尊贵,君臣固亲,百物畅矣。

后世有司马圉,载为汉家灵龟,位在前。

司马少卿刘昭为之记秩。

尤材而秩短,尝与尚书计,乃叙龟灵之德,记出裴松之经,曰:“故百物交通得则同利,不得则同害。

”又记正月中,有持帝命事者,接从殿工道,见杨正王逆帝位,即程至丘殿,见故义侯陆商,曰:“邯郸故民何陵之前。

”又有爪牙背上可至者,多持剑以往,亡者以髑髅持。

”陆商已逝,乃由此得查其信。

”司马少卿亦以为灵龟,本蜀种,自汉兴以往,视世大变,诚良荐勿用。


翻译:
千多年来,龟灵备受人们推崇,大家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君臣之间的关系密切,各种事物得以畅通无阻。

后来,有司马圉将龟灵引入到汉朝,安置在重要位置。

司马少卿刘昭为此而记载了它的地位。

尤其珍贵的龟灵,却秩序短小。

曾经与尚书计算时,刘昭叙述了龟灵的贡献,引用了裴松之的经典,说:“所以百物交通,
如果得到同利,则共同受益;如果不能同利,则共同受害。

” 还记载了正月中,有人受到皇帝的命令,从殿工道接到了杨正王袒露的帝位情况,然后前往丘殿,见到了在邯郸的故义侯陆商,说:“为何邯郸的庶民还没臣服。

”还有人背上有可达到的爪牙,多持剑前往,无名者以髑髅为占位。

”陆商已逝,通过这段记载我们才得以了解他的情况。

”司马少卿也认为龟灵是蜀种,自汉朝兴起以来,世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真心实意地推荐了这位贤士,希望不虚此行。

”。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孔子世家》1.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贫穷,又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

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

由此担任了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

不久之后离开鲁国,在齐国被排斥,在宋卫被放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聪明洞察事理,对问题看得深刻,却让自己接近死地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

博学善辩,见识广大却使自身危险的人,是因为喜欢揭发他人的丑恶。

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要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要考虑自己。

3.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过了一会儿,孔子神色严肃认真,有所深思,又表情愉快地向上望了一会儿,表现出志向深远的样子。

说:我已经了解作曲者的风范了,他皮肤黑,个子高,昂首远望,像是在全天下称王,如果不是文王难道还会是谁作的曲呢!4.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孔子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非议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的弊病。

现在他久留陈蔡之间,两国大夫所施政推行的措施都不合他的心意。

5.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于是他们就一起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郊外,孔子一行人走不了,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人都因为饥饿生病了,没人能站起身来。

孔子仍传习诗书礼乐不停。

子路生气地去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

”6.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史记(司马迁作品)故事简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作品)故事简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十二本纪》简介《五帝本纪》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史记中故事文言文翻译

史记中故事文言文翻译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

良尝为韩报仇,刺秦王,不成,遂亡匿。

后遇高士,得奇士,教良以兵法。

良从其学,学兵法数岁,为韩报仇,遂刺秦王。

秦王崩,良亡匿,复遇高士,得奇士,教良以黄老之术。

良从其学,学黄老之术数岁,乃去秦,至汉中,从汉王。

汉王以良为将,封为留侯。

良知天下之难,乃深谋远虑,谋汉王之安危。

良曰:“吾闻兵法,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

故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无赫赫之威,无赫赫之权,无赫赫之名。

吾当以心战,不以力战;以谋略,不以武勇。

如此,则天下可定矣。


译文:
留侯张良,其祖先是韩国人。

秦国灭掉韩国后,张良家中僮仆有三百人。

张良曾为韩国报仇,刺杀秦王,但未能成功,于是逃亡隐匿。

后来遇到一位高人,得到一位奇士,教张良兵法。

张良跟随他学习,学习了数年的兵法,终于为韩国报仇,刺杀了秦王。

秦王驾崩后,张良再次逃亡隐匿,又遇到一位高人,得到一位奇士,教张良黄老之术。

张良跟随他学习,学习了数年的黄老之术,于是离开秦国,前往汉中,投奔汉王。

汉王任命张良为将领,封他为留侯。

张良深知天下之艰难,便深思熟虑,为汉王的安危出谋划策。

张良说:“我听说兵法,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显赫的威望,没有显赫的权力,没有显赫的名声。

我应当以心战为主,不以力战;以谋略为主,不以武勇。

如此,则天下可定矣。

”。

史记十则文言文及翻译

史记十则文言文及翻译

一、太史公曰:“夫天下者,生于劳,成于力。

劳而不怨,力而不懈,此天下之常道也。

”【翻译】太史公说:“天下之事,产生于辛勤劳动,成就于不懈努力。

辛勤而不抱怨,努力而不松懈,这是天下恒常的道理。

”二、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

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倒。

”三、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多得到帮助,失道的人少得到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四、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老子说:“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仔细观察和研究。

”六、屈原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屈原说:“人们各有自己的快乐,我唯独喜欢修养品德作为常态。

”七、贾谊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贾谊说:“国家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八、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九、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翻译】曹操说:“宁愿我辜负天下的人,也不要让天下的人辜负我。

”十、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翻译】司马光说:“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领导者。

”。

备考史记翻译

备考史记翻译

《高祖本纪》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翻译: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翻译: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翻译: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与众不同,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翻译: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翻译: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6、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翻译: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翻译:队伍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向东望去,盼着回归故乡。

如果趁着这种势头(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凭借此建大功。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翻译: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那一个多?9、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翻译: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10、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翻译: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管仲列传》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4、仓廪实而知礼节。

史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史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非徒博闻强识而已也,将以求道也。

道者,政之统也。

故古之圣王,莫不尚道而贵德,故能经纶天下,致太平。

是以《诗》、《书》、《礼》、《乐》之作,所以教化也。

《春秋》之作,所以正名分也。

《易》之象,所以察时变也。

《书》之诰誓,所以明道义也。

《礼》之仪文,所以正身行也。

《乐》之和声,所以发和气也。

《诗》之咏歌,所以达情性也。

《春秋》之笔削,所以记善恶也。

《易》之筮占,所以决嫌疑也。

《书》之纪事,所以著功烈也。

《礼》之制度,所以正朝仪也。

《乐》之节奏,所以和人心也。

《诗》之讽咏,所以导民志也。

《春秋》之褒贬,所以明大义也。

《易》之变易,所以通神明也。

《书》之文辞,所以明政事也。

《礼》之教化,所以正风俗也。

《乐》之教化,所以和民心也。

《诗》之教化,所以正人心也。

《春秋》之教化,所以正世道也。

《易》之教化,所以通天下也。

太史公说:那些学者们研究书籍文献,不仅仅是为了博学多才,强记硬背,而是为了寻求道理。

道理,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无不崇尚道理而重视德行,因此能够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所以《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著作,是用来教化人民的。

《春秋》的编纂,是用来端正名分和礼节的。

《易经》的卦象,是用来观察时变和预测未来的。

《尚书》中的诰誓,是用来阐明道义和原则的。

《礼记》中的礼仪,是用来端正个人行为的。

《乐经》中的和谐乐声,是用来激发和调和人们内心的情感。

《诗经》中的歌咏,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性格的。

《春秋》的笔法,是用来记载善恶的。

《易经》的占卜,是用来解决疑虑的。

《尚书》的纪事,是用来记载功绩和业绩的。

《礼记》的制度,是用来规范朝廷礼仪的。

《乐经》的节奏,是用来调和人们内心的情感的。

《诗经》的教化,是用来端正人们心志的。

《春秋》的教化,是用来端正世道人心的。

《易经》的教化,是用来通达天下之道的。

白话文翻译:太史公说:那些研究学问的人,他们阅读和记录的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记忆,而是为了寻求其中的道理。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史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唯一一部长达130万字的纪传体通史。

该书由司马迁所著,在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史记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和注解。

一、《太公世家》中的原文〔太公世家〕太公自闻其先世,其先太公之先,有彭祖,彭祖有九个儿子,其一曰大帝,海神之子也。

彭祖卒,而大帝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子曰玄冥,玄冥之子曰帝皋,帝皋之子曰帝发,帝发之子曰帝履,帝履之子曰喾,喾之子曰鲧,鲧之子曰舜。

译文及注解:《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太公文德的先祖是帝颛顼的第五代孙、舜的曾祖父。

帝颛顼是华夏族第一个传说中的王朝代表,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具有极高地位的至高神。

帝颛顼之后,历代神话传说的皇帝不断崛起。

其中,帝颛顼之孙玄冥也为古代神话中的一位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他被认为是天地始开初建之时的神明之一,其后代帝皋、帝发、帝履等人也都是传说中的帝王。

喾是舜的叔父,鲧是大禹的父亲。

二、《项羽本纪》中的原文雍三年,诸侯并拱项羽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欲共定秦。

白起为秦将,将兵击楚。

楚军败绩,项羽逃回彭城,白起乘胜进兵攻打彭城,残杀数万楚军。

项羽见事劣,遂去城北,下其印绶符节,走淮上。

自立为西楚霸王。

译文及注解:《史记》的《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在雍三年成为诸侯共推的霸主,号令天下共同推翻秦朝。

敌对双方在彭城大战,最终项羽战败,措手不及下失去了印绶符节,于是逃往淮水之畔。

在此期间,白起率秦军追击,重创项羽部队,直至进攻彭城。

项羽的败退表明了在战争中,实力和时运的因素必须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史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深受人们喜爱,书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人物事迹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今天的时代,谨记《史记》中所述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增长历史见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史记全文及译文

史记全文及译文

史记全文及译文《史记》全文及译文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有一部被誉为“撰史之宗”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下面是《史记》的部分内容,并附有相应的译文。

1. 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他们统治时期的事迹,展示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2. 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分别记述了夏朝、商朝、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3. 三代世表:包含了传说中的三代君主及其后人的世系,重点记载了各时代的政治兴衰和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4. 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述了秦始皇嬴政的生平事迹、改革措施以及统一六国、建立奴隶社会的过程。

5. 秦始皇世家:记载了秦朝的盛衰兴亡,介绍了秦始皇嬴政和他的后代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和错误。

6. 五帝本纪: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汉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7. 五行志:通过对五行的阐释和讲解,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

8. 高祖本纪:就是刘邦的故事。

9. 高后、文帝本纪:记载刘邦妻子吕雉和刘恒在政治上的作为和对汉朝的贡献。

10. 孝景本纪:记述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状况的发展。

11. 孝武本纪:讲述刘彻(汉宣帝)治理天下的经历。

12. 昭宣、哀王传:昭宣王刘备和刘禅的事迹。

13. 高帝本纪:重新总结了汉高祖的生平事迹。

译文:1. Five Emperors' Annals: Huangdi, Zhuangxu, Emperor Ku, Emperor Yao, Emperor Shun.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se emperors showcase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ociety.2. Annals of Xia, Shang, and Zhou: Record the social,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3. Table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Includes the genealogy of legendary rul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focusing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political power and a series of political events.4. Annals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life and achievements of Qin Shi Huang, his reforms, unification of the six sta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lave society.5. Imperial Clan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Chronicl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Qin Dynasty, highlighting the contributions and mistakes of Emperor Qin Shi Huang and his descendants in politics, military, and other aspects.6. Annals of Han Sovereigns: The life stori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like Liu Bang and Xiang Yu,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military,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during the Han Dynasty.7. Records on the Five Elements: Expounding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univers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8. Annals of Emperor Gaozu: The story of Liu Bang.9. Annals of Empress Dowager Lü and Emperor Wen: Chronicles the political ac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Liu Bang's wife, Empress Dowager Lü, and Liu Heng to the Han Dynasty.10. Annals of Emperor Xiaojing: Describes the political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11. Annals of Emperor Xiaowu: Depicts the experiences of Liu Che (Emperor Xuan of Han)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12. Biographies of Emperor Zhaoxuan and Prince A'i: Narrates the deeds of Emperor Liu Bei (Zhaoxuan) and Liu Shan (A'i).13. Annals of Emperor Gao: A revised account of the life of Emperor Gaozu of Han.《史记》作为一部杰出的史书,奠定了中国史书编撰的基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比较全面的史书,由司马迁撰写而成,共分为130篇,涵盖了从上古传说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史记》全文的相关参考内容及部分重要篇章的翻译:《史记》全文相关参考内容:1. 原著作者:司马迁2. 内容: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人物及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3. 分类:共分为纪、列传、表三种体裁。

4. 篇章:共计130篇。

5. 撰写时间:前91年至前91年。

6. 形式:全书采用史述对话的形式,简捷明晰,语言生动、朴实。

《史记》中部分重要篇章的翻译:1. 太史公曰:先王传之,客有求于王曰:“臣闻古之善其义者,必先佚其言。

”敢问先王曰:“何谓佚言?”王曰:“言不可以复加也。

”太史公:上古时代,传承经典的人会这样说:“深刻理解道德,必先删除一些无用之言。

”请问先王,“什么叫做无用之言?”先王解释说:“这指的是言语不需要再增添了。

”2. 天子以字自讳,罪人以下皆以蔽姓名。

大将军、御史、卿、大夫、列士之家,族子曰家子。

贫者以字称之,陋者曰大名。

上大夫有进士、庶长、中庶子;下大夫有士、郎、庶民,凡国目三百七十,故称三百七十郡。

天子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从罪犯开始,所有人都使用隐姓埋名。

大将军、御史、卿、大夫、列士之家中的家族成员称作家子。

贫穷的人使用自己的名字,不太出色的人称为大名。

上大夫中,有进士、庶长、中庶子等,下大夫中,有士、郎、庶民等。

总共有370个国家,因此也称为“三百七十郡”。

3. 秦始皇乃下诏曰:“纵使秦朝千古,子不得为官,今十岁而竟,惜哉!”少康曰:“不然,先生所为,不肯听命,动心以让卿,我司马错名为苏秦,苦学胡书,以安危定,国丧名醜,尊卑易位,而子不念也。

虽然,名为苏秦者,真苏秦之为吏也,顾未尝拜陈涉之门。

此生而知之者,其神与子有往来乎?”秦始皇发布了一道敕令:“即便秦朝长存千古,你也不能当官,真可惜!”少康说:“不然,你之前的所作所为,不肯听从命令,更加心动让位于大臣,我司马错化名为苏秦,苦学胡书,以维护国家安危,国家丧事受到污名,官位发生改变,但你却没有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翻译
《荆轲》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

2、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
4、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没有办法挽救。

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替你出谋划策了。

希望太子赶快叫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侵略燕国的借口。

5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便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助长祸患的来临”了。

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太子迎上前去,倒退着走,引导田光到宫里,跪着为他拂拭座席
7、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希望足下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婢。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0、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

1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兵抗拒大王的军队,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和其他诸侯行一样,进献贡物如同郡县,这样能够保全先王的宗庙。

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一下他,使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3、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1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倚靠着铜柱笑,伸开两腿像簸萁那样坐着,大骂道:“事情没能成功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想活捉你,一定要得到你的诺言,来回报太子。

《伍员之死》
1、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相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越王勾践就带领残兵败将在会稽山上栖息,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讲和,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吴国甘心做臣妾。

2、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勾践一餐不吃两样味道,十分节俭,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

3、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您却相信那虚幻的言辞和欺诈的表现而贪图齐国。

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

4、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于是告诉他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把梓树种植在我的坟墓上,让它长大后能做棺材。

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国的敌人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

《飞将军李广》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李广)经常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攻关杀敌和与猛兽搏斗的事。

2、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李广命令他的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李广亲自射杀那三人。

3、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4、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编成网兜让李广躺在里面。

5、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的官吏,官吏判决他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判罪斩首。

6、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李广不善言谈很少说话,与人闲居时就在地上画出布阵的行列,根据射中的军阵的宽阔处还是狭窄处而喝酒。

他专门把射箭当作游戏,一直到死。

7、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得到皇上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直接交战,恐怕达不到消灭单于的愿望。

8、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今天才得到一次和单于正面作战的机会,我愿意在前担当先锋,先和单于拼死一战。

9、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大将军派长史拿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趁机询问李广、赵食其迷路的情况,卫青打算上书报告天子军情的原委。

10、《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古书上说:“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面也会执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这句话大概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桃树和李树都不会说话,(可是由于它们的美丽,人们常到这里来观赏,时间长了,)就在它们的树下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说明大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