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九大农业区

合集下载

我国9大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

我国9大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
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马铃薯等
10/9/24
•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 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 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 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 灌溉。
•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片较平坦的地区,地表广泛发育着黑钙土,有机 质含量4-8%,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代换性盐基离子以钙、镁为 主,属盐基饱和土壤,除腐殖质层近于中性外,其他各层为微碱性, PH值8-8.5之间,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是仅次于黑土的宜农土壤,特 别适于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我国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松嫩平
原(玉米 );江淮地区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严重); 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混合 农业);桑基鱼塘。
我国经济作物:棉花 ; 油菜;花生;茶叶;烟叶;甘蔗;甜
菜;胡麻;芝麻;桑蚕;柞蚕;热带作物。
10/9/24
•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 (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 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
• 盛产蚕丝 水稻 甘蔗
• 洞庭湖平原 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两湖平原的南部。又称洞庭盆地。主要由长江 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输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 水、沅江、澧水等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大部 分海拔 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湖沼洼地多在南缘地带。洞庭 湖产鱼、菱、莲、苇等。平原热量丰富,水域广阔、土层深厚,土壤 自然肥力较高,为理想的粮、棉、麻、水产和蚕丝的重要基地。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中考地理考点复习第4讲中国的农业精讲精析

中考地理考点复习第4讲中国的农业精讲精析

中考地理考点复习第4讲中国的农业精讲精析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业、林业、畜牧业业、渔业等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考点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气温和降水)、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水平、市场需求、与城市工矿区的距离、交通条件、农业技术装备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山地、陡峭的丘陵——林业;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种植业;草原(降水少、牧草生长良好)——畜牧业;河湖较多的地区——_渔业考点3 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东西差异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分为东部和西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考点4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农业面临的问题人口压力大,耕地面积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

2.对策(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2)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如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南部的珠江三角洲)。

(3)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考点精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1.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上述情景描述的产业是()A.农业 B.工业 C.旅游业D.服务业【考点】O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分析】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解答】解: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的活动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故A项合题意.故选:A.2.下列四幅图中.阴影表示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是()A.B.C.D.【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分析】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所以又有“南稻北麦”之称.油菜主要为我国南方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花生分布比较普遍,山东、河南两省为主要产区;甜菜是一种性喜温凉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到北疆地区;甘蔗性喜湿热,主要分布在华南及四川盆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最大产区.【解答】解:读图可得,B图所示的是水稻,我国南方地区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故选:B.3.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考点】O5:耕作制度的地区差异.【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解答】解:北方地区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的东北平原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松嫩平原为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其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故选:A.4.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无人机喷药杀虫越来越普及,此项目技术应用可以()①推进农业生态化②加速农业现代化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④减少农药对农民身体的伤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OB:影响农业的因素.【分析】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解答】解: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无人机喷药杀虫越来越普及,此项目技术应用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农药对农民身体的伤害.故选:D.5.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主要的是必须依靠()A.充足的劳动力 B.优越的自然条件C.吃苦耐劳的品质D.科学技术【考点】O2:我国农业的发展.【分析】农业科技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依靠的是科学技术,这也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解答】解: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依靠的是科学技术,这也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故选:D.二.填空题(共5小题)6.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棉花、大豆等.【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分析】我国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所以又有“南稻北麦”之称.【解答】解: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花生、棉花等,油菜、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故答案为:甜菜棉花大豆.7.目前,国家为了缓解华北平原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考点】O2:我国农业的发展.【分析】华北地区虽然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在每年的春季,由于气温回升,蒸发强烈,但季风雨带未到达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干旱,所以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紧张.【解答】解:华北平原耕地多,水资源少,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水资源紧张,目前,国家为了缓解华北平原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因此从长远来看,华北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行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故答案为:南水北调;节水.8.东北地区的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甜菜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全国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解答】解:甜菜是重要的制糖原料.黑龙江省是中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总产量占全国的1/3 强,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故答案为:松嫩平原.9.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判断对错)【考点】O5:耕作制度的地区差异.【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解答】解: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故答案为:√.10.南方农作物的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农作物的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考点】O5:耕作制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南方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和北方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解答】解: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地区大部分是暖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故答案为: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三.多选题(共1小题)11.众多的“驴友”游遍大江南北,感受美丽中国.他们在网上发微博,分享沿途见闻.据“驴友”兰兰提供的旅行路线图(图),读图,下列兰兰所发微博正确的是()A.沿路线1领略了我国藏族同胞的热情好客B.沿路线2看到了东耕西牧的差异C.沿路线3从南往北从地势第一级阶梯到达第三级阶梯D.沿路线4自北向南从麦浪滚滚到稻花飘香【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分析】读图可得,路线1经过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路线2经过了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路线3经过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路线4经过的地区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解答】解:路线1经过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沿路线3在第二阶梯上,选项BD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D.四.解答题(共7小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越冬油菜,性喜凉,要求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一般每年10﹣11月份播种,来年5﹣6月份收割.河漫滩是河谷底部在洪水期被淹没,其它时期露出水面的部分,土壤肥沃,但是一般不宜种植农作物,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李家庄耕地较少,人们在河漫滩种植油菜,3、4月油菜花开的季节,呈现一道美丽的风景(1)指出河漫滩种植农作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2)判断李家庄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并请引用材料说明你的依据;(3)除土壤肥沃外,河漫滩种植油菜还有哪些有利自然条件?(4)请结合该地降水特征说明李家庄能够在河漫滩种植油菜的原因.【考点】OB:影响农业的因素.【分析】河漫滩是河谷底部在洪水期被淹没,其它时期露出水面的部分,土壤肥沃,但是一般不宜种植农作物.【解答】解:(1)河漫滩种植农作物只适合在枯水期时种植;如果在汛期种植农作物,就容易被洪水淹没.(2)越冬油菜性喜凉,要求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一般每年10﹣11月份播种,来年5﹣6月份收割,由此判断李家庄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3)河漫滩冲积物土壤肥沃、而且毗邻河流,水源丰富,为种植油菜提供了有利条件.(4)该地降水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油菜种植期间降水少,等雨季来临时油菜收获了;这是李家庄能够在河漫滩种植油菜的原因.故答案为:(1)容易被洪水冲走;(2)南方地区;油菜性喜凉,要求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一般每年10﹣11月份播种,来年5﹣6月份收割;(3)毗邻河流,水源丰富;(4)油菜种植期间降水少,等雨季来临时油菜收获了.13.读图,回答问题:(1)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是畜牧业,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资源缺乏.(2)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3)从温度带来看,小麦分布最广的温度带是暖温带,水稻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4)观察图可知,北方旱作区和南方水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考点】O2:我国农业的发展;L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L7: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R2:秦岭与淮河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分析】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解答】解:(1)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是畜牧业,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资源缺乏.(2)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从图中看出小麦分布最广的温度带是暖温带,水稻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4)从图中看出,秦岭﹣淮河线是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故答案为:(1)畜牧业;水资源缺乏;(2)湿润;半湿润;(3)暖温带;亚热带;(4)秦岭﹣淮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经济价值很高.它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集中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六省;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海拔800米以下,光照充足的丘陵山地.材料二:我国油茶主产区分布图(图1)材料三:江西省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1)②省区的简称是湘,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④省(填序号).(2)图中六省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3)如果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大面积开垦坡地种植油茶,易发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4)江西某地百姓将在自家的林地种植油茶,请你帮他在甲、乙、丙、丁四块地中选取最适宜的一块:丁地;理由是坡度更缓,海拔更低,光照充足.【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2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LA:气候复杂多样和主要气候类型.【分析】饮料作物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主要产茶省区有福建省、浙江省和云南省等.【解答】解:(1)读图可知,②省区的简称是湘,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④省(云南省).(2)图中六省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3)如果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大面积开垦坡地种植油茶,易发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4)读图可知,在甲、乙、丙、丁四块地中,最适宜种植油茶的一块是丁地,理由是坡度更缓,海拔更低,光照充足.故答案为:(1)湘;④;(2)亚热带季风气候;(3)水土流失;(4)丁地;坡度更缓,海拔更低,光照充足.15.下面是小欣微信朋友圈中的截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扎西妈妈心爱的美食“糌粑”是以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制作的,该作物主要分布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青藏地区(填字母).(2)小欣分享的水乡照片中房屋屋顶坡度大,由此可以推测本区降水量大.(3)古丽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 西北地区.照片中晒出的古老引水工程﹣﹣坎儿井,它灌溉所用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4)五一假期,古丽应小欣之约来她的家乡南京游玩.她乘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铁路干线有兰新线、陇海线和①兰新线.【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Q6: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R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SG: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地表的特征是干旱为主,影响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本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的一种)、豌豆、小麦、油菜等.由于太阳光照强,小麦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解答】解:(1)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以青海的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也就是藏南谷地最典型.美食“糌粑”是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制作的.(2)西北地区古老引水工程﹣﹣坎儿井,其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修建地下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山上的积雪每年都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3)“水乡”指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图片中民居的屋顶高耸,周围有水,反映了当地降水量大的气候特点.(4)乘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南京,沿途经过的主要铁路干线有陇海﹣﹣兰新线和京沪线.故答案为:(1)青稞;青藏;(2)大;(3)西北;坎儿井;高山冰雪融水;(4)兰新.16.如图1是某年我国稻米产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布图,图2是产量居前四位的省区稻米外销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A线是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该线也是我国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该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2)图1中,稻米产量居前十位的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该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3)图2中,我国稻米外销比例居第一位的省份简称是黑,该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结合图3分析该省稻米外销比例居第一位的原因是地广人稀.(4)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该问题,我国实施的资源块区域调配工程B是南水北调,该工程东线主要利用京杭运河作为输水渠道,以节省投资.【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IB: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PH:跨世纪的四大工程;R2:秦岭与淮河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南方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水田,北方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旱地,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充足.【解答】解:(1)图1中,A秦岭、淮河一线是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该线也是我国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该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以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2)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产区.稻米产量居前十位的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3)图2中,我国稻米外销比例居第一位的省份是黑龙江省,简称黑.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平原北部,这里土地肥沃,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同时当地人口密度较低,人均占有耕地多,有较多的余粮供应外地,商品率高.(4)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该问题,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故答案为:(1)湿润;小麦;(2)南方;热量充足,降水丰沛;(3)黑;温带季风;地广人稀;(4)南水北调;京杭运河.17.如图是京福高铁路线图,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京台高铁将成为未来中国高速铁路网的骨架.现北京到福州段已通车,两地最快车程缩短至8小时以内.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小明的二叔从台湾来福州祭祖,小明带二叔去北京旅游,感受“中国速度”.(1)“金色田野”与“绿色田野”分别是他们在江西婺源与华北平原拍摄到的不同景观,“金色田野”中的油料作物是油菜,“绿色田野”中的粮食作物是小麦;他们还发现前半程列车穿越的隧道很多,主要原因是前半程(南方)地形比较崎岖(山地丘陵比重大).(2)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穿越A河流,此河流沿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它与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3)到达北京时,小明发现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两会”话题,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小明带二叔参观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写一个).(4)材料二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的血缘关系,如果京台高铁全线贯通,对两岸带来的好处有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写一点)【考点】O3: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L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SE: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分析】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油菜主要为我国南方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花生分布比较普遍,山东、河南两省为主要产区;甜菜是一种性喜温凉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到北疆地区;甘蔗性喜湿热,主要分布在华南及四川盆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最大产区.【解答】解:读材料分析可知:(1)“金色田野”中的油料作物是油菜,“绿色田野”中的粮食作物是小麦;他们还发现前半程列车穿越的隧道很多,主要原因是前半程(南方)地形比较崎岖(山地丘陵比重大).(2)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穿越A河流,此河流沿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带的分界线,它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3)到达北京时,小明发现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两会”话题,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小明带二叔参观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天坛等.(4)材料二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的血缘关系,如果京台高铁全线贯通,对两岸带来的好处有促进两地经济发展(或文化交往)等.故答案为:(1)油菜;小麦;前半程(南方)地形比较崎岖(山地丘陵比重大);(2)暖温;800;(3)政治;故宫;(4)血缘;促进两地经济发展.18.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四大区域来看,B是西北地区(2)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C地区的耕地类型是水田.(3)A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C地区的农作物熟制一年二或三熟.(4)在①②两地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①.(5)②③两地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是②,森林资源丰富的是③.(6)C区域到B区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7)下列叙述与区域B无关的是 D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6中国的农业

3-6中国的农业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二、发展农业原则——因地制宜 1.原因:各地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 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布局某 种农作物和农业生产部门。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2.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宜林则林:山区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发展林业 可以________。 (2)宜粮则粮: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 于耕作。 (3)宜牧则牧:内陆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 展________。
考纲展示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1.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3.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4.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考纲解读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Βιβλιοθήκη 域地理第三单元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
优势 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
劣势 热量不足, 农作 物一年一熟
(A)、松嫩平 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 原(B) 肥沃的黑土、黑钙土
第三单元
第六讲
成才之路 ·地理 ·新课标· 区域地理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根据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 题,在回答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时,要认真阅读图, 并对比 2000 年与 2007 年桑蚕产量的变化,便可以得出结论。 第(2)题,该题虽然问的是“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 条件”,其实质是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 选择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在分析的过程 中要结合区域的具体实际及农业生产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第(3)题,该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合理并能提出合 理的解释即可。

第一课时:民以食为天

第一课时:民以食为天

东北天 然林区
黄河
西南天 然林区
长江
东南人 工林区
年降水量 400毫米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年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 400毫米
细 毛 羊
新疆天山牧区
滩羊
青海牧区
牦牛
西藏牧区
三 河 牛
内蒙古草原牧区
三 河 马
中国的渔业
长江中下游地 区是我国淡水 渔业最发达的 地区
舟山渔场 是我国最 大的渔场
主 要 的 农 业 部 门
种植业----农

农业
农耕区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
天然捕捞
人工养殖


教学目的: 1、了解农业的组成,掌握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理解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认识现代农业,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1、了解农业的组成,掌握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2、了解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农业生产的地区差
农业
农业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解决13亿人吃饭、穿、 用的问题,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农作物:五谷——稻黍稷麦菽
麻黍稷麦菽
水稻
芝麻
黍——小米
稷——高粱
麦——小麦
菽——豆类
玉米是外来物种、因而不在五谷之列。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平原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异 难点:认识现代农业,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定义:根据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人 工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产品的生产过程。 五谷——稻黍稷麦菽 麻黍稷麦菽 种植业(狭义农业) 农 九大商品粮基地: 业 八个平原+珠江三角洲 生 林:山区:东北、西南天然林区,东南人工林区 产 牧:草地—四大牧区,农耕牧业 部 渔:海洋捕捞、淡水养殖 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中国的农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中国的农业

太湖平原
d农业“新,特,优”产品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历史、加工工业、爱好、技术)
我国发展水产业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加工工业的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料充足;
闽南三角地区
珠江三角洲
绿洲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 地位: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 地位,是城乡居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我 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 区位条件? • 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加工工业的副产品和部分粮食,
饲料充足;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扶持;畜产品的市场 需求量大;饲养技术较先进
国家奶牛良种补贴
积极建设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场;改良畜禽品种;推广 科学养畜的先进方法;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开拓国际 国内市场;走养殖——销售——加工——信息服务一 条龙的产业化道路
如何加快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四、水产业
• 水产业:指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采集,或者人工 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业。根据生产方式 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
• 我国发展水产业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 在海洋方面:有广阔(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浅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和新疆四省区。(中温带)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地
主区要分分布在布黑龙江最、吉广林、的内蒙古油料作物。是世界上
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 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的产量最多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

农业的分布(经济作物、三大林区和四大牧区的分布)(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册(沪教版)

农业的分布(经济作物、三大林区和四大牧区的分布)(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册(沪教版)
沪教版 七年级第二学期
1.2 农业的分布
新课程标准
•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等生产 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壹 经济作物的分布 贰 三大林区 叁 四大牧区 肆 考点梳理 伍 真题演练
PART ONE
经济作物的分布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主要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
0.5
三大林区
在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即我国 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营造了“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大林区
读右图,思考我国西北广大地区 森林资源稀少和长江、黄河下游 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的主要原 因有什么不同?
西北地区:干旱 长江、黄河下游地区:人类活动
PART ONE
四大牧区
三大林区
读“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森 林资源比较” 表,回答: 1. 比较 2015 年我国与日本 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 积。说一说日本森林覆盖率 很高的原因。 2. 比较我国与巴西的森林覆 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在十年 中的变化情况,说一说这一 变化的原因。
国家
巴西
日本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中国 世界
主要经济作物 棉花 油菜 花生
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__新__疆___ __长___江____流域和西北部分地区 山东 以_________、河南最为集中
甘蔗 甜菜 ________
主要分布在华南及四川盆地地区, _广__西__壮___族__自__治__区_______为最大产地
主要种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
2、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主要农产品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华南主产区盛产水稻、甜菜;该区地广人稀,工业发达 B、长江流域主产区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等;该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C、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等;该区为黑土地,降水丰富 D、东北平原主产区盛产玉米、大豆;该区为黄土地,热量充足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国的农业[1]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国的农业[1]
四、试题不讲究知识跨度的形式,突出中心问题式 设问,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比较、分 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能力。
•概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 业、林业、畜牧业和
渔业。在我国,种植
业是农业的主体。 水稻、谷子栽培世 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 桑蚕、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 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高考形势分析
该部分知识在今后的高考命题时还有以下四个趋势:
一、不回避热点,如我国的农业问题。
二、不求形式翻新和热点吸引,追求运用地理原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考查地理突出的思维能力, 考查“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等 高层次的能力。
三、纯记忆性的题目大大减少,进行综合分析能力 考查的题目增加。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商品粮基地
江淮地区
成都平原
江汉平原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商品粮基地 主要农作 有利条件 物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小麦、 玉米
地广人稀、土壤 肥沃、机械化水 平高、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
热量不足、 复种指数低
长江流域
水稻
江淮地区
珠江三角洲 地区
农业基础好, 地形平坦、水 热充足
④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 盆地和准葛 尔盆地.
⑤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农业特色
③灌溉农业: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①耕作业: 东部季风区
②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草甸草原
骆驼,山羊
马牛羊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

详细内容为: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

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

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

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

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部门(基础的基础)
粮食生产是农业各部门发展的基础,是农 业布局的关键。
粮食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口多,粮食需要多
②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
A、看左图说出我国人口和耕地 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趋势: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 不断减少。 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针对这种现状,应如何提高 我国的粮食产量?
2、我国耕作业的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 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 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我国南方和北方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 面的差异。
什么是耕作制度: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又叫农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三熟
①北方:旱地
秦岭—淮河南北方 分界线 ②南方:水田
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业的比较
项目 耕作类型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农业区 冬小麦、春小麦 棉花、花生、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农业区 水稻、冬小麦 棉花、油菜、甘蔗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作制度
东北一年一熟,华北平 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1 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 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 000万立方米。
2.每天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每公顷阔叶林能滞留 粉尘68吨。
C防风固沙
D美化环境 E净化空气 F吸烟滞尘
3.1公顷林地蓄水比1公顷裸地多蓄水3 000立方米。
4.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 为水蒸汽。
二、种植业
1、影响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2012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10《 中国的农业》 (4)

2012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10《 中国的农业》 (4)

8/15/2013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例如: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亍山东、河南、河北、陕西、 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亍浙江、 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的茶叶(产亍 南斱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于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 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于南南部、海南岛、 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糖料 作物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台湾、广东、 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黑龙江、吉 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以迚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 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8/15/2013
地 区 西 北 地 区
有利条件
丌利条 件
主要农产品
光照充足, 降水丌 重要畜牧业基地:肉、奶、毛皮及 太阳辐射 足,干 其制造品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 强。 旱严重,宁夏平原)和绿洲农业(河西走廊、 水源有 高山山麓):小麦、水稻、棉花 限。 (长绒棉)、甜菜、瓜果(葡萄、 哈密瓜等)。 日照时间 长,太阳 能丰富。 热量丌 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足。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煌水 谷地):青棵、小麦、豌豆等。
一、种植业
8/15/2013
8/15/2013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 (1)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条件(区位因素) • 种植丗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斱面要求有 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 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斱面要有足够 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丕界 上农丗发展较早、农丗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 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的种植丗区也 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 盆地和世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斱和 北斱的农丗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斱面有明 显的差异。

我国9大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

我国9大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


10/9/24

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 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 洲。

松嫩平原(黑龙江吉林),2成都平原(四川),3江汉平原(湖北),4太湖平原( 江苏及浙江),5三江平原(黑龙江)、6珠江三角洲(广东)、7洞庭湖平原( 湖南)、8鄱阳湖平原(江西)、9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河南)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片较平坦的地区,地表广泛发育着黑钙土,有机 质含量4-8%,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代换性盐基离子以钙、镁为 主,属盐基饱和土壤,除腐殖质层近于中性外,其他各层为微碱性, PH值8-8.5之间,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是仅次于黑土的宜农土壤,特 别适于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鱼类很多,还有莲,藕等等。

江淮平原 位于中国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 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 多。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 ,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 ,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 貌。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处在中亚热带区域 ,水、热资源丰富。
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10/9/24

鄱阳湖平原 中国长江和鄱阳湖水系赣、抚、信、修、鄱等水冲积而成的湖滨平原 。位于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边境。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地势平缓,海拔多在50米以下 ,边缘部分有相 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坡状地。河网稠密,小湖泊众多。平原上稻田 、菜畦、鱼塘、莲湖纵横交错,是江西省的粮仓和棉花、油料、生猪 等生产的重要基地。
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 刀鱼、太湖银鱼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 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 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珠江三角洲
主要农作物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

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水稻、甘蔗、蚕桑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但不属于九大商品粮基地。 歌诀记忆九大高品粮基地:四江三湖一成松,九大粮地记心中; 长三珠三和江汉,洞鄱淮松四平原。
2.部分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及主要分布区
【答案】(1)400 种植 畜牧 东南 (2)种植 林 (3)一年一熟 水稻 (4)水资源紧张 (5)内蒙古 细毛羊 牦牛
【难点提醒】 1.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区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南部沿海
商品粮基地的名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A.南北温度的差异 B.东西温度的差异
C.东西干湿的差异 D.南北干湿的差异
12.下表是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表,据此推测该省可能位于(A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农作物 水稻 油菜 棉花 其他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高原山地气候区 种植面积(%) 66 28 4 2
A.甲—② 乙—③ 丙—① B.甲—① 乙—② 丙—③ C.甲—① 乙—③ 丙—② D.甲—② 乙—① 丙—③
读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C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南部沿海地区
11.造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
16.读我国经济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经济作物分别为油菜、花生、甜菜、甘蔗, 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作物类型:A甘__蔗___,B甜__菜__,C油__菜__,D花__生__。 (2)B产区集中在 东北平原 (地形区),C产区主要地形区 是四__川___盆地和_长__江__中__下__游____平原。C产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水__稻__。 (3)A产区的耕地类型是_水__田_。试比较A、B产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 _____A__热__量__充__足__,__B_热__量__不__足________。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作者:俞书傲樊爽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发展模式。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对照指标,采用“区域化肥(氮肥)施用负荷”和“化肥(氮肥)施用相对适宜度”评价化肥和氮肥施用对我国九个农业区的环境影响程度,作为不同地区化肥和氮肥施用的参考,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缓解我国农业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化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施用负荷;相对适宜度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27-04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向好,农业生产普遍呈集约化发展模式,即通过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以及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其中,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对作物增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施用化肥使作物单产增幅55%—65%(Muhammad,2021)。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2020)显示,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来自农业的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41.49万和21.20万吨,分别占总氮、总磷排放量的46.5%、67.2%。

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李万青,2014;杨巧云,2021)。

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 653万吨,其中,氮肥2 065.43万吨,磷肥728.88万吨,钾肥590.28万吨,复合肥2 268.84万吨。

一、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氮肥施用现状分析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按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黄淮海平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云贵高原区、华南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九大农业区划是指国家根据农业类型、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划分的九个不同的农业区域。

这种区划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进行的。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九大农业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一、华北农业区: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华北农业区气候干旱,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丰富的水果种植条件。

二、东北农业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东北农业区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还有良好的牧草资源。

三、黄淮农业区:黄淮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重点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黄淮农业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还有优质的畜禽养殖条件。

四、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稻谷、蔬菜、水果等作物,还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

五、西南农业区: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西南农业区气候多样,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良好的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条件。

六、西北农业区: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西北农业区气候干旱,土地资源贫瘠,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还有发展畜牧养殖的潜力。

七、长白山区: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长白山区气候寒冷,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发展林果种植、养殖业的潜力。

八、台湾农业区: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依据主要是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

台湾农业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蔬菜、水果等作物,还有良好的渔业养殖条件。

15四大农业区讲解

15四大农业区讲解

4、地区差异: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南地区
四川盆地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 亚热带、热带气
件优越,雨热同期)
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生 长期长)
耕作制度
一年二熟
一年二——三熟
一年(稻麦) 两熟
特点
农:稻谷
珠江三角洲:
棉花、桑蚕、油菜、茶、 柑橘、出口农产品基地
商品粮和出口 农产品基地
(7)完成下表:
举例说明耕作业分布特征 Ⅲ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或塔里木盆边缘的绿洲农业 Ⅳ 雅鲁藏布江谷地或湟水谷地的河谷农业
1、该图所示范围内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有 洞庭湖平原 、 鄱阳湖平原 、 江汉平原 。
全国性商品棉基地是 江汉平原 。
2、这里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是 油菜 。
3、图中A是 丹江口 水电站,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取水口。

分析农业 区都从自 然条件、 范围、主 要农产品
等角度
根据各地 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农业区
一、东南水田农业区
1、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四川盆地 2、发展条件: 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人多地少 3、生产特点与在全国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
4、地区差异:
甲 91°E、 30°N附近
3658
202.4
C
7.5 14.9
A
半干旱区
乙 104°E、 31°N附近
505
88.5
A
16.3 25.8
C
湿润区
丙 120°E、 30.2°N附近
7
112.3
B
16.1 28.7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

九大农业区划划定依据一、华北农业区划华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市。

该地区气候多样,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情况,华北地区被划分为北方平原、太行山地、太行山麓丘陵、华北山区等四个农业区划。

北方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太行山地气温较低,适宜种植果树和经济作物。

太行山麓丘陵地形复杂,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果树种植。

华北山区地势陡峭,多山地和山谷,适合发展林木种植和养殖业。

二、东北农业区划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气候寒冷,冬季长,夏季短。

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情况,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东北平原、长白山地、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四个农业区划。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长白山地气温较低,适宜种植耐寒作物和养殖业。

松嫩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粮食种植和畜牧业。

辽河平原地势较低,土地湿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养殖业。

三、黄淮海农业区划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四个省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情况,黄淮海地区被划分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江南水乡等三个农业区划。

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粮食种植和养殖业。

江淮平原地势较低,土地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

江南水乡地区河网密布,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种植、渔业和养殖业。

四、西南农业区划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气候多样,地形复杂。

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情况,西南地区被划分为川西高原、川东丘陵、云贵高原、滇西北高原等四个农业区划。

川西高原地势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农作物种植。

川东丘陵地势较低,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云贵高原地势复杂,适合发展茶叶种植和经济作物。

滇西北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农作物种植。

五、西北农业区划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

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

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

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对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

解放后建立了大批国营农场,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营农场的1/2,使“北大荒”变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最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

本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改变粗放经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抵御低温冷害和洪涝、盐碱、风沙等的能力;林区要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加强护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玉米、高粱在粮食总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等,本区有极其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肉类却不能自给,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兴安岭林区;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3.长白山地林农区;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界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等共130个县(旗、市)。

本区处于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降雨量从东量向西北递减,春旱严重,无霜期100-150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热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农牧兼营。

北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牧区,南部为农区。

本区年降雨量200-500毫米,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带,冬春少雨,风大且多,地面受风蚀造成沙漠化。

我国北方16.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区内,是全国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地区之一。

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米米、高粱、谷子、莜麦、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

农区大都耕作粗放,单产在各农业区中最低。

呼伦贝尔和锡盟东部是我国优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草场资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正确处理农牧矛盾,改变粗放经营和多灾低产状况。

因地制宜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布局,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开荒;严格执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实行以草定畜和划区轮牧;选择水土条件较好地段,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和各种良种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细毛半细毛羊、肉用羊、良种马等)生产基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半农半牧区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

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

本区包括3个二级区:1.内蒙古北部牧区;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3.长城沿线农牧林区。

三、黄淮海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皖、苏的375个县(市),耕地3.36 亿亩(居各农区之首)。

垦殖指数达50%,是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生产基地。

全区土地3/4为平原,上层深厚,无霜期175-220天,年降雨量500-800毫米,年≥10℃活动积温4000-5000℃。

春旱、夏涝常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又广泛出现于低平洼地,旱涝碱是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

经过30多年来的农业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已占耕地的55%,耕地中的盐碱土已有一半得到改良。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3年棉花总产相当于1978年的5.5倍,占全国总产的60%。

温带水果苹果、梨、柿产量居全国之首。

林牧业薄弱,森林覆盖率约7-8%,每人平均牲畜折羊单位仅0.78。

为了充分发挥本区的巨大增产潜力,必须进一步综合治理旱涝碱: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排灌工程配套,调整机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单产。

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合理布局经济作物。

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和副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3.黄淮平原农业区;4.山东丘陵农林区。

四、黄土高原区: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和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冀、晋、豫、陕、甘、青、宁的227个县(市)。

这是一个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本区年降雨量大部分约400-600毫米,但变率大,春旱严重,夏雨集中。

本区近70%的土地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颗粒很细,土质松软,在地面缺乏植被和暴雨的侵蚀下,地面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塬、梁、峁和沟壑交错的地形。

无霜期120-250天,长城以南、南盘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山西、陕西的汾渭谷地中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

黄土高原上大部分坡耕地种抗旱耐瘠的谷子、糜子。

长期滥垦陡坡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本区。

同家和地方应共同采取综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

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种草造林,尽快提高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2.汾渭谷地农业区;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五、长江中下游区:本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以东,包括豫、苏、皖、鄂、湘、沪、浙、赣、闽、粤、桂的544个县(市),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比较发达、农业牛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全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无霜期210 -30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平均复种指数达223%。

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

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7%,油菜籽(按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0%,茶叶产量占73%,桑蚕茧产量占48%,油茶籽产量占75%,淡水水产品占60%。

柑桔、油桐、衫木、毛竹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水田利用比较集约、旱地经营则很粗放,宜林宜牧的丘陵山地广阔,或者处于半荒芜状态,或者被乱垦滥伐,水土流失加剧。

众多的淡水湖泊被围垦,面积逐渐缩小。

洪涝渍害和伏秋干旱,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威胁。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科学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本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本区包括6个二级区: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2.豫、鄂、皖低山平原农林区;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4.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六、西南区:本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甘、川、云、贵、鄂、湘、桂的432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重要农林基地。

本区水热条件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川黔地区的光照时数为全国最低。

丘陵山地和高原面积占全区的95%,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复杂多样。

种植业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基地,油桐籽、生漆、乌桕籽等林特产品和药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全区平均复种指数仅159%,云贵高原只130%,粮食平均亩产较低,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相称,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冬水田、望天田和雷响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本区包括5个二级区: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2.四川盆地农林区;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4.黔、桂高原山地林农牧区;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七、华南区:本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粤、桂、滇的191个县,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

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夏秋台风和冬季寒潮对水稻、香蕉、橡胶等常造成危害。

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近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

是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橙等的主产区,橡胶的唯一产区,也是重要的水产品和蚕丝生产基地。

本区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水平差别很大。

复种指数三角洲地区高达250%以上,滇南仅134%,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只168%,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正确处理粮胶、粮蔗等关系,从全局着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设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本区包括5个二级区: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2.粤西、桂南农林区;3.滇南农林区;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5.台湾农林区。

八、甘新区:本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甘、宁、蒙的131个县(旗、市),是一个国境线长、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以依靠灌溉的沃州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

本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大部分较好,晴天多,辐射强,作物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大(大部分为12-16℃),但光、热、水、土资源配合上有较大缺陷。

年降水普遍小于250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小于100毫米,不能满足农作物最低限度水分需要。

所幸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山地区降水量比较丰富(有的年降水400-600 毫米),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广泛分布着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成为高山区的固体水库,夏季则部分消融补给河流,成为山麓地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农业普遍呈分散小块分布,大小全靠“以水定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只有少数海拔较高的山前有少量旱地,但产量比灌溉地低很多。

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地区是本区的粮食(以小麦为主)基地,南疆地区是重要的长绒棉基地。

荒漠区牧业的特点是:平原(盆地)牧场和山地牧场结合的季节游牧,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利用山体(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明显存在的垂直地带作为不同季节的牧场,夏季放牧于高山亚高山草甸,冬季放牧于背风向阳的山麓谷地荒漠草原,春秋放牧于其间的疏林地、山前平原和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