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回归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已经从摸索的初级阶段,走向了“科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对于开放后见到的西方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也早与改革初期的情况完全不同。在追求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心态中,国人实际上也走过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执到平稳的阶段,传统文化的回归正在中国社会中形成气候,势必将引领一股传统文化的潮流。传统

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形成。

过去的100年,中国在遭受了最惨烈、最苦难的历史后,曾经一度迷失了方向,这种迷失正是在对自我文化的否定和丢弃中产生的迷茫。应该说,当惨痛的历史与民族的性格,产生最为强烈的冲突之后,文化的认知以及认同实际上也必定会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因此,毫无疑问,中国百年之后的崛起也必将是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必然中得到发展和强化的。

无论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唯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有可能撑得起整个民族的自信,因此很显然,只有整个民族的自信,才能够真正撑起民族的伟大。而传统文化的回归正是在这种自信中逐渐被引申,逐渐被延展、被放大、被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唯有被自信地保持,才有可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独立于世,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一点就

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根基和巨大的文化潜力独领风骚。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沉淀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因此,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继续创造出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能够给未来的人类以新的选择和更加和谐、舒适、平衡的感受。但潜力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否发展到足以辐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把自己的独特文化加以继承、提纯和创新,使之适

应时代。

民族文化复兴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靠民营企业家的兴起,但是他们在一开始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征服世界、学习技术上。中国需要拥有传统智慧的企业家。海鑫集团的李海仓倘若有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和智慧,他就不至于丧命。现在的企业家要培训,必须拿中国文化去

培训。

一些企业家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汲取不够,自身修养不够,导致了企业、自身衰落甚至短命。因此,我们要发扬圣贤教育的学校,而不能丢了自己的根而去全盘西化,一味模仿西方的科技教育。西方教育是有基督教信仰支撑的,抛开了这些根子里的内涵和本质,只去单纯

照搬西方文明的末节和表象,只能失去自己。

可喜的是,现在很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这种觉悟非常重要。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自己散发出来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尊敬,必然能够让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成为主流。

传统文化教育之争:冷静看待传统文化回归

传统文化教学趋于理性

莞城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竞选“洪钟少年”。

2月17日元宵节,是东莞市中小学新学期上课的第4天。当天,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过元宵节,普及元宵传统习俗;东莞中学语文教师占少云走进办公室时,发现有些老师收到了学生送来的鲜花等小礼物,礼物上还夹着一封问候信。在东莞中学的第二课堂上,占少云坚持讲了4年《弟子规》,教授古代的启蒙教材。他开玩笑地说“这是在给学生补课呢。”

元宵节前后,记者走访发现,在传统文化和国学教学讨论热潮之后,校园里的师生更加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教学了。

传统文化教育之争

春节前后,80年前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1917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教材重出江湖,意外地受到了不少家长的热捧,销售一空。

民国教材热销的同时,也引起了一场对当下中小学教材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到了民国教材是否更优质,是否承载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否更便于学生吸收知识和文化。

加之近年风靡的国学热潮,就曾有人在广东省“两会”上提议,出于保护岭南文化、粤曲的需要,提倡“粤曲进校园”,把粤曲列为中小学生的课程之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又不惧怕粤曲缺乏发展的土壤,后继无人。

与积极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而疾呼的相关人士相比,有些人却提倡冷思考上述问题,提倡理性看待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不可一味地厚此薄彼。

记者了解到,绝大部分人觉得传统文化是好的东西,但学与不学是个问题。学生是否要学习传统文化呢?家长关心学习效果,学生想明白学习的动机,而学校和教师也抱着不同的态度。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东莞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不知不觉地推进中。

现代课堂里的传统文化

在虎门镇,传统文化教育甚为重要。每学期,虎门镇都会分发一些乡土教材到学生的手中,例如《蒋光鼐传》、《林则徐在虎门》等当地政府编写的书籍,

让学生了解曾经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也了解虎门在近代史上曾经的沧桑。

之外,虎门的中小学还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资源,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先烈的坟前凭吊,还可以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炮台等遗址,感知本土历史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几年前,道滘、高埗等镇让“粤曲进校园”,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粤曲。麻涌镇则直接进行“挂牌”,粤曲正式走进了课堂。如此一来,不少学生便在小学期间依依呀呀地学起了粤曲的弹唱。

在麻涌镇第七届“香飘四季”文化艺术节上,10岁的谢敏茹的粤曲表演就引起了各方关注,音色、台风和唱功均表现出色,一曲声情并茂的《昭君出塞》便拿下了当晚比赛的最高分。

现在,唱粤剧、练古筝、学书法……成了学生需要习得的特长之一,而一些学校也办起了“国学班”。

早在2007年,东莞市光明小学就编制了12册教材,教材以《三字经》、《弟子规》、《孟子》和《论语》等古代经典书籍为主,通过朗诵、背诵和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每学期还采取等级考试进行考核。

该校六年级的语文教师裴春花会告诉学生,朗诵古文时要学习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而每天晨读或者晚修时,她看到学生们摇头晃脑、字正腔圆地朗诵古文时,都觉得时光回到了古代,很有意思。

学生过上传统节日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莞,学校编写教材、每周安排课程,学生学习古代典籍的做法并不普遍,但也不乏学校使用自己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例如莞城中心小学,就是利用自身建校105周年的深蕴历史,每年在校内评选100名优秀学生,称为“洪钟少年”,而在2月28日校庆日,100名优秀学生将与校长、嘉宾共同撞响钟声。而在评选为“洪钟少年”之前,每个学生要登台演讲。

在“洪钟少年”的申报表中,学生要具备“8个特别”,特别有正气、胸怀、自信、读书、思考、合作、特长和习惯,还要有“8个1”,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一种绘画技巧、熟悉掌握一种乐器演奏、熟练掌握一种劳动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有一门痴迷与擅长的学科和有一项得意的小发明。而每个班登台演讲的10名学生中,他们要讲述为何符合“8个特别”和“8个1”,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再由同班同学进行投票,把“洪钟少年”票选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