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的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利用公式计算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计算题目的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通过摩尔质量将质量转换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计算题目的练习,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能力的培养情况。

第三章:物质的量浓度稀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原理。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原理: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物质的量浓度稀释计算公式:C1V1 = C2V2,其中C1表示初始物质的量浓度,V1表示初始溶液体积,C2表示稀释后物质的量浓度,V2表示稀释后溶液体积。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原理。

利用公式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稀释的计算方法。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不同单位体积的溶液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可以通过乘以相应的体积比例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及计算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自行推导出计算公式。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不同单位体积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

5.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学案5:《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案5:《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案:物质的量浓度【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教学过程】一、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2、符号为,常用单位是3、公式:公式变形:【思考】请填写下列表格【判断】1、40gNaOH溶于1L水中形成溶液,则C(NaOH)=1mol/L ( )2、22.4 L NH3溶于水形成1L溶液,则C(NH3)=1mol/L ( )3、标准状况下,22.4LHCl气体溶于1L水中形成溶液,则C(HCl)=1mol/L ( )【讨论】从1L 1mol/L蔗糖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1mL,取出的溶液中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及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注意】二、计算1.基本量的换算例1:将5.30gNa2CO3配成250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2:配制250mL 1.6mol/L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2.在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计算例3:1L MgCl2溶液中含有2.4克Mg 2+,求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Mg 2+的物质的量浓度?Cl-的物质的量浓度?例4:下列关于0.2mol/LBa(NO3)2溶液正确的说法是A.2L溶液中含有Ba2+离子0.2mol B.2L溶液中含有NO3-离子0.2molC.0.5L溶液中Ba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D.0.5L溶液中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总结】3、气体溶于水例4:标准状况下,11.2L NH3溶于水形成1L的溶液,求C(NH3)?例5:标准状况下,11.2L NH3溶于1L水形成溶液,且该溶液密度为0.9g/cm3,求C(NH3)?【总结】4.ω与C 关系例6:某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

计算该浓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例7:求2mol/LNaOH溶液(ρ=1.08g/cm3)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总结】5.有关溶液的稀释例8:将10毫升2 mol/L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到0.5mol/L,其体积为多少毫升?例9:20%的蔗糖(C12H22O11)溶液342克稀释到1升,其物质的量浓度将是多少?例10:配制500mL1 mol/L的H2SO4溶液,需要密度为1.836g/mL的浓硫酸(98%硫酸)多少毫升?【总结】6.有关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例11:0.2 mol/L的盐酸200ml和4 mol/L的硫酸100ml混合,则混合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假定混合后液体体积不变) 。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

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溶液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知识。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加强练习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化学概念的关系,如溶解度、摩尔质量等。

2.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如mol/L、mg/L等)。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配制、药物剂量计算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评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速率、溶解度等。

2.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科学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含量的问题。

2. 新课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练习题。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困难等,并寻找解决办法。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食品加工等。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ω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探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换算(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概念及单位。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换算过程。

4.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讲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原理。

(2)演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误差分析(1)讲解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6.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一定体积、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课后作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分析误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第一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导入新课]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

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

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

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

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

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容量瓶的规格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 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是一种精确量器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单位: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mol/L →mol/m³、mmol/L、μmol/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制药、制糖等工业生产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物质的量浓度》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量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组成,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通过探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案,认识精确配制溶液浓度的操作步骤的依据,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及误差分析。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就很容易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

但是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取用溶液时,人们会感到量取液体的体积比其称量质量更方便,因此,在实验时一般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

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度量溶液浓度的单位,即物质的量浓度。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过渡]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请同学们回顾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如何表示的?[学生活动]主动积极回答[教师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其表示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提问]请说出20%NaCl溶液的含义?如何从100g 20%NaCl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评]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即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案例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安排课堂练习题及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溶液的稀释问题,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5.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配制、药物的剂量计算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关系: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之间的转换方法。

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深入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2.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浓度实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测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实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浓度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尝试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量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组成,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通过探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案,认识精确配制溶液浓度的操作步骤的依据,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及误差分析。

学习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就很容易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

但是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取用溶液时,人们会感到量取液体的体积比其称量质量更方便,因此,在实验时一般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

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度量溶液浓度的单位,即物质的量浓度。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
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请同学们回顾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如何表示的?
[学生活动]主动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其表示式为:溶质的质
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提问]请说出20%NaCl溶液的含义?如何从100g 20%NaCl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即物质的量浓度。

那么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

回答该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为了达到上述取液目的,我们只要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尔溶质即可,这在化学上叫做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用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

2.符号及单位:符号为c B;常用的单位为mol/L 或mol·L-1。

3.表达式为:c B=n B/V。

[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并板书]
4.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中的注意事项:
①V是溶液的体积,并非溶剂的体积。

②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

③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某种特定组合。

④从某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都相同,但所含溶质的量因所取溶液体积的不同而不同。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问题]我们知道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某种特定组合。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NaOH溶液之所以导电,原因是NaOH在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即:NaOH=Na++OH-,那么在1mol/L NaOH溶液中Na+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多少呢?在0.5mol/L的Na2SO4溶液中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又分别为多少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由NaOH的电离方程式知1molNaOH可以电离出1molNa+和1molOH-,因
此二者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

而由Na
2SO
4
=2Na++SO
4
2-可知:1molNa
2
SO
4
可以电离出2moNa+l和1molSO
4
2-,因此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5mol/L=
1mol/L,而SO
4
2-的物质的量浓度则为0.5mol/L。

[教师引导]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在溶液中有些溶质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如:酒精和蔗糖等不导电的物质;有些则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溶于水可导电的物质(例如NaOH、NaCl等等)。

①对于溶于水不导电的物质说,体积相同的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都含有相同的溶质分子数。

②对于溶于水可以完全电离的物质来说,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角标。

[过渡]由于物质的量浓度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教学环节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基本计算:直接套用定义式。

[教师强调]在进
行有关计算时应注
摩尔质量、离子数、阿伏加德
罗常数、气体摩尔
体积等的联系。

要特别注意公式间的换算以及单位的统一。

这类试题的基本公式为:c=n/V;n=m/M;V m =V(气体)/n(气体);n=N/N A。

[板书]2.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问题]溶液在稀释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将溶液用水稀释或去水浓缩时,溶液的体积发生变化,但溶质的质量不变,因此溶质的物质的量也不变。

即:c(溶质)
浓•V(溶质)

= c(溶质)

•V(溶液)

[板书]稀释关系式:c(溶质)浓•V(溶质)浓= c(溶质)稀•V(溶液)稀
例:将0.01L2 mol/L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到0.5mol/L,其体积为多少L?
解:0.01L×2mol/L=V[H2SO4(aq)]×0.5mol/L
V[H2SO4(aq)]=0.04L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5实验2-10,并回答下列问题:操作步骤(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
①计算: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为5.85g;
②称量:准确称量NaCl固体;
③溶解:将称量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然后用适量蒸馏水溶解,该步操作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④冷却: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⑤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100ml容量瓶中;
⑥洗涤: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也注入烧杯中;
⑦振荡:用手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⑧定容: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⑨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⑩装瓶:配好的溶液应及时转入试剂瓶中。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并填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答疑
教学环节三:溶液的配制
[板书]1.容量瓶在使用前的注意事项:①检查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 [讨论](1)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

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

这说明了什么? (2)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3)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转移到容量瓶中呢?
(4)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如何处理? (5)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6)容量瓶能否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分别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和答疑。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流程为:教材P55
[板书]2.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3.主要步骤(以配制100ml1.00mol ·L -的NaCl 溶液为例)
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振荡;⑧定容;⑨摇匀;⑩装瓶。

[过渡]在配制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那么这些错误当操作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教材P56《思考与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4.误差分析 根据c B =V
n B =
MV
m
判断。

其它正常时,凡是使m 或n 增大的因素,使c B 偏大;凡
是使m 或n 减小的因素,使c B 偏小;凡是使V 增大的因素,使c B 偏小;凡是使V 减小的因素,使c B 偏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误差分析结果 教学环节四:布置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