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及成因解读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练出一付对自己、对异性和同性、对这个花花绿绿复杂喧嚣的都市世界独立分析的头脑。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我们得知她的女性意识萌发得极早。

她的母亲容貌美丽出众,喜欢打扮也非常会打扮,清推秀丽而又风韵万千,这让幼小的爱玲十分羡慕,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做一个象母亲这样美这样会妆扮的女人。

她迫不及待地向毋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于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1](P8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膝胧而且幼稚的。

但来自家中一个叫张干的女佣那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对年幼的张爱玲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刺激,使她对自己的性别和什么是性别歧视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张爱玲开始感受性别歧视的压力———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习俗与公众意识轻视的。

由此,她萌生出了要为自己和天下的女人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渴望与信念。

张爱玲热衷于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几乎全部可以归入女性话题范畴:如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与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什么是男女的真正平等、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命运……对这些问题的执著思索与探寻,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后来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也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出生并成长在上海,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洋场租界的身份,注定了其文化的庞杂性和交汇性:古老的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战、并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种种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呈现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两栖性。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才梦、心愿、秋雨、说胡萝卜、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论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

她仿佛一个隐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小块风景。

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

她用的虽然是一些人生的边角料子,却在边角料的内面衬上昂贵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

《有女同车》讲的是自己在电车上见闻几个女人议论各自的恋人或儿子。

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边角料子;最后一句是里子:“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为雅。

把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笔意味深长的点染。

摹写生活易,将生活陌生化也不难,难的是最后的一笔点染。

这正是张爱玲的功力。

还有一类张爱玲的散文篇章,简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樱语录》。

其记载的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的一些妙语。

“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

’”。

显示了女性的才华和机智,是赞许的意思。

这类散文虽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这种截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眼光。

张爱玲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有一些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它们散见于文字行间,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

“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

”(《华丽缘》)这是写一个老妇人的笑。

在《爱》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张爱玲是如何阐释“爱”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寻不着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缠绵,只独独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令人感动,耐人寻味。

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浅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祝晓(10级汉语言文学5班学号:201084014190)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她的小说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无处不弥漫着苍凉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人生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主要分三类: 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十八春》中的顾曼桢,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但终究没能逃脱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 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女性悲剧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天才女作家,她凭借着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婚姻、家庭的独到见解通过妙笔写成一部部旷世之作。

然而,张爱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

在她的作品中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 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

张爱玲如此热衷于悲剧是有原因的,正如她自己在《传奇再版序》中所说:“如果我常用的词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的确如此,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伴随着她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

从童年时期起,她就遭遇了很多不幸,她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和睦的家庭,妈妈的离开,爸爸的糜烂生活,给张爱玲幼小、尚未成熟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张爱玲从小就有一种孤独感,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说中没有一个慈母的原因了。

后来加之家庭的没落,让她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看到了任性丑陋、自私的一面,所以,她渐渐不轻易相信美好的感情,不愿意与人交往。

除此之外,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定、朝不保夕的战争时代,战争的恐怖使她更感到幻灭、虚无和绝望,这更加剧了她的悲剧意识。

她的这种悲剧意识透过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表传达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张爱玲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

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

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

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孤独呈现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孤独呈现

二 、张 爱玲 作 品 中孤 独 感 的 归 因 海 明威在 1 9 5 4 年 获诺 贝尔 文学奖 时说 :“ 写作 ,在 其
处 于巅 峰状 态 时 ,是 一种孤 独 的 生涯 。 ” 中国作 家 张 爱玲 在 其灿 若锦 绣 的散 文 佳作 里 也 曾写下 过这 样 的文 字 :“ 在 没 有人 与 人交 接 的场 合 ,我充 满 了生 命 的欢 悦 。 ”孤独 于 作家 而 言,是 一种 无法逃避 又 不可或 缺 的精 神 内核 ,对 作 家 文字 的 解读 ,说 到底 也 许就 是对 作 家孤 独 意识 的解 读 。


的“ 传奇” 。但 随 着个 人生 活 的变 化 、 中国大 陆 的改 旗 易 帜和新 社会 的确立 ,她 日渐不 安 、沉 寂 ,最终 离开 了她所 理解 的上海 ,选择 了远 走异 乡、流 浪异 乡 ,最 后孤寂 地 终 老异 乡,她孤 寂传 奇 的一生尽 情演 绎 了苍 凉 的悲剧 。作 为 名作 家 ,她有敏 感善 悟 的心灵 、细腻逼 真 的笔触 和悲 天 悯人 的情怀 ,她用 小说揭 示 了 旧中国都 市社会 的种种 灰 色
人生 ,同情 于灰色 人物 的心灵 创伤 和精神 荒 芜。相较于 从 1 9 4 3 年 成名 直 至 8 0 年 代末 的较长 时 间的创 作 期 ,张爱 玲 创作 的数量 可谓少 ,她 的为数 不 多的创作 予 人最深 刻 的印 象便是 其 小说文本 在 一种 幽深 缥 缈的意 境 中流贯着 一条 清 晰而又 浓重 的悲怆而 又孤独 的意 识。

苏 由于经济 压抑 而焦虑 ,只能靠婚 姻才 能缓解 。带 有这 类 情 绪 的女 性 还 有 很 多 。他们 或 是 变 得更 加 缄 默 ,或 是 变 得偏 执 并且 疯 狂 。缄默 者 如 《 金 锁记 》中 的寿 芝与 长 安, 《 等 》中 的各位太太 ,《 鸿 莺喜 》中 的娄太太等 。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张爱玲小说有什么特点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失去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再婚后返回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量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急于,当白流苏从夫家增添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要把她逐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指出,你后生就是他前夫家的人,死去就是他家的鬼,就没了母亲也不敢替镂空说句公道话,人人都第一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碎了手也撞到不进来,最终她变为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存活境遇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了歪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演绎了具备人类普遍意义的存活困境!《金锁记》中早年低贱的曹七巧娶至姜家后屡遭耻辱,没自尊,没地位,就没了仆人也瞧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婆之后,就已经开始狂热地采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出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袍服,并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将全然恢复原状;长安偷了床单,她就至学校大闹出来,并使长安就可以休学在家;她还唆使长安吸烟,耽搁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凤凰于飞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不懈努力回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敢使女儿更上一层楼的结局,故意使童世舫晓得他的幽丁宁贞静的中国姑娘就是扣压片的,将长安的爱情助长于原始社会之中!《多少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贪婪自私和性欲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再婚多年,他却忽然走进上海向家茵借钱,建议女儿为自己求个职位,家茵婉拒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嘲讽女儿说道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居住下了,也不疑没要,她竟然轻易去找夏太太,许诺劝服家茵至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不无亲情凌驾,为了自身利益全然撕下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深入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存活问题,整体表现了女性碰到命运变故时的低贱绝望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那股壮阔意味,张爱玲说道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认同!张爱玲小说都有赖于男女之情,但很少存有真诚唯美的爱情,多就是充满著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是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干枯!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壮阔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抒发了她对存活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索,阐明了滞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践踏!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壮阔就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抒发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操控的命运面前的寂寞"恐惧和绝望;壮阔就是一种痛苦而迷茫伤感而寂寞的感觉,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广泛的情感状态,也就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体悟!因而,壮阔变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

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
张 爱 玲 孤 独 悲 剧 式 风 格 的形成
圃 金 红 华
内容 摘 要 : 张 爱玲 是 上 个 世 纪 具 有 传 奇 色 彩 的女 性 作 家 ,她 的 作 品 大 多 以女 性孤 独 无 力 的 生命 为存 在 状 态 , 由于 受到 生活 坏 境 以及 社 会 因素 的 影 响 ,她 的作 品也 慢 慢 形 成 了孤 独 悲剧 式 的风 格 ,奠 定 了其 悲 凉 作 品 的主 基 调 。 本 篇 文 章 主 要探 讨 我 国著 名 女作 家 张 爱玲 孤 独 悲剧 式风 格 的形 成 原 因 ,分 别 从 个 人 经 历 , 社会 坏 境 以及 作 品特 点来 分 析 其 作 品风 格 的 形 成 ,全 面解 析 张 爱玲 孤 独 苍 凉 式 的 艺术 风 格 。 关键 词 :张 爱玲 孤 独 生 活坏 境 个 体 经 历
但 是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她 又 必 须 压 抑 着 这 样 的感 情 生 活 着 。 张 爱 玲
说 ,在现 代文学史 中 ,张爱玲 是
最 具 风 格 的 一 位 ,也 是 最 孤 独 的

1 . 冷 漠 自私 的 家 庭 气 氛 是 张 爱 玲 孤 独 悲 剧 式 作 品 风 格 形 成 的
曾 经 在 她 的作 品 中提 到 ,在 梦 里
的她是孤 身一 人 ,无依 无靠 。其
实 ,现 实 中 的 她更 是 如 此 。 2 . 失 败 的婚 姻 加 剧 了 其 作 品
风 格 的 悲 凉感
眼来 描述张爱玲 的一生 ,根本不
为过 。


张 爱 玲 孤 独 悲 剧 式 风 格
起 因
位 ,不 管 是 张 爱 玲 这 个 人 还 是
她 广 为 流 传 的经 典 作 品 ,都 离 不 开 孤 独 这 个 字 眼 。用 孤 独 这个 字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轮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轮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杨林【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以敏锐的感觉、旷世的才情和凌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而又处处充溢着荒凉之感的世界。

由于特殊的童年经历,她的内心极其孤独敏感,使她能把世俗的婚姻情感生活看得很透彻的,这反映到她的小说中,就形成了她所特有的生命悲剧意识。

透心彻骨的荒凉,是她的悲剧生命意识的具体流露,也是她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她的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的冲突、人性的自私、虚伪、异化扭曲,情感婚姻的虚伪、无爱,人对命运的无从把握。

【关键词】苍凉;生存;人性;情感;命运;生命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以敏锐的感觉和旷世的才情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而又处处充溢着荒凉之感的世界。

她笔下的悲欢离合,始终笼罩着一成不变的悲凉气氛——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存的难堪无奈、生命的卑微无助、命运的无从把握、人性的丑恶异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孤独感、挫败感、苍凉感、失落感等等。

这种悲凉既是她个人对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深刻感悟,又是她对于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由现代市民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和难堪卑微的生存状态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凄惶与痛苦、无奈与顺从的气氛,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的悲剧美。

在文艺理论范畴中,悲剧作为一种最高诗意,传统说法是指正面主人公和有积极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受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同时又为正面人物的斗争勇气、理想力量与反抗精神所折服,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但是,张爱玲没有遵照传统的关于悲剧的定义。

她认为,“极端病态或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英雄只不过是特殊和特别,有着种种不足和缺陷的凡人才是广泛和普遍的,普通人的人生和人性才更为真实,因此,她笔下的悲剧主人公也大多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就像她所说的“……我的小说里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

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
人 不安 的恐 惧 和慌 张 。在 她 的作 品 背 景里 ,妖

六欲做 出的结论 。她用 自身的体验感受着这个 爱玲在幼年便缺失 了母爱的关怀。之后母亲 回 时代 ,形成一种失落的 “ 荒原 意识” ,并将其 国 ,短 暂 的欢乐 之后 ,父 母 亲离 异 ,这 又 给张 爱玲 稚嫩 的心 灵关 了一 扇窗 。 融 入到 她 的作 品 中 。 张爱 玲 高 中毕业 选 择 了 出 国留学 之路 。然 二 、 张爱 玲 的 人生境 遇 与 其荒 原 意 而 自己的向往和母亲的支持换来的却是父亲 的 识 囚禁 。最 终 ,她 逃 出了这 囚禁 她 的空 房子 ,投 ( 一)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 向了母亲 。母 亲 的西方 式思 想 深 深地 吸 引着 张 张爱玲 自 幼家庭破裂 ,这对其性格 的形成 爱玲 ,但 与 此 同时 ,她 也 发现 自己 的天 赋 只 限 影响很深 ,自 小家庭 的不和睦让 自 卑 和孤独寂 于 文学 写作 ,在 生 活 中 ,就连 待 人接 物 的小 事 寞 占据 了她 的内心 。她是家 族衰败后 的见证 都很难达到母亲的要求 。女儿与 自己理想的差 人 ,也是家族解体的受害者。双重的失落 ,深 距 、丈夫 的不上进 都让张爱玲 的母亲感 到失 深地积淀在张爱玲的内心深处。1 9 3 8 年 ,在伦 望 ,她甚 至对 张 爱 玲 说 道 , “ 我 宁愿 看 你 死 , 敦 大学的远东 区选拔 考试 中 ,张爱 玲名列第 也不愿看你活着使 自己处处受痛苦”[ 2 1 。这让
收 稿 日期 :2 0 1 6 ~0 5—0 2 作者 简 介 :1 . 黄轶 劫 ( 1 9 8 9 - 文学研究。
1 8
) ,女 ,湖 北 武 汉 人 ,云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2 0 1 4级 文 艺 学专 业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

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

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

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人们了解她的作品,但对于她作品中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了解得却很少。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以及动荡现实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成因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小说中,而她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她孤僻的性格,则是形成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家庭经历的影响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祖辈,家庭门第曾颇显赫。

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主要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度颇得朝廷重用,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极深,性情又坏,在张爱玲周岁之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他没给张爱玲留下多少父爱。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与小姑几度赴法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她的美丽与才华似乎又造成了失误——她过于注重了自我而忽略了应当给儿女的母爱。

张廷重夫妻的结合因为彼此的文化崇尚、性情追求的差异而最终破裂,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最后因与后母不和而被父亲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私语》)。

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张爱玲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目睹家庭由兴盛到衰败、腐朽、破裂的景况,亲身感受到人间的无情、生活的哀伤和家庭的束缚与冷酷。

“她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也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的女孩,世事教给她更多的是自爱甚至自私。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二稿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二稿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从上段的内容看,你对张悲剧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作品表现的影响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小标题有点机械啊)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矛盾的揭示。

(请注意:虽然标题是《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但其实真正论的是张的悲剧意识,这些意识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我们通过其小说的各要素上的表现作为论据来展开论证,如此而已。

所以完整的说法就是:论张爱玲小说所体现/表现出来的张的悲剧意识。

注意:小说本身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是属于创作小说的作家的,标题的说法是简化了的。

思维和行文中如能把握这一点,就能使论点和论据更清楚,论证更有力,结构和层次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意识的内容是张认为、主张……,论据是张小说的各要素上的相应表现或张在不同场合的言论,以作品这主,以言论为辅。

)(这句的表达是不能成立的。

“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矛盾的揭示”,这句是成立的,原因同前述)。

她从自己的生存状况出发,从童年、亲情、恋爱、婚姻生活等切身的感受中探索个体的生存状况,她的人生观和生命的悲剧感就渗透在她对个体在荒凉世界里的生存状况的描绘。

她以一种逼近本质的直觉,揭示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传达她对一个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人注定要成为被征服者,在最终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终究要归于沉寂。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没有悲壮,只有无奈的堕落和苍凉。

张爱玲的创作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庸生活,“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在难堪的生存中“有挣扎,有焦虑,有慌乱,有冒险”。

解读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

解读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

解读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摘要:张爱玲是上世纪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有着浓浓的孤独感,呈现一种孤独悲剧式的风格。

本文从其个体经历、所处社会环境、作品特点,运用综合分析、文献研究、归纳梳理的方法,全面解析张爱玲孤独苍凉式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孤独;张爱玲;个体经历;社会环境张爱铃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初入文坛便红极一时,50年代她出走香港并移居美国。

60年代张爱玲在台湾与海外声誉鹊起,80年代,她再次成为文学界评论热点。

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很独特的一位,其人其文都逃脱不了孤独的情怀,这是张爱玲文学艺术上的特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张爱玲作品孤独悲剧式风格的成因(一)个人原因1.冷漠自私的家庭是她文学作品苍凉孤独风格的缘起张爱玲出生在没落的遗老遗少家庭,父母之间长期感情不和,最终离异。

其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

早先他对张爱玲还是喜欢的,也有几分得意于女儿少时就显露出的才华,寂寞的时候他也同女儿谈谈。

但他有一切遗少的恶习,赌博、嫖妓、吸毒、养姨太太,对子女缺少责任心,脾气暴躁。

母后的到来,张爱玲与父亲的关系愈发恶化。

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她向父亲提出希望出国留学,这引起了父亲和后母的不快。

后来又因为她私自去母亲家里住了两个礼拜而与后母发生争执,被父亲毒打并软禁了半年。

软禁期间她患了严重的痢疾,可父亲不闻不问,不请医生也不给用药,使得年少的张爱玲差点死去,这深深恶化了她与父亲的关系。

张爱玲于是离开了父亲,来到了母亲的家。

但母亲是位受西方影响较深女性,她要求女儿做一个淑女。

这与张爱玲自身情况相去甚远,母亲的“淑女式教育”宣告失败。

而“钱”的问题又使她们的关系进一步便淡。

母亲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她一直在衡量自己对女儿的付出到底值不值。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论张爱玲小说中自审意识的成因

论张爱玲小说中自审意识的成因

论张爱玲小说中自审意识的成因来源:考试吧()2009-2-12 8:39: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广州市海珠区副信食品经营部酱油批发首选副信主要经营各类中西餐饮调料3M净水器加盟-财富之选3M净水器加盟促销:加盟就送开店费,0代理费, 0保证金,一站式净水器加盟解决方百度推广摘要鲜明的自审意识使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流露出对人生的哀感理解、对人性的悲观认识和对人类文化困境的拷问。

其自审意识主要源于她极盛而衰的家世、缺乏温暖的童年、特殊的文化环境及沦陷区的生活经历。

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作品。

关键词张爱玲;自审意识;人性张爱玲虽然声称其小说要展示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在创作中却惯于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沉落中人的生存状态”,抨击腐朽文化对人性的消蚀。

揭露现代文明对人心的蒙蔽,流露出对人生的哀感理解、对人性的悲观认识和对人类文化困境的拷问。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溢着对人生否定倾向的文本总是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悸动和不安。

文本中鲜明的自审意识穿透斑驳参差的生命表象,自觉地审视着生命与存在。

这种自审意识主要源于她极盛而衰的家世、缺乏温暖的童年、特殊的文化环境及沦陷区的生活经历。

(一)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坚人物,外曾祖父李鸿章更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显赫的门第和祖上的余荫,使得张家的后人过着丰裕的生活。

这也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软弱无能的遗老遗少,一半生活在现在。

一半生活在过去,对昔日繁华的追忆成为其亲族们在落寞现实处境中的日常功课。

张爱玲极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阶层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深刻的剖析,反映到创作中则表现为对于人情世事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与审视。

从她作品中一贯笼罩的浮华虚无的哀感气息和面对沧桑变幻的无限慨叹来分析,经历了几世荣耀而日渐没落的颓败家族带给她的,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失落者心态;又时逢内忧外患、文明轰毁的特殊历史时期。

生性敏感多思的张爱玲由此很容易对人性、对文明产生悲观的认识,甚至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加以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欣赏看那座被孤独照亮的文字宫殿———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及成因解读□桑莉(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表征孤独意识成因摘要:张爱玲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多半源于其对生命孤独意识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深入探析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孤独意识及成因,能够更深刻地呈现其作品独特又丰富的思想内涵。

海明威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写作,在其处于巅峰状态时,是一种孤独的生涯。

”中国作家张爱玲在其灿若锦绣的散文佳作里也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孤独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无法逃避又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对作家文字的解读,说到底也许就是对作家孤独意识的解读。

纵观张爱玲散文文本,我们很容易感知到作家浓烈又独特的孤独意识。

一、对生命本身的孤独观照张爱玲1920年出生,十三岁发表散文《迟暮》,便写下“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等文句,以孤独、怅惘、冰冷的泪珠和嘴唇等词语彰显自己早熟的心理对生命孤独的初期观照。

十六岁,其又在散文《秋雨》中,以相同的冷漠笔调书写了一种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只能随波逐流的孤独与恐惧心理。

当然最典型的还应属其在《天才梦》里对生命本质的经典阐释:“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作家以仿佛戏谑的口吻书写了生命孤独给自己带来的欢悦,同时还有各种各样伴随而至的烦恼。

《私语》里,作家提到小时候过年,一觉醒来时,鞭炮已经放过了,于是躺在床上哭了又哭,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成了过去,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对生命孤独的恐惧以及试图摆脱这种恐惧的愿望。

《烬余录》里,香港围城十八天,她彻底体验到了生命朝不保暮的虚空与绝望,写下:“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二、对自己爱情世界的吝啬描述张爱玲的世界里仿佛没有爱,才华卓绝的心思、聪明灵透如玻璃人儿一般的爱情世界里有的仿佛只是冷眼旁观、晴天落白雨的不染尘俗,有的仿佛只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清浅决绝。

她固然会在爱情到来时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一旦爱情离去,她也不过是大哭着一路跑回家。

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描写爱情的文字也是少之又少,只有一篇不足百字的《爱》,然字里行间仍旧是满满的孤独与苍凉。

张爱玲的笔对世间众生宛若珍宝的爱情吝啬到了极致,因为看破、因为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更因为孤独。

爱情于她而言,与孤独苍凉的人生相比,不过是一种最为脆弱和奢侈的点缀,张爱玲仿佛是不想也不屑于对这种情感淋漓地书写。

三、对亲情的破解、漠视与远距离审视亲情是每一个人都难以割舍和背弃的情感,张爱玲也不例外。

然而,张爱玲在对待亲情的方式上却又与别人大不相同,她能把在别人眼中值得炫耀的家族历史简化成分文不值的本阜新闻里的故事并一笑了之。

她仿佛不大喜欢自己的父母,唯一喜欢和尊重的亲人是姑姑张茂渊,然而喜欢归喜欢,同一屋檐下、柴米油盐中,她一样还是保持着丁是丁、卯是卯的亲情观和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金钱观。

因为孤独、因为对苍凉人生的难以左右、因为心灵上的不亏欠,张爱玲对亲情也选择了放手,她曾说自己最欣赏的人是著名女星葛丽泰·嘉宝,特别是嘉宝退出影坛后所过的那种与世无扰的隐居生活,更是让其迷恋,因此当她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大陆、远赴美国时,也许已经为自己的生活规划了一个和嘉宝一样的模本,拒绝外部世界,不交朋友,也拒绝和亲人往来,仿佛要迫使自己在绝对孤独的世界里实现精神上的涅,不然,她不会晚年在其胞弟费尽周折和她取得联络后,只给予寥寥数字的简单答复,感情亦淡漠到极点,并且转眼又再次失去了联络,因对孤独人现代文学筅1002010.7名作欣赏生的深刻体验,在对待常人看来血浓于水的亲情上,张爱玲仿佛也同样保持着理性的冷静和距离。

四、对世俗生活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无限向往张爱玲的文章常常被人评价为大俗大雅,而其本人也于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强烈刺激和京剧里胡琴抑扬顿挫中表现出的烟火气。

她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描述上海的脏、乱、差和上海人的胆小、不成气候的狡猾以及不甚彻底的道德观,然而就是这些俗之又俗的人与事却让她到老都充满喜悦与向往。

她喜欢在买菜回来的路上,双手触到菜篮里感受小贩对捆菜绳子不经意地略略吮吸后留下的温润气息;喜欢父亲屋子里永远下午一般的阴沉氛围和被扔得到处都是、凌乱不堪的小报;喜欢听市声,喜欢一切嘈杂和零乱;从来都务实不会感伤,第一次赚取稿费,便立刻买了一支唇膏,面对母亲的批评,张爱玲却认为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对待金钱的态度充分流露出了作家试图在人世中抓住一点可靠东西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深刻展现了作家内心浓重的孤独感,因为孤独导致了作家对现实的不信任感,而对现实的不信任感又最终使其对世俗生活揪住一点绝不放松,而近乎病态地对这种能带给她暖老温贫感觉的生活喋喋不休如话痨般的唠叨。

“她无声地张扬着对世俗的、人性的洞察后的空虚、寂寞、凄凉、悲苦和无奈,恰似看破红尘,又用红尘来自我解嘲,从而反讥人之为人的复杂个性与无奈……她用对世俗的偏爱来表达自己的虚无和无助。

”①依据张爱玲散文文本中呈现出的孤独意识表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结作家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自己生命和生存环境亘古即有的孤独感人类生活于世间,久之,常会于平静或不平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丝生存的无助与虚空,这种虚空感从哲学上分析,可归结为“物理世界浩瀚无边与主体有限的存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居宇宙空间,反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仿佛被抛进了无底之深渊,而被无限的虚空所笼罩着,经受‘恐惧、忧虑、困扰的人们感到自己是虚渺空间中失落的一个点’”②。

张爱玲散文作品中时时彰显出的孤独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种生命和生存环境带给人的孤独感造成的,这也使作家无意中陷入了一种人生哲学的困境,深刻体验到了生命与生存环境的不可预知性,“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2.作家自身敏感自闭又孤傲自夸、充满感性又兼具丰富理性的矛盾性格在特定时代下的碰撞与张扬作家的孤独感不仅源于自身与他人、自身与宇宙的矛盾冲突,也往往产生于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③。

张爱玲敏感自闭又孤傲自夸的性格常常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各种尴尬,她能听到别人常常听不到的极微细的喇叭声,并能从似虚似实的喇叭声里“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④;求学时期,她能清醒地感受到母亲对为她所做的牺牲表示怀疑的心理,作家的敏感能够使其感知世俗生活中极微细的人间冷暖,而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战乱时期的孤岛上海,人们生存的焦虑又使其在对极微细的世俗万象解读中充分体悟到了生命的孤独与虚无,从而使其在性格上又同时形成了一种理性。

生存的荒诞感、虚无感和恐惧感、感性与理性的性格一旦交织在一起,便立刻使作家的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孤独意味。

3.天才的智慧与童年亲情的缺失引发激烈冲突,使作家遭遇刻骨铭心的生活尴尬与不幸,从而过早体悟了生命的无奈与苍凉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称自己从小就是一个被目为天才的古怪女孩,而她也的确在生活与创作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感悟力。

她三岁背唐诗,情感真挚能逼出满清遗老的眼泪;七岁写第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家庭悲剧;九岁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试图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中学毕业后,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获得第一名;大学期间能猜得透每个老师的心思,考试永远得第一,拿奖学金……然而天才的智慧并没有完全带给作家收获的喜悦,在现实社会里,作家表述自己就像一个废物,除了发展自己的天才以外别无其他的生存目标。

“天才”于张爱玲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她早熟,在小小年纪里就洞悉了生命的真谛,另一方面又使她变得“古怪”,让她在精神上与同龄人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丧失了一个孩子童年应有的单纯与幸福。

而在作家的童年生活中,除了天才带给她的孤独,她的独特的家庭生活经历特别是她的至亲父母也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压力与惶恐。

张爱玲的父母一向关系不合,而且父亲懦弱朽腐、不思进取,母亲又几次三番远赴国外,使作家在最需要关爱和思想引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恐惧:没有生存的依傍,自己不得不独自面对未知的命运和生活,这种极端的痛楚体验一经与智慧相碰撞,便无可遏制地爆发出强烈的孤独意识倾向。

张爱玲的散文以其深刻的孤独意识表征向读者传递了丰厚的生命内涵,其作品丰(下转第104页)现代文学1012010.7名作欣赏(上接第101页)厚的生命内涵又深深地孕育在作家对世间众生百态的详尽描摹中,而当作家在面对这些百态人情时,又从一切浮华热闹的背后看到了世俗生活孤独与苍凉的底色,而这也正是人类生命的底色。

作者简介:桑莉,供职于临沂师范学院宣传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④俞建钊.用酸楚的回忆拨动内心体验.名作欣赏2005.(8):102.②田晓明.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J].江海学刊2005(4):第225.③朱艳玲.世俗的欢悦与孤独》[J].新闻爱好者,2008(9):第49.参考文献:[1]张爱玲.张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2]魏平,李江.张爱玲—自传、别传、画传[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受女子的多情和美色。

因此,男人的事业对女子来言往往是孽业,男子的成功往往是女子的失败。

如此,女子从心理上先对男人的事业产生戒心、迷茫和恐惧。

现代以来女性书写几乎都是向着女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参与大历史建构的方向努力的,但是张爱玲在这里却揭示了其中的危机:女人正在为男人所利用,女人走向了人生安稳、和谐的反面。

如此,女人最后的下场和结局可想而知。

这一点,不是笔者臆想,而由小说具体描写和暗示来说明。

仔细琢磨关键时刻王佳芝的心理:六克拉钻戒固然促使她缴械投降,但作为外围气氛,她感到了“一方面这小店睡沉沉的,只隐隐听到市声———战时街上不大有汽车,难得揿声喇叭。

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捂在脸上。

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过是个梦。

她把戒指就着台灯的光翻来覆去细看。

在这幽暗的阳台上,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

”如此心理波动下,她感到“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