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1e=1.6×10-19C③元电荷 e6、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7、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五章 第一节《两种电荷》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对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现象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和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直观地了解电荷的存在和种类,从而深入理解电荷的概念。
-设计电荷检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电荷的种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规律。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以气球、梳子等日常用品为例,让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互作用规律。
2.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静电现象的防护与应用,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4.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何影响?
-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防护静电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何种电荷。
-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的作用力。
-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
静电现象的定义
静电现象是指静止状态下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接触、感应等相互作用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 电子而带负电,从而形成静电荷。
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除尘
利用静电场的作用,将空气中的尘埃颗 粒吸附在电极上,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
静电复印
通过静电荷的作用,将墨粉吸附在纸张 上,形成文字和图像。
2. 将各种小物体悬挂在绝缘体上,靠近 静电起电机的金属部分。
3. 观察并记录小物体靠近金属部分时的 现象。
06
本节小结
主要知识点回顾
掌握电荷的概念和种类。
理解电荷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
掌握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 了解电荷量、元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等 概念。
重难点解析
电荷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是本节的核心内容,需要 深入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4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电流的定义
总结词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的一种 物理现象。
VS
详细描述
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通常以 安培(A)为单位衡量。在金属导体中, 电流主要是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的。
电路的基本组成
总结词
电路是由电源、负载、开关和导线组成的 闭合回路。
详细描述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关键部件,可以将其他 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负载是电路中的 用电器,消耗电能并将其转换为其他形式 的能量;开关用于控制电路的接通和断开 ;导线则是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导体,用于 传输电流。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是本节的难点,需 要结合实际操作和理论进行理解。
易错点提醒
不要混淆正负电荷的相互 作用和效果。
新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实验研究
实验1: 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实验现象 A B
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实验分析 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 不带电。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举例: 金属 、人
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举例:橡胶、 玻璃 、塑料等.
3.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有 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荷是 自由电子 .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 电子 组成. 2.摩擦起电的原因:束缚电子本领 弱 的
物体,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 强 束缚电子本领
负 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电;
的物体,得到电子,因多
电.
3.电子的电荷量:为 1.6×10-19 C.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原
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做一做
视频:验电器
1.自制一个小球验电器 器材:细线、铝箔、玻璃杯、塑料笔 杆。
2.使这个验电器带上正电。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跟踪训练: 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 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D (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5章《电流与电路》知识点梳理与汇总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1、电荷: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背景: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通常用符号e表示。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6.25×1018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新人教版
球靠近时相互吸引”的条件,所以B和D也不成立.根据异种
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C的情况
必然是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所以C是正确的.]
例1 [实际应用题]大家都十分喜爱魔术,其实魔术也蕴
〔解析〕从化纤衣服与人体摩擦,摩擦起电,再结合电荷间
的作用规律可以确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人体与化纤衣服相互摩擦,摩擦起电后,人体与 衣服带有异种电荷,根据电荷间作用规律可知,异种电 [实际应用题]亚飞学习了“电是什么”一节的内
容后,知道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 物体是否带电的检验等知识,她明白了以前所观察到的一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规律方法)
1.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因为任何带电体都具有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2.看它是否会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因为只有该物体
带了电,它才有可能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这时可以
肯定该物体必定带有与另一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3.利用验电器,只要物体带电,则当它接触(或靠近)验 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都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 机工作时,屏幕上带 电 ,而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
质.
〔解析〕由于静电感应使屏幕带电,吸引灰尘.
(3)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穿化纤布 料做的衣服,这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摩擦 起电 ,
埋下火灾隐患.
〔解析〕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 穿化纤布料做的衣服,这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
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魔术是这样表演的:如图15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初中)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共5节)
第1节两种电荷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初中)课堂导入小实验: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后;气球在墙上摩擦后;都能吸引纸屑演示实验橡胶棒和毛皮摩擦玻璃棒和丝绸摩擦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课堂活动一、两种电荷观察与思考跟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与跟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
带的电荷是否一样呢?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两橡胶棒相互排斥两玻璃棒相互排斥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1)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问题与讨论(2)验电器1.正电荷负电荷:两种电荷3.验电器:(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1)构造:(3)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想一想:验电器张角的大小不同,说明什么?金属球绝缘垫金属杆金属箔金属罩接线柱两种电荷两种电荷4.电荷量(Q)(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3)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
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
原子及其结构问题与讨论物体摩擦后为什么会带电,任意两个物体摩擦后都会带电?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带正电1.原子结构束缚电子能力弱束缚电子能力强电子带正电带负电核外电子原子核+++–––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后发生了电子得失3.摩擦起电的原因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油罐车常常有一条铁链做的尾巴拖在地上,为什么?实验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A B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电荷没有发生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容易导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章节知识点解析:151 两种电荷
第15章电流和电路15.1 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负电荷【知识点回顾】(1)两种电荷: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必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人们得出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2)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命题方向】电荷的流动方向及物体带什么样的电荷都是命题的方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关于电荷的认识,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电流都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D.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分析:要求知道:(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2)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排斥,故AB正确;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无论正电荷还是负电荷,还是正负电荷同时发生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故C错误;物理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和方向,是一道基础题,应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例2: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分析: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解答.解:因自然界中有正、负电荷之分,即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答案为:两,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定义的掌握,这个内容只要多背诵、多理解,就可以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点拨】(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2)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2.摩擦起电【知识点回顾】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命题方向】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的判断,已经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中考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下列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是()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C.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分析: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解: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属于振动产生声音,不属于摩擦起电;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是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不属于摩擦起电;C、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是因为毛衣和衬衣摩擦带电,放电产生的噼啪声,符合题意;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磁化现象,不是摩擦起电.故选C.点评:摩擦现象生活中很常见,晚上衣服上有闪电,衣服上易沾有灰尘,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等.例2: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C.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分析:根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选B.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题方法点拨】(1)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过程中,电于发生了转移,它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回顾】(1)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两个物体(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有两种可能:a.都带正电;b.都带负电.(3)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可能:a.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b.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c.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命题方向】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是主要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例1: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分析: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③解题时,根据小球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A球带负电这个已知条件判断.解:已知A带负电,C和A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C带负电;又因为A和B互相吸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所以B可能带正电,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也可能不带电.所以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故选:D.点评:异种电荷相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两个知识点要考虑周全,考虑不全是此题选错答案的原因.例2: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A.大气压的作用B.静摩擦的作用C.分子间有斥力D.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分析: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反复摩擦,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细丝会张开;故选D.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在根据物体间的作用规律判定物体带电情况时,要注意两者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考虑问题要全面.4.原子结构、元电荷与带电情况【知识点回顾】(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3)e=1.60×10-19C;(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原子结构模型发展: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汤姆生枣糕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卢瑟福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玻尔量子化轨道: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命题方向】此类问题多以考查原子组成和判断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核心的带电情况为主,主要以填空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1:20XX年11月9日,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因不带电首先可以排除的是()A.电子B.原子核C.中子D.质子分析:根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是由于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内各种微粒的电性,要记住.例2: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没有自由电子C.物体内部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负电相等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如果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时,物体呈电中性,即不带电.解:平常物体不带电并非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而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对外不显电性,即我们所说的不带电.故选C.点评: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是物理考查中的热点,应熟记并理解.【解题方法点拨】(1)热传递是指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给低温部分).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3)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5.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回顾】(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命题方向】此考点较为基础,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导体和绝缘的分类,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1:在通常情况下,均属于导体的是()A.人体、海水、干木柴B.橡胶、铁钉、陶瓷C.硬币、石墨、铜块D.水银、塑料、盐酸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解:人体、海水、铁钉、硬币、石墨、铜块、水银、盐酸是导体,干木柴、橡胶、陶瓷、塑料是绝缘体.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对于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作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例2:小青把以下物品分成两类:①铅笔芯、铜线、盐水;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他分成两类后的物品分别属于()A.固体和液体B.导体和绝缘体C.金属和非金属D.晶体和非晶体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胶、油等.解:第一类物体:①铅笔芯、铜线、盐水中,其共同特点是都能导电,属于导体;而第二类物体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中,其共同特点是都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物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此题明显看出物体在导电性上的差别,生活中哪些物体为导体,哪些物体为绝缘体,要有清晰的认识.例3: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A.铅笔芯B.塑料尺C.铁质铅笔盒D.金属小刀片分析:不容易导电物体是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陶瓷等.容易导电的叫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解:铅笔芯、铁、刀片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识别,属于识记内容,注意区分.例4:小东在安装如图所示的电路装置时,发现导线不够长.他用下列哪个物体将A、B两点连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却始终无法发亮()A.塑料直尺B.石墨圆棒C.钢制刀叉D.银制筷子分析:(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解:由于石墨、钢、银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所以他用石墨圆棒、钢制刀叉、银质筷子将A、B两点连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发亮;而接入塑料直尺,灯不亮.故选A.点评:记住绝缘体包括哪些物质、导体包括哪些物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因此可知记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非常重要.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达到红炽状态时,也就变成导体了.【解题方法点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达到红炽状态时,也就变成导体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1节 两种电荷2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验电器,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2.认识原子的结构及元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3.了解导体、绝缘体,初步认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摩擦起电现象电荷读课本第32、33页,完成下列填空: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电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另一种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5.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然后用塑料直尺靠近纸屑,发现塑料直尺能够吸住纸屑,说明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发现它们彼此远离;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发现它们彼此靠近,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捋,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这说明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第2题图第3题图第5题图4.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头发随梳子飘起来,这说明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将一小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小棒带电.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不同的物体,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排斥,则一定带同种电荷;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1.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B )A.A、C带正电,B带负电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2.如图,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看到原来闭拢的两金属箔片将张开,这是因为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电荷一部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金属箔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原子及其结构阅读课本第33、34页,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不显电性.4.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相等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播放有关物体结构的课件,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3.电荷是从哪里来的?1.原子结构对于学生而言较陌生,较抽象,难于想象.因此,采用课件的形式,使学生见识到原子结构的实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2.由原子结构进行推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原子将会失去电子,使跟它相互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这样两个物体都会带上电,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3.初中物理中,物体带正电,一般不是指物体带有过多的正电荷,而是指物体负电荷相对较少;物体带负电,一般是物体负电荷相对较多.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C )A.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B.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D.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导体和绝缘体阅读课本第34、35页,完成下列填空: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2.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如图甲,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可以发现A 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金属箔片张开,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验电器B..1.导体与绝缘体的本质区别是:导体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的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2.导体与绝缘体在电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不要认为只有导体在电学中才是重要的.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D )A.橡胶手套B.玻璃杯C.塑料盆D.钢尺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笔记-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i两种电荷一、两种电荷1、电荷的概念: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表示;(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用“-”表示。
5、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 C。
库仑是一个较大的单位,通常情况下,一片雷雨云多带的电荷也不过只有几十库仑。
7、验电器: (1)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8、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三种方法:(1)看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2)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3)利用验电器。
二、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模型: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
2、元电荷:电子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符号:e,e=1.6×10⁻¹⁹C。
氢原子与氦原子的结构3、摩擦起电的实质(1) 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束缚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带正电。
(3)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即电荷守恒。
归纳: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b、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 c、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起电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分类定义原因常见物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中的大量自由电荷可以移动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有移动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特别提醒: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同排异吸
四、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 A
完成任务单上相应内容的
填写。
注:金属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 子,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课堂小结
摩擦 起电
两种
电荷及 其相互 作用规
律
导体与 绝缘体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 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 否显电性的原因;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 单位;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了解原-19 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带的电 荷量e=1.6×10-19 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一、两种电荷
学生自学
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初步 认识自然界的两种电荷。
二、摩擦起电
活动一:将自己的塑料直尺摩擦 后靠近碎纸片,观察实验现象,并 完成任务单上结论一。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
肉眼下的玻璃棒
原子
电子显微镜下的玻璃棒
原子核
电子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 电中性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 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二、摩擦起电
综上所述,请小组总结摩擦起电 的原因和实质,并完成任务单。
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2:
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工具,探 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完 成任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