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2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2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26.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7.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这反映出魏源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9.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

这一认识反映了A.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D.西方文明走向衰落30.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

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B. 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D.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3. 右图中“外务部” 的前身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总理衙门4. 从口号内容看,以下口号与“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处于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是A.“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B.“废除二十一条”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收复东北失地”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历史答案及解析24.B【解析】结合材料中“战国”“贵贱有别被取代”可知,西周时强调等级贵贱的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社会的等级、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共同本性”和“成为潮流”不符合史实,A项排除;C项“诸子思想共识”表述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25.C【解析】结合材料中“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等信息可知,这一划分体现了“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原则,有利于区域内部的经济交流,但地方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26.A【解析】结合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时代背景,战祸不断,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强化对手工业者的控制,故A项正确。

B项官营手工业与材料中民间手工业不符,C项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是材料反映的实质而非原因。

27.B【解析】结合材料中雇工对官府的反抗等史实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雇工群体的壮大,官府维持的传统经济体制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因此引发了他们的反抗,故B项正确。

28.C【解析】材料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感叹菲律宾等国抵制外敌“尚堪敌忾”,针对中国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体现了中国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故C项正确。

29.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引发了西方对自身文明的反思,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反思,通过这一反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得到丰富,故C项正确。

30.A【解析】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对华的经济调查,主要是为了对华北及长江流域的资源等进行调查,并搜集情报,从而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做准备,故A项正确。

31.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地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香港经贸投资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

32.D【解析】材料中呈现的两个时期法律规定的变化,主要是对保护人利益的强调,故D项。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 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 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 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 对政治理想的追求【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故答案为D项。

世卿世禄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这种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政治主张与实践的关系,排除C项。

2.中国古代有轻讼、贱讼、厌讼的思想,世人多以“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来反对诉讼。

宋代袁采在其家训中则是从买卖借贷契约、诉讼成本等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这反映出A. 家训具有社会教化作用B. 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C. 儒学复兴影响世风民风D. 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古人是从“重义轻利”的角度反对诉讼,而袁采是从买卖借贷契约的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说明这一时期的买卖契约较多,应尽量避免契约问题带来的诉讼,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家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中的“明显改变”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A. 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 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 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2019 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答案】 D【解析】【详解】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故答案为 D 项。

世卿世禄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这种主张,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政治主张与实践的关系,排除 C 项。

2.中国古代有轻讼、贱讼、厌讼的思想,世人多以“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来反对诉讼。

宋代袁采在其家训中则是从买卖借贷契约、诉讼成本等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这反映出A.家训具有社会教化作用B.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C.儒学复兴影响世风民风D.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答案】 B【解析】【详解】古人是从“重义轻利”的角度反对诉讼,而袁采是从买卖借贷契约的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说明这一时期的买卖契约较多,应尽量避免契约问题带来的诉讼,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B 项。

材料没有涉及家训的作用,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带来的影响,排除 C 项; D 项中的“明显改变”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 首字高牌”。

材料反映出A.繁荣展的广告服B.激烈的商争C. 私手工地位的上升D. 本主萌芽的出【答案】 B【解析】【解】从材料反映的通广告告知消者品的点和提醒消者清品牌来看,明一期商争激烈,商家已知道通一定的方式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故答案 B 。

材料没有涉及广告的展程度,排除 A ;材料没有反映私手工地位的化,排除C;元朝期没有出本主萌芽,排除D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

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

该行业的命运说明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B.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参考答案: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C和D与材料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冲击了佣书业,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的科技成就·印刷术2. “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

”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孔子改制考》 D.《国民党一大宣言》参考答案:B3. 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

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参考答案:B4. 下列政权中,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是A.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雅典城邦D.奥斯曼帝国参考答案:D5.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参考答案:考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C解析:材料说明此时的农村经济改革是从农民自发开始,然后是中央肯定的顺序进行,而不是先中央下发政策然后实施。

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卷1。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2。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犬牙交错”,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3。

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2019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 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 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 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 对政治理想的追求【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故答案为D项。

世卿世禄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这种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政治主张与实践的关系,排除C项。

2.中国古代有轻讼、贱讼、厌讼的思想,世人多以“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来反对诉讼。

宋代袁采在其家训中则是从买卖借贷契约、诉讼成本等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这反映出A. 家训具有社会教化作用B. 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C. 儒学复兴影响世风民风D. 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古人是从“重义轻利”的角度反对诉讼,而袁采是从买卖借贷契约的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说明这一时期的买卖契约较多,应尽量避免契约问题带来的诉讼,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家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中的“明显改变”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A. 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 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 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37.(24 分) 【解析】 (1)水能开发利用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水量、落差、筑坝条件 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市场需求等。 (2)宽干谷硫磺泉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内力作用的岩浆活动过程结合水循环过程来描述。 (3)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方面的因素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联系埃塞俄比亚的自然 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可得出其咖啡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从埃塞俄比亚发展咖啡种植的区位条件和影响两方面来进 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水量不稳定,季节变化较大;处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小;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欠缺;国内工业落后, 能源需求量较小。 (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2)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2 分) ;板块张裂岩浆上涌与地下水相遇(2 分) ;含硫热水喷出形成硫磺泉(2 分) 。 (3)热带草原气候,降水不稳定,多发旱灾(2 分) ;人工采摘和加工,劳动生产率较低(2 分) ;资金技 术限制,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2 分) 。 (4) (观点不给分,理由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赞同。当地自然环境适合高品质咖啡生产;当地劳动力充足;咖啡种植经验丰富;国际市场需求大;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不赞同。当地资金技术落后;当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大规模扩种会加剧水土流失;热带草原气候, 多发旱灾,大量种植会加剧干旱;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量种植不利于保持耶加雪菲咖啡的价格优 势。 43.(10 分)旅游地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可行性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需要结合地理位置特 征,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状况,旅游资源质量,客源市场,交通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国家政策措施等方面。该题主要从开发的不利因素分析,需要从偏、远、干、散、设施薄 弱等区域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每点 2 分,答 5 点共 10 分)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景点分布分散,地域组合状况差;路线长,交通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差; 。 44.(10 分)环境保护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与民生相关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蔬菜生产的主要污染源需要从造成污染的 物质入手,结合生产过程和物质循环,主要从农药、化肥、微生物、重金属、激素和保鲜剂造成污染方面 分析。 参考答案: (每点 2 分,答 5 点共 10 分) 不合理、超剂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污染;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蔬菜成分变化造成污染;工业“三 废”污染周围环境,进而污染蔬菜;城镇生活污水,造成的有害微生物污染;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膜残留, 其(塑化剂)化合物造成污染;生产和运输中使用的激素和保鲜剂造成污染。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019届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及答案

2019届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及答案

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内容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农业著作,主要记载蚕桑、畜牧、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

学者们对《夏小正》的不同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不同使历史认识出现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历史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代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代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设置监御史,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王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5.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促使科举制形成并发展C.标志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6.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送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7.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5.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 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

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 )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2. 公元前 133 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 30 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

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 )A.实施推恩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建立中朝C.推行察举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设置刺史3. 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

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

这反映了A. 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B. 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C. 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D. 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4.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5. 明末清初,中国在引进西方大炮的同时,也引进了”开花炮弹”技术,然而这种技术为御林军所专用,久不使用,不但统治者忘记了,主持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历史)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历史)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5.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答案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答案

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第1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2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相对封闭的生产情形。

25.B【解析】根据材料“中书舍人”虽是“寒人”,却逐渐成为“皇帝心腹”“权倾天下”等信息可知,是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选官标准由重“德”为主到重“才”为主的转变,说明选官制度的演变。

27.B【解析】由于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种粮区域由“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说明地区间经济出现了差异。

28.C【解析】由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且对西方列强不构成经济威胁,又由于战争的长期性与消耗性,使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破坏,因而不得不依赖于国际经济贸易,这使中外经济规模扩大。

中国近代经济总体上是融入世界市场的经济状态。

29.A【解析】1935年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这使国民党内的一部分民族主义者开始转变对中共的敌视态度,希望团结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抗日,从而分化了国民党各派力量。

30.C【解析】此题考查古代西亚文化。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发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此题所给六个文字均体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31.A【解析】中世纪中后期,长期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行政后勤开支,而以前仅靠王室本身的各种收入是很难维持的,这迫使增加财政收入成为王权的首要职责。

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由王室财政变为全民财政,于是议会制度诞生。

32.D【解析】拉丁文是教会官方语言,德语等术语地方方言。

语言文字是教派的象征。

材料中各国方言与官方语言拉丁语的比例差异说明教派之争呈现出差异性。

33.A【解析】此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也是一场能源革命,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确立了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

34.D【解析】此题考查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其重要指导原则为正统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卷1.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犬牙交错”,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4.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 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清朝出现了手工行业雇工的反抗与罢工现象,反映了在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雇工群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斗争与反抗,冲击了传统的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抗的人群并不是无产阶级,故D 项错误。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这反映出魏源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 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

这一认识反映了A. 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 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D. 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一战后,胡愈之认识到美国人提出的“理想”,与俄国的十月革命都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体现出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故C项正确;以俄为师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时代纪元之始”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并没有走向衰落,D项错误。

7.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

这表明日本意图A. 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 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C. 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D. 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的完成,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做准备,“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更体现出日本进一步扩大在华经济侵略的企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与扶植傀儡统治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日本的意图是为了获得在华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故排除C项;“以战养战”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

8.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据下表可知A. 香港的回归推动厂改革开放进程B. 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 “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 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1997年才回归,“一国两制”才能发挥作用,故ACD项错误。

9.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A.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法中对于释奴财产的规定偏向于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法律的完善,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B项错误。

材料中法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

10.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11.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

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宜言对象。

苏俄此举旨在A. 向中国输出革命B. 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C. 传播马克思主义D. 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1920年”,“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等信息,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向中国宣传其革命的理念与思想,故A项正确;此时俄国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的措施是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且材料与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苏俄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让其在其它国家能够取得胜利,从而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并不是为了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

12.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美国此举意在A. 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B. 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C. 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D. 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1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

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

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

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

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

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

“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

”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演变:由有限控制到不再控制;由劳役制到雇役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原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

(2)特点: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评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