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中实现自我人生美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痛苦中实现自我人生美的追求
摘要:人生是痛苦的,但也正是痛苦孕育着我们人格的坚强和伟岸。在痛苦的锤炼中塑造自我美好的人格,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盈而富有内涵,从而实现自我人生美的追求。
关键词:痛苦、人格美、自我人生美
人生是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一场漫长跋涉,而且这种追求是达到人生美学意境的最根本的途径。所以,“美在追求”。但在这种追求中,我们总会遭遇痛苦,遭遇失败和成功。但如果我们能在经历过体验痛苦、接受痛苦、超越痛苦的这个过程,就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实现自我人生美。
一、体验痛苦---美的缺席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痛苦总是缠绕着我们每个人。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其实,无论我们的人生是漫长曲折,还是短暂幸运的,我们都会体验痛苦。所以,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曾称痛苦是人生“挥之不去,却之又来的礼物。”从根本上说,人生的痛苦源于人生的矛盾和欲望:生与死、得与失、冲动与理智、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人以及认识自我却又无法实现自我之间等等的矛盾。矛盾意味着不如意、意味着冲突。而这些不如意和冲突总会给人生带来痛苦的折磨。因而,我们总会沉浸在这些轻微或强烈的痛苦体验之中。人生无法摆脱矛盾,所以人生也无法摆脱痛苦。
痛苦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不断体验肉体的痛苦,它或者是疼痛难忍,或者给人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和心灵的创伤。但这还称不上为真正的痛苦,我们真正称之为痛苦的则是那种精神的的折磨、困顿和迷茫。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它们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缠绕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人生处于一种永恒的冲突中。这些痛苦吞噬着我们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了深深的痛感,让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没有从现实世界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失去了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意识,无法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的审美本质力量没有生成,也就是说审美主体没有作用于自然,而处于颓废的处境。也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耳朵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因此自我失去对美的感悟,也失去了对人生美学意境的追求。其实即使再坚强、再成熟的人也难免在生命的某一个时刻面对困难产生痛苦。如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物质生活的贫乏,朋友的散失,耳聋症的加剧,侄子的不肖,曾使他处在痛苦的深渊中,不可自拔。还有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青年时期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他异常消极,脾气变得无比暴躁,还曾想过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面对这个痛苦的打击,他也曾消极颓废。其实,在这段初始痛苦的时间里,他们曾失去了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失去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自我的个性没有得到最大的张扬,让美处于缺席中。
人生是痛苦的。佛教曾告诫人们:人生苦海无边。而消除这一痛苦的唯一途径是“回头是岸”,即看破红尘根绝一切俗念,达到一切皆空的悟觉。我们承认佛教对人们的痛苦的揭示是有意义的,但它在解释痛苦时却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幻觉。佛教可以在自己的教义中宣称一切彼岸世界的痛苦可以消除,但现实世界的人生痛苦却依然要在我们人生审美世界的追求中真实地存在着。因此我们每一个
生命的个体不可能摆脱痛苦,只能体验它。而在这一过程中总会伴随着美的缺席。
二、接受痛苦----美的回归
摆脱痛苦,会使人生放弃对真、善、美理想的创造和追求,从而无法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幸福,成就一种近乎麻木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接受痛苦。倘若说,体验痛苦使我们丧失了对美的追求,处于消极的审美状态。那么接受痛苦将会把我们带回了美的世界,让我们融入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进行交流、对话,从而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创造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并不断去追求人生美。朱光潜先生在《论悲剧》中说过:“摆脱不开是人生的一大悲剧。”确实,痛苦是我们人生中避免不了的,接受痛苦才能自我实现人格美和人生美。自我对人生美的追求,不是为了摆脱困难,而是为了正视困难,不是为了把人类引向虚假的幸福,而是为了把人类引向冲突、分裂,并且更深的沉入其中,由体验痛苦到接受苦难,而后超越它。
接受痛苦发生在对人生美追求的第二阶段。审美主体渐渐地认识到痛苦,当意识它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能修炼到我们的人格,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体验,就会从心里慢慢地接受它。而当自我接受痛苦之后,就会融入审美世界,对人生美的追求也回归了自己的本位。就如上文提到的贝多芬,他在痛苦的深渊中慢慢咀嚼、体验痛苦,而后来他认识到了苦难的存在,而转变自己的态度,来接受痛苦。还有史铁生,当他在地坛里饱受痛苦的折磨,整天惶惶终日时,是地坛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对实现人生美的追求。于是他接受了痛苦,接受了上天给他带来的考验,而变得积极进取,从而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也就回归了。尼可洛·帕格尼尼身陷囹圄,过着孤独痛苦的生活,但当慢慢改变自我的想法,于是坚持在狱中学习。为了实现在我理想的追求,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年如一日。正如《孟子》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当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痛苦的深渊中跳出来,慢慢地接受它,正视它,那我们就能够从自身去审视,去追求人格的美,从而实现人生的美。
但我们接受痛苦,并不是安于痛苦,不思进取,从此在痛苦中消沉,并遁入了“无为无执,故无败无失”的虚假安慰之中。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法塑造坚强和伟岸的人格,注定只能沦为平庸的碌碌无为者,最后终将被历史的黄沙埋没。显然,这样的的人生无疑是不幸的,也是与美无缘的。接受痛苦是让我们去认识痛苦,去分析痛苦的原因,从而去超越它,让人生发出美的光芒。尼采在社会的阶段矛盾无法克服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面对现实痛苦的方法:不回避痛苦,而是肯定痛苦,把痛苦作为扩大快乐的途径。历史证明,谁逃避痛苦,谁就是逃避人生,谁也就是逃避了对人生美学意境的追求。
三、超越痛苦-----美的创造。
正如叶欣巴哈认为:痛苦是人类的导师,灵魂在痛苦的培育下才日益茁壮。其实我们人类都是在正视痛苦并超越痛苦的过程中,才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而人生美正是从中孕育和造就的。罗曼罗兰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和复活。”我们只有在人生中不断超越如同死亡般的痛苦,才能重新复活。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超越痛苦,超越现实,不再沉湎于痛苦之中。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幸福、快乐和美的体验,也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豁达、洒脱,不断孕育我们坚强和伟岸的人格。从而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并创造出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生最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