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2dd062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6.png)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杨振宁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科学家口中的神,和宗教的神不是一回事
![杨振宁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科学家口中的神,和宗教的神不是一回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17adb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2.png)
近日,有一则杨振宁谈造物主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得很火,视频只有短短两分钟,杨振宁也只说了为数不多的几段话,但就是这几段话,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因为杨振宁在视频里亲口承认“相信造物主(者)是存在的”。
杨振宁原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它不是偶然的,你看麦克斯韦方程式妙不可言,它不可能是偶然的,偶然不能搞出这么妙的东西。
很多人看完视频后,就根据这段话认为杨老相信造物主,从而认为他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真相究竟如何呢?顶级物理学家杨振宁又怎么会相信宗教,相信造物主是存在的呢?杨振宁口中的造物主与宗教里的神不是一回事答案其实就在那段视频中。
人的大脑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只喜欢听自己愿意听到的观点。
其实那段视频中,杨振宁一开头就明确否定了“人形上帝”的存在,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问有没有上帝,如果你问的上帝是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将这句话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紧接着,杨振宁阐述了他对造物主的看法,也就是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那段话。
但说完这段话后,他又赶紧解释了造物者的含义,原来这不是宗教里具有人格的无所不能的神或者上帝,而是物理学范畴里的,推动宇宙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又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来描述,叫作“第一推动”。
所以杨振宁确实认可造物主存在,但他说的造物者,不是宗教人士口中的神或者上帝,而是推动我们宇宙演化的第一动力,你可以称它为上帝,也可以称它为造物主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因此这段视频非但不能证明杨振宁信仰宗教,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不信仰宗教的绝好证明!不是第一次深陷宗教信仰旋涡,杨振宁曾公开辟谣自己的宗教信仰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杨振宁第一次深陷宗教信仰旋涡了。
2014年,有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很多人看到文章后大跌眼镜,不敢相信这居然出自杨老之口。
事出反常必有妖,后经证实,这的确是一篇伪作,是好事者冒杨振宁之名发表的。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b7627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7.png)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
面对美国人,杨振宁的话首先要表明:我不是野蛮人,杨振宁有信仰。
面对基督徒,杨振宁振宁的话是想表明:美国人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
面对普通人,杨振宁的话也想表明科学家有信仰。
信仰不是迷信。
杨振宁的宗教信仰
年初,网上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完全兼容》的文章流传并编造了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终结是哲学,哲学的终结是宗教。
”但仔细调查后,他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在文集和传记中发现了类似的言论,最后发现一个名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属于谣言。
.
杨哲早在今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宁宁就公开表示:“我佛教和其他所有宗教从来没有被赞美过,宗教和科学是不相容的。
“如果哲学有功,宗教基本没用。
关于《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完全兼容”的文章,杨振宁在2010年1月3日公开声明,这篇文章不是他的。
话题很多. 也给我开头和结尾,还有更多的开头和结尾。
科学有没有尽头,我们能找到上帝吗?
科学是用大脑得到的,上帝是用大脑得到的heart
如何解释这篇文章?请帮帮我。
古代日心说所描绘的太阳系至少有几颗主要行星,日月星辰的轨道与现实相同,就像佛经里简单的一句话,相比起来,日心说要可靠得多,对吧?但这是科学的结论吗?事实证明不是。
佛经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办法证明是真是假。
.su一个论点与科学无关。
杨振宁的语录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
![杨振宁的语录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f8c1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2.png)
杨振宁的语录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杨振宁的语录: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杨振宁作为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理解和贡献不可忽视。
杨振宁的语录所反映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强调了科学探索的不断性和开放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杨振宁的语录,探讨科学作为一种持续的探索方式的重要性。
杨振宁的第一句话:“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知识。
”,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本质。
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库,而是通过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推演,持续地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质疑、验证和修正,逐渐积累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科学知识,但并不意味着科学已经达到了终点。
相反,科学的知识是动态的、不断演进的,一直在与新的观察、发现和理论交互作用中发展。
科学作为一种持续的探索方式,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通过持续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科学帮助我们揭示了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的奥秘,为人类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的有效工具。
正是因为科学是持续的探索,人类才有了飞机、电脑、互联网等一系列的伟大发明和创新,这些发明和创新都源自科学家们不断的实验和思考。
杨振宁的语录不仅告诉我们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也提醒了我们科学的开放性。
他说:“科学不是封闭的门。
”这句话表明了科学的自由和开放的特点。
科学并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或学术界,而是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科学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开放性和持续性不仅体现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体现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上。
杨振宁提到:“科学不是私有财产。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公共性。
科学知识应该为全人类所拥有,任何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和分享科学知识。
这也是科学与其他领域不同之处,科学无国界,超越了种族、地域和政治。
科学知识的共享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71adc3212af90242a895e5b5.png)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引文,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注明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没来得及去查证这段引文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引注方式很不合乎我们现在非常讲究的学术规范,因为它既没有注明这部文集的版本和出版年月、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篇名和页码,很可能是查无实据的。
当然,这也未必,因为在西方长期以来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传为爱因斯坦先生说过的话,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一个个人的神,并避免教条和神学。
它应该是同时涵盖自然和精神,并应该建立于一种来自万物之经验的宗教感觉之上的宗教,是自然(物质)和精神(灵性)的一种有意义的联合。
假如说世上真有一种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的宗教存在,那么,它一定就是佛教。
”同样,这段流传很广的当代伟人语录原来查无实据,美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密西根大学教授Donald Lopez先生曾仔细地翻阅了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爱因斯坦全集》,但没有找到这条据说是爱因斯坦的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当然,这也不要紧。
不管爱因斯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管他究竟是怎么说的,这位现代最著名、最伟大的科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相对论的发明者Albert Einstein先生所说的任何话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谁又敢否认爱因斯坦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先知、一位导师、一位觉者呢?大概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被当代人尊称为“现代的佛陀”(the Bud-dha of the Modern Age)。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述那两句传为爱因斯坦的原话不过是后人的以讹传讹,爱因斯坦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可否认,至少世上那些乐于传颂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人大概都认定这个东方古已有之的、已经传授了2500余年的佛教不但至今没有过时,而且注定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并将成为“未来的宗教”,因为佛教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佛教的甚深教法可以被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所验证。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282c6e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a.png)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首先,可以肯定:杨振宁确实没有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佛经)之类的话。
杨振宁的官方百科里面写:一些佛教网站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记者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
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
”“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
”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近来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配文发有一张我的照片。
此文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我接连收到各种与佛教相关的研讨和交流活动的邀请。
因我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无法一一答复,现郑重声明如下:此文非我所作。
怎么反驳这句话呢?我的看法:科学有研究的适用范围,比如科学不能证明不存在的东西(鬼,神)存在,比如科学不能替代人的道德修养。
所谓量子佛学,风水笔仙,灵媒算命即使披上科学的外套,也不过是迷信和伪科学,它们绝对不是科学,因为科学不研究这些玩意。
科学也不是魔术,比如超出物理规律的就一定没法完成。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
人类存在一日,科学就没有尽头。
而哲学自发展到辩证唯物,已经到达顶峰,早就停滞了100年。
哲学发展到如今,留下的只有哲学史而已。
科学已经远远抛离了哲学,现代科学也不需要哲学的帮助,凭什么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科学还差不多。
说科学“有尽头的”,要么都是对科学不了解原理,平时又不喜欢读书不会思考的懒汉,要么就是容易轻信各类谣言不会辩证思考的浑球。
他们最后只能沦落为浑浑噩噩的神汉。
如此而已。
杨振宁
![杨振宁](https://img.taocdn.com/s3/m/7268831203d8ce2f006623f7.png)
2012年6月3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
2012年9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教授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杨振宇:人物轶事
爱国情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科学家证实
![科学家证实](https://img.taocdn.com/s3/m/c9c40f695acfa1c7aa00cca4.png)
科学家证实:佛教是科学的终极归宿善缘大师2016-05-05 15:29:50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英国的鲍罗登博士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
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国际间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在观待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佛弟子以为科学乃世间分别念的产物,根本无须拿来与出世间的佛法相比较、相借鉴;另有些佛教徒则以为了解了解科学的大概情况也无不可,如果没有时间与精力,亦可将之弃而不顾。
我本人则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错乱繁杂的世界中,身为佛教徒,了解、明辨科学原理与科技发展动态应属分内之事与当为之举。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须要佛教徒自始至终都能保持住佛法所赋予他的清醒、坚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在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公式与琳琅满目的科技成果中迷失自己。
在对比佛教原理与科学观念时,最好不要受世人影响,动不动就说佛法证明了某条科学原理的正确性,似乎佛法天然就应该为科学当配角、作注脚,因为大量的科技事实及科学发展动态都证明,佛法的绝大多数理念,科学根本无法予以验证,因其思想的深刻与先进远超科学现有的衡量能力。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ec52d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a.png)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空性一体性现实世界的本性在看待与理解真实的方式上,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尽管这些理念并不是佛教所特有,在大多数古代东方思想中也能找到,而佛教似乎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我想先通过考察佛教的三个主要信条,来阐述这些观念:(1)空性(2)互联性(业因陀罗网)(3)真实之本性(究竟实相)然后再将这些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理解并列对照。
你的右手边会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包括视频连接、书籍和网站。
本段视频的前提是基于如下信念:两种表面上相反的认知模式(1)非物质的和物质的(2)直觉的和理性的(3)精神的和科学的实际上它们是同一实相的两种理解方式,类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再次提醒,在观看本视频时,我们需要随时注意,在人类感知到的现象与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身,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空性空性是万法的生起与回归之处,佛陀说:“现实世界起于空性---非二元的、无限的源。
”例如你所坐的椅子,你所看的电脑,甚至你的身体也是当下从空性中生起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请想象一场梦境,梦中有一头大象还有你自己。
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大象。
两者似乎是两个分离的实体。
然而当你醒来,你发现,你和大象都是从你做梦的意识里同时化现出来的。
意识是这场梦境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其他可能的梦境之源。
想象空性的另一种方法,也可以把它比作书页。
书中的空白页可理解为空性状态,书页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但可以有无限可能的词、句或故事,为书页所承载。
空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潜在之场,任何可能性均可从中生起。
为能对其有初步理解,必须重新定义对物质实在的理解。
我们会发现“空性”----这在道教中称为“道”,印度教中成为“梵”,似乎非常相似于量子物理中量子场的概念。
让我们先探索一下所谓物质实在的本质(1)平行:波粒二象性我们的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既像波或非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又像粒子或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
展现为波的形式,粒子在时空中没有确定的处所,只能认为它们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弥散遍布整个宇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7112f0c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0.png)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共存?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共存?](https://img.taocdn.com/s3/m/6f4e4d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6.png)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共存?正方观点:科学与宗教可以共存首先,科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它们探索的是不同的领域。
科学是通过实证和推理来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而宗教是通过信仰和灵性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其次,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比如伽利略、牛顿等。
他们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基督徒,这表明科学和宗教并不矛盾。
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和科学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它们探索的是不同的领域。
”此外,宗教也可以为科学提供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宗教教义中的慈爱、善良、公正等价值观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科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科学没有问责制,它需要宗教的道德指引。
”反方观点:科学与宗教不能共存首先,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和证据之上的,而宗教是建立在信仰和神秘之上的。
这两者的本质是相互排斥的,科学追求客观真理,而宗教强调的是信仰和神秘。
其次,宗教教义中的许多观念和传统与科学的发现相矛盾。
比如地球是否是宇宙的中心、生命的起源等问题,宗教和科学的观点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此外,宗教的教条和教义往往会限制科学的发展。
历史上有很多宗教势力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比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综上所述,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个体系之中。
在这个辩题中,我站在正方的立场上,认为科学与宗教可以共存。
因为它们探索的是不同的领域,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同时,历史上也有很多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这表明科学和宗教并不矛盾。
同时,宗教也可以为科学提供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因此,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共存的。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72ac94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2.png)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这是一部打通佛教观念与科学发现的非常好的视频。
为方便中国的朋友与世界一流资讯同步,斯坦福大学禅学社特为视频配上了中文字幕,希望佛教的深邃内涵,在西方式现代诠释下更生动地展现。
佛陀说:“一切皆是我们心造作的结果。
心即一切。
”
过了将近2500年,量子物理学家似乎才偶然地发现了这一真理。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物理创始者)说:“所有物质借助一种力而产生并存在……在这种力的背后,我们必须假设有意识和智慧心灵的存在。
这心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 而著名的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发现,在观察原子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影响它。
他说:“我们所观察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的提问方式所呈现的样子。
”
21分钟,只要静下心来观看,你会发现:在看待与理解真实世界的方式上, 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佛教似乎总是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cab65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4.png)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杨振宁,这位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他可是诺贝尔奖得主,风头正劲。
聊到他关于上帝的观点,那真是一言难尽。
他并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跟你讲信仰的老顽童,而是个爱思考的科学家。
说起来,上帝和科学的关系就像是水和鱼,分不开却又各有各的道理。
杨振宁常常提到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对话。
你看,科学家通常喜欢用公式和实验来解释世界,而宗教则更注重信仰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就像是两条平行线,虽然不交叉,但又在某种层面上彼此存在。
他觉得,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揭示许多自然现象的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没有价值。
反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探讨,真是引人入胜。
杨振宁曾说过,他对上帝的看法是个人的信仰。
他认为,信仰和科学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辅相成。
就像是大海和天空,一方浩瀚,一方高远,彼此依存又各自独立。
科学让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奥秘,宗教则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寄托。
毕竟,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东西让心灵安稳,不是吗?有人问他是不是相信上帝,这问题可难倒不少人。
杨振宁的回答是,他更倾向于科学的解释,但他也不排斥上帝的存在。
就像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喜欢辣,有些人则钟情于清淡。
他并不是想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观点真是让人拍手称快。
在一次讲座上,他提到上帝可能是“自然法则”的化身,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指挥家,操控着宇宙中的每一个音符。
他的幽默感十足,说这位“指挥家”也许在忙着排练,所以我们偶尔遇到点“小插曲”也是正常的。
比如说,台风啊,地震啊,都是这位大导演的即兴表演。
听得台下的人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说到底,杨振宁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科学不应该是绝对的,而信仰也不该是盲目的。
他鼓励大家去探索,去思考,去质疑。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路历程。
科学和信仰,真可以像兄弟般和谐共存,一起给生活增添色彩。
咱们再聊聊人们对上帝的不同看法。
有些人认为上帝是个全能的存在,控制着一切,而有些人则觉得上帝只是个象征,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https://img.taocdn.com/s3/m/290a63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d.png)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1922.10.01-)和李政道(1926.11.26-)由于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原理”,站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
杨振宁代表致辞,最后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实事,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
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这段话今天读来,可以看出那一代血管里流着唐诗宋词的学人是以怎样矛盾的心情来面对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也能看出中华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方面对立而不可调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1945年去美国留学,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1954年,与米尔斯(Robert Laurence Mills,1927.04.15-1999.10.27)共同提出杨-米尔斯场理论(Yang–Mills theory),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领域。
抗战时期李政道在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时迁贵州)和西南联大随物理学家吴大猷(1907.09.27-2000.03.04)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
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颇有建树。
在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中,宇称守恒定律曾经被人们奉为圭臬。
20世纪50年代,李、杨同在普林斯顿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二人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对宇称守恒提出了质疑,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956年6月,他们完成了题为《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的论文。
次年,这一理论被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05.31-1997.02.16)用实验证实。
因此,李、杨二人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同,为人们认识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ec1f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a.png)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科学与宗教可以相互融合。
首先,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和理解,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科学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而宗教则以信仰和灵性为核心,通过神话、教义和仪式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因此,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
其次,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都认为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融合。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可以共同促进人类的精神和文明进步。
此外,印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斯特里奥内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探索真理的途径,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
再者,科学和宗教在某些领域可以相互融合。
例如,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等问题,科学可以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演化来解释,而宗教则通过神话和宗教故事来解释。
在这些领域,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启发,共同促进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反方观点,科学与宗教不可以相互融合。
首先,科学和宗教的本质和方法论是完全不同的。
科学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追求客观真理;而宗教则以信仰和灵性为核心,通过神话、教义和仪式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追求主观信仰。
由于二者的本质和方法论不同,因此无法相互融合。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某些领域存在冲突和对立。
例如,进化论和创世记在生命起源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地球自然演变和宗教神话中的地球起源也存在冲突。
在这些领域,科学和宗教无法相互融合,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再者,科学和宗教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二者不可以相互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科学的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宗教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弱,很多宗教观点在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科学和宗教不可以相互融合,科学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科学界禁忌解除杨振宁谈造物主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界禁忌解除杨振宁谈造物主让人耳目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9f1b5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0.png)
最近有一段杨振宁老先生谈造物主的视频,很多朋友都看过了,他的观点是:“如果你问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造物主,那么我想是有的。
”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热议。
有些人认为科学已经能解释一切,没有必要相信造物主这个概念了。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杨振宁、爱因斯坦、牛顿等伟大科学家能够提出造物主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他们与我们在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层面上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造物主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或是神仙,而是指形成这个世界和宇宙的宏大规律和法则。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这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因为他们深知现有的科学和认知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来没有完全正确过,一直都在不断被颠覆和重新认识的过程中。
就像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然后由滚球说到了地心说,再到了现在的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日心说,我们的认知一直在不断改变。
现在,我们对自己所在的太阳系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深入。
太阳系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能飞出八大行星,甚至飞出刻意波带,但是我们飞出了奥尔特云吗?奥尔特云是太阳系的最外层,它保护着我们不受外界干扰。
太阳系这个话题可以单独讨论,但是我们现在所认为和所想象的都不一定是准确的。
科学家们经常颠覆和改变整个科学界的观点和定律。
就像爱因斯坦在26岁时提出的相对论,一下子颠覆了当时的科学界。
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理论就是绝对的真理。
科学界的大佬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据科学研究,人类只能感知到宇宙中4%的物质,剩下的96%是我们无法感知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与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电磁力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也是非常有限的。
人眼能感知到的电磁波波段仅占宇宙中电磁波的亿万分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比例。
国家领导人与佛教
![国家领导人与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45ea9f3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2.png)
国家领导人与佛教国家领导人与佛教国家领导人与佛教诺贝尔奖(物理)获得者杨振宁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佛学”。
佛学必超哲学、科学,它博大精深,微妙难思,用语言文件难以表达。
佛教的教义、教理是亘古而不变、历万劫而不衰的真理。
观中国历代领导(统治)者对佛教都十分重视,称“法师”为“国师”,且佛教与时俱进促科学持续发展,保社会和谐安定,使人民安居乐业。
于是,目前许多国家的领导、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医学家……研究佛学经典,对一向认为迷信的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引发了学佛的新高潮。
大陆学佛的整体水准与港台等地相比,虽差了些,尤其在35—75岁这批人中,因受历史浩劫的影响,认为佛学就是迷信的大有人在,乃至于中、下层高职、在职干部领导,若能为他们除迷解缚、去垢离尘,故编辑此书。
但愿他们读可此书,能以国家领导人为榜样,正确认识佛教,能多一个学佛人,少一个贪嗔者,大家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复兴中华民族贡献绵薄之力,能让中国佛教普熏世界,发扬光大,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因为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有佛学生长的土地、雨露、肥料,定能开花结果。
目录一、领导人读佛教二、孙中山普陀遇罗汉…………………& #8230;……佚名三、毛泽东与佛教…………………& #8230;…………曾琦云四、毛泽东与赵朴初的一次谈话五、毛泽东皈依虚云未成六、朱德赠给映空和尚的诗七、朱德委员长赠送文殊院兰谱和兰花实记………………宽霖八、董必武与康有为的一段对话…………李傲(北京法源寺)马克思:辩论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思:佛教徒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辨证思维不成熟,辩证法最初系源于佛教毛泽东:自己的社会理想就是怀慈悲之心以救苦海众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
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受压迫人的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
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
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
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
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
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
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
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
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
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
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
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
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
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
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
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
下面略举数例: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
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
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
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
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
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
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
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
”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
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
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
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
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
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
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
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
),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
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
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
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
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
(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
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
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
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