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_论_家_的历史书写_李美芹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映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映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映射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借助历史事件进行虚构创作,也可以通过虚构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历史虚构和现实映射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创作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现实映射的意义与影响。

一、历史虚构历史虚构是指作家在创作中选择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创作和重构。

通过历史虚构,作家能够展示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重新解读和想象,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触动力。

历史虚构可以架构出一个独特的故事背景,使人物形象和情节更加丰满,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关注和探索。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富贵之家的生活,以展示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荣辱;鲁迅的《阿Q正传》中虚构了一个屡受压迫的小人物,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历史虚构的意义在于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和思考历史,同时也能够使读者体验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感受,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二、现实映射现实映射是指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投射和反映。

现实映射可以通过虚构情节和人物,展示出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现实映射,作家能够揭示社会现象和矛盾,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家族命运为线索,揭示出农村社会的黑暗与封闭;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故事,反映出社会变革中个人命运的变迁。

现实映射的意义在于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作家通过虚构情节和人物,能够切中社会痛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同时也能够带来一种启发和警示作用。

三、历史虚构与现实映射的联系历史虚构和现实映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相互交织、联系紧密的。

通过历史虚构,作家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通过现实映射,作家又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和借鉴,进行更深入的创作。

历史虚构和现实映射的联系在于它们都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透过文学作品的表面,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有关历史和社会的深层含义。

华师在线 人文科学概论

华师在线  人文科学概论
E.体裁
答案:A,D,E
标准答案:A|D|E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3.第46题
作为人文科学价值体系主体的人,是一种()的存在。
A.永恒性
B.历史性
C.实践性
D.重复性
E.个体性
答案:B,C
标准答案:B|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4.第1题
从分类原则上说,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
答案:
为去圣继绝学
标准答案:
为去圣继绝学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3.第56题
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
答案:
身教
标准答案:
身教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4.第57题
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使人文科学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历史积淀色彩的()学科形态。
答案:
外部自然物质世界
标准答案:
外部自然物质世界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9.第6题
人文科学特有的精神气质是()。
答案:
古典主义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并存共生
标准答案:
古典主义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并存共得分:0.0
40.第7题
孔子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表述了学问与人生经历、生命活动间特有的这种紧密互动关系。
A.历史主义
B.种族主义
C.文化中心主义
D.文化沙文主义
E.普遍主义
答案:B,C,D
标准答案:B|C|D
您的答案: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而文学作品则是人们对历史的再创造与再演绎。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真实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历史虚构与真实性的定义历史虚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部分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即作者在历史事件、人物或背景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或创作,以符合作品的需要。

而真实性则是指文学作品中历史部分的真实性程度,即作品是否忠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历史虚构的作用与影响1. 提供想象空间:历史虚构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2. 引发思考与争议:历史虚构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命运的思考与争议,从而促进对历史的深入了解与研究。

然而,历史虚构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1. 篡改历史:虚构的历史可能篡改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使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产生偏差。

2. 模糊历史与虚构:过度的历史虚构可能使读者难以辨别虚构与真实,导致他们对历史失去信任。

三、真实性的重要性与限制1. 重建历史:作家通过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人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重建历史。

2. 探索历史本质:真实性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本质,提供思考与启示。

然而,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 资料局限与主观因素:历史资料有限和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真实性的局限性,使得再现历史的完整性受限。

2. 难以还原完全真实: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事件和人物很难被完全还原,因此真实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关系。

历史虚构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与争议,但也可能导致历史的篡改与模糊。

而真实性则有助于重建历史、深入探究历史的本质,但受到资料的局限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享受想象与悬念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辨识虚构与真实,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历史真实和虚构常常交织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读者理解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历史背景构建故事情节,融入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元素。

历史真实可以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展示和再现,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其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革。

虚构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赋予作品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以此突破历史事件的局限,展现更加丰富的想象世界。

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让作品显得更加立体鲜活。

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在描述贾宝玉等人物命运的同时,也体现了清朝社会的兴衰历程。

作者曹雪芹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创作意图,虚构了一系列人物和情节,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真实感,又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人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影响历史真实与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一种思考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真实的呈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而虚构则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激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对读者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唤起历史记忆:通过历史真实的展示,使读者思考和回忆起过去的历史时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2. 激发想象力:虚构的元素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自由地在文学作品中追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批判历史观念:文学作品在虚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历史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构,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引发的思考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

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

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司马迁撰述《史记》之时,文、史、哲仍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文的自觉”的时代还没有来临。

然而时代的局限似乎并没有妨碍司马迁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以至于古往今来的中国古代小说家(尤其是历史小说家)不能不视《史记》为取经的圣地。

托尔斯泰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

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

”①故而研究《史记》的文学性,就应该考察《史记》的虚构问题,由此或许能够接近《史记》艺术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虚构已经成为研究历史叙述者所无法绕行的高山。

这也可以解释何以在历史小说研究领域,虚实问题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一《史记》不像一般小说那样可以任意虚构,因为它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应责无旁贷地对历史演变的轨迹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加以真实记录,否则既会愧对像齐太史兄弟那样的不惜以生命和鲜血维护历史真实的前代史家,也会招致后人以“曲笔”相评的指责。

司马迁的光荣在于,来自于这两方面的遗憾均与他绝缘,从而令人欣羡地赢得了“实录”的桂冠。

《汉书•司马迁传》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由此可知刘向、扬雄等汉代学者的史学“实录”观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史家须对史料下一番去伪存真的考辨功夫,做到“事核”;另一层是指史家要遵循求真原则,准确记录历史事件,做到“文直”。

“文直”与“事核”导引史家进入“不虚美、不隐恶”的境界。

以这一“实录”观衡量《史记》,便知汉代学者对司马迁的评价是发自肺腑的。

《史记》内容的可信性,已被不断出土的地下文物所证实,比如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就证明《史记》对商代世系的记载是大体可信的。

然而,在赞赏《史记》“实录”品格的同时,也需指出一个毋庸回避的事实:即《史记》存有不少刻意违逆史实的文字,韩兆琦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曾将其大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诸如“为了说道理而颠倒事实的时间顺序”,“将一些可有可无、似是而非的人物、事件庄严地写入传记”,“张扬天道鬼神,故作痴傻,实际是借用这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与信念”②等。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

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而自从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

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

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

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

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

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第一,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关于历史哲学与文学哲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史学史与文学史的问题,从更大更广的范围看也是一个文化史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现实的方面来看它是考察现代人两种力量:即心灵和历史。

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人日益个体化的当下,心灵力量里的想象力日渐被摧毁,人们日益服从盲目的现实的必然性,人们在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背后其实是过着一种狭窄、枯燥、贫乏与单调的生活。

但是由于心灵具有里与生俱来的那种向往自由、自主的个性,(或者叫属性),总想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从而使自我可以不断地从“生活自我”向“审美自我”转换,在生存中获得扩展,可以像春天里发芽的花草树木那样活泼泼在随着自然天性成长。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第二,历史与文学都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石。

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可以说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不分家的。

那么单就历史来看,在历史长河里,人类的心灵在其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河流,规划这条河流的两岸和决定河流的波浪节奏的,正是心灵的本身,只有这个条件下,心灵才将自身构成为“历史”。

孔子曰“逝者如斯乎”?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经验和感叹。

正如康德希望人要从自然中拯救出来一样,西美尔则希望人要从历史主义中拯救出来。

也就是说,历史实在论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

第三,历史的真实,目标是对现实的忠实复制,是对事件如其实际发生的一种描写;而虚构则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创作。

“真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观很难让人信服,但是事实上,我们最终会发现,虚构与真实很难截然分开。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身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概念框架能够提供对“现实实在”的一种详尽无遗的分类系统,而且每种形式的语言都是不完备的。

如果我们承认这样一个前提,那么我们就能够接受和理解“文学虚构”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文学虚构”是历史生成的。

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真实与虚构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写作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

写作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

写作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录,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而在写作中,历史也是一个重要的素材,作家们常常会运用历史来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来描绘一个更加丰富、真实的世界。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写作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历史虚构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编,其目的在于突出故事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通过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人物或背景,作家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加深故事的冲突、突出主题。

例如,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历史题材小说《红楼梦》就是对清代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虚构再现,通过创造大量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节,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历史虚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相反,作家们在虚构的过程中常常注重历史的基本框架与环境背景。

虚构的情节往往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通过创造性的描写、对历史真实的补充与延伸,使得作品更加丰满生动。

同时,历史虚构也可以为历史真实提供一些新的解读与角度,让读者重新思考与理解历史事件。

因此,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然而,也有一些人担忧历史虚构会对读者的历史认知产生误导与混淆。

因为虚构的历史事件往往难以与真实的历史区分开来,读者可能会对虚构的情节产生错觉,把虚构的事件当作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这种情况下,读者可能会对历史产生误解,甚至淡化对历史真实的兴趣与追求。

因此,在使用历史虚构的同时,作家们也应该加强对读者的引导与说明,明确故事中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误导。

总的来说,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是写作中常见的两种手法。

历史虚构可以使作品更加有趣、引人入胜,并为历史真实提供新的解读角度;而历史真实则是作品的基础与框架,也是读者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作家们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既要运用历史虚构的手法丰富作品,又要注重历史真实的基本准确性,以此为读者呈现一个既具有吸引力又接近真实的历史世界。

文艺学概论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论

文艺学概论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论

文学概论第4讲:文学的本质论(三):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论关于文学的本质,历史上还曾经有一些理论家提出:文学的本质即历史。

在中国,比较自觉的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观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

唐代大诗人、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杜甫自觉地创作具有史著功能的诗,自觉地充当时代的书记。

他在《雨二首》之二中写道:“留滞一老翁,书时记朝夕”;又在《八哀诗》中写道:“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筐箧。

”[箧,qie4,小箱子]由于杜甫自觉地以诗史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的目标,因而,唐代天宝至大历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真实反映,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幅幅真实、简洁、生动的图画。

除杜甫的诗外,韩愈等人的诗文、传奇等也被当时的一些文学家(如白居易)和史学家(如李肇)看作一种历史著作。

唐以后,历代都有人以杜甫为榜样创作具有“诗史”性质的作品,历代也都有一些理论家(如黄庭坚、洪迈等)对这种作品持赞赏态度。

明清时,文学的历史本质观虽在诗歌领域受到攻击,但却在小说理论中充分地发展起来。

李贽和叶昼认为:《水浒》、《西厢》等均与《史记》一样,都是“天下之至文”,都可“与天地相终始也”。

明清时代的小说理论家们并不完全将小说与历史等量齐观,他们知道小说与历史的不同之处,即: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是虚构的或具有虚构成分的,但真正的历史则必须实事实记。

但无论怎么虚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所创作的小说总是有“现实寓意”,总是以一定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相的,由此,小说与历史总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的。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金圣叹提出了相当明确的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观。

钱谦益说:“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

人知夫子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植)之《赠白马》,阮(籍)之《咏怀》,刘(琨)之《扶风》,张(载)之《七哀》,千古之希望升降,感欢悲愤,皆于诗发之。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关 系问题 也 因此 就存 在 着 很 大 的争 议 。 本 文 以新 历 史 主 义 文 学批
评 的理 论 为核 心 . 加之 福柯 、 莱等 人 对 文 学 和 历 史 关 系的独 到 见 弗 解 , 对 “ 学 ” “ 史” 者 关 系进行 细致 而 较 深 刻 的探 究。 试 文 与 历 二 关键 词 : 史 ; 历 史 主 义 ; 构 ; 实 历 新 虚 真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1 G 3. 5
文献标识码 : A
的 历 史 都 是 阶 级 斗 争 的历 史 。 ” 罗 齐认 为 。 切历 史 都 是 当代 C克 n 一 史 。黑 格 尔 则 指 出 一 切历 史 都 具 有 当代 性 。传 统 历 史 观把 历 史 看
做 是 对 历 史 事 件 的 真 实 记 录 . 旧 历 史 主 义 的文 学 批 评 就 把 文 学 故 文 本 看 作 是 对 真 实 而 具 体 的历 史 的一 种 反 映 . 对 业 已发 生 的 事 是
维 柯 在 《 科 学 > 指 出 , 史 “ 辑 ” “ 学 ” 质 绝 不 亚 于 新 中 历 逻 的 诗 性
它 的 “ 法 ” 质 。 弗 莱 则 更 明 确 地 提 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史 语 性 “ 历 是 神 话 的对 立 面 。 当一 个 历 史 学 家 的 规则 达 到 一 种 全 面 综 合性 ~ 时 。 的 规 则 就 在 形 式 上 变 成 神 话 , 此 接 近 结 构 上 的诗 歌 。” 他 因 詹 姆 逊 认 为 历 史 只 有 以文 本 的 形 式 才 能 接 近 我 们 , 言 之 。 们 只 换 我
“ ” 中 国古 代 为 一 字 也 恰恰 说 明 了这 一 点 。“ 史 ” 为 一 个 词 吏 在 历 作 出 现 较 晚 , 早 见 于 《 国志 ・ 书 ・ 主传 》 引 《 书 》 吴 主 孙 最 三 吴 吴 注 吴 : 权 “ 览 书 传 历 史 , 采 奇 异 ” “ ” 经 历 、 法 , 史 ” 加 一 博 藉 ,历 指 历 “ 前 “ ” . 当 于 在 事 件 中 加 入 时 间 的概 念 , 历 史 ” 词 就 有 了 当 历 字 相 “ 一

虚构的_真实_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_真实_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辛艳丽(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有关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学界历来是备受关注的。

可是又因为“历史”与“文学”两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二者的关系问题也因此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为核心,加之福柯、弗莱等人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独到见解,试对“文学”与“历史”二者关系进行细致而较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新历史主义;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15-021引言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

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2作为一般范畴的“历史”“历史”一词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两个字。

许慎《说文解字》:“历,过也。

”“史,记事者也。

”最初,“史”字一字即包含“历史”一词的含义。

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史”的本意是指记事者,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进而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也就是说,“史”就是指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的事情。

“史”、“事”、“吏”在中国古代为一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作为一个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历”指经历、历法,“史”前加一“历”字,相当于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有了当今的含义。

在西方,“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该词源自希腊语“historla”,原义为“调查、探究”。

以下是通用的有关“历史”一词概念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

现代文学中的虚构历史故事与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现代文学中的虚构历史故事与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现代文学中的虚构历史故事与历史真实性的探讨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文化、历史、社会、人性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从现代文学到后现代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有的特性和意义。

在当今时代的现代文学中,虚构历史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虚构历史故事是指通过小说、影视、漫画等形式将历史情节、人物、事件进行改编、再设计造,以此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虚构历史世界。

随着虚构历史故事的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虚构历史故事到底有没有历史真实性。

历史真实性是指所表现出来的情节、人物、事件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因为这类故事是以历史为基础来创作的,既然是基于历史,那么肯定会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完全按照历史真相来写,也会因为文学创作的需要而加以改变。

虚构历史故事的创作离不开现代人的观念和想象。

当我们阅读虚构历史故事时,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些故事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来创作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些故事是经过虚构和改编的,不能单纯的将这些故事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

虚构历史故事包括了虚构人物、虚构事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正是让故事呈现出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可能性。

虚构历史故事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的加工、虚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历史状态,以新的方法来审视历史。

虚构历史故事并不是完全脱离历史真实性而孤立存在的,不同的虚构历史故事在创作的时候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参照现实历史。

历史本身是由人构建的,人们对历史的观念与现实有着千差万别的联系,因此虚构历史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历史解读方式。

创作者通过虚构人物、虚构事件等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同时也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虚构历史故事的典型代表是小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虚构的人物为主角,刻画了清朝时期的官场文化、贵族生活、妇女命运等面貌。

虚构人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可塑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作家们经常使用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来构建他们的故事,同时也常常以虚构的手法对历史进行改编和创作。

这种历史虚构的同时又保持真实性的做法,不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也有助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思考。

一方面,历史虚构在文学作品中能为作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虚构的方式,作家可以自由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时间背景,以便更好地展现故事的魅力。

比如,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改编与虚构,塑造了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家族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同样,历史虚构的创作方式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并发挥想象力,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历史虚构在文学作品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真实性。

虽然作家可以通过改编和创作来打造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也需要尊重历史的基本框架和真实性。

毕竟,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有一定的客观存在的,过度的虚构和歪曲可能会破坏读者对历史的理解。

因此,作家在利用历史虚构进行创作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又要尊重历史本身的价值。

除了在虚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作家还可以通过虚构历史的背景和环境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和故事张力。

通过对历史社会风貌、人文环境等的细致刻画,作家可以营造出一个真实感强烈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

光秃秃的历史数据往往让人感到枯燥,而通过虚构的手法将历史与情节相结合,能够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和参与感。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阶层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艰苦和不公,并与故事主人公一同经历他的成长与奋斗。

历史虚构与真实性的结合,不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丰富性和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与人文环境。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读者可以不仅感受到故事的吸引力,还能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思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重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重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重构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真实重构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虚构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作家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创意才华和对历史的思考。

同时,历史虚构和真实重构也给读者带来了娱乐和思考的乐趣。

历史虚构是指作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创造和夸张的手法。

这种虚构并不违背历史事实,而是在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创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尽管这是一个纯粹的虚构故事,但它却以18世纪中国的封建社会为背景,以庞大的家族为载体,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历史虚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作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虚构的手法,作家可以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描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人性的黑暗面。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追求的正义是真实的。

与历史虚构不同,真实重构是指作家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释和叙述的手法。

在真实重构中,作家根据已知的历史资料,以自己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重构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例如,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少年的视角,描绘了整个社会的失落和困惑。

尽管小说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对那个时代的思潮和价值观进行了真实而深入的分析。

历史虚构和真实重构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作家对历史的创造和再现。

作家们通过虚构和重构的手法,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注入其中。

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娱乐,还能够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

然而,历史虚构和真实重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有人认为虚构和重构的手法可能会歪曲历史事实,误导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而且,作家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也可能对历史的呈现产生偏见。

因此,读者在接触这类作品时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思维,同时可以通过与其他历史资料的对比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真相。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论《囚鸟》中“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论《囚鸟》中“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76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论《囚鸟》中“历史的文本性”特征李 娟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摘要: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囚鸟》,通过分析文本中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偏离,元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用个人小历史替代宏大叙事,来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与张力,充分挖掘《囚鸟》中所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历史的文本性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 V onnegut ,1922-2007)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曾被英国大文豪格雷厄姆·格林誉为“活着的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董乐山 1)。

《囚鸟》是冯内古特的一部重要小说,被认为是“冯内古特七十年代最好的作品”(毛信德 582)。

在《囚鸟》中,冯内古特利用黑色幽默戏说美国二战前后时政,以一个人的故事穿起美国近代历史的各个片段。

通过各种“历史文本性”的手段,冯内古特把小说塑造成一段历史与虚构的结合体,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特征,是一部模糊历史与文本的典型代表。

“历史的文本性”是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新历史主义者眼中,历史叙事就是从过去的时间表中抽取出事实,然后靠推断和猜想将这些事实片段进行编码,因此,任何人无法再现一个客观、真实、唯一的历史。

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不再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推敲历史的真实性,而是想方设法在历史背景的片段上增加文学的内容,以达到重塑历史完整的目的。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囚鸟》,通过分析文本中对历史人物-尼克松形象的偏离、元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用个人小历史代替宏大叙事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所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一、对历史人物-尼克松形象的偏离小说中,尼克松是作为审讯主人公瓦尔特涉嫌在上大学期间加入共产党的调查员这一角色出现的。

在尼克松狡猾的突审中,瓦尔特慌乱而无意中提到一串在大萧条时期曾加入过共产党人的名字,被尼克松抓住了把柄,导致这些人前程尽毁,许多人甚至为此进了监狱,尼克松也因为挖掘出这么多藏匿的共产主义者而闻名全国,名利双收,最后竟被选为总统。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而文学作品则是人们通过文字表达历史的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常常交织在一起,通过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历史体验和思考。

历史虚构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等进行改编和创造的行为。

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背离历史真相,而是为了通过想象和艺术的手法,更好地展现历史的内容和情感。

历史虚构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

尽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复杂深沉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丹麦王国的政治腐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与历史发生共鸣。

然而,与历史虚构相对应的是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人物和环境。

这种描写不仅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影响。

例如,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通过历史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

历史虚构可以通过想象和创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历史真实则能够使读者更直接地接触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细节。

同时,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也都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研究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才能够创作出融合虚构与真实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贴近历史事实。

另外,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

只有读者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1. 背景介绍文学作品经常以历史事件或时期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的一种解读和反映。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之间的关系。

2. 历史虚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来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

这种历史虚构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沉浸感,更重要的是扩展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述清朝社会生活和家族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衰落和人性困境的思考。

3. 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再现尽管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并非所有内容都是完全符合历史真相。

作者往往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来恢复或改写历史。

这种艺术再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发生的内在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理解。

例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刻画、简化和改编,以展现英雄主义、国家荣耀等主题。

4. 现实解读文学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虚构再现,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读和反思。

通过虚构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作者常常探讨一些当代社会问题。

例如,《1984》通过描述极权主义社会来警示人们对于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5. 反思与启示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它们通过艺术手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提取出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同时,它们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和现在,以及我们自身在这个复杂多变世界中的定位。

6. 结论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现实解读相辅相成,在丰富了读者体验、扩展了历史认识、呈现了艺术美感的同时,也提供了解读现实世界和个人经验的新视角。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

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

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将历史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关系以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作家通过改编、改写或虚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创造一个与真实历史有所不同的虚构世界。

历史虚构可以帮助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更多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以一个平行世界作为背景,通过虚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故事。

这种历史虚构使得作家可以更自由地探索人类的情感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然而,尽管历史虚构在现代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作家仍然努力在作品中保持真实记忆的存在。

真实记忆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记录和再现。

通过真实记忆,作家可以向读者传递历史的真实与客观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敬畏和记忆。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记忆可以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引用历史资料或者描绘历史人物的方式呈现。

这种真实记忆与历史虚构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点,让他们能够辨别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

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在现代文学中的使用,对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史虚构和真实记忆相互补充,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历史虚构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创造世界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更多可能性。

真实记忆则为作品增添了可信度和历史的底蕴。

这种对比和结合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使用也反映了作家对历史的态度和思考。

历史虚构可以被看作是作家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体现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思想深度。

而真实记忆则是作家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和记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珍视。

通过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交融,作家在作品中传递了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最后,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使用也对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通过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对比,深入思考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浅谈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浅谈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4.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r——以美术为例 [J], 程静
5.浅谈历史剧《王昭君》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J], 杨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浅谈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曹青
【期刊名称】《新校园(学习)》
【年(卷),期】2ຫໍສະໝຸດ 12(000)008【摘 要】史家之作最重要的是历史性,即真实性,而其作为文学作品,又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即虚构性。纵观我国优秀的史学著作,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历史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例,探讨艺术真实存在的原因,以期对我国史学著作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页数】1页(P5-5)
【作 者】曹青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J], 岳利梅
2.虚构准则:历史剧创作无法回避的选择--《汉宫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文本分析 [J], 周博
3.《理查二世》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J], 黄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再次实现了对 当代美国历史编纂工作的小说化干预 (w i d o w s n 318 ) o
家 的主人公是
据说他为解救奄奄一息的妹妹从西北部 的西雅图
跋山涉水 回到南方乔治亚州 他本人也在此过程中治愈 了战争遗留的心理创伤 小说再次书 写莫 里森关 于 记忆 爱和失 落 失 根 和家园 的主题 , 再 次绘 制 出一 幅 在 精神 困境 中建 构 精 神家 园的黑人群像
复员后 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疾患使他无法保持一份固
定的工作
而被拒绝
莉莉一直 以来渴望买一套属于 自己的房子 , 实现 自己的 家 园 梦想 , 却 因为肤色
在返 回娄特斯解救妹妹茜的过程 中 , 弗兰克虽然遇到过乐善好施的好心人的帮助 , 莫里 弗兰克时时产生 世界
从他们那里得到火车票费 , 食物和衣物 , 但是也遭遇或 目睹了种种种族歧视和虐待事件 森用隐喻的形式把弗兰克回国后不时失去知觉与种族问题联系起来 变成了黑 白色的电影屏幕 (2 3 ) 的可怕 色盲症
诺贝尔文学奖专辑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论 家 的历史书写
李美芹
内容提要 :莫里森新作 家 以2 0 世纪2 0 至5 0 年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语境作为 前文本 , 再现 了被人们看作 黄金 时代 的 20 世纪 50 年代美 国麦卡锡主义 红色恐 怖 朝鲜 战争 对黑人 生存 困境 的影响 以及 历 史上 的 三 K 党 种族 主义暴 行 该 作 品通 过虚构反映历史真相 , 实现了对美国历史的文本化干预 , 体现 了 作家历史意识 中的现 实关怀 本文从文本 阐释历史的作用入手 , 着重分析小说如何将文本语境化 历史具 家 历史书写 文本语境化 历史具象化
(3 1( ) 18 ). H er r X e sea c h inter r e sts eover E ng l ish li ter a tur e , w om en S li ter a tur e an d eom Pa r tive l iter a t3
son u se s to eo n tex t ua l ize h er n o ve l, to r e 一 pr e sen t th e P ast a n d t o r e p la ee th e m ast e r nar a ti ve o f A m er i ea n h isto叮 w it h a l te r n at iv e h isto r i es . It argu e s th a t r e Pr e se n tatio n s of t h e Pa s t
引言
2012 年 5 月初 , 托尼 莫里 森(T O ni M o币son , 1931一 )的新作 ( 家 ( H O m )问世 紧接 着 , 奥巴马 5 月 29 日 颁发的 总统 自由勋章 使业 已彪炳黑人文学史 的莫里森再 一次引人瞩
目 奥 巴马在授奖词中盛赞 莫里森的散文带给我们少有的道德与情感张力 (qt d.i n w oo-
作 家研 究 ( 1070 X J 23 12026 ) 的 阶段性成 果
i t T e l : R ew i r tin g H ist o 叮 in T on i M or i son r 5 H O m e
A B ST R A C T : T o ni M o币son 5 latest novelH o m e loea t es the Plig h t of A f r iean A m er iea n s in th e e on t e xts o f M e C a t hyi r sm , t h e t h r e at of C om m u n ism , r a ei l vi a o len e e e om m i tt e d by t h e K u K lu x 租 a n and t h e K or e an W a r . T h is p ap e r an a lyze s th e te eh n i q u es th at M o 币 -
黑 人 的心情 , 这 是 谁 的房 子 ? / 谁 的 夜 晚 把 这 里 的 光 明/ 拒 之 门外 ? / 那 么 , 谁 拥 有 这 座 房
子 ? / 它不是 我 的 / 我梦 想着另 一座 , 更甜 蜜 , 更 明 亮/ 湖光 画舟辉 映 ;/ 旷野 长 臂 揽 我 /这
座 房子 离奇古 怪
到乔治亚州娄特斯的爷爷家避难后 , 弗兰克和妹妹茜亲眼 目睹了蒙面人活埋黑人 的场景
他们的继祖母丽诺尔的前夫也是因为有人想夺他经营的利润丰厚 的加油站而被枪击致死 , 足
以显示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黑人在严重种族歧视状态下的生存 困境
困境而参加了朝鲜战争
弗兰克为了摆脱这样的
弗兰克和女友莉莉遭遇 的种族歧视 和隔离是作者呈献给读者的小写 历史 的一部分
14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论 家 的历史书写
力团伙对黑人的滥杀无辜和烧杀抢劫 活活打死并被悬挂在木兰树上示众
主人公弗 兰克童年时 , 家人和邻居就被蒙面人逼迫在
二十四小时内放弃土地 庄稼和财产逃离得克萨斯 邻居中唯一拒绝离开的老人被刻出双眼 虽然小说并没有 明确说 明是三 K 党所为 , 但从作者的描 弗兰克一家 而 述(h a o d e d m e , 戴面罩的人 )和三 K 党猖撅时的年代推算 , 显然是三 K 党造孽
in H O m e aet i vel y p ar t ieipate in r e vising a n d eons tr u eti n g histo巧
K e y w o rd s : T h n i M or i so n , H r o ti o n of h isto r y m e , h istor i e al eon t e x t, eo n tex tu a li za t io n , r e Pr e se n t a-
象 化 , 从 而实 现用小 写 复 数 的 历史 取代 宏大叙 事 的单 数 历 史
关键词:莫里森
作者简介 :李美芹 ,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女性 文学和 比较文 学 本 文 为浙江 省哲 学社会 科 学规 划课 题 美 国 黑人 作 家作 品 中体 现
的 多种 族 文化 民主 理 念研 究 ( 11JC W Y 19Y B ) 和 浙 江 工 商大 学 科 研 项 目 美 国 黑 人
优生学 的医生工作 , 医生把她当作黑人女性的范例做研究 , 为了改进窥器 , 医生用仪器伸进 她 的子 宫深 处而且 越 伸越深 , 致使 茜生命 垂 危 , 而 白人 医生 完全 不 顾 她 的死 活 ;一 对黑 人 父子
为 了满 足赌 输赢 的观众 的欲 望被迫 像斗 剑者 一样 表演格 斗 , 最 后 以父亲 被杀 儿子 出走告 终
文学虚 构 中的小 写历史 :充满 阴影 的房屋
小说和历史都是 以认知为 目的 , 以模仿为手段 (矶 i te 12 2 ) , 因此在反应现实的层 面上
有很大相似性 莫里森善于运用历史事件或历史语境作为 自己小说的前文本 , 发掘隐没 于个 体经历中的历史真相 文化冲突与种族生存 困境 , 还原被主流历史观改写和边缘化的黑人历史 和黑人生存状态 在作家的笔下 , 历史不再是一种 客观的存在 , 而是 历史叙述 或 历 史修 纂 , 原先大写的 单数的 历史 被小写 复数的 历史 取代 (盛宁 25 4 一6) 家 是这种历 史书写的又一力作 小说以 2 0 世纪 5 0 年代前民权时代的美国为故事背景 当时的美国对黑 人而言就像一座没有光明的房子 , 他们虽然勉强被允许住在里面 , 却生活在阴影中 , 不见天 日 小 说 的扉 页上 , 莫 里森 以诗 化的语 言描述 了在 美 国这 所 大房 子 外 面憧憬 着 进 人 房 子里 的
A utho r : L i M ei q i n < eleanor c hen x i@ 163 .eom > 15 an assoeiate Prof e ssor o f E ngl ish a t For ei n g U ng u a g es C ollege , Z he ji n g Go a n gshang U ni ver s ity , H ang Z hou , C hina
dnl f ) , 这是 自 1 99 3 年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美国国内获得的最高奖项 莫里森是一位有着浓厚历史意识 的作家 其作 品不仅蕴 含着作家对黑人生存困境 的思 考 , 而且试 图通过文本 重新 阐释历史 的过去并复原世界真相 (Zh u 11) , 使没有载人史册或
被曲解 埋藏的历史浮出水面 在作家之前发表的小说 中 , 仁慈 ( A M e r y , 20 c 0 8 ) 发掘了美 国奴隶制启动之初各色人种所 遭受的苦难 和奴隶贩子 奴隶 主们所 犯的滔天 罪行 ; 宠儿 (Be lo e d , 19 8 7 ) 以黑人妇女加纳就婴的真实事件为前文本 , 把笔触伸向奴隶制及其影响 ; 爵 士乐 ( 了二 , 199 2 )以 20 世纪 2 0 年代纽约哈莱姆区为背景 , 对整个黑人民族从黑奴制经 南部
沙场征战后伤痕累累归来的弗兰克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馨 , 也并没有 因为军功章而得 到国家 的特别眷顾 们 即使在北方 , 种族隔离和歧视也丝毫未减 , 黑人 的地位连狗都不如 正如牧师洛
克所言 , 一支一体化的军队就是一体化的痛苦
换言之 , 他们对狗要好许多 (18 )
你们都去打仗 , 回来后他们像对狗一样对你
重建 大迁移和城市化过程的苦难 史进行重构和阐释 ; 秀拉 ( su l a , 197 3 )描述 了两次 世界
大战期间及其之后 的黑人民生; 乐园 ( 尸 r ad a is e , 199 8 )直接对历史编码和裂缝加以拆解 , 以 此揭示民权运动时期黑人种族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 家 虽然突破 了描写在阶级 性别 种族等多种压迫下或沉沦泯灭或奋起抗争 的黑人女 性的莫里森模式 , 代之以男主人公弗兰克 朝鲜战争 中退伍 的黑人老兵弗兰克 莫尼 莫尼为主线 , 但是仍然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万花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