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课件出示2】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3】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出示课件4】(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黑和土地》丨人教(部编版)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三黑和土地》的主题思想,感悟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及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体会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黑和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土地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土地改革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思考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土地改革相关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增强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组织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三黑和土地》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一、教学目标1. 会写“咸、耙、痒”等14 个生字,会写“舒服、合适”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些关于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 教师: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土地有关的课文《三黑和土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学习生字词1.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咸、耙、痒”等字的笔画和结构。
3. 理解词语:舒服、合适等。
(四)深入研读,理解内容1. 学习第1-3 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 学习第4-9 自然段,思考: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3. 学习第10-15 自然段,思考:三黑有了土地之后,他的生活和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五)总结教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字词方面,我注重指导学生的书写和理解,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知识。
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更加活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黑和土地》 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流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三黑的形象。
3. 理解三黑的土地情结,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三黑的形象,理解三黑的土地情结。
2.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问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教师指名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升。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三黑和土地的句子,体会三黑的土地情结。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a. 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b. 你认为三黑有哪些品质?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c.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土地、保护土地?请提出你的建议或措施。
4.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表达效果(7分钟)(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提升。
5.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3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珍惜土地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将三黑的土地情结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请提出你的思考或行动计划。
(3)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或制定一份珍惜土地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增强学生对土地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难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土地的印象和感受。
提问:你们知道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吗?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三黑为什么会对土地有如此深厚的感情?4.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等。
分析三黑对待土地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6.课堂小结强调保护土地、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三黑和土地》的读后感。
收集关于土地的诗词、名言,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和感受。
但在情感体验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劳动人民的艰辛理解不够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1.课文《三黑和土地》。
2.生字词卡片。
3.土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三黑和土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三黑和土地》通过描写三黑与土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感受到土地带给人们的希望与幸福。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直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耙、荞麦”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质朴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土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
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
例如,诗中“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一诗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三黑对土地的渴望比作旱天的鹅对水的渴望,非常直白、质朴地表达出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对土地的概念比较模糊,他们难以理解农民与土地之间那种生死相依的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农民的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篇诗歌情感充沛,语言质朴,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语文教案设计《三黑和土地》

语文教案设计《三黑和土地》《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的美好憧憬。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生动的语言表达,向学生展现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认识“耙、荞麦”等生字,会写“翻、犁”等生字。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达三黑的情感。
- 认识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 例如,诗中“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黑见到土地的样子比作旱天的鹅见到水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渴望和热爱。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样的语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情感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即农民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 诗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当时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深切渴望和翻身得土地后的欣喜若狂有一定难度。
例如,诗中三黑对土地的种种细致的想法和行为,如“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教案名称:《三黑和土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 学习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技巧;3. 学习掌握一些扩展词汇和短语。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课文PPT;2. 活动材料:生词卡片、小组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向学生引入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Step 2:课前活动(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课文中的生词卡片,要求学生分组查找词义,并提供给全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三黑和土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并完成课后题目。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以帮助理解课文。
Step 4:个人思考(10分钟)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Step 5: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小组观点,准备向全班汇报。
Step 6:汇报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7: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2. 学生可以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发展;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研究,了解当地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情况,并进行展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第【1】篇〗谈话导入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你们的妈妈离开你们很久突然回来了,你们会怎么样?2、学生谈谈妈妈回到自己身边的感受。
3、土地对农民来说一样重要,新中国成立前,土地不属于农民,新中国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看看重新拥有土豆的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2初读古诗初读古诗二、初读古诗,谈谈感受。
1、学生自读古诗,说说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和词语。
耙、蹚、痒抓抓2、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两遍,说说自己朗读完的感受。
3感受“热爱”三、感受“热爱”。
1、学生朗读诗歌的1-3小节,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整个生命”、“投入”、“恨不得”、“恨不得”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1-3小节。
4、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的 1-3小节。
4体会“热爱”四、体会“热爱”。
学生朗读诗歌的 4-9小节,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三黑是如何耙地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黑就是这样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三黑的精耕细作。
)2、被三黑耙过的土地都变成了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被耙过的土地还可以变成什么?仿照作者的手法写一小段诗歌。
(被三黑耙过的土地变成了刚梳的头,一张软床。
学生仿写的句子:被三黑耙过的土地,就像天上美丽的云朵,叫人想在上面翩翩起舞;3、思考“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学生结合课外的阅读资料,理解之前都是种地主的土地,农民没有土地,现在农民重新拥有了土地,农民的心情很愉悦。
)5感受“喜悦”五、感受“喜悦”。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的10-15小节,思考以下问题:1、耙过地的三黑坐在地头,他在看什么?听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第【1】篇〗20.《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土地,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2.走近作者:苏金伞:(1906-1997)1906年2月17日生,河南睢县人,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多种。
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的事。
4.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小节):总写热爱土地。
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比喜悦,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4-8小节):精耕细作。
三黑极其高兴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同时突出三黑的勤劳。
第三部分(第9-14小节):美好憧憬。
三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第四部分(第15小节):心如蜜甜。
三黑高兴地耙地。
四、品读释疑1.诗歌塑造出的三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形象。
第20课《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0课《三黑和土地》选自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三黑”形象,探讨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突破方法:教师可通过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学生在书写和运用生字词时,容易出错,需要加强指导。
突破方法:教师应反复示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并通过练习、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句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三黑”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分析“三黑”形象: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描述“三黑”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分析“三黑”形象的特点。
举例: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三黑”在课文中的表现,从而分析其形象特点。
(4)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学生能够理解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举例: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考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优秀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要素,把理解诗歌中三黑对土地的态度设为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情,感受三黑重得土地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发学生学会由阅读展开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展现自己的观点。
在自由表达观点中,在仿写训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苏金伞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资料介绍,导入新课1.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
我们一直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苏金伞。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
2.出示资料,进行题目解说。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3.出示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指名读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设计意图:资料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本首诗的距离,了解背景资料促进深入理解本首诗。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学提示,提高自学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2.指名分小节读诗,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哪些内容?试着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3.全班汇报,概括主要内容。
(翻地,耙地,播种,看荞麦开花,听蝈蝈叫,畅想美好生活……)设计意图: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情感做好铺垫。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快速浏览诗歌,想一想: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把能体现三黑情感的句子画下来,用心去品味一番。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与土地》教案

《三黑和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o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o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o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深入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激发学生珍惜土地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o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黑”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其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
•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相关背景资料•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农民耕作的视频或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2.揭示课题:《三黑和土地》,引导学生思考:三黑是谁?他和土地之间有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提问:三黑得到了土地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o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体会三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重点把握“翻身做主人”“笑”等关键词。
2.提问: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o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重点把握“耙地”“耧地”“看麦娘”“吃荞麦”等细节描写。
3.提问:你觉得三黑是一个怎样的人?o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o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汇报。
o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黑”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其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
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第【1】篇〗《三黑和土地》优质教案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重点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难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自己对脚下的土地能有新的感受。
1.字词教学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字形特点识记“耙、荞、蝈、蹚、闺”,注意“耙、蝈、蹚”的声调。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疙瘩、耙、蹚”等字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应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
本文是作者苏金伞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歌颂大规模的土地改革的作品,写作背景与时代相对于现在孩子所处的年代来说比较久远,在学习诗歌前了解一定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习本课时,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等途径,使学生感受到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3.表达运用诗歌采用了不少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设喻取譬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样的比喻句通俗易懂、平白自然、鲜活形象,使人感到亲切。
1.预习提纲(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了解背景1.播放关于地主剥削农民的戏剧或影视片段。
2.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实行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荞、蝈”等10个字,会写“疙瘩、耙地”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体会农民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讨论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农村土地的图片或播放关于土地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土地的感受。
引出课题《三黑和土地》,提问:三黑是谁?他和土地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精读课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找出诗歌中表现三黑对土地热爱的语句,如“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等。
分析这些语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情和珍惜。
品味诗歌语言。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如生动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质朴的语言等。
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如押韵、节奏等。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荞麦花”“蝈蝈”等的象征意义,体会它们所代表的农民的希望和幸福。
4.了解历史背景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农民在土地改革前后的生活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反映的时代意义和农民的喜悦之情。
5.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土地的感受或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农民与土地的故事。
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品味诗歌语言和了解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农民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能够正确理解、朗读课文中的内容;
3.能够自己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4.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帮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6.增强学生对于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7.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五、作业布置
13.按照课上完成的课外拓展活动,撰写一篇自我调研的文章,注意排版和格式;
14.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段落,朗读10遍,并拍摄下来,并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
15.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准备好下一次上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课文解读、脉络剖析、文章仿写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为祖国及家乡发声。整节课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有了对家乡的真切感受,把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8.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内容;
9.能够初步写出一篇有结构、有条理的短文。
难点
10.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比较生僻的词汇和语句;
1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文章中的主要意思;
12.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以及正确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标题《三黑和土地》,猜测大概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家乡的看法、家乡的地理环境等进行交流。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与同级别的其他课文相比,它讲述的是一位孩子对于家乡土地的深深感情,是一篇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人文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增强探索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兴趣和爱好。
《三黑和土地》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三黑和土地》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精心侍弄土地,以及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单元主题为“热爱土地”,《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在单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向学生传达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以及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
从语言表达上看,诗歌语言质朴、直白,富有感染力,能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语言魅力。
同时,文中描写三黑对待土地的细节之处,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荞麦”“蝈蝈”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三黑对待土地的行为和心理,学会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感受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学习文中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例如,文中“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通过描写三黑看到荞麦开花的景象,展现了他内心的喜悦,这种对土地成果的珍视体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助于理解重点。
2.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这篇课文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土地改革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与土地的特殊关系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一、背景介绍《三黑和土地》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黑一家人因着想拥有自己的土地而艰苦奋斗的故事。
这篇课文既有呼唤农村振兴的深刻寓意,又在文学艺术上堪称一绝,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 理解《三黑和土地》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及语法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教师对于农村改革开放的相关图片、资料、视频的展现,让学生了解到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农村与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逐段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2.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指导。
3.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生词、难句,以及文章中的作者情感、中心思想等问题。
4.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生词、难句、语法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和讲解。
3. 文字运用学生通过给《三黑和土地》起一个新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主题,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4. 个人感悟1.让学生将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悟,或者对于农村发展与农民生存问题的想法记录下来。
2.以小组形式分享个人感悟,让学生在分享中互相借鉴、激发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作业、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
五、教学总结综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留意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等方面的不足,以便下次授课更精准地针对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讲解。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加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
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
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
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
(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
(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
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
(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
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
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
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
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
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
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对比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