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合集下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概述•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识别与诊断•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预防措施•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化学防治方法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生物防治途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综合治理策略录病害定义与特点病害定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由弯孢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色至黄褐色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片,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特点该病害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病,很难控制其蔓延。

此外,该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分布与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流行规律该病害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可多次侵染,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夏季多雨年份往往发病较重。

发生原因发生原因及流行规律VS症状识别方法观察叶片检查叶鞘和茎秆病原菌鉴定技术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03栽培管理01气候条件02品种抗性病害发生条件分析采用多个抗病品种进行混合种植,降低单一品种感染风险,提高整体抗性。

选用抗病品种策略多样性种植抗病性鉴定01清洁田园02合理密植03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加重病害发生。

要点一要点二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菌传播。

合理施肥与灌溉制度有效性选择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具有高效、广谱杀菌活性的药剂,确保防治效果。

安全性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对玉米产生药害。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3 0 0 0倍 液 、6 0 %乙磷 铝可 湿 性 粉剂 5 0 0倍 液 喷 雾 ,
5 —7 d喷 1 次 ,连续 喷 2 ~3次 。
2 - 3 . 4 枯 萎 病 。发 病初 期植 株 下 部 叶 片 大 量脱 落 , 与地 面接 触 的茎基 部 皮层 呈水 浸 状腐 烂 ,地 面 上部 茎 叶迅 速 凋 萎 ,有 时 病部 只在 茎 的一 侧 发展 ,形 成
1 7万 亩 , 年 产 量 5 4 2 3 0 t 。 玉 米 弯 孢 霉 菌 叶 斑 病 【 C u r v u l a r i a l u n a t a ( Wa l k ) B o e d i j n ] 是 永 胜 县 近 几 年 来
有 利 于发病 ,低 洼积 水 田和连 作 地块 发病 较 重 。永
潮 湿 条 件 下 ,病 斑 正 、 背 两 面 均 可 产 生 灰 色 霉 状 物 , 即 病 原 菌 的分 生孢 子 梗 和 分 生孢 子 ,背 面 居 多 。该病 症状 因品种 的抗 性 不 同而 变异 较 大 ,可分 为抗病 型 、 中 间型和 感病 型 3个 类 形 。抗 病 品种病 斑小 ,为 1 ~2 mm,圆形 、椭 圆形 或不 规 则 型 ,中 间枯 白色 至 浅褐 色 ,边 缘无 褐 色环 带 ,外 围具狭 细
3 . 1 加 大 宣 传 力 度 。通 过 广 泛 宣传 , 提 高 农 民防 治意 识 ,让广 大 农户 认 识此病 ,并 意识 到此 病对 玉
米 生 产造 成 的危 害性 ,从而 增强 防病 意 识 ,进行 科
学防 治 。 3 . 2 农 业 防治
3 . 2 . 1 合 理密 植 。增 加植 株透 气 性 ,开墒 条 播 ,使 其 排 灌方便 ,避免 积水 。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引言近年来,农作物病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和粮食安全。

其中,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受到了许多病害的威胁。

近期,一种新的病害——弯孢叶斑病成为了农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弯孢叶斑病的病原、病征、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方法,旨在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新病害威胁。

一、病原介绍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是弯孢镰刀孢(Bipolaris maydis),属真菌门真菌。

该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可以在玉米的种子、秧苗、茎叶等部位存活。

弯孢叶斑病的孢子在湿润环境下易于扩散,并在玉米作物上形成病斑。

二、病征特点弯孢叶斑病的病征主要表现为在玉米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短纹病斑。

这些病斑呈长椭圆形,边缘呈波浪状,大小约为2-10毫米。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渐渐融合,叶片呈现大片黄褐色,逐渐干枯。

如果病情加重,病斑可能蔓延到秧苗、茎部甚至穗部,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三、传播途径弯孢叶斑病主要通过风传和种子传播。

受感染的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关键源头。

病原菌随着玉米种子播种到田间地块时,可能会在湿润环境下感染新生的幼苗。

此外,弯孢叶斑病的病原孢子也可以通过风力在农田间传播,造成远距离的感染和扩散。

四、预防措施1.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害的种子是防治弯孢叶斑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农民可以采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

处理种子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比例和方式进行,确保充分湿润每粒种子表面。

2.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有助于减少弯孢叶斑病的发生。

首先,要注意农田的排水情况,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统。

同时,定期进行轮作,避免长时间种植玉米,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此外,要留意农田的杂草管理,及时清除感染弯孢叶斑病的野生寄主植物。

3. 改善生态环境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对防治弯孢叶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农民在农田周围种植一些抗病害的作物,吸引天敌来平衡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保留一些农田周围的自然植被,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由病原真菌侵染致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是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条件易于发病,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害发生。

温暖、湿润的山区和沿海地区病害易于发生。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植株抗病性往往随其生长而减弱,一般13叶期最敏感,发病损失严重。

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浸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病斑
大小为1~2毫米,感病品种病斑可长达5毫米。

后期病斑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的黄色晕圈。

条件适宜时,多个病斑沿叶脉纵向汇合,形成大斑可达10毫米,严重时扩展至整个叶片,使其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尤其是叶背生出灰黑色霉层。

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防治方法
1、科学种植。

合理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2、物理防治: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发病率100k时及时用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
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加重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和大豆等豆类作物。

它能引起玉
米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极易造成产量的损失。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受到气温、湿度、日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中,温度对
病害的发生有最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温较低或高且湿度相对较高,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降水较多的时候也可促使病害的发生。

一是使用抗病品种,由于弯孢霉叶斑病抗性品种的出现,使农民的经济损失大为减少,因此应根据每个地区的病害特点采取选种合理及抗性强的品种,而不是一味栽培抗病品种。

二是控制地温,已有研究表明,保持地面适宜的温度是抑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施用肥料前或收获后可在地上每亩撒2-3担撒比拉干的沼气渣料,以增加土壤温度。

三是进行防治化肥施用,大豆抗病菌素和玉米大斑病菌素等可有效防治玉米弯孢霉叶
斑病,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可施用他们来防治病害。

四是及时喷施除草剂,除草剂可有效杀伤孢子,进而抑制病害发生。

五是合理移栽,移栽集中发病的植株,以减少病害的蔓延。

最后,农民要坚持成药肥合理育种,定期检查草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病虫害
防治,积极加强营养投入,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有效预防和抑
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质量和数量的提高。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农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

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一、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1-5mm,宽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

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

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三、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

带菌的玉米秸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

河南田间发病始于7月下旬到8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四、防治方法: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经抗性鉴定,目前较为抗病品种有农大108、郑单14、农大951、中玉4号、掖单12号、郑单7号、丹玉13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丹玉20号和郑丹958等。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防治

有 多种 酶 的 催 化 。 另外 , 锰 还参 与光 合 放 氧过 程 , 是 叶绿 体 的 结构成分 , 锰 离 子 的增 加 进 一 步 促 进 了光 合 作 用 的进 行 。此 外, 通过 实验 也 可 以分 析 得 到 甜 高 粱种 子经 C u S 0 处 理 后 萌 发 率有 小 幅 度 下 降 ,说 明重 金 属 对 植 物 种 子 萌 发 有 一 定 影
[ 3 】 洪 彩 香, 张如莲, 陈志权. 不 同处 理 方 法 对 3种 臂 形 草 属 牧 草种 子 发 芽率 的影 响 D 】 . 热 带 农 业科 学, 2 0 0 4 , 2 4 ( 2 ) : 1 3 — 1 7 . 【 4 ] m J 、 宏. 能 源 作物 甜 高 粱培 育 及 能 量 转 换 技 术 研 究 Ⅱ 】 . 农 业 工 程 学报 , 2 0 0 6 , 1 0 , 2 2 ( 1 ) : 2 5 6 - 2 5 8 .
3 . 田间 发病 率 达 l 0 %时 。 用 2 5 %敌 力 脱乳 油 2 0 0 0倍 液 .
叶部病 斑初为水渍状褪 绿小点, 逐渐扩展 成圆形 、 椭 圆 形病斑。 病斑 中心 灰 白色 , 边 缘 黄 褐 色或 红 褐 色 , 外 围 有 淡 黄
色晕圈 , 并 具 黄 褐 色 相 间 的断 续 环 纹 。 潮湿条件下 , 病 斑 正 反 两 面 均 可 产 生灰 黑色 霉 状 物 。 即病 原 菌 的 分 生 孢 子 梗 和 分 生 皮 主要 物 质 , 因此 采 用 次氯 酸钠 处 理 效 果 较 好 。 它 的使 用 为 解决种子 萌发难 、 萌发期长 、 萌 发 整 齐 度差 等 问 题 提 供 一 条 新处理方式。 这一 点 已在 树 莓 等 植 物上 得 到 证 实m 。 另 外 我 们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发病原因是什么
用12.5%烯唑醇或15%三唑醇兑适量的清水,然后进行均匀地喷雾即可,喷施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以增强防治效果;或者当田间的发病率达到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或75%百菌清、50%多菌灵等药物进行喷施。

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怎么治疗
1、亩用20-30克12.5%烯唑醇或15%三唑醇(30-40克)兑水30-40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地喷雾即可,喷药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这样不但能增强防治效果,同时还能促使玉米健壮生长以及增强其抗病力。

2、当田间的发病率达到10%的时候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态在土壤中、植株的病残体以及病秸秆上越冬,等到来年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被传播到玉米植株
上,从而侵入其体内引发初侵染。

2、玉米发病后其病部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这些分生孢子又通过风力、雨水、气流等媒介传播到其它植株上,从而引起多次再侵染的情况;尤其是在7-8月份(在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会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并且发病情况较严重的地方往往为涝洼地、连作田。

玉米黄斑病

玉米黄斑病

玉米黄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发生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近年来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一般减产20―30%,个别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

一、症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毫米,长1―4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

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它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二、病害循环及发生规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轻重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及栽培措施关系密切。

根据我们5年多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归纳起来有“七重七轻”:一是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发病重。

弯孢菌叶斑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高温和高湿的协同作用能促使该病的发展和流行。

相反,持续干旱或者低温,都能抑制该病的发展和流行。

二是感病品种发病重。

有相当一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都是感病品种,如自交系黄早4及其衍生系发病都比较严重;而有些品种十分抗病,这是由品种抗性基因决定的。

三是重茬地或邻近玉米秸垛的地块发病重。

因为玉米植株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重茬地及平米秸垛病残体多,菌源多,菌量大,所以发病重。

而换茬地块或远离玉米秸垛的田块,菌源少、菌量小、发病初期相对推迟,病情也比较轻。

四是播种晚发生重,播种早发生轻。

主要是在进入七八月份高温高湿季节,早播的植株已近成熟,部分避开了病害;相反,晚播的植株,此时正处于易感病的阶段,再加上有利的发病气象条件,病害发展流行速度快,很快超过早播的病情。

五是施氮肥少发病重,施氮肥多发病轻。

瘠薄地发生重,肥壮地发生轻。

弯孢菌叶斑病对氮肥敏感,667平方米追施尿素40公斤,病情指数较对照小41.6%,病斑长度减少33.2%。

化学防治和治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化学防治和治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防治效果的检测方法
田间调查
在防治期间,对施用化学药剂的 玉米田进行定期调查,记录病斑
数量、病斑大小等指标。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叶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 原菌分离和鉴定,确定弯孢霉属
真菌的存在和种类。
抗药性检测
对分离得到的弯孢霉属真菌进行 抗药性测试,了解其对不同化学
药剂的敏感程度。
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药剂种类
发展新型防治措施的前景展望
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的优点,是未来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已有一 些生物农药产品用于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等,但是这些产品的防治效果和 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具有提高药物溶解度、增强药物穿透力、提高药物疗效等优点。近 年来,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一些纳米材料和纳米药物已经用于防治玉米弯孢霉叶 斑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预见纳米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化学防治和治疗玉米弯孢霉 叶斑病
2023-1的症状和危害 • 化学防治方法 • 药物治疗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 • 研究展望和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 玉米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
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如轮作、 选用抗病品种等,虽然有一定效 果,但难以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延。
因此,化学防治成为控制玉米弯 孢霉叶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化学药剂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化学药剂。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0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
症状识别
初期症状
玉米叶片出现水渍状淡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长 椭圆形的黄褐色病斑,有褪绿的晕圈,表面有灰褐色的霉层 。
后期症状
病斑融合成大的斑块,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中央灰褐色, 边缘暗褐色。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名称
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
病原菌形态
分生孢子梗褐色,顶端稍膨大, 分生孢子3个细胞,中间细胞橄榄 色,弯曲成弓形,顶端细胞圆锥 形。
病原菌培养特性
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菌丝 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最适温 度为30℃。
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发生规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 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探索新的防治策略
积极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 以实现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有效控制。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赵聚勇, 贺春贵, 王晓鸣, 王赞, 王晓宇, 王芳, 张小利, 司红起. 2012. 玉 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39(6): 573-578.
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
目前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这些策略的效 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致病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制,包括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寄主的抗病反应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进一步开展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提高玉米的抗病性能,以满 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趋势日益严重。
目前,针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防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玉米种植过程中,病害非常多,很多种植户将危害玉米叶片的这些病害都统称为叶斑病,但其实每种病害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都不一样,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危害症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叶面性病害,专门危害玉米的叶片,包括叶鞘、苞叶等,这个病害侵染玉米植株后,会在玉米叶片上产生许多密密麻麻、近似圆形的小斑点,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这些小斑点会连成片,最后造成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原因1、田间温湿度大。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其病原菌喜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条件,所以会在夏未高温多雨的时候发生严重。

2、非抗性品种。

玉米种子带菌或者非抗性品种,这让玉米种子下种之后就会带菌生长,待田间温湿度适宜后便显症发病。

3、不科学施肥。

在施肥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如在玉米播种之前没有施足底肥,在追肥时不会根据植株长势、各阶段需肥特性进行合理施肥,导致玉米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缺素现象,抗病力低。

4、不合理密植。

在该间苗时没有进行间苗,会让植株生长过密,田间湿度大;同时田间栽培管理差,在培土、除草剂浇水方面做不到,让田间的杂草长得比玉米还高、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低。

5、清田工作不到位。

在玉米采收后没有做好清田工作,没有将枯枝败叶、田间杂草、发病植株或者玉米穗棒等清除至田外烧毁,会给病原菌提高良好的藏身场所,从而顺利越冬,会增加来年的危害。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要选优良的抗病玉米品种,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农大951、中玉4号等。

2、种子消毒选好种之后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将种子放入55℃以上是恒温水30分钟消毒,或者使用含有杀菌成分的拌种剂进行拌种。

3、合理施肥在施底肥时一定要施足,同时多使用有机肥或者自家沤制完全腐熟的农家肥替代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在追肥时要学会根据玉米田间的长势追施不同类型的肥料,植株生长弱就追施高氮性肥料,植株生长旺盛就追施高钾型肥料,适量适时巧喷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抗病能力。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的防治方法【常见问题】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的防治方法图: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专家解答】●表现症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为新月弯胞菌,属半知菌亚门弯孢属真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病斑发生初期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边缘淡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外围有退绿晕圈。

有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呈片状坏死,严重时叶片枯死。

感病植株结实率很低,玉米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病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夏季,特别是在多雨季节,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子上,在玉米生长期间,可完成多次再侵染。

特别是在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口期,穗位以上叶片,以及叶鞘和苞叶极易感病,造成病害大流行。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轮作倒茬,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喷雾,间隔7~10天,连喷2~3次。

以上农药可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本人总结】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也叫黄斑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主要是危害叶片,造成植株的枯死,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

本人在本文中给您分析了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黄斑病)的表现症状及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

注意!玉米新病害——弯孢叶斑病来了分类: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病害及其防治适用范围:不限一、弯孢叶斑病的症状识别弯孢叶斑病是一种典型的玉米成株期叶片病害,病斑椭圆形或卵圆形,中央为乳白色,外围有褐色环,并带有褪绿晕圈,严重时病斑密布整个叶片,有少数能连接成块,以致引起全叶枯死。

其症状易误认为是小斑病、圆斑病和眼斑病。

二、特点与传播途径1.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其中以弯月形为主,具有1—2个以上隔膜不等。

2.该病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温度在16℃时其发展缓慢,温度在40℃时即停止生长。

3.病原菌在植株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初次侵染源,种子带菌也可成为初侵染源之一。

该病一旦发生,田间潜育期短,病斑产孢量大,分生孢子随风雨或人为机械操作等传播和再侵染,短期内即可造成流行成灾。

三、弯孢叶斑病目前在我省的发展趋势1999年7月全国玉米综防考察西南片区时,在雅安市草坝镇的川单15号品种上发现弯孢叶斑病;2000年在荥经县清北镇的川单15号、雅玉2号等品种上又发现该病;到2001年在雅安、青神等市县已发现多个品种上明显感染弯孢叶斑病,雅安市的病株率达5%左右,青神县的秋玉米病株率达到20%以上,病叶率达到30%左右。

由此可见,该病在我省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我省弯孢叶斑病发生速度快的原因1.气候条件有利发病由于该病原菌喜高温干燥天气,在近几年玉米生长期限均处于干旱少雨天气,特别是2001年前期干旱严重,很少下过透雨。

该病原菌在玉米长势差的条件下,对一些已感染了该病的感病品种,只要在有点小露的条件下,完全能满足其侵染的条件,再加上抽穗后期又连续下雨,有助其再侵染,因此造成秋玉米比夏播玉米感病更重。

2.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和不认识由于弯孢叶斑病是一种叶片病害,从其病症上看,在四川这种环境条件下,常与小斑病混生,又易与圆斑病、眼斑病混淆,如果不进行分离培养,则肉眼很难分辨。

正因为如此,误认为我省还没有该病害的发生,也未及时加以防范。

化学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化学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化学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

(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中央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大小2~7毫米,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对光观察更为明显。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可与眼斑病区别)。

高感品种全株叶片密布病斑,有时病斑互相汇合,形成大斑,长达10毫米,但受叶脉限制,与灰斑病症状相似,要注意区别。

后期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能在土壤和植物叶面安全存活,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每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正值高温雨季,病残体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引起发病并表现症状,同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

玉米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9~13叶期易感病,抽雄后是该病的发生流行高峰期,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苗期少见发生,玉米苗期对该病的抗性高于成株期。

华北地区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

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作地发病较重。

玉米种植过密、偏施氮肥、防治失时或不防治、管理粗放、地势低洼积水和连作的地块发病重。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玉米弯孢叶斑病,这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

就像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闯进了咱的玉米地。

你瞧,那些玉米叶子本来是青翠欲滴的,像小朋友的笑脸,阳光一照,真是让人心情大好。

但一旦得了这个病,哎呀,简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叶子上面开始出现一些小斑点,最开始可能是黄的,慢慢地就变成了褐色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那样的斑点,像是给玉米加上了“污点”,整片地看上去就像被泼了墨水,惨不忍睹。

这些斑点慢慢扩散,像极了网络上那些病毒,谁知道它们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你别小看这些小斑点,真要是蔓延开来,玉米叶子就会变得脆弱不堪,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玉米的生长。

它们像是小坏蛋,趁机把玉米的养分吸走,真是“无情无义”。

这些病斑还会让叶子卷曲,变得像个小弯刀,直看得人心疼。

咱们得提提这些病斑的影响。

假如你不及时处理,那可就麻烦了。

玉米的生长会受到影响,产量大打折扣,真是“损人利己”,让人心里窝火。

农民大叔大婶们辛辛苦苦种下的玉米,结果被这些小病害搞得一团糟,想想都让人觉得无奈。

不过,咱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对吧?要想办法治理这些小毛病。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怎么知道这些小斑点到底是什么病呢?没那么复杂。

只要认真观察,就能看出端倪。

通常情况下,这个病最喜欢在天气潮湿的时候出现,恰好就是梅雨季节。

那些高温又湿润的环境,就像给病菌铺了一条“高速公路”,一下子就能把病传播开来。

这样的天气,一到田里,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气,玉米叶子上更是容易滋生各种病害。

要是再加上施肥不当,那就更容易给病害开绿灯。

处理这些病斑,得从根本做起。

要保证土壤的健康,施肥要有道,别让玉米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定期观察玉米的生长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简直就像是家长在盯着孩子,不能让他们犯错。

要是发现叶子上有斑点,第一时间就得喷药,别让小坏蛋们有机会肆意妄为。

还可以用一些天然的防治措施,像是撒点儿石灰粉,增加土壤的酸碱度,真是一举两得。

预防为主也是个好办法。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症状特点嘿,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那些症状特点。

你说这玉米弯孢叶斑病啊,就像是玉米地里的一个小捣蛋鬼。

它一旦出现,那玉米可就遭罪咯!这病的症状可明显啦,就好像是在玉米叶子上搞了一场恶作剧。

你看啊,那些被它缠上的玉米叶子,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斑点。

这些斑点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小点点,它们形状不规则,就跟那随意撒下的墨水滴似的。

而且颜色还挺扎眼,有的是黄褐色,有的更深一些,就像是给玉米叶子画上了独特的“花纹”。

有时候啊,这些斑点还会慢慢扩大,就跟那会膨胀的气球似的,越来越大。

这还不算完呢,严重的时候,整片叶子都可能被它弄得不成样子,就好像被人狠狠地揉皱了一样。

你说玉米得多难受啊!咱再想想,这玉米要是人,那这些斑点不就像是人身上长满了奇怪的疹子,多闹心啊!而且这病还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呢,就好比一个人没了精神头,干啥都不得劲。

那玉米结的穗儿可能也不那么饱满了,产量可不就下来了嘛!这玉米弯孢叶斑病啊,还特别会挑时候。

它常常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出来捣乱,这不是给农民伯伯们添乱嘛!好好的玉米,本来长得好好的,突然就被它给盯上了,这多让人郁闷啊!咱农民伯伯种玉米多不容易啊,天天在地里辛苦劳作,就盼着有个好收成。

这玉米弯孢叶斑病一来,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咱可得把它认清楚了,不能让它肆意妄为啊!所以啊,咱平时就得留意着点玉米地。

一旦发现有类似的症状,可别不当回事儿。

就像人要是生病了得赶紧看医生一样,玉米生病了咱也得赶紧想办法治啊。

不然等病情严重了,那可就不好收拾啦。

这玉米弯孢叶斑病虽然讨厌,但咱也不能怕它。

咱得和它斗智斗勇,想办法把它赶跑,保护好咱们的玉米。

咱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啊,比如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让玉米长得壮壮的,抵抗力强一些。

这样它就没那么容易得逞啦!总之,玉米弯孢叶斑病可不能小瞧,咱得重视起来。

让我们一起守护好玉米地,让玉米健康成长,迎来丰收的喜悦!。

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是什么病害?怎么防治的方法

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是什么病害?怎么防治的方法

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是什么病害?怎么防治的方法玉米是一种很常见的农作物,新鲜的用来蒸着吃口感还是不错的,把它晒干后可以当饲料喂给禽畜吃。

在玉米种植进程中容易产生病害,像叶片有绿色小斑点就常显现,那这是什么病害呢?如何防治?下文就让小编来告知大家!一、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是什么病害?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一样是弯孢霉叶斑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PDA 平皿上菌落墨绿色丝绒状,呈放射状扩大,老熟后呈黑色,表面平伏状。

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单生或簇生,较直或曲折,大小52~116×4~5微米。

分生孢子花瓣状聚生在梗端。

分生孢子暗褐色,曲折或呈新月形,大小20~30×8~16微米,具隔膜3个,大多4胞,中间2细胞膨大,其中第3个细胞最明显,两端细胞稍小,色彩也浅。

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可选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病株率达10%左右喷第1次药,隔15~20采再喷1~2次。

2、农业防治(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轮作换茬和清除田间病残体。

(3)适当早播,公道密植。

(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传播途径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7~8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该病产生和流行。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产生轻重与降雨多少、时空散布、温度高低、播种早晚、施肥水平关系密切。

生产上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高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黄早4、478、黄土4、黄85等。

中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掖107、E28、掖单2号、反交掖单2、掖单4号、掖单12、掖单13、掖单19、掖单20、西玉3号等。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一样来说,如果玉米叶片有绿色小斑点是弯孢霉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间接影响到玉米的品质。

小编给大家分享了一些相干的防治方法,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Corn Curvalaria Leaf Spot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过去一直危害很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黄早4为亲本玉米杂交种的扩大种植,该病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北京、天津等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1994年北京种植西玉3号,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20%~30%;1996年辽宁绥中县,1.8万公顷玉米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减产粮食800万kg。

弯孢霉叶斑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严重植株,叶片布满病斑,甚至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形状和大小因品种抗性分为3类:①抗病型病斑(R):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环带很细,最外围具狭细的半透明晕圈,以唐玉5为典型代表;②中间型病斑(M):病斑小,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淡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明显的褪绿晕圈,以E28为典型代表;③感病型病斑(S):病斑较大,长2~5mm,宽1~2mm,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最大的可达10mm,甚至整叶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有时极易与玉米灰斑病混淆。

前者病斑黄色,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后者病斑灰色,多为长条状,病斑扩展一般不受叶脉限制。

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
和不等弯孢霉C.inaeguacis, 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

分生
图3-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70~270μm×2~4μ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3个隔膜4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19~30μm×8~19μm,淡褐色。

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H值适应范围广。

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毒素还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是一种对热稳定化合物。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

靠近村
头或秸秆垛的玉米植株首先发病,且发生严重,说明玉米秸秆所带病原菌是第二年玉米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

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类似于玉米小斑病,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

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7月上旬雨季,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

该病又属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最感病。

在华北地区,田间发病始于7月底至8月初,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高温、高湿,则在8月下旬导致田间病害流行。

此外,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经过抗病性鉴定,目前在田间发病较轻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
农大108、郑单14、高油115、CN95、CN165、亲试04、农大951、京垦109、中玉4号、中玉5号、中单120、京育2、中原单32、掖单12号、新黄单85-1、丹玉13号、掖单2号、新单15号、郑单7号、商单3号、沈试29、沈试30、丹418、丹3034、锦试2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齐101、黄早4、西玉3号、怀玉1号、丹玉20号、沈单7号、鲁单8号、京早10号、试1243、京育3号和京单12号等。

此外,应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积极培育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前期施足底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由于目前缺少抗病品种,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

有效
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

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10%时,防治效果明显。

在玉米制种田或高产试验田采取药剂防治十分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