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千克的单位,了解千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并能运用千克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2. 使学生能够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并能运用千克进行实际操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2. 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千克砝码。

2. 不同质量的物品,如书本、苹果、水杯等。

3. 电子秤。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介绍千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3. 演示:使用教具,展示千克的实际重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的概念。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使用千克进行实际操作。

5.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克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

2. 千克的概念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3. 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列举出五个日常生活中使用千克的例子。

2. 估算并计算以下物品的质量:一本书、一个苹果、一杯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质量的概念,进而学习了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演示、实践和讨论等环节,学生对千克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千克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详解引入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买水果的时候,为什么要称重吗?”或者“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标签上为什么会标注重量?”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思考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和千克的概念。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建立“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瓶子,让学生猜猜哪个瓶重?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秤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秤呢?(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磅秤)2、逐一介绍。

台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

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体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体质量。

3、认识台秤台秤可以来称物品有多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

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千克也叫做公斤,用符号“kg”来表示。

(1)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做了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汇报。

(2)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要想了解1千克有多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秤。

仔细观察秤,说说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大致观察)分别找出秤面上的千克数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千克。

1、今天重点来认识1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看看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1袋大米,一袋白糖,一叠作业本)2、感受1千克(1)四人小组每人用手掂一掂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千克的概念,记住千克与其他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称量器材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严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二、教学内容1.千克和其他重量单位的关系2.如何使用称量器材3.实际操作:测量物品重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千克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称量器材的正确使用;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测量物品的重量。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介绍千克概念和其他相关知识点;2.演示法:教师通过使用称量器材进行演示,同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3.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对物品进行重量测量。

五、教学准备1.称量器材2.各种不同重量的物品3.讲义六、教学过程1. 讲解千克•教师介绍千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其他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和演示展示千克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使用称量器材•教师向学生演示不同称量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如何正确操作称量器材。

•学生亲手实践,体验各种称量器材的使用,加深对其用途的了解。

3. 实际操作:测量物品重量•教师分配不同物品,要求学生使用称量器材进行称重,记录结果。

•学生讨论自己的结果,并与教师进行比对,了解称量器材的误差范围。

七、教学评价1.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检验学生对千克概念和其他重量单位的理解情况;2.让学生积极提出疑问,让教师及时解答,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称量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八、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真正了解到千克的概念,更好地掌握了其中与其他重量单位的转换关系,增强了实际操作的体验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添色。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读、写和理解“千克”的概念。

2.能够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

3.能够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4.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公斤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千克的概念,并能够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

2.难点:能够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老师出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张纸、一支铅笔、一本课本等,要求学生对它们的重量进行排序,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千克”。

3.2 引入新知1.向学生介绍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公斤(kg)表示物体的重量,而千克(kg)就是1000克的重量单位,它等于两个2升瓶水的重量。

2.老师拿出一支笔和一个2升瓶水,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重量,然后用公斤表示它们的重量。

3.可以利用PPT或黑板绘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公斤的概念。

3.3 讲解练习1.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或物品,让他们用公斤表示它们的重量。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用两个2升瓶水的重量匹配,加深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3.让学生模拟秤的过程,用千克和公斤表示不同物品的重量。

4.学生可以到教室外测量物品的重量,记录下来并转化成公斤和千克的重量。

3.4 巩固练习1.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他们练习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如:1个西瓜等于几千克?2个2升瓶水的重量等于几千克?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小组竞赛,每组根据题目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并比较大小。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千克的概念。

2.学生能否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能否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3.在测量和计算中,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千克和公斤的单位。

4.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千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注意单位的正确使用,避免混淆千克和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一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知千克的概念,理解千克与克、千克与斤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长度、面积、体积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克、斤等质量单位的概念较为模糊,对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千克的概念,理解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千克,知道千克与克、千克与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克、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克、克、斤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千克的概念,理解换算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克、斤的砝码,天平,水果、蔬菜等实物。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水果、蔬菜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水果、蔬菜的质量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千克。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千克、克、斤的砝码,让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砝码代表什么意思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讲解千克、克、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几个有关千克、克、斤的换算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一个苹果的质量是200克,把它换算成千克是多少?把它换算成斤又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一. 教材分析《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千克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千克的含义,能够正确使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千克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2.难点:学生能够将千克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灵活运用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千克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千克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千克砝码、物品、天平等。

2.教学材料准备:千克的概念介绍、实际操作指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物品的质量。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千克的概念,解释千克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千克的质量。

例如,用天平称量一千克的物品,让学生亲眼看到一千克的实际质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任务,如小组内互相称量物品,看看哪个小组称量的物品质量最接近千克。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教案一:认识千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道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3.能够将常见物体的质量用千克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千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理解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四、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常见物体学生: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块砖头,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块砖头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准确的方式描述物体的质量。

Step 2 探究千克的定义和性质1.教师出示一根平衡杆,并在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砝码,使平衡杆水平。

2.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两个砝码的质量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思考。

3.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即质量相等的物体在平衡杆两端时平衡。

4.教师出示千克的定义:“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定义为国际原子钟中所含的铯原子133的9,192,631,770次振荡所需的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电离辐射产生的能量之百分之三十三、”5.通过讲解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Step 3 运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1.教师出示几个不同质量的水果,如苹果、橙子、西瓜等。

2.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例如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

3.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用千克对不同物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4.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使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延伸:1.练习题:根据实际情境,编写质量测量的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运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的能力。

2.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千克被选作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了解其他质量单位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案二:认识千克的历史发展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作为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的历史发展过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了解秤的历史及杆秤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在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一、课前调查研究通过学习单的形式,主要调查古今中外有关于“重量”的小百科知识。

二、课中专题研究1.前期研究成果汇报(1)挑选前期研究成果丰富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进行分享。

(2)共同梳理分享成果中的重要内容。

a.克和千克都是是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通常称为重量单位。

b.千克用字母“kg"表示。

(3)展示其它优秀成果。

2.认识测量中的工具一一秤(1)了解秤的发展史(2)了解杆秤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诚信教育、核心价值观)(3)认识盘秤。

a.观察盘秤有哪几部分组成?(托盘、指针、刻度)b.用盘秤称物品的方法。

(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3.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

(1)小组内称学生带的估计1千克的物品,设立“正好奖”、“接近奖”(2)调整。

获得“接近奖"的同学进行调整让物品正好为1千克。

(3)掂一掂。

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4)估计几本数学书的重量是1千克。

(5)实际测量几本数学书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

4.估测活动--- 《抱一抱,猜猜我有多重》选一名学生先让大家猜猜有多重,说说猜的依据。

(有参照可以使估计更准确)小组合作,先抱一抱小组内同学,估计出他的大约体重,然后用体重秤进行测量。

5.引入下节课学习内容。

师拿出1千克的物品(由几个组成),取出其中一个问:还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那用哪个质量单位合适呢?咱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三、课后延伸调查盘秤、天平、钩秤、磅秤、地秤最大的测量范围,理解测量不同的物品应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克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千克的换算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千克进行实际计算和问题解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质量认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笔、计量器具等。

2. 教学材料: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的教材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引入物质质量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质量的认识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质量吗?有什么单位来度量质量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和质量的计量单位。

Step 2 介绍千克的定义和使用教师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千克的定义和使用。

教师解释千克的定义是国际单位制中用来度量物体质量的单位,一个千克等于一公斤。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千克的具体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千克作为质量的单位。

Step 3 千克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并与千克进行换算关系的学习。

例如,皮卡、克、克拉等单位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师通过多个例子进行演示和解释,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Step 4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千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例如,某商品每件的质量为2.5千克,想要购买5件这样的商品,需要多少千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使用换算关系进行计算和答题。

Step 5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千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延伸活动1. 练习题训练: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际应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场景下的质量计算和问题解决,例如购物时的质量估算和比较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一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千克的定义及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克的定义及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难点:千克的实际运用,以及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克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秤、物品(如苹果、书本等)、教学课件。

2.学具:学生千克秤、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一个情境,如“称一称,谁的重量更大?”让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千克的概念。

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质量标签,让学生认识到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2. 能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读取数据。

3. 能够进行千克之间的换算,以及与克、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4. 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克的概念及其与克的关系。

2. 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5. 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千克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质量单位的换算。

2. 难点:千克与克之间、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各种物体。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质量单位。

2. 探究:讲解千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讲解:讲解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5. 巩固:讲解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6. 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克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的物品质量,并进行换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千克,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千克的概念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水果、蔬菜等,引导学生了解千克的概念。

2. 天平的使用教学:讲解天平的结构、作用及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技巧。

3. 质量单位换算教学:讲解千克与克、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巩固换算能力。

千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的认识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使用“千克”作为重量单位;2. 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来比较和估计物体的重量;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1. 展示学生一个千克级别的物体,如一袋米或书包;2. 准备一些物体,如水果、书本、家居用品等,用以进行重量比较和估计。

教学过程:導入:1.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重量单位,如克、斤等;2. 向学生展示一个千克级别的物体,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多重的物体。

教学主体:1. 解释“千克”的含义,告诉学生千克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使用“千克”来描述它们的重量大小。

例如,请学生比较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问哪个更重?然后告诉学生西瓜的重量大约是几千克,苹果的重量大约是几百克。

3. 给学生一些实际物体,让他们估算物体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

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比较和参考物体来估算重量。

示範和练习:1. 老师示范使用千克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例如,拿出一本课本并告诉学生它的重量约为几千克,然后拿出一把铅笔盒并告诉学生它的重量约为几百克。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2. 让学生在小组或伙伴间进行练习,相互估算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使用千克来描述它们的重量大小。

延伸活动:1. 让学生用千克单位来描述一些他们平时接触到的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书包、椅子、电视等。

2. 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重量比较表格,将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千克表示,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总结:1. 综合回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千克作为重量单位的重要性;2. 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重量,加深对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千克”的概念,形成对重量单位的认知;2. 培养学生观察和估算重量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千克的定义和用途;
2.掌握千克的读法及其符号;
3.能够使用千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教学重点:
了解千克的定义和用途;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千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认识千克
千克是重量的计量单位之一,是国际通用单位,用符号“kg”表示。

千克是由千克原器定义的,被定义为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我们可以用千克来称量食物、瓜果蔬菜等物品的重量。

二、千克的读法
千克的读法很简单,就是““千克(Kg)”。

在数学计算中,我们可以使用千克来计算物品的重量,例如:1kg=1000克、1千克=2斤等。

三、使用千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学生可以使用千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例如:
1.张三买了3kg苹果,李四买了5kg苹果,两人一共买了多
少苹果?
答:张三和李四一共买了8kg苹果。

2.一袋米有10kg,如果有24袋,一共有多少千克米?
答:一共有240kg米。

小结: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千克的定义和用途,学会了千克的读法及其符号。

学生们也掌握了使用千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掌握计量单位,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能正确估算常见物体的重量,体验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500克食用盐2袋,2分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班上,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长的像不像啊?学生:像。

老师: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你们知道她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设计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学生有话可说,能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你们观察很细致,那你们知道姐姐和妹妹哪个更重一些吗?学生:姐姐,因为姐姐比妹妹胖。

老师: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姐姐到底有多重吗,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可以用称称一称。

老师:对,那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称吗?(学生:小组合作,最后总结出有电子称,砣称,盘秤等等)老师:在生活当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板书:有多重——认识千克、克)二、探索新知老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食用盐)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食用盐。

老师:你们知道它有多重吗?告诉大家吧,它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盐的重量就应该是1000克。

老师:(出示2分硬币)同学们,你们知道2分硬币的重量是多少吗?学生:沉默老师: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

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次走到讲台,亲自感受一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到了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也为以后的估算物体重量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了判断的参照物。

认识千克教案(精选6篇)

认识千克教案(精选6篇)

认识千克教案(精选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认识千克教案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认识千克教案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教材简析: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1.想想做做1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

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

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课题:《千克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的概念,认识千克的符号“kg”。

2.学习千克的换算,掌握千克与克、毫克之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千克的概念与符号。

2.掌握千克与克、毫克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不同物品的质量概念。

2.掌握千克、克、毫克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情境式探究法。

2.课内外综合实验法。

3.小组互动式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知: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上放着的物品,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的质量单位及其符号。

2.呈现:课件中呈现相应的质量单位及其符号,并让学生跟读。

3.指导与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品的质量,感受千克、克、毫克的大小之差,学习千克、克、毫克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5.巩固与拓展:让学生拓展千克、克、毫克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了解不同单位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六、教学时间安排:1.引入新知:5分钟。

2.呈现:5分钟。

3.指导与实验:30分钟。

4.小组讨论:10分钟。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千克的概念与符号,掌握千克、克、毫克之间的换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通过小组互动式学习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此外,通过巩固与拓展,拓展了学生对千克、克、毫克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1000克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9200克()9千克()8800克学案设计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上的内容。

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

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设计理念: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

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电脑演示各种秤。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
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听“你知道吗?”
三、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

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将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千克的认识和了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