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失分原因再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失分原因再分析-政治论文

解题失分原因再分析

李鑫

摘要:从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学生解题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思维能力缺陷。基于此,注重能力培养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正确解题思维能力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李鑫,男,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冯兆红老师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年第3期的《正确解题: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以下简称为《正确解题》)一文,针对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考试失分原因作了梳理,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能够正确解题肯定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这一点上,冯老师无疑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视角,正如文章题目所说,这是“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然而认真拜读完《正确解题》之后,总感觉冯老师所列失分原因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所开出的药方也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思维缺陷才是学生解题失分的根本原因。笔者试图站在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对这一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破解这个“政治教学不能回避的课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求教于冯老师及各位同仁。

一、原因分析

高考既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还有引导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试题以能力立意、问题立意,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所以解题失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缺陷引起的。下面笔者从命题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角度来对其进

行详细分析。

1.高考要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下称《考试大纲》)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命题时,通过有意“制造”一些思维陷阱,来达到区分、选拔的目的。

《正确解题》一文认为学生解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马虎大意;二是盲目背书、目标不明确;三是思维混乱,审题不清。这些原因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态上,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良好心态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应当说也有其积极一面,然而凸显“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高考,并不单纯是知识的考查,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在考试中失分,表面上看是粗心大意、知识掌握不牢、答题思路等原因引起的,实则是由于思维能力缺陷所引起的。

其一,提取信息能力欠缺。《正确解题》一文列举了两种学生失分情形:一是明明选的是B,却写成了D;二是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看成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咋一看,这好像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引起的,其实不然。思维导图倡导者英国东尼·博赞认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想获得信息,眼睛必须有规律的做小的‘跳跃’、停顿或‘凝视’。”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解题时,要想获取和提取试题信息,就要注意关键词句,抓住重点,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这一过程,需要眼睛在跳跃和停顿的交替变化之中来完成。由于眼睛扫描文字并非以线性方式,而是以整体视角观察,所以,当学

生已经确认答案为B时,其眼睛实际上已跳跃并停顿至D的位置了,这时手的书写在大脑的支配下,便会自然把答案书写成D。第二种情形中,“社会”二字的有无,正是命题人设置的思维陷阱,考查的便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错误恰恰证明了思维能力有缺陷,同时也说明了该题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可信度。

其二,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就是看了题目感觉不难,总觉得有话可说;看了参考答案,每个要点都非常熟悉,然而在答题中总是会出现要点不全、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好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引起的,所以就要求学生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背课本,一遍又一遍地画知识框架。实际上,此类学生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点倒背如流,只是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当中,做不到知识的迁移运用。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大纲》对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了如下描述:“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信息,有针对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失误。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具体目标之一便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实施多年,许多课堂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遵循知识立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找到学科能力培养的正确途径。正是由于此类教学失误,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不足。

其一,对目标要求理解不足。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湖北省的杨建老师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另外两个目标的动力系统,过程与方法是连接另外两个目标的纽带,另外两个目标都要在过程中实现。”②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许多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时,只注重实实存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另外两个目标往往成了陪衬。同时,由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理解不足,在真正落实这一目标时,大多也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要求上。王义堂等认为知识与技能是结果性目标,其要求“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③。以“学懂”目标为例,便包括了解、理解和应用等三个层次。好多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目标要求,主要解读为“记住并能复述”,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来,便认为知识点已过关。实际上,这只是目标的最低层次要求,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知识点,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这种对目标要求的窄化处理,降低了教学的要求,弱化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出现缺陷便是必然的。

其二,对试题训练过分依赖。教学方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式理应随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高考复习中,许多教师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迷信“题海战术”,过分强调试题训练的作用,甚至出现以练代讲、以练代学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总结“答题模板”,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考试中形成“条件反射”,出现什么问题,机械地套什么模板,全然不顾情境的创新以及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固化。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若遇到训练过的题目则可能得高分,若遇到较为陌生的问题情景,则会思维混乱、审题不清、生搬硬套、盲目做答等问题。

一、解决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