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情止乎礼义出处]-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着,嘉美终而诔集。
祝史陈辞,官箴王阙。
《周礼》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后世之为诗者多矣。
其功德者谓之颂,其馀则总谓之诗。
颂,诗之美者也。
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庙,告于鬼神;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
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
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
扬雄《赵充国颂》,颂而似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若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
(《艺文类聚》五十六,《御览》五百八十八)文章,是用来显示天地万象,阐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本性,以寻求与自然规律适宜的方法的。
君王的恩泽流传就出现了《诗》,达到成绩功业《颂》就此兴起,建立功勋而有了铭,赞扬有美好德行的人离世而有了诔文。
祝官、史官陈述言辞,官员的告诫规劝指出君王的过失。
《周礼》中说太师掌管教授六诗,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吟咏一个城邦的事,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就叫“风”,说天下的政事,表现的是四方的习俗,这就叫“雅”。
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赋,是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比,是以此物喻他物;兴,是先言他物后引出思想情感的言辞。
后世作诗的人很多。
其中歌颂功德的称为“颂”,其余都总称为“诗”。
颂,是用以赞美的一种诗歌。
古代圣明的帝王,攻业建成,政治安定,歌颂赞美之声便兴起,于是史官就记录这篇文章,乐工为它作曲,在宗庙演奏,祭告鬼神;所以颂赞美的,是圣明君主的德政。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止乎礼义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1期杜丽娘既追求自由,强调自我个性,渴望生生死死随人愿的爱情,也希望自己的婚姻合乎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想情感,具有双重性。
对《牡丹亭》的评价,最常见的说法,即这是一部“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一定道理。
反对礼教《牡丹亭》最重要的出目《惊梦》《幽媾》《硬拷》,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杜丽娘从小接受传统伦理教育,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位年轻异性,她在梦中敢于和陌生的男性私订终身,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在柳梦梅主动追求下,她半推半就成就个人心愿。
这里的“半推半就”,有两层内涵。
一层是杜丽娘个人情欲的自然表现,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方式。
她内心就想这么做,柳梦梅的主动追求切合了她的内心情感需求。
另一层是杜丽娘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勇敢挣脱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女教对她的束缚,实现个人情感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蜕变。
在《幽媾》一出里,杜丽娘的鬼魂主动私会柳梦梅,自荐枕席。
如果说做梦时杜丽娘还顾虑到传统伦理观念,第一次面对异性表现出羞涩、含蓄,那么,成为鬼魂后,杜丽娘完全不顾人间礼教、女教对她的限制,甚至编假话说自己是邻家女子以获取柳梦梅的信任,如此大胆、无畏,有策略,有计谋,如同换了一个人。
她要实现后花园寻梦,梦中人不见的遗憾和失落。
所以,她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和主动,而她的态度令柳梦梅感觉不真实,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突显出个人婚姻自主对于传统女性的重要性。
在《硬拷》一出里,柳梦梅、杜丽娘与杜宝发生激烈冲突,杜宝用拷打的方式让柳梦梅对王权臣服、认罪,用让杜丽娘离了柳梦梅才认她是自己女儿的方式,让杜丽娘对父权低头。
但柳梦梅与杜丽娘面对王权、父权的压制,不仅没有臣服,反而极力反抗,维护了他们追求情感自由的尊严,维护了婚姻自由的尊严。
所以说,《牡丹亭》是一部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毛诗大序》原文以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隆,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歌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发乎情,止乎礼
发乎情,止乎礼摘要:本文以杨绛先生《洗澡》中的两个主人公姚宓和许彦成的婚外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为基础,分析了这段婚外恋情在人欲与人伦中的选择,肯定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
关键词:洗澡婚外恋情发乎情止乎礼中国文化传统《洗澡》是杨绛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本小说。
小说以新中国解放初的一场“三反五反”政治风暴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完整的让人辛酸的却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爱情故事。
杨绛并强调故事的发生、发展及结果的过程,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关注婚姻和恋爱中最能充分释放人性的那部分元素,细细去品味平凡人的命运与心灵世界,去解读这段婚外恋情及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
姚宓和许彦成是小说《洗澡》中两个主人公,也是那场婚外恋情的主角。
姚宓是原国学专修社己故社长的女儿,因家庭突遭变故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到研究社做图书管理员。
她的母亲是女洋学生的前辈,丈夫突然离世,因受刺激而中风瘫痪。
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姚宓放弃了一门好人家的亲事及出国留学的锦锈前程,寡母弱女相依为命。
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受到的传统教育,使姚宓成长成一位极具东方美的当代知识女性形象,钟灵毓秀,散发着书香清气,秉冰雪之质,品格独立,内涵深沉。
许彦成是个遗腹子,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已经去逝,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但是他跟母亲不亲,爱往伯父家跑。
上大学时因为杜丽琳的追求加上为了逃避母亲给自己安排的相亲,他跟杜丽琳结了婚。
婚后两人生育有一女,但生活上却是聚少离多。
他和杜丽琳在别人眼里是一对模范夫妻,但他却没有爱过杜丽琳,在生活中相敬如宾却少了一份亲密,杜丽琳从未走进他的心里。
可以说在许彦成遇到姚密之前他没有真正恋爱过。
许姚的相遇犹如上天的安排,两人彼此都很钦佩对方的为人,加上兴趣相投、默契渐深,终于倾心相爱。
从文学研究会上丁宝桂发现姚宓“忽然她眼睛一亮,好像和谁打了一个无线电”开始,姚宓和许彦成的情感纠葛就有了伏笔。
许彦成评论三个女性的笑容时说姚宓的笑是“快活了笑,或者有可笑的就笑”,而杜丽琳觉得“彦成是着迷了”。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摘要: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恋往往被看作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叛逆之恋,故而两名男女主角也被冠以“封建的叛逆者”。
整篇红楼里,围绕着林黛玉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几乎都是对贾宝玉的爱。
这种视爱情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情观,不仅局限了林黛玉的生活,更加局限了她的思想。
这使得林黛玉在渴望获得真爱的路途上不得不依附于旧道德,传统婚嫁中的“父母之命”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心头。
再者,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母系一族是名门望族,少时又从师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是不允许的。
关键词: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爱情观《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声音和心灵中回环振荡。
我们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没有如薛宝钗般在爱情上附加自己的人生要求。
马斯洛认为,爱情是对他人个性的接受,对他人的尊重。
①林黛玉的爱情观颇具有这种现代意识。
在大观园中,独有林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因为以爱情为生命的性格使得黛玉接受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宝玉的个性。
林妹妹的“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的爱情主张,让她获得了宝玉全部的爱情。
清朝的二知道人就特别认可林黛玉的爱情:“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
”②作为女人,绝不给爱人以人生压力的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人生伴侣。
但是她的清纯爱情最终却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因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巨大波澜。
长期以来,后人在追寻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时,逐渐形成了共识:作为一对叛逆的恋爱者,他们理所当然地遭到封建家庭的反对和阻挠。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未及事情的实质层面。
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③。
看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爱情的执着是充溢着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 "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__________是其内容, 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恋爱美好别忘发乎情止乎礼
龙源期刊网 恋爱美好别忘发乎情止乎礼作者:王辉庆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12期山东滨州职业学院成立学生纠察队纠正校园不文明行为,3月12日晚在公共场合搂抱的一对情侣学生因此被记入院区考核,此事引来意见不一。
(3月16日《澎湃新闻》)大学生能否谈恋爱?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达到婚育年龄的在校大学生已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先成家后立业,作为前奏的恋爱自然也就在允许范围之内。
因此,此次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恋爱双方交往方式的处理。
作为过来人,笔者深知恋爱结婚是事关个体自由选择的事情。
既为恋爱,总少不了以亲昵举动表示相互之间的爱慕,否则与友情何异?至于从牵手到搂抱,亦可见恋情进展之程度。
只是校园恋爱,当事人将背景设置在公共场合,便注定要接受社会道德与校纪校规等来自外在力量的约束。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一个人置身于绿色军营当中,金戈铁马,英雄豪迈之情便油然而生,视血洒疆场为至高荣誉;而一旦经常出入歌舞升平的娱乐场所,难免生发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慨。
同理,当漫步校园,放眼皆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对血气方刚的高校学子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还有何心思勇攀学术高峰。
虽说法无禁止即可为,但理想的校园恋爱应该表现为情侣之间相互砥砺,从片面追逐肉欲物欲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的相互激励。
在这里,孔子“发乎情止乎礼”的观点可作为公共场合下情侣之间的恋爱指南。
笔者认为,因为发乎情,所以在大学谈恋爱是件美好的事,学校不必把学生谈恋爱当成洪水猛兽一样。
同时,也要止于礼。
学生应知晓,不管什么年代,在公共场合都要顾及他人感受,对公共场合搂抱等行为予以纠正其实是学校对更多学生负责的举动。
最后,之所以查处校园不文明行为会让学生反应不一,笔者觉得也与学校对不文明行为认定的标准模糊有一定关系。
何为文明行为,何为不文明行为,正好以此为契机来个大辩论。
当广大学生认同了“发乎情止乎礼”这一原则之后,情侣学生将过于私密的举动置于公共场合的行为将大大减少,审美观也将趋于一致。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赏析《闲情赋》是陶渊明作品中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一篇,不仅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闲情赋》原文魏晋:陶渊明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
[发乎情止乎礼义出处]-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
[ 发乎情止乎礼义出处] ”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篇一: “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有部著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廊桥遗梦》,讲的是一个略带惆怅,却毫不凄凉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经历了一段铭心的甜蜜生活,最终却没有牵手共度余生。
因为,他们要对彼此的家人负责。
也许,刚相识的他们,在心动的瞬间,克制一下自己的情感,把距离拉得远一些,会连那酸涩的惆怅也不会留下。
回忆往事时,记在他们心底的只会是一种美妙的欣赏吧。
而相反地,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地继续交往下去,会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有朝一日,甚至会反目成仇,深深地伤害曾深爱的对方。
同样是发乎情,结局却大不一样,可见,“止乎礼”是多么重要。
《论语》中有几句话: “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劝戒人们做事要遵循个“礼”,不该听,不该看,不该说,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接近。
而这“礼”,自然有大有小。
法律法规呀,公共道德呀,应该算是大的礼。
不遵守它们,会被依法惩处,或者被万人唾骂,那滋味自然是不好受。
小的“礼”,多半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
比如说,上课时要把笔记写工整些吃饭时不仅考虑饭菜味道,也要想想它们的营养; 有空时,要锻炼身体。
违背这些小礼,也会受到惩罚。
看,那乱如杂草的字,写满了几页大纸,读它们时,却如同读甲古文般难懂; 什么东西口感好就猛吃什么,结果吃了一大堆儿没有营养的食品垃圾; 一有空儿,就蒙头大睡,身体也越来越不灵活了。
哎,还是“止乎礼”的好。
的确,对有的事情我们有很真的感情,很好的心情,但一定要把握分寸,不应该接近的还是远离一点儿吧。
啊,那淌着油儿的红烧肉,炸得脆香的薯片,加了浓糖的巧克力奶⋯⋯它们仍然时时诱惑着我的心。
遇到它们时,赶紧闭上眼睛,捂上鼻子,头也不回的跑开吧。
难舍难分的只是那一刹那,忍过一时就省却了以后的诸多麻烦。
发乎情,止乎礼义——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至情论
发乎情,止乎礼义——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至情论任怡姗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3
【摘要】通过对"临川四梦"的细读以及相关著作的研讨,发现汤显祖的"情论"一方面肯定了人自然的情欲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认为情与欲都应该受到"理"的制约。
汤显祖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感情观是非常认同的。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任怡姗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生命理想的抗争与幻灭 [J], 王丹
2.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社会理想 [J], 朱蓓蕾
3.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中国梦文化研究——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例 [J], 秦玉芳;
4.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 [J], 苏子裕;
5.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困境意识及其悲剧精神 [J], 刘小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发乎情,止乎礼——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发乎情,止乎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发乎情,止乎礼——《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文化自信:了解《诗经》,熟读成诵,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重点)2.语言运用:感悟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3.思维能力: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重点)4.审美创造: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难点)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步入青春期的你们,一定会面对或者已经悄悄面对的一个话题,就是爱情。
老师也曾经有过这个阶段,懵懵懂懂,手足无措,身边却没有人能告诉我该如何是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感受“发乎情,止乎礼"的美妙爱情吧。
【了解诗经】过渡语:同学们先翻到65页,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划重要文学知识考点。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称《诗》或《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成“六义”,是古人对《诗经》的艺术总结。
我们本学期的必读名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也有重点介绍《诗经》,大家可以关联起来看,增加自己对国学经典的了解。
【活动一:浅吟低唱品诗韵】(一)纠正字音,自行朗读3遍,全班齐读1遍(二)交流感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特点思考:观察诗歌的语言形式,本诗是如何做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呢?明确:1.用词特点:双声词:雎鸠:描写景物。
参差辗转:修饰动作叠韵词:窈窕:摹拟形象。
辗转叠词:关关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在结构上:"参差荇菜"——反复重叠的章节,"求之""友之""乐之"递进——循序渐进的情境作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3.再次诵读:在朗读上读出节奏和韵律【活动二:咬文嚼字,赏形象】(一)对照注释,疏通句意,这首诗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完这首诗,你大概知道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明确:写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的故事。
试论“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文学创作中的合理性
综上, “ 延州 妇人 ”文 本 中的 “ 瘗于道左 ”不仅在宗 教意义 上体 现 了中土密 教对 来 自印度和 西域佛 教 教化 故事 的继承 和发 展 ,此 处 的 “ 左 ”和 “ 右 ”,实质 上 体现 了中
土和 说文本 中提到 的 “ 瘗于道 左 ” , 亦 可以理解 为 “ 埋
“ 发 乎情 止 乎礼义 ” 出 自 《 诗经 ・ 毛诗序 》 “ 故变 风 乎礼义 ”是种 崇 高的思 想境 界 ,对 于 文学创 作来 说也十 分 发 乎情 ,止乎礼 义 。发乎情 ,民之性 也 ;止 乎礼 义 ,先王 之泽 也 。 ” 《 诗 大序 》中 以国为 例阐释 了 “ 止乎 礼义 ”的 现 实要求 ,发乎情 如若 不止乎 礼义 ,则 易落 得个 “ 王道 衰 ,
瘗于 道左 ”的错 误 。 就 能得 出第三 点原因 ,对于 一个 来历不 明,生性放 荡 的无 此 的玄机 ,故而酿 成 了 “
家 女子 , 1 人 自然不 会表现 出任 何尊 敬 , “ 道左 ”表现 了 州人 对 “ 延州妇 人 ”的非尊 敬 的态度 。当然 , 以上分析 侧 重对 “ 左 ”的含 义的 分析 ,而忽略 了 “ 道 ”。 在古 代 , “ 道左 ”一词 亦有 作 “ 路边 ,路 旁 ”的解 释 ,
三、 “ 道左”背后的意义
塔 是为锁 骨菩 萨所 建 ,而 身为 菩萨 ,其最初 被州 人 “ 瘗 于 破 了其 中奥妙 玄机 ,才 “ 为设大 斋,起 塔焉 ”。 “ 延州妇 人 故事最 初是 一个非 常典 型 的密 教故 事 。 “ 人尽可 夫 ” 与“ 菩 萨化 身 ” 的思想 与 中土道德 大相径 庭 。 这 则密教 故事 最初见 于 中唐 , 是 中土密教 最为繁 盛 的时期 。 开 元三 大士翻 译 了不少 的密 教经典 ,当 中便有 不少 “ 左道 性 力派 ”思想 。与 显教 的隔世 成佛不 同 ,密教 的菩萨 死后
诗概[清] 刘熙载
诗概 [清]刘熙载《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
”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
”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诗言志”,孟子“文辞志”之说所本也。
“思无邪”,子夏《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所本也。
《关雎》取挚而有别,《鹿鸣》取食则相呼。
凡诗能得此旨,皆应乎《风》、《雅》者也。
《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
”可知风之义至微至远矣。
观《二南》咏歌文王之化,辞意之微远何如!变风始《柏舟》。
《柏舟》与《离骚》同旨,读之当兼得其人之志与遇焉。
《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
《颂》固以美盛德之形容,然必原其所以至之之由,以寓劝勉後人之意,则义亦通於《雅》矣。
《雅》、《颂》相通,如《颂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近《雅》;《雅生民》、《笃公刘》近《颂》。
“穆如清风”,“肃 和鸣”,《雅》、《颂》之懿,两言可蔽。
《诗序正义》云:“比与兴,虽同是附 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後隐,故比居先也。
《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
”案《文心雕龙比兴篇》云:“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异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正义》盖本於此。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语出皎然《诗式》,即刘彦和所谓“比显兴隐”之意。
《诗》,自乐是一种,“衡门之下”是也;自励是一种,“坎坎伐檀兮”是也;自伤是一种,“出自北门”是也;自誉自嘲是一种,“简兮简兮”是也;自警是一种,“抑抑威仪”是也。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此诗人之忧过人也;“独寐寤言,永矢弗告”,此诗人之乐过人也。
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出乎外也;“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入乎中也。
“ 鸣雁,旭日始旦”,宜其始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持其终也。
真西山《文章正宗纲目》云:“《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言义理盖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
”余谓诗或寓义於情而义愈至,或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喻物情之微者,近《风》;明人治之大者,近《雅》;通天地鬼神之奥者,近《颂》。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Beginning with Affection, Ending with "Li" and "Yi"——On the theme of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作者: 邹尤
作者机构: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贵阳550004
出版物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3页
主题词: 西厢记;主题;发乎情;止乎礼
摘要: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
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
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
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
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
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文学史对“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的依违——《〈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文学史对“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的依违——《〈管锥编〉
艺理引义》之一
林方直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7)004
【摘要】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但对于该理论的接受,一直存在依违之分,在“发乎情”与“止乎礼义”两端,各有倚重.
【总页数】8页(P33-39,61)
【作者】林方直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管锥编》是一部偏重文心艺理的书——《〈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J], 林方直
2.归谬法——《<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J], 林方直
3.“一”的艺理——《〈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J], 林方直
4.“几”的艺理——《<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J], 林方直
5.艺理对待范畴:变常——《<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J], 林方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乎情止乎礼义出处]”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篇一: “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发乎情,止乎礼“的出处,典故,以及《论语》中关于爱情的句子有部著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廊桥遗梦》,讲的是一个略带惆怅,却毫不凄凉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经历了一段铭心的甜蜜生活,最终却没有牵手共度余生。
因为,他们要对彼此的家人负责。
也许,刚相识的他们,在心动的瞬间,克制一下自己的情感,把距离拉得远一些,会连那酸涩的惆怅也不会留下。
回忆往事时,记在他们心底的只会是一种美妙的欣赏吧。
而相反地,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地继续交往下去,会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有朝一日,甚至会反目成仇,深深地伤害曾深爱的对方。
同样是发乎情,结局却大不一样,可见,“止乎礼”是多么重要。
《论语》中有几句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劝戒人们做事要遵循个“礼”,不该听,不该看,不该说,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接近。
而这“礼”,自然有大有小。
法律法规呀,公共道德呀,应该算是大的礼。
不遵守它们,会被依法惩处,或者被万人唾骂,那滋味自然是不好受。
小的“礼”,多半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
比如说,上课时要把笔记写工整些;吃饭时不仅考虑饭菜味道,也要想想它们的营养;有空时,要锻炼身体。
违背这些小礼,也会受到惩罚。
看,那乱如杂草的字,写满了几页大纸,读它们时,却如同读甲古文般难懂;什么东西口感好就猛吃什么,结果吃了一大堆儿没有营养的食品垃圾;一有空儿,就蒙头大睡,身体也越来越不灵活了。
哎,还是“止乎礼”的好。
的确,对有的事情我们有很真的感情,很好的心情,但一定要把握分寸,不应该接近的还是远离一点儿吧。
啊,那淌着油儿的红烧肉,炸得脆香的薯片,加了浓糖的巧克力奶……它们仍然时时诱惑着我的心。
遇到它们时,赶紧闭上眼睛,捂上鼻子,头也不回的跑开吧。
难舍难分的只是那一刹那,忍过一时就省却了以后的诸多麻烦。
还是要听听“古人言”呀,非礼勿动,即使那行动是发于千年万载的深情~篇二 : 发乎情,止乎礼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柏拉图昨晚,与一位多年的老朋友在网上聊天,他对我说,自己正经历着一种网络中的情感,有些困惑。
最后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之间是发乎情,止乎礼,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只此而已”。
听到他这样说,我默不作声,但心里想了许多。
“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出自《诗经》毛诗序的“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发乎情,止乎礼,道出了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与担当。
品味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是:男人自重,女人自爱。
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很难很难~发乎情,止于礼,是理论上的东西,而真实情感世界是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相当难的。
如果人在情感世界里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话,就不会有“情不自禁”这个成语了。
常言道:“人生难得一知己”;徐志摩也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见,知己难寻。
更何况是异性知己。
情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亲情血浓于水、爱情忠贞不渝、友情肝胆相照历来为人们所感动、向往。
人们或许也一直认为,人世间的情感几乎可以用这几类情感所囊括,但其实在这三类情感之外,还有一类情感存在,它被人称之为第四类情感。
这类情感在在网络世界里有着很大的市场。
网络情缘中,无怪呼友情与爱情,可许多时候在你我之间感受到的是一种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情怀。
看过《中国近代十大才女》这本书,对林徽因有了更多的了解。
徐志摩的多情和不顾一切的爱,让林徽因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杰出完美的女性,沉迷过,也刻骨地痛过。
然而,另一个一直深爱着林徽因,为她而终生未娶的、用一生痴爱她的、一个不忍看她痛苦抉择而主动退出的、一个在她离世多年后依然记得她生日的男人金岳霖。
金岳霖的一生,都在为一个梦想而坚持,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不曾改变,在自己追逐的世界里沉醉,沦陷,自成一体。
因为失去,所以得到;因为放弃,所以永恒。
在他和林徽因之间诠释了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
人生一世不易,在情感世界里能遇到金岳霖这样的人生知己,此生何求,如此的情感,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柏拉图所说的“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的真正意义所在。
读过《诗经》首篇《关雎》,描写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觉的情状,传说孔子在此处批了一句话:“发乎情,止乎礼。
”意思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要“乐而不淫”;看过《萧伯纳情书》,讲述的了萧伯纳和爱兰的爱情故事。
他们通信长达30年之久,留下了300多封充满机智、幽默、热情、温柔、殷勤和诚挚的被人称作情书的书信。
虽然萧伯纳并没有成为爱兰的丈夫,可他很珍爱这段纸上罗曼斯。
萧伯纳和爱兰用信纸上的心跳和脚步,创造了永恒的罗曼蒂克;知道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互相倾慕,彼此珍爱,但约定永不见面,虽然他们有时候相隔仅有一个草坪的距离。
也许他们是怕心中那种朦胧的美和爱,在见面后会被某种现实的、物质化的东西所取代。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爱情,是世上演绎柏拉图精神之爱的绝版经典……如今,网络取代了邮车,纸上跃动的字符,变成了敲击键盘的节奏。
情感,永远是人类向往的璀璨果实。
追逐的脚步,从来也不会停止和疲倦。
因此,网络世界,也出现了你在用心的读着我的心事,让我感觉到远方的牵挂的情感故事,让人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网恋的精神境地。
我理解网恋,也倾慕一些经典的网上罗曼斯。
在网络上,异性之间如果更注重心灵的交往、精神的关爱,让这种感情变成涓涓细流,滋润彼此的心田,即使只是过客,想必同走的时间会更久些。
网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它只是人生的一个绚丽的点缀,终归要返回现实当中的。
虽然我们都懂“发乎情,止乎礼”这个道理,可爱情又有多少肯停留在门槛外,又有多少网恋中的男女不甘于柏拉图的精神之爱,将网上的罗曼斯演绎成现实中的身体之爱, 看过许多艺术作品,带给了自己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现实生活的经历中,我没有经过这样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却感受到了现实给人带来的些许无奈。
人生自是有情痴。
每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爱与被爱。
人这一辈子,就这么被情缠绕,也被情折磨。
不能逃离,也无法挣脱。
亲情,友情,爱情,包括第四类情感,人间种种情感的方式,给了我们无数的温暖,也给过我们无边的痛。
只要心中有情,就注定要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注定要在追逐与放弃之间抉择。
这一生,谁能躲得过情的苦海,谁能全身渡到彼岸,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连那无父无母、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与花果山的猢狲们厮混得久了,临分别时尚且滴两滴眼泪,何况我辈有血有肉、食烟吃火、爹亲娘疼的凡夫俗子呢~“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
礼数构成“超我”的一部分,在显意识中发挥检察功能,使“自我”不能也不敢轻越雷池半步。
情感世界里,一个遵从感性的召唤,一个坚守理性的闸门。
两种爱都没有错。
差异的,也许只是命运的无常与情感方式的取向吧。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
一部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情节比起时下充斥荧屏的韩剧、港剧等爱情大片要简单的多,青涩的多,但却更加清纯、更加感人、更易触动人的心弦。
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明亮、朴素平实、一种久违的纯真与美感。
然而这个美感,给人留下的是凄婉的伤痛。
如今的爱情和婚姻观很现代化或者说美国化:“只要一朝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对老祖宗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发乎情,止乎礼。
”不屑一顾。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同时人也是不完美的,人又是爱美的,所以注定人会有很多层面的爱。
网络情缘更是如此。
漫游于网络中的你我,都明白网络与现实中如何去思索,如何去善待,于网络于现实都多了一分认真执着和责任。
我们不是圣人,无法高尚,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照圣人说的去做:发乎情,止乎礼。
有一副古联:百善孝为大,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这副对子非常简明深刻地剖析了心与迹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情与理的人性根本,启示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去爱。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自己,修养自己,实现生命过程两性相爱的幸福意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感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恒古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没有谁是永远的赢者,没有谁是永远的输家。
世间总有一种约束,让心思沉静,让感情不再漂泊。
处之有度,则友谊长存。
如古人之言:发乎情,止乎礼~篇三 :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有一种爱我们不能称之为爱情虽然有同样的心动同样的怀想同样乍然相见的喜悦依依不舍的眷恋但尘世间总有一种约束让心思沉静让感情不再漂泊发乎情只能止乎礼但依然可以在阳光下享受难得的温情依然可以在午夜梦回时心生柔情依然可以相信自己的坚持与执著在这些温柔的情愫里依然可以感受爱与被爱有一种真情可以平静地相忘于江湖君子之交亦或萍水相逢都可以默默地爱默默地理解默默在心里装满祝福挥一挥手让春草连绵落红成阵有很多爱我们不能用世俗的方式承担也不过聚散随缘风雨由天金风玉露胜却人间无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篇四 : 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叫《毛诗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卫宏修改。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