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高考讲解

合集下载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一、中国人多,满世界都是奥运会开幕式很精彩,但老美看后说:中国好多人哦,上面的相片也充分说明他们的观点。

二、中国人喜欢开餐馆在美国无论大小城市,就算是最最边远的小镇,都会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据开玩笑说,上月球的太空船,都有中国外卖店的传单。

还有老外也知道中餐馆很多时候只收现金,这样在美国可以“合理避税”。

三、中国人什么东西都吃,还不长胖中国人很稀奇古怪,鸡爪,鸭爪,鸡头,鸭头,内脏,什么都吃,这些在美国被他们称为“PET FOOD”, 用来喂猫,喂狗的东西,都是中国人的最爱。

最让美国人受不了的是中国人吃狗肉,美国人认为狗就是宠物,而一个宠物在美国人心里就是家庭的一份子,中国人吃狗的肉,就好比吃自己家人的肉那样不可理解。

四、中国人比较沉默,遵纪守法,不惹是生非所以在任何好的区,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老美也比较愿意与中国人为邻居。

五、中国女人很多都是同性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好多朋友问我中国女人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他们总是不理解中国女性为什么逛街时会手牵着手,还经常睡在一张床上,在老美看来就是同性恋的表现。

六、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不谈性不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外露,更不喜欢随时随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不会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也不谈性方面的事情,但中国人比较重行动,所以多人口那么多。

七、中文很难学老外经常开玩笑:如果比喻什么事情很困难,他们会说像学中文那么困难(不得不解释一下,教他们中文的很多都是台湾同胞,因为他们移民早,所以他们多半都是教老外繁体,不难才怪呢!)八、有美国人称中国人“杏仁眼”有个美国朋友的孩子在学校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回家,很伤心地告诉父母“自从班上来了杏仁眼,我就再不是排在前面的人了。

”“杏仁眼”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九、中国人个子矮小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个子很矮,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早期的移民,多半是中国南方过去的,我经常告诉他们,中国的北方有很多比较高大威猛的.还有上海的姚明,世界第一高也是中国人。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作者:李飞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人对中国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从西方的道德教育和考试制度来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并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探寻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教育考试制度中国教育一、中国道德教育淡化说到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西方人的道德教育。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人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但德国的各阶层能够深刻的反思这段历史,以史为鉴,甚至格外地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优秀思想品质也被列入了德国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别是: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以待人和唾弃暴力。

在德国,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批评和教导,重则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德国人在这方面并非小题大做——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个钢铁工业发达的国家,它的机械制造业以及钢铁制造业也是世界闻名,武器制造也是闻名遐迩,世界一流,但德国的道德教育中唾弃暴力,虽然有一流的武器制造技术,但从不给孩子灌输暴力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小时候经常玩暴力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成为和平人士。

再来看看,美国人的道德教育。

美国的道德可以从美国市民的公德心来看。

在美国有很多富裕的老板,商人或者学者,他们信奉的是“遗产不留给子女,捐赠给社会”,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会定期的捐款几十美元或者几百美元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人又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和“生命意识”让他们自发地去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通过德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对比来看中国的道德教育。

在我国,小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就不再那么强调道德了,这就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上的混乱。

精英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分析

精英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分析

精英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分析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而高考招生政策中的加分政策则是备考的一大风向标,影响着广大考生和家庭的许多重要选择。

运用精英理论,对目前中国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分析,尝试探讨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权力精英主体的构成与政策制定的方式以及精英们在面对不同受益群体而制定不同加分政策的价值偏好,最后进行了简要评价和总结。

标签:精英理论;高考加分政策;阶级流动在我国,高考和高校的招生录取政策一直以来就是个热点话题,高考具有高利害性,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令广大师生和家庭不得不倾心关注。

高校招生政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报名、资格审核、考试、录取、违纪处理等等,在这些政策中,最易引起公众热议的还是高考加分政策。

1 政策简介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地方层面的,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部每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是指导各地高考招录工作的权威文件,从地方层面上讲,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亦拥有制订当地加分政策的部分权力。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有关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的新规,主要内容为:2015年1月1日前在高中已获得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的,可适当增加分数投档;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获大军区以上级别荣誉的退役军人,可增加20分投档;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及烈士子女,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

2 精英理论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政治社会学家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和维弗雷多·帕累托(Vifredo Pareto)。

二戰以后,精英理论逐渐吸引了西方学者的目光,其中,美国学者对此尤其重视,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戴伊(Thomas R.Dye)和哈蒙·齊格勒(Harmon Zeigler)等。

中美学生的差异

中美学生的差异

我看中美学生的差异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后,在美国老师眼中中美学生的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律,遵守纪律,而美国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不拘一格。

中国学生对违反纪律、犯错误大都比较害怕,而美国学生认为犯错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而美国老师往往也鼓励学生犯错,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他们的理念是“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另外,美国教育还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

比如理科学习以项目研究为主,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写项目报告,报告不能直接抄录书本或网络上的观点、语言,引用必需注明出处,与我们大学论文基本一致,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软肋。

2、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发言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可以说在美国课堂里中国留学生是发言最少的人。

而美国课堂里所有老师都喜欢讨论式教学,常常让学生讨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观点,并指出支撑观点的依据。

美国老师只在个别时候做一些启发引导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

美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远比收获一两个结论重要得多。

尤其是学生毕业以后离开学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将终生受益。

可以说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美国教育的基石。

由于美国学生从小就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气氛中长大,他们也习惯于这种教学,经常主动问问题,主动参与讨论。

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惜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

而中国学生初次在这种课堂里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觉得课堂里没学到什么东西而苦恼。

中国学生从小在中国课堂里习惯于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美国人做中国高考语文试卷

美国人做中国高考语文试卷

---美国学生挑战中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场文化与知识的碰撞在一个晴朗的周末,美国高中生杰克决定挑战自己,尝试解答一份中国的高考语文试卷。

作为一名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杰克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仅能检验自己的中文水平,还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试卷上的题目丰富多样,从古诗词的鉴赏到现代文阅读,从文言文的翻译到作文写作,每一道题都让杰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杰克遇到了一道古诗词鉴赏题。

题目要求他分析一首唐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杰克尽力回忆起自己学过的唐诗,但面对这首陌生的诗,他感到有些迷茫。

经过一番思考,他勉强完成了解答,但得分并不理想。

接下来是现代文阅读。

杰克选择了其中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尽管文章的语言相对简单,但其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却让杰克感到陌生。

他努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但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文言文翻译是杰克最感兴趣的题目之一。

他挑选了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仔细阅读并翻译。

虽然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杰克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他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这不仅考验了他的语言能力,还考验了他的文化理解力。

最后,杰克来到了作文环节。

题目要求他写一篇关于“中国梦”的议论文。

杰克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他发现,要将“中国梦”用中文表达出来,并非易事。

他查阅了相关资料,试图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终,他完成了一篇还算满意的作文。

在完成所有题目后,杰克感到疲惫不堪。

他意识到,这份试卷不仅是对他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的挑战。

尽管他无法得知自己的成绩,但他相信,这次尝试让他收获颇丰。

几天后,杰克将这份试卷分享给了他的中国朋友。

他们一起讨论了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分享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杰克感慨地说:“这次挑战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文和文化方面的不足。

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次尝试,杰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中文水平,还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普通外国人眼中(在国外看到的旅游中的中国人),中国人就是
暴发户的形象。

有钱、粗鲁、大声喧哗、炫耀财富、随地吐痰、不讲卫生。

他们接触的中国学生就是勤奋、刻苦、数理化奇好。

他们眼中的中国商人就是勤劳、勇敢、小生意也做,但拼命与同胞相互倾轧、为自己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民族与同胞。

外国人看待整个中国就是赤色中国30多年来迅猛发展,好像什么危机都与中国无关。

中国
购买了世界上所有能买到的资源(原油、矿石。

),中国生产了世
界所有的低廉日用品,中国创新不足,仿制技术高超。

中国国力每年以10%速度增长,军队预算每年10%增长,武器更新换代速度异常迅速。

所以对中国有恐惧感,害怕有朝一日会占领全世界。

实际上中国没有对别国领土有任何的企图,但中国13.9亿人口,必须努力发展才有出路。

如果30之后中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以上,中国确实应该是世界的第一强国。

应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既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

它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分裂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与分解后苏联一个样子。

现在世界上有哪一桩大事,身后没有美国人的影子?中东?海湾?阿富汗?印巴?越南?北朝鲜?南中国海?。

一句话,走中国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课件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课件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 想象,华丽的传统服饰、丰富的 饮食文化和神秘的传统节日令他 们着迷。
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简史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计 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当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西方人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感 到震撼,中国的快速发展给 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治
1
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2
当代中国政治地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3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体制对西方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空间,他们对中国政治的理 解和观点各不相同。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PPT课件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 简介
- 西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眼中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吸引人们眼 球的焦点。
文化
传统文化介绍
现代文化介绍
中国拥有悠久而多元的传统文化, 包括独特的书法、绘画和传统节 日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也 在不断演变和融合,展现出多样 性和创新性。
社会
中国社会结构
社会问题及处理方式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由多个不同的群体组成, 包括城市居民、农民工、少数民 族等。
中国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 富差距、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等。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 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快速城市化给 西方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他们 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表达了 关注和好奇。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中国高考,简称“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考试之一,被广大中国学生和家长视为决定未来的关键时刻。

然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对中国高考的了解相对有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高考。

首先,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高考非常严厉和紧张。

中国高考是一次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考生们需要经受长时间的复习和压力。

由于考试的重要性,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其他活动,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高考上。

这种高度紧张状态和长时间准备的方式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因此,西方人对中国高考的环境感到震惊。

其次,西方人对中国高考的竞争程度感到惊讶。

由于中国高考考试的试卷和分数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考生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答题,同时还有严格的评分标准。

因此,每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进入中国的顶尖大学。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和整体素质,而非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

这种不同的招生机制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高考的评价和理解的差异。

此外,尽管中国高考存在一些缺点,但西方国家也承认其优势。

中国的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数学和科学等学科。

这使得中国学生在这些领域具有竞争力,被认为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热情。

西方国家对中国高考的关注和尊重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

然而,西方国家也对中国高考的一些方面持批评态度。

一些观点认为,中国高考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高考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西方国家在对中国高考进行评论时,通常会提到这些问题。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对中国高考持有复杂的观点。

他们认为中国高考非常严厉和紧张,竞争激烈,但也认可中国教育体系强调基础知识的优势。

然而,他们同时也指出中国高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应试和对学生压力过大等。

综上所述,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领域的独特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外国人看中国高考

外国人看中国高考

外国人看中国高考
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学生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每年的高考,成千上万的学生投入到备考中,希望能够考取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对于外国人来说,观察中国高考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首先,中国高考的规模令人震惊。

每年有数百万学生参加考试,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考点内外都能看到满怀期待和紧张的考生,整个城市似乎都被高考氛围所笼罩。

其次,中国高考的内容相当严谨和全面。

学生需要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其他科目的考试。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上有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

备考期间,学生们熬夜复习,甚至有些人会在考前数日不眠不休地准备。

这种辛苦程度着实让人佩服。

此外,中国高考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考试期间禁止任何噪音和干扰,以确保考生的专注和公平性。

考生们更是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明和准考证,以确保自己的考试身份的准确性。

对外国人来说,中国高考是一种独特而严峻的考试制度。

它是中国教育制度严苛与高效的体现,所以尽管外国人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压力和紧张感,但他们仍然对中国学生们在高考中做出的努力和全力以赴表示钦佩。

无论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否完美,它都是中国学生成长道路上一段不可忽视的经历。

美国教授评价中国学校教育

美国教授评价中国学校教育

美国教授评价中国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始终备受争议。

从学业负担到教师素质,教育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教育系统。

因此,让我们听听一个来自美国的教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中国教育令人钦佩的是对功利主义教育方式的重视。

在中国社会中,成就和财富都与教育密不可分。

这个社会地位的荣誉,使得在中国人民中,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与其它一些东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们有很强的在学术领域上赢取成功的努力奋斗的精神。

中国学校教育的一大优点是班级规模。

这个规模较美国学校小很多,以至于许多人会感到惊奇。

在中国,班级规模大约为四十个人左右。

这个规模不仅使得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们能够对一个学生进行更好的了解。

但是,尽管这一点是其它国家的梦想,中国的教育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教育系统被批评为过多关注排他性的考试制度。

中国的学生们会比那些因为教育财政受到限制的奥洲诸国家的学生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考试。

然而,复习的方式却是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们必须学习并背诵那些与考题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这使得课程更加机械,变得乏味且缺乏趣味性。

这是导致中国学生们患上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教育制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为了考试而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许多学生只知道为了高考而实施计划,长期以来被大规模、高度规范化且不断的鼓励和奖励的“成功科研”。

实际上,这使得一些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因此,很多批评者都认为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学科教学领域是最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中国教师们需要讲讲课程的深度和宽度。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高中课程已经成为大学课程的事实课程了。

这样,“聚焦”于应试的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挖掘,也没有机会去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为了一个构成要素。

虽然有些方面令人钦佩和惊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突破24个话题真题讲解:第17期 话题10 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突破24个话题真题讲解:第17期 话题10 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tea house witnessed a really enjoyable time for all of us.
问候, 写信背景
+目的
饮茶的 好处
发出邀 请+期

Probably, you’ve got a general picture about tea culture after my introduction.Then, how about coming to China to experience it yourself? Maybe ,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 it.
罗列要点、连词成句
Para.1 事件简要描述+总体评价
Last week, we took the foreign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o experience Chinese tea culture, which turned out to be extremely meaningful.
Yours,
Li Hua
【2018年北京高考卷】带领外国学生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周记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高三学生李华,请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写一篇英文周记,记述你
们上周接待外国学生,带领他们体验中国茶文化的过程。 审 题
注意:词数不少于60。(满分20分)
话 题: 传统文化--茶文化
体 裁:应用文—周记
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高考英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做题前, 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 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 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 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 对考试。英语最后的复习要树立信心,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要想“别人也难”, 遇到容易的则要想“细心审题”。越到最后,考生越要回归基础,单词最好再梳 理一遍,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另附高考复习方法和考前30天冲刺 复习方法。

中国高考令世界感慨

中国高考令世界感慨
法 … …这 限 制 了学 生 的思 维 . 多学 生 的 很
去 没 见 过 。 韩 国 庆 熙 大 学 中 国T 商管 理 析 的 材料 显 然 离 中 国 的 现 实 太 远 。英 国 才 气 早 在 他 们 走 人 高 考 考 场 之 前 就 被 抹 科 主 任 教 授 姜 栽 植 深 有 感 触 地 说 :我 在 “ 工程 院 院 士 、布 鲁 内 尔 大 学 副 校 长 宋 永 杀得 一 干 二 净 了 。 高 考 制 度 对人 格 成 长 的 负 面影 响 . 也 是 学 者们 不 约 而 同 提 到 的 一 个 问题 。姜 栽 植 教 授 认 为 , 数 第 一 . 易 造 成 人 性 分 容 的扭 曲 。 中 国 的 年 轻 一 代 几 乎 都 是 独 生
轰轰烈烈 了, 从一个很 特殊的角度 , 它 向
世 界展 示 着 现 代 中国 。
的 能 力 , 能 满 足社 会 需 求 。曾 在北 京 教 不 过 英 语 的美 国人 克 里 斯 也说 , 中 国 的学 在
校 里 , 常 用 的 一 个 词 就 是 “ 住 ” 学 生 最 记 ,
中国高 考 以“ 残酷 ” 闻名
中 国看 过 高 考 . 直 就 像 一 场 ‘ 争 ’ ” 华 教 授在 接 受 本 报 记 者 采 访 时 ,认 为 中 简 战 。 美 联 社 6月 7 日 挑 了 个 极 端 负 面 的 例 子 ,描 绘 中 国 考 生 在 高 考 前 承 受 的 巨 大 压 力 , 题 触 目惊 心 : 自杀 : 国 学 生 的 标 《 中
么准 备 , 至 她 哪 天 参 加 了考 试 ,我 这个 甚 “
台 ,但 历 年 来 国 内 外 对 它 的批 评 却 极 其 做 母 亲 的 根 本 就不 知道 !” 尖 锐 。全 世 界 了 解 和 不 了解 中 国 的 人 都

外国名人对中 国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中 国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中国的评价中国,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许多外国名人对中国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多次访华,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智慧和长远眼光的国家。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战略思维。

基辛格强调,中国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内在的强大文化底蕴和坚韧的民族精神。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 他看到了中国在团结和统一民众方面的卓越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中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赞赏有加。

他痴迷于中国的古代青铜器和传统艺术,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希拉克曾表示:“中国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

” 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丰富内涵和高度价值的认可。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

他指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巨大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的经济崛起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国家。

他认为中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展示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在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之一。

此外,还有很多外国名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们看到了中国在减贫、教育普及、医疗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

英语演讲稿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

英语演讲稿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

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Jay Walker 解释为什么全世界20亿人在学英语。

他展示了一些图片和一些令人激动的录像,展示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练习世界第二语言英语的场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TED英语演讲: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欢迎借鉴参考。

演说题目:The world's English mania演说者:Jay Walker演讲稿Let's talk about manias. Let's start with Beatlemania.(Recording of crowd roaring)Hysterical teenagers, crying, screaming, pandemonium.(Recording of crowd roaring)Sports mania: deafening crowds, all for one idea — get the ball in the net. (Recording) Goal! Okay, religious mania: there's rapture, there's weeping, there's visions. Manias can be good. Manias can be alarming. Or manias can be deadly.(Recording of crowd cheering)让我们来谈谈狂热。

先从甲壳虫热说起。

歇斯底里的少年们,高呼、尖叫、喧嚣的场面。

体育热,震耳欲聋的人群。

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要球进网。

还有,宗教热。

有欢笑,也有泪水。

还有梦想。

狂热可以是件好事,狂热也可以使人担心,有时狂热也可以是致命的。

The world has a new mania. A mania for learning English. Listen as Chinese students practice their English, by screaming it: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新的狂热。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美国人在对待中国人的看法之中,是印象好还是印象不好。

而在很多报道之中,美国人所眼中的中国人都是不文明的,而且在公共场所都是喜欢大声说话,对此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到底如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其实有色人种在欧美,也就是在白种人眼里是饱受歧视的。

这种歧视是骨子里的,因为他们天生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很多方面,就连人种都比我们优越。

以前中国人在美国是相当受歧视的,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就好多了。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和中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日前编译《Market Watch》14日文章,题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文章摘编如下:文章说,在这里(中国),“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分析与批评的话题,正如“中国”在美国一样。

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关系这类话题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它们关乎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荣誉。

相比回答其他跟中美关系没多大关联的问题,谈论这些话题需要在政治上更加圆熟。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

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

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

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

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甚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

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KFC)和星巴克(Starbucks)吃喝,开别克(Buik)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

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

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是什么形象美国人认为,美国比中国人更现代、更世故、更诚实、更进取、更忍让、更慷慨,但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么贪婪、那么傲慢、那么自私、那么粗鲁、那么暴力。

在某些方面,美国人认为中美两国人民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勤奋、有创造力、有竞争力、爱国心较强等,这些在美国人看来都是有助于建设强大国家的公民好品质,而且美国人给中国人打上含蓄、谦逊、低调的标签。

但在慷慨度方面,78%的美国人自认为慷慨,只有28%的人认为中国人慷慨,这可能说明美国人觉得中国人比较小气。

但这与62%的美国人自认为自私,只有3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自私,看上去又有所矛盾。

美国中文网9月24日刊登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民调,描绘了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形象的大致轮廓。

民调结果显示,9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勤奋,89%认为中国人有竞争力,73%认为中国人有创造力,63%认为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较强。

这个调查让1004名美国成年人对美国人自己和中国人的特征做逐一判断。

比较美国人心目中美国人与中国人的特点可以看出,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比他们自己更勤奋,但在创造性上稍逊一筹,在竞争力和民族主义方面相差无几。

报道称,应当说这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总体而言,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基本上符合中国人自我定义的勤劳善良的形象,也符合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谦逊忍让、埋头苦干、内敛沉闷的刻板印象。

报道解释称,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民调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反映一定范围民众的大致感觉,具体到每个人,有可能因为经历不同,感觉完全不一样,难免各说各话、见仁见智。

另一方面,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既来自历史,也来自现实,世事变迁,时空交错,作为个体来观察中国人的民族性,受外界的影响很大,有时候也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老美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听完美国人的说法,真的是没有想到!

老美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听完美国人的说法,真的是没有想到!

老美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听完美国人的说法,真的是没有想
到!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特别强大的。

1、国土辽阔,资源相对丰富。

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三位的广阔国土,不但陆上土地风光秀丽且地势也易守难攻。

资源也很丰富,以煤、稀土为代表的15种矿产储量居世界一二位。

石油居第六位,天燃气居第八位。

水资源居第六位,森林居第六位,草地居第二位。

再加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资源,可以说祖先留给我们的资源真的很丰富。

2、人口够多且国民智商很高,受教育度较高。

不久前,英国一研究报告表明,东亚三国人种智商很高,排名居世界前列,都高过白人。

除了犹太人,国人应能排第二位。

而国民智商高则是一个民族成功的基础。

3、经济实力较强大。

经几十年的奋斗,中国GDP已是世界第二(PPP第一)。

外汇储备第一,第一工业国,富豪数第二,世界五百强第二,
第一专利国,第一科技论文产出国,外贸第一,军费第二,武器出口第三。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ppt课件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ppt课件
1973年英使马噶尼访华,巩固了这种形象 ,中国在西方的眼中不在神秘
中国影像
卧藏龙中的江湖、儒道与情欲
李安的文化观念中,东方文化是群体主义 的,东方人格意味着隐忍克己,追求某种 遥远的境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西 方人格则意味着敢作敢为,追求自由的实 际享乐,这种文化冲突也可以看作是“超 我”和“本我”的冲突。然而,在这两者 之间,有没有一个绝对的准绳用来评价孰 是孰非呢?这就是《卧虎藏龙》所探讨的 主题。
毛姆与中国的两面
毛姆(Somerest Maugham)是 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异国东方为场景, 融入了他在一战期间周游世界的见 闻。
他以中国为背景的散文《在中国屏 风上》和小说《面纱》提供了大量 有关中国的思考,如中国的弃婴问 题、悲剧性的柔美景观、黑暗却奇 异的杂货店,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 的贫苦农民。在毛姆的笔下,中国 的美与丑奇异的共存,并为它所观 察到的人生提供了最佳的背景。
停滞的中国
《神探夏洛克》是BBC广播公司2019 年的大热剧。
然而,在该剧第一季第2集《 The Blind Banker 》中运用的中国元素, 却让当代中国人匪夷所思。唐人街、 招财猫、秘密社会(黑莲教)、象形 文字(苏州码子)、杂耍艺术……从 中显现的中国图像不仅是鸦片帝国的 延续,也是江湖黑帮、堕落邪恶的 “黄祸”观念在西方人心中留下的中 国烙印。
这种二元论述,包括诸如自由与奴役的话语、 进步与停滞的话语、理性与感性的话语……东 方作为启蒙大叙事的否定面出现或他者出现, 变成专制奴役、停滞封闭、愚昧堕落的象征, 由此确立西方现代性自我的意义与价值。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考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目的不仅在于揭开西方理 解中国的种种内在机制和自身需求,更重要的目标 则是重新认识中国。

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作文范文解析

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作文范文解析

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作文范文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7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2017年高考江西省作文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作文范文,欢迎借鉴。

2017高考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范文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

殊不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

每个人,都有面子,即使最卑贱的乞丐。

如果你不想违反中国人的伦理准则.那就连乞丐也不能侮辱。

如果你和中国人交谈时违反了礼节,如果他不怪罪你,肯定会里之一笑,把你的话当作戏言。

——罗素与工业国家不同,中国人仍然保存着欣赏文明的能力,逗乐的闲暇,以及沐浴阳光进行哲学讨论的快乐,中国人,所有阶级的中国人,比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人种更爱逗乐,他们从世间万事中都找到欢乐,一句笑话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我记得有一个热天,我们一行人出游,坐轿登山。

山道崎岖难行,轿夫十分辛苦。

到了旅行的最高峰,我们休息十分钟,让轿夫也可休息一会儿。

他们于是就坐成一排,取出烟管,互相取笑,仿佛世间万事都已了无牵挂。

如果在任何一个工于心计的国家,他们肯定会乘机抱怨酷暑难当,以求增加小费的。

作为欧洲人,我们会用这段时间去担心汽车是否在合适的地方等着。

富有的中国人会开始讨论类似天体的运行是圆是直之类的问题;他们也可能讨论一个真君子是完全否定自我,还是也会有私字一闪念。

人们会碰到一些白人,他们往往不把中国视为文明国家,并受此.种错觉之苦,这些人可能全然忘却了文明的构成要素。

的确,北京还没有电车,电灯也少得可怜。

的确,美景俯拾皆是,但欧洲人急切地开挖煤矿却使它们可怕起来。

的确,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记不住可从《惠塔克年鉴》查到的东西,却善于作诗。

一个欧洲人在介绍住所时,会对你说铁路交通便利;他相信任何地方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便于出人。

最新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最新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西方眼中的中國一、課程單元規劃:第一講導論第二講觀看的視野福柯,《言與物》,轉引自《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頁190。

在我們夢想的世界裏,難道中國不止是這理想空間的所在嗎?在我們傳統的形象裏,中國文化乃是最講究細節、最嚴守清規戒律、最不顧時間的變動、最注意純粹空間輪廓的。

我們想到中國,便是橫陳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種溝渠堤壩的文明,我們看見它展開在整整一片大陸的表面,寬廣而凝固,四圍都是城墻。

甚至它的文字不是以橫行再現聲音的起伏逃逸,卻以直行樹立起靜止的、尚可辨認出來的事物本身的形象。

第三講何謂『東方』?Orientalism的範疇,何謂東方論述?1.卡爾‧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Karl Marx, “The Eighteenth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別人表述。

」(台灣譯為《東方主義》:『他們不能代表自己;必須經過再現詮釋。

』)2.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Benjamin Disraeli, “Tancred”):「東方是一種謀生之道。

」(台灣譯為《東方主義》:『東方是畢生志業。

』)3.Edward W. Said:「東方幾乎是被歐洲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地方,自古以來代表著羅曼司、異國情調、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非凡的經歷。

」(頁1)4.Edward W. Said:「一種思考風格,建基於介於『東方』和『西方』兩者間的一種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差異。

東方論者靠著論述、作品、權威、描寫、教導、安排和控制,成就了一個處理東方的統合體制。

東方論終究可以看作是將東方殖民主義化的一個大型政治經濟計劃。

」(轉引自陳奕麟,〈論東方人的東方論〉,頁87。

)第四講西人東來:遊歷者的不凡際遇□ A. J. H. Charignon注,馮承均譯,黨寶海新注,《馬可波羅行紀》(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雅各.德安科納(Jacob D’Ancona)著,大衛.塞爾本(DavidSelbourne)英文編譯,楊民、程鋼、劉國忠、程薇譯,《光明之城:一個猶太人在刺桐的見聞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第五講文化與宗教的碰撞:傳教士進入中國顧起元,〈利瑪竇〉(1592年來中國),《客座贅語》,卷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