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一、安全性和稳定性1. 步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范,确保步道结构稳定,防止因地质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坍塌、滑坡等危险情况。
2. 步道宽度应满足通行需求,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
3. 步道坡度应合理,避免过于陡峭或平缓,以确保行人的安全和舒适。
4. 步道边缘应设置安全护栏或栏杆,防止行人和车辆掉落。
二、舒适性和美观性1. 步道设计应考虑行人的舒适度,如路面材质应防滑、耐磨,且不易积水。
2. 步道周围应保持清洁,无垃圾、杂物等影响行人通行的障碍物。
3. 步道两侧应种植适当的植被,美化环境,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体验。
4. 步道的设计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行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标识系统完善1. 步道沿线应设置明确的标识牌,指示步道的起点、终点、交叉口等关键位置。
2. 标识牌应清晰、易读,方便行人了解步道信息。
3. 在危险区域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四、环保意识1. 步道设计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采用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
2. 步道沿线应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引导行人将垃圾分类投放,保护环境卫生。
3. 鼓励步行代替驾驶,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五、文化特色1. 步道设计应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
2. 在步道沿线可设置文化展示牌或文化墙,介绍当地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容。
3. 鼓励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登山步道设计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标识系统完善、环保意识以及文化特色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打造出既实用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登山步道,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要求与标准
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要求与标准目标- 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户外活动场所- 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放松- 改善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基本要求1. 位置选择- 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步行或骑行到达- 远离污染源和噪音干扰- 面积足够,能容纳多个人同时活动2. 设施规划- 步道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舒适且易于行走- 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设置合适的休息点和健身设备- 提供足够的照明设施,确保夜间安全使用3. 绿化环境- 植被覆盖率应达到一定比例,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自然景观- 避免过度修剪和施用化学草坪草料,保持自然状态- 设置垃圾桶和垃圾回收设施,保持步道整洁4. 安全措施- 设立明显的出入口和紧急出口指示- 安装防滑地板和防护栏,减少意外伤害风险-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确保安全可靠性5. 交通便利- 与公共交通站点相邻,方便居民使用- 提供足够的停车位,方便驾车前往- 设立指示牌和路标,引导居民找到步道入口标准1. 步道宽度- 主干道宽度不低于3米- 人行道宽度不低于1.5米2. 设施配置-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休息点,提供长椅和遮阳设施- 配置不同种类的健身设备,满足多样化需求3. 管理与维护- 每日清理步道和垃圾回收- 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安全性- 处理居民反馈和投诉,及时解决问题4. 可持续发展- 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 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或非机动交通前往步道- 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以上即为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要求与标准。
参考文献:。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自然山地景观、提供户外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重要设施,其合理设计对于保障游客的安全、提升游客的户外体验至关重要。
在制定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时,需要考虑山地地形、环境保护、游客体验等多个因素,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符合安全、舒适和环保的要求。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确保游客在使用步道时不会遭遇危险。
需要考虑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合理规划路线和设置护栏、警示标识等设施,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2. 环保性原则步道设计应符合环保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路线、施工材料、设施设置等方面应考虑减少对植被、土壤的影响,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体验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体验性原则,提供优质的户外体验。
需要考虑风景观赏点的设置、路线设计的曲折性和变化性等因素,以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感受。
二、设计要求1. 路线规划登山步道的路线规划需考虑地形、水源、植被等因素,选择机会适宜的路径。
需要保证步道的坡度适宜,避免过于陡峭的坡度,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2. 设施设置在步道设计中,需要设置导览牌、路标、护栏等设施,以引导游客、增加步道的可识别性和安全性。
需要设置休息点、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提供休憩和观景的机会。
3. 材料选择在步道的建设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
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并确保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
4. 设施管理为了保障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需要合理设置管理制度和维护机制。
包括定期巡查、维护人员的配置、游客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步道设施的完好和游客的安全。
5. 安全警示在步道上需要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如危险提醒、禁止通行等警示标识,并确保标识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设计实例分析以某山地风景区的登山步道设计为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游客需求,进行了步道的设计规划。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设计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登山者安全、提供良好的登山体验而进行的步道规划和设计。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是指对于登山步道建设所应遵循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步道的宽度、坡度、护栏设置、路面材料等方面的规定。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规范登山步道建设,提高步道的质量,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登山者的安全,提升登山体验,并促进登山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制定背景登山旅游已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登山步道作为登山旅游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提供便利、保障安全、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登山步道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规划不合理、设计不科学、施工质量低劣等,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有必要对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进行制定,以规范登山步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登山步道的质量,确保登山者的安全和提升登山体验。
二、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规划设计阶段:在选择步道线路时,应考虑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避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
同时应对登山步道的起点、终点、交通便利性、风景优美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步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步道宽度:登山步道的宽度应根据具体地形和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一般不应小于1.5米,保证登山者的通行安全和舒适度。
3. 步道坡度:登山步道的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登山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通常不应大于20%,且在坡度较大的路段应设置台阶或扶手,以便登山者攀爬。
4. 护栏设置:在步道沿线或坡度较陡的路段应设置牢固的护栏,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护栏的材质应符合环保要求,颜色和造型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 路面材料:登山步道的路面材料应选用具有良好抗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材料,以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6. 标识设置:在步道的转角、路口、危险路段等位置应设置清晰明显的标识牌,指示牌,以方便登山者的导航和安全行走。
7. 设施设置:在登山步道沿线应设置休息亭、垃圾桶、便民设施等,以方便登山者的休息和使用。
绿道建设标准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是城市休闲、健身、交通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绿道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绿道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布局和连接,使其能够贯穿城市的主要区域,并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衔接。
同时,绿道建设应当尊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其次,绿道的设计应当注重人性化和便利性。
在绿道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人们的休闲和健身需求,设置合适的休息点、健身设施和景观观赏点,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同时,绿道的设计应当便于通行,包括步行、骑行和轮椅通行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另外,绿道的建设应当注重安全和环保。
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绿道的使用安全。
同时,应当采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的生态系统。
此外,绿道的管理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绿道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责任和权利,保障绿道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同时,市民也应当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爱护绿道环境,共同维护绿道的整洁和美观。
最后,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绿道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高绿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绿道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绿道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绿道建设,积极参与绿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推动绿道建设标准的落实和完善。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重视绿道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健身和交通条件,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建设更多、更好的绿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指为登山活动者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登山路线的人工道路,通常位于山区或森林中,是保护自然资源、促进户外休闲活动、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登山步道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能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要求。
一、登山步道的位置选择1. 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布设步道。
2.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地质景观,合理设置登山步道路线,使登山者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风光。
3. 考虑安全因素,避免选择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作为登山步道的位置。
二、登山步道的设计原则1. 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和技术水平,设计多条不同难度的登山步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登山需求。
2. 在考虑游客体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原始自然景观。
3. 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合理性,符合登山者的行走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过于陡峭或者危险的路段。
三、登山步道的道路铺设1. 选择合适的耐磨、防滑、防滑的路面材料,确保登山步道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 根据登山步道的路线长度和坡度,采取适当的路面铺设技术,确保路面平整、稳定,同时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排水,避免出现路面塌陷或积水现象。
3. 在路面设置适当的标识、警示牌和导视标识,提示登山者注意安全、遵守规定,并提供路线导航。
四、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1. 在陡峭或者易滑的路段设置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避免登山者意外摔倒或者滑坡。
2. 在路线交叉处、岩石坍塌处等危险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加固,确保登山步道的通行安全。
3. 确保登山步道的照明设施齐全,夜间登山者也能够安全通行。
五、登山步道的公共设施1. 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置休息点、观景台、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提供登山者的休息、饮水和卫生设施。
2. 在登山步道沿线设置垃圾桶和环保提示标识,引导登山者做好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登山者与大自然的纽带,是徒步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为了确保登山步道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制定一套完善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步道线路规划、标识设置、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旨在为登山步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合理的指导。
一、步道线路规划(一)生态保护原则登山步道的线路应避开原始森林、湿地及其他生态脆弱区域,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景观(如湖泊、山峰、瀑布等),应尽量避免破坏,并将线路设在原有的自然路径上。
(二)地形地貌考虑步道线路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避免出现过于陡峭或崎岖的路段。
尽量选择适宜徒步的地形,并搭建合理的台阶和栈道。
对于需要穿越的山涧或河流,应设置稳固的桥梁,确保通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三)地质灾害评估在步道线路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
如地滑、山体崩塌、塌方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以避免步道规划与地质灾害区重叠。
二、标识设置(一)方向指示标识在步道线路上的关键节点,应设置明确的方向指示标识,包括路线指示牌、里程牌等。
方向指示标识应清晰明了,方便登山者辨识,避免迷失。
(二)安全警示标识在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如悬崖、险滩等地方,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警示登山者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环境保护标识在步道沿线适当位置,设置环境保护标识,告知登山者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指导其正确处理垃圾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三、设施建设(一)庇护设施在步道沿线适当位置,设置庇护设施,如凉亭或简易的避雨处,以便登山者在恶劣天气情况下休息或避雨。
(二)休息点沿途设立休息点,提供长凳、桌子等设施,使登山者能够就近休息,观赏风景,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三)垃圾处理设施在步道沿线设置垃圾箱和分类回收设施,鼓励登山者自觉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垃圾。
(四)紧急救援装备在步道的关键节点,应配置应急救援装备,如急救箱、呼叫装置等,确保登山者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帮助。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山脉、山峰和山谷的重要路径,为登山爱好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登山体验。
为了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符合标准且能够满足登山者的需求,制定一份关于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进行详细探讨,包括步道的宽度、坡度、材料、安全设施等方面。
登山步道的宽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登山步道的标准宽度应该在0.8至1.2米之间。
这个宽度可以保证登山者在行走时有足够的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因为步道太窄而导致的意外摔倒的情况。
对于高山部分,建议宽度适当扩大,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登山步道的坡度也是设计标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登山步道的坡度应该控制在10%以内,这样可以避免在行走时产生过大的身体负荷。
对于一些特殊地形,如悬崖或悬崖上的登山路线,需要特别注意坡度的设计,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在选择材料方面,登山步道的设计应该选择防滑、耐磨的材料,如石板、木板、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在不同地形和天气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行走的舒适性。
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必要的地方应该设置扶手、护栏等设施,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在特殊地形或复杂气候条件下,还需要考虑设置其他安全设施,如防滑防护设施、紧急避难点等。
在设计登山步道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步道应该尽量避开植被繁茂或动植物活动频繁的区域,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设计时应该考虑降低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
在登山步道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通行性和可持续性。
步道应该设置合理的标识和指示标志,以便登山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位置和前行方向。
还要考虑步道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可逆破坏。
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安全、舒适、环保等因素,确保登山者可以在安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登山体验。
通过遵循上述设计标准,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为广大登山爱好者提供更好的登山场所。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 (3)
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方案1. 背景介绍登山健身步道是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户外运动方式,它不仅能够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还能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为了提供更好的登山健身体验,建设一条优质的登山健身步道至关重要。
2. 目标和目的2.1 目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具有挑战性的登山健身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便利的设施,吸引更多人参与登山健身活动2.2 目的•促进身体健康和户外活动•增加当地经济活动,吸引外地游客•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3. 选址3.1 调查研究在选址之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最佳地点。
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选择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自然条件:考察地形、气候、植被等•土地权限:了解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政策•社区接受度:与当地居民交流,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3.2 选址标准•风景优美,能提供良好的登山健身体验•地势适宜,能提供适合不同难度级别的登山步道•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前往•环境资源丰富,如河流、湖泊、林地等4. 步道设计4.1 登山路线规划根据选址要求,结合地形和环境条件,规划步道的路径和长度。
考虑以下因素:•难度分级:分为不同难度级别,供不同水平的登山者选择•利用地形:利用山脉、山口、河流等自然地形特点设计步道路径•风景亮点:确定沿途的美景和独特景点,吸引游客眼球4.2 步道标志和标牌设置为了提供良好的导航和安全保障,需要设置步道标志和标牌。
标志和标牌应当包括以下信息:•步道名称和级别•距离和所需时间•危险警示和安全提示•景点和风景介绍4.3 设施和服务为了提高步道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需要考虑以下设施和服务:•停车场和停车位•休息区和指示牌•垃圾桶和厕所•提供饮水源和紧急医疗设施5. 环保措施在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应采取以下环保措施:•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和路径,减少新开辟的道路•避免破坏植被和动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定期清理垃圾和保持步道整洁•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6. 资金和运营管理步道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和运营管理来确保其可持续性。
健康健行步道建设标准及内容要求(2023年修订版)
健康健行步道建设标准及内容要求(2023年修订版)健康健行步道建设标准及内容要求(2023年修订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健康健行步道的建设制定标准和内容要求,以满足公众对健康锻炼和休闲活动的需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和修订的健行步道项目。
2. 步道设计要求2.1 步道长度- 步道长度应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进行规划。
- 所有步道项目应提供不同长度的线性路径,以适应不同体能水平的健行者。
2.2 步道宽度- 步道宽度应根据预计使用人数进行合理规划。
- 步道应至少宽1.5米,以容纳健行者之间的安全间隔。
2.3 表面材料- 步道表面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滑性。
- 建议使用环保材料,如再生橡胶、木材或混凝土。
2.4 标识和导向- 在步道上应设置合适的标识和导向系统,以便健行者能够轻松找到路径,并了解周围环境。
- 标识和导向系统应清晰可见,易于理解。
2.5 休息区和设施- 步道沿途应设置合适的休息区和设施,如长凳、遮阳棚和供水点等。
- 休息区和设施的设置应考虑健行者的舒适和便利性。
3. 环境保护要求3.1 生态保护- 所有步道建设应以最小的生态影响为原则进行规划。
- 避免破坏当地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水源。
3.2 废物处理- 步道沿途应设置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回收箱,以便健行者方便地处理垃圾和回收物。
- 废物处理设施应定期清理和维护。
4. 安全管理要求4.1 照明系统- 步道上应设置适当的照明系统,以确保夜间使用者的安全。
- 照明系统应具备节能、环保的特点。
4.2 防护措施- 在需要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栏杆和护栏,以保护健行者的安全。
4.3 紧急救援设施- 步道沿途应设置紧急救援设施,如应急电话和急救箱等。
- 进行步道建设前应与当地救援机构协商并确保救援设施的可靠性。
5. 监管和维护要求5.1 监管机构- 应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步道建设和维护进行监督和管理。
5.2 维护计划- 建设步道时应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巡视、修复和维护步道设施等。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
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健身步道是一种专门为人们提供锻炼和休闲的场所,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健身步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和建设健身步道,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
为了更好地推动健身步道建设工作,制定一份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一、健身步道建设的意义1.促进健康:健身步道是人们进行户外运动的理想场所,可以帮助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2.改善城市环境:健身步道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增加绿地覆盖率。
3.促进社交:健身步道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社会和谐。
4.提升城市形象:健身步道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1.科学规划:健身步道的规划应以市民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局和规划。
2.绿色环保:在健身步道建设中,应注重绿色环保,选择环保材料、节能设施,保护周边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的运动场所。
3.安全舒适:健身步道的建设应考虑人们的安全和舒适感,设置合适的照明设施、防护设施,确保市民可以安全、舒适地进行运动。
4.多样体验:健身步道的建设应考虑到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器材、设施,提供不同种类的运动体验。
5.可持续发展:在健身步道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1.规划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进行详细的市民需求调研,科学规划健身步道的布局和设计,确定健身步道的位置和范围。
2.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进行土地勘测、环境评估、工程测量等工作,确定施工地点和工程难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施工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应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实施,确保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
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
•【公布日期】2022.07.14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计划号:20204006-T-451)国家标准计划,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组织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等单位完成标准征求意见文件编制工作。
现发给你单位,请提出修改意见,于2022年8月13日前将意见反馈至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相关征求意见材料和反馈意见单请在体育总局官网()下载。
登山运动管理中心
联系人:许朝焱
电话:(010)67103237
E-mail:*****************
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联系人:陈晓巍
电话:(010)87183961、158****5689
E-mail:********************.cn
附件:1.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文本
2.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标文本-编制说明
3.反馈意见单(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体育总局办公厅
2022年7月14日。
健康步道建设标准及内容要求(2019年修订版)
健康步道建设标准及内容要求(2019年修订版)健康步道:适用于社区、单位、公园等公共场所内具有一定长度,可供公众开展健步走等形式的健身活动,并获取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步行道路。
1.基本内容
(1)步道及相关设施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禁止吸烟标识。
(2)位置便利,路面整洁安全,无车辆穿行。
定期对步道两侧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
(3)与市政、园林、体育、文化、团工等部门共建共享,步道宽度不小于1.2米,总长度不小于1000米或环形步道周长不小于300米。
2.环境建设
(1)步道配有线路地图、使用说明、解说板。
标有起始点和终点,及行走方向。
(2)步道两侧或路面不间断设有步行距离、所用时间及消耗能量等标识。
(3)配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路标宣传,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知识。
(4)设置不少于2块宣传栏或橱窗,并配有便民设施如路灯、休息椅凳等。
(5)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提示牌,如:小心路滑、防止溺水、老人不宜等提示。
3.活动开展
(1)每年至少更新1次步道两侧宣传栏或橱窗的健康知识宣传内容。
(2)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公众利用步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每年活动不少于1次。
4.扩展内容
(1)步道路面采用柔性防滑材料。
与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建设紧密结合。
(2)利用步道定期组织开展健步走活动,每年至少2次。
(3)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步道使用频率记录及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2(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厘米。
路心部分主15厚度一般不超过厘米的砾6厘米至10要用直径范围在厘米以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 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厘米●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原木或竹子等天●桥梁采用石板、3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
若路线度、侧倾小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于1515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度大于等于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度左右为15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单位距离2(500米)台阶分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
坡度超过25宜,但不应超过25度。
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土质、草质、腐3 殖质路面。
四、配套设施、休息站采用木、竹、石制材质,选址于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1 地形变化较大处,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
、露营地选址于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2露营地应设就寝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
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
厘米。
露营地生态厕所采用木、竹、石等材质,深度应大于30 10米以上。
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相隔、接待站可依靠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提供住宿、补给、垃圾34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4、标识系统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警示标识可采用金属材质。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醒目。
5、站点设置:应在沿途适宜位置设置小型的庇护站、补给站及露营区。
6、通讯安全:确保登山步道系统内移动电话信号的畅通。
五、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
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其维持在良好状态。
六、备案审查对于进入NTS难度标准4级以上登山步道的攀登活动,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登山备案制度及需审查登山者的资质。
未达到标准的登山者将不被允许进入登山步道。
七、步道安全系统要求(一)预警子系统1、报警点应设在路况复杂、易迷失区域相对制高点的易于观测位置。
颜色鲜明,点与点之间不应超过1小时(或5千米)路程,上有求助电话、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基本信息。
2、普通报警点采用石质立柱、木质立柱、大岩石、粗大的树木等作为载体。
在其高处设立有易于发现的反光标识,具体求援指导信5息应刻于或镶嵌于距地面1.5米位置处。
3、太阳能报警点应采用太阳能定位救援杆辅助其他标志设施作为标准配太阳能报警点之间应以四小时置设施。
灯杆的底座米,6米到8 高路程为宜。
底座的上方为手机充为太阳能蓄电池,充电接头往上的位置将设立一电接头,个标志牌,上面注明灯杆的编号,灯杆的最顶端为警示灯,可在夜间频闪发光。
、登山步道系统应在接待站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及药品,建立医4 疗救护点。
(二)救援子系统、设置安全管理机构,由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宣传与管理办1 公室、公安局、消防队、医疗急救中心、救援队等组成。
小时保持救245人,应安排值班人员、2救援队原则上不能少于援电话的畅通。
通信山地救援队医疗装备、救援设备有山地救援技术设备、3、全部采用国家级认证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及定位救援技术装备,品。
6绿道一、概念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山通常沿着河滨、溪谷、色开敞空间,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
二、绿道的构成、配套、道1、绿23游船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三、成功案例成熟完善案例——美国东海岸绿道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公里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122个城镇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该绿道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的绿道用。
四、建设模式7在绿道选线范围内铺设慢行道路系统,配备照明、通讯、座椅、厕所等基础设施,设立停车场、交通接驳站点和具备综合功能的游客服务中心,并布设统一的标识系统。
五、道路系统建设要求1.宽度标准步行道宽度为1.5-2m,自行车道宽度为1.5-3m,综合型绿道宽度为3-5m。
2.路面材料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材料,步行道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砾石、石块等材料;自行车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等材料;综合型绿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
3.路面颜色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容易辨认;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路面颜色选用暗红色、黑色等深色调。
4.坡度设计绿道的坡度应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坡度相一致。
各类绿道坡度参考标准类纵坡坡度参考值横坡坡度参考值型84%2为宜,不超3为宜不超8%人行4%自行车不超不超12%4%23为宜不超8%为宜,不超道 5.入口设计路道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识牌和无障碍通道。
盲道与无障碍设施 6.)等JGJ50-2001 参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相关规范要求,合理设置。
六、配套设施(一)基础设施、市政设施1 )照明设施(1在游径和重要节点使用固定照明设施。
)给排水设施(2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应分布在重生活用水、道路的排水设施如暗沟和路面排水等应符要的节点系统和绿道附近。
合国家相关规定。
)防火设施(3以预防为主,建立预测预报、巡逻检查、通信、防设置相应的火站等安全防火设施,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保护性质,安全防火设施。
9(4)通讯设施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电话)、应急呼叫系统以及道路报警系统;完善道路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绿道中照明、防火、给排水、供电等基础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
2、游憩设施(1)亭、廊、花架亭、廊、花架提供休息、遮荫、避雨的功能,型态、尺寸、色彩等应与区域景观相适应、协调。
材料应选择光滑安全的饰面材料;亭、廊、花架的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花架可结合藤本攀援植物的种植,丰富其立面景观。
(2)座椅座椅的设置密度应考虑绿道所在的区域的具体情况;座椅的形式可以是坐凳或是结合花坛、树池、挡墙设计的座椅。
座椅采用环保、易清洁、耐久的材料,郊外区域优先选用石材、混凝土、木材等,木材应作防腐、防虫处理。
3、公用设施(1)自行车架宜采用槽式单元支架、管状支架、装饰性单元支架和双层自行车架。
考虑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密度,同时可兼顾自行车租赁业务。
(2)垃圾箱10垃圾箱应设置垃圾分类标志;设置密度应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
(3)公共厕所标志明显,宜采用生态环保型移动厕所,并定期维护,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交通衔接系统交通接驳系统包括衔接设施和停车设施两部分。
1、接驳设施绿道建设应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尽量避免与高等级道路交叉,必须相交时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或在交叉口划有醒目的斑马线,同时设置清晰的标志和严禁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并设置减速带。
绿道与城市桥梁、隧道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m,且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应以防护栏形式进行隔离自行车租赁点应与交通接驳点、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设施统筹布置,实现绿道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方便居民进入绿道。
2、停车设施应在绿道出入口,结合驿站设置公共停车场。
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应根据游客流量,按最小容量确定,积极利用周边公共停车场为绿道使用者服务。
同时考虑自行车停车、残疾人停车等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及为交通换乘和游客滞留留出空地。
绿道与机动车停车场衔接时,应在停车场出入口设立醒目的标志,并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停车场出11入口设置减速带。
停车场宜采用软性铺装或自然地面,考虑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应铺设硬质地面。
绿道出入口、驿站等人流的集散点应配置相应公交停靠站。
公交停靠站应设置一定缓冲区和明显标志。
(三)商业服务设施1、根据规模和服务范围可将游客服务站分为两级:一级游客服务站,为根据绿道整体规划确定的游客服务中心。
主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
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公园、景观点等服务设施结合设置。
游客服务中心应具备管理、停车、医疗救护、宣传、自行车租赁与维修、厕所、信息咨询等功能。
设置间隔平均为15-20Km为宜,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以内。
生态敏感区内不得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二级游客服务站,是绿道沿线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驿站。
主要承担休憩、服务和咨询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
设置间隔平均为3-5Km为宜,占地面积控制在500㎡以内。
2、自行车租赁点(1)中心城区应每隔500-10001000-3000赁点应放置不少于30辆公共自行车。
(2)1230分钟的收费将出(四)标识系统服务导引牌、全景牌、景观解说牌、标识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牌和警戒忠告牌等五大类。
并严绿道标识系统建设应参照相关规划设计执行。
格执行标志、规格、色彩、字体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同时,在材质选用、布局设置、信息分类登载等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历史、多融合当地自然、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实现整体性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