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实录(全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重点)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的画面)
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

(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指名朗读。

女生齐读。

) 师:“树头新绿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看(课件切换)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谁读读这一句?
生:树头新绿未成阴。

(男生齐读。

)
师:我好像看到了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生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
师:读得真好,老师很佩服你们,再看画面(课件配乐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描写得美吗?谁读读这两句诗?
(生读。

)
师:老师问问你们,捉蝴蝶时,你是怎样追的?
生:奔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这句该怎样读?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那你读读看。

(生读。

)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追蝴蝶的快乐。

(生读,语调很欢快。

)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中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有些失望、失落。

师:哦,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追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这金黄的油菜花,看到这天真可爱的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
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律,感情。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诗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蕴含的感情,通过朗读,读出真情实感,入情入境。

诗不离画,画可赋诗,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在学生领悟了古诗的意境之后,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简笔画巩固古诗内容,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乡下人家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以疑促思(教学关键点)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屏幕显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能读出自己的疑问来就更好了。

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1: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

生2:我觉得如果乡下人家只种一些名贵的花,反而会让农家小院显得突兀,不协调。

……(生各抒己见)
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乡下的人们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的。

师:你真会读书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带着几分华丽?朴素和华丽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
师:这真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在文中指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所以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所以显得朴素。

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1: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了独特的风光,这也是乡下人家独有的风景。

生2:又或者,我们可以从华丽中感受到,这些普通的花,开得却是那般繁茂,那样美丽。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显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大家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开放。

师:花朵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令,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所以作者在每一个季节,都能看到乡下人家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这也
正是我们课文的中心,(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赏析:“学贵有疑”,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是有必要的,“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教师通过显示图片、解说等形式介绍花朵开放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了。

3天窗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感受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重点)
师:课文大家都读过了,那么你认为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生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生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师:这两句话没有“唯一”不行吗?
生:不行,没有“唯一”就说明还有别的选择。

师: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
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拿起笔来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
师: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1:在阵雨来了,孩子们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时候。

生2:还有晚上被逼上床去“休息”的时候。

师: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生自由读)
生:因为夏天阵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只能透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

师: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孩子们在外面玩,其实孩子们反而喜欢怎样?
生: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

师: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1:很不高兴。

生2:很失望。

生3:很沮丧。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来读?请你端起书来读一读。

生1:朗读,读出语气。

师:你听出他的心情了吗?谁再来读?
生2:朗读。

师:他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觉他很沮丧、失望、难过。

师:是啊,孩子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父母不允许,孩子们无法尽情享受雨趣,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师:孩子们只能看天窗啊!你看见什么了?
生1: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

生2:我看见闪电在天空中划了一道光。

师:(下雨的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声,闪电声,下雨声……
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厉地扫荡这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
生:暴风骤雨掀翻了屋顶上的瓦片,刮跑了衣服,刮倒了庄稼,淹没了地面,吞噬了天空,拔起了小树……
师: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生:变得高兴。

师:那我们就来自由地、高兴地读一读这段话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下雨了,透过天窗,我们可以想象到无穷无尽的景色,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唯一的慰藉。

师:从这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展开想象)
师:这是你们的想象,那茅盾先生透过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样写的呢?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的描述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1:我感觉作者写得很美、很好……
师:感受都是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茅盾先生的这一段的描写为什么能这么富有感染力呢?
生1:茅盾先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文章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

师:是啊,真得感谢茅盾先生,他用如此充满魅力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如果没有这小小的天窗,如果这天窗没有使我们产生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

所以文中说——(引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赏析:本段突破重点,让学生了解在夏天阵雨来了和晚上被逼上床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深化情感。

4*三月桃花水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朗读第3、4自然段,品悟语言(教学重点)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声音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是第4自然段的“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麦苗从雪被里伸出头,伸出头是人的动作,这句话把麦苗当作人来写。

师: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的可爱模样。

生2:桃花水和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仿佛听到了桃花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师:你们的交流,让我仿佛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景。

谁愿意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谁还想来交流?
生3:我找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那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三月的“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水”流动时动人的美妙的声音。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回答。

生4: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完整。

生5:我觉得他说得很正确。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6:我找的是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桃花水”的声音描绘得动听、美妙。

师:是啊,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描绘了春天流水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魅力。

(齐声朗读)
赏析:本设计突出自主性。

有人认为,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存在着三种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

其实,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突出略读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

本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感悟理解,品悟语言的魅力。

5琥珀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循循善诱,在辨词析句中体会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师: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吗?
生1:喜欢。

因为读科普作品能让我们知道很多科学知识。

生2:不太喜欢。

因为科普作品里有很多科学名词不好理解,读起来感觉有些枯燥。

师:《琥珀》是一篇科普作品。

这篇课文的语言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来说一说。

生1:我很喜欢读《琥珀》。

因为它讲琥珀的形成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读者的,让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生2:我也喜欢这篇课文,它的语言很生动。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这两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在远古时代的一个夏日,天气很热,环境优美。

师:仔细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为什么说是晌午的太阳,而且是热辣辣的。

生3:因为琥珀的形成离不开松脂球。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才有可能让松树渗出松脂,而厚厚的松脂滴下来才会把苍蝇和蜘蛛包住。

师:你看,你的回答其实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
生3:推测。

师:是啊,这就是科普作品的一大特点:讲究科学性,不能信口开河。

生4:我喜欢这句话。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这句话描写的是小苍蝇的动作和外形,看上去是那样可爱,那样悠闲自在。

生5:“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这一句话写得多细致啊!这是写蜘蛛的,一看就知道蜘蛛小心翼翼,一心想吃小苍蝇,却不知道马上就会有灭顶之灾。

师:看,这样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吸引住了。

这也是柏吉尔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科学知识,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赏析: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科普类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意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教学中既要扬“科普”特色,又要凸显“语文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并没有拘泥于科普,也没有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品味咀嚼相关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品析,感受到作家的语言特色,从而上出“语文味”。

老师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打破常规思维,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理解“形态各异”,体会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师: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谁来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这种恐龙的?
生: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师:我们能够想象第一种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经过了数千万年,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那你们知道哪些恐龙种类?
生:肯龙、海拉尔龙、鹦鹉嘴龙、多刺甲龙。

师:能说出这么多,看来恐龙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一下吧。

生: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板书:庞大家族)
师: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可以用哪个词语概括这个庞大的家族?
生:形态各异。

师:(指生读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说意思)
师: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让我们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是如何“形态各异”的。

生1:有些恐龙长得像老鼠一样。

生2:有些恐龙站在树下,有些恐龙则在天空中飞翔。

生3:有些恐龙虽然身躯庞大,但从它们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温顺可爱。

生4:有些恐龙站在树上,像仙鹤一样美丽。

生5:还有的恐龙能在水中游。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再读读句子,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句子,生读: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

)
师:六个“有些”写出了恐龙庞大家族的形态各异。

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句号隔开呢?
生:因为每两类可以放在一起来概括。

第一句讲两类恐龙的行走方式。

师:第二句呢?第三句呢?
生1:第二句讲两类恐龙的体型。

生2:第三句讲两类恐龙的性情。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了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板书:分类别)
六个“有些”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清楚明白地展现了出来。

师:再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还会有新发现的。

生1:每个句子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
生2:我来补充!每一个句子中的两部分内容描写的是相对的。

师:你真棒,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

你能通过朗读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展现出来吗?(出示句子,生读句子。

) 师:你能不看屏幕说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已经基本背下来。

)
师:你是怎么背下来的?
生:分清楚三类。

想每一类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背。

师:这就是会学习,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齐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
赏析: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本教学片段植入教学重点,抓住“形态各异”一词展开教学,并利用“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的句式,图文结合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恐龙家族的庞大。

既积累了语句,又落实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师:学贵有疑!同学们在阅读时潜心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同学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生2:我们小组特别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生3:我们特别想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纳米技术的应用?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产生疑问时,你们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呢?
生1:请教家长。

生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生3: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解决问题。

师:是啊,联系课文内容是非常好的方法。

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同学
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请你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事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1:通过读第3自然段,我知道了在冰箱里面使用一种纳米涂层有杀菌除臭功能,可以看出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2:我找到了“碳纳米管天梯”这个事例,纳米技术还可以让我们实现太空旅行的愿望,这是多么美好哇!
生3:我对隐形战机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我知道了隐形战机之所以可以隐形,是因为用到了一种纳米吸波材料。

师:同学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我们也正是通过作者所举的事例理解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那你还能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这句话吗?
生:我爸爸的手机运用了一种纳米膜,这种膜防水、防摔、防摩擦。

师: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例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1:我查找到了相关资料,知道有一种纳米陶瓷,不易碎。

生2:我通过一些课外资料了解到有一种纳米雨衣防水性能特别好。

……
师:同学们举出这么多事例来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非常了不起。

当产生疑问时,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

掌握了这样的方法,我们的学习就能更主动,更有效。

赏析: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在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问题,在查找的资料中理解问题。

在此片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8千年梦圆在今朝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抓住主要内容,学习在对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可以勾画相关语句。

读到这些事件时,你有怎样的感触呢?把你的感受写在相应的空白处。

生:(动笔勾画,在空白处写自己的感受。

)
师: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古人一直有着奇妙想象,有着美好的愿望。

(生读第1自然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些,所以人类才能进行大胆的尝试。

(课件出示: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生:我找到了万户进行火箭飞行的事例。

师:万户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这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的确让人深受震撼和鼓舞,所以月球上才会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师:人们还做出了哪些努力?
生:我读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例: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个事实是具有代表性的。

我觉得这个事例很让人振奋,读到这个事例时,我也激动不已。

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我们的航天事业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你不仅找到了这个事例,而且还能发现这件事的意义。

生:作者举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事例,说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