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生物制品学

兽医生物制品学

第一讲绪论

一、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1、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logicology)

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兽医生物制品(veterinary biologics)

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二、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应用: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1、免疫预防:

18-19世纪,牛瘟在法国和南美引起大量牛只死亡;

牛肺疫曾在亚非地区包括我国广泛流行;

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口蹄疫多价灭活疫苗已被成功应用,特别是口蹄疫在欧洲的控制和扑灭、其中部分应归功于O型、A型、C型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的有效应用。

2、诊断:猪瘟、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在普遍使用。

3、治疗:有些动物传染病的免疫血清、痊愈血清和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具有帮助动物机体杀死、抑制或消除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三、生物制品的发展史

(一)经验时期

时间:十一世纪-1798年

主要事件:

1、十一世纪我国的“痘症防御法”。

2、1400年,我国甘肃牧区的“灌花”预防牛瘟。

(二)实验时期

时间:1798年-1945年

主要事件:

1、1798年Jenner(秦纳):天花疫苗的由来及效果的研究。

2、疫苗技术研究:

1881-1885Pasteur(巴斯德)培养鸡霍乱陈旧物、高温培养炭疽、兔体传代狂犬病毒,首创弱毒疫苗。

1886Salmon首创灭活技术并培育成功灭活疫苗。

1888外毒素的脱毒技术,研制成功类毒素。

1890 德国人Behring和日本人北里(Kitasato)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抗毒素。这是第一次用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治疗疾病的病例。荣获1901年诺贝尔奖

3、免疫技术:相继建立凝集实验(1896,Gruber and Durham)、沉淀实验(1897,Kraus)、补体结合反应(1900,Bordet and Gengou)。

4、免疫机理:①细胞免疫学说-研究白细胞、吞噬细胞。②体液免疫学说-研究抗体、补体。

(三)近代时期

时间:1930年-1960年。

主要事件:

1、1930年,Tiselius和Kabat电泳鉴定抗体是γ-球蛋白

2、1959年,Porter和Edelman对抗体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是四肽链组成,借二硫键连接在一起

3、建立了更多的免疫学技术:间接血凝实验、凝胶扩散实验、免疫标记技术。

(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时间:1960年-现在

主要事件:

1、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利根川进等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Ig分子V区和C区基因。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

2、1975年,英国剑桥Kohler和Milstein发明了杂交瘤技术与丹麦人耶那共获1984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物导弹)1994年以来,已经有13种单克隆抗体通过FDA的批准在临床上应用于抗肿瘤、抗凝血反应以及治疗各种免疫系统疾病

3、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从基因水平揭示了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麦克林托克与转移基因)

4、20世纪80年代早期兴起基因工程抗体

5、1994年美国Cell Genesys公司和Genpharm国际公司宣布转基因小鼠作为生产全抗体的载体问世。

四、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

(一)按生物制品性质分类

1.疫苗(vaccine)

2.类毒素(toxoid)

3.诊断制品(diagnostic preparation)

4.抗病血清(antiserum)

5.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6.副免疫制品(paraimmunity prepariations)

(二)按生物制品制造方法和物理性状分类

1.普通制品

2.精制生物制品

3.液状制品

4.干燥制品

5.佐剂制品———————————————————————————————————————TIPS:

一、疫苗(vaccine)

1、凡接种机体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

●细菌性菌苗

●病毒性疫苗

●寄生虫性虫苗

●治疗性疫苗(肿瘤、过敏和一些传染性疾病)

●生理调控疫苗(如促进生长和控制生殖等)

2、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又分为:活疫苗(live vaccine )、死疫苗(killed vaccine )、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 )。(一种疫病究竟以哪类疫苗最为有效可行,取决于该疫病特点,包括流行病学、病原理化特性、致病机理和免疫特点以及各种技术手段是否可行。)

二、类毒素(toxoid )

1、又称脱毒毒素,是指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经化学药品(甲醛)处理后,成为无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2、于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吸附的类毒素即为吸附精制类毒素。 三、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

1、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或生菌剂。

2、是用非病原性微生物,如乳酸杆菌,醋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或双歧杆菌等活菌制剂,口服治疗畜禽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下痢。

3、饲料添加剂。

——————————————————————————————————————— 五、生物制品命名原则

1. 一般采用“动物种名+病名+制品名称”的形式

2. 共患病一般可不列动物种名

3.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制成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若干病名+×联疫苗“的

形式。

4. 由两种以上血清型制备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病名+若干型名+×价疫苗”

的形式。

六、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历史与成就

● 1930建立实业部青岛商品检验局青岛血清制造所和1931建立上海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

● 50年代初,建立9个兽医生物制品厂,组建了国家兽医药品监察所,制定多种生物制

品的制造和检验规程。

● 牛瘟兔化弱毒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苗

● 马传贫驴白细胞活疫苗 (哈兽研 沈荣显院士) ● 80年代以来,禽用疫苗发展迅速 ● 研制了多种疾病的灭活疫苗

●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到疫苗研究领域

● 除疫苗外的其它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拓宽了兽医生物制品的领域 ● 大型冷冻干燥机为高质量生物制品国产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 诊断技术和制品发挥重要作用

活疫苗

(live vaccine) 弱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

基因缺失疫苗(gene deleted vaccine)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genetic engineering live vector vaccine) 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virus-antibody complex vaccine) 死疫苗 (killed vaccine) 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DNA 疫苗或核酸疫苗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化学合成亚单位疫苗(chemical 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genetic engineering subunit vaccine)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anti-idiotype vaccine)

●到2001年,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共有188种,灭活苗56种,活疫苗57种,抗血清7种,

诊断制品61种,其它制品7种。

●规范了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组织管理制度

●建立了兽医生物制品的管理、监督检察机构

●逐渐制定和完善了兽医生物制品的行政法规

七、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发展前景

●传统疫苗仍占主导地位,多联多价疫苗更受青睐

●改进疫苗质量,提高免疫效果,研究和开发新出现传染病的疫苗倍受关注

●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研制新型疫苗是新世纪疫苗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

●常规诊断试剂标准化、新诊断技术实用化

●微生态制剂、寄生虫虫苗与鱼用疫苗的研制将拓宽兽医生物制品的范围

●加快兽医生物制品GMP建设,迎接WTO新挑战

●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兽医生物制品管理

第二讲抗原(antigen,Ag)

§1、抗原的概念

1.概念: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抗原。

2. 特性

(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相关名词术语: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多糖、类脂等。

●载体: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分子,即为载体。

●半抗原结合某些蛋白质抗原(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物质)

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成分)

二、理化状态

(1)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

(3)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

(4)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5)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

● 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

程度。

●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 三、机体因素

● 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 ●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关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间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响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3、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一、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1、概念

表位(epitope )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2、

3、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复杂,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物。

● 细菌的代谢产物有些也是良好的抗原,如细菌外毒素。

1、细菌抗原(bacterial antigen ) ● 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每个菌的每种结构都由若干抗原组成,因此细菌是多种抗原

成分的复合体。

● 根据细菌的结构,抗原组成有鞭毛抗原、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菌毛抗原。 (1)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 )

● 又称O 抗原,主要指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抗原,其化学本质为脂多糖(LPS )。 (2)鞭毛抗原(flagllar antigen ) ● 又称H 抗原。

● 细菌鞭毛是一种空心管状结构,由蛋白亚单位(亚基)组成,此亚单位称为鞭毛蛋白或

鞭毛素(flagellin )。 ● 鞭毛抗原的特异性较强,用其制备抗鞭毛因子血清,可用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的免

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 抗原簇表位结合 相应抗体

外毒素 机体 产生抗毒素 注入

甲醛脱毒 类毒素 (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

疫诊断。

(3)荚膜抗原(capsular antigen ) ● 又称K 抗原。

● 荚膜由细菌菌体外的粘液物质组成,电镜下呈致密丝状网络。

● 细菌荚膜构成有荚膜细菌有机体的主要外表面,是细菌主要的表面免疫原。 (4)菌毛抗原(pili antigen )

●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和

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如某些链球菌),菌体表面有无数细小、坚韧、没有波曲的绒毛,称为菌毛(pili )或称纤毛(fimbriae )。 ● 根据菌毛的形态和功能,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菌毛由菌毛素组成,有很强的抗原性。 2、病毒抗原(viral antigen )

● 各种病毒结构不一,因而其抗原成分也很复杂,都有相应的抗原结构。

● 一般有V 抗原(viral antigen )、VC 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S 抗原(soluble antigen,

可溶性抗原)和NP 抗原(核蛋白抗原)。 (1)V 抗原

● 又称为囊膜抗原(envelope antigen )有囊膜的病毒均具有V 抗原,其抗原特异性主要是

囊膜上的纤突(spikes )所决定的。

● 如流感病毒囊膜上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都

是V 抗原。 (2)VC 抗原

● 又称衣壳抗原。 ● 无囊膜的病毒,其抗原特异性决定于病毒颗粒表面的衣壳结构蛋白,如口蹄疫病毒的结

构蛋白VP1、VP2、VP3和VP4即为此类抗原 (3)毒素抗原(toxin antigen )

● 很多细菌(如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肉毒梭菌)能产生外毒素,其成分为糖蛋白或蛋

白质,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

● 外毒素经甲醛或其它方法处理后,毒力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称为类

毒素(toxoid )。

(4)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

● 在微生物具有多种抗原成分中,一般只有1~2种抗原成分剌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免

疫保护作用,因此将这些抗原称为保护性抗原,或功能抗原(functional antigen ) ● 口蹄疫病毒的VP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毛抗原(如K88、K99等)和肠毒素抗原(如

ST 、LT 等)。 二、动物免疫血清

1、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

①提供了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防治疾病。 ②是异种蛋白质,可引起超敏反应。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

动物血清中含大量抗毒

免疫动物 类毒注入 人体

(动物免疫血清)

( 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用)

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即超抗原。

2、种类

(1)根据激活的细胞分

①T细胞超抗原

②B细胞超抗原

(2)根据化学成分分

①细菌性超抗原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②病毒性超抗原分内源性和外源性

3、作用特点

1)无需抗原加工与提呈,可直接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2)形成TCRVβ-超抗原-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3)无MHC限制性

4)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讲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1、抗体(antibody,Ab)

①概念:

⏹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②存在部位:

血清、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

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③电泳区带:大部分在γ区带,故曾有γ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之称。

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Ig=Ab+化学结构类似物

Ab=Ig Ig ≠ Ab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2、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由二硫键相连的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形成一“Y”字形结构。

重链、轻链

(一)重链与轻链

1.重链(heavy chain,H链)

450~55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55~75kD。

根据Ig重链抗原性的差异,Ig可分为五类

即IgG、IgM、IgA、IgD、IgE,

相应H链为γ、μ、α、δ及ε链。

2. 轻链

轻链为重链的1/2,约由214个氨基酸组成

根据轻链的不同,分为κ、λ两型。

正常人血清Ig的κ:λ=2 :1

天然的Ig单体结构中,两条重链同类,两条轻链同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近N端的1/2 L链和1/4(或1/5)H链,氨基酸的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而得名。

⑴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

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L链3个,H链3个。

因其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g region,CDR)

不同Ig分子在超变区结构上各自具有独特的氨基酸排序和构型特点,也称为Ig分子的独特型或独特型决定簇。

超变区、互补性决定区和独特型决定簇指的是Ig分子中的同一结构部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而已。

⑵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

Ig分子V区超变区之外的部位,其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

作用:主要是稳定CDR的空间构型,以利IgCDR与抗原表位精细的特异性结合。

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

近C端的1/2 L链及3/4(或4/5)H链。

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

(三)其他结构

1.J链(jioning chain,J链)

由浆细胞合成。

主要作用:在H链的羧基端将Ig单体连接成双体或多聚体,起稳定多聚体结构及参与体内运转的作用。

2.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

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

是分泌型IgA(SIgA)的结构成分。

作用:保护SIgA抵抗外分泌液中蛋白酶的降解作用和介导多聚IgA向粘膜上皮外主动输送的作用。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结构域)

⏹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并经β-片层折叠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球形结构域,称为Ig的功能区或结构域。

(一)功能区的名称

L链:VL、CL

H链:CH1、CH2、CH3、CH4(IgM和IgE有)

-----------有2个图-----------------------------------------------------------------------------------------------

(二)功能区的功能

1.VL、VH: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2.CH、CL:具有同种异型遗传标记

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点;与IgG通过胎盘有关。

4.CH3/CH4:具有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不同的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

同的免疫效应。

(三)绞链区(hinge region)

位于CH1~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易伸展弯曲。

作用:

1.弯曲利于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

2.使Ig分子发生“T”“Y”的构型改变,暴露补体结合位点。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二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binding,Fab段)木瓜蛋白酶水解IgG

一个可结晶片段(crystalizable fragment,Fc段)

Fab段保留了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Fc段保留了重链的抗原性和Ig相应功能区的生物学

活性。

§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一、IgG

1.单体。血清中含量最高。可分为四个亚类,各亚类的生物学活性有差异。

2.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免疫调理及ADCC作用。

3.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有自然自动免疫作用)。

人类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地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可逆性结合,主动穿过胎盘进入胎儿

血循环。

4.半衰期约16~24天,故临床应用以2~3重复为宜。治疗用的丙球的主要成分为

IgG(有人工被动免疫作用)。

5.可结合SPA,以纯化抗体,用于免疫诊断。

6.某些自身抗体和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属此类。

二、IgM

1.为五聚体。又称巨球蛋白。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较IgG强。

2.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Ig。

3.半衰期较短,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4.天然的血型抗体。

5.单体的IgM是细胞膜表面型免疫球蛋白。

三、IgA

1. 有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有两个亚类。

2. 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初乳中含量较高。

3. SIgA的分子结构中有J链和SP。后者是粘膜上皮细胞的多聚Ig受体的胞外区。

4. SIgA是皮肤和粘膜表面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如免疫屏障、中和病毒及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四、IgE

1. 血清中含量极低。

2. 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3.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五、IgD

1. 血清含量极低。

2. 对蛋白酶敏感,极易降解。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Ig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Ig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V区的CDR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

Ig的V区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C区发挥作用,V区本身也可中和毒素或阻断病原入侵。

二、IgC区的功能

(一)激活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二)结合Fc受体

1.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的细胞毒作用(ADCC)

--------------------------有图有真相-----------------------------------------------------------------------------

3.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 人IgG的Fc段与SPA结合阻断IgG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在体外已用于IgG的纯化及临床检测。

(三)穿过胎盘和黏膜

人IgG穿过胎盘;IgA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我是可爱的分割线,进入下一讲————————————

第四讲免疫血清学技术及诊断、诊断液

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这一类技术因一般都需用血清进行试验,通常称为免疫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凝聚性试验

●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有电解质存在下,相互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聚小

块或沉淀物,根据是否产生凝聚现象来判定相应抗体或抗原,称为凝聚性试验。

●根据参与反应的抗原性质不同,分为由颗粒性抗原参与的凝集试验和由可溶性抗原参与

的沉淀试验二大类。

(一)凝集试验

1.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

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

2.参与凝集试验的抗体主要为IgG、IgM。

3.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

4.凝集试验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分为直接凝集试验(简称凝集试验)和间接

凝集试验。———————————————ST———————————————————————

1、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凝集素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的试验称作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玻片法

●试管法

2、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不溶性颗粒(统称为载

体颗粒)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所出现的特异性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3、可溶性抗原

●细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的可溶性抗原

●原虫、吸虫、丝虫的浸出液

●动物的可溶性物质

●激素及各种组织器官浸出液

●植物性蛋白质如花粉浸出液等

●某些细菌的可溶性多糖

4、常用的载体颗粒

有红细胞(“O”型人红细胞,羊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其次为白陶土、离子交换树脂、火棉胶等。

5、间接血凝试验

●将抗原致敏于红细胞表面,用以检测相应抗体,在与相应抗体反应时出现肉眼可见凝集,

称为间接血凝试验(passive heamagglutination assay, PHA) 。

●将抗体致敏于红细胞表面,用以检测检样本中相应抗原,致敏红细胞在与相应抗原反应

时发生凝集,称为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everse passive heamagglutination assay, RPHA)。

6、乳胶凝集试验

●聚苯乙烯乳胶是利用化工原料聚苯乙稀经过乳液聚合得到的高分子乳胶液,乳胶微球直

径约0.8μm。

●它对蛋白质、核酸等高分子物质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利用聚苯乙烯乳胶的微球作载体,以吸附某些抗原(或抗体),即能用以检测相应的抗体

(或抗原),称为乳胶凝集反应。(latex agglutination test)

注:乳胶颗粒(不同直径大小)————————有张图,不知道要说什么——————6、乳胶凝集试验

1)病毒或蛋白致敏乳胶颗粒,制备成诊断抗原。

2)现场圈舍旁边检测抗体。

3)技术特点:

●3-5分钟出现结果

●实验条件简单,操作容易,样品处理量大。

●适合于动物伪狂犬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

TIP:乳胶凝集的阴性和阳性反应

a.阴性结果:呈原有的均匀乳状

b.阳性结果:颗粒聚于液体边缘,透明

7、协同凝集试验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al protein A,简称SPA)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

异性表面抗原,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片结合。

●SPA与IgG结合后,其Fab片暴露于外,并保持其抗体活性。

●当此被覆着特异性抗体的葡萄球菌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时,就可互相连结引起协同凝集反

应,简称C。————————————————END————————————————————(二)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组织

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称为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 test)。

●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抗原分子较小,单位体积内所含的量多,与抗体结

合的总面积大,故在作定量试验时,为了不使过剩,通常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稀释度作为沉淀试验效价。

●参加沉淀试验的抗原称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1、环状沉淀试验

●在小口径试管内先加入已知抗血清,然后小心沿管壁加入待检抗原于血清表面,使之成

为分界清晰的两层。

●数分钟后,两层液面交界处出现白色环状沉淀,即为阳性反应。

●本法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试验,如炭疽病的诊断(Ascoli试验)。试验时出现白色沉淀带

的最高抗原稀释倍数,即为血清的沉淀价。

2、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琼脂的作用

●抗原抗体在琼脂凝胶中扩散,当二者在比例适当处相遇,即发生沉淀反应,形成肉眼可

见的沉淀带,此种反应称为琼脂免疫扩散,又简称琼脂扩散和免疫扩散。

单向单扩散单向双扩散

双向单扩散双向双扩散———————————————ST———————————————————————免疫沉淀反应

琼扩试验:某种抗原和对应的抗体分别自琼脂凝胶两个孔向外扩散,在相互接触的地方,由于抗原和抗体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

———————————————END——————————————————————

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二、标记抗体技术

●抗体、抗原分子小,在含量低时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是不可见的。

●将特殊物质标记在抗体分子上,通过检测标记分子来显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即根

据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标记分子的敏感性建立的技术,称为标记抗体技术(labelled antibody technique)。———————————————ST———————————————————————高敏感性的标记分子:荧光素、酶分子、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抗体技术、酶标抗体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

———————————————DND——————————————————————(一)荧光抗体标记技术

●fluorescent-labelled antibody technique

●是指用荧光素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所标记的荧光以分析示踪

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1、荧光色素

1)是能够产生明显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学物称为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

2)可用于标记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四乙基罗丹明(RB 200)和四甲基异硫氰

酸罗丹明(TRITC)

2、染色方法

1)常用直接法与间接法

2)将SPA标记FITC制成FITC-SPA

(二)酶标抗体技术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催化反应的高敏感性而建立起来的免疫检测技术。

●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如果产物为有色可见产物,则极为敏感。

●根据底物溶液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

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

1、用于标记的酶

1)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葡萄糖氧化酶、碱性磷

酸酶。

2)HRP的作用底物为过氧化氢,催化时可使供氢体产生一定颜色。

●邻苯二胺(OPD),显色呈橙色

●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呈蓝色

●3,3’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后的氧化型中间体迅速聚合,形成不溶性棕色吩嗪衍

生物。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ELISA是当前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一项新技术。其基本过程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在载体上进行免疫酶染色反应,底物显色后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判定结果。

2)将病毒、纯化的蛋白质等抗原包被在酶联板上,通过间接法、竞争法等程序检测抗体。3)ELISA实验中的影响因素

●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

●包被:包被的蛋白质浓度通常为1~10ug/ml

●洗涤

●试验方法ELISA的核心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吸附,在固相载体上一层层地叠加。

整个反应都必需在抗原抗体结合的最适条件下进行。每加一层均需充分洗涤。

●底物显色

●结果判定

三、中和试验

●根据抗体能否中和病毒的感染性而建立的免疫学试验称为中和试验。

●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株的鉴定、不同病毒株的抗原关系研究、疫

苗免疫原性的评价、免疫血清的质量评价和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等。

1、中和试验分为2种

1)终点法中和试验(endpoint neutralization test)

●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2)空斑减少试验(plague reduction test)

四、其他检测技术

1、免疫转印技术(immunoblotting)

2、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3、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

4、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

第五讲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

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性繁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

瘤技术,这项技术上的突破使血清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准确的新纪元。(有图) ● 免疫细胞化学的技术关键之一是制备特异性强,亲和力大,滴度高的特异性抗体。 ● 单克隆抗体则是由一个产生抗体的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经

无性繁殖而来的细胞群产生的,所以它的免疫球蛋白属同一类型,质地纯一,而且它是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因此特异性强,亲和性也一致。 1、单抗与多抗的不同 (还有2个图,看不懂) 2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项目 常规免疫血清抗体 McAb 抗体产生细胞 多克隆性

单克隆性

抗体的结合力

特异性识别多种抗原决定簇

特异性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

免疫球蛋白类别及亚类 不均一性,质地混杂 同一类属,质地纯一 特异性与亲和力 批与批之间不同 特异性高,抗体均一 有效抗体含量 低 高

用于常规免疫学实验 可用 单抗组合应用 沉淀反应

容易形成

一般难形成

1、致敏淋巴细胞的准备

2、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3、细胞融合

4、选择性培养

5、抗体分泌细胞的筛选

6、克隆化过程

7、单克隆抗体的制取

3、致敏淋巴细胞的准备

1)动物选择:品系、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2)抗原接种:方式——体内、体外

剂量——0.5-100g

次数——视抗原而定

间隔——视抗原而定

佐剂——视抗原而定

3)收集时间:末次接种后72h

4、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1)细胞株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2)常用骨髓瘤细胞:Sp2/0或NS-1

3)细胞株保持HGPRT缺陷状态(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5、细胞融合

1)方式:物理、化学、生物

2)PEG融合要点:(见图)

6、选择性培养

1)随机融合后的细胞类型

2)HA T选择培养原理

7、随机融合后的细胞类型

细胞组合HGPRT 生长状态

淋巴细胞+ 骨髓瘤+ 长期生长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短期生长

骨髓瘤+ 骨髓瘤- 不能生长

未融合淋巴细胞+ 短期生长

未融合骨髓瘤- 不能生长

8、HAT选择培养原理

9、抗体分泌细胞的筛选

1)对筛选方法的要求:

多——大量样品一次检测

快——迅速取得检测结果

准——检测结果可靠性高

灵——检测方法灵敏度高

2)常用筛选方法:

ELISA、IFA等

10、克隆化过程

1)概念:建立单一细胞克隆

2)方法:有限稀释法

3)克隆建立的标准:连续两次以上100%阳性孔4)饲养细胞:同品系小鼠腹腔、胸腺、脾细胞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组分或免疫应答治疗的生物制剂。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所制成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包括常规疫苗与新型疫苗。 用所预防的病原体本身或其弱毒苗或无毒变种所制成的疫苗叫做同源疫苗。利用具有类属保护性抗原的非同种微生物所制成的疫苗叫做异源疫苗。 类毒素:将有关细菌长生的外毒素,用适当的浓度的甲醛溶液使之脱毒而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诊断制品:诊断疾病、群体检验、免疫检测和病原鉴定的一类生物制品。 抗病血清:又称高免血清,为含有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动物血清制剂,能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相应病原体所致的疾病。 抗毒素:用类毒素和毒素为抗原制备的血清称为抗毒素。 按照生物制品的性质可分为疫苗、诊断制品、抗病血清、微生态制剂和副免疫制品5大类。免疫应答:是动物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各类异物,并将其杀死、降解和排除的过程。 负责体液免疫的是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的过程分为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和3.效应阶段。常用的灭活剂:1.甲醛(其中36%~40%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甲醛的灭活浓度不同,需氧菌一般为0.1%~0.2%,厌氧菌一般为0.4%~0.5,%,病毒灭活的浓度常为0.05%~0.4%,) 烷化剂(浓度为0.05%)或0.02% 结晶紫 影响灭活效果的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灭火剂的种类及特性,灭火剂的浓度,温度,PH值,时间,有机物质。 冻干保护剂的组成: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抗氧化剂。 影响冻干保护剂效能的因素:保护剂种类,保护剂组分浓度,保护剂配制方法,保护剂PH值. 佐剂:凡是可以增强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佐剂选择的标准: 佐剂物质应安全、无毒、无致癌性,也不应是辅助致癌物,不能诱导、促进肿瘤形成。 佐剂物质应有较高的纯度,有一定的吸附力,最好吸附性强 佐剂物质应该具有在动物内降解吸收的性质,不宜长时间留存而诱发组织损伤 佐剂物质不应诱发动物自身超敏性,不含有与动物有交叉反应的抗原物质 佐剂应易于保存并且稳定,当与疫苗共同保存时不应发生变质,并且不出现可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 佐剂的作用原理 对抗原的作用 (增加抗原分子表面积 (增强T细胞和B细胞的协同作用 (延长抗原在组织内的贮存时间 对抗体的作用 (引起细胞浸润 (加速淋巴细胞的转化 (膜和胞浆的变化 细胞功能的改变 常用的兽医免疫佐剂 (氢氧化铝胶佐剂

兽用生物制品及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与使用 一、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指应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制成的菌苗、疫苗、虫苗、类毒素、诊断制剂和抗血清等制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的疾病;我国现生产的品种已有近200个,最常用的有几十个品种,按照其用途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虫苗和类毒素; 1.疫苗疫苗是利用病毒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疫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毒或弱毒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毒力必须是减弱了的,没有致病能力,也不会使动物发生严重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鸡新城疫活疫苗等;另一类是死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已被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杀死或灭活;如猪口蹄疫O型灭活油佐剂疫苗、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灭活疫苗等; 2.菌苗菌苗是利用病原细菌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菌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毒力减弱的细菌制成的活菌苗,如Ⅱ号炭疽芽胞苗、布鲁氏菌Ⅱ号活菌苗等;另一类是用化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杀死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如猪丹毒灭活疫苗、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等; 3.虫苗虫苗是利用病原虫体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常将菌苗、疫苗、虫苗通称为疫苗; 4.类毒素某些病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对动物有害的毒素,用甲醛等处理后除去它的有害作用,使动物注射后产生抵抗该细菌的能力,这类处理过的毒素,叫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

素; 二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和抗毒素; 1.抗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某种病原微生物时,会产生对该病原微生物的高度抵抗能力;采取这种动物的血液提出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传染病,也可用于紧急预防,如抗猪瘟血清、抗炭疽血清等; 2.抗毒素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细菌类毒素或毒素所得到的免疫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毒素;主要用于治疗也可用于紧急预防传染病,如破伤风抗毒素; 三诊断用生物制品指利用病原微生物本身或它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或利用某些动物机体中自然具有的或经病原微生物及其他蛋白物质刺激而产生的一些物质制造出来的,用于检测相应抗原、抗体或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类制品,包括菌素、毒素、诊断血清、分群血清、分型血清、因子血清、诊断菌液、抗原、抗原或抗体致敏血清、免疫扩散板等,如用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抗原、炭疽沉淀素血清等 二、使用兽用生物制品的注意事项 一各种疫苗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按说明书上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活疫苗一般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条件下保存;使用前,应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是否相符,不符者严禁使用并及时与兽医站联系;明确装量、稀释液、稀释度、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以免影响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使用前,应了解药品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储运方法及时间,特别注意是否因高温、日晒、冻结、长霉、过期等造成药品失效的各种有关因素;见玻璃瓶裂纹,瓶塞松动,以及药品色泽物理性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药品不得使用;

兽医生物制品学.doc

兽医生物制品学:是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 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行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 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 科。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 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包 含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和寄生虫行疫苗。 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应用: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生物制品安性质分类:疫苗、类毒素、诊断制品、抗病血清、微生物制剂、副免 疫制品。 疫苗安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 活疫苗与死疫苗的优缺点比较: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 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 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但是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 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的条件下运输 和储存。死疫苗不能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 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备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有利于保存和运输。但该类疫苗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而且一般只能 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强其免疫效 果。 灭活: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 原性。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 扰作用。用于灭活微生物的化学试剂或药物。 微生物致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降低或丧失,但其它生物 学活性以及免疫原性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 灭活剂:用于灭活微生物的化学试剂或药物 灭活剂的种类: 1.甲醛溶液 2.常用烷化剂: 3.苯酚: 4.结晶紫甲基青莲甲紫 5.β-丙酰内酯 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 (1)灭活剂特异性(2)微生物种类与特性(3)灭活剂浓度(4)灭活剂温度(5)灭活时间(灭活时间与灭活剂浓度和作用温度密切相关)(6)酸碱度(在微酸性 时灭活速度慢,抗原性保持较好;碱性时灭活速度快,担抗原性易受破坏(7) 有机物存在。 保护剂:又称稳定剂,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 物质。保护剂是保护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活力和免疫力及酶和激素等生物活性的一 类物质,还包括细菌或病毒的营养液、赋形剂和抗氧化剂。 疫苗冻干保护剂组成 1. 营养液: 可修复因冻干而受损的细胞,使冻干制品含有一定量水分;可促进高分子物质形

0886]《兽医生物制品学》 20年最新 西南大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886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的是:() .弱毒苗 .亚单位疫苗 .多肽疫苗 .灭活苗 2、 下列关于强菌(毒)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可直接用于诊断制品、抗病血清、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的制造。.用作人工弱毒株的原始毒种 .用于微生物、免疫学及动物传染学等研究 .常从疾病流行地区的典型患病动物体内分离 3、用下列哪种成份制成的疫苗不属于亚单位疫苗。() .荚膜 .鞭毛 . DNA或RNA .衣壳蛋白 .囊膜 4、下列不能用于增殖病毒的是( ) .动物 .禽胚 .细胞 .培养基 5、

下列哪项属于被动免疫制品() . 弱毒苗 .灭活苗 .基因工程苗 .高免血清 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检验的内容。() .检验外源性污染 .检查杀菌、灭菌和脱毒情况 .检查残余毒力或毒性物质 .检查抗原的热稳定性 .检查对胚胎的毒性 7、 根据新城疫病毒对鸡胚的平均致死时间,对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对6周龄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可将该病毒分为三型:缓发型、中发型和速发型,.缓发型和速发型 .缓发型和中发型 .中发型和速发型 .缓发型、中发型、速发型均可 8、 下列关于类毒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 .可用于制备抗毒素血清 .是细菌的内毒素灭活后的产物 .具有免疫原性 9、 下列不属于异源疫苗的是() .猪瘟兔化弱毒兔体组织活疫苗(预防猪瘟)

. 麻疹疫苗(预防犬瘟热) .猪型布鲁氏菌弱毒苗(预防牛型布鲁氏菌病) .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10、 下列不属于被动免疫制剂的物质是( ) .抗猪瘟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卵黄抗体 .鸡新城疫I系苗 11、弱菌(毒)种一般不用于下列哪种生物制品的制造。() .弱毒活疫苗 .部分诊断制品 .抗血清 .灭活苗 判断题 12、优良的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是生物制品菌(毒)种标准的重要指标。 . A.√ . B.× 13、霍乱毒素、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等在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脱毒后,可以起到良好免疫佐剂的功效。. A.√ . B.× 14、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产生的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 A.√ . B.× 15、用于制造抗血清、灭活疫苗和疫苗效力的菌(毒)应为强毒力菌(毒)种,而且抗原性要尽量高。 . A.√

兽医生物制品学复习资料

1.基因疫苗: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置于真核表达元件的控制之下,构成重组表达质粒DNA,将其直接导入动物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亚单位疫苗:病原体经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除去其无效的毒性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制备的疫苗。 3.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4.混合疫苗:又称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方法组合而成。 6.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的,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7.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或生菌剂。是用非病原微生物,如乳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口服治疗畜禽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下痢。 8.灭活: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扰作用。 9.保护剂: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10.佐剂: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11.乳化剂:“乳剂”是将一种溶液或干粉分散成细小的微粒,混悬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两相间的界面活性物质称为乳化剂。 12.ISCOM免疫刺激复合物:是由抗原物质与由皂树皮提取的一种糖苷Quil A,

与胆固醇按1:1:1混合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免疫活性的脂质小泡。 13.抗体酶(催化抗体):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近交系动物:近交系是指近交程度相当于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近交系数达98.6%以上、群体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15.封闭群动物:通常把5a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群体内进行随机交配,由此生产的群体称之为封闭群。 16.清洁级动物:清洁级动物载微生物控制方面,除要求必须带有人兽共患病原和烈性传染病病原及常见传染病病原之外,还要求排除对科学实验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动物。 17.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18.悉生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是动物体带有确知的微生物,并在隔离系统内饲养的动物。 3.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 答:①灭活剂特异性②微生物种类与特性③灭活剂浓度④灭活温度⑤灭活时间⑥酸碱度⑦有机物存在。 4.保护剂的作用机理;冻干保护剂的组成;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哪些?(P48) 答:⑴冻干保护剂的作用机制:①防止活性物质失去结构水及阻止结构水形成结晶而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伤;②降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防止细胞内结构水结晶,以保持细胞的活力;③保护或提供细胞复苏所需的营养物质。⑵冻干保护剂通常由营养液、赋形液和抗氧化剂三部分组成。⑶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①5%蔗糖(乳糖)脱脂乳保护剂:用途是羊痘、鸡新城疫、鸡痘和鸭瘟等病毒性活疫苗的保护剂。②明胶蔗糖保护剂:用途是猪肺疫和猪丹毒等细菌性活疫苗

兽医生物制品学实验教学讲义

兽医生物制品学实验教学讲义 实习一、弗氏佐剂的制备 目的及要求 掌握弗氏佐剂的制备方法及检验方法。 内容与方法 弗氏佐剂是目前最常用的油乳佐剂,根据佐剂中加入或不加入死结核杆菌可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在灭活疫菌苗的制备过程中常用油乳佐剂,即“弗氏不完全佐剂”。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弗氏不完全佐剂的制备方法。 一、材料和设备: 1、材料:7#白油、硬脂酸铝、司班——80、吐温——80、蒸馏水等。 2、设备:乳化泵、分析天平、离心机(4000r/min)、恒温培养箱、粘度计、高压灭菌 锅、量杯、量筒、烧杯、试管、吸管(出液口径2mm)等。 二、方法: 使用不同乳化剂和不同的配合比例及乳化方法,决定了制备乳剂的性状和稳定性。疫苗生产中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 1、剂在水中法此法将乳化剂直接溶于水中,在激烈搅拌下将油加入,可直接生成O/W 乳剂。若欲得W/O型,可继续加入油,直到发生变型。该法通常用匀浆器或胶体磨,高速搅拌而得到较好的乳剂。 2、剂在油中法此法将乳化剂溶于油相,将油相直接加入水相中得O/W,如水相直接加入油相,得到W/O型,如欲得O/W,继续加入至变型。该法制成的乳剂,一般均匀颗粒直径在0.5um左右,比较稳定。 3、油乳剂配方免疫实验动物用的佐剂配方:7#白油85ml,司班——80 15ml混合后经除菌过滤而成为弗氏不完全佐剂(FIA);如向其中加入0.5mg/ml死结核杆菌即为弗氏完全佐剂(FCA)。使用时,将含抗原的水相,与上述任一佐剂等量混合,用力振摇即可成为均匀的乳剂。疫苗生产用乳剂配方:7#白油90ml,司班——80 10ml,混合后加2ml的吐温——80和1.5g的硬脂酸铝,经高压灭菌后备用,使用前将配好的油佐剂与抗原水相1∶1混合,强力振摇,或通过胶体磨搅拌即可制成性状良好的乳剂疫苗。 大量生产乳剂疫苗时,可将94%白油与6%司班——80混合后加入2%的硬脂酸铝,经灭菌后为油相;抗原液加入2%的吐温——80为水相。乳化时,按容量计算,油相与水相1∶1配制,先缓速混合,再通过乳化泵或胶体磨充分乳化,可获得稳定的油包水乳剂苗。但这种配方制的乳剂苗一般较粘稠,而且必须充分掌握混入抗原时的速度,在慢速搅拌油相的同时,缓慢倾入水相混合,然后再高速通过胶体磨或乳化泵充分乳化,否则易于分层。如欲降低乳剂的粘稠度,可以增加油相的比例,例如以水与油之比达1∶2或1∶3,最高可达1∶4时,亦可获得良好的W/O乳剂疫苗。或者将粘稠的W/O乳剂疫苗,再加2%吐温——80生理盐水,通过搅拌或乳化泵乳化,可制成双向乳剂疫苗(水—油—水乳剂)也可直接制备双向乳剂苗(或称多型乳剂Multiple emulsion abjuvant)。双向乳剂苗的优点是:粘稠度低、在注射部位易分散、局部反应轻微及佐剂效应良好等。 三、油乳剂的检验:

兽医生物制品复习资料(朱善元版)

生物制品复习题 第一章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反应过程 3.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一般,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 并且可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一种抗原颗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细胞所识别,诱导多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淋巴细胞活化阶段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抗原清除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4.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有何特点? 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人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后,B细胞克隆被选择性活化,随之进行增殖分化,大约经过10次分裂,形成一群浆细胞克隆,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初次应答有以下特点①第一具有潜伏期。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为潜伏期,又称为诱导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 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3—4d,而毒素则需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②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lgA产生最迟,常在IgG产生后2周至1—2个月才

生物制品学

生物制品学 一、名词解释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 是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 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 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菌(毒)种:是指应用于生物制品生产、鉴定和研究的细菌菌种、病毒毒种以及分类 地位在原虫以下的生物种,主要指生物制品生产、鉴定用的菌种与毒种。 灭活疫苗:该类疫苗由完整病毒 (或细菌)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既要使病原体充分 死亡,丧失感染性或毒性,又要保持其免疫原性。如猪口蹄疫灭活疫苗。 混合疫苗:又称多联疫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 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针防多病的生物制剂。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等。 多价疫苗: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 (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如 口蹄疫 A、O型鼠化弱毒疫苗等。 异源疫苗:①用不同种微生物的苗(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 疫苗中并未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如犬在接种麻疹疫苗后,能产生对犬瘟热的抵抗力。②用同一种中一种型(生物型或动物源型)微生物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 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如接种猪型布鲁氏菌弱毒菌苗后,能使牛获得对 牛型和使羊获得对羊型以及使绵羊获得对绵羊型布氏各菌病的免疫力。 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 疫苗。如猪瘟免化弱毒疫苗,用于各种品种的猪以预防猪瘟。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 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理想的情况下,儿童或畜禽可按剂量食用这些表达疫苗的水果或 蔬菜,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为此这类疫苗又称为食用疫苗(edible vaccine)。优点:① 能克服用动物或微生物生产疫苗的许多弊端。②植物能将疫苗贮藏在种子中,可简单地、 方便地生产、贮藏和发放疫苗。③疫苗也在水果和蔬菜中表达。 重组活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 从而获得弱毒株制成的疫苗。如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和新城疫重组二联活 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是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基

兽医生物制品选择判断题库

兽医生物制品选择判断题库 摘要: 1.兽医生物制品的定义和重要性 2.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 3.兽医生物制品的选择原则 4.兽医生物制品的保存与使用 5.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6.兽医生物制品的生产基本技术 7.兽医生物制品的灭活剂、佐剂及保护剂 8.兽医生物制品的质量监控 9.兽医生物制品的运输 10.兽医生物制品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 正文: 兽医生物制品是预防、控制和治疗动物疾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保障动物健康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兽医生物制品选择判断题库的详细解答。 1.兽医生物制品的定义和重要性 兽医生物制品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血清、抗体、诊断试剂等。它们在保障动物健康、提高养殖效益和促进兽医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

兽医生物制品主要分为疫苗、血清、抗体、诊断试剂和生物药品等。其中,疫苗是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的生物制品,血清和抗体是用于治疗和控制动物疾病的生物制品,诊断试剂是用于动物疾病诊断的生物制品,生物药品是用于治疗动物疾病的生物制品。 3.兽医生物制品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兽医生物制品时,应根据动物的年龄、性别、品种、饲养环境、疾病流行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应选择具有国家批准文号、质量可靠、安全性和效果良好的兽医生物制品。 4.兽医生物制品的保存与使用 兽医生物制品应在低温、干燥、避光的条件下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在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 5.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主要包括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类型的分类等。了解免疫学基础有助于正确选择和使用兽医生物制品。 6.兽医生物制品的生产基本技术 兽医生物制品的生产基本技术包括免疫学基础、生产基本技术、灭活剂、佐剂及保护剂、制造基本程序、冷冻干燥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保证兽医生物制品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7.兽医生物制品的灭活剂、佐剂及保护剂 灭活剂、佐剂和保护剂是兽医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β-丙内酯等,佐

2021年兽医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

兽医生物制品生物安全 一、概述 近年来,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用诸于各类媒体,但国内对生物安全看法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是从某个专业或某个侧面定义生物安全概念,阐述生物安全问题。当前国内有代表性生物安全定义重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生物安全是指当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跨国越境转移,也许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产生潜在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也许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 第二,生物安全是指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当代生物技术,在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过程中,在造福人类同步,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生物安全是特指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与管理,其重要目是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社区人群感染。 以上三种定义都是对生物安全某个方面概述和界定,都不是全面生物安全定义。生物安全比较全面地可理解为国家安全构成某些,

它是指与生物关于各种因素对国家、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危害或潜在风险。在这个定义中,与生物关于因素是生物安全主体—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承载生物安全客体。现实危害或潜在风险是生物安全外在体现(或称效应)。其中这里所讲述与生物关于因素重要有:自然界天然生物因子,转基因生物和生物技术。 兽医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防止、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关于疾病免疫制剂。作为一门学科来讲,生物制品学融合了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物工艺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内容。作为畜禽疾病防止控制有利武器,兽用生物制品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畜牧业发展带动了兽用生物制品技术进步,后者进步又增进了畜牧业繁华。同步咱们也应当看到,作为一种特殊兽药,其研究成果为动物与人类健康、当代生物科学摸索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生物制品自身特性和安全防护方面漏洞,也会浮现某些生物灾害,导致不应有损失。概括起来重要有有关实验研究人员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污染以及遗传性状不稳定。可以说兽用生物制品从研制开发到产品应用,甚至可以延伸到应用之后一定期期,都存在着生物安全面因素与风险。兽用生物制品生物安全直接影响动物

西大2022版0886《兽医生物制品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西大2022版0886《兽医生物制品学》网上作业及课程 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1:[论述题]名词解释题1.诱变剂2.油乳佐剂3.兽医生物制品质量4.基因工程苗5.乳化剂6.卵黄抗体7.无特定病原体动物8.兽医生物制品9.冻干10.免疫原性 参考答案: 1.诱变剂:某些化学药物可引起微生物DNA核甘酸碱基发生改变,从 而使该微生物遗传性状产生变化,这类物质为诱变剂。 2.油乳佐剂:是一类由油类物质和乳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佐剂。 3.兽医生物制品质量:是兽医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综合反映。 4.基因工程苗:是指用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疫苗,包括重组亚单位苗、活载体苗、基因缺失疫苗以及核酸疫苗。 5.乳化剂:在乳剂体系中,位于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界面活性物质称 为乳化剂。 6.卵黄抗体:用抗原多次反复注射产蛋禽后,被注射禽的血清和蛋黄 内可产生相应的高效价抗体,由被注射禽蛋黄中提取的相应抗体,称为卵 黄抗体,可用于相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7.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 内外不含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8.兽医生物制品:是依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 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所用。

9.冻干:是冷冻真空干燥的简称,又称冷冻干燥,它是物质干燥的一 种方法。10.免疫原性: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1:[填空题] 1.将矿物油(白油)75%~85%,乳化剂15%~25%,混合后经除菌过 滤而制成的佐剂称为。2.生物途径选育弱毒株时,常用的育成路线有、、。 3.兽医生物制品企业常用的灭菌与净化设备有、、、等。 4.主要的细菌抗 原有、、、等。 5.按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可分为、和。 6.在兽医生物制品上,适用的细胞培养方法通常有、转瓶培养、悬浮 培养、微载体培养等.7.病毒增殖的方式主要有、、。 8.按生物制品的性质,其可分为、、、、、。9.冻干保护剂通常由、 和三部分组成。10.常用来标记抗体的标记物有、和。 11.灭活是用不同方法破坏微生物的、和,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 12.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0.5mg/ml即为弗氏完全佐剂。13.常规免 疫佐剂主要有、、。14.兽医生物制品的有效性是指。 15.免疫程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为。 16.抗体是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产生的, 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的免疫球蛋白。 17.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一般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即、、、。 18.细菌繁殖的整个过程分为4个时期,即、、和。19.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大致包括、、、、和6个步骤。

兽医生物制品的复习参考题 (2).doc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为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单价苗对相应的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功能。 多价疫苗、由一种病原生物的多个血清型抗原所制成的用于免疫接种的一种生物制品。 联合疫苗、联合疫苗是指由厂家将不同的抗原进行物理或化学混合后制成的一种混合制剂,包括多种疫苗和多价疫苗。 同源疫苗、同源(同种)疫苗即用所要预防的该种传染病的微生物的本身或无毒变种制成,如预防炭疽用的P2等 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 微生态制齐叭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灭活、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的方法。 灭活剂、用于灭活微生物的化学试剂或药品称为灭活剂。如甲醛和丙内酯(BPL)。 保护齐」、保护剂是指对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表面进行保护的液状物质,使材料表面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耐酸碱、耐盐雾、耐水、耐磨、耐溶剂或特殊气体、耐老化、耐紫外线、耐高温、耐低温、耐振动、防滑、减摩、防静电、防潮气、防污、绝缘、导电、导热、绝热、阻燃等。 免疫佐齐叭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见抗原)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孚L化齐叭乳化剂是能够改善乳浊液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或乳浊液的物质。乳化剂是表面活性物质,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它聚集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降低界面张力和减少形成乳状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提高乳状液的能量[1] o 孚L齐叭乳剂是经过乳化的溶液,通常是水和油的混合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另一种是油分散在水中。 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

2019年12月【XXX】兽医生物制品学大作业答案

2019年12月【XXX】兽医生物制品学大 作业答案 类别:网教 课程名称【编号】:兽医生物制品学【0886】 大作业 2019年12月 B卷 满分:100分 基因缺失疫苗等。我国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在跟踪世界水平上进展很快很成功,但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常规技术 水平肤浅,使产品缺乏竞争力,然而,真正能转化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产品并不多。应该说,目前在市场上占有绝大多部分比例的兽用疫苗和诊断试剂,绝大多数是使用常规病毒学、细菌学、常规免疫学的方法研制出来的。一个产品质量好坏、成本高低、性能的稳定性等,更多地依赖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持续改进。 二、发展趋势 1、传统疫苗仍占主导地位,多联多价疫苗更受青睐:

在新型疫疫苗投入实际应用之前,传统疫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传统疫苗应该向安全有效,成本低 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2题进行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给分标准:紧扣题目、阐述 廉、易于接种、一针防多病(联苗)、易于运输保存等方面改进。 全面、语句通顺、论述清晰、层次分明给满分,其余的酌情给分。 1. 2. 3. 2、改进生产原材料质量,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力 用无特定病原(SPF)禽胚生产禽用活疫苗,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禽用疫苗的生产已经占到 疫苗总量的95%以上,然而,SPF胚的供应量以及价格使得一些企业仍使用普通禽胚生产疫苗。这种疫苗可能还有细菌、支原体或病毒,造成疫苗的污染,别的,胚内的母源抗体也会干扰疫苗病毒的增殖,从而影响疫苗的质量。 XXX说猪藐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制造流程。

叙说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的制备过程。 结合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现状,试述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 XXX: 一、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现状3、开发新型的免疫佐剂和保护剂,提高免疫效果,减少疫苗在保存阶段免疫下降。 现在,利用的免疫佐剂存在有反作用,有残留等一些题目,因此应该开发一些具有免疫佐剂结果强,但 1、生产不规范: 我国现在有许多厂家在生产“无证”疫苗。不合法疫苗占主要市场是一个不正常现象,但能长期存在,主无副作用,无残留的绿色环保型免疫佐剂。 要由我国当前的养殖现状决定的。规范化产品在数量和种类上远远不能满足畜牧生产和市场需要,这显然是大另外,在弱毒活疫苗生产中,应不断的开发一些耐热性的冻干保护剂,可以使活疫苗在2〜10°C的环境量“非法”疫苗大量占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游击队”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能保证畜牧业有效控制疫病,为了

兽医生物制品学 心得体会1000字

兽医生物制品学心得体会1000字 第一篇 兽医生物制品学是一门以实验动物学、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预防普医学、生物工程学为支撑的综合性生物技术。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内容包括疫苗,诊断液,免疫制品 的研究、制造、检验等理论和操作技术。兽医生物制品学的理论内容极其抽象,试验技术要求极其严格。试验内容包括细菌和病毒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免疫血清的制备与纯化技术等,还包括生物制品的纯净检验、效力检验、安全检验、物理性状检验、防腐剂和重金属检验、生物制品生产和研究单位污水的检验等。 现有的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内容多、师资水平有限等,导致实验课上部分实验课程是教师给学生讲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只操作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样就造成学生对实验产生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对知识的把握,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目前,兽医生物制品技术没有实验指导书,其试验内容又与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学相互交叉,而普医生物制品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又是上述各学科的有机统-一。 强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在兽医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要想做到安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学生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 从实验的准备工作中体会无菌意识,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让

学生亲自按照各种器材使用性能的不同按要求进行灭菌。在细菌和病毒等的培养、鉴定和免疫血清的制备、鉴定等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操作,体会无菌对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从实验过程中掌握灭菌技术,灭菌有很多方法和要求:玻璃器材、金属器材既可采用高温 高压流通蒸汽灭菌,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有些金属器材还可采用火焰灭菌或化学药品灭菌;使用布匹、纸张、棉花、纱布等包扎的器材、橡胶制品、棉制的无菌操作服、-.些耐高温的溶液等必须进行高温高压流通蒸汽灭菌;含有蛋白质、酶、抗生素的一些细胞培养液必须使用无菌膜过滤除菌;无菌操作室或超净工作台要使用紫外线照射或甲醛熏蒸、臭氧发生器灭菌并通人正压无菌过滤空气。进入无菌操作室或使用超净工作台时,操作者的手臂及操作台的--些辅助器材的消毒必须使用化学药品消毒、灭菌。 通过对兽医生物制品技术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在整个系统的实验过程中,能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融会贯通,掌握了非常适用的操作技能,增强了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技能水平。 第二篇 微笑是人类的春天,是开放的花朵,白衣天使的微笑是最美的! 我也是白衣天使,身穿白衣大褂;但我是白衣天使之中的小小动物天

兽医生物制品学教学大纲

兽医生物制品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及在预防疾病上的应用,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命名原则;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成就及前景。 教学目标:掌握兽用生物制品的概念、分类、应用,了解兽用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的方向。 计划课时:4学时 1.1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与应用 兽医生物制品的概念;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1.2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第二章生物制品的免疫学理论 内容提要:主要讲述抗原与抗体、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免疫血清学技术 教学目标: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主要的微生物抗体,免疫球蛋白;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掌握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熟悉免疫学诊断与检测的常用技术。计划课时:16学时 2.1抗原与抗体 抗原的概念、构成免疫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抗原的交叉性、主要抗原微生物免疫球蛋白与抗体、Ig的分子结构、Ig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 2.2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免疫应答的机制 2.3免疫血清学技术 第三章灭活剂、保护剂与免疫佐剂 内容提要:介绍灭活剂、保护剂、免疫佐剂、新型免疫佐剂 教学目标:掌握灭活剂、佐剂、保护剂的概念、影响灭活剂作用的因素,理解灭活剂、佐剂、保护剂在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作用。 计划学时:6学时 3.1灭活剂 灭火与灭活剂的概念、灭火的类型、 甲醛、烷化剂、苯酚、结晶紫、β-丙酰内酯 3.2保护剂 做成、作用机理 不同微生物适用的保护剂、兽医生物制品常用的保护剂 3.3免疫佐剂 铝盐类佐剂、油乳佐剂、蜂胶佐剂 3.4新型免疫佐剂 概念与分类、作用特点、应用、重要的细胞因子 3.4.2 CpGDNA 概念及特点、免疫学活性、佐剂效应与应用前景 免疫刺激复合物、脂质体佐剂、MF59佐剂 第四章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技术

兽医生物制品学

兽医生物制品学 第一讲绪论 一、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1、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logicology) 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兽医生物制品(veterinary biologics) 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二、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应用: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1、免疫预防: 18-19世纪,牛瘟在法国和南美引起大量牛只死亡; 牛肺疫曾在亚非地区包括我国广泛流行; 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口蹄疫多价灭活疫苗已被成功应用,特别是口蹄疫在欧洲的控制和扑灭、其中部分应归功于O型、A型、C型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的有效应用。 2、诊断:猪瘟、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在普遍使用。 3、治疗:有些动物传染病的免疫血清、痊愈血清和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具有帮助动物机体杀死、抑制或消除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三、生物制品的发展史 (一)经验时期 时间:十一世纪-1798年 主要事件: 1、十一世纪我国的“痘症防御法”。 2、1400年,我国甘肃牧区的“灌花”预防牛瘟。 (二)实验时期 时间:1798年-1945年 主要事件: 1、1798年Jenner(秦纳):天花疫苗的由来及效果的研究。 2、疫苗技术研究: 1881-1885Pasteur(巴斯德)培养鸡霍乱陈旧物、高温培养炭疽、兔体传代狂犬病毒,首创弱毒疫苗。 1886Salmon首创灭活技术并培育成功灭活疫苗。 1888外毒素的脱毒技术,研制成功类毒素。 1890 德国人Behring和日本人北里(Kitasato)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抗毒素。这是第一次用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治疗疾病的病例。荣获1901年诺贝尔奖 3、免疫技术:相继建立凝集实验(1896,Gruber and Durham)、沉淀实验(1897,Kraus)、补体结合反应(1900,Bordet and Gengou)。

兽医生物制品名词解释重点

兽医生物制品: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品或免疫应答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作为诊断、治疗、预防特定传染病或其它疾病的制剂。之宇文皓月创作 普通制品:利用一般生产方法制备的,未经浓缩、纯化处理所制成的。 精制品:将原资料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无效成分,并进行适当浓缩所制成的。 单价制剂:只利用一种微生物的单一血清型 多价制剂:利用一种微生物的若干血清型 多联苗:一次注射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品制成,接种动物后能发生主动免疫,从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传统疫苗:利用微生物或寄生虫或代谢产品等完整个体制成的疫苗。 死疫苗又称灭活苗: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丧失感染性坚持其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 弱毒苗: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学方法,使其对原宿主动物致病力丧失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管良好抗原性;以此人工致弱的毒株制备的疫苗。 类毒素:是用细菌发生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去除毒性作用,保存抗原性后精制而成。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种或几种亚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指它只含有病原体的一种或几种抗原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转入适当的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以获得的表达产品作为免疫原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活疫苗: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删除其致病基因或部分片段从而获得毒力丧失或降低的毒株而制成的疫苗。 基因缺失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致病的病原体基因组中某个或某些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或非需要糖蛋白缺失构建而成。 重组载体疫苗:将目的病原呵护性抗原的基因序列拔出到另一种微生物的无毒株或弱毒株基因组中,并让拔出的外源性基因正常表达,构建成重组载体疫苗株。 核酸疫苗:是将一种或多种抗原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载体上,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入到体内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合成肽疫苗:用人工方法按天然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合成呵护性短肽,然后与载体蛋白连接后加佐剂所制成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白。 抗独特型疫苗:以抗病原体的中和抗体为免疫原,制备针对该中和抗体独特型表位的抗体。 尺度菌株或参考菌株:在研究或特殊问题检定方面需要、必须的参考菌种和毒种,其实不直接用于生产。 杂交减毒:将两种遗传性状分歧的毒株,在传代培育中进行杂交,从而育成有使用价值的弱毒株。 概况培养:将细菌种子液均匀地接种于固体培养基概况,平放静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