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黄河泥沙基本特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议

黄河泥沙基本特性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议
"ST!时间分布不均匀
黄河泥沙年际变化非常不均匀$表现为丰沙年份 和枯沙年份交替出现) 以花园口站为例$实测水文资 料显示$花园口站历史上出现过两个连续枯沙系列$分 别是 "G%%""GT% 年和 "G\G""G&Q 年) 黄河泥沙不仅 年际变化大$而且与水量的丰枯不完全同步$视暴雨落 区的不同$而出现多种水沙组合) 年水量最大最小的 比值约为 TS"# cTSQ#$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Q c
?oK0F0F2"$ C^@ABeF<+*3"$ C^@ABC020/+%
#"@B"00+>S#<"65()*361G*)/+6#)1$ F+%&1#%& %R&#G"$ 2/#%3. %@2/#%3 ;3)"62+%("6<3%.13%8 9186+=+>"6S"("36./ '%()#)*)"$ !"#$#%& "###Q$$ 2/#%3%
驯采用的治河思想是&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其后明 清两代治河工作者$大多遵循潘季驯的治河思想) 由 此可见$治河思想不是分析 黄河泥沙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回顾了黄河泥沙治理过 程$提出了未来黄河泥沙治理措施建议$试图为维持黄 河健康生命提供科技支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 难治的 河 流) 黄 河 干 流 河 道 全 长 RQ\QJ;$ 流 域 面 积 &GSR#J;% ) 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其安危 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在长期治理黄河的实践 中$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和实践过多种设想和对策) 大 约在 Q### 多年前$大禹采用的治河方法是疏导为主. 西汉时期$贾 让 主 张 的 治 河 策 略 是 分 流 治 理. 东 汉 时 期$王景提出的 治 河 方 略 是 宽 河 筑 堤. 明 朝 时 期$ 潘 季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成功,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

大禹治水的思想通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进展,演变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方法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

可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一样悠长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进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XX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漠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硕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份,不仅过去是,此刻和以后也是。

黄河泥沙仍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伙儿明白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滔滔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咱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以往黄河泥沙要紧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要紧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广漠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

他们以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进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维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进展产业。

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讨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式和工艺。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担负着灌溉农田、供水生活、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沃土与百姓的利益,一系列措施需要被采取。

I. 水土流失问题1.1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黄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风蚀区,在阶梯状地貌和复杂气候条件下易于形成风蚀现象。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放牧、乱伐乱种等行为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1.2 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来减少人为可控的农耕用地和牧场规模。

- 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对抗风蚀的绿化带和林带,并采取植树造林、草原封禁等手段,以抑制风沙的侵袭。

-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和防洪设施,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与保护。

II. 泥沙淤积问题2.1 泥沙淤积的原因泥沙淤积是由于黄河水流速度变缓、输送能力减小以及上游生态恢复不畅等原因导致。

此外,大规模的坝建设也使得泥沙无法有效通过。

2.2 解决泥沙淤积的措施- 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泥沙调控的机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黄河进行泥沙排渍工作。

- 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进行定期疏浚黄河主测道和支流,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拦截与分流结构,帮助泥沙顺利流过。

III. 洪涝灾害问题3.1 洪涝灾害的原因黄河流域地处降雨集中区以及高含沙量区域,加上土地沉降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洪水容易造成灾害。

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也会使得洪涝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3.2 解决洪涝灾害的措施- 加强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发布和监测天气信息,提前采取行动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 加大抗洪工程力度:修建更高大坚固的防洪堤坝、抗漫堤以及流域总干渠等工程来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田产量的破坏。

综上所述,黄河存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等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以及加大抗洪工程力度。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黄河存在的问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给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下是黄河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 泥沙淤积问题:由于黄河源头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更多的泥沙沉积在黄河床漫滩及下游河段,导致河道逐渐上升。

泥沙淤积严重限制了黄河的水位,造成水库蓄水容量减少,进一步限制了沿岸地区的灌溉和供水资源。

2. 河水污染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残留进入黄河。

水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近年来,水污染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3. 水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农田灌溉困难。

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过多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4.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持续的人类活动和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二、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1. 加强泥沙治理: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善流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泥沙淤积。

此外,可以通过建设泥沙分流工程,引导泥沙流向黄海等其他地方,减少对黄河的淤积影响。

2.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的处理和治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质,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执法力度,严格惩处违法排污行为。

3. 实施黄河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实现黄河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调配和输送。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不均衡问题。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黄河流域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1、黄河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注入黄河,使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黄河特点各段特点: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有“地上河”的美称3、黄河为舒适含沙量大?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

使大量泥沙注入河水。

人为因素: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黄土层的裸露。

4、治理黄河上中游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些自然措施与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上游着重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游着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下游着重清淤防洪。

上游流经我的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中游流经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的黄土高原区,加上长期以来乱砍滥伐、过度垦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地上河问题一方面有赖于中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主动排沙清淤、加固防洪大堤也也很必要。

简记:(1)、上游:水能资源开发。

在阶梯处修建水电站(2)、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流失。

(3)、下游:排沙清淤,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5、黄河下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由于中游黄土高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长江洪涝灾害止频繁,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中下游河道湖泊淤塞,人为围湖造田、湿地开发等7、长江多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3)围湖造田;(4)中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8、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自然方面: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水流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分布研究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分布研究

分布现状研究 , 可能会 得 出与实际 不符 的结论 , 不利 于总结经 验和指导生产 。因此 , 对于有断面资料 的河段 均应采用断面法 计算 冲淤量 , 对于没有 断面 资料 的河段 , 采用 输沙率 法计算 冲 淤量 时, 应结合水位 变化等 资料分 析其合 理性 , 对存 在较大误
差 的资料进行适 当修正 。 考虑黄河干流水沙条件变化和过去统计 时段 的划分 习惯 , 黄河水沙分布 的统计 时段 拟分 为 15 90年 7月 一16 9 0年 6月 ( 主要 反映天然情况 ) 16 、90年 7月 ~16 9 5年 6月( 主要反 映三 门峡水库 蓄水 拦沙 运 用 的影 响) 16 、9 5年 7月 一17 9 3年 6月 ( 主要反映三门峡水库滞 洪排 沙运用 的影 响 ) 17 、9 3年 7月 ~ 18 9 6年 6月 ( 主要 反 映 三 门峡 水 库 蓄 清排 浑 运 用 的 影 响 ) 、 18 9 6年 7月 ~19 9 9年 6月 ( 主要 反映 龙羊 峡 水库 的影 响 ) 、
积量为 15亿 t而根 据实测 输沙率 采用沙 量平衡 法算得 的结 . , 果为 1. 7 9亿 t后 者如果平 铺在铁谢一花 园 口河段上 , , 则河 床
平均要抬高 2~ 与实 际情况 明显不符 。 4 m, 黄河潼关一 三门峡河段输 沙率法 三 门峡断 面法 冲淤量 、 沙率 法 输
输沙水量, 从而增加 了河道 淤积 ; 中游地区对黄 河干流泥 沙分布影 响最明显的人 类活动是 水土保持 和水库调 节 , 水库 蓄 水拦 沙运 用对黄 河干流泥沙分布的影响是 直接 的、 显著的 , 而水库正常运用期 , 水库调度只是 在一定范围 内、 一定 时段 对
黄河干流泥沙分布产 生影响 ; 下游地 区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 活动是 引水 引沙和滩 区生产。

黄河泥沙资源化管理政策研究

黄河泥沙资源化管理政策研究
|i
l 薯 爱


|i 善


i 臻 :
| 譬5 § l l
黄 河 泥沙 资 源 化 管理 政 策研 究
顾 列亚 葛 东 宝 岳 瑜 素 谢 欣
( . 河 水利 科 学 研 究 院 , 州 4 0 0 2河 南 中原 黄 河工 程 有 限公 司。 乡4 30 1黄 郑 5 03; . 新 50 )
游 荡 型 河段 河 道 造 成 很 大 危 害 , 仅 影响 工 程 安 全 , 不 同
调 , 量 泥沙在黄河 下游河道淤积 , 河床不断抬高 , 大 使
时也 给 国 民 经济 发 展 和社 会稳 定 带 来不 利 的 影 响 。 2 0 年 3月 , 河 支 流 伊 洛 河 出现 采 淘铁 砂 现 象 , 08 黄 至 8月 中旬 , 蔓 延 到 黄 河 下 游 焦 作 至聊 城 河 段 , 已 采砂
河 泥 沙 的政 策 建议 , 于促 进 黄 河 泥 沙资 源 利 用 实现 法制 化 、 学化 和 规 范化 , 黄 河 泥 沙资 源 化 管理 和 治 黄 战 对 科 为 略 决策 提供 了科 学依 据 。
关 键 词 : 河 ; 沙 资 源 化 ; 用 : 策 黄 泥 利 政
黄 河 问题 的 主 要 症 结 在 于 水 少 沙 多 , 沙 关 系 不 协 水
料 , 有 可 观 的 经 济 效 益 。 着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的 持 续快 具 随 速 发 展 , 其 他 流 域 一 样 , 河 河 道 采 砂 问 题 也 日趋 突 与 黄 出 , 砂规模越来越大 , 采乱挖 、 意堆弃现象滋生 。 采 滥 随
材 料 革 新 是 实 现保 护 耕地 、 约 能 源 、 善 环 境 的 重 要 节 改 措 施 ,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 设 节 约 型 社 会 的 长 远 利 益 的 是 建

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配置方案研究

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配置方案研究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1 1 ,C h i n a ; 3 . U p p e r nd a Mi d d l e Ye l l o w R i v e r B u r e a u , Xi ’ a l l 7 1 0 0 2 1 ,C h i n a )
关 键 词 :泥 沙 处理 和 利 用 ;粗 泥 沙 ;配 置 方 案 ;黄 河 文献 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1 3 7 9 . 2 0 1 3 . 1 0 . 0 1 8 中图 分 类 号 :T V 8 8 2 . 1 ; T V 1 5 2
( 1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 限公 司,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 2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河南 郑州 4 5 0 0 1 1 ; 3 . 黄 河上 中游管理局 , 陕西 西安 7 1 0 0 2 1 )

要: 根 据 不 同 时期 入 黄 泥 沙 处 理 和 利 用 的 状 况 和 特 点 , 提 出 对黄 河 泥 沙 应 采 取 “ 拦、 调、 排、 放、 挖” 等 多种 措 施 综 合
AN Cui - h u a , GUO Xu a n. y i ng , W U Ha i . 1 i a ng , LI Mi n 。 Z HANG J i a n

( 1 . Ye l l o w R i v e r E n g i n e e i r n g C o n s u l t i n g C o .L t d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3, C h i n a ; 2 .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i r c P o w e r ,

21世纪黄河泥沙的合理安排与调控

21世纪黄河泥沙的合理安排与调控
Ja g o in u
Ab ta t h l w Rie l b t l ulo e i n o n h uu e S t sa mp r n su o oalc t sr c :T eYel v rwi esi l f dme t rl gi teftr , Oi i n i ot tis eh w t l ae o l lf s f o n a o
施 . 计算给 出了不 同时期黄 河干 流各种 泥 沙处理 方式 的顺序 和 平均 沙量 比例 . 图 为 2 世 纪 黄河 泥 沙的治理 并 试 1 提供 科 学依 据
关 键 词 : 河 泥 沙 ; 1 纪 ; 排 模 式 ; 控 措 施 黄 2 世 安 调
பைடு நூலகம்
Al c t na drg lt n o dme t nteY l w ie e2 t e t r/ uC u hn , h rX j n C e l ai n e uai f e i n el R vri t 1hcnu y/ h n o g C e ui , h n o o o s i h o nh H t a
“ 级 悬 河 ” 剧 . 沙 人 海 比例 1 二 加 排 3益

减 少 等 , 成小 水 大灾 的局 面 黄 河 形 诸 多 问题 的症 结 在 于泥 沙 . 给泥 沙 以
出 路 是 解 决 黄 河 泥 沙 问 题 的 基 本 思

黄河泥沙变化趋势分析
黄河泥沙 主 要 来 自中游 多 沙 区 .
s d me t n t e Ye lw v r n t e2hh c n u y B s d o n lsso ete d o d me t h n ei eYe l w Ri e 。 h e i n l i h o Ri e i h e tr. a e na ay i f h n f e i n a g t l v rt e t r s c nh o c n r l a u e n l c to c e s a l a i a e b e r p s d f rs v r l e i d n t e 2hh c n u y 1e o to me s r s a d al a i n s h me swe l s a ms h v e n p o o e e e a r s i h o o p o e t r .1 h a lc to r e n r p ri no d me t nt eman Ye lw v r r ac l t d i a h p r d t r v d c e t i a i l a i no d ra d p o o t f e i n i l o o s i h o Ri e ec l u a e e c e i p o i e s i n i cb ss a n o o f fr e i n o to . o d me t n r 1 s c Ke r s e i n eYe lw v r t e2 t e t r c n r l a u e; l c to c e y wo d :s d me t n t l i h o Ri e ; h 1 hc n u y; o t o me s r al ai ns h me o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黄河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量减少及水质恶化1.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引发了水量减少的问题。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降雨不稳定性增加并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在无法形成足够蓄水的情况下造成干旱。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来改善生态系统,并保护森林、湿地等关键区域;- 加大对节约用水和提高灌溉效率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 极端天气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及旱涝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

2. 工业废料、城市垃圾以及农田养殖排放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的问题。

大量的污染物进入黄河,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改善水质,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大环保力度,强化废水处理工作,并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家庭垃圾分类与处理;- 推动农田养殖绿色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减少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

二、河道改道及泥沙淤积问题1. 黄河治理工程中的规划错误导致了河道频繁改道。

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洪灾风险,还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损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通过科学规划和控制人类活动开发扩张范围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强化防御能力以减轻洪灾风险,并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2. 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流经下游地区时容易淤积,影响水域通行能力及下游农田的灌溉。

为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大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泥沙的生成;- 使用适当的水利工程来调整河道,在必要时进行疏浚;- 进行科学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减少泥沙流失。

三、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1. 大规模水资源开发项目对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将导致湿地退化、物种丧失及生态平衡被打破。

为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政策,在开发项目中充分考虑湿地保护;-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湿地修复与自然恢复过程,以增强其服务功能。

浅析黄河泥沙治理

浅析黄河泥沙治理

浅析黄河泥沙治理摘要:黄河以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而闻名于世。

几千年的治黄史也是一部治沙史。

不少学者和治黄管理者针对黄河泥沙的侵蚀与输移规律、黄河泥沙治理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认识和治理经验。

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

因此,深刻认识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黄河河道河势变化、行洪安全、河道管理、防洪工程建设实际,分析采沙对河势、防洪工程的影响,兴利除害、扬长弊短,有节制的对河床泥沙进行调整,黄河泥沙的研究与治理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关键词: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兴利除害,水沙调整。

黄河的诸多自然灾害均起因于泥沙。

几千年的治黄史也是一部治沙史。

泥沙是黄河治理的症结所在。

在治理黄河泥沙中,一方面分析黄河河道内淤积泥沙的成分,界定分析范围。

另一方面则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和措施来改变泥沙的分布,使泥沙不淤积在黄河河道。

一、泥沙运动泥沙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运动,称为泥沙运动;按其在水流中的运动可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

推移质沿河床滚动或跳跃前进,运动一阵停止一阵,呈间歇性。

运动着的泥沙和静止的泥沙,经常彼此置换,前进的速度远小于水流速度。

它在水流所挟带的泥沙中,属于比较粗的一种。

悬移质是泥沙在水中浮游前进,速度与水流的速度基本相同浮游的位置时上时下,较细的泥沙往上能上升到接近水面。

较粗的泥沙有时甚至回到河床“休息”,并与河床面泥沙发生置换现象。

它属于水流所挟带的泥沙中的较细的一部分。

一方面推移质与悬移质的运动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推移质与悬移质在运动中又不是截然分开、彼此无联系的。

在同一种水流状态下,推移质中颗粒较细的部分,也可能短暂地以悬移方式运动;悬移质的粗颗粒,也可能短时间地以推移方式运动。

就同一泥沙组成而言,在水流条件较弱时,悬移质可以变成推移质;而在水流条件较强时,推移质又变成悬移质;这说明推移质和悬移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

推移质和悬移质的相互转换导致河床的冲淤变化。

二、河床演变河床演变是指河道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受到人为干扰时所发生的变化。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了诸多的水患和困扰。

因此,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直是我国水利事业的重要任务。

黄河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与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这不仅增加了洪水泛滥的风险,也给河道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黄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制约了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治理黄河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黄河下游的洪水,减轻了泥沙淤积,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

此外,还通过加固堤防、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提高了黄河的防洪能力。

非工程措施在黄河治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能够及时掌握洪水的动态,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控制泥沙的产生。

在黄河的开发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巨大。

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发展水电事业也是黄河开发的重要方向。

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通过合理开发水电,可以为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黄河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黄河沿线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壶口瀑布、三门峡大坝、郑州黄河风景区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促进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然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也对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影响了黄河的生态平衡。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土壤盐碱化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

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

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引言】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泥沙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泥沙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携带和沉积,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研究黄河泥沙的特性以及其处理效果对于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沙特性】(一)粒径分布黄河泥沙的粒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粉砂、细砂、中砂和粗砂等。

粉砂和细砂颗粒较小,易于悬浮在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砂和粗砂颗粒较大,沉积在底部,对水域生物和水文条件产生重要影响。

(二)含水率黄河泥沙的含水率较高,通常在20%至30%之间。

这导致泥沙性质粘稠,容易形成泥浆状物质。

(三)养分含量黄河泥沙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的输入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营养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过量的养分输入也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处理效果研究】(一)沉淀处理黄河泥沙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重,通过沉淀处理可有效去除部分悬浮的泥沙。

研究发现,沉淀处理系统对于粒径较大的泥沙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然而,细小颗粒的泥沙仍然难以去除,需要采取其他处理方法。

(二)生物处理黄河泥沙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这为生物处理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

研究表明,适当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促进泥沙的降解和去除。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减少泥沙的侵蚀和悬浮;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质和吸附养分来净化水体。

生物处理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但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种植植物和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和处理效果。

(三)人工处理除了传统的沉淀和生物处理方法,一些新型的人工处理技术也被应用于黄河泥沙处理。

例如,通过电化学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去除大量的泥沙颗粒,然而,该方法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实验。

其他一些方法,如高效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等,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处理效果。

【结论】黄河泥沙具有多种特性,包括粒径分布、含水率和养分含量。

为了减少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按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划分为上、中、下游。

黄河上、中、下游不断发生洪水灾害,突出的是下游的决口泛滥,黄河下游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2km,落差3496m,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一左右,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落差890m,平均比降为一千四百分之一,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桃花峪以下至河口为下游,长786km,落差94m,平均比降约八千分之一,两岸大部修有堤防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最高达10m,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

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同黄河洪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治理经验,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继续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许多灾难 ,近年来黄河下游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水资源短缺、断流频繁、河槽淤积严重、河道断面形态恶化等,特别是二级悬河的加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及合理治理问题的研究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流域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0%,它的表面主要是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且特点是土质疏松,植被少,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黄河;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Abstract: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of which the basin distribu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ccounts for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s surfa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n to hundreds of meters of loess soil,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soil and less vegetation. Although the Loess Plateau has less precipitation,the precipit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and the loess layer has less water impact resistance,so it is easy to collapse when it meets wa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caused the Yellow River to flood,bringing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o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refore,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distribu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se of sediment.Keywords:Yellow River;sediment source and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sediment utilization引言黃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1,2],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总面积约为62万km2,而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流失的面积达45.4万km2,水土流失率高达73.2%。

而每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为16亿吨,使黄河沿岸的水土面积流失非常严重,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致使黄河下游流道淤积严重,造就了一个“地上悬河”长期给两岸人民带来不可忽略的经济财产损失。

所以对于治理黄河泥沙迫在眉睫,也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

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3]。

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

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 泥沙来源及分布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3]:(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

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

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

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

黄土高原中部之所以泥沙量大,与其土壤特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黄土粒度[5],粉砂粒径为0.05-0.005mm,所占比例大约是65%。

其次细砂的粒径大小均超过0.05mm,大约为28%。

粒径直径低于0.005mm的粘土量约为10%,由此自西北至东南按照黄土粒径大小不同,进而把黄土高原土壤划分为3个层次即:粘黄土、砂黄土、典型黄土。

粒度的差异,使得土壤受雨水侵蚀程度也不同。

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一般水土流失与土质受侵蚀等级有重要关联,一般分为8级(见表1)。

结合土壤特性并根据多年以来研究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地区北山以南的关中平原受雨水侵蚀水土流失强度在1级以上;北山以北至庆阳到离石以南强度为3级;由此线向北延伸到长城以南存在两个侵蚀强度大的中心区和一个侵蚀强度带: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佳芦河、秃尾河等流域是强度大的侵蚀中心区,受侵蚀面积达17126km2之多。

窟野河下游和孤山川受雨水侵蚀度为8级。

在无定河中部及下游、北洛河上游、延河、清涧河上游以及马连河区域,是第二个强度大的侵蚀中心区。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2)由于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全年较为干旱,但是降雨较为集中,且雨量分布不均。

(3)土壤土质疏松,黄土中的细粒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矿物质等雨水冲刷后极易分解随雨水流入黄河。

2 治理措施2.1 河道内泥沙治理经验经过前人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知,一般对于黄河治理泥沙治理是通过“拦、排、放、调、挖”几个步骤[3]其中:(1)拦,即降低流入黄河的泥沙,把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黄河流道的控制工程作为主要着手点,最大的降低土壤被侵蚀度,科学利用泥沙和水资源;(2)排,即经过清除淤泥、加强河防工程建设以及治理河口,把大量没能拦住的泥沙经由河道排到海里;(3)放,即就是在下游两岸流域利用一些泥沙。

把这部分泥沙放淤改土,从而相对提高两岸的地面,逐渐转变下游流域“地上悬河”的尴尬状态;(4)调,即综合运用干流水库调理水沙的过程,应与河道的输沙排沙相适应,达到使其长时间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以及减轻排沙用水的目的;(5)挖,即经过挖河疏导以及射流清除泥沙可达到降低河床高程,同时挖出的泥沙,可以用来加固堤坝子增强防洪能力。

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提出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新政策下,要求治沙者转换思维,把泥沙转换为能源,进行研究和合理运用,转劣为优,这就要求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治沙策略。

2.2 黄河流域沿岸治理措施通过对黄河泥沙侵蚀严重的沿岸,进行以工程措施为辅,种植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治理和经济效益即为:(1)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筑平坦的梯田以及打坝淤地,进而达到雨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土壤冲刷,又可进行农田浇灌。

(2)种植林草措施是指:由实践经验,并对水土保持作用进行分析知,植被覆盖率达到20%以上时,可达到降低水土流失目的;植被率为60%-70%时,可以降低土壤受雨水冲击侵蚀达90%。

经分析可知,种植植被可以大大降低水土流失。

可以种植灌木林为主,可以达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

(3)经过剖析水土流失可以发现,错误的农业种植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于30°的坡地适宜种植草和灌木,在25°-30°之间适宜种植农作物,在小于25°坡地适宜种植畜牧的草被,有助于水土保持和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

3 泥沙利用3.1能源利用经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矿藏丰富,黄土高原经研究发现的矿物种类達77种之多[6],具有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特点,其中煤矿为全国70%以上、钼矿含量为36%、铝土矿含量为58%、稀土矿含量更是达到了95%。

由于近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步伐加快,黄土高原煤炭为全国火力发电贡献了20%-25%的发电量,由于各种矿物开发利用造成地面塌陷严重,如果可以把黄河的泥沙对这部分矿坑进行回填,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开发资源,而且能够实现造地复耕,使土地恢复利用,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淤积。

其中对黄河泥沙成分分析发现,其泥沙含矿种类多,50%为二氧化硅,这是许多的材料的组成成份,可以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丰富的资源[7,8,9,10]。

(1)许多建筑材料可以用泥沙制成各种砖瓦,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制成固堤固体泥砖。

(2)泥沙中的黏土是许多的材料的主成分,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制作均不能缺少黏土。

(3)可以把排出的泥沙烧制成防汛的备防石,加固黄河两岸的堤坝。

可以达到减少汛期,洪水的冲击。

3.2 应加快建立“数字黄河”步伐“数字黄河”是保障黄河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数字黄河”可以实现:(1)对黄河水资源和环境实现实时调查以及定期监测,对治理泥沙提供数据支持;(2)可以实现对黄河沿岸土地资源的实时监管如:监测水、风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区以及类型、面积和强度变动;(3)还可进行对灾情的评估,例如受灾面积,房屋被淹间数等;(4)工程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清理河道以及堤坝加固等工程实现全面的在线管理监测。

4 黄河历史文化的传承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主要的发源地,其承载了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治理黄河历史也是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治理黄河历史可追溯至后汉王景为治理黄河,而修筑千余里堤坝至清代靳辅与陈潢治理黄河,中国人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了厚重的治黄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