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德: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控制中国海关长达45年之久,深受清政府的信任,是英国侵华的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富国强兵。从19C60S-90S,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英、美等八国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1901年7月25日,因是年为旧历的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又因是洋历9月7日,又称“九七国耻”。《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府院之争”:指1916年至19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下令撤销了段祺瑞的职务,段祺瑞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后黎元洪请张勋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自此告一段落。“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张勋复辟:指张勋于1917年7月拥护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借“调停”为名进入北京。7月1日,拥护清废帝溥仪在北京登基,结果召致全国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战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天津条约》:《天津条约》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入长江流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黄海战役:又称中日甲午海战、东沟大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在此战中北洋水师失利,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日本得到了黄海的制海权,对甲午战争后期的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百日维新”: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历时仅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亦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8月,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段祺瑞决心以武力镇压西南护法,挑起了第二次南北战争。桂、滇两系军阀不仅在护法战争中勾结直系罢兵议和,而且破坏护法军政府,排斥孙中山,企图夺领导权。5月,军政府改组,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控制,护法成为空名。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遂于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只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外商在指定范围内活动,进口货物征收高税额,限制出口货物的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虽然曾经起自卫作用,但它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军北伐:1853 -1855年,太平天国派兵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1853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率军北上,企图攻占北京,推翻清朝统治。但因孤军深入,最后全军覆没。北伐虽然失败,但它牵制了大量清军,在客观上对东征和西征起了支持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发起的反对北洋政府专制统治、要求建立真正的民国的运动。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康遒纪行》:1845年,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乡官制度:乡官制度是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政权制度。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由本乡人担任官职,故称乡官。乡官平时督帅生产,维持社会治安,战时统兵打仗。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清政府因此正式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西原借款”:1917年-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段祺瑞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出卖给日本,以换取日本的借款,这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段祺瑞则利用这一借款,建立起“参战军”,进一步加强了皖系军阀的实力。
租界:指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租界在名义上虽然仍属出租国,但实际上是“国中之国”,列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代表双方政府于1895年4月所签订的条约。该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大大地加深了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但它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又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也是中国接触电话的第一人。1875年出任驻英公使,在伦敦设立了使馆。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1887年8月,郭嵩焘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1888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民族英雄。1838年12月奉命赴广东禁烟,在虎门销毁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在广州期间,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门户开放”政策能够适应美国中国扩张势力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
《天演论》:1896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刊出。他在阐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