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陶器
2、夏商周秦汉魏晋部分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模 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 印、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陶器出现各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 ),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色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却发展 的很快。 的很快。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这种釉陶由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胎釉质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在民间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夏商周时期文物图片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二 文字广告
大型牛骨刻辞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正面记 述甲辰之夕有大骤风等内容,背面记载 北方有敌人入侵等内容。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长14.8cm,宽12.5cm,河南省安阳 市出土,这块卜骨上面有商王命令 “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070 2070- 1600年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二 禹铸九鼎广告天下
诸侯、 诸侯 士大夫 诸侯、卿大夫 七鼎 大夫 五鼎 等级 列鼎数 目 鼎内所 盛肉食 天子 九鼎 士(在特定场合用) 在特定场合用) 三鼎 士 一鼎 豕 豚
牛、羊、豕 豕 小猪) 小猪) 牛、羊、 牛、羊、豕、 羊、豕、鱼、 豚((小猪)、腊、肠 牛、羊、豕、 羊、豕、鱼、 豕 小猪)、腊、鱼 )、鱼 肠胃、 肠胃、 肠胃、 肤五种, 少牢” (猪)、鱼、腊 鱼、腊、肠胃、 腊、肠胃、 , 三种,称胃、 ” (猪)、鱼 、腊 鱼、腊、肠胃、 腊、肤五种 三种, ”少牢 )、鱼 盐腌的肉干) 肤七种, ,称” 七种, 五种, 少牢” 肤三种, 少牢” (盐腌的干肉)、 肤、七种亦称” 肤、五种, (盐腌的干肉) 、 肤七种,亦称” 称”少牢” 肤三种,称”少牢” 盐腌的肉干) 肠胃、 肤 猪肉 肠胃、 大牢” 大牢” 少牢” 肠胃、肤((猪肉 大牢” ” 肠胃、 大牢 称”少牢” 鲜鱼九种, 块)、鲜鱼、鲜 , 块)、鲜鱼、 鲜鱼九种 腊九种, 大牢” 腊九种,称”大 称”大牢” 牢”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黍、稷等食制品 黍、稷等粮食制 品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红陶折腹鼎 通高18.5cm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赵琛摄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引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级阶段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回顾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工艺美术特点,揭示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夏朝的工艺美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
夏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玉器方面。
青铜器是夏朝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夏代青铜器主要包括鼎、簋、觯等。
这些器物大多呈现出简洁、大气的外观,雕刻纹饰精致而富有装饰性。
夏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特别是其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青铜器的雕刻和纹饰,我们可以了解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对研究夏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另外,夏朝的玉器也是其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代玉器以玉龙、玉琮、玉鸟等形制为主,造型优美,图案精细。
夏朝的玉器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凸显出夏代人对玉的崇拜和神秘的意识形态。
夏朝人认为玉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玉器在夏代的礼仪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工艺美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陶器方面。
商代青铜器在夏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加精致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纹饰。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有鼎、簋、觯和爵等,这些器物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日臻完善,雕刻纹饰更加精细,象征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除了青铜器,商代的陶器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商代的陶器以黑陶为代表,黑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表面经过精心抛光,呈现出黑亮而富有光泽的质感。
此外,商代的陶器也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著名的彩陶和刻纹陶等,丰富了商代的工艺美术。
周朝的工艺美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向封建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元朝时期
青花人物图梅瓶
釉里红梅菊单系高足转杯
高足杯是元朝最流行的瓷器品种,釉 里红装饰呈暗红色,发色莹润。
明清时期
瓷器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明代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峰。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 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 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 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 的领地。
珐琅彩、粉彩瓷器是清朝瓷器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 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 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 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 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 斋说瓷》等等。
明清时期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灰陶蓝纹鼎》 夏
这件砂质灰陶高29厘米,表面拍 印斜横肌理蓝纹,是这一时期最常见 的装饰手法。
夏商周时期
《鸭形陶壶》商 这件陶壶似鸭身状,外壁拍印细
绳状,为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 情趣。
《印纹硬陶瓮》周 这件陶器小口圆肩、鼓腹平底。造 型庄严原实,密集的小方格纹更添加了 厚实感。
秦汉时期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 等大的陶制兵马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 水平。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 成熟,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 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引言:成都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成都平原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少珍贵的文物被发现,其中尖底盏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本文将对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产生背景、制作工艺、功能、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一、尖底盏的产生背景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陶器,其产生背景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形态进入了农耕经济和井田制的阶段,社会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和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分化。
尖底盏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饮食风俗等有着密切关系。
二、尖底盏的制作工艺尖底盏的制作工艺是研究其技术水平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
据考古发现,尖底盏多采用胎粘法制作。
首先,制作前要准备好陶料,将陶料和水混合搅拌成泥状,然后将泥坯制成器物的形状,加工光滑。
接下来,在器物表面施釉,通常采用石英釉和赤铁釉,使其具有光亮的外表。
最后,将其放入窑中烧制,完成。
三、尖底盏的功能尖底盏在商周时期具备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常用于饮食中。
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文化逐渐繁荣,尖底盏作为一种容器,起到了盛放食物和饮品的作用。
其次,尖底盏也是贵族阶层的象征物品,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重要场合,以显示贵族的身份地位。
四、尖底盏的意义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见证,也是商周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发展历程,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宝贵的参考。
结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尖底盏是一种重要的陶器类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周时期的成都平原提供重要的资料。
周代的陶器的种类
周代的陶器的种类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代的陶器比夏代有所增加,装饰纹样也更加精美,尤其是白陶和印纹硬陶的产量大大增加,由于印纹硬陶烧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又促使我国原始青釉瓷器的创烧。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1.商代灰陶器商代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的数量较二里头文化早期有所增多。
常见器物有鼎、罐、甑、甗、鬲、斝、觚、爵、盉、盆、瓮、大口尊、缸等。
这时陶器以圆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商代灰陶表面的纹饰除少量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施用一些凸弦纹和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等带条状纹饰外,绝大多数的陶器表面满饰印痕较深的绳纹,兼饰一些附加堆纹和凹弦纹。
2.商代白陶器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形制除鬶、盉外,出现了爵。
爵的鋬上和口部多刻划人字形纹饰。
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出鬶、盉、爵外,还有豆、罐、钵等。
器物表面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饰印绳纹。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这时的常见器形有罍、壶、双鼻卣、盂、簋等,其胎质纯净洁白细腻,表面多雕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
从这些白陶器的形制和纹饰看,都是对同期青铜礼器的仿制,这说明我国白陶的烧制工艺技术已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3.商代印纹硬陶器商代的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发现。
属于商代早期的印纹硬陶,是在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拍印叶脉纹(人字纹)的硬陶片。
商代中期的黄河中下游出土的印纹硬陶,常见器形有瓮、尊、罐、罍等;这些印纹硬陶颈部多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腹底多拍饰叶脉纹、云雷纹和人字纹;胎色以紫褐色和黄褐色较多。
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 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 身通体刻划饕餮纹。这件白陶壶 原本破碎,现已修复。此器出土 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 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 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 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 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 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 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 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
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
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 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 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因 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 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 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 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 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 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 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 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 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 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 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印纹陶罄
印纹陶罂
商周器物种类
商周器物种类
商代器物种类:
1.青铜器:
鼎(Ding):代表性礼器,用于祭祀。
分为四足和三足鼎。
簋(Gui):用于盛放食物的方形器皿,通常也用于祭祀。
卣(You):青铜制的器皿,具有盛放液体的功能,常用于祭祀。
觚(Gu):一种器皿,形状类似于酒杯,常用于祭祀或作为礼品。
2.陶器:
尊、觚、罐、壶(Huo):陶制容器,用于储存食物和饮料。
陶俑:用于陪葬的陶制小雕像,包括人、动物等。
3.玉器:
玉璧、玉琮、玉璋:代表性的玉器,通常用于祭祀或作为贵族的饰品。
4.象牙器:
齿状器、器柄:用象牙制成的器物,多数为个别贵族的生活用具。
5.青铜器上的纹饰:
常见的纹饰包括神话、动植物纹样,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
周朝器物种类:
1.青铜器:
鼎、簋、豆(Dou):作为礼器的继续使用,有的器物上增加了更加复杂的纹饰。
戈、钺:作为军事器械,体现了战争和统治的权力。
2.陶器:
陶罐、陶盘、陶器: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制品,反映了社会的实用性和文化特征。
3.玉器:
玉璧、玉琮、玉璋:仍然是重要的礼器和饰品。
4.青瓷: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周代出现了一些青瓷,为后来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青铜器上的纹饰:
周代的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几何图案、人物形象等。
6.陪葬品:
除了陶俑外,周代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贵族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这些器物在商代和周朝时期反映了两个时期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变化。
中国陶瓷综述
1、红陶
红陶在新石器早期较多,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 化为代表,另外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 溪文化及东南地区的山背文化都是以红陶为 主。 红陶一般以手制成型,外形粗糙,烧 成温度低,呈红色或红褐色,石最原始的陶 器。新郑裴李岗的红陶有泥质红陶和加砂红 陶两种,手制,器壁厚薄不均,器表素面为 主,少数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和乳钉 纹,代表性的器型有球腹小口双耳壶、圆底 钵。三足钵、深腹罐等几种。 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手 制成型,圆形和椭圆型盂是典型器物,均直 壁平底,下有支座,实心底或园足底都有。
白陶背水壶大汶口文化
高 19.3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山东泰安大汶 口文化出土 细白陶,器表打磨光滑,制作规 整,光素无纹饰,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作品
贰
夏商周春秋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珍贵的文物
夏商周春秋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大约在公白陶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族,通过 部落联盟形式,建立了夏王朝。在夏代遗址中,发现了青 铜器、陶器、和骨器的工厂,说明当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 达。在这些手工业行业中,集中反映了夏代文化特点和工 艺水平的是青铜器制造业,标志着我国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均精雕细刻,因费时费力,以当时的生 产能力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日常使用最普遍的仍是陶器。 这时候灰陶、白陶和印纹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商代中期原始瓷器烧制成功,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中国陶瓷综述
作者:张艳峰
美术鉴赏课
目录
一、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瓷 1、红陶--2、彩陶--3、灰陶--4、黑陶--5、白陶--二、夏商周春秋的陶瓷 1、灰陶--2、白陶-的陶瓷 1、彩绘陶 2、秦兵马俑 3、画像砖 4、秦汉瓦当 5、汉铅釉陶 6、东汉青瓷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1、越窑青瓷 2、缥瓷和德州黑瓷 3、北朝的白瓷和黑瓷 4、北方的铅釉瓷
成都博物馆陶器简介
成都博物馆陶器简介成都博物馆是四川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陶器是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成都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陶器,展现出了古代陶器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貌。
成都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青铜器为主的商周时期陶器,二是以彩绘陶器和三彩陶器为主的汉唐时期陶器。
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陶器在成都博物馆的藏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陶器在这一时期仍然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与青铜器一样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
成都博物馆的商周时期陶器包括了各种器皿、饰品以及祭祀用具,这些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审美追求。
除了商周时期的陶器,成都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汉唐时期彩绘陶器和三彩陶器。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彩绘陶器和三彩陶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成都博物馆的彩绘陶器和三彩陶器多样丰富,不仅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壶、陶罐等,还有大量的陶俑、陶马等艺术品。
这些陶器在色彩、造型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瓷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成都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在质量上也堪称一流。
这些陶器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还展现了古代陶瓷工匠们的智慧和才华。
通过对这些陶器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研究资料,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成都博物馆的陶器收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貌特点,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陶器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灿烂,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彩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彩陶是指利用不同颜色的陶土或添加色彩元素进行装饰的陶器。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起初主要是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装饰。
随着中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影响,彩陶的制作逐渐丰富多彩。
最早的中国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为主,具有原始而古朴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陶的装饰纹样逐渐丰富,内容渐趋生动,构图复杂,创意大胆。
特别是商代至西汉时期,中国彩陶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繁复细致的彩绘器皿,如鸟兽面、争斗、花卉、藤蔓等纹样,这些彩陶在表现形式上多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活、自然和神话题材。
二、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陶、施釉、装饰、烧制四个过程。
1. 制陶:制陶即是采用粘土制作成型的过程。
陶器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了其装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制陶对彩陶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施釉:釉料是陶瓷器的重要装饰材料之一。
能使陶器表面变亮、增加质感、改变器物色调等。
施釉的方法有刷釉、浸釉和喷釉等,而釉料的制作主要包括研磨釉料和溶化釉料两个部分。
3. 装饰:装饰是彩陶制作的核心环节。
彩陶的装饰包括线刻、浮雕、粘贴、贴花、彩绘等多种形式。
这些装饰形式能够丰富陶器的造型,增加趣味性,提高观赏性。
4. 烧制:烧制是彩陶成品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
烧制的方式主要有还原烧、氧化烧、还原氧化交替烧等。
这些烧制方式对彩陶的色彩和表面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彩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年代和风格,中国彩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产于中国的前3000年的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2. 商周彩陶:商周彩陶是指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彩陶,其样式和装饰相对精致和丰富,且在制陶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秦汉彩陶:秦汉彩陶是指产生在秦汉时期的彩陶,以刻线装饰、涂绘以及调色为主,其中的刻绘手法和多彩绘色均为古代工艺的代表作。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
在这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传统开始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艺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艺术作品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陶器以制作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品为主,造型简单朴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
而玉器则被视为珍贵的贵族享用品,常被用于制作玉佩、玉饰和礼器等。
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特别注重装饰性。
青铜器常被用于祭祀仪式,其器型和纹饰往往与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有关。
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也十分丰富多样。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礼仪体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礼仪之邦的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周礼。
周礼包括了官职制度、官员排列和礼仪规范等内容,它对于治理国家和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书法也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之一。
最早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商代,这些文字以甲骨文为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仪式,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追求。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有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如《商颂》、《周颂》等,它们被用于祭祀神明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虽然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社会集体的意义和个体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青铜器,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神秘宇宙的尊崇。
而文化传统,则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与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同。
这种强调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是中国文明的起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为后世的艺术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这些传统在今天仍然被人们所熟知和尊重,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课堂课资]
河南省郑州铭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学。习材究料 所藏。
21
原始瓷器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 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 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 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 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 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 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学习材料
28
青釉弦纹索耳盂 周 上海博物馆藏 高6.7cm,口径12.1cm
原始青釉瓷。小口、直领,折肩、浅腹、实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 称索形耳,肩与腹部饰弦纹与篦点纹。通体施青褐色釉。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 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 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 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
学习材料
12
灰陶盉,商,高 12.3cm,口径8.2cm, 足距4.8cm。
盉直口微外撇,
肩部一侧置管状流,
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
圜底,下承以三足。
肩、腹部分别饰二、 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 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 简练。
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
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
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
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壶、尊、卣(yǒu)等酒器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可谓是历经千年,演变多次,历史上主要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古代窑炉到唐宋以后的文献记载的窑炉。
下面就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时期的陶瓷窑炉发展史。
古代陶瓷窑炉主要是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曰称“灶”的窑炉。
这种窑炉很可能是用来制作炭化陶,这种陶器在西周时期很流行。
但真正让陶瓷产业飞速发展的却是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窑炉主要有二:1、高温窑炉。
汉朝时期,高温窑炉的出现,克服了古代陶器之脆弱的缺点,取代了以往的陶罐陶盆等简单的陶器,使陶瓷器皿进入了一种充满艺术感的时代。
2、蕴炭窑炉。
这种窑炉是燃木炭的窑炉,可烧至高温,而且烧成的陶瓷色泽纯正、质地坚韧,有些瓷器到今天还保存完整。
从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窑炉,主要有以下几类:1、倒骨窑炉。
唐朝时期,窑炉主要以倒骨窑炉为主,因为它的结构很好地保证了窑里的温度,釉面比较细整,成品也漂亮。
这种窑炉烧瓷器非常适合,而且唐朝尤为流行。
2、龙窑炉。
宋朝时期,龙窑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窑炉,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窑内烧制大型陶瓷器。
它有着非常大的窑炉体积,而且通风很好,温度均匀,是烧窑风格极偏古的窑炉,栩栩如生地雕刻在灶门之上的巨龙,也是宋代龙窑炉的特色。
3、龙头窑炉。
元代时期,随着窑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龙头窑炉,它的特点是窑口呈龙头状,更为神秘与奇特。
龙头窑炉的温度均匀,且变幻多姿的窑顶和窑脚,使得烧制出的瓷器具有极高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陶瓷窑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它不断改良、升级到唐宋以后,有了独特的制作特点,使陶瓷烧制技艺发展充满了工艺美术的魅力和华丽。
至今,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已经漫长的历史沉淀下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藏。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中国古代陶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陶器。
一、黑陶黑陶是中国古代陶器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常呈黑色,表面光滑,造型简洁,多为罐、盆、碗等日常生活用具。
黑陶制作工艺粗糙,但却给人一种朴素、质朴的美感。
二、灰陶灰陶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大类,它在商周时期达到巅峰。
灰陶的色泽多为灰黄或灰绿,质地细腻,光滑如玉。
灰陶制品造型多样,如鼎、罐、盆、壶等,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
三、彩陶彩陶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精美装饰陶器。
它以白色为胎,采用彩绘技法,绘制各种图案、花纹,色彩鲜艳丰富。
彩陶制品造型独特,如壶、盘、碗等,常常被用作宝贵的礼品和贵族墓葬中的陪葬品。
四、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是用铜合金铸造而成,通常呈绿色或青色,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的形式多样,如鼎、簋、爵等,常被用作祭祀、礼仪和战争等场合。
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五、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瑰宝,被公认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瓷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
由于其质地坚硬、质量优良,瓷器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家庭中的珍品。
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如青瓷、白瓷、汝窑、钧窑等,每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六、壁画陶壁画陶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将绘画与陶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壁画陶通常以陶板或陶瓦为胎,用彩绘技法绘制各种图案、人物或故事情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壁画陶常常被用作建筑装饰,如宫殿、寺庙、墓葬等,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代表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这些陶器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的体现。
陶艺制作发展史_陶艺的发展历史
陶艺制作发展史_陶艺的发展历史中国陶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那么,关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於瓷艺。
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製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製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瞭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
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b900至1000℃之间,彩绘的工具可能是毛笔。
绘饰的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
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2、彩陶艺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鱼纹陶器,上面人物的面部浑圆,眼睛或睁或眯合,头顶饰鱼形装饰或为半圆形束髮,耳际腮边各饰有不同方向的鱼纹,造型极为生动亲切。
仰韶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陶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陕西洛南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红陶瓶等。
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画面是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於动态感和节奏感。
夏商周时期文物图片
商朝玉器的用途主要是礼仪用玉、佩饰用玉和丧葬用玉。其中礼仪用玉以璧、琮等为主,佩饰用玉以 各种佩饰件为主,丧葬用玉以各种玉面罩、玉衣等为主。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纹饰充分反映了 商朝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
04
周朝文物
青铜器
青铜器种类
周朝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礼 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其中
玉器工艺
周朝的玉器工艺精湛,雕 刻技术细腻,纹饰精美, 代表了当时玉器加工的最 高水平。
玉器用途
周朝的玉器主要用于礼仪、 祭祀、装饰等方面,其中 礼仪用玉尤为突出。
陶器
陶器种类
周朝的陶器种类繁多,包 括灰陶、黑陶、红陶等, 其中灰陶是最常见的品种。
陶器工艺
周朝的陶器工艺精湛,制 作技术成熟,表面处理细 腻,纹饰精美,代表了当 时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夏商周时期文物的珍贵性和脆弱性提醒人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商朝文物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 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 文主要记录了商王祭祀、战争、政治、天文、历法等方面内 容,为我们了解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而匀整,而且 契刻的线条一般都很纤细。这种文字在结构上虽然简单,但 章法严整,笔画粗细均匀,结体有度,行止分明,排列整齐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的特色。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7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夏商周时期也是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 时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商周时期陶器
• 西周时期陶器,主要有鬲、甗、瓮、罍、盆、豆、簋、钵、 罐、盘等10余种。器表多满饰绳纹,并兼施一些划纹、弦 纹、三角纹、曲折纹与附加堆纹。只有部分素面磨光的陶 器表面,才施用一些云雷纹、回纹、曲折纹等图案组成的 条带纹装饰。
灰陶才绘炉 周
• 灰陶才绘炉周 • 高13厘米,口径6厘米 泥质陶,敛口鼓腹,三矮足, 腹两侧各一耳系,器表饰有一 层白色陶衣,上面彩绘图案因 年久和潮湿等原因而褪色,自 留斑斑色痕。
西周的陶器
西周隐患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也有少量夹 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 见了。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甑,作饮器的 主要有爵、觚等。但已经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 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在造型上,西 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 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 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 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 西周陶器的品种与形制特征,以平底袋状三足器和圈足器 居多。虽然随着制陶工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各地日用陶 器的品种与形制之间的共性更为突出,但是各地西周陶器 的地方特性依然相当明显。作为西周统治中心区域的中原 地区西周陶器,是在承袭当地早周的制陶工艺,并吸收和 融合了商代晚期商王朝统治区域内的制陶工艺发展而来。 陶质仍以砂质和泥质灰陶数量较多,并有一些砂质红陶、 泥质红陶与黑陶(包括黑皮陶)。陶器仍以轮制为主。西周 日用陶器的器类品种却较商代有所减少,制作工艺也逊于 商代,这可能与西周时期奴隶主日常生活中使用数量较多 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器皿有关。
拍纹硬陶尊 商
• 拍纹硬陶尊商 • 高12、5厘米、口径9、8厘米 • 泥质黑陶,喇叭形口领,球形 腹,圆底内凹,口领部留有明 显的轮制修坏弦纹,腹部纹饰 是陶拍多次拍印留下的。因烧 成温度较高,其器硬度较高属 印纹硬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黑釉带盏陶瓮商 • 泥灰红陶。方唇,直径,折肩, 微鼓腹,圆底,带盖。器身满 布绳纹。陶瓮不仅器形规整, 而且还利用黑釉修饰,为商早 期原始涂釉修饰,为商早期原 始涂釉陶器。
商代最有代表性的窑厂是龙窑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 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 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 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 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 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 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 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 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西周时期的其他陶质器具
• 在西周时期的陶器具备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除了作为生 活用品外,还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建筑中,常见的有陶水 管、陶砖、陶瓦等。这些这些陶质器具的出现,提高了人 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一件陶质器具还常常有他附构件, 如这一时期的陶瓦,还出现了专供陶器瓦使用的钉、瓦环 等,使用时更加方便。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 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我国建筑面貌,为我国独特建筑 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西周陶器的品种与形制特征,以平底袋状三足器和圈足器 居多。虽然随着制陶工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各地日用陶 器的品种与形制之间的共性更为突出,但是各地西周陶器 的地方特性依然相当明显。作为西周统治中心区域的中原 地区西周陶器,是在承袭当地早周的制陶工艺,并吸收和 融合了商代晚期商王朝统治区域内的制陶工艺发展而来。 陶质仍以砂质和泥质灰陶数量较多,并有一些砂质红陶、 泥质红陶与黑陶(包括黑皮陶)。陶器仍以轮制为主。西周 日用陶器的器类品种却较商代有所减少,制作工艺也逊于 商代,这可能与西周时期奴隶主日常生活中使用数量较多 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器皿有关。
南北陶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 陶器产生的背景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黄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南部的西周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器为多,并有 少量泥质黑陶。砂质红陶多用于炊器,泥质黑陶与灰陶多用 于食器与盛储器。除少量砂质陶器表面饰印绳纹外,多为素 面或饰印一些弦纹、水波纹与席纹。器类中,炊器有鬲、鼎、 釜、甑、甗等。鬲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弧形裆、袋 足。鼎为口微敛、卷沿、浅腹、略鼓、圜底、三锥状足。釜 分敛口、深腹、圆鼓、平底釜和直口、卷沿、浅腹、圜底釜 两种。陶鼎与陶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这里出土的敞口、 宽沿、深腹、圜底、内壁下部有3个菱形支架,用以放箅子 的釜形器(甑类器)则为其他地区陶炊器中所罕见。食器有盘 和钵。盘分大口、折沿、平底盘和大口、圜底、加圈足盘两 种。‘钵为敛口、短颈、折肩、平底。盛储器有瓮、盆、罐。 瓮为小口、卷沿、短颈、深腹、圆鼓、平底。盆为侈口、卷 沿、圆腹或折腹、平底。罐为小口、卷沿、短颈、扁圆腹、 小平底(部分肩部按有双鼻)。另有大口器和带握手器盖。几 何印纹硬陶器出土数量较多,其中以瓮(有称罐)为主,胎质 坚硬,器表多饰人字纹、云雷纹、方格纹、席纹。东南地区 的西周陶器,除陶鬲与中原近似外,其他陶器与硬陶器以及 器表纹饰等,都有着明显的地方特征。
• 西周时期陶器,主要有鬲、甗、瓮、罍、盆、豆、簋、钵、 罐、盘等10余种。器表多满饰绳纹,并兼施一些划纹、弦 纹、三角纹、曲折纹与附加堆纹。只有部分素面磨光的陶 器表面,才施用一些云雷纹、回纹、曲折纹等图案组成的 条带纹装饰。
灰陶才绘炉 周
• 灰陶才绘炉周 • 高13厘米,口径6厘米 泥质陶,敛口鼓腹,三矮足, 腹两侧各一耳系,器表饰有一 层白色陶衣,上面彩绘图案因 年久和潮湿等原因而褪色,自 留斑斑色痕。
白鸟印纹罐 周
• 白鸟印纹罐周 • 高18厘米,口径17.5厘米 • 泥质灰陶,翻双唇,短颈,折 肩鼓腹平底。陶罐制作因泥质 较差而显得粗糙,但在纹饰表 现上是下了一定功夫,除了弦 纹和大小席印纹外,其中还有 众多小鸟在其中飞翔实在是令 人惊奇和赞叹。
2:河南地区的西周陶器,以鬲、甗、瓮、罍、豆和盆的数 量较多。鬲多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夹角或弧形裆, 锥状平足尖或乳头状足尖。瓶为大口、细腰、裆部和袋足 与同期陶鬲相同。瓮为小口、短颈、圆肩、深腹略鼓、平 底。罍形似瓮,但多为折肩或加双鼻。豆为大口、折沿、 圜底、喇叭形座。簋为大口、折沿、深腹略鼓、圜底、圈 足。还有一些大口、深腹、平底盆。从这些西周的陶器形 制看,显然承袭了当地商代晚期的陶器形制发展而来。虽 然有些陶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同类陶器有些接近,但具有 一些明显的地方特征。
拍纹硬陶尊 商
• 拍纹硬陶尊商 • 高12、5厘米、口径9、8厘米 • 泥质黑陶,喇叭形口领,球形 腹,圆底内凹,口领部留有明 显的轮制修坏弦纹,腹部纹饰 是陶拍多次拍印留下的。因烧 成温度较高,其器硬度较高属 印纹硬陶器。
பைடு நூலகம்纹陶鬲
• 绳纹陶鬲 • 高22、7厘米,口径18方 • 灰砂灰陶。方唇侈口,折沿有 凹一周,缩颈,腹部微鼓,三 袋足,足上有细绳纹是黄河流 域商早期的典型器。
商周时期的代表陶器
• 灰陶簋 • 高11.7 口径16厘米 • 泥质灰陶,口微敛、方唇、劲 短直,腹部微鼓、圈足、口沿 下有对称的兽形耳。腹部印有 兽面纹、器形端庄、纹饰清新, 与同类青铜器相似,是商代表 性陶器。
商代中期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 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 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 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作 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 的爵、觚、杯,作食器用 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 壶,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 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 多,平底器大为减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 占比重更大,几达98%。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 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 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 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 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其中以饕餮纹 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 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 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西周时期南部瓷器代表
高多在45—60厘米领部的附加 堆纹上移至口沿外侧,有的与口 沿合为一体成为所谓的叠唇状; 形体更加高大,另外,存在少量 绳纹矮裆袋足鬲和绳纹厚唇簋等 西周文化陶器。本期遗存的文化 面貌与炭山二期、镇江营七期等 遗存基本相同,同时与张家园上 层、古冶晚期的较多陶器存在不 少的近似之处。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西周陶器还有着明显 的地方差别:
1: 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和西安附近的丰镐,是西周先后建都
的地方,这里的西周陶器主要是砂质与泥质灰陶,器表以饰绳纹为多, 并有一些弦纹与划纹。器形有鬲、簋、罐、觑、豆、壶、罍等。陶鬲 多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矮袋足形,并有夹角裆、尖锥状足鬲, 夹角裆、锥状足双耳鬲,弧形裆、尖锥状足鬲,夹角裆、尖乳头状足 鬲,扁圆腹、弧形裆或近平裆、乳头状足鬲和腹部带有对称的鸡冠形 扉牙的所谓“瘪”裆陶鬲等。甗很少。豆有敞口、浅盘、圈足豆和直 口、折沿、浅盘、喇叭形座豆两种。簋为大敞口、深腹、略鼓、圜底 下附圈足。罐有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大平底罐和圆折腹、小平 底罐两种。盉为敛口、折沿、折腹、平底。陶壶为小口、长颈、深腹、 平底。陶晷为小口、鼓腹、圜底、下加圈足。陶簋为大敞口、斜壁、 圜底、下加圈足。
印纹陶但柄壶
商
• 印纹陶但柄壶商 • 高12厘米、口径5.6厘米 • 泥质陶:喇叭型口,短颈,椭圆 腹部自然凸出一柄,上附一扁平拱 形护手。器体拍印蓝纹,造型新 颖独特,属马桥类型文化早期印 纹陶的典型器。
商代晚期的陶器
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 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 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 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商代晚期陶 器的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有爵、觚、甑,作炊器的鬲、罐、 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 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纹饰仍以绳纹为主, 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 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 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 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 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 器则有所减少。
大汶文化
我国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即能生产以瓷土或 高岭土为原料的白陶器。此后便源源不断。到商代晚期白陶烧 制达到了高峰。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 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 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 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 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 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陶器的的制作方法和种类
泥条盘筑
陶器的主要制作
轮至成型
泥板成型
原始陶 印纹陶 陶器的种类 彩陶 黑陶
素陶
白陶
商代早期陶器的特点:
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 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 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 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 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 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 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 盘、簋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 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 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