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草原牧场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较高的音符。
2. 歌曲的节奏和拍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
3. 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教授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特色。
4. 歌曲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5. 歌唱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歌曲的美感,提高歌唱技巧。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有关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夜色美》等,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对草原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夏牧场上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草原风情。
七、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到了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歌唱技巧,还加深了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需要将《美丽的夏牧场》唱给家人听,让他们也感受到歌曲的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歌曲,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_音乐_小学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乐于参加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4、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等音乐活动,学生能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文化。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创编表现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内容及旋律的美。
3、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为歌曲伴奏,采用新疆歌曲中常用到的切分节奏,学会用优美抒情的、连贯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舞蹈创编。
教学过程: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请你仔细听,这段音乐来自哪个地区?那你能听出这段音乐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吗?(播放美丽的夏牧场伴奏音乐17秒)同学们猜出来了吗?对,新疆,手鼓是新疆音乐中常用的伴奏乐器。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他是用什么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的呢?同学们试着用手打一打。
挑选同学起来拍手打节奏,有谁知道是什么节奏型?生答:切分节奏。
师:是新疆舞曲多用到的节奏型。
这首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民歌,我们跟音乐一起来完整聆听美丽的夏牧场。
(音频完整播放歌曲)【设计意图】《美丽的夏牧场》伴奏音乐作为导入,引出新疆音乐的比较有特点的节奏型:切分节奏,然后让学生试着拍,为后面拓展活动打伴奏奠定基础,从而引出新疆哈萨克民歌激起学生对新疆民歌的热爱。
弐、新歌学唱1、谁来谈谈感受?(生:中速、优美抒情的),那我们从谱面上分析一下:拍号?44 拍,是中速,它的强弱规律如何呢?(强、弱、次强、弱)虽然三句看似简单,但是想唱好也是不容易的,老师给大家先带来几个音群你试着唱一唱,拿出你唱歌的状态,(师提醒:坐直微笑,张开嘴巴,轻声唱)自己先唱唱,然后老师弹琴你听听跟你的一样吗?1 、6 3 32 、2 4 23 、6 2 3 2 1 7 6【设计意图】这三组音群分别是第一乐句的几个骨干音,为下一步学习旋律奠定了基础。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验牧民的快乐生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唱歌、演奏、舞蹈等表现手段,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乐谱、音响设备、草原风光图片。
2. 学生准备:自带乐器(如口琴、吉他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讲解高音部分和节奏。
3. 演奏乐器:学生自发组成小乐队,演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4. 舞蹈表演:学生自编舞蹈,展示草原牧民的快乐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美好。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家长协助学生拍摄草原风光照片,体会牧民生活。
3. 学生下周上课时,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家长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音乐学习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草原风光摄影比赛,展示草原的美丽。
2. 学生参观牧场,体验牧民生活,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开展草原主题的音乐作品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进步。
3. 家长提供意见和建议,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九、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在歌曲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夏牧场的美丽风光,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及旋律。
2. 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表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夏牧场的图片、歌词、旋律等。
2. 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3. 音频设备: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夏牧场美丽风光的向往。
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指导。
b. 分句教唱,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c.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
3.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歌词内容,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演唱练习:a. 集体演唱,检查学生的演唱效果。
b. 分组演唱,相互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c. 邀请学生代表演唱,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在学习歌曲过程中的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方法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2. 运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和音乐特点。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初听歌曲: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唱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咬字清晰。
4. 演唱练习:分组或集体演唱,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错误。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一段体。
歌词描述了哈萨克美丽的夏牧场景色,以及哈萨克牧民美好的生活,唤起了人们对夏牧场的热爱与向往。
歌曲为e自然小调,第三乐句开始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
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二、教学目标1. 感受歌曲中描绘的美丽的夏牧场的意境,体会牧区人民对牧场的喜爱。
2. 用聆听、视唱完成歌曲的学唱,体会哈萨克民歌风格,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唱好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歌曲中两处节奏的准确把握x xx 和xx x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听歌曲出示草原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来看看,这是哪个季节的牧场,图片中都展示了什么景色?答案:夏天的牧场,绿色的草原,蓝天白云,山坡上跑着牛群。
活动播放演唱视频swf,熟悉歌曲旋律,感知音乐民族风格。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一首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名字叫《美丽的夏牧场》(二)学唱歌谱活动1 听歌曲伴奏,熟悉旋律。
教师活动:播放伴奏音乐。
学生活动:跟着伴奏音响默唱歌谱。
尝试分析歌曲中各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2 学习歌谱,解决难点节奏。
①唱歌谱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学生轻声演唱歌谱。
②解决难点节奏过渡语:有什么地方唱不准?是旋律还是节奏?预设:问题 4 34 67.. 5.唱不准。
解决办法: a单提出来练习演唱。
b放到乐句中完整演唱。
问题附点节奏唱不准。
解决办法:a.观察节奏型——附点节奏b.轻点手打四四拍节奏点听教师弹奏这一句。
c.随音乐模唱(教师弹奏的速度稍慢一些)d.提示:连音线的作用。
(连贯的演唱,一口气完成)活动3 发现曲谱特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演唱,你们发现歌谱有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学生观察曲谱,并回答问题。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教案主题:美丽的夏牧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夏牧场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欣赏。
3.通过参观实地夏牧场,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参观夏牧场的安排和准备工作3.夏牧场生态环境调查表4.相机、录音设备等实地调查用具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了解自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欣赏。
第二步:介绍夏牧场(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夏牧场的特点和魅力,包括广袤的草原、牛羊的放牧场景、清新的空气等。
第三步:夏牧场生态环境调查(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草原植被种类、动物种类和数量、气候变化等。
学生可以使用相机、录音设备等工具记录调查结果。
第四步:实地参观夏牧场(40分钟)学生前往夏牧场进行实地参观,注意观察夏牧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群落。
同时,与夏牧场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夏牧场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第五步: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以了解夏牧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并讨论如何保护夏牧场的生态系统。
第六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体会,并展示他们在夏牧场调查中记录的照片和音频。
第七步: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夏牧场的小记,包括对夏牧场的感受和认识,并提出保护夏牧场生态环境的建议。
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创作夏牧场的诗歌、歌曲或画作,展示他们对夏牧场的理解和感受。
2.开展夏牧场保护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夏牧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并进行实地调查和参观。
教学评价:1.实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详尽程度。
2.学生对夏牧场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3.学生对夏牧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思考能力。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牧民的一天》这首乐曲,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和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
教材分析这首乐曲由五个乐段组成。
乐曲利用电子琴音色多变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牧民一天中劳动、生活的情景。
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音乐清新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愉快的放牧场景。
第三乐段表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音乐急速而欢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第四乐段表现了牧民们欢快的踏歌起舞,乐曲主题再现。
第五乐段为尾声,表现了夕阳西沉,炊烟袅袅,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踏上归途直至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音乐节奏主题逐步放宽,力度渐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视频美丽的草原。
2、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乐曲欣赏1、初听《牧民的一天》音频,提问:乐曲描绘了什么情景?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师:这首乐曲运用电子琴多变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一天的生活、劳动情景。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五乐段构成,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聆听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草原渐渐从睡梦中苏醒了,动物们欢叫着,牧民们伸展着筋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3、听乐曲第二乐段主题。
(1)出示视唱主题旋律。
老师和学生一起视唱曲谱。
(2)学生展开想象,仔细聆听第二乐段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放牧时愉快高兴的心情。
部编新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2单元《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 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3. 增强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并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情绪演唱《美丽的夏牧场》教学难点:按照正确的节奏演唱歌曲教具准备:课件、钢琴、铃鼓、手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音乐问好)二、创设情境:1.导言: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今天的音乐殿堂,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小客人(黑板贴图片),大家猜猜他们是哪个民族的来自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导言:让我们用一个特别的方式来欢迎他们的到来,老师教大家打一组新疆的节奏,看老师拍一遍,看明白了吗那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遍,(齐拍)老师给这个节奏加上欢迎词,请同学们跟老师来读一读(生齐读),谁能接着老师的这个欢迎词再编句话(生自由创编),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欢迎词连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小客人们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非常的开心,他们想考考你们对新疆你知道多少呢3.音乐游戏:导言:同学们说的真好。
咱们做一个音乐游戏:词语接龙,你能用咱们刚才学的节奏来夸夸新疆吗小客人们更开心了,他们也想邀请你们到新疆去做客,你们想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走进哈萨克族,一起去看看那里的美丽景色吧!三、聆听感受:1.初次聆听:导言:在新疆人的心中有一座圣山,那就是天山,哈萨克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在美丽的天山脚下,恰布河旁,红梅花儿朵朵绽放,绿水、青山、草地萦绕着他们的毡房,这是哪里呢这是哈萨克人放牧的好地方,听,哈萨克族的小朋友们在用歌声欢迎你们的到来呢(聆听范唱视频)!2.提问:这首歌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抒情、优美、)它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中速)3.再次聆听:导言:这首歌真好听,你们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唱这首歌曲,它的名字叫《美丽的夏牧场》(黑板贴题目)。
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歌曲,边听边思考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聆听歌曲范唱)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做一做我们刚才学的节奏律动。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第一篇:《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大调,4/4拍,一段体。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变化。
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学生听后谈感受)2.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学生回答:中速。
3.《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畜牧业发展和人类活动。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图片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美丽的夏牧场》一文,描述了我国西北高原上夏牧场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 教学图片: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展示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牧场的概念、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3.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夏牧场相关知识的掌握。
4.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美丽的夏牧场》课文。
5.2 图片资源: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
5.3 网络资源:有关夏牧场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的资料。
5.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牧场,增强对夏牧场的直观认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夏牧场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夏牧场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夏牧场的作文。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通过口语、书写方式,描述夏季牧场的特点和美景。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与思考,写出自己对夏季牧场的感受和想象。
3.学生能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美丽的夏牧场》故事书2.彩色粉笔或彩色笔3.夏季牧场的图片或者幻灯片4.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5.纸张和铅笔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夏牧场》,并展示夏季牧场的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夏季牧场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色。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夏季牧场的特点,例如:夏季牧场有哪些植物?动物有哪些?天气如何?景色如何?等等。
导入:1.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让他们分组读一读《美丽的夏牧场》故事,并让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简单介绍故事情节。
2.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进行概括性的复述,并提问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经验。
主体:1.通过学生对故事的了解和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例如:主人公在夏季牧场的生活如何?主人公的家人如何?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
2.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例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你还能做些什么?你对牧场的看法有何不同?3.教师提供一些词汇和句式,让学生们使用新学到的词汇和句式来描述夏季牧场的美景和特点,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讨论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出每个小组对夏季牧场最喜欢的一个特点,并写在黑板上整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巩固:1.学生收拾好书本和笔记本,然后用纸张和铅笔写下对夏季牧场的感受和想象。
2.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让其他同学也能听到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拓展:1.学生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们通过绘画、摄影、音乐等方式表现自己对夏季牧场的理解和想象,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作品,组织一次集体的夏季牧场参观活动,让学生们亲自感受和体验夏季牧场的美丽。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亮点、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说明: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重点中的生字词掌握,可以通过课堂听写、填空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如“绿草如茵”这个词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这个词造句,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几个典型的比喻、拟人句子,让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以此来突破这个难点。
-课文《美丽的夏牧场》的内容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描绘的夏牧场景色特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生字词的掌握:牧场、绿草如茵、绚丽多彩、牧羊姑娘等,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如“草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等,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夏牧场的基本概念。夏牧场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美丽景观,是牧羊人和牲畜在夏季的活动场所。它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夏牧场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夏牧场的美丽景色,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美丽的夏牧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去过牧场吗?有没有见过美丽的夏日牧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夏牧场的美丽奥秘。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夏牧场的图片,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
(2)通过绘画、摄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夏牧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摄影等表现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牧场的自然风光。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夏牧场特点,教师总结。
2. 深入学习(1)教师播放夏牧场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夏牧场的特点,总结夏牧场的美。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摄影等实践活动,表现夏牧场的美丽风光。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4.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创作空间,培养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夏牧场的美丽风光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美丽的夏牧场》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夏牧场的相关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夏牧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夏牧场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学习任务单:提前准备好供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单。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认读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夏牧场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新词新句,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并让学生进行认读练习。
3.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 句子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夏牧场。
3.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夏牧场的相关知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美丽的夏牧场课程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夏牧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牧场中动植物的主要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夏牧场对当地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掌握牧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概念。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搜集,提升信息整理和归纳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生尊重和欣赏牧民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通过了解夏牧场,激发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年级:小学四年级课程性质:以实地考察、实践体验为主,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观察和表达能力,对大自然和生活环境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四章《自然与生态》相关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安排:1. 牧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植物资源的介绍与认识- 牧场生态循环与生物链的关系2. 夏牧场与当地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关系- 夏牧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牧民文化的传承与特点- 夏牧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3. 牧场生活体验与词汇学习- 牧场实地考察,观察牧民生活- 学习牧场相关词汇和概念4. 小组合作与实践体验- 分组进行牧场动植物观察和记录- 搜集和整理夏牧场对当地经济、文化及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牧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第二课时:夏牧场与当地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第三课时:牧场生活体验与词汇学习第四课时:小组合作与实践体验,成果展示与交流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践体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夏牧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草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音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歌唱本和乐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谱,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引导学生跟唱。
3. 歌曲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歌曲中所表现的美好景象。
4. 歌曲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合适的乐器,用音乐的形式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歌曲中所展现的美丽夏牧场。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争取能熟练演唱。
2. 家长协助孩子,让他们在家人面前展示所学歌曲,分享学习的喜悦。
3. 家长引导孩子,让他们谈谈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歌曲中所体现的我国草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聆听、学唱、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3. 融入草原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学生能够用乐器演奏歌曲,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3. 学生能够谈论自己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草原,让他们亲身感受夏牧场的美丽。
2. 邀请草原地区的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草原文化。
3. 开展草原歌曲比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夏季农场的特点与作物生长环境;2.掌握基本的农场管理知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5.增强学生对农田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农场参观:学生走进美丽的夏牧场,了解夏季农场的特点和作物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农场管理知识:介绍浇水、施肥、除草等基本农场管理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对水肥和光照的需求,以及如何保持土壤湿润和杂草控制等。
3.农作物观察与实践:学生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观察,记录作物生长的变化,通过实践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等指标,了解作物生长的需要。
4.农作物疾病防治:引导学生了解作物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作物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如喷洒农药、定期除虫等。
5.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照顾一片农作物,学生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学习合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夏季农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夏季农场的好奇心和兴趣。
2.介绍夏季农场的特点和作物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介绍农场管理知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基本农场管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了解作物生长的需求和管理方法。
4.学生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观察,记录作物生长的变化,通过实践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等指标,探究作物生长的需要。
5.引导学生了解作物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作物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农作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6.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照顾一片农作物,学生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学习合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7.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践成果,总结夏季农场的管理经验和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8.激发思考与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何保护农田环境等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学唱。
2. 新疆音乐风格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音阶的演唱。
2. 新疆音乐节奏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乐器(如手鼓、笛子等)。
5. 合唱队伍的编排。
章节一: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1. 导入:教师播放《美丽的夏牧场》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歌曲旋律: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注意指导特殊音阶的演唱。
3. 教学歌曲节奏:教师讲解并示范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跟随伴奏练习。
4. 教学歌曲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5. 总结: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章节二: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新疆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讲解新疆音乐的特点:教师讲解新疆音乐的旋律、节奏、音阶等风格特点。
3.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奏或演唱新疆音乐作品,体验新疆音乐的魅力。
4. 总结: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六、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表达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2. 分析歌曲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如欢快、悠扬、激昂等。
3. 情感体验: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出来。
4. 总结: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
七、合唱编排与实践1. 导入:教师讲解合唱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美丽的夏牧场-----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力图以“通过不同环节与意图地聆听,结合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歌曲的哈萨克族音乐风格,并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演唱习惯而进行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二)理论依据以《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理论依据,即义务教育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表现领域中对3—6年级的演唱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教材歌曲的分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
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夏牧场的向往和美好遐想。
歌曲为e自然小调,4/4拍,一段体。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表示一乐句,表示第二乐句)。
第五乐句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表示第五乐句)。
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在旋律上与第3-4的乐句完全重复,在节奏上稍作变化(表示节奏变化部分)。
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用于读谱练习,学生在识读乐谱的过程中,难度不大。
因此,教唱这首歌先谱后词不会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2.对相关内容的分析(1)歌曲风格分析哈萨克族歌曲特点:哈萨克族歌曲短小精干、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哈萨克族歌曲调式比较丰富,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式,《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是e自然小调,第五乐句具有了明亮的大调色彩;节奏节拍也灵活多变,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几种拍子组合而成(在后面的合唱拓展中就有体现);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其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另外,哈萨克民歌旋律常有四、五度以上的大跳,《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多由四度或五度音构成。
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歌曲中的“阿肯”“阿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类人(民间弹唱艺人),是最厉害的歌者,被尊为“阿肯”的人,是能即兴诵咏的行吟诗人,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在草原上是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手中拿的是哈萨克族常用的乐器冬不拉。
(3)《美丽的夏牧场》合唱曲分析同名合唱曲《美丽的夏牧场》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一、三乐段只是个别旋律和歌词有所不同,其他部分与教材中的歌曲基本相同。
第二乐段与一、三乐段形成鲜明对比。
节拍由4/4拍转为3/4拍、调性也发生了变化(小调变大调),使人耳目一新。
(二)学生情况分析1.音程音准五(4)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声音,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他们在中低年级阶段重点练习过大小三度音程,唱了很多含有三度音程的歌曲,对三度音程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积累。
但歌曲反复出现大小二度交替进行,因此歌曲中二度音程的音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
2.节拍节奏五(4)班学生能做到听辨歌曲节拍,之前也学过很多首4/4拍的歌曲,大部分学生会划4/4拍指挥图示。
演唱的同时能拍击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但视唱环节中对于变化节奏型容易把握不好。
3.识谱视唱五年级音乐教学采用了听唱和识谱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乐谱视唱学习,视唱能力有所提高,能基本熟识G大调音阶在五线谱的位置。
但下行旋律的识谱速度有待提高,个别词谱结合的地方会有困难。
4.表现能力学生已经学过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连贯、有弹性的)。
基本了解要用气息的支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本学期学习的第七课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也是4/4拍,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对于这首歌曲,需要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控制气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教学方式:1.歌曲的旋律教学通过对比模仿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
2.表现音乐通过旋律线及加入打击乐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放映图片歌词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旋律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歌曲旋律的变化;通过加入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教师有效地示范、启发、拓展,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四)技术准备1.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
2.用Overture打谱软件制作歌谱。
3.插入歌曲音频、视频制作ppt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基于授课班级前期的训练和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音色比较统一。
G调的识谱视唱及听唱问题不大。
歌曲的情绪、速度体会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但通过气息的控制准确地表达歌曲情绪对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个别节奏把握不好1.黑板写出难掌握的节奏,并带学生口读节奏,手拍节拍。
2.带入歌词手打节拍口读节奏。
齐唱四个乐句时,速度容易渐慢1.教师手拍节拍,师生接唱。
2.通过指挥手势提醒气口,帮助学生及时换气以防托拍。
本年龄段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演唱和律动等实践活动1.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设计不同的歌曲表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音乐描绘的草原美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聆听、识读乐谱、对比乐句、模仿演唱完成歌曲的学唱;用流畅圆润的声音、饱满的热情表现歌曲;用加入打击乐伴奏及合唱拓展歌曲表现形式。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并体会哈萨克歌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流畅的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二)教学难点: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节奏型在伴唱中的运用五、教学过程(一)音画导入,视听结合【环节目标】音画导入,用音乐营造夏牧场氛围。
活动1.1——谈话导入,初听歌曲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了解那里的景致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2.教师出示PPT画面并播放歌曲,同时提出“请你认真听,仔细看,看看这个美丽的夏牧场到底有什么独特,迷人景象”的问题。
3.学生视听并回答问题。
活动1.2——带想象复听歌曲,借助指挥图示区分节拍1.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学生带想象复听歌曲。
2.学生划指挥图示,听辨歌曲节拍,感受歌曲情绪。
【环节思路】创设音乐情境,用听赏音乐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草原,感受美景;用划指挥图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四拍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听辨歌曲节拍,感受歌曲情绪。
(二)哼唱旋律,体会气息【环节目标】划“旋律线”,用音乐感受歌曲特点。
活动2.1——哼唱旋律,划旋律线1.教师带学生哼唱旋律,同时在黑板上分乐句画出歌曲旋律线。
2.引导学生观察旋律线条,用同一颜色粉笔标注相同乐句(2、4、6)及(1、3),为视唱教学及结构分析做铺垫。
活动2.2——感受旋律特点,体会歌曲气息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及哼唱旋律,你认为歌曲应该用跳跃的声音还是连贯的声音演唱?答案:连贯的。
【环节思路】通过划哼唱旋律、划旋律线、音画同步等方法感受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线条;引导学生理解旋律特色,体会旋律抒情的歌曲应用连贯的气息演唱。
本环节旨在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三)识谱视唱、对比乐句【环节目标】聆听、视唱,用音乐感受歌曲旋律活动3.1——视唱前两乐句歌谱1.Ppt出示前两乐句歌谱,教师提出“主音do位置在哪”的问题。
2.教师明确速度和音高,学生自主视唱1、2乐句。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2——视唱3、4乐句,感受前四乐句乐谱特点1.Ppt出示3、4乐句谱例,教师给速度,直接视唱。
2.教师提出“如果1、2乐句用a、b表示,3、4乐句应该怎样表示”的问题。
3.学生答案:也用a、b表示。
4.师生接唱前四乐句,巩固乐句节奏和音准。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3——视唱5、6乐句,分析乐句结构1.学生视唱第5乐句,教师引导学生第5句用c表示。
2.学生直接唱第6乐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6乐句是b乐句的变化重复。
3.学生观察谱例明确乐句为“a、b、a、b、c、b1”的结构。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4----出示结构谱例,变换形式引导学生背唱歌谱1.Ppt出示1、2乐句谱例,其他乐句字母提示,教师弹旋律,学生背唱歌谱。
2.Ppt出示字母结构,教师和弦伴奏,学生背唱歌谱。
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思路】通过分乐句跟琴视唱歌谱体会乐句特点,暗示歌曲结构;通过先后出示乐谱、字母等有趣的接龙演唱,学生愉悦地学会歌曲旋律,熟悉歌曲旋律结构;运用图、声、情、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用连贯的气息逐渐背唱歌谱。
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发情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本环节旨在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四)词谱结合,歌曲处理【环节目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用音乐感知歌曲的旋律美。
活动4.1——歌词填唱1.教师弹奏一、二乐句,学生先默唱再跟琴填唱歌词。
2.学生填词歌唱3、4乐句,教师提示学生的气息及换气。
3.填词歌唱5、6乐句,教师提示“啊”的连贯性及情绪上的递进。
4.教师补充歌曲相关知识:“阿肯”及“哈萨克”在本族语言中的意思。
5.学生齐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
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思路】在词谱结合的过程中,先听琴默唱,再跟琴填词歌唱,教师及时纠正词谱结合出现的问题;唱词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力度的处理,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阿肯”,哈萨克族的地方民俗、风情;本环节旨在进一步感知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演唱气息。
(五)声势律动,完整表现【环节目标】拓展表现形式,完整表现歌曲。
1.学生跟多媒体伴奏齐唱歌曲,教师加入铃鼓伴奏。
2.学生学习铃鼓伴奏节奏型,师生合作加入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环节思路】学生跟多媒体伴奏演唱歌曲的同时,教师加入打击乐器,通过固定节奏型的律动,引导学生拓展表现形式。
本环节旨在通过打击乐伴奏的形式感知音乐和呼吸,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美,感受夏牧场的美,感受歌曲民族音乐的特点。
(六)拓展活动,深化感受【环节目标】拓展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和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