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充满激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充满激情

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心小学校辛延平

摘要:激情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心态和执着追求,教师要对本学科、对学生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充满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定会

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激情、多学、积累、点燃、提升、知性优雅。

激情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当教师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学生会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你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我想,要从一下几方面来体现教师的激情:

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所教学科充满激情

刚开始教《品德与社会》的时候,不用说激情了,就连兴趣都谈不上,第一次翻开教材,看到上面画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图片,形态各异的人物,寥寥几行的文字,不知从何入手。通过仔细反复认真的专研教材,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对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新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展示生活事件”。并能适当把握“教材的留白和功能”。《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在一周前我就布置给学生完成教材中我家老人小档案的表格,多数同学都能在家人的帮组下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活动,在进行到关爱爷爷奶奶这一话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教材中的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了解老人曾经走过的路,体会老年人与幼年人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在课堂上播放着轻缓的音乐,高昂地朗诵着《孝亲诵》。把这两首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对爷

爷奶奶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增强了他们对长辈的那份孝心。

对本学科充满激情体现在教师的多看、多学、多想、多思、多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我把这些综合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了上好课我在上学期的期末就把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册前两个单元的有关资料在电脑上进行了整理,把它们进行了分类,开学初,我把有关的资料提前发给学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资料。把小组合作、讲故事、采访、表演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融为一体,使课堂活动即灵活多样又丰富多彩。师生一起满怀激情地演绎着社会生活的人生乐章,使课堂氛围空前高涨。

二、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

“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我经常用李镇西的这句肺腑之言来激励自己,没有学生你也就没有这份事业了,做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浪漫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满怀激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常常在想,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不可能都老老实实听你的话。要把因材施教巧妙地运用到每个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你适合做哪些活动,教师就把你放在哪个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才能。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可是,活动起来却有无穷的乐趣。讲《伸出爱的手》一课,几个上课爱说话的同学饶有兴趣地表演了走进残疾人的小品,课堂上响起了一片掌声,我对他们的表演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通过活动,知道了

残疾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从而产生了一种敬爱残疾人的心理,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激情,才使得学生的各方面才能有所凸显,在愉悦的活动中即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从多角度看待个性化的学生,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

激情能点燃人们的心灵,激情能催人奋进。窦桂梅老师在《王二小》的课堂教学中,她眼含着泪水,满怀高昂的激情,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学生泣不成声,听课的老师也悄悄地擦着各自的泪水。是什么力量使她的课堂如此的精彩,是她对教育事业深深的执着和一种无限的激情。为了上好课,别人都下班了,她独自一人在会议室里反复地练,回到家里还得让爱人培着她一起练,正是她这种全身用不完的激情,才使她的课堂如此的绚丽多彩,同时也不断地实现着她的人生价值,走到了她人生的最高境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深深地为她的这种激情所感动。

激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奠基石。教育需要激情,教师更需要激情。只有激情才能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我要继续加倍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多读书、多积累。要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让我们继续保持知性优雅的风度,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满腔的激情演绎课堂教学的美好乐章。

参考文献: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序言,漓江出版社,2006、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第一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主编:杨九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