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实录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实录《登高》实录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句式、用韵都灵动多变。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
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律诗,大体符合七律的格式。
我们先一起跟着音频读一读整首诗。
初读之后,同学们应该很容易发现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然之秋,后两句,写人生之秋。
这一堂课还是采取前面学过的细读的方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整首诗如何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融为一体?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要先梳理清楚四联的主要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先看首汉两联。
本来七律诗的首句通常是要押韵的。
王力曾经指出,五言律诗,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而七言律诗首句以入韵为常见。
也就是说首句要以平声收尾,而且押韵。
那这首诗的“哀”跟“回”以及下面的韵脚字,按理说应该都是押韵的。
可通常首句一旦押韵,就不能对仗,为什么?对照的句子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既然上句是平声收尾,下句应是平声收尾,它就对不起来。
杜甫这里却创造性地运用了句中对:“风”、“天”都是天文类词汇,“急”“清”都是形容词,“渚清”跟“沙白”相对,都是颜色词。
对得很工整。
首句用平声收尾,还构成对仗。
这在格律诗里非常少见,足见诗人技法之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迅疾的风,苍茫的天和哀鸣的猿声。
这和第二句有什么关系?正是这疾风天高猿哀鸣,导致了渚清沙白鸟飞回,“回”课下注解,注为“盘旋”。
为什么?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窝,无枝可依。
放眼望去,只有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一种无所皈依的生命感受。
“清白”怎么理解?仅仅只是强调水流的清澈,沙滩的洁白吗?要注意联系上下句。
整体来看,不是,是清清的水流,空无一物的沙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这番景象的感受,你会用什么?恐怕会是孤独、凄凉、飘零、萧索,悲伤等等一类的,这也正是诗人对外部生存环境的内在感受。
因此这些外部景物并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一(8)班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生:唐诗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登高 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一、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追求更加开放、探究和参与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登高》为例的教学实录,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登高》进行初步了解,介绍作者杜甫和该诗的背景故事。
2. 探究与理解•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通过互相讨论和网上检索,了解《登高》的意境、作者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教师组织全班对《登高》展开深入的阅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表达手法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意义。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共同探究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对话与交流•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新思考。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对话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登高》和诗歌的理解。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与对话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对《登高》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提高了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反思与展望本次课程中,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管理不够合理、学生在对话中参与度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改进,例如增加互动的环节或者运用其他形式的对话和辩论。
高中语文_《登高》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读《登高》悟秋情课程分析【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为诗词专题。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有感而作。
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些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情的苍凉悲壮、慷慨激越。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博大的胸怀二、过程与方法1、涵咏吟诵,体会诗人情感2、掌握由意象、语言的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式:诵读法、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看两副对联,说的是谁?有什么依据?上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下联: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通过杜甫的诗了解其人: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句?从中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师生交流PPT: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师:有何依据?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doc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 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生:分组讨论。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执教: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登临高处感慨万千。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泪流满面地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一代诗圣杜甫登临高处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层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传达出来。
(出示幻灯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自读诗歌)师: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登高的?生:重阳节登高。
师:诗歌主要写出了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
哪些诗句是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登高所感?生:前两联是登高所见,后两联是登高所感。
师:诗人登高都看到了什么?生:风、天……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生:悲。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生:我觉得“猿啸哀”中的“哀”字最能体现全诗“悲”的基调。
生:“猿啸”也可以,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猿就是凄凉的意象。
生:诗人表面写猿啸,实际是诗人内心愤懑的宣泄。
师:是啊,杜甫的诗句“殊方日落玄猿哭”更是借猿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悲伤。
生:首联的“鸟飞回”也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师:解释一下。
生:“鸟飞回”就是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是回旋的意思。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诗歌的审美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作者情感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观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自身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一、导入老师:同学们都看过感动中国吧,里面那一段段的颁奖词让我们记忆深刻。
老师今天也来说一段颁奖词,同学们来猜猜他是谁呢?他,如漂泊浮萍;自烟云中走来,细数着大唐的繁华和颓废,以血泪撰写辛酸人生。
他,如苍鹰暮年,从离乱里退去,看尽了人民的疾苦和哀伤,一怒火锻造不朽诗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年少豪气万丈的呼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青丝转白发,心未冷,梦未碎,j家国天下在心头。
历史的洪流汹涌,他璀璨的光芒不灭;且行且吟,永恒的脚印,烙印在后人的心中。
学生(齐):杜甫。
老师:对,他就是杜甫,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登高》就是他的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二、读通品诗韵老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一起共赏这首《登高》。
先静静地听读古诗。
两个要求,第一个,听字音。
第二,划节奏。
学生:听读。
老师:我们已经听了一遍名家朗读,现在试着揣摩名家朗读,自由地大声地把古诗朗读一遍。
学生:《登高》......(生自由朗读)老师:好,来,同学们,咱们已经读完一遍了,那么,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啊?学生:……老师:抽同学朗读(抽两个)学生:朗读得怎么样啊?掌声在哪里?老师:不错,但老师认为大家可以读得更好,请大家看黑板,咱们再来静静地听听名家朗读。
老师:这下有感觉了吧,我们一起把古诗大声地朗读一遍。
《登高》杜甫,开始…学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合读)三、读懂赏诗情老师:好,进步了很多,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同学们刚才已经把这首诗重读了好几遍了,这是一首七律总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这八句在七律中称作四联,这四联的名称分别是?学生:首、颔、颈、尾。
(教师板书)老师:对,很好。
写景抒情诗往往开篇的两联是写景,既然写景,那就离不开意象,下面我们同学一块儿来看,首联中都有哪些意象。
学生:风、天、猿...渚、沙、鸟。
老师:刚才我提的问题是:让同学们找出首联的“意象”,实际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六条,这六个景物,不能叫意象,应该是叫“物象”。
《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不少学生鼓掌)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一(8)班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生:唐诗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
(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生:悲、叹生:伤、哀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师:写诗要扣住标题,登高悲秋在所见的内容是怎样扣住标题来写?所见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很急的风,并且很冷,只有在高处能有这样的体验,登得越高风越大。
生:天很高,在秋季,天高气爽,写出了秋季的特点,在高处更写出天之高远。
师:唐代陈子昂不是也登高吗,也写了一首很牛的诗。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在高远的地方,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
生:猿猴的叫声凄凉,只有在高处,再加上风吹过来,会听得更加清晰,还是写登高。
师:三峡中猿猴在唐代的确比较多,保护措施得力啊!两岸猿声啼不住,猿猴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生:很高兴的声音。
师:你说这些猴子当时在谈恋爱。
生:当时李白是很愉悦的心态,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猿声是自然高兴的,清亮的。
但杜甫的这里的猿声是悲哀的,生:因为诗人的心中有悲伤的情感,所以听猿猴的叫声作者也是悲伤的,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猿的叫声。
师:是这样,这里着重写杜甫登高的所见所闻,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还夹杂这凄厉的猿声,第一句就隐含这登高悲秋的意味,还有吗?生:还写了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水中小洲的清澈和沙地的雪白,用冷色调的词语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空旷。
生:还出现了一只鸟?师:这是怎样的一只鸟?生:是盘旋飞翔的鸟,师:在杜甫的眼中,这只鸟怎么会用飞回这个词?生:找不到家的鸟,是无家可归的鸟,可能风太急了,这只鸟无法落下来,只能盘旋。
师: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只鸟,而是生:杜甫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就是只孤单离群的鸟。
师:杜甫是一只孤单的老鸟,在另外一首诗中,杜甫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把身世飘零,灵魂愁苦的自己比作不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显而易见。
师:第一联就是登高悲季节之秋。
第二联还是跟深秋有关,说说相关句子和景物。
生:写了登高见到的壮阔的场面,深秋季节,落叶飘零,无边写出落叶多,乱,满眼都是生:萧萧下是叶子下落的声音,有种凄凉伤感的味道。
师: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如果说木头一根根掉下来,那实在太恐怖了,当然这些落叶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你想到了什么?生: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而杜甫却只能漂泊,很无奈。
生:落叶飘零,是衰败的迹象,杜甫自己就是衰败的落叶,生命的枯萎。
师:落叶可以和诗人连在一起。
诗人就是掉光了叶子和青春一根朽木,在生命的尽头仍孤傲的站立着,哪怕在寒冷的深秋。
还有吗?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浩瀚的气势,震天的声响。
给人很强的震撼和力度。
师:老师有个疑问,前面说渚清沙白是说水很浅,这里怎么会出现江水滚滚来,按照常理,秋天是枯水期,长江滚滚来好像不太现实?你们怎么解释(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生:杜甫看到秋天的江水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生:不一定是当时所见,诗人由眼前的浅浅的江水,想到了汹涌气势的长江,是一种虚写,是他的想象。
生:当时杜甫的情绪比较激动,头脑中出现了想象的画面也是可能的,反正只要有气势就行。
师:这样是有道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可能从眼前的一枝一叶想到无边落叶,诗人的描写不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夸张和虚写。
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相关的论述。
(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师:出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师: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师:这里确实有诗人的想象,毛泽东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想象,不能当真。
我们要理解诗人,尤其是伟大的诗人。
师:这一联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叠加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生:人生的短暂、渺小跟时空的永恒空旷做对比,突出时光飞逝的伤痛。
生:对比写出生命的脆弱,更添悲秋情怀。
师:前两联主要是登高悲叹季节之秋,隐藏了自己漂泊生活的体验。
师: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作者精心打造的,杜甫写诗的要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很忘我的。
《登高》中的颈联历来评价很高,宋人罗大经认为这联含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
哪里看出有八悲?生:悲秋师:只有一悲,还差七悲,差多了!(出示即“万里,地之远也;秋,()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也;百年,齿暮也;多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也”。
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这环节是这节课很好的设计)(学生自由填写,相互交流)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家远,不能回去,悲秋,季节冷,古人有悲秋的情怀。
生:作客,命运惨,常作客指的时间长。
生:百年,年龄大,年老。
多病,身体差,登台,行动难,独,无所依。
师: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
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我老杜都遇到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师: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叹人生个人之秋。
一般的诗歌写到这里也是不错了,但杜甫是谁啊,是诗圣,中国唯一的诗圣。
是看着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往往能从个人想到国家,把国和家联系起来,这一点唐朝其他诗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
(师生朗读最后一联),怎样把国和家心连心?生: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生: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生: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
生: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师: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生:借酒消愁生: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连浊酒就是很差的,酒都没法喝,生:这里的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
师:所以这里是登高悲国家之秋,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
我们再来看课文注解,杜甫,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确切的讲,在诗人前应加上生:爱国。
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一种接地气的草根的伟大,是一种可以接触和学习的伟大,他身逢乱世,深味着人生的苦难,推己及人,成为人民苦难的代言人。
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
(出示杜甫年轻时指点江山的作品《望岳》,比较学习)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