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

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一)环境特征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发展受限
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交通 便利,有利于
经济发展
河谷地区:河 流沿岸经济发 展较快,其他 地区发展较慢
盆地地区:四 周高、中间低, 交通不便,经
济发展受限
地形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山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隧道 和桥梁
平原地区:交通 发展便利,有更 多的道路和铁路 建设
高原地区:交通 发展较为困难, 需要建设更多的 高原公路
土地改造:人类通过工程手段改变 地形
地形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山区聚落分散,平原聚落密集。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例如河流冲刷形成的河谷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交通和通讯,例如山区交通不便,平原交通便捷。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山区经济落后,平原经济发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汇报人:XX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下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形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与聚落的相互作用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与聚落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规模较大 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分散,规模较小 高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少,多呈点状分布 丘陵地区:聚落分布较为广泛,多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带状或团状分布,沿着河流、道路等方向延伸,形成较为明显的聚落走廊。
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例如,靠近河流、水源地 等自然条件的聚落数量较多,而靠近城市、交通要道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聚落数量也较多。
平原地区的聚落建筑风格较为单一,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排列较为整齐,形成较为 统一的聚落景观。
盆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地下 通道和隧道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生态适应性”是由“生态学”衍生而成的学科,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为有机体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同时有机体的进化也对环境发生反应,有机体与环境间存在双向互动的整体协调关系。

摘要:高原山地兼具高原和山地的特点,其特性要复杂于其他任何一种地形地貌形式,人居环境也不例外。

本文从生态适应性视角出发,以指导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为目的,探求适合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式,并选择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为例,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大理“生态适应性”已被运用到多个学科,包括人居环境建设领域。

在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理论及实践研究中,运用“生态适应性”理论,旨在强调高原山地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关系,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高原山地及人居环境的特殊性1.1高原山地按照学术上的定义,高原是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等同于高原与山地的叠加,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

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山地垂直梯度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更为明显。

1.2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殊性受高原山地险恶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地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山地保育的必要性、山地开发建设的复杂性和工程技术上的艰巨性。

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的适应协调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呈现高度的调适性,形成其独特的高度自然性、密集效应、整体性特征。

针对高原山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必须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在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形态模式。

晋中地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聚落作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展现出了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布局。

本文首先概述了晋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并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传统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本文还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运用等手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这些聚落不仅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总结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特点与价值,指出了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聚落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晋中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多样,社会经济背景深厚。

这些环境因素对晋中地区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使得聚落多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山地聚落形态。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聚落的分布更为密集,形态规整。

晋中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对聚落的建筑材料、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晋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晋中地区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董军;赵维娅;陈广绪【摘要】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1(018)001【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作者】董军;赵维娅;陈广绪【作者单位】杭州金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8;慈溪市规划局,浙江慈溪,315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0 引言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山地聚落实例丰富。

空间形态解析主要研究聚落空间各构成要素的组合关系、整体形状及演进脉络,为城镇建设和历史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1 山地聚落空间的山水形态浙江山地聚落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依山,即与地形结合,自然地呈不规则平面形态;二是傍水,即利用天然水体或引水挖渠丰富聚落水资源。

根据聚落山水格局的封闭程度,分成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三类。

1.1 封闭型封闭型山水格局即“四面环山、内引溪水”。

四面环山即群山环抱,背后有祖山、少祖山,前面有案山、朝山,左右有护砂。

内引溪水即将溪水引入聚落,这样既利于乡民的生产生活,又能在火灾时提供充足的水源。

封闭、宜居的环境,形成乡民强烈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聚落内在凝聚力明显增强。

渠口村即是一例。

据《渠川叶氏宗谱》记载:“渠口,凤山在其西,雷锋峙其东,南有屿山,而其外有大溪环之。

中穿一渠,可以灌溉田。

”渠口村的选址充分考虑小气候。

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南面有不高的屿山作为案山,块然独立,于是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形成两个豁口。

夏季,季候风循河谷北上,在坦下村折向西北,正好吹进东南豁口,带来充足的雨量,因此渠口村四季宜人。

山地环境传统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

山地环境传统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

052022.02 / Rural Planning 乡村规划编制不同,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贵州省内孕育着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文化、精神及审美上的差异。

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包含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智慧,是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结晶,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都体现着当地居民在应对条件苛刻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下展现出的智慧。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使当地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十分零碎,同时也缺少农耕用地,各地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交通网络系统,因此,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及闭塞的交通条件下,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山地乡村聚落研究,从外界影响和自身的因素两方面分析此类乡村聚落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研究对象2.1贵州省山地传统乡村聚落中国有着世界上分布最广阔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三省。

整个喀斯特地貌区中贵州省的规模最为庞大,全省有69 %的土地面积为喀斯特地貌,约11万km 2。

如此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其分布范围遍布全省、类型齐全,形成一套完整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

如此奇特的山地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贵州省内现有世居民族18个,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为多民族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聚集等因素,贵州省内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难得的。

贵州省有426个传统村落已录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占全国总数的16 %。

这些结合地貌因素和民族特色形成的传统村落在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

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

口密度 和容量 。 ( 2) 聚落的结构与肌理
的一整套文化生态系统 ( 甚至是其他地域居 民所难于理 解 的生活方式 ) ,共 同构建人文生态 的平衡系统。
聚落 的街巷 的宽度形 式都很不规则 ( 图4 ) ,通过
历史记载 比较 完整 ,对深入研究 聚落形态和 内在发 展 对典 型聚落的实测 ,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 ,干道 、支
1 . 4 建筑 的材料构造和细部做法
建筑 的材料 、构造 、色彩等细部做法 , 作 为藏族
机制 比较有利 ;同时聚落地处县 城边缘 ,在 与现代文 路和 巷道 , 干道一般 宽度 在 l 5 ~ 2 0 m, 主要通 向寺院 ,
制和引导 当前建设 ( 图 2) 。
明交汇 时矛 盾突出 ,亟需 总结有地域的建设经 验来 控 兼有部分集 会功能 ;支路宽度一般 6 ~ 8 m,曲折而狭 聚落肌理 中统一性要 素 ( 也是 区分 于其 他地域建筑 的 , 充分体现其对特殊环境 的适应性 。 其 细部 窄 ,起分割居住单元 的作 用 ;小巷多 位尽 端路 ,直接 主要特点 ) 寺 院建筑形体高大 ,以一个上下通畅的高大空间为 作 为生态 与 人文 交汇 点 的藏族 聚 落 ,凝 聚 了藏 通 向院落 ,宽度 3 ~ 4m,有时有低矮 的过街楼 ,有 利 处理手法 又可 区分 为寺院建筑 、居住 建筑两类 。 族 文化 与生 存经 验之 精华 ,对其 的广 泛调查 与 深入 于创造聚落封 闭内聚的居住环境 。与等高线成一定 角 特色 的 建筑理 论 的基础 。
冲,保持室内的热舒适性。同时壁板分割形成壁柜,用 比较平缓 、低 矮的大山的余脉 ,山体延绵 ,地 势起 伏 活 与变化 。 聚落 的雨水排 除通过屋 顶排向道路 ,道路表面为 于储存提高空间利用率 ,减少室内的封闭感 。在避风防 自然均匀处 ,避开奇峰怪石 ,悬崖峭壁 ,既避 风向阳

西藏珠峰_卓奥友峰普士拉地区高山稀疏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小地形的影响

西藏珠峰_卓奥友峰普士拉地区高山稀疏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小地形的影响
尽管在局地生境下植被盖度较高但组成种数目仍较少反映了高寒生境的特记载青藏高原嵩草草甸的平均物种密度约为20在海拔较低气候相对温暖的东部地区物种密度可达25而在本研究的样方调查中最低的100内仅有13个物种3内有29个物种212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的变化由于调查样方的面积不同物种数和属数采用转换的丰富度指标tsrtgr表示
1期
方精云等 : 西藏珠峰 - 卓奥友峰普士拉地区高山稀疏植被的群 落特征及小地形的影响
191
( T GR ) increased, while Shannon Wiener index decreased. Four habit at ty pes t hat reflected a good correlat ion bet w een com munit y st ruct ure and m icro topography were ident ified based on CCA analysis using species mat rix and f ive variables ( altitude, slope, aspect , soil depth, and veg et at ion coverage) . Key words: alpine sparse veget at ion, micro topog raphy, quant it at ive classification, species diversity, vegetation survey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m 以上, 在不同的水热条件和地貌过程作用下, 形成 了丰富的高寒植被类型 , 如高山垫状 植被、 高 山草 甸、 高山草原等 ( 张经纬, 1988; 张新时, 1994)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 我国组织了多次青藏 高原考 察, 对包括高山植被在内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 ( 张 经 纬 , 1988; 王 金 亭 等 , 1994; 孙 鸿 烈 , 1996) , 基本阐明了高原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 郑 度等 , 1979, 1981, 1989; 王 金 亭 等, 1980, 1982; Chang & Gauch, 1986 ; 张新时 , 1994; 李渤生等 , 1985; 张经纬 , 1988; 郭柯, 1993) 、 形成机制以及对 周边地区 植被分 布格局 的影 响等 ( 张 新时 , 1978; Chang, 1983; 孙鸿烈 , 郑度, 1998) 。然而, 由 于青 藏高原气候恶劣、 高山缺氧, 细致的群落调查工作难 度大 , 尤其在 5000 m 以上的地区 , 详细的群落调查 资料更少, 影响了人们对这些高寒群落的认识。为 此, 1990 年 6- 7 月 ,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日西藏高 山植被考察队对西藏珠穆朗玛峰- 卓奥友峰附近的 普士拉地区的高寒植被及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本 文报告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 , 以丰富高寒植物群落 的基础资料。

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

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

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马仁锋;金邑霞;周宇【摘要】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核心要素,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其深刻影响.全面梳理我国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与村落建设之关联性,发现:(1)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程和坡度上.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聚落分布密且整合,中部地区多为山地和盆地地区,聚落密度不高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聚落更为稀少;(2)水文条件的影响主要源于人类对水源的需求,聚落选址基本在水源区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及西南地区等湿润和半湿润区受其影响较小,西北内陆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则表现出极强的水源地趋向性,降水量也会影响聚落建筑的形式;(3)气候条件主要通过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不同气候区聚落的建筑单体和内部结构特点不一.最后通过探讨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建设影响机制,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未来中国乡村聚落建设过程中应该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利用方式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进展;新农村建设【作者】马仁锋;金邑霞;周宇【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8聚落是人类最初活动的场所,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通常包括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两类[1] 。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目前仍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居住在乡村[2] ,乡村聚居依然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而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研究与乡村聚落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云南省异龙湖为例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云南省异龙湖为例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云南省异龙湖为例徐坚;陈嘉慧;许永涛【摘要】中国自然村数量多、分布广、空间特征明显,无论是选址、布局、景观建构都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构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自然村空间分布的研究,是乡土研究、文化研究及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需要.特别是在自然村逐渐消亡的今天,对自然村特征分析及保护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异龙湖流域、地形、交通、社会经济是影响研究区自然村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便为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建设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作者】徐坚;陈嘉慧;许永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环高原湖泊是指高原湖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人类聚居生活的空间场所。

特指生产生活与高原湖泊密切相关的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人类聚居生活的空间场所。

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通常由一个大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联合组成一个行政村[1-3]。

自然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结构深受所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与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因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为适应周边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本文选取环异龙湖的异龙镇和坝心镇自然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技术对其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环异龙湖自然村空间分布的因素。

为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特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异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流域,石屏县县城东南3 km处。

异龙湖湖面不大,现有湖泊面积31 km2,湖区内地势较为平坦。

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探析

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探析

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探析作者:徐坚卢钖钖杨敏艳来源:《中国建筑科学》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分析高原山地的特殊性入手,基于高原山地特殊环境对传统村落明显的影响作用,分析得出高原山地具有与生态环境协调适应、与地形地貌特征高度契合、具有环境烙印的空间形态特征、个性特征突出、蕴含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特点,从而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化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的特征化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保护Featur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Plateau Mountainous RegionXu Jian Lu Yangyang Yang Minyan(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lateau mountain,and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hich has impacted by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plateau mountainous, the paper analysis that plateau mountain has the features such as being coordinated and adap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ighly f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ography, has the space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brand, promin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rich in materi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the plateau mountai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Key words: Plateau Mounta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eatures; Protection云南地处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重庆山地特色乡村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

重庆山地特色乡村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

重庆山地特色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初探——以南川三泉镇为例【摘要】乡村聚落是当地千百万农民生活和劳动的物质载体,也反映着当地独特的农业文明和地域特征。

本文以重庆南川区山泉镇的几处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探讨山地乡村聚落的建立特点以及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聚落的选址、聚落形态、院落空间特征以及建筑与环境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聚落,山地,空间形态,三泉镇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所以又称“山城”。

千百年来,巴渝的先辈们在这个地方开疆辟土,建立家园,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限制,注定这里不能像江南或北方等平原地区那样随意的开辟农田,建立村落。

先辈们用自己的智慧,经过数代的经验积累,因地就势,创造出适于当地的乡村聚落形态,结合着农田与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

本文以重庆南川区山泉镇的几处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探讨山地乡村聚落的建立特点以及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

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可作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乡村旅游特色打造的理论依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1.自然地理条件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地和高原的特点。

区境地势大体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

全区地貌起伏较大.而三泉镇位于南川区的中部,金佛山北麓,其地貌以中山地形为主,海拔高度在580—1800米之间,绝对高差1220米,镇域内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7.6%,以林地、坡土为主。

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

三泉镇域内有大小河流7条,其中龙岩河为三泉镇的主要河流,最后汇入乌江。

(图1,图2)2. 选址图1 三泉镇区位 来源:三泉镇总规文本 图2 三泉镇境内河流 来源:三泉镇总规文本2.1选址布局三泉镇的乡村聚落一般选址在土层稳定的山脚、山谷、山坳,或公路两旁、河流沿岸。

一部分聚落位于地势平坦的山脚下,面朝大片的农田,背后是地势陡峭的群山(图3);一部分聚落选址于群山环绕的山坳之中,有一定的坡度,但较为平缓,房屋沿着地形错落有致地布置,梯田围绕房屋周围,生产半径小(图4);还有一部分聚落位于山谷之中,沿着道路或河流分布,规模一般较小。

自然生境和人文生境下的民居营造——西臧高原的乡土聚落研究

自然生境和人文生境下的民居营造——西臧高原的乡土聚落研究
在民屠t筑的蕾遗理念上.札佛空闻在民屠功能空闻上占有 中心地位。索教设麓在民屠毫筑的外舔彤文上也层千突出的标识 位■。在昆屠建筑的内部.常常设膏专供礼佛使用的佛童.砬在 作为起居活动的中心空阔的接心向阳位一供●有佛像.用圈布t 绘有以佛教故事和教义为创作■材的‘蠹卡。.番炉和涪墨辱. ■内的柱头,虏鬃、■置和灶台以及卡蛰床.小方囊、■柜等毫 儡舔囊怖以亲叙■材的彩■.鲁种日常生活的用具.如卡蛰、枰 t和■皿上也囊饰青多种宗敖圈寮.如t旅的八宝圈素:宝伞. 佥■、塞囊.t诧、右奠白一,言捧结.胜利■.盒轮和佛教意 义的。泄。字纹成为●瞢■的囊饰圈曩。象征■宇宙秩序和宇宙 几何投影的‘量陀罗。田曩.常常捌在木板.石扳和盒■扳上. ■挂在民屠宣内的墙上.在民屠t筑的外毒。t院和t筑的入口 门头之上以牛角,素敖圈寮和镜子辱作为囊馋钧.取其田囊象征 和祈福驱凶的宗教意义。民羼建筑上构筑物的设■.反映出■篪 民众对佛教的虞镰信●.即认为风坎动经■就如同念经—般.麓 哆达到保佑窜人安康的效力.因此在虏曩四角或正臂之上设■有 妊■.并将青石佛像浮■和削有六宇^童的白石鼓■在窗台、房 ■蝗院墙的四■.在■族的宗教信仰中.色彩曩有萁崇拜对象的 t在▲义.知缸色代寰性格■■的■夏、白色代表性格宽喜的■ 翼、黄色和金色^有佛教和天目的▲征意义.因此民层t筑的■ 体、布幢和构件上的色彩选择和运用.有x体现崇拜和值仰的价 值.
在西一毫曩乡±曩落和民屠t筑的构厦规嗣中.鼻体的实体 形态与所处的地区自然生境之问有■密切的对应适配关系.姻当 地的地质状况.气候状况和环境空问窖■鼍.搬锯这些自然生境 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构成策略。蕾造共识中的构成规则更多地体璁 出自然生境的特征.以墨乡土曩落与自然生境密切■含的方式. 鄞如何在自然蕞件中蠢立起适宜的生存空润。西童矗原乡土聚藩 和民居建筑的构成规则蕴涵■质朴的生态埂念.创造出与自然生 意和谐统一的曩落形态.同时聚藩与民居自身的生命形态也在这 种和谐的美曩中得以鼍竣.如沔谷地区曩落的遗址往往靠近水膏 赡河澶.坐落在面南的山埴上细矗处积曩民矗.以使曩藩中每一 户詹所墨有充分的日簸时闯并不为冀南面的t筑遮挡阳光.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_何涛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_何涛

第27卷第6期2007年6月生态学报A C T AE C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V o l .27,N o .6J u n .,2007h t t p ://w w w .e c o l o g i c a .c n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资助项目(05J S 48)收稿日期:2006-05-24;修订日期:2006-11-28作者简介:何涛(1972~),男,四川南充市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及基因工程研究.E -m a i l :h e y e z i x n @s o h u .c o m *通讯作者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E -m a i l :j i a j f 38@n w u .e d u .c nF o u n d a t i o ni t e m :T h e p r o j e c t w a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K e y i t e mo f e d u c a t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N o .05J S 48)R e c e i v e dd a t e :2006-05-24;A c c e p t e dd a t e :2006-11-28B i o g r a p h y :H ET a o ,P h .D .c a n d i d a t e ,m a i n l y e n g a g e di np l a n t c e l l a n dg e n ee n g i n e e r i n g .E -m a i l :h e y e z i x n @s o h u .c o m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何 涛1,吴学明2,贾敬芬1,*(1.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9;2.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西宁 810008)摘要:高山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树线以上至雪线的山地植物。

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

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

Wen hua lu xian xia shan di xiang cunju luo min ju de shi ying xing yan jiu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张凯马明乡村聚落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风情双重因素影响下生长出来的,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及社会文化习俗是我们重要的文化根基。

随着乡扌寸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进而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舒适度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

本文探寻在人□迁移过程中,文化路线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研究建筑这个文化的物化承载体为适应当地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适应性机制。

试图找出文化融合带来的区域内民居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规律,从而挖掘多元文化影响下传统民居演变的复杂机制,进而能更加全面地把握移民文化特征,准确地阐明当地文化价值,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

一、研究对象及内客研究对象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一条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气候由湿润向干燥、由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

区内农业人口占自治区农业人□的一半,耕地面积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自治区最贫困地带,也是全国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经济最贫困、文化科技教育最落后的地区之—0本研究选择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山地空间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

从样本的选择上来看,既要满足整体区域内部覆盖的全面性、均匀性,也要注意在史料记载中移民路线的重要节点及周边的辐射。

进而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的收集,将所有聚落空间样本分为两个层级作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的对象,第一个层级是走西口线路所覆盖的聚落;第二个层级是在闯关东迁移路线所辐射范围内及周边的村落。

通过这两个文化路线进而系统地研究该地区的民居建筑适应性。

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影响因素走西口以及闯关东这两条路线,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山地聚落中形成两条主线。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作者:唐富茜徐坚杨敏艳来源:《中国建筑科学》2016年第03期摘要:乡村聚落的选址是村民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过程所作出的选择,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体现。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高原山地地区的作用力尤为显著。

该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为例,选用窗口分析法,以最佳分析窗口计算地形起伏度,并通过统计乡村聚落在不同地形起伏度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分析得出石屏县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显著,随地形起伏度增加呈棱形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高原山地;乡村聚落;石屏县【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1-0001-05Abstract: The lo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the choice of villagers who coordinate with natural in long-term, and the embodiment that hum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dapt to each other.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human environment, relief amplitude has more significant force in plateau mountain area. The paper takes Shiping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ooses the method of window analysis, and calculates the relief amplitude by best analysis window. What's mor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relief amplitude area, it analyz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hiping County.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elief amplitude, the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prismatic. The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plateau mountain area.Keywords:relief amplitude; plateau mountain; rural settlements; Shiping County地形起伏度,又称地表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水、热、光照、植被、地质灾害等的分布与发展,同时制约着农业、水利、交通与城市建设、人口分布等[1-2]。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乡村聚落的选址是村民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过程所作出的选择,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体现。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高原山地地区的作用力尤为显著。

该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为例,选用窗口分析法,以最佳分析窗口计算地形起伏度,并通过统计乡村聚落在不同地形起伏度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分析得出石屏县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显著,随地形起伏度增加呈棱形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Key words:relief amplitude;plateau mountain;rural settlements;Shiping County地形起伏度,又称地表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水、热、光照、植被、地质灾害等的分布与发展,同时制约着农业、水利、交通与城市建设、人口分布等[1-2]。

封志明等学者认为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人口、经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把其纳入了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同时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既受到因高度引起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制约,又受各种地形、坡度和山脉走向的影响,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3]。

因此,高原山地地区地形起伏度,相较于平原或一般山地地区,对建设活动影响作用力更大,造成建设难度高、成本大、工程处理复杂等问题。

高原山地乡村聚落的分布是村民在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中,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而选定的,其分布规律反映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关系,体现了村民在选址中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受政策及规划建设的影响最小[4]。

对高原山地地形起伏度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将强化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优化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石屏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位于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之间。

从消防栓布置看山地聚落空间特征

从消防栓布置看山地聚落空间特征

从消防栓布置看山地聚落空间特征粟燕;潘东云【摘要】根据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某一民族聚落实测后整理的数据,研究山地、聚落和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的几何形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该聚落的一个消防栓布置方案,并尝试运用量化方法讨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对聚落构筑物布置的影响.依此开展讨论得到结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量化;山地聚落的三维空间特征使聚落形态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解决消防栓布置问题的方法,对聚落形态的一般研究运用量化方法,具有探索价值;聚落空间形态的改变会影响聚落社会形态.【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6【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曲面;无缝覆盖;消防栓;MATLAB【作者】粟燕;潘东云【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凯里学院理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聚落(settlement)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的研究可以从地理学、民俗学、考古学和建筑学等不同角度切入,即使是早期研究文献,建筑和景观也是聚落研究的重点[1],文献[1]对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居住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进行研究,通过世界40多国家的500多座聚落的分析与调查,阐述了其选址、聚落形态与居住形态等.聚落形态不仅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而且包含多重内容,即在物质空间的表层现象中,蕴含着行为方式、制度政策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因此,聚居生活方式、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结构特征构成了聚落形态的2个主要方面.20世纪以来,对聚落的研究开始关注乡村聚落[2-4]、少数民族聚落[5-7].然而大部分文献,缺乏科学定量分析的准确依据,难于进行科学的量化评判.一些文献已开始探讨建筑学领域中的定量分析,例如宋靖华等在文献[8]中从聚落整体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讨论了聚落生成影响因素,但仍然缺乏个案的具体研究.本文从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某一民族聚落消防栓安装出发,尝试运用量化方法讨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对聚落构筑物布置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民族聚落经济活动逐年增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及人的行为影响,必然反映到民族村寨的功能特征和性质的变迁.由于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天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镶嵌在起伏山峦之间的原生态的建筑村落,黔东南已成为旅游热点.这种经济活动及人的行为对传统环境构成冲击,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例如,巴拉河沿岸民族村寨山地聚落公共建筑和吊脚楼民居,都是木结构,消防历来是一个大问题,过去通常仰仗各村寨因地制宜的村民约定,当今旅游人群在这些村落大规模流动时,必须考虑长治久安的消防方案,方案之一是在山地聚落安装消防栓.实测整理得到某一山地苗族聚落形态数据,如表1(为节省篇幅,表中只列出了部分数据);消防栓最大射程为10 m,根据这些数据设置消防栓.该问题有几个要素:山地几何形态,覆盖于其上的聚落几何形态;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几何形状;聚落中苗族民居几何形态.前二者已包含在采聚的数据中,山地几何形态可以拟合为一个曲面,聚落几何形态确定了在山地曲面上消防栓安装范围曲面G;苗族民居一般都是两层,其高度不影响消防栓喷水距离,只需考虑山地曲面上范围G的消防栓布置;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几何形状Di(i=1,2,3,…,n),由聚落覆盖的山地曲面和由消防栓最大射程抛物线绕设置点的旋转曲面确定.因此,问题归结为:在曲面G上布置序列D i(i=1,2,3,…n),使其无缝覆盖G.略去数学建模过程和计算说明(那不是本文讨论重点),现给出使用MATLAB软件计算结果.由已测定的数据,忽略苗族民居高度,模拟得聚落分布的山地曲面G,如图1.边界上有一孤立凸起,不影响消防栓布置,略去并对曲面进行拟合,可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果聚落是建立在平地上,只要确定聚落范围,消防栓的布置问题便化为平面上的一个半径为10 m的圆的无缝覆盖问题,容易得到如图2的方案.本文中的聚落分布在由式(1)确定的曲面上,其三维形态如图2,在这曲面上形成的消防栓喷水的无缝覆盖,由于消防栓喷水最大落地点与方位有关,消防有效范围,显然不是圆,因而不能形成如图3的圆的无缝覆盖.山地曲面上消防栓喷水抛物线示意图如图3.消防有效范围应该是由山地曲面与抛物线绕安装点旋转的曲面的交线确定的Di(i =1,2,3,…n),其几何形状在聚落所在山地曲面G的内部是封闭的,在G的下部边界附近,不能保持封闭.用已拟合出聚落所在山地曲面,再写出消防栓喷水的抛物线方程,应用MATLAB编程得图4的覆盖.消防栓布置过程充分体现了山地聚落形态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聚落所在山地的几何形状;聚落本身在山地的物质展布形态;山地民居的几何尺度;它们相互的空间位置、尺度和形状及其功能特征,直接影响到消防栓有效消防面积的几何形状和覆盖方式.与平原聚落相上比较,在那里消防栓的布置仅考虑一个平面区域的无缝等圆覆盖,而在山地聚落,每一点的消防栓有效消防面积的几何形状都不一定相同,完成无缝覆盖的方式也要复杂得多.本文中的聚落所处的山地几何曲面,除一个局部处,可以近似拟合为球面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规则曲面,且聚落展布形态也是规则的.实际山地聚落所处的山地,其几何形状多为不规则的,聚落展布也不一定规则,其空间层次更要丰富复杂得多.虽然如此,由于确定消防栓有效消防面积的几何形状和覆盖方式归结到求两个曲面的交线问题,当聚落所处山地曲面几何形状复杂和聚落形态不规则,不能求出解析形式结果时,可以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软件给出数值结果.结论:1)山地聚落空间是三维的,其空间特征比二维聚落空间有更丰富复杂的层次,这给解决聚落构筑物布置问题增加了难度;2)山地聚落消防栓安装问题的解决,不只是一个纯粹工程技术问题,对聚落形态的研究运用量化方法,具有探索价值;3)本文所给出的方法对山地聚落处理同类问题是普适的.从整体上看,山地聚落的空间特征不仅仅影响消防栓的布置,同样影响聚落内其他构筑物布置,例如熟知的山地民族聚落中的传统公共建筑如侗寨鼓楼、堂萨的方位等.反过来,如果山地聚落单体构筑物的安装,向聚落的整体延伸,必须分析它们的整体组合.上文讨论之所以可以略去山地聚落单体民居高度,是因为考查了民居单体高度,其整体组合,相当于在单体民居平均高度上对山地覆盖另一个曲面,这个平均高度小于消防栓喷射最大高度.对整个山地聚落消防问题,单个消防栓安装是没有意义的,在解决了单个消防栓有效范围形状和面积大小后,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其对聚落的无缝覆盖问题.所谓无缝覆盖,就是消防栓有效范围完全覆盖整个山地聚落而没有空隙,自然这种覆盖的前提是要使得安装消防栓的个数最少,换个说准确说法,对全部的Di∈G,求min∑Di∩D j.随着农村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山地聚落出现了新的构筑物,例如排水沟渠、排污管道和沼气池等.它们的设置,都因为山地聚落的空间特征而带来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沟渠、管道、池内容纳的物质,一般有流动性.聚落所处山地高低起伏,使得这些物质具有势能.在修建这些构筑物时,不只是考虑山地聚落空间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静态特征,还必须考虑山地聚落空间特征被赋予动态特征后,它们对构筑物分布的影响.结论:1)仅从单纯的建筑活动上看,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量化;2)山地聚落消防栓布置的量化思路,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构筑物布置问题.山地聚落的发展使聚落内不断出现新的构筑物,这些构筑物是聚落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们的出现不但改变了聚落空间形态,也改变聚落生活方式,改变着聚落居民的社会文化观念.如本文聚落安装消防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聚落消防设施的改变和消防意识的加强,要求补充和完善民族聚落传承下来的村民消防约定和消防观念.前叙已从消防栓安装这个侧面,着重说明了山地聚落空间诸物质因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事实上,聚落形态分为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建筑学的任务不只是改造已有的物质居住环境和创造新的物质居住环境,在改变聚落空间形态的同时,聚落的社会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建筑师必须重视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建筑学任务.【相关文献】[1][日]藤井明.聚落探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30(3)299-303.[3]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27(1):70-75.[4]范少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295-187.[5]管彦波.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J].贵州民族研究,1997(1):33-37.[6]蔡凌.视野与方法——文化圈背景下的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4):25-30.[7]贺玮玲.行为的演变与聚落形态——中国皖南村落与意大利小城比较[J].新建筑,1998(2):19-21.[8]宋靖华,赵冰,熊燕,等.聚落生成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方法[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2):110-1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

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

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

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

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属于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区域。

所以布局形态相对紧凑,呈现面状或团状形态特征。

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开发强度偏大,呈集中布局的特点。

按所处位置地势起伏和坡度的大小,团块状聚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地形条件相对平坦所形成的片域状聚落[2],另一类为坡度地形条件相对较陡后形成的叠落状聚落[2]。

2.1.1片域状聚落
通过对片域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用地坡度相对平缓,通常小于10度;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分布在平坝、丘陵或坡麓地带;用地相对集中;
(2)由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适于农耕,故聚落周边植被主要以农田为主;
(3)较一般高原山地聚落而言,规模偏大,且多集中布局;布局形态呈现面状或团状特征;
(4)交通条件较好,一般依托过境道路向两侧生长,内部街巷呈规则的网络状,纵横交错,主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巷均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2.1.1叠落状聚落
根据叠落状聚落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聚落有如下形态特征:
(1)坡度较片域状聚落通常偏大,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局部地区大于25度,地形地势起伏大,一般分布在山腰台地;
(2)聚落附近一般伴随着溪流和冲沟,除坡度较平缓地区有农田分布外,其余地方皆种植符合当地山地气候的经济林和低矮灌木;
(3)受地形限制,为节约土地资源,聚落布局更为集中,伴随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4)较大的坡度致使交通条件较差,村内无法通车,内部街巷呈变形的网络状,街巷狭窄,仅能供人畜通行,横向步道沿等高线平行设置,竖向交通则靠阶梯式步道进行组织连接。

2.2放射状聚落
放射状聚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但周围有陡峭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
处、山脊或山谷中,聚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

此类聚落受高原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聚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

研究表明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外部空间界面,使聚落沿着界面内部平缓地区向外辐射,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与山体的相间部分;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放射状结构形成不同组团相间的空间格局,组团规模大小视空间界面而定。

2.3带状聚落
带状村庄或沿河岸、或顺山谷排开,紧相毗连,形成带状分布特点。

此类聚落受自然条件限制,根据其所处区域地形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类。

2.3.1沿水域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的山地聚落分布于湖岸、河谷阶地或临江河的狭长高地时,聚落主街通常平行于水域岸线,形成滨水带状聚落。

如大理下关镇的温泉村呈滨水带状布局。

2.3.2沿山脚边缘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时,高原山地聚落通常会将聚落建于山体缓坡上,尽可能的将平整土地用于农业耕作。

如海东镇的石头村即属于此类带状聚落,聚落沿山脚等高线的进村路展开布局,体现出了此类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围合与限定所表现出的自然适应性。

2.3.3沿山脊形成的带状聚落
由于高原山地多山少坝,土地资源格外珍贵,村民尽可能将平坝土地用于耕作,在依傍河溪之处若无适宜建房的场地,则通常将居住区建于不宜耕作的山脊之上,形成沿山脊走向布局的带状聚落。

研究带状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空间界面,使聚落或沿着自然界面呈线型向外延伸,或依托过境道路线性延伸,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聚落纵深方向视空间界面而定[2]。

2.4散点状聚落
此类聚落在高原山地聚落中,通常所处自然环境是最为恶劣的。

或者是所处海拔较高、或坡度较陡、或交通受限,所以呈现散点的布局形态。

一般散点状村庄空间格局上较分散,相互之间无便捷的交通联系。

同时聚落规模通常不大,多处于偏僻山区。

通过对散点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坡度陡,地势起伏较大,一般分布在山顶;
(2)聚落散户周围坡地零星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其余山地种植核桃、松柏等经济林木和药材;
(3)规模较小,布局松散;
(4)交通条件差,入村道路一般为土质路面,没有完整的街巷体系。

3.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是对山地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立体多样化的适应结果,对其聚落形态特征的保护与传承,既能强化人居环境的特征化点建设,也能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充分考虑高原山地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在人居环境发展中强调弹性原则,同时形成城乡交错、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为城乡一体化与自然生态演进建立平衡关系[4]。

3.2在自然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团块状聚落,应尽可能维护或扩大其中心辐射作用,建立人居环境集群概念,带动周边人居空间的发展。

在其他类型的聚落空间中,即使受自然环境限制,也应尽量增加中心组团的规模,以利于在其中能安排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文化、福利设施,满足经济规模要求和服务要求[5][6]。

3.3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形成多组团发展格局时,应考虑各组团与城镇各物质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尽量使各块用地在道路工程、管网等市政设施方面经济合理;组团内部可采用较强强度的开发模式。

3.4针对带状聚落人居空间,应控制其空间形态不宜过长,同时其街巷空间
变化应丰富自然,特别注意沿带状空间发展时,结合自然背景其外部形象的塑造。

3.5对于部分散点状聚落,根据其所处自然环境情况,在不能与其他聚落建立较强联系,同时海拔、坡度、植被等自然情况限制较大前提下,可结合当地总体布局,通过迁村并点等措施,改善其人居环境[7]。

参考文献
[1] 徐坚.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高永吉.高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大理为例[D].云南大学,2013.
[3] 徐思淑、徐坚.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王纪武.重庆地域传统人居形态及文化研究[J].规划师,2007(5).
[6]黄金鼎.千年白族村——诺邓[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6).
[7] 赵万民.簇群文化内因与城市整体设计——三峡库区一种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操作[J].建筑学报,199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