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教会发展模式
教会发展模式
教会发展模式是指教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组织、运行和发展方式。
教会发展模式的不断演变,既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不同宗派、教派、教义的影响。
在早期基督教时期,教会发展模式是由使徒传福音、建立教会,由长老和牧师负责教导、管理和祷告。
之后,由于基督教的迅速传播和扩张,教会的组织和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出现了主教、教皇等等更高层次的牧师。
在中世纪,天主教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宗教,教会的权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
教皇成为政权的一部分,世俗和宗教权力紧密结合。
在这种形式下,教会的发展主要由宗教权力和国家权力共同决定。
在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教派的出现,使得教会的管理变得更加分散,同时也注重信仰的个人自由和权威的平衡。
这种发展模式在今天的基督教界依然存在,如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教会通常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由一个牧师和一些长老组成。
总之,教会发展模式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传统的、古老的形式,也有新的、现代的形式。
这些模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使教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基督教的精神和教义。
- 1 -。
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全敏夏怡周庆玉顾北李玉王葳布里更)摘要:随着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就其宗教性和社会性的表达,对其载体——教会组织的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本研究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入手,重点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就基督教教会组织,具体分析其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招募、物资来源及信息沟通,旨在简要说明宗教组织的管理运行结构框架及运行模式。
关键字: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组织社会学家趋于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如群体生态、社会制度领域的研究把组织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单位,组织里面的人和内部活动都消失了,忽略了组织的微观基础。
(周雪光,2003:22)本研究试图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入手,重点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以及涉及少量与外部尤其是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
一、概念说明教会组织:“教会”一词在基督教中原指几个基督徒间的关系(团契),并非本就是一个组织的意思。
但是就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其宗教性和社会性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得不落足到对它们的载体——宗教组织的研究上。
本文研究所指的教会组织是指调查区域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将它作为一个分析切入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新教强调个人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以获取救赎这一客观情况;仅是基于在现实生活中,教会也是一个有着自己运行逻辑和方式的管理组织这一事实(李峰,2005:43)。
因此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社会性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实体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看待。
二、调研对象在中国,教堂主要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了更有针对性,我们的对象首先全部集中到基督教教堂,主要针对单个的以教堂为依托的基督教教会组织。
具体教堂如下:象山县丹城镇教堂。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镇。
背景概述:象山县丹城基督教教堂造于2007年1月,将于2009年5月完工,耗资2000万元,其教堂设计曾获过奖,是宁波地区最好的教堂,也是象山县49个教堂之首。
其临时过度用的旧址有5年的历史,现有信徒2000余人。
教会最新管理制度
教会最新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会工作的不断发展,教会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因此,我们教会决定制定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当前教会工作的需要,提高教会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会最新的管理制度内容,为广大教会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管理目标教会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教会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会事工的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完善教会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
2. 提高教会的管理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
3. 加强教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责任意识。
4. 加强教会财务管理,规范资金使用,保障教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 促进教会内部协作,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积极性。
以上是我们制定最新教会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下面将具体介绍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管理结构1. 教会根据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部门和岗位,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联系。
2. 教会设立管理委员会,由教会领袖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教会管理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3. 教会设立执行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执行各项管理政策,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相关问题。
4. 教会设立财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教会财务收支情况,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教会财务的正常运转。
5. 教会设立人事委员会,负责教会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等工作,保障教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教会的管理结构,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内容。
三、管理职责1. 管理委员会(1)制定和调整教会的管理政策和制度,监督各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
(2)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相关问题,确保教会工作的正常进行。
(3)负责制定和执行教会的发展规划,推动教会事工的全面发展。
2. 执行委员会(1)具体落实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和指示,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具体问题。
(2)负责监督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及时汇报工作情况。
教政体制
教政体制(即教会体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内实行的组织原则和管理制度。
各基督教派根据其对《圣经》记载有关基督教会组织的解释或其教会的性质和职能而製定的。
一般大体分三种制度: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实行混合性的制度。
主教制主条目:主教主教制是基督宗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教会中最高的权威為大主教、主教和会督。
[1]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三级圣品,主教下设司鐸和执事,形成以主教首的阶级制度。
教会按地域划分教区,教区的主教主管其内一切行政和教务工作。
实行主教制的教会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及东部其他较小古老公教会、基督新教的圣公宗和路德宗公教会等。
基督新教实行的主教制度源自天主教,不同的主要是基督新教的主教可以结婚。
现基督新教中,完全实行主教制的新教宗派只有普世圣公宗;而信义宗和卫斯理宗则由各区会自行修订及使用主教制的细则。
长老制主条目:长老长老制(或称代议制、议会制)由约翰•加尔文所提倡,是《新约圣经》提及的职衔。
主张教会是由信徒群眾所组成,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地区教会的制度。
[2]议会内的成员由各分堂选出长老,代表该堂出席会议。
在堂会中设牧师、教师、执事和长老,共同处理教会事务。
归正宗和长老会都实行长老制,而有些实行长老制的教会所实行的长老制具体规章则有所不同。
公理制主条目:会眾制公理制(又称会眾制)由罗伯特•布朗所提倡,主张堂会有独立主权,基督才是会眾元首。
[3]堂会的主任牧师為教会内最高的决策者,由信徒民主选聘。
教会一切内部事务由会眾决议,具体制度和礼仪也由会眾厘定。
[4]很多歷史比较新的教会也採用公理制,例如浸信会、公理会、神召会、贵格会以及不少独立教会。
一些公理制的教会自愿在地区上组成一个无领导和从属之分的联会,以联系该宗派的和分堂。
公理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常常做成教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愈来愈少,最后甚至会使一些教会脱离其宗派独立,造成宗派主义以及教会分裂。
会幕的结构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
会幕的结构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会幕的结构是一个基督教术语,通常用来指代一个教会或者宗教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在基督教教会的组织中,会幕的结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教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效率,也直接影响着教会里每个教友的宗教生活和信仰实践。
在会幕的结构中,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代表着基督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教会组织和教友生活的关键要素。
救恩路线是指基督教中关于人们如何获得救恩的信仰观念和实践途径。
在基督教教义中,救恩被视为一个人与上帝建立和恢复关系的过程,而救恩路线则是指引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方法。
信徒们相信,通过相信耶稣基督为他们的罪而死,并接受他的救赎,他们将获得永生,并和上帝建立永恒的关系。
因此,救恩路线是一个基督教教会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教会的所有事工和教义活动之中。
信心路线则是指在基督教教会中,如何加强和巩固信徒的信心、培养他们的灵命成长的过程和措施。
信心路线强调的是教会组织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信仰的核心内容,并在信徒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在信仰的道路上得到支持和指引。
这也是教会会幕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信心路线的有效实施直接关系着教会组织对信徒的牧养和关怀,以及整个教会的发展和壮大。
在基督教教会的会幕结构中,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在教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了领袖层、教会机构、事工项目和个人信徒。
在教会领袖层中,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决定了教会的传道和领导策略,塑造了教会的精神风貌和行事风格。
同时,这也直接影响着教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为教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救恩路线和信心路线也在教会机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教会的机构中,救恩路线决定了教会的事工项目和活动安排,以及对外传教的方式和途径。
而信心路线则关系到教会的牧养工作和信徒关怀,决定了教会对信徒的关爱和支持体系,帮助信徒在灵命成长和信仰实践上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教会制度管理
教会制度管理教会制度管理教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在其运作过程中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管理和组织内部事务。
教会制度管理是指以制度为依据,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方法对教会内部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
下面我将从制度的建立、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来阐述教会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和推行方法。
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教会制度是教会管理的基础。
制度是指规定组织成员在特定情况下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教会制度能够明确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决策流程等基本要素,使组织的运作更加有序、高效。
建立制度的第一步是明确教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制定明确的决策流程和程序,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效应。
此外,还需要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活动管理等具体制度以及相应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其次,执行教会制度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关键。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制度只有被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实际效果。
因此,教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确保制度能够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首先,要对制度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位组织成员对制度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考核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
此外,要通过开展内部沟通和交流,不断强化制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同和遵守意识。
最后,监督教会制度执行是保障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监督是制度执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监督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
内部监督包括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通过内部审计、自查等方式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外部监督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组织,由外部专业人员对制度执行进行评估和监督。
此外,教会可以设立投诉渠道,接收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对涉及制度违规行为的投诉进行调查和处理。
教会的管治
教会的管治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个活的有机体。
正如人身体是由头来指导方向,基督是教会的头,也指导他的方向。
然而,教会的功能也是有组织,有管治的。
历史上有三种教会管治的方式。
教会管治的方式监督制(Episcopal):监督制一词是从希腊文episkopos而来的,意思是「监督」(主教)。
教会是由一群类似主教的权力阶层所管治的。
有不少宗派遵循监督制,形式最简单的是循道宗;而结构比较复杂的是圣公宗;而结构最为复杂的则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最终的权柄归于罗马的主教,就是教皇。
路德宗也是采用监督制模式的。
按监督制,掌管教会管治权的主教,不止监督一个教会,而是多个教会。
主教有权按立传道人或牧师。
罗马天主教会则认为,这模式是由初期的使徒传承下来的,他们所根据的权威是马太福音十六章18至19节。
但其他教会如循道宗等,则并不认为这种权威是由使徒传下来的。
这种教会管治方式的起源,早于第二世纪。
继随者宣称他们的圣经根据来自: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及提摩太和提多在教会中的权力及地位等。
长老制(Presbyterian):长老这名字来自希腊文presbuteros,意思是「长者」,显明教会领袖的尊贵、成熟及年长。
长老制「一称联合制(federal)」的定义是,教会是由长老所管治的,实行这制度的教会有长老宗及改革宗教会。
长老制与会众制的(congregational)管治方式不同,长老制由长老作代表性管治,他们或是指派的,或是选举出来的。
由议会(session)管治地方教会,议会有选举出来的长老(有教导的长老在上)。
在议会之上是一个长老部(Preshytery),里面有被按立的牧师或教导的长者,也有区内每个地方教会的一名长老。
「在长老部之上是总会(synod)。
在总会之上是大总议会(general assembly),这是最高的裁判庭。
」牧师是其中一个长老而已。
新约多次提及长老,这作为圣经的根据:耶路撒冷(徒十一30,十五2、4),和以弗所都有长老(徒二十17)。
教会的组织结构
教会的组织结构
教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包括多个层面和组成部分。
以下是教会组织结构的简要介绍:
1.牧区:牧区是教会的基层组织,负责管理教区的教务工作。
牧区通常由一位主教领导,并设有助理主教、司铎等职位。
2.教区:教区是教会的基本行政单位,负责管理所在地区的教务工作。
教区通常由一位主教或大主教领导,并设有总铎司、辅理司铎等职位。
3.大公会议:大公会议是教会最高级别的会议,负责制定和修改教规、选举教宗等重要事务。
大公会议通常在罗马举行。
4.修会:修会是教会中致力于修行和服务的群体,他们遵守特定的修会规则和规定。
修会有不同的类型,如本笃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等。
5.神学院:神学院是为培养教会神职人员而设立的学校,其课程涵盖了宗教信仰、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神学院通常由主教或大主教领导,并设有教授、助教等职位。
6.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是指由教会开办的学校,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教育。
教会学校旨在培养信徒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7.慈善机构:教会设立了许多慈善机构,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机构涉及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
8.出版物:教会拥有许多出版物,如书籍、杂志、报纸等,用于传播教义、宣传教会的理念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教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教会的各个层面和组成部分。
基督教的组织
基督教的组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基督教的组织一般说来,基督教组织比其他宗教(如佛教)更为严密梵蒂冈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
教皇自称是天主教的最高首领,是“基督在世的代表”,有权任命各级主教,实行教皇终身制。
东正教会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首脑,实行的是牧首制。
按其传统,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享有东正教“普世牧首”的尊号,但对其他独立自主教会没有管辖权。
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离出来后,其组织形式多样化,比天主教会松散、自由,强调各教会独立自主地进行传教、礼拜、管理和行政方面的事务,实行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等。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六百多个新教组织。
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
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情况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
继承犹太教的《圣经》,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同时又提出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相信耶稣乃上帝的道成肉身,通过马利亚受圣灵降孕而生于人世,故为神子和救主。
耶稣降生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
耶稣在宣道过程中招收12个使徒,后来以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为世人赎罪。
耶稣死后3天复活,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
1世纪30一40年代由其使徒以领受圣灵为“灵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史称早期基督教。
这一阶段的基督教分为前后两期。
反映基督教从产生到定型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其前期即原始基督教时期,处于原始状态中的基督教刚从其犹太教母体分裂出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体态尚不完备,其宗教信仰上的“自我意识”亦不明显。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教会权力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教会权力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宗教与教会权力对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欧洲中世纪宗教的背景、教会的组织结构、教会的权力以及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欧洲中世纪宗教的背景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成为了主要的宗教信仰。
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以大幅提升。
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教会在欧洲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会的组织结构教会在中世纪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
教会分为不同的教派和贵族。
而且,教会内部设置有主教、牧师、修道士等职位,以此来管理和推行教义。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中,教会对信徒的日常生活具有高度的规范性。
三、教会的权力教会在中世纪的权力极为庞大。
首先,教会拥有宗教上的权威,可对信仰与教义进行解释,监督和规范信徒的行为。
此外,教会还拥有征税权,能够向信徒征收税收。
教会的财富与土地所有权也非常广泛,这使得教会成为拥有巨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机构。
四、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宗教在欧洲中世纪社会中的影响无所不在。
宗教引导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塑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教会通过教育普及宗教知识,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此外,教会还对政治进行影响,教会的高级职位经常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总结: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教会权力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权力的扩大使其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一时期,教会权力的影响无处不在,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教会最新管理制度范文
教会最新管理制度范文最新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教会的管理,促进教会事工的健康发展,提高教会成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教会的各个部门和组织。
第三条教会管理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依规进行。
第二章教会领导班子第四条教会领导班子由牧师、执事会主席和部门负责人组成,共同负责教会的决策和领导。
第五条教会领导班子应当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教会的重要事务,做出决策和安排。
第六条牧师是教会的精神领袖,负责教会的宗教事务和精神指导。
牧师应当具备相关宗教知识和经验,严守职业道德,尊重教会成员的权益,关心教会的发展。
第七条执事会主席是教会的行政领袖,负责带领教会的管理工作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执事会主席应当具备管理知识和经验,严守诚信原则,尊重教会成员的意见,积极推动教会的发展。
第八条部门负责人是教会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部门的工作和管理部门的人员。
部门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熟悉部门的业务,善于沟通和协调,关心部门成员的发展。
第九条教会领导班子应当定期向教会成员公开工作报告,接受教会成员的监督和评议。
第十条教会领导班子的选举和任期应当按照教会章程的规定进行。
第三章教会组织架构第十一条教会的组织架构应当合理、科学,适应教会事工的需要。
第十二条教会分为党务部、事务部、儿童事工部、青年事工部、教育部、宣传部、福利部等部门,各部门具体职责由教会领导班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教会应当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第十四条教会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工作的进行。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五条教会应当根据需要招聘合适的人员,建立人才库,制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
第十六条教会应当建立健全的人员考核制度,对教会成员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激励和奖惩。
第十七条教会应当重视对教会成员的培训和提升,为其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
教会规章制度如何实行
教会规章制度如何实行一、教会规章制度的制定教会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是一个民主和透明的过程。
首先,教会理事会或者牧师团队应该起草一份详细的规章制度草案。
然后,该草案应该在教会的全体会员大会上进行讨论和审议,会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最终,教会理事会或者牧师团队应该根据全体会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教会规章制度。
教会规章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教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教会的财务管理、教会的事工和活动、教会的会员权利和义务、教会的纪律和惩罚机制等。
二、教会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一旦教会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就应该进行全面的宣传和培训。
教会应该向全体会员介绍教会规章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要求全体会员遵守规章制度。
此外,教会还应该举办培训班或者研讨会,向会员详细介绍教会规章制度的条款和执行细则,帮助会员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
三、教会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教会规章制度的执行应该是全面而严格的。
教会理事会或者牧师团队应该对教会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规章制度得到全面落实。
如果发现有会员违反规章制度,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程序进行处理,确保教会的秩序和稳定。
另外,教会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和检查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教会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该监督和检查机构应该由教会理事会或者牧师团队选派,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教会规章制度的修订和更新教会规章制度是一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文件。
随着教会的发展和变化,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
因此,教会应该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保持规章制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会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教会的管理和运作至关重要。
只有确保规章制度的全面执行和监督,才能维护教会的秩序和规范,促进教会的发展和稳定。
希望本文对教会规章制度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教会治理的模式和架构
教会治理的模式和架构教会治理的模式和架构在当今社会,教会作为组织机构扮演着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导和关怀的重要角色。
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一使命,教会治理的模式和架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教会治理的模式和架构。
一、教会治理的深度探讨1.1 教会治理的定义和意义教会治理是指教会内部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和权力运行的一套规范和模式。
它不仅关系到教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会对信徒的服务和教义的传承。
在一个良好的治理模式下,教会能够更好地实现神的使命并回应信徒的需求。
1.2 传统教会治理模式传统教会治理模式以主任牧师为核心,由他负责决策、组织和管理教会的各项事务。
在这种模式下,主任牧师通常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决策权,其他牧师和教务人员则按照职责进行配合。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教会的纪律和秩序,但也存在着过度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隐患。
1.3 现代教会治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会的发展,一些现代教会开始尝试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治理模式。
这些模式通常以由教会委员会或理事会负责决策和管理,牧师则作为执行者来落实决策。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和责任分享,减少个人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充分发挥牧师的职能和才能。
1.4 未来教会治理的思考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教会治理模式将进一步趋于多元和灵活。
尤其是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教会需要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新科技手段来推动治理的现代化和效能化。
教会治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信徒的参与和民主化,形成一个开放、平等和负责任的管理平台。
二、教会治理的广度探讨2.1 教会治理的组织架构教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包括了教会委员会或理事会、各部门和小组的设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教会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和各个层级间的有效沟通。
在一个较大的教会,还可能会出现多个分支机构和服务单元,需要更加精细和复杂的架构来保持运转的协调和高效性。
2.2 教会治理的决策机制教会治理的决策机制涉及到权力分配、决策流程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
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孙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基督教呈蓬勃发展趋势,信徒人数日益增长,教堂数量不断增多,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具有社会影响的生命力量。
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基督教在信主人数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明确,管理失控与泛化,成为阻碍教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
”(箴言29:18)教会没有异象,也会放肆。
有了异象,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体制,教会就不会正常运行。
所以,教会要把异象转化为使命,要健康发展,谋求福音的广传,与社会和谐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身的发展思路,建立符合国情的教会组织,实现以教牧化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架构,进而形成一个“信徒——堂会——牧者”的民主制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基督教新教主要的组织管理体制纵观基督教主流教会,在管理体制大致有三种: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
(一)主教制主教制是新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
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
教会中最高的权威为大主教、主教和会督。
特点是教会按地域划分教区,郊区的主教主管其内一切行政和教务牧养工作。
现在采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比较少,主要在欧洲,例如瑞典、芬兰、挪威、德国等地,他们则通常采用主教制。
主教制的主要精神就是:牧者说了算、在教会里牧者老大。
在主教制里,长老、执事、其他人都是协助者而已,教会的最终决策者是牧者。
这个制度的好处是,牧者权柄很大,大家都顺服,在教会内部信徒之间比较少有争权夺利的事情发生。
另外在行政效率上通常也比较好,毕竟一人决定,接下来就由大家执行,不需经过反复冗长的开会决议。
在主教制之下,几乎不太可能发生“赶牧师”的情形。
但是,由于在教会内部缺乏对牧者的制约机制,一味要求信徒顺服权柄,强调牧者绝对的权力,如果牧者本人行为不“节制”时,很容易发生牧者侵害信徒,损害教会利益的弊端。
异端、邪教也喜欢走主教制。
教堂组织机构
教堂组织机构教堂的组织结构可以因教派、教会规模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性的教堂组织结构,其中可能包括不同职能和领导层次:1.牧师(Pastor)/主任牧师(Senior Pastor):主要负责教会的神职工作,包括布道、主持礼拜、牧灵、关怀信徒等。
2.执事(Deacons)/监事(Elders):通常负责教会的管理和事务,协助牧师进行教会事工的运作。
在某些教派中,监事可能负责监督教会的神职工作。
3.教会理事会(Church Board):由教会中的领导人、执事、监事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和决策教会的事务和计划。
4.事工团队/小组:可能包括不同的事工小组,负责教会中的不同方面,如青年事工、儿童事工、妇女事工等。
5.教育部(Education Department):负责教会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包括主日学、查经班、培训课程等。
6.崇拜事工(Worship Ministry):负责教会礼拜、音乐、领唱等崇拜事宜。
7.传道(Evangelism)和外展(Outreach)团队:负责传福音和教会对社区的外展事工。
8.财务团队:管理教会的财务事务,包括预算、捐赠、会计等。
9.教会秘书:负责教会文书工作,包括会议记录、通讯、文件管理等。
10.教会管理员(Church Administrator):负责协助教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设施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等。
11.神职人员(Pastoral Staff):除主任牧师外,可能还包括副牧师、青年牧师、传道员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派和教会可能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此外,一些小型教会可能将多项职能合并在一起,而大型教会则可能有更复杂的层级和部门。
最终,教堂的组织结构应该符合其特定的使命、愿景和教义。
教会团队章程模板范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章程旨在规范教会团队的运作,明确团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教会团队的组织建设,促进教会团队的健康发展。
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教会团队的全体成员,包括教牧人员、信徒及志愿者。
第三条本章程的制定和修改,需经教会团队全体成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表决通过。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教会团队设立以下组织机构:1. 教会团队理事会:负责教会团队的全面工作,制定教会团队的发展规划,监督教会团队的财务状况,决定重大事项。
2. 教会团队委员会:协助理事会工作,负责教会团队的日常事务,包括教会活动、信徒关怀、社会服务等。
3. 各部门:根据教会团队的需要,设立相应部门,负责具体工作。
第五条教会团队理事会由以下人员组成:1. 理事长:负责理事会全面工作,主持理事会会议。
2. 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工作,分管理事会日常工作。
3. 理事:负责理事会相关工作,参与决策。
第六条教会团队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1. 主任:负责委员会全面工作,主持委员会会议。
2. 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分管委员会日常工作。
3. 委员:负责委员会相关工作,参与决策。
第三章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教会团队成员享有以下权利:1. 参与教会团队的管理和决策。
2. 参加教会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
3. 接受教会团队的培训和服务。
4. 对教会团队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教会团队成员承担以下义务: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教会团队章程。
2. 积极参与教会团队的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3. 维护教会团队的团结和形象。
4. 为教会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章教会团队活动第九条教会团队活动包括:1. 主日崇拜:每周举行的主日崇拜活动,信徒和教牧人员共同参与。
2. 社会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
3. 培训课程:定期举办圣经学习、信仰生活、牧养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4. 团契活动:组织信徒之间的团契活动,增进信徒之间的友谊。
第五章财务管理第十条教会团队的财务由理事会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教会团队章程模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章程旨在规范教会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和成员行为,以促进教会团队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信徒和社区。
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教会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牧师、传道人、义工、信徒等。
第三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归教会团队领导机构所有。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四条教会团队设立以下组织机构:1. 教会团队理事会:负责制定教会团队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监督团队各项工作的实施。
2. 教会团队委员会:负责具体执行理事会决议,协调各部门工作,处理日常事务。
3.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和协调。
第五条教会团队理事会由牧师、传道人、义工代表和信徒代表组成,理事会设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名。
第六条教会团队委员会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各部门负责人由理事会提名,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八条教会团队工作流程如下:1. 教会团队理事会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并报牧师批准。
2. 教会团队委员会根据季度工作计划,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并报理事会批准。
3. 各部门根据月度工作计划,制定周工作计划,并报委员会批准。
4. 各部门按照周工作计划执行工作任务,并及时向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展。
5. 教会团队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四章活动内容第九条教会团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1. 周日崇拜:举行主日礼拜,进行圣经学习、赞美敬拜、讲道等。
2. 主日学:组织信徒学习圣经知识,提高信仰水平。
3. 社区服务: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
4. 信仰培训:举办各类信仰培训课程,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
5. 教会庆典: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庆祝教会的重要节日和成就。
第五章成员行为第十条教会团队成员应遵守以下行为规范:1.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维护教会形象。
2. 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3. 积极参与教会活动,为教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会等级制度
教会等级制度篇一:教会等级制度是指基督教教会中不同权力层级之间的划分和管理制度。
基督教教会是由信仰和权力相结合的一种社会组织,其等级制度反映了教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角色分工。
教会等级制度通常由以下三个层级组成:1. 教皇或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皇权:教皇是基督教教会的最高领袖,拥有神圣权威和立法权。
教皇权起源于罗马天主教会,现在是全球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
2. 教会领袖层:教会领袖层是指教会中拥有较强影响力的成员,包括教区神父、执事、牧师、教会长老等。
这些成员通常拥有牧养信徒、组织活动、管理教会等方面的权力。
3. 信徒层:信徒层是指基督教教会中普通成员,包括信仰虔诚的信徒、非信徒、异端邪说者和怀疑者等。
信徒层的权限取决于其信仰和行动。
除了教会等级制度之外,基督教教会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角色和权力分工,例如:1. 执事:执事是教会中具有较高权力和职责的成员,通常由教皇或教会领袖任命,负责管理教会的财务、行政和牧养工作。
2. 神父:神父是基督教教会中的牧师,负责传扬福音、教导教义、主持弥撒、祷告和牧养信徒。
神父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牧养素质和神学知识。
3. 教会长老:教会长老是教会中拥有较高影响力和决策权的成员,通常由信徒层中选出,负责管理教会的牧养和信徒教育等工作。
教会等级制度反映了基督教教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对于教会的发展和信徒的信仰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了解和尊重教会等级制度也有助于提高教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精神。
篇二:教会等级制度是指基督教教会内部不同职位、权力和收入等级制度。
在基督教中,教会是由教皇、教会领袖、牧师、信徒等构成的。
这些职位和层级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会等级制度。
教会等级制度在基督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等级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密。
不同的教会领袖拥有不同的权力和收入,而且相互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很复杂。
宗教场域的结构与生成
宗教场域的结构与生成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都有着深远影响。
宗教场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传承、信仰实践和社会活动的载体。
宗教场域的结构和生成与宗教的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宗教活动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本文将从宗教场域的类型、结构和生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宗教场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宗教场域的类型宗教场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宗教神殿、教堂、清真寺、庙宇、寺院等。
宗教场域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不同宗教的信仰和教义。
基督教的教堂是信徒进行礼拜和聚会的场所,基督教教堂的结构一般包括主殿、圣坛、祭坛、教堂席、钟楼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场所,清真寺的结构一般包括礼拜大厅、圣殿、穹顶、尖塔等;佛教的寺院是佛教徒参加法会和礼佛的场所,寺院的结构一般包括山门、大殿、佛塔、藏经楼等。
各种宗教场域都具有一定的传统和特色,体现了不同宗教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宗教场域的结构是指宗教场所的形态、构造和布局。
宗教场域的结构是由信仰理念、宗教仪式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宗教场域的结构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和信仰精神。
基督教的教堂通常是以十字形或十字架形状建造的,寓意基督的救赎和十字架的救世主形象;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通常是朝向麦加的方向建造,寓意穆斯林对真主的虔诚和尊崇;佛教的寺院通常是以佛教经典和传统符号为设计和装饰元素,寓意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宗教场域的结构反映了宗教的敬畏和教义,也为信徒提供了宗教活动和神圣仪式的场所。
宗教场域的生成不仅跟宗教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宗教场域的生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阶段和过程。
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形成,宗教信仰是宗教场域生成的基础和前提。
然后是宗教组织的建立,宗教组织是维护宗教信仰和教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宗教场域的产物和载体。
再者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政治和社会因素对宗教场域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能会影响宗教场域的建立、改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全敏夏怡周庆玉顾北李玉王葳布里更)摘要:随着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就其宗教性和社会性的表达,对其载体——教会组织的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本研究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入手,重点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就基督教教会组织,具体分析其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招募、物资来源及信息沟通,旨在简要说明宗教组织的管理运行结构框架及运行模式。
关键字: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组织社会学家趋于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如群体生态、社会制度领域的研究把组织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单位,组织里面的人和内部活动都消失了,忽略了组织的微观基础。
(周雪光,2003:22)本研究试图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入手,重点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以及涉及少量与外部尤其是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
一、概念说明教会组织:“教会”一词在基督教中原指几个基督徒间的关系(团契),并非本就是一个组织的意思。
但是就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其宗教性和社会性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得不落足到对它们的载体——宗教组织的研究上。
本文研究所指的教会组织是指调查区域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将它作为一个分析切入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新教强调个人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以获取救赎这一客观情况;仅是基于在现实生活中,教会也是一个有着自己运行逻辑和方式的管理组织这一事实(李峰,2005:43)。
因此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社会性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实体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看待。
二、调研对象在中国,教堂主要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了更有针对性,我们的对象首先全部集中到基督教教堂,主要针对单个的以教堂为依托的基督教教会组织。
具体教堂如下:象山县丹城镇教堂。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镇。
背景概述:象山县丹城基督教教堂造于2007年1月,将于2009年5月完工,耗资2000万元,其教堂设计曾获过奖,是宁波地区最好的教堂,也是象山县49个教堂之首。
其临时过度用的旧址有5年的历史,现有信徒2000余人。
大渡口区马王乡教堂。
重庆市大渡口区马王街28号。
滨海县东坎镇张弓闸教堂。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坎镇。
其中以象山县丹城基督教教堂为主要调研对象,后面两个教堂为参考。
此后,为了进一步深入,我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徐家汇天主教堂作为比较对象。
位于蒲西路158号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着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
它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
三、调研内容与逻辑分析1、教堂的内部组织结构。
2、教堂的运行机制之资源汲取与分配。
3、教堂的运行机制之信息沟通。
4、与天主教徐家汇教堂对比通过教会团体研究来分析组织特征应该说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对此本文大致上是从教会组织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以及教会与周边相关组织的互动关系等几个平行变量入手——系统结构主要探讨的是教会内部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考察的是教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其中资源汲取主要讨论的是教会的工作人员招募及物资募集的具体方式,在教会运行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成员的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对教会的实际组织过程和效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决策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会内部权利和权威结构,另一个是组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尤其是与当地权利组织和相关行政管理机构间的互动方式。
通过对这些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出教会组织的某些内部特征和其存在的合理性部分资源,以及教会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和外界对教会组织、信徒的期待。
四、正文对任何组织结构的认识,我们都可以从静态的结构设计和动态的实际运行两方面着手,教会组织也不例外。
(一)、教会组织的内部结构象山县丹城镇教堂现共有信徒2000余人,其中包括2个毕业于神学院的牧师和21个执事。
教堂里的21个执事组成此教堂的堂委会,这是一个集体权力设置,它负责本堂重大事务的决策等事务。
在堂委会之下,设有唱诗组、乐队组、探望组、培训组、祷告组、接待组、伙食组、青年组等11个事工部门(见下图),这些事工部门除了执行本堂点的相关教牧事务外,还接受上一级组织的工作指导,在搞好本教会内部教牧工作的同时,还要配合它们开展一些跨堂性的宗教活动。
堂点组织内部分工细致:牧师的职责在于礼拜的安排和主持上。
执事的职责为召集堂委会成员会议;商讨或决定本堂一切日常事务。
其中探望组负责前往那些生病的信徒家中探望做祷告,对于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信徒给与一定的经济支援,对某些特别需要照顾的教会则专门安排人负责照看。
探访组的成员由该教堂接受过洗礼的且员侍奉的教徒组成。
堂点一般根据本教会所处的地域范围,依照教徒的分布将成员分为几个探访片,每片由堂委会指定一名负责人,每组的成员不等。
此外,探望组通常还承担着为其他事工组向教徒传递信息的职责;伙食组负责聚会用的食物;接待组负责服务接待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工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聚会筹办组主要负责大基督教节日崇拜以及和几个教堂联合起来的宗教活动的准备工作;青年组由18岁到45岁之间的信徒组成;财务管理组内设有会计出纳4人并且还有1名信徒代表组成,教会管理组专门负责本教会的财务收支工作。
由于当地教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教徒的奉献,于是财务组就负责接受和收集相关的奉献款项,入账后存入银行。
此外,对于本教堂各个事工的开支,在得到堂委会的同意后,财务组负责支付并做好帐务记录。
而当教堂组织完成一些特殊任务时就会建立特别行动小组,就此新教堂的建设为例,在21个执事中临时组成了9人小组负责采购、财务等一系列事务。
本教堂每天晚上基本上都设有活动:周一乐队练习、周二查经(即讲道)、周四唱诗班练习、周五青年聚会、周六大学生聚会。
在礼拜的安排有:每月初一次的圣餐礼拜以及每周日的主日礼拜,另外还有前往信徒家中或殡仪馆的丧事礼拜。
(二)、教会组织的物资汲取与分配资金和人才是教会运作过程中最直接的环境要素,作为一种非盈利组织,当地教会没有任何的事业来源,如何筹募到资金、如何招募到优秀的人才(义工,他们称圣工),这些既是保证教会组织能否正常运作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教会组织运作质量和效率高低的重要条件。
收集组织必需资源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性质及其目标”(斯格特,2002:165),教会作为一个以信仰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次属组织,与其他社会利益群体相比,其资源的汲取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1、人员招募由于堂点承担着最基层的一些事工工作,因此需要招募大量的教职人员。
根据教堂有关人员叙述,要成为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
圣经中有这样的话: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马可福音16:16)。
这样看来,信基督是首先的,洗礼也是必要的。
圣经中还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10:9)。
基督徒一般都要接受洗礼,洗礼是用水行的礼,表明信靠耶稣的宝血,洗去一切罪恶成为圣洁,是表明与主同死、同葬、同活,父、子、圣灵的名受洗,乃表明承认三位一体的上帝,归入他的名下,有份于他的生命。
在丹城镇教堂执事的招募上没有年龄和学历的要求,但必须受过洗礼、在本堂做过3年以上的礼拜,最后经由投票选举产生。
而在信徒的招募上,一是接受慕名而来者的加入;二是由培训组培训的传教者的传教宣传吸纳进来(就本堂而言现正在接受的传教者有29人)。
纵观这些信徒,小到婴儿大到90岁的老人都在其中,信徒中家庭的比例相当可观;此外还存在一部分流动性的信徒(即凡是来到象山地区的基督教信徒,也会来此教堂参与活动)。
可见,此堂点相关人员的招募基本上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序和机制,其准入制度多限于宗教性的表现(如是否虔诚,有的事工部门还有考虑是否是正式信徒),而非专业水平的尤物和高低;自愿和动员是两种最普遍的招募方式,只要提出申请,或者被动员的信徒信仰虔诚,并符合该事工部门对信徒身份(是否是正式信徒)的基本要求,教会一般都会接纳。
从堂点各事工组成员间的关系来看,我们会发现堂点教会的“招募网络”和自愿进入这几当地教会积极分子的“社会网络”间存在着高度的重叠性,这从一个层面说明许多教职人员(特别是被动员者)乃是通过教会旧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被招募进来的,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在组织招募成员的过程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私领域’中的成员,尤其是亲戚......都是最重要的招募者”(丁仁杰,1999:163)2、物资来源除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外,教会的运行还需要各种物资资源,而资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形式。
作为一个组织,教会又是如何汲取资金以支持组织内部运行的呢此教堂的物资获取依靠信徒不定期不定额的捐款,奉献收入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日常的普通奉献,包括每周的主日礼拜、基督教节庆日崇拜等各种团契时信徒的奉献;第二种实感恩奉献。
这类奉献无定制,主要取决于信徒个人的意愿。
如果信徒觉得自己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病痛消除以及子女平安等都得自神的照顾,本人出于感恩性质,就可以将相关财务交到财务组手中,以资教会事工之用;第三种是临时的奉献。
如果教会开展某项事工特别需要钱和物资,而教会当前的财政状况又无力支付,或者因某种原因不能列入计划开支,教会往往会提前一段时间,由探访组通过各户信徒,或者在主日礼拜时进行通知。
信徒自己则根据本人的情况自愿奉献,奉献的方法同神学奉献周的奉献一样,也是规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信徒的奉献。
这类情况并不常见,从现已开展的几次来看,临时奉献主要存在一下两种情况:一是建堂的需要,要相新建或者重建一种时应先在教会发展需要的教堂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
另一种情况是赈灾,当本地或其他地方发生灾害,且教会同意捐助时,教会也会通过探望组的探访和主日礼拜是的通知等形式告知信徒,鼓励信徒积极捐资捐物,如去年的雪灾、地震即是通过这种方式募集的。
用组织运行角度来分析,教会主要通过上述的两种方式来汲取物质资源:一是通过制度化的奉献机制,这是指日常的普通奉献和感恩奉献,二是临时性的奉献,在运作时,教会通过探望组等相关事工部门进行动员。
如果将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前者显得更为被动,后者则表现得更为主动,但临时性的奉献相对来说并不常见,它往往是克服交会财务的暂时性短缺或不便而采取的一种主动动员措施。
之所以形成这种资源汲取的格局,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地教会在资金的分配上集中于宗教性的教会事工和信徒群体内的困难帮补以及非经常性的开展其他公益性的社会关怀事工。
因此,其资金开支也不会太大。
此外,当地经济比较发达,信众也多,特别是还有许多信仰比较虔诚的老板信徒,因此教会通过第一种制度化的例行方式汲取到的资源也比较充足。
再关注到此教堂的物资分配,堂点绝大部分的资金都适用于内部运作的开销,其中直接投入宗教性产品生产和输出的事项有“聚会费用”、“生产支出”、“培训班支出”和“伙食招待”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