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背景回延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是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时代教学要求而编写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文艺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培养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重要意义;•掌握文艺批评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学会运用批评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重要意义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如何运用批评思维剖析文学作品,并掌握批评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述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为学生提供必要知识;•图示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剖析文学作品;•组织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批评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回顾中国革命时期和延安文化,介绍《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授(20分钟)•讲述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介绍文艺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
第三步:图示(20分钟)通过选取一篇小说或诗歌,剖析其内涵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思维进行分析。
第四步:组织讨论(30分钟)分成小组进行学术讨论,探讨批评文学作品概念、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思维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后作业•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并通过学习的批评思维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小组合作,完成一篇文学批评,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
考核方法•课堂表现:包括听课、讨论、提问等;•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幅端午民俗风情画,是一篇风格闲散自由的散文,属于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但文章结果较为特殊,不易为学生接受,在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出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读积累尚少,生活阅历尚浅,不易欣赏汪曾祺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端午节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也比较生疏。
因此要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显得尤为必要!目标1.通过浏览、默读,能概括高邮鸭蛋的主要特点及围绕鸭蛋发生的趣事,说出文中表现的生活情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读出其中的情味;以批注的方式赏析富有情趣的语言,总结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
3.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研讨,鉴赏评议本文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围绕鸭蛋写了哪些事情,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三个活动,让学生展示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和批注,比较相近表达的不同效果,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鉴赏方法;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用批注赏析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中精妙传神的语言,以此检测其拼读、赏析语言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开头段和结尾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联系,检测其鉴赏评价散文作品写作风格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教案兼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及导学案【目标导航】1.通过对“诚信”主题的搜集、整理、探究,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感悟“诚信”的博大情怀。
2.以文字、图片、表演、论辩等形式展示成果,发现自己身边及社会上诚信的人和事,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诚信”。
3.参与诚信的故事讲述、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懂得信赖别人和被别人信任都是一种幸福,从而陶冶情操,激发互信之心,学会诚信做人、做事。
【课时安排】1课时。
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搜集关于诚信的资料,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新课导入】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无信如同车轮子中心和边缘没有支撑一样,没法行走。
诚信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由此可见,诚信非常重要,“人无信不立”。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次综合性学习,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吧。
【重点解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1.引经据典话诚信古代先哲在思考“信”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古今的道德楷模践行“信”的美德、品行令人景仰。
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理解“信”的传统内涵。
汇总并整理搜集的资料,可将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论述类和事例类,再将前者进一步划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也可将所有资料划分为“正面”“反面”两类。
研读整理后的资料,讨论: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重要意义?2.环顾身边觅诚信诚信不难找到,诚信就在你我身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全诗有五个局部,试给每个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春季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
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重难点)2.体会语言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预习1.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湖北黄冈浠水县人。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读准字音。
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bǐ)离间(jiàn) 蛮横(hèng) 赋予(fù)3.理解词义。
卑劣:卑鄙恶劣。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制造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
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
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
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
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
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
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
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古今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
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蕴含哲理的成语。
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
“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活动指导1.利用工具书,借助网络,理解“和”的含义、来源、历史发展等。
2.搜集整理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和叙述,据此理解“和”的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学习用“和”的思想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
4.有效组织班级讨论会,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和为贵”的关系网,并以此思想为基础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三、活动示例关于“和”的小故事罗威饲犊汉代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理不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怎么样解决牛的饥饿问题。
罗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
牛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大咽起来,吃饱了,牛也就安稳地睡觉了,不再去吃罗威的庄稼。
邻居每天起来,总会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感到很纳闷,后来半夜起来亲眼看到是罗威所为,愧疚万分,从此对自家的牛严加看管。
“罗威饲犊”的故事从此传为美谈。
杨翥卖驴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
他对驴子特别偏爱,常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
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他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写作学写故事教学目标【目标导航】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3.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
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课前准备二、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
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不少于600字。
三、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教学过程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会忘却,有一些故事却随着时间消亡而去,今天,让我们学着写一写故事,挖掘出我们身边那些被我们【写作要求】1.小组先进行讨论,确定故事的话题、人物等,再依次接续,尽可能说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2.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3.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
可列一个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让情节有些波澜。
要有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生动丰满、曲折感人。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
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1. 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写故事和写记叙文一样,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
2.(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
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象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及反思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丁肇中教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1.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例如:“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4.格物致知: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意思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那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论点是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一)阅读2-5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明确: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是儒家主要经典。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明确:出自《大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道客巴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道客巴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
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诗句。
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二、正课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诣”“俨然”“垂髫”“交通”“妻子”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反复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不同。
贫困的年代里,人们希望衣食无忧;安定的年代里,人们渴望幸福美满。
那么生活在战乱时代里,人们向往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看一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向往中的理想社会。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PPT文稿)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传世。
三、订正读音,朗读课文1.录音范读。
2.订正读音:豁(huò)然间(jiàn)隔俨(yǎn)然邑(yì)人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便舍(shě)船屋舍(shè)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
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素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 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 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本 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 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江南水乡的村民生活、自 然风光,感受到了水乡的淳朴和睦的民风。
例如:学习任务一 完成以下任务单
篇目
选材 构思 语言 主题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学习任务三
• 鉴赏交流影响最深的句子,完成以下任务单。
• 1.请你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句子按表 达方式分类:
• 叙述性的语句: 描写性的语句:_____
• 抒情性的语句: 议论性的语句:_____
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 ,理解家乡风俗文化 的价值意蕴,提升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恰当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去表现身边的 民俗,增强传承民俗 文化的使命感,强化 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 3.培养清楚流利的 表达能力和积极互动 的应对能力。
作业布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 张家乡名片,并运用描写、抒情 等表达方式为这张名片、写一段 解说词或推荐词。 2.学生自主撰写喜闻乐见的家 乡民俗故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 、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3.结合家乡非遗名片和家乡民 俗故事,编写《家乡民风民俗手 册》。 4.模拟冬奥会山东民俗展览(1 )学生制作冬奥会上介绍山东民 俗的展板。(2)扮演冬奥会志愿 者,答世界运动员提问。
部编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 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 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 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 务群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 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 践性,综合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三、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本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在有针对性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审美水平。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舞台,以展示他们在诵读、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
因此,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我校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大都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为考试而背诵,考完后大多忘记了,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不够扎实、不够深厚。
大部分学生学习诗歌的方式比较单一,甚至仅仅局限于背诵,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歌美的发现更是少之又少,鉴赏与审美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三、教学设想“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生活”系列,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古诗之美。
课本要求学生在“诵古诗、品古诗、辑古诗”三个活动中任选其一完成,有余力的也可以都做。
新教材培训会中指出,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
学习目标应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我想,设计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更要激发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古典诗词。
我希望在这节活动课上,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以及对诗词多种艺术形式的赏析,带动学生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多积累古典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重点)2、通过诵读、演唱、绘画、书法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海国记沈复》教案设计
此外,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练习的反馈意见较为分散,这说明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写作指导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指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像沈复一样描绘一个陌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沈复如何通过对海外国家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理解沈复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深度。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写作实践: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形象性。
-文化差异认识: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观念。
五、教学反思
在《海国记沈复》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海外国家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学习沈复的描写手法,尝试去描绘身边的文化现象,我发现学生们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很大的潜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沈复的描写手法,虽然我尽力通过实例分析进行讲解,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便他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这种描写手法。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理解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意,培养学生自主
【投影展示】检查课前自学成果,投影展示重点字词。
学习与合作学习
2.检查自学情况,理解文句,掌握文意。
的能力,便于学生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整 体 把 握 课 文 内
总括核舟上所刻人、物种类和刻字总数,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教师点评】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问】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 教 师 点 拨 】 说 明 文 的 结 构 方 式 主 要 可 分 “ 总 一 分 一 总 ”“ 总 一
让学生理清
分”“分一总”“递进”“并列”。
【投影展示】见课件。
容。
(1)通假字 (2)—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5)
虚词 (6)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请概括第 1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第 1 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尝贻余核舟一”)。第 6 段,
心?
【学生回答】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
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
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
使学生更为
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板书)
深刻地感受我国
四、课外延伸,增长知识
【学生回答】“奇巧”“灵怪”“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精编)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藏在心底的醇香——《社戏》《故乡的年戏》整合探究课【学习目标】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难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前预习】通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风俗画卷·往事如水》中的文章,在书中做好圈点勾划,看看他们的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写出你的发现或感悟。
【课内探究】活动一:说说记忆里的那些“戏”事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社戏》《故乡的年戏》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一件什么事?2. 请找出两篇文章中“看戏”的段落,反复品读。
3.作者围绕“社戏”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
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选取其中一件事例,圈点勾画,分析综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活动二:品品字里行间的那些醇香1、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豆好吃吗?戏好看吗?到底是什么吸引“我”,让“我”久不能忘?鲁迅在文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结合这些内容,从字里行间品读作者要借“豆”“戏”表达一种什么情感?2.读《风俗画卷·往事如水》中的《故乡的年戏》《水乡的日子》《童年趣事》《难忘童年的豌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浓浓情感。
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念。
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再看一场年戏。
——《故乡的年戏》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
早起盥(guàn)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
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zhuó)洗得晶亮晶亮。
——《水乡的日子》机灵的老包三说时迟那时快,掏弹弓,装石子,拉皮射击,一连贯动作瞬间完成,只听“噗——”的一声,威风的毒蛇一下瘫在地上,在那里卷作一团,老包三用弹弓打中了它的七寸。
——《童年趣事》童年的豌豆啊!从青翠欲滴的豌豆苗,到宝石般的豌豆荚,再到绿白相间的豌豆饭,还有红糖豌豆汤、红糖豌豆糕,再到着面豌豆、油光光的盐油豌豆,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数不尽的美好回忆,也让现在的我对往事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难忘童年的豌豆》【拓展延伸】继续阅读《风俗画卷·往事如水》中的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深情,并做好读书笔记。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找回失落的美丽——《回延安》《王贵与李香香》(节选)整合探究课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一中王秀梅【学习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了解信天游诗体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信天游”诗体的特点【课前预习】1.了解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了解延安精神。
2.朗读《回延安》《王贵与李香香》(节选),体会“信天游”的特点【课内探究】活动一:一读,晓内容。
1.自由朗读《回延安》,体会诗情。
2.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找出抒情的线索。
小组交流,明确:回延安 -澎湃激情兴奋忆延安养育深恩感激聚延安亲人心声喜悦看延安崭新面貌赞颂颂延安伟大贡献热爱活动二:二读,悟感情。
反复诵读、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蕴含其中的。
讨论后明确:1.诗歌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
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2.善用动作表达情感。
如:A,一“抓”“一贴”。
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这发自内心的激昂奔放的感情,化作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作,以潜声的语言酣畅地传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动词“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
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B一个“搂”字,诗人几处异地,心系延安,写尽怀念之情。
C一个“扑”字诗人此时的感情是用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用“扑”尽在不言中。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
4.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5.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活动三:三读,知特点。
1.诵读《王贵与李香香》(节选),对比两首诗形式上的相同之处。
2.小组讨论,明晰“信天游”诗体特点。
明确: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附:《王贵与李香香》(节选)李季一崔二爷收租公元一九三0年,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那块地不属财主家?一九二九年雨水少,庄稼就象炭火烤。
瞎子摸黑路难上难,穷汉就怕闹荒年。
荒年怕尾不怕头,第二年的春荒人人愁。
掏完了苦菜上树梢,遍地不见绿苗苗。
百草吃尽吃树杆,捣碎树杆磨面面。
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理!窑里粮食霉个遍,崔二爷粮食吃不完。
穷汉饿得皮包骨,崔二爷心狠见死他不救。
风吹大树嘶啦啦响,崔二爷有钱当保长。
一个算盘九十一颗珠,崔二爷牛羊没有数数。
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沙。
那一群牛羊不属他家?烟洞里冒烟飞满天,崔二爷他有半个天;县长跟前说上一句话,刮风下雨都由他。
天气越冷风越紧,人越有钱心越狠!天旱庄稼没收成,庄户人家皱眉头;打不下粮食吃不成饭,崔二爷的租子也难还。
饿着肚子还好过,短下租子命难活!王麻子三天没见一颗米,崔二爷的狗腿子来催逼。
舌头在嘴里乱打转,王麻子把好话都说完。
"还不起租子我还有一条命,这辈子还不起来世给你当牲畜。
""短租子,短钱,短下粮--老狗你莫非想拿命来抗?"一句话来三瞪眼,三句话来一马鞭。
狗腿子象狼又象虎,五十岁的王麻子受了苦。
浑身打烂血直淌,连声不断叫亲娘。
孤雁失群落沙窝,邻居们看着也难过。
"冬天穿皮袄为避风,王麻子短租不短你的命;"房子家产由你们挑,打死他租子也交不上!"毛驴撞草垛没长眼,狗腿子不长人心肝!一根棍断了又一根换,白落红起不忍心看!太阳偏西还有一口气,月亮上来照死尸。
拔起黄蒿带起根,崔二爷做事太狠心;打死老子拉走娃娃,一家人落了个光塌塌!冬天里草木不长芽,旧社会的庄户人不如牛马!二王贵揽工王麻子的娃娃叫王贵,不大不小十三岁。
崔二爷来好打算,养下个没头长工常使唤;算个儿子掌柜不是大,顶上个揽工的不把钱花。
羊羔子落地咩咩叫,王贵虽小啥事都知道。
牛驴受苦喂草料,王贵四季吃不饱。
大年初一饺子下满锅,王贵还啃糠窝窝。
穿了冬衣没夏衣,六月天翻穿老羊皮。
秋天收庄稼一张镰,磨破了手心还说慢。
冬天王贵去放羊,身上没有好衣裳;脚手冻烂血直淌,干粮冻得硬梆梆;心想拔柴放火烤,雪下柴儿点不着了。
马兰开花五瓣瓣,王贵揽工整四年。
冬雪大来年冬麦好,王贵就象麦苗苗。
十冬腊月雪乱下,王贵想起他亲大;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要子报。
活动四:诵读积累。
背诵《回延安》。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触摸文字的力量——《安塞腰鼓》《灯笼》整合探究课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一中王秀梅【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行文线索,体会文章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借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章抒发的情感。
【课前预习】1.熟读两篇文章,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搜集安塞腰鼓的相关视频及图片,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和艺术美。
3.结合《灯笼》一文,借助网络了解相关灯笼文化。
【课内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快速浏览两篇文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2.找出《灯笼》一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 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请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初读感知。
活动二:感情诵读,寻找美点。
1.《安塞腰鼓》一文,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反复诵读,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安塞腰鼓美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明确:①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使你……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本文的美还表现在句式丰富多样,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互相碰撞、应和,汇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请找出这些句子,反复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律动。
如,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