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丨高中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总复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总复习汇总

(3)从烧陶到制瓷 ①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
型代表。
②瓷器
▲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
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著有粉彩、珐琅彩。
22.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式?分析各自发展情况、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中国 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的变化 产品经营特点
地位
评价
为细密分工和
原料由政府提
协作创造了条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 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 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 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 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 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 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官 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第一单元1.王位世袭制:起源于夏朝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将政治权利在一家一姓中进行传承。

其影响是为后代创造了一个“家天下”的局面,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取代。

2.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与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施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再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其有利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其不利影响是诸侯的独立性很强,到了西周后期天子的威望下降,王权遭到威胁。

3.宗法制:西周时期实行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其影响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皇帝制:秦朝始创的政治制度。

在秦兼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5.三公九卿:秦朝设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其影响是这些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编高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知道: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

《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知道: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

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古代印度知道: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重要的名词,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历史的意义。

1.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和艺术、科学的繁荣为特点。

人们在这一时期开始重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的束缚。

文艺复兴的影响深远,对于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丁文的再次普及、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繁荣以及科学知识的积累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成果。

2.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一场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由于科技和机械的发展,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

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发明的应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的迁徙。

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和环境问题。

3.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领他国并建立殖民地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欧洲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殖民地。

殖民主义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获取商品、资源和劳动力,并通过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来推动本国的发展。

然而,殖民主义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原住民的剥削和人权的侵犯等,并对后世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后果。

4. 世界大战(World War)世界大战是指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参与的、规模庞大的战争。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1914年至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

这两场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即某社会的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例如,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也决定了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不断发展便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即经济基础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同一含义的范畴,列宁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

在这里,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另外,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

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

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都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一种完善的经济体制,它就能够较好地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弊端或缺陷,那么它就会形成限制生产关系本身优越性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

因此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四、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直接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获取产品或使用价值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局部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展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方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自耕农经济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

它只承当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围比拟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兴旺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小农:指个体农民自耕农:旧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织,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

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

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给;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开展。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 28.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
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 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 29.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
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 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 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 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 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 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政权组织形式。
• 4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30.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的政策。
• 31.“拜上帝教”:又称“太平基督教”,是中国太平天国领袖
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揉合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 32.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是
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 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 35.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甲午战 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3年清朝在中央设练 兵处;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的 编练推行于全国。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名词解释:经济统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名词解释:经济统制

经济统制一、内容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

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经济统制的范围有棉花、棉纱、面部、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工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

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

二、评价一切从抗战出发,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围绕着抗战这个大目标进行。

通过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要使经济建设满足前方需要;二要做到战时人民日常必需品“无需仰赖外人,然生活得以自给”。

因此,我们在评价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时,必须置于这样一个前提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该政策的利与弊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

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1、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2、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习惯法的作用大大减弱了,除了在非洲一些国家习惯法仍然在实际上起着比较大的作用外,在其他主要法律体系,习惯法已经不是主要渊源。

但是,习惯法仍然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内阁制』(parliamentalism):应称之为『国会制』或『议会内阁制』。

议会内阁制是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4、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5、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6、票拟权:专属明清两朝内阁成员,相当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即拟定大政方针.不同的是,票拟须皇上朱批才行,而中书省的提案要经门下省的审核.7、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

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另外各郡每年九月必须定期的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谓之“上计”。

2、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里的头人为里正。

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3、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超详)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超详)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知道: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

《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知道: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

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古代印度知道: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与自然经济解体和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与自然经济解体和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与自然经济解体和洋务运动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生产力性质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物质技术状况和劳动者的社会结合状况构成的质的综合表现。

物质技术状况主要指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的状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的状况。

劳动者的社会结合状况主要指集体协作、个体劳动、实行分工协作等。

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含义有二:一指生产力借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即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另一指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结合形式,即劳动的社会分工与生产单位内部的组织形式。

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经济形态”,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规定了该社会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为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

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经济制度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狭义指组织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有关经济工作的规章制度。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产生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与经济基础相对的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

上层建筑由该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

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思想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传播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保证。

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政治结构一定社会中人们政治关系的总和。

包括各阶级、等级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关系。

政治结构的核心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培养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更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文化背景和国家历史发展脉络的一门学科。

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必修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汇总。

1.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夏朝,因此掌握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形成中国的文明:包括古代各大朝代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如夏、商、周等;(2) 儒家思想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学、道学、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术观点;(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传统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和农民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4) 东汉至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三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2. 世界史世界史中包含了各国的历史和发展,学习世界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 古代文明: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与罗马文明等;(2) 中古时期的世界:拜占庭帝国、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洋世界等;(3) 西方现代化:欧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大战和冷战等重要事件;(4) 亚洲与非洲: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非洲独立运动和后殖民时期的新问题等。

3. 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习中国现代史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演变。

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 清朝的政治危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2) 近代中国的发展:列强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3) 二战至今的现代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4.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整理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二、分裂与统一1、分裂的原因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3、评价: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

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产生治世的原因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

(汉、唐、明)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高中历史术语汇总

高中历史术语汇总

历史答题术语
1、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影响类(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6)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7)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8)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0)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类(1)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3)全面评价科举制
(4)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5)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7)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历史人物名词解释要点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历史人物名词解释要点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1904)3、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5、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6、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

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7、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8、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9、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0、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