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微课
教学生物初中专题实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教学生物初中专题实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928a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d.png)
①在擦拭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
上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用吸水纸
吸去多出水分
③将材料浸入载玻片中央水滴中,并展平
④用镊子撕取小块洋葱外表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第8页
擦
滴
1
2
浸展
4
3盖 取
5
第9页
暂时玻片标本制作
A
B
C
D
E
第14页
(2)试验室内光线不强,对光时,应选择 较大____光_圈_和____凹面反光镜。 (3)用于制作暂时玻片标本生物材料必须 是 薄而透明 ;对光后视野是__白_亮__。
(4)小明想使观测到洋葱表皮细胞结构更为清 楚,能够进一步调整__细_准_焦_螺。旋
第15页
(5)用显微镜观测洋葱表皮装片同一部位,要在 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较多,应选择目镜和物镜组 合是:
A、目镜10×,物镜10 × B、目镜10×,物镜20 × C、目镜5×,物镜10 × D、目镜10×,物镜40 ×
(6)小明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上方细胞移到 视野中央,应向_右_上__方__方向移动玻片。
(7)小明又把写有“ b”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
观测时,视野中所看到应当是:
A、q B、p
C、d D、b
大倍数乘积,就 是物像放大倍数。
➢什么时候眼睛要注视 物镜?为何?
第5页
2、显微镜主要结构作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第6页
2、显微镜主要结构作用
➢遮光器可用来
调整光线强弱。
➢反光镜如何使用? (平面镜、凹面镜)
遮光器 反光镜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f416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a.png)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尤其在生物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微课设计的合理性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初中生物微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学反思进行探讨。
二、设计思路1.选题微课选题要贴合初中生物学知识点,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
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如植物的种植与养护、昆虫的观察与饲养等。
2.目标明确明确微课设计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并有所发现。
3.内容设计微课内容应当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适当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生物现象和实验过程。
4.互动性通过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设置问题解答、思考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5.评价方式微课设计应考虑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设计小测验、实践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三、教学反思1.优势生物微课设计的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生物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的抽象知识。
2.不足微课的时间较短,涵盖的内容有限。
需要合理安排微课在课堂中的位置,与传统教学形式衔接,使学生对微课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3.改进方案加强微课前后的预习和复习环节,延长学生对微课内容的学习时间。
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微课的频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4.教学反馈通过学生反馈和学习成绩的观察,及时调整微课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同时,与同事进行经验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秀设计,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四、结论初中生物微课的设计思路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初中生物获奖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获奖微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a9094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6.png)
一、课题名称:《初中生物微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和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和过程。
2. 难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它们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光合作用(1)展示光合作用的模型,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原料。
(3)展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
2. 呼吸作用(1)展示呼吸作用的模型,讲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分析呼吸作用的条件和原料。
(3)展示呼吸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呼吸作用的产物。
(三)互动环节1. 提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展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获奖微课特点:1. 选题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用价值。
2. 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方法教案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方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20e2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3.png)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方法教案
主题: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方法
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微课的录制,提高微课的质量和效果。
一、准备工作:
1. 确定微课内容和目标,明确要传达的知识点。
2. 编写微课讲稿,分段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3. 准备录制设备,如摄像头、话筒、屏幕录制软件等。
二、录制过程:
1. 准备工作:保持录制环境安静整洁,确保设备正常运作。
2. 首部介绍:简要介绍微课内容和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分段录制:按照讲稿的分段逐一录制,确保内容准确清晰。
4. 注意语速:语速要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让学生容易理解。
5. 注意表情和语气:语言生动抑或昂扬,表情要生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6. 结尾总结:对微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巩固知识。
三、后期制作:
1. 剪辑编辑: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剪辑和编辑,排版整齐。
2. 增加配图:可以在视频中增加一些配图,提高视觉效果。
3. 添加字幕:如有必要可以添加字幕,方便学生理解。
4. 输出保存:将最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输出保存,上传到相应平台进行分享。
四、评估反思:
1. 观看回放:观看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2. 听取意见:向同学和老师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微课质量。
3. 不断改进:不断练习和改进录制方法,提高录制效果和质量。
总结:通过以上步骤的准备和实践,可以让初中生物微课的录制更加专业和高效,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微课视频。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教案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da3c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1.png)
初中生物微课录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功能;
3. 能够描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 植物的基本组成:根、茎、叶;
2. 植物的生长及其过程;
3.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视频播放器等;
2. 教学素材:植物的示意图、视频资料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有足够的座位和投影装置。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图片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形态和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如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的功能等。
2.学习内容(15分钟)
通过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植物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构造及功能,并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在生长和生活过程中的作用。
3.讨论与展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展示各组学生的讨论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概括与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5.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了解它们的不同部分的作用,并写一份观察日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通过展示和讨论植物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植物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初中生物《细菌的繁殖》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细菌的繁殖》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ee83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8.png)
初中生物《细菌的繁殖》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条件。
3. 了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细菌的形态特征- 细菌的分类方法2. 细菌的繁殖方式和条件- 细菌的二分法繁殖- 细菌的孢子繁殖- 细菌繁殖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3. 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 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细菌在土壤中的重要作用- 细菌引发的疾病和如何预防三、教学重点1. 掌握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熟悉细菌的繁殖方式和条件。
3. 了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并能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PPT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繁殖方式和条件等内容。
2. 实验演示: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菌的繁殖实验。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并共同制定预防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参与讨论的贡献程度等。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成果:学生能否清晰地表达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
2. 细菌标本和显微镜。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次微课教学内容全面,既包括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又涵盖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和条件,以及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的设置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在教学资源方面,需要确保PPT和实验用具的准备充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还需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细菌、思考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相信学生们将对细菌的繁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微课画中画教案
![初中生物微课画中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d090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6.png)
初中生物微课画中画教案
课程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用画中画的方式呈现细胞结构的方法。
3.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细胞结构示意图
3. 画笔、颜料和画纸
4. 拼图游戏素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示意图,引导他们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画中画。
二、学习细胞结构(10分钟)
1. 通过PPT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
2. 让学生用画笔将细胞的各个部分绘制在画纸上。
三、画中画活动(15分钟)
1. 展示画中画的示范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一个细胞结构的图中画出其他细胞结构。
2. 分发拼图游戏素材,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
四、展示和分享(5分钟)
1.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 点评学生的作品,表扬优秀者并给予建议。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结构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画中画的方式绘制另一个细胞结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微课,学生在绘制细胞结构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细胞的基本概念,还提升了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画中画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地理解细胞结构,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实验类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类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2ade0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a.png)
初中生物实验类微课教案
难度等级:简单
适用对象:初中生物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所需材料:洋葱、盐水、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尖头镊、刀片、墙纸
实验步骤:
1. 备好洋葱,并将其切成薄片,放在盐水中浸泡几分钟软化。
2. 取一块洋葱片并用镊子将其夹到刀片上,再用另一块刀片将其切成薄片。
3. 将切好的洋葱片放在载玻片上,再用另一块玻璃片盖住。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台上,调节放大倍数至适当的位置,开始观察细胞结构。
5. 观察后,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结构直接绘制在墙纸上或者记录在笔记本上。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2. 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
教学难点:
1. 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需要耐心指导。
示范实验: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张细胞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模仿,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评估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笔记或者墙纸记录来评估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延伸实验:
学生可以尝试观察其他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总结规律。
实验安全提示:
1. 使用刀片时要小心操作,以免伤及手指。
2. 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放置稳固,避免摔落而造成损坏。
3. 避免将载玻片放入口中,以免误食。
初中生物的特征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的特征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3913f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c.png)
初中生物的特征微课教案
目标:让学生理解生物特征的概念,了解生物特征的种类和功能。
时间:3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欢迎学生并介绍今天的主题:生物特征。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动物,讨论他们的不同特征。
二、学习生物特征的定义(5分钟)
1. 通过简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特征。
2. 举例说明人类的眼睛、耳朵、鼻子等都是生物特征。
三、介绍生物特征的种类(10分钟)
1. 介绍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区别。
2. 分别介绍外部特征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以及内部特征如心脏、肺部等。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进行分类。
四、生物特征的功能(10分钟)
1. 介绍生物特征的功能,比如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鼻子用来闻等。
2. 让学生思考不同特征的作用,讨论其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生物特征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生物特征的多样性和功能。
扩展活动:
1.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生物特征,制作海报或PPT,介绍其功能和重要性。
2. 观察不同物种的生物特征,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适应性。
评估:
1. 课堂互动表现。
2. 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写出特定生物特征对应的功能来检验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专业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专业微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d69beb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2.png)
一、课题名称(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过程。
- 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
- 学生能够识别光合作用中的关键步骤和反应物、产物。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到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过程。
-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
2.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复杂过程。
- 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微课课件。
- 准备相关实验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 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背景知识。
- 准备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2. 新课讲授- 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原理。
-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中的关键步骤和反应物、产物。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与反思-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
-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 学生对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
初中生物精品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精品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ad3b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8.png)
初中生物精品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2. 了解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3. 掌握植物的传粉和传种方式。
4. 能够解释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3. 植物传粉和传种方式。
4. 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 植物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说明法。
2. 观察实验法。
3. 课堂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1) 概念解释:生长是指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从而使植物体积增大的过程。
发育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历的各个生活阶段,完成生殖过程。
(2) 举例说明:以植物的种子发芽为例,介绍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2. 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1) 营养器官:根、茎、叶(2)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3. 植物传粉和传种方式(1) 传粉方式:风传、昆虫传、动物传、水传等(2) 传种方式:飞行、运动、传递等4. 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1) 遗传规律: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 外部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影响植物生长。
六、教学反馈1. 小组讨论:讨论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2. 实验观察: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并总结规律。
七、拓展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生长、发育过程,形成实践报告。
2. 考察周围环境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影响因素。
初中生物遗传题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题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4d9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e.png)
初中生物遗传题微课教案1、知识与技能: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的遗传规律。
2、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种植绿豆,让学生观察绿豆种子的颜色,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变异的概念,解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如进行植物的杂交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亲自体验遗传规律的应用。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遗传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遗传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分享实验结果等。
2、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如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等。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以及对遗传规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教学PPT:包含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的遗传规律等内容的PPT。
2、实验材料:如植物种子、实验工具等。
3、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微课的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微课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da026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9.png)
初中生物微课的教案设计
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能够描述呼吸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呼吸的过程和重要器官的功能。
3. 能够描述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
教学内容:
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2. 呼吸的过程:吸气和呼气。
3. 呼吸系统的功能: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呼吸系统的图像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 实验:通过模拟呼吸系统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的过程。
4. 演示:老师演示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5. 总结:复习呼吸系统的重要知识点,并与其他系统进行关联。
教学活动:
1. 观看呼吸系统的视频,引发讨论。
2. 实验体验呼吸系统的活动。
3. 跟随老师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
4. 小组讨论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看是否能正确模拟呼吸系统的活动。
2. 提问学生关于呼吸系统的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
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呼吸系统的实验项目。
2. 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呼吸的变化。
3. 制作一个有关呼吸系统的海报,展示给其他同学。
初中生物经典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经典微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86a19d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5.png)
初中生物经典微课教案模板
一、微课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掌握植物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3. 能够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二、微课内容:
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等;
2. 植物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及作用;
3.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三、微课步骤:
1. 引入:通过举例子或图片引入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主体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展示不同细胞器官的作用及联动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细胞;
4. 总结:对本节微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简要概括所学知识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四、微课工具:
1. PPT或图片资料;
2. 视频资料;
3. 案例分析资料。
五、微课评估:
1. 学生能否正确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2. 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 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微课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植物细胞的知识;
2. 欢迎学生分享有趣的植物细胞相关资料或实验。
七、微课注意事项: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控制微课内容的难易程度;
2.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3. 确保微课内容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优秀10分钟微课初中生物教案
![优秀10分钟微课初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a417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b.png)
优秀10分钟微课初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xxx和xxxxxxxx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xxx发现男性染色体。
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xxxxxxx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 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 和Y。
初中生物《细菌的进化》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细菌的进化》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296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7.png)
初中生物《细菌的进化》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 掌握细菌的进化方式和原因;3. 知道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细菌的形态、大小和颜色;- 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2. 细菌的进化方式和原因- 混合进化的意义和特点;- 突变进化的原因和影响。
3.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细菌在食品加工和制药中的应用;- 细菌在环境保护和农业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细菌的进化方式和原因。
2. 教学难点- 突变进化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 借助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进化方式和原因;3. 运用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细菌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知道细菌是如何形成和进化的吗?”2. 知识讲解介绍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并结合图片和视频进行说明和展示。
3. 练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细菌进化相关的案例讨论和实验演示。
4. 拓展应用讲解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加工、制药、环境保护和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2. 学生针对细菌进化方式的写作和绘画作品。
七、教学资源1. 细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2. 细菌进化案例和实验材料。
八、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与细菌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2. 鼓励学生关注最新的细菌研究成果,并进行简单的报告撰写。
以上为《细菌的进化》微课教案的内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准备。
祝您教学成功!。
初中生物传染病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传染病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5ac04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5.png)
初中生物传染病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 了解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预防措施。
3. 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传染病的概念,并简单解释传染病的危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
二、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0分钟)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
2. 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
三、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15分钟)
1. 分别介绍流感、水痘、痢疾等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症状和传播途径。
2. 与学生讨论如何预防这些传染病,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与患病者接触等。
四、讨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0分钟)
1. 与学生探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健康饮食、勤洗手等。
2. 强调个人的卫生习惯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1. 通过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传染病对我们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生动的展示和互动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提
高了对传染病的认识。
同时,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初中生物《细菌》微课方案
![初中生物《细菌》微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c6cbdd0066f5335b812115.png)
初中生物《细菌》微课设计方案一、教材简介: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细菌》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细菌的结构,因此本节微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细菌的结构》。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这一堂微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直截了当导入课题,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老师展示细菌的图片聚焦细菌的结构特征进行讲解。
通过教师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图片”比较三者的不同,一步一步将“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不同”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突破“细菌的结构” 这个重点问题。
通过教师展示“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突破“细菌的营养方式”这个重点问题。
通过问题的形式面向学生,让学生聚焦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细菌结构看不见,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和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因此本节课我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相比较,将细菌营养方式展示给学生,将思维的可视化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f7b31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9.png)
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篇一: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微课教学设计生物微课名称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来源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各种教学设计均可知识点描述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作用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教学方法主要使用讲授法教学适用对象初一年级学生设计思路生物学科是学生们到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新课程,所以对于学生们这门课还是比较有趣的。
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简单的了解了生物的特点以及生物圈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章节------生物的结构。
在了解生物结构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常常在生物学科中的使用的工具------显微镜。
所以这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
教学目标让学生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作用。
教学背景本章节是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点的开端。
在之前的学习,我们都是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生物特征及生物圈的一些特征。
接下来我们从微观中学习生物学,即通过了解细胞来学习生物学。
在我们通过细胞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生物学中用于观察细胞的工具-------生物显微镜。
教学总结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显微镜的一个历史情况,以及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作用,之后我们在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了生物显微镜的结构,知识点比较单一,所以本次课程相对比较枯燥。
【篇二: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一、教材简介:本微课选自人民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之后进行的环节。
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微课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看视频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1.媒体展示:
夏天,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枯叶蝶的图片资料;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它们的体色、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认识到蝈蝈、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
教师继续启发: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
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
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媒体展示书中的几种鸟及其后肢,小组同学之间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思考题。
为此,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墙;青蛙、变色龙、蝈蝈、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可以逃避敌害;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可以吃到树上叶子;鲸的体形象鱼;凶猛的眼镜蛇,在遇敌时颈部膨大,用以恐吓敌人;海参遇敌时,会“献出”内脏,供敌害食之,它则借机逃走,以后再长出新的内脏等等。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动物在不同方面表现了与环境的适应。
3.观察分析,提高能力。
(1)媒体展示:北极熊、企鹅、大熊猫和家蝇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并分析各自适应的环境温度。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拓展思维,并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媒体展示“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并在不同范围的曲线上确定几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说明各点表达的含义,认识到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
(4)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并对学生合理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
并进一步明确: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4.作出假设,激发思维。
(1)如果这些生物的形态不是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小组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并选出代表发言。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2)阅读“相关链接”,引发思考。
并由部分学生宣读各自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5.探究实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动手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样,如①不同光照的情况三种:光照;黑白间照;黑暗。
均为24小时。
②不同时间的情况两种:一天;两天。
均在黑暗下等等。
选材上多用透明饮料瓶。
(3)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5)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学生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六、归纳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适应是普遍的,还是相对的。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七、布置作业:
1.讨论思考: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