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合集下载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只有将教案提前准备好,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精彩,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

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

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4)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3)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种运动形式的区别。

3. 课堂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实验验证: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6.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力。

4.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尝试在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讲解速度计算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时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详细内容为第1节“力的作用效果”及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2. 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分组进行推、拉、挤、压等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阐述惯性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2)解答学生关于力的相关问题。

4. 知识巩固(1)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2)让学生分组讨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意义;(3)简述惯性的概念。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回答问题准确,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科学,而准备好教案则是一节成功的物理课程的关键。

本文将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案,旨在帮助他们设计并实施有趣且有效的运动和力课程。

二、背景知识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往复运动等。

2.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使物体发生变化状态(如速度、方向或形状)的因素。

常见力包括推力、拉力、重力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以下方法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相应的例子进行对应。

2. 理解不同类型的力,并能够解释它们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3. 使用适当的图表和图示描述和表示所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得运动现象和力现象。

4. 发展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运动?”- 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例子,并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运动类型介绍(15分钟)- 详细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与这些运动类型相关联的例子。

3. 力的概念引入(15分钟)- 解释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状态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推力和拉力等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

- 呈现示意图和实际示范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5分钟)-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 设计简单但有趣的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量拉力及推车上方物体受到牵引后是否发生改变。

-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同时鼓励他们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5. 案例讨论与整理(2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其与所学的运动类型和力联系起来。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并形成综合结论。

- 教师进行辅导、补充物理原理背后的科学解释。

九年级物理运动与力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物理运动与力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物理运动与力的优秀教案范本1. 教案简介文件编号:PH-2021-001学科:物理年级:九年级课时数:1课时主题:运动与力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物体所受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掌握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运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解释运动现象;- 能够解决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细致、懂得合作、进取求知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重点:- 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公式;- 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 运用概念解释与解决简单问题。

4. 教学准备- 智能黑板或投影仪;- PPT或教学课件;- 实验器材:一个小球、一根测力计。

5.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运动与力的概念,对物理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程度不一,需要进行巩固和深化。

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提高,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6. 教学步骤与内容步骤一:导入与引出问题(10分钟)- 引入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推动一个放在平滑桌上的球,球会怎样运动?为什么?请想一想。

”步骤二:实验观察与分析(15分钟)-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小球和一个测力计;- 学生依次推动小球,并记录下小球的运动状态和测得的推力;- 学生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分析推力与小球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概念讲解(15分钟)- 利用智能黑板展示相关概念和公式,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解释推力与小球运动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例题探究(15分钟)- 随机抽取一个例题,由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解答;- 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的关键步骤。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能够解决基础的力与运动问题;-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作业本、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探究什么是力?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了解力的存在,引发对力的认识。

2.观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所受到的各种接触力,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并归纳出“什么是力”的概念。

4.概念讲解: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并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第二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实验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方程1.导入:通过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力之间的关系。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以及与加速度、质量和力之间的关系。

3.运动方程推导:结合具体问题,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运动方程。

4.练习: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方程的应用。

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与平衡力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实验演示:利用小车推拉实验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及平衡力相关概念。

第五节深化与拓展1.实践应用: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力与运动问题。

2.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并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与定律。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1. 引言本节课将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目标•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解析简单的受力平衡问题。

3. 内容3.1 力的概念•定义:力是改变物体速度或形状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或减速。

•描述: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讨论不同类型的力(接触力、重力、弹性力等)及其特点。

3.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解释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定义: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公式:F = ma (F表示所受到的外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利用公式解析简单的加速度和受力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3.4 受力平衡问题•定义: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称为受力平衡。

•分析简单受力平衡问题,推导出合力为零的条件。

•解决实例中的受力平衡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或者操场上进行以下实验: 1. 测量不同物体质量与所需施加的力之间的关系。

2. 探究不同大小的加速度对所需施加的外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

3. 检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扩展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工程问题。

6.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生将掌握一些最基本、最重要道具依赖于第二定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以上为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的详细内容,从概念、原理到实践操作全方位覆盖了相关知识点。

)。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具体内容包括:8.1节“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8.2节“牛顿第一定律”;8.3节“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8.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运用惯性知识分析问题。

3.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导入:(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例题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例题:分析小车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牛顿第一定律例题: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求解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的合力或分力。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判断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惯性现象解释。

(3)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

(1)回顾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2)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4. 力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个惯性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滑轮组。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例如:力的定义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二、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橡皮筋,用不同力拉扯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伸长程度,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理论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教师讲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车,用不同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滑轮组,用不同力拉扯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例如,观察车辆的加速和减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 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 运动和力

s /米

12 9 6 3
s /米

t /秒
0 1 2 3 4 5 6 0 1 2 3 4 5 6
t /秒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 B.经过 秒,甲、乙相距 米 乙相距4米 .经过4秒 C.经过 秒,甲、乙相遇 .经过3秒 D.乙运动到 点时,甲离 点9米 点时, .乙运动到P点时 甲离Q点 米
(a) (b) (c)
7、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静止 运动状态 这两个力为平衡力的关系。 状态, 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为平衡力的关系。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 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时 两个力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两个力的关系。
4、运动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等距) 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等距) 。(等距 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等时) 。(等时 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等时)
5、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速度: 路程
(1)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意义: 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越大 (2)单位:米/秒(m/s) 单位: m/s) 1m/s=3.6km/h
(2)滚动摩擦力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小于 (3)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相对运动趋势
利用平衡力的关系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利用平衡力的关系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打造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石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打造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石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打造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石打造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石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2.掌握基本的运动和力的公式和单位;3.能够用运动和力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公式和实际应用;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数学公式,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以实物和图示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

3.实验教学: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班级集体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力学公式等。

1.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从某位置到另一位置的变化。

根据物体的位置变化情况,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沿着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沿着曲线或直线运动,速度在不同时间内不同。

2.运动学公式运动学公式是运动学中的一些关系式,包括速度、加速度、路程、时间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运动学公式:① 速度公式:v = S/t② 路程公式:S = vt③ 加速度公式:a = Δv/Δt④ 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1)v = v0 + at(2)S = v0t + 1/2at²(3)v² - v0² = 2aS其中,v 为末速度,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S 为位移。

3.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不同类型的力有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浮力、离心力等。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前两节内容,即“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惯性的概念,并掌握其应用;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科学意义。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惯性的概念。

难点: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第一定律演示仪、小车、滑板、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板、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科学意义。

3. 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惯性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7.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 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科学意义。

2.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科学意义: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因为乘客具有惯性,在刹车瞬间,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减速,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导致乘客向前冲。

(3)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汽车突然刹车时,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前两节内容,即“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惯性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

难点: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运用惯性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绳子、砝码、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会慢慢停下来?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惯性(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运动情况。

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2)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惯性的概念及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解析及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会慢慢停下来。

答案:(1)因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逐渐减速直至停止。

(2)因为乘客具有惯性,当汽车急刹车时,乘客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冲。

2. 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 教案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 教案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常见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作用力。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分子可自由运动,粒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

液体无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气态:分子运动自由,间距大,粒子间作用小,无一定体积和形状,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

(二)质量: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而改变。

3. 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克(g)、吨(t)、毫克(mg)。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4. 测量工具:天平5. 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中,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

(三)密度:1. 物理意义: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为了比较物质这种特性,引入密度这一物理量。

2.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

3. m/V m kgV mkg/m33定义式::质量:体积:密度ρρ=⎧⎨⎪⎩⎪4. 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换算关系1g/cm3=103kg/m3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改变(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6. 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它表示1m3的水的质量是103kg7. 密度应用:(1)求质量:m=ρ·V(2)求体积:V=m/ρ(3)鉴别物质:ρ=m/V8. 测石块的密度:(1)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2)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读出体积V1(3)用细绳拴好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2(4)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5)利用公式ρ=m/V算出石块的密度。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学案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学案

课题:12.5 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课执笔:林震军一、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3、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课前预学(一)运动需要力维持吗?1、观察图12.5-1,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会停下来的原因是:2、同一辆自行车,轮胎气压合适和气压不足时,在同样的路况和车速下,哪种情况滑行的距离远?为什么?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你认为哪个更有道理?4、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下列问题:(记得“控制变量法”)问:(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

(2)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其目的是:。

(3)猜想: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长短会相同吗?为什么?(4)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5)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速度,物体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阅读课本45页,尝试完成下列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2、意义:知道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证实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也是物体的特性。

【牛刀小试】1.关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牛顿空想出来的一个结论B.它是理论推导出来的,所以不一定正确C.它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能同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D.它是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是一个科学的结论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越大,运动越快C.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越小,运动越慢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惯性:1、做图12.5-4的实验,若没有棋子,可以用同样规格的硬币做实验,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或者口头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2011.9 陈
学习目标:(目标就像航标,有的放失,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是做题的根本)
1、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结论:,试验推
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惯性的概念:,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

3、讨论惯性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4、平衡状态是指,二力平衡的条件:。

5、你还掌握了哪些知识?大致说一下。

课内探究:(深化知识,纵横发展)
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物体的运动一定()
A、立即停下来
B、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的反方改变了
C、速度变慢,逐渐停止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放在一辆足够长且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考虑空气阻力)
A、一定不相碰
B、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相碰
C、一定相碰
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相碰
考点二惯性问题
1、在平稳行使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静止的小球突然向车行的方向滚动,这说明
列车正在做运动,小球由于,要保持原来的,从而向列车行使方向滚动。

2、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

以下利用惯性“有利”的一面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
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使
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D、人踩到西瓜上会滑倒
3、轮船在海上匀速航行,小明同学在甲板中央竖直向上跳起,则小明下落时()
A、仍在起跳点
B、在起跳点前
C、在起跳点后
D、可能从船后部落水
考点三二力平衡问题
1、小红用一水平的力去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推力与
----------力平衡,合力为。

2、甲、乙两同学分别拉弹簧的两端,各用力12N,将弹簧拉成水平,则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

3、小强同学某次在锻炼身体时,沿竖直的杆滑下,若滑下过程中的某一段可看作
是匀速运动,则在这段过程中和是一对平衡力。

4、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的合力是。

5抗洪抢险战士用50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袋重力为420N的沙包。

该沙包受到的合力大小为,方向,沙包的运动状态(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6、放在水平桌面上重为20N的木块,受到水平向左5N拉力的作用,沿水平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拉力增大到8N时,木块受到的合力为,方向。

课后延伸:(迁移提升无极限。


1、当物体只受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
D、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受到的重力相平衡的力是()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3、用手握住重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受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大小为 N;若是手的握力增加为35N,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4、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绳子拉着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速度达到6m/s时,绳
子突然松脱,这时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丽同学用5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
受到的阻力是 N。

突然,小丽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所受的合力为 N。

6、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下列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
害的是()
A、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
B、将足球射入球门
C、公路上汽车限速行使
D、跳远时快速助跑
7、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物体运动越快受到空气的阻力越大。

空降兵离开飞机后,先加速下落,后又匀速下落,从离开飞机到落地这个过程中,空降兵所受合力的变化情况时()
A、一直增大
B、先减小后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一直减小,直到等于零
小结:(回顾、整理你的目标实现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